高考历史选择题训练的总结提升

时间:2024.5.9

高考历史选择题训练的总结提升

——从“一道高考选择题难住了我”所想到的

下面我们用三节课的时间,针对前一段时间我们就2012年各地高考176道选择题(横向)和2009—2012年安徽省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纵向)训练与讲评,再以2011年一道安徽高考历史选择题为中心,对高考历史选择题的解题做一个总结提升。

前不久,一个学生因一个选择题的答案解析看不甚明白,问我如何选择。这道题是2011年安徽文综卷历史试题第14题: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

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我轻易排除A和D后,在B和C徘徊良久、犹豫再三,拿捏不准……似觉B和C亦皆不可!难道没有正确选项?怎么会呢?这道题确实把我难住了。

我的天哪,高考竟然弄出这样的试题,让学生如何应对?让教师情何以堪?

这道题确实太难,以致太不正常了,以致失去了考查的意义。

面对这道高考选择题,我想到许多许多。本文就懒得去就本题诟病现行教育体制及其影响下的高考了(这道题本身就已经很有批判力了),也不想去对命题者说三道四了(不能说命题者心理变态或故弄玄虚、卖弄才华什么的,因为命题者也很难的,命好题确非易事!),这里仅就本题高考选择题谈几点次要但很现实的想法,诸如如何解答这道题?能不能准确解答这道题?高考时考生需不需要解答类似这道题的题目呢?如此高考试题导向下的中学历史教学该怎么办?等等。即使不着调,谈谈亦无妨。

一、如何解答这道题?

显然,要想正确解答高考选择题,牢固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和具备一定的解答技巧是不可少的。有些高考试题甚至与所学无关,具备一定的解题技巧即可准确解答,比如102、107、126、130、139、145、156,但非主流,170多题中,仅占近1/25,但非主流,以后也绝对不会成为主流。否则,历史课开设的必要性就值得怀疑了。

首先,解答这道题首先需要具备相关的基础知识,包括教材涉及的基本史实及其基本观点,特别是教材的基本观点。

就“2011年安徽文综卷历史试题第14题”来说,教材基本史实的牢固掌握自不待说,就本题来看,由于涉及“中西学”与“体用”的问题,搞清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尤为重要。

人教版教材必修三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第二目“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对于“中学”“西学”之涵义、“中体”“西用”之范畴的界定来看:“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和政治制度(儒家),主要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礼教或者说传统伦理纲常 ;“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西方科学技;“中体”即“中学为体”,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用”即“西学为用”,是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实用科技,仿效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长期以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按照革命史范式建立起一套近代中国历史话语体系,至今仍然在影响着现行新课程教材的近代中国历史。根据革命史范式,也就是从阶级划分来看,中国近代在对待西方的问题上,主要涉及四大阶级: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其中,农民阶级、无产阶级在近代前期未组织起来时,没有明确的对外主张,其中农民阶级曾经两度组织起来,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主要是对内“灭清妖”为主,对外方面,曾经主张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洪秀全引入的西方基督教中的上帝在发动组织群众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洪仁玕主张学习西方,提出的《资政新篇》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却未能行得通;一次是义和团运动,主要是对外“灭洋”为主,盲目排外。在近代后期,无产阶级被激进派中分化出的一批更激进的势力即马克思主义者(苏化派)建立的中国共产党组织起来,并在理论上成为无产阶级的政党和先锋队组织,而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国无产阶级的共产党主要致力于发动组织农民阶级,这样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农民阶级和无产阶级既拒绝传统、也拒绝西方,而是选择苏式马克思主义(经列宁与斯大林消化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并走上苏式暴力革命道路以奔向社会主义社会。

从教材知识体系与观点来看,中国近代各个思想流派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抵抗派和洋务派继承顽固保守派“华夏文化优越论”,但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曾李左张洋务派继承了林魏抵抗派“师夷长技”的思想,但将单纯御外侮的“制夷”发展为安邦定国的“自强”到“求富”,提出“中体西用”的方针,并付诸实施,开展自强新政的洋务运动;王郑早期维新派脱胎于洋务派,一方面他们承继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另一方面他们又提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制度;康梁严维新派继承并发展了王郑早期维新思想,形成比较全面而系统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并通过公车上书等付诸维新变法运动的政治实践,形成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孙黄革命派继承发展了维新派的民权主张,提出了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思想,并以此为指导,发动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陈李激进派以“民主”、“科学”为旗帜,发起了新文化运动,挑战、动摇了传统思想文化的地位;1917年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阵营发生分化,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以俄为师,开始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影响并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就本题来说,涉及的“中体西用”思想并非是洋务派的独有的思想,其实,在中国近代史上,早期维新派也提倡提倡“中体西用”这一主张的。如上所述,早期维新派大多

脱胎于洋务派、经洋务派转化而来的,因此他们与洋务派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诸如

王韬认为:“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并提出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总原则是“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往后1893年刊行的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其中《西学篇》中就有“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之言论。

可见,中国近代在对待西方的问题上,教材所述及主要涉及前期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各个派别,包括地主阶级的顽固派、抵抗派和洋务派,资产阶级的维新派、保皇派(立宪派)、革命派和激进派,等等,经历由反对学习西方(顽固派)到只学习西方的器物(林魏抵抗派、曾李洋务派);进而到学习西方的器物和制度(维新派、保皇派、立宪派、革命派,其中维新派、保皇派、立宪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再到全方位学习西方的器物、制度和理念(激进派实则很少关注西方的器物与制度,主要从精神层面全面否定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包括从前期侧重于全面鼓吹西方思想文化诸如民主、科学、道德伦理等等的西化派,到从中分化出一批更激进的势力全面否定西方思想文化进而鼓吹苏式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即苏化派。)

其次,关于如何解高考选择题,现在高考历史选择题因为是单项选择,而且基本是材料选择题——不外包括三种类型:题干材料备选项非材料、题干非材料备选项材料、题干和备选项都是材料——我教给学生的解题技巧是:读懂题干和备选项,搞清题干和备选项的关系。

具体来说,(一)备选项错误的表述(包括时间空间人物等知识性错误以及绝对性的观点等等),拿掉;

(二)备选项表述正确,但是与题干没有关系,拿掉;

(三)备选项表述正确,且与题干都有关系,按照“关系之亲疏远近”或“择优”的原则处理,疏远者拿掉,选择其优秀者;如若仍旧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备选项拿捏不准、难以区分“亲疏”与“优劣”,在缩小备选项的范围之后,凭借运气也要尽量地去认真揣测命题者的意图而蒙上一个,而绝不能当成多项选择(记住高考是单项选择)或不选;

(四)备选项表述都不正确,或都与题干没有关系,即备选项没有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但我们不能与题目过意不去而空着不选,对于这种题目——高考也经常出现这样的题目——我们先按照“河里无鱼虾子贵”的原则处理,将绝对错误的拿掉,将错误程度轻一点的作为正确选项选出;

(五)对于“备选项没有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如若无法按照“河里无鱼虾子贵”选择的话,那么,我们在缩小备选项的范围之后,凭借运气也要尽量地去认真揣摩命题者的意图而蒙上一个。

当然,当同时遇到逻辑成立与事实准确的时候,事实判断应优于逻辑判断。

平时务要养成习惯,莫留空白。以上是针对正向选择题而言,反之,逆向选择题亦然。这里不妨将以上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归纳为五原则十字诀:去错、关系、亲疏(或“择优”)、虾贵、揣蒙。或者记住最重要的一条,择其优者而选之。

当然,解题技巧是建立在牢固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并能读懂题目(包括题干和备选项)的基础上,一旦命题者所命之题,令你无法解读、让你捉摸不透时,我们就只能瞎蒙了。本来,三种类型的材料选择题,排除材料本身文字理解方面等因素,从理论上来说,难易程度分别是:题干和备选项都是材料者最难,题干非材料备选项材料次之,题干材料备选项非材料相对容易一些。但是,命题者以某些历史人物的只言片语作为材料,特别是作为备选项的材料,那么,我们可能就无所适从,只能靠揣蒙甚至瞎蒙了。

就本道2011题安徽文综卷历史试题14题来看,属于题干非材料备选项材料的次难类型,但因为备选项材料是只言片语,以上的解题技巧对此几乎无能为力,因为即使牢固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却很难读懂、把准题目中的备选项。让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能不能准确解答这道题?

二、能不能准确解答这道题?

确实很难。请不要事后诸葛亮,马后炮一通,要注意在高考的特定时空下,恐怕根本不可能理性而准确地解答这道题!显然,难易只是相对来说的,但本题却不是难易之问题,而是无法准确解读四则只言片语之涵义的问题。下面试图从两个角度来破解看看。

(一)从结合所学并依据可能掌握的课外知识来看看。

若知道备选项四则言论具体是谁说的,但不知道具体时间,那么这一题就非常简单了:A项张之洞、B项杜亚泉、C项严复、D项陈独秀;即使B项杜亚泉弄不清楚也不影响作答,依据以上解题技巧,学生不难选出维新派严复言论的C项。

但是,实际的情况只能是,A和D两项需要学生在对必修三和选修二两本教材相当熟悉的基础上才能区分是张之洞和项陈独秀的言论而排除,这类学生对于剩下的B和C两项,难以弄得清是谁的言论,因而是无能为力的。

显然,同一时代的不同的人,彼此之间观点立场派别可能迥异;同一个人在不同时代的思想可能不断的发生变化,观点立场派别也可能不断变化着;甚至同一个人在同一个时期基于特殊的个人利益考虑,面对不同的人与不同的事,其观点立场派别而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况且,如前所述,从教材知识体系与观点来看,中国近代各个思想流派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既有继承,又有发展,也就是说,中国近代各个思想流派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近代史上思想家们的思想主张虽有变化甚少的,比如康有为始终坚守君主立宪的主张,因而教材批评康有为不能与时俱进,由维新派沦为保皇派;更多思想家们的思想主张则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比如梁启超由早些时候主张维新变法、否定君主专制、实行君主立宪制到后来主张民主共和、反对袁世凯实行君主立宪制,孙中山由维新改良到反清革命的变化、由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变化,等等。

因此,若知道备选项四则言论具体是谁说的,并进一步搞清了四人言论的具体时间,那么这一题就变得难以判断了。C项是严复1903年的《与外交部主事论教育》中的言论。按照教材的一套话语体系与观点,维新派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尤其是《辛丑条约》签订后,所谓清政府已沦为洋人的朝廷,民主暴力革命已成为时代潮流,继续鼓吹君主立宪制的和平改良派,已经堕落为所谓“保皇派”, 已经不能再称为维新派、至多也只能称作立宪派了。因此,严复在1903年的《与外交部主事论教育》中的言论,当然不能算作维新派的言论,只能算作保皇派或立宪派的言论。因此,排除C项,同时假设学生对必修三和选修二两本教材相当熟悉而对于A和D两项容易区分,学生只能倾向于选择B项了。结合教材,学生可能还可以牵强地联系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特点是披上儒学的外衣去宣传变法思想即托古改制,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B项“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我国本来就有的文明,正可足够来补救或拯救西洋文明的弊端,救济西方文明所缺乏的——仿佛与此有相通之处呢。

可见,综合言论的作者和言论的时间就无法去判断、选择本题了。

但是,命题者显然是从四个备选项所涉之言论本身的含意去判断分属何派的角度来立意命题的,而不是从言论的作者或言论的时间这个角度去命题来考查学生的。如果从这样的角度命题来考察学生,命题教师水平之低自不待言,这样的命题也就没有任何意义可言的了。何况,实际的情况是,学生很少或根本不可能知道B和C两项之所涉言论乃是何人何时之所发。因此,只能从结合所学并推敲四则言论尤其是B、C两项之所涉言论之含义去分析判断了。

(二)从结合所学并推敲四则言论之含义来分析看看。

作为教材基础知识比较扎实的学生来说,A和D较易排除,因为所涉言论在人教版历史必修三和选修二有所体现:备选项A是洋务派的观点,即选修二P74《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中“中体西用”下面介绍的张之洞的《劝学篇》的一句话;备选项D中的“科学”“人权”“两轮”等信息显示的是激进派的观点,同时必修三P73有一段“资料回放”可以佐证之:“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陈独秀《警告青年》,完整的一段话是“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云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因此,排除D项也不难。当然,如果A和D两项不是所涉言论在必修三和选修二有所体现,也不是那么容易排除得了的。

但是,在排除A和D两项以后,对于B和C两项之所涉言论,在弄不清是谁说的情况下,只能推敲其义,面对如此之只言片语,徘徊在B与C两项中,实难准确把握其所属何派之论:

推敲审视B项“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似是以中国文化为尊,贬低西方文明——感到应该不是维新派的观点。B项可能是晚清华夏文明的优越论者或中华文明的坚定守卫者(即教材的所谓顽固守旧派)的观点,侧重以华夏文明影响西方文明,而作为维新派的言论,强调的是学习西方,是西方对中国的影响,虽然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特点是披着儒学的外衣去宣传变法思想,即宣传不但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文化,更强调效法欧美的民主政治和国家制度,但侧重于以西方文化来“救”“济”华夏文明;B项也有可能是革命派的观点,孙中山在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遭清政府通缉流亡海外,后经日本去欧美,在英国,他一边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一边考察西方社会政治,认识到西方社会存在的弊端,初步形成了三民主义的思想;B项可以肯定的是不会属于激进派的观点,但有可能是对于激进派全盘西化观点的一种反思与批判,是对中西文明的一种理性思考——事实如此,后文述及。

因此,B项不可。那么,C项如何呢?

推敲审视C项(“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觉得其言论也不像维新派的观点,而恰恰是顽固守旧派、洋务派和激进派等都有可能有类似的言论。孤立地看这一句话,不难判断C项乃是针对“中体西用”所发之论。那么,赞成“中体西用”的当然指洋务派、早起维新派等,反对“中体西用”的包括顽固派、后期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等等。但是,问题是,孤立地看这一句话,这句话是赞成还是反对“中体西用”,都是很难判断的。

显然,根据教材观点与内容,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之“体”仅仅指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而不包括西方思想文化观念、精神伦理层面。

C项可能是顽固守旧派的观点:孤立看这一句话,可以理解为中学之“体”“用”不能拆开,西学之“体”“用”也不能拆开,因为拆开西学之“体”“用”以学习西学之“用”,势必要拆开中学之“体”“用”,以西学之“用”取代中学之“用”,从而将“西用”与“中体”结合起来,则“合之则两亡”,因而完全可以视之为顽固派反对洋务派“西学为用”“师事夷人”的主张;他们是传统文化的坚定守卫者,但狭隘地仇视一切外洋事物;他们坚守“夷夏”的精神堤防,主张“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抵御外侮,反对任何形式的向西方学习,主张对传统文化原封不动。

C项也可理解为洋务派的观点:孤立看这一句话,可以理解为中学之“体”“用”与西学之“体”“用”需要分开,“分之则并立”,以相互取长补短,中学需要学习西学之“用”,西学也许需要学习中学的某些东西,否则彼此固步自封,则“合之则两亡”;

C项也可理解为激进派的观点,而且激进派的观点仿佛更合适:孤立看这一句话,可以理解为中学之“体”“用”不能拆开,西学之“体”“用”也不能拆开,因为拆开西学之“体”“用”以学习西学之“用”以及拆开西学之“体”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精神伦理而仅以学习西学之“体”的政治制度,势必要拆开中学之“体”“用”以及中学之“体”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精神伦理,将西学之“用”以及西学之“体”的政治制度与中学之“体”的思想文化与精神伦理结合,“合之则两亡”, 因而C项完全可以理解并视之为激进派的全盘西化的论调。

A和D两项被排除后,B和C两项也不妥。因此,2011题安徽文综卷历史试题14题就没有正确答案了。那么考生对此怎么办呢?高考时考生需不需要解答类似这道题的题目呢?

三、高考时考生需不需要解答类似这道题的题目呢?

当然需要喽。理由很简单的,为了那几个分数么。任何高考试题皆有评分标准答案及其一定的赋分。本项选择题当然更是骇人的4分。万不可以草率行事、弃而不做。

(一)作为命题者,他们在命制任何一个试题时,肯定要确定一个所谓正确答案作为阅卷评分的标准答案,这是显而易见而无可置疑的。

就本题来说,命题者往往在命题之时,可以先确定答案,再去寻找相关材料,这时是没有问题的——当然不能设计一个问题却无法做出答案;问题在于,命题者将所搜集的相关材料所做的剪裁取舍过程中,断章取义,以致弄得盲人摸象,难以窥见全貌与真面目。对于A和D两项,由于教材有所体现,姑且不论(D项存在之问题,后文述及),这里谈谈B、C两项存在的问题。

首先,一个突出的问题是,B项的言论“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为中国近代教育家、启蒙思想家杜亚泉(1873~1933)在1918年发表的《述乱之现代人心》中的观点,但仅就这一句话,很难判断杜亚泉的思想,是倾向于顽固守旧派、还是倾向于维新派(真实的杜亚泉与维新派人物是很相似的,曾经极力提倡民权、女权;同时,如前所述,康梁维新思想就有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结合的特点,孤立看这句话,就更像维新派的了)、或是倾向于别的什么派,虽然在北大任教时,因倡民权、女权和物竞天择的进化论,遭保守派的诘难,但可以肯定的是,杜亚泉不会属于全盘西化的激进派。B项言论从表面来看,很像顽固派言论,但实际情况是,杜亚泉不属于以上各派,而是属于 “东方文化派”学者。在1918~1919年间,陈独秀与杜亚泉之间就东西文化问题发生了一场论争。陈独秀将东西方文化对立起来——学习西方文化必须铲除东方文化,而杜亚泉认为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存在差异,互有短长,应该彼此调和融合以取长补短,“各取对方之长,以补自己之短”, “赞成引进西方而不放弃传统价值”。 B项的言论显然是杜亚泉对陈独秀等激进派主张以西洋文化完全取代华夏传统文化的偏激主张的矫正,当然也与杜亚泉等在看到一战前后西方社会面临的深刻危机、暴露出的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之后而出现的一种对西方文明的反思而产生的理性认识不无关系。

其次,命题者在命制本道试题时,最大的问题当然还是C项。作为命题者确定为本题高考评分依据的标准答案而非参考答案的C项,要求其准确无误自不待言。然而C项中选择的严复对“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所作的批判言论中的只言片语,以致我们不解其意,如前所述。其实其完整的意思要看严复1903年《与外交部主事论教育》一文,特别是以下几段话会让我们更加明白是怎么回事,“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 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中西学之为异也,如其种人之面目然,不可强谓似也。 故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议者必欲合之 而以为一物。且一体而一用之,斯其文义违舛,固已名之不可言矣,乌望言之而可行乎?”“若夫言主中学而以西学辅所不足者,骤而聆之,亦若大中至正之说矣。措之于事,又不然也。往者中国有武备而无火器,尝取火器以辅所不足者矣;有城市而无警察,亦将取警察以辅所不足者矣。顾使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是辅所不足者,果得之而遂足乎?有火器遂能战乎?有警察者遂能理乎?此其效验,当人人所能逆推,而无假深论者矣。”“使所取以辅者与所主者绝不同物,将无异无异取骥之四蹄,以附牛之项领,从而责千里焉,固不可得,而田陇之功,又以废也。”可见,严复明确指出中学与西学各自之“体”、“用”之间是不可分割的关系和不能够随意嫁接,批驳了洋务派“主以中学,以西学辅其不足也”之说。

但是,即使命题者对于C项言论提供了比较明晰的内容,完全可以认定为是维新思想方面的言论,但正如前所述,既然是根据现行教材的一套近代中国历史话语体系去看问题,1903年的近代中国已无维新派,只有保皇派或立宪派了。正如21世纪的今天某位学者可以发表一些类似维新思想方面的言论,但不能说他是维新派一样。因此,命题者如若以C项作为阅卷评分的标准答案即正确答案的话,是否可以将题干做点改变,将“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改为“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符合维新派思想的是:”是否更为严谨一些、更为妥当一点呢?然而,仍然是有问题的,因为早期维新派是赞成“中体西用”的;因此,还要将“下列言论符合维新派思想的是:”改为“下列言论符合晚期维新派思想的是:”才算勉强说得过去。

但不管怎样,既然肯定该题有标准答案,作为考生在高考时,就不容想得太多,务必作答。

(二)作为考生,在考试时,如前所述,即使试题有问题,我们也不能与试题过意不去,要认真推敲、细心揣测。不可轻言放弃,千万莫留空白。时时告诫自己,分数要紧!记住考试的唯一目标就是拿分数,不管有没有道理,只要拿到了分数,就是道理、就是真理。这是无需辩解的,也无需解释其所以然。不管是白猫还是黑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那怕瞎猫逮住死老鼠,只要逮住了,管它去呢。

考生针对本题,结合必修三和选修二所学知识,根据以上解题技巧,备选项表述正确与否不重要,因为与题干没有关系,即张之洞和陈独秀分属洋务派和激进派,拿掉。这样从A和D两项言论的作者不属于维新派的角度将其排除,毋需深追细究。

剩下B和C两项,既然面对如此言论,考生可能一头雾水,考生不妨揣摩命题者之意图如何,尽量揣测得简单一些、表面化一些,避免复杂化和想得过于深刻而耗费了时间却不一定准确。经简单化处理,我们揣测是否是命题者对于东西方文化的一种态度?其题干要求选择出属于维新派言论的备选项,B项“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不是站在学习西方的角度,与维新派主张更进一步向西方学习不合,拿掉;C项“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显然是就“中体西用”而发表之言论,简单化处理为:要么赞同“中体西用”、要么反对“中体西用”,假如考生选择反对“中体西用”,那么,选择出的本题答案就与命题者所拟答案一致,恭喜考生,你运气好;假如考生选择赞同“中体西用”,就有可能选择B或C项,可能基于如前所述之理由,或是揣蒙出来的。

为了分数,我们考生毫不计较试题如何,那怕是瞎蒙,也不留空白。

四、如此高考试题导向下的中学历史教学该怎么办?

面对这道高考题,理想的局面是,考生在B和C两项中揣摩答案。当然,也许会是更糟糕的局面:面对如此一头雾水的言论,大多考生做更简单化的处理而出现更加复杂的答案,在A、B、C、D四项中瞎蒙一个。这样的话,还能令人些许安慰,反正拿不准,凭运气吧!尤其令人懊丧的是,考生经过认真思考,反复推敲,竟然得出一个非C项的所谓错误答案而不能拿分!特别是D项,在教材不是很熟悉的情况下或理解有偏差时,考生选择D项的可能性更大、也更合理。因为维新派是提倡西学的,而D项恰恰提倡西学的。孤立看D项,D项认为欧洲优越的原因在于科学和人权,而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经济政策、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等,实行君主立宪,尤其是梁启超极力主张伸民权,严复明确主张民主君仆、主权在民。另外,作为激进派来说,其与其他派别最大之不同不在于对待西方文化上——只不过较之其他派别更鲜明地高举起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等曾经倡学之民主和科学之大旗,而是对待华夏传统文化上独一无二的全盘否定的态度,因而在对待西学上就表现为全盘肯定、全盘西化。这样学生在花费大量时间分析理解A、B、C三项言论后,恐怕会最终选择D项!哎!你说多么令人沮丧而捶胸顿足何其痛恨者也!

这样,在这样的试题面前,考生不但将平时所花费的功夫全部付诸东流,而且浪费了高考考场上宝贵的时间与精力,岂不悲哉?!

可见,命题者命制本道试题时,所提供的几则言论——A和D两项尤其A项如果不是所涉言论在必修三和选修二有所体现的话,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完全是让考生玩躲猫猫的猜谜游戏,要凭借对只言片语之准确理解,何其难哉?那么,莘莘学子何其冤哉?

高考是中学教学的指挥棒。试问,这种样子的试题导向下,平时之所教与平时之所学又有多大益处呢?如此高考试题导向下的中学历史教学怎么办?

沉思良久,还是理性应对,不可因此一两道非理性的高考试题而乱了方寸。

因为,这样的试题是不是符合能力测试的价值取向,或者这本身是不是能力测试的呢?值得追问和反思。这样的试题恐怕是对历史新课程理念、课程目标的严重偏离;更是对中学历史教学实际的严重背离。

值得庆幸的是,2012年安徽高考命题组已吸取教训。最近本人拿到的安庆市教研室中学历史组编发的《安庆市2013届高三历史教学工作指导意见》(程甘保执笔、张皖宿审稿),就“如何评价2012年安徽文综历史高考?”对试题特点做了一些分析,指出2012 年安徽文综历史卷试题难度适中,“今年安徽历史卷较去年相比,难度下降了不少。去年历史卷难度为0.51,而今年为0.58.特别是选择题。难度下降,考生高兴,历史老师也高兴,命题人受到的责难也少,可谓皆大欢喜。”无疑,这是对2011年高考历史试题的一个很好的回应。

显然,2011年安徽文综卷历史试题题14题这种试题既不符合实际,亦不是应该选择的方向,即是说这类试题不可能是也不应该成为继续坚持的命题方向。

我们还是踏踏实实地做好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吧。

2012-12-2

  • 1
  • 2
  • 全文阅读
更多相关推荐:
营销技能导入总结。营销技能导入工作的阶段性小结

营销技能导入总结报告为提升网点营销水平和客户关系管理水平,构建“全员识别、重点营销”的岗位协作机制,按照分行统一安排部署,**分行**支行开展了营销技能导入工作。在支行行长、个人金融部分管行长及领导高度重视并参…

20xx年终端事业部技能提升培训总结报告

20xx年终端事业部技能提升培训总结报告为了进一步提升终端事业部各业务员的各项专业技能,充分认同公司的企业文化及愿景。使集团下属终端事业部各地区业务员更好地掌握业务知识,以便将来更好地开展业务。20xx年x月1…

关于农民技能培训及素质提升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民技能培训及素质提升的调研报告为了全面掌握全区农村劳动力技术技能培训的现状,总结经验,寻找差距,分析问题,探讨对策,促进农民就业,按照区组织部、区大村办、区团委的工作安排及精神指示,对我区农村劳动力技术技…

中层核心管理技能提升实战训练培训心得

中层核心管理技能提升实战训练培训心得(20xx年x月x日)20xx年x月x日(星期五),参加了邓优博士老师主讲的《中层核心管理技能提升实战训练》,在课堂上,培训老师从国内外各种企业成功案例进行分析和讲解,提取各…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网络研修心得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网络研修心得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人们无时无刻都处在一个信息交互的状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成为活跃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主要手段。因而,对于教师而言,信息技术手…

管理技能提升培训心得

管理技能提升培训心得10月21-24日公司组织了《管理技能提升》的培训班,特聘了深圳优策培训公司著名的讲师陈中来进行讲座。三天的培训生动活泼,使大家却受益匪浅。讲师通过实例给大家分析了什麽是领导和领导力,以及管…

第二阶段专业技能提升阶段学习心得

第二阶段专业技能提升阶段学习心得在本次培训的第二阶段中,培训单位安排我们听了一部分理论课。我所学习的专业课内容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专题报告类和专业课程类及说课类。其中的专业课程如《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稻盛和夫《经营十二条》 总结和梳理

稻盛和夫经营十二条1明确事业的目的意义11树立光明正大符合大义名分的崇高的事业目的12经营者必须为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幸福殚精竭虑倾尽全力必须超脱私心让企业拥有大义名分13这种光明正大的事业目的最能激发员工内...

哲学第4课单元总结提升

哲学第4课单元总结提升本课结构梳理本课基本思想1围绕一个中心深入进行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教育如上所述本课集中讲述关于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的问题是对第二课发展观点进一步深化和扩展因此在教学中要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去...

梳理总结川美特点

1梳理总结川美特点总结形象特征关键词特点a艺术与农村原生态结合在喧嚣中保存一份宁静川美新校区原是虎溪镇五家村七社校内原来的农舍仍保留着水车犁耙风车石磨老床一切按原样陈设老宅内鸡鸣犬吠池塘里鹅鸭戏水山坡上山羊乱跑...

20xx上半年文化产业政策梳理与总结

20xx上半年文化产业政策梳理与总结来源作者未知20xx0716105307阅读755次中国演艺科技网讯20xx上半年国家政策持续密集出台国家先后发布了公共文化服务互联网创业创新等十多个领域的一系列文件那么20...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梳理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一集合的含义与表示1集合的含义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整体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简称为集2集合的中元素...

提升总结(10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