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4.4.30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1、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当”通“倘”,如果)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毋”,不要)

二、古今异义词 1.思厥先祖父 古: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今:时间或次序在前的

古:祖辈父辈 今:父亲的父亲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以致 ,以至于,终究 今:表示另提一事

古:灭亡 今:用阴谋手段从内部推翻合法政府 3.可谓智力孤危 古:智慧、智谋、力量

今: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后秦击赵者再 古:两次 今:又一次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旧事 前例 今:有叙述或虚构情节的事件 6、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古:不去 今:能力差 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古:咽下咽喉 今: 吞咽 8、其实百倍 古:其,代词,那。实,副词,实际上。

今: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 9、六国互丧: 古:交互,由此及彼,由彼及此。今:相互 10、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这样以后 今:连词 11、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古:可,可以,以,凭借 今:表示认可

三、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不能独完。 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存在,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终,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坚持到底。

3.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小、大,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4.名词用作状语: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月,名词用作状语,每天、每月。

5.名词活用作动词:

义不赂秦。 义,名词活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名词活用作动词,礼遇,以礼相待。

6.动词活用为名词:

盖失强援。 援,动词活用为名词,援助的力量。

秦以攻取之外。 攻,动词活用为名词,攻战的手段、方法。

四、一词多义

1.非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不是)

②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不能)

2.得 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获得)

②此言得之 (适宜)

③诚不得已 (能够)

3.势 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优势)

②其势弱于秦 (势力)

4. 以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 (因为)

②秦以攻取之外 (凭借)

③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才)

④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来)

⑤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用)

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用)

⑦洎牧以谗诛 (因为) ⑧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用)

⑨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凭借)

五、古汉语句式

1.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然则:译为“既然如此,那么”

2.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是故:译为“因此”

3.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以??为??:译为“把??作为、当作”

4.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向使:译为“假使、如果”

5.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之所??: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加“之所”表被动

六、特殊句型

1.判断句: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斯用兵之效也。

2.省略句:

(诸侯)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暴(于)霜露。

举以(之)予人。

3.状语后置: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其势弱于秦。

4.定语后置:

苟以天下之大。

5.被动句:

六国破灭。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洎牧以谗诛。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国者无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腰佩。)

手自笔录。 (手,名词作动词,用手,亲手)

日有...岁有...(日,岁,时间词作状语)

古今异义

媵人持汤沃灌 (汤:古义为热水;今指喝的汤。)

走送之。(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走)

一词多义

以:1.来 (计日以还;俯身倾耳以请) 2.把 (以书假余) 3.用 (以衾拥覆) 4.因为(以中有足乐者) 之:1.的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代词 (走送之) 3.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当余之从师也) 4.无实义 (无鲜肥之味之享) 5.臭,1香气 2臭气

通假字

1支:同“肢”四肢

2被:同“披”穿着

3灌: 同 "盥"

课文文本

1.患;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忧,忧虑,动词) 2.无冻馁之患矣(忧患,名词) 2.故; 1.故余虽愚(所以,连词) 2.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特意,故意,副词) 3.道; 1.益慕圣贤之道(学说,名词) 2.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说,动词) 4.至; 1.色愈恭,礼愈至(周到,形容词) 2.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到,动词) 5.质; 1.援疑质理(询问,动词) 2.非天质之卑(本质,资质,名词)

来自: http://hi.baidu.com/%B0%D4%CD%F5%D5%

一、词语。1、通假字。①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②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2、词类活用。腰白玉之环(腰:腰佩)

3、古今异义:①走送之(走—古义:跑 今义:步行)

②媵人持汤沃灌(汤—古义:热水 今义:汤汁)

4、重点词语。

1、余幼时即嗜学(即:就 嗜:爱好,喜欢)2、无从致书以观(致:得到 以:来)3、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假借:借 假:借 每:常常 于:向 之:的)4、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弗:不。之:指代抄书。)5、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走:跑。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6、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是:因此 以:把 假:借 余:我)7、余因得遍观群书(得:能够)8、既加冠:指已成年。加冠:表示年已二十。9、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担心,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硕:大)

10、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趋:快走。先达:指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执:拿。叩:请教)11、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填:满,塞。 辞色:言语和脸色)1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援疑质理:提出疑问,询问道理。援:提出质:询问)13、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叱咄:训斥,呵责。至:周到)14、俟其欣悦(俟:等待)15、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故:所以 卒:终于)

16、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之:助词,无实义。负:背。箧:箱子。曳:拖。屣:鞋子)17、足肤皲裂而不知(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18、至舍:(到学舍)19、以衾拥覆(以:用。衾:被子)20、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容臭:香袋。臭:指香气。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21、余则 袍敝衣处其间( :旧絮。敝:破)22、略无慕艳意(慕艳:羡慕)23、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大概。之:的。若:像。此:这样)

(二) 课内阅读训练1.重点词义:

言和而色夷:“夷”通“怡”,和善,愉快。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句意:到了校舍,四肢坚硬不能动弹。

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句意:同宿舍的学生都穿着绣花绸缎的衣服。

2.古今异义:

①走:跑,录毕,走送了;今表行走。

②汤:热水,媵人持汤沃灌;今表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③假: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今表虚伪的,不真实的。

④趋:奔,快走,尝趋白里外从乡之迭达;表趋向,执经叩问。

3.一词多义:

①以:用,以衾拥覆;连词,因为,以中有足乐者;相当于“而”,俯身倾耳以请;把,以是人多以书

假余;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家贫,无致书以观。

②书:书籍,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信,与朱元思书。

③从:向,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跟从,当余之从师也。

④其:他,俟其欣悦;他的,门人弟子填其室。

⑤至:周到。礼愈至;到,到底,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⑥若:好像,烨然若神人;如,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⑦患:动词,担忧,忧虑,又患无硕师名人;名词,忧患,无冻馁之患矣。

⑧故:连词,所以,故余虽愚;副词,特意,故意,余故道为学之难以若之。

⑨道:名词,学说,益慕圣贤之道;动词,说,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⑩质:动词,询问,援疑质理;名词,本资,资质,非天质之卑。

4.词语活用:

①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

②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緼袍敝衣,名词作动词,穿着旧棉袄、破衣服。

③手自笔录:手,名词作动词,动手;

④手自笔录: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⑤县官日癝稍之供:名词作状语,每天。

⑥父母岁有裘葛之遗: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⑦余立侍左右:立,名词作状语,站着。

⑧是可谓善学者矣:善,形容词作动词,擅长。

⑨录毕,走送之:走,动词作状语,跑着→赶快。

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1.判断句: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译:他们的学业要是不精通,德行要是不成器的,不是天资低下的,而是用心不及我的专一罢了。

2.省略句:

①先达德隆望尊,(先达)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余)援疑质理,(余)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余)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余)则又请焉。

译:前辈道德声望高,(向他求学的)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候遇到他地训斥、呵责,(我的)表情态度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回答;等到他高兴了,我就

又请教。

②(余)又患无硕师名人与(之)游。(省略主语)

③(我)又担心没有大师,名人同(我)交游,(向他们请教)。

④寓(于)逆旅主人。(省略介词) 译:我寄居在旅店主人那里。

3.倒装句:

①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宾语前置,“之”是“怠”的宾语,“弗”表示否定,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往往前置。译: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书。)

②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于藏书之家”,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译: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

③自谓少时用心于学其劳。 译:自己说少年时学习用心很劳苦。

4.翻译: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因为(我)心中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


第二篇: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1)暴霜露(通“曝”,曝露)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 (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毋”,不要) 二、古今异义词

1.思厥先祖父 古: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今:时间或次序在前的 古:祖辈父辈 今:父亲的父亲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以致 ,以至于,终究 今:表示另提一事

古:灭亡 今:用阴谋手段从内部推翻合法政府 3.可谓智力孤危 古:智慧、智谋、力量 今:指人认识、理解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月,名词用作状语,每天、每月。 5.名词活用作动词:

义不赂秦。 义,名词活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名词活用作动词,礼遇,以礼相待。 6.动词活用为名词:

盖失强援。 援,动词活用为名词,援助的力量。 秦以攻取之外。 攻,动词活用为名词,攻战的手段、方法。 四、一词多义

1.非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不是) ②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不能) 2.得 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获得)

②此言得之 (适宜)

③诚不得已 (能够)

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势 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优势)

4.后秦击赵者再 古:两次 今:又一次

②其势弱于秦 (势力)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旧事 前例 今:有叙述或虚构情节的事件

4.兵 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

6、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古:不去 今:能力差

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

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古:咽下咽喉 今: 吞咽

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

8、其实百倍 古:其,代词,那。实,副词,实际上。

5.暴 暴霜露(动词,曝露)

今: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

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

9、六国互丧: 古:交互,由此及彼,由彼及此。今:相互

6.事 以地事秦(动词,侍奉)

10、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这样以后 今:连词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

11、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古:可,可以,以,凭借 今:表示认可

7.犹 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

三、词类活用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1.使动用法:

8.终 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9.始 始有远略(名词,起初)

不能独完。 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存在,保全。

始速祸焉(副词,才)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终,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坚持到底。

10.向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

3.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小、大,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11.得 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

4.名词用作状语:

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

1

五、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战败而亡 (2) 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3) 连词,表转折。 而秦兵又至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燕虽小国而后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4) 连词,表并列。 二败而三胜 (5) 连词,表承接。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2.之

(1) 结构助词,的。 破灭之道也/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2) 结构助词,的。 较秦之所得/诸侯之所亡/秦国之所大欲 (3) 定语后置的标志。 苟以天下之大

(4) 代词。 子孙视之不甚惜(指土地)/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代词,前一个代“秦”,后一个代“贿赂的诸侯”)/ 此言得之(指上文说的道理)/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前一个代指“秦”;后一个助词,的) 3.为

(1) 动词。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成为)/ 为国者(治理) (2) 表被动。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4.其

(1) 代词,它。 其实亦百倍(指获得的土地)/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指赵国)/ 其

势弱于秦(指六国)

(2) 代词,他们的。 能守其土(指燕、赵二国) 5.则

(1) 连词,就。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2) 连词,那么。 则秦国之所大欲 5.与

(1) 动词。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亲交好附)

(2) 介词,跟,同,表比较的对象。 与战胜而得者 (3) 连词,和,同,表并列。 六国与秦皆诸侯 6. 以

2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 (因为) ②秦以攻取之外 (凭借) ③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才) ④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来)

⑤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用) 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用)

⑦洎牧以谗诛 (因为) ⑧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用) ⑨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凭借) 六、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用“也”表判断)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用“也”表判断) (3)夫六国与秦皆诸侯(用“皆”表判断) 2.省略句

(1)举(之)以(之)予人(省宾语“之”和介词宾语“之”) (2)(子孙)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省主语“子孙”) (3)洎牧以谗诛,邯郸为(秦)郡(省定语“秦”,秦国的) 3.倒装句

(1)其势弱于秦(于秦弱,介宾后置) (2)赵尝五战于秦(于秦五战,介宾后置) (3)苟以天下之大(大天下,定语后置) 4.被动句

(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所,表被动)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所,表被动) (3)洎牧以谗诛(动词“诛”本身具有被动语态)

更多相关推荐: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7)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运数《六国论》知识点总结.一、字音弊在赂(lù)秦思厥(jué)先祖父暴(pù)霜露如弃草芥(jiè)洎(jì)牧以谗诛革灭殆(dài)尽与(yǔ)嬴而不助五国也燕(yān)国二、通假…

选修学案《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诗歌和散文》学案(六)《六国论》知识点总结【须知应会】一、作家作品1.关于苏洵:一、作家作品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苏洵家有老人泉,梅尧臣曾为之作诗,故自号),眉州眉山(现在四川…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一、虚词1、赂秦23、不赂者4、盖失强援二、词类活用1、不能独完第二段一、虚词1、以1)秦以攻取之外2)以有尺寸之地3)举以予人4)以地事秦2、之1)较秦之所得2)诸侯之所亡则秦之所大欲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4)…

【高考第三轮复习】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一、字音弊在赂(lù)秦思厥(jué)先祖父暴(pù)霜露如弃草芥(jiè)洎(jì)牧以谗诛革灭殆(dài)尽与(yǔ)嬴而不助五国也燕(yān)国二、通假字1、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3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暴秦之欲无厌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二、古今异义词1.思厥先祖父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3.可谓智力孤危4.后秦击赵者再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6、刺客…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六国论》知识点整理5、故事:古义:旧事,前例今义:文学体裁的一种一、一词多类一词多义以:1.秦以攻取之外(用,凭)2、以有尺寸之地(才,可用而代替)3、举以予人(来)4、以地事秦(用)5、苟以天下之大(凭借)…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六国论复习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1、暴秦之欲无厌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二、找出古今异义词,并写出这些词语的古义1.思厥先祖父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3.可谓智力孤危4.后秦击赵者再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6、…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1]23]与秦相较二、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亦百倍。2、思厥先,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得一夕安寝。4、[]颠覆,理固宜然。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

六国论知识总结

《六国论》苏洵一、重点词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攻破)(兵器)2、战不善,弊在赂秦(好)(弊端、弊病)....3、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交互)(都,皆)4、破灭之道也(原因)...5、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援助)(保…

六国论重点知识点

《六国论》重点知识点赂:【。赂:赠送财物,割让土地;贿赂;赠送的财物,割让的土地;财物。贿:财物;赠送财物;用财物收买,行贿或受贿赇:贿赂;受贿。】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或:【有人,有的人,…

六国论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一、解释重点词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3、盖失强援,不能独完4、思厥先祖父5、举以予人6、然则诸侯之地有限7、奉之弥繁,侵之愈急8、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9、此言得之10、理固宜然…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曝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毋”…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4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