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总结测验3

时间:2024.4.20

20xx年高考生物试题5

一、单选题 每小题4分

【广东】1.小陈在观察成熟叶肉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照片后得出如下结论,不正确的是 ...

A、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有双层膜 B、核糖体附着在高尔基体上

C、内质网膜与核膜相连 D、液泡是最大的细胞器

答案:B。

解析:题中“亚显微结构”,即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的结构。B项错,核糖体附着在内质网上而非高尔基体上。属于识记内容。

【广东】2、艾弗里和同事用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从表可知 实验组号 接种菌型 加入S型菌物质 培养皿长菌情况

④ R R R R 蛋白质 荚膜多糖 DNA DNA(经DNA酶处理) R型 R型 R型、S型 R型

A.①不能证明S型菌的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 B.②说明S型菌的荚膜多糖有酶活性

C.③和④说明S型菌的DNA是转化因子 D.①~④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答案:C。

解析:①、②组:R+S型菌的蛋白质/荚膜多糖,只长出R型菌,说明蛋白质/荚膜多糖不是转化因子。③组:R+S型菌的DNA,结果既有R型菌又有S型菌,说明DNA可以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④组:用DNA酶将DNA水解,结果只长出R型菌,说明DNA的水解产物不能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从一个反面说明了只有DNA才能使R型菌发生转化。故C正确。

【广东】3.华南虎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可采用试管动物技术进行人工繁殖,该技术包括的环节有

①转基因 ②核移植 ③体外受精 ④体细胞克隆 ⑤胚胎移植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⑤ D. ③⑤

答案:D。人工将供体的精子和卵子在体外受精、体外培养胚胎,然后将发育到一定程度的胚胎移植入受体,从而生产出各种动物。包括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

【广东】4.短跑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声后迅速起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起跑动作的产生是非条件反射的结果 B.调节起跑动作的神经中枢是听觉中枢

C.该反射有多个中间神经元先后兴奋 D.起跑反应的快慢取决于小脑兴奋的程度 答案:C

解析:A.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比如眨眼反射、婴儿的吮吸,起跑动作显然不是与生俱来的,故A错。B项调节起跑动作的低级神经中枢在脊髓,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与听觉中枢没有关系。D项小脑司平衡,与起跑反应的快慢程度无关。起跑反射涉及到多个中间神经元的兴奋,故C正确。

【广东】5.以下关于猪血红蛋白提纯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洗涤红细胞时,使用生理盐水可防止红细胞破裂

B.猪成熟红细胞中缺少细胞器和细胞核,提纯时杂蛋白较少

C.血红蛋白的颜色可用于凝胶色谱法分离过程的监测

D.在凝胶色谱法分离过程中,血红蛋白比分子量较小的杂蛋白移动慢

答案:D

解析:D项考查凝胶色谱法分离蛋白质的原理,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的通过凝胶色谱柱的速度越快,故D错误。A正确,洗涤的目的是去除杂蛋白以利于后续步骤的分离纯化,加入的是

生理盐水,缓慢搅拌10min,低速短时间离心,重复洗涤三次,直至上清液不再呈现黄色,表明红细胞已洗涤干净。B正确,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与众多的细胞器,提纯时杂蛋白较少。C正确,血红蛋白是有色蛋白,因此在凝胶色谱分离时可以通过观察颜色来判断什么时候应该收集洗脱液(如果操作都正确,能清楚的看到血红蛋白的红色区带均匀、狭窄、平整,随着洗脱液缓慢流出)。这使得血红蛋白的分离过程非常直观,简化了操作。

【广东】6.某班同学对一种单基因遗传病进行调查,绘制并分析了其中一个家系的系谱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II-5是该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

C. II-5和II-6再生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2

D.III-9与正常女性结婚,建议生女孩

答案:B

解析:A错误,根据5、6、11得出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并且得出该病不在Y染色体上。该遗传系谱图提示我们此病既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也可能为伴X染色体的隐性遗传,无论是哪种遗传方式,II-5均是该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B正确。C项,如果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那么再生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8,若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此概率为1/4。D项,如果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则生男生女患病概率相同;若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则即使生女孩照样无法避免患病。

二、双项选择题 每小题6分

【广东】24.小杨同学将部分生物学知识归纳如下,其中正确的是

答案:AB

解析:淀粉和糖原不可以相互转化,葡萄糖和肝糖原可以相互转化,故C错。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从分解者流向生产者,故D错。

【广东】25.最近,可以抵抗多数抗生素的“超级细菌”引人关注,这类细菌含有超强耐药性基因NDM-1,该基因编码金属β-内酰胺酶,此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是

A.定向突变 B.抗生素滥用

C. 金属β-内酰胺酶使许多抗菌药物失活 D.通过染色体交换从其它细菌获得耐药基因 答案:BC

解析:A项,突变是不定向的,故A错。D项,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故D错。 抗生素的滥用相当于对细菌进行了自然选择,导致了超强耐药性基因NDM-1在该细菌中逐代积累,该NDM-1基因编码金属β-内酰胺酶,由此推测金属β-内酰胺酶使许多抗菌药物失活。故AC正确。

三、非选择题

【广东】26.(16分)

观赏植物蝴蝶兰可通过改变CO2吸收方式以适应环境变化。长期干旱条件下,蝴蝶兰在夜间吸收CO2

并贮存在细胞中。

(1)依图9分析,长期干旱条件下的蝴蝶兰在0~4时 (填“有”或“无”)ATP和[H]的合成,原因是 ;此时段 (填“有”或“无”)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发生,原因是 ;10~16时无明显CO2吸收的直接原因是 。

(2)从图10可知,栽培蝴蝶兰应避免 ,以利于其较快生长。此外,由于蝴蝶兰属阴生植物,栽培时还需适当 。

(3)蝴蝶兰的种苗可利用植物细胞的 ,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大规模生产,此过程中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是 。

答案:(1)有 呼吸作用合成

无 叶绿体无光时不能合成ATP和[H] 气孔关闭

(2)干旱 遮阴

(3)全能性 基因选择性表达

解析:(1)0~4时段由于细胞进行呼吸作用,在第一、二阶段均有[H]产生,第一、二、三阶段均有ATP生成。此时,没有光照不能进行光反应,不能产生用于暗反应的ATP和[H],因此不存在暗反应。10~16时,长期干旱条件下,气温高,蒸腾作用强,导致气孔关闭,引起CO2吸收不足,最终光合作用下降。

(2)据图10,可知在干旱条件下,植物干重增加量明显少于正常条件下,因此要避免干旱,才有利于蝴蝶兰生长。荫生植物栽培是应该适当遮荫。

(3)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之一就是细胞的全能性,主要生理过程是细胞增殖和细胞分化,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点评:此题在“南方旱情”的背景下,以正常和长期干旱条件下蝴蝶兰的CO2吸收速率日变化和干重增加量为材料,考查了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和应用、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分析思维能力。

【广东】27.(16分)

登革热病毒感染蚊子后,可在蚊子唾液腺中大量繁殖,蚊子在叮咬人时将病毒传染给人,可引起病人发热、出血甚至休克。科学家用以下方法控制病毒的传播。

(1)将S基因转入蚊子体内,使蚊子的唾液腺细胞大量表达S蛋白,该蛋白可以抑制登革热病毒的复制。为了获得转基因蚊子,需要将携带S基因的载体导入蚊子的 细胞。如果转基因成功,在转基因蚊子体内可检测出 、 和 。

(2)科学家获得一种显性突变蚊子(AABB)。A、B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只有A或B基因的胚胎致死。若纯合的雄蚊(AABB)与野生型雌蚊(aabb)

交配,F1群体中A基因频率是 ,F2群体中A基因频率是 。

(3)将S基因分别插入到A、B基因的紧邻位置(如图11),将该纯合的转基因雄蚊释放到野生群体中,群体中蚊子体内病毒的

平均数目会逐代 ,原因是 。

答案:(1)受精卵 S基因 由S基因转录的mRNA S蛋白

(2)50% 60%

(3)下降

群体中S基因频率逐代升高,而S基因表达的S蛋白会抑制蚊子体内病毒的繁殖。

解析:(1)识记:转基因动物的受体细胞是受精卵。转基因成功,意味着目的基因能够在受体细胞内稳定保存并自我复制,同时能够知道蛋白质的合成,因此可检测出S基因,S基因转录的mRNA,S蛋白。

(2)AABB×aabb→AaBb?→9A_B_ 3aaB_ 3A_bb 1aabb,因为只有A或B基因的胚胎致死,因此F2为9A_B_ 1aabb,即为4AaBb 2AaBB 2AABb 1AABB 1aabb。根据F1的基因型AaBb可得A基因频率为50%,根据F2的基因型4AaBb 2AaBB 2AABb 1AABB 1aabb可得A基因频率为60%。

(3)S基因控制合成的S蛋白可以抑制登革热病毒的复制,因此,在存在登革热病毒的环境中,S基因表达的是有利性状,生存下来并遗传后代的机会较多,S基因频率会逐代升高,导致病毒数目逐代减少。

点评:以蚊子传播病毒为材料,考查了基因工程,遗传规律,基因频率,生物进化。遗传规律和基因频率的第二空难度大,耗时多。关于生物进化的原因表述,考查了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应注意平时训练。

【广东】28.(16分)

人们使用含三丁基锡、三苯基锡等有机锡化合物的油漆涂于船只、海洋建筑物等的表面,有效防止了海洋生物附着生长,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油漆中的有机锡可释放入海,对多种生物造成毒害。有关该污染物的部分研究如下,请回答:

(1)较低浓度的有机锡即能抑制软体动物雌性个体的雌性激素合成,这些雌性个体的繁殖功能有何变化? 。小鼠在食用含较高剂量三丁基锡的食物后胸腺萎缩,请推测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各有何变化? 。该污染物通过 的富集可能对鱼类、鸟类甚至人类造成危害。

(2)有机锡污染导致某海域一种

鱼的年龄组成发生改变(如图),

请预测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3)某海域受有机锡污染后,部

分海藻以及多种软体动物的生物

量显著下降,个别物种消亡,而

沙蚕等多毛纲动物变为优势类

群。这是在 水平上研究的结

果。

(4)以上资料表明,如果有机锡长期污染将会导致 下降,从而降低生态系统的 。若想探究海洋底泥中是否存在分解三丁基锡的细菌,以便用于今后的生态修复,筛选目标菌株的培养基成分为:蛋白胨、 、NaCl、H2O和琼脂。答案:

(1)繁殖功能受损害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受损害,前者受损害程度更为严重 食物链

(2)群数量逐渐下降

(3)群落

(4)生物多样性 抵抗力稳定性 三丁基锡

解析:(1)性激素能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因此有机锡能雌性激素合成,将会导致繁殖功能下降。胸腺是T细胞成熟的场所,T

细胞在体液免疫中能够识别并传递抗

原,同时能够释放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在细胞免疫中,T细胞能够识别抗原,增值分化产生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进行免疫应答,因此胸腺萎缩将会导致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均受损害,后者受损害程度更严重。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不断向高营养级的生物积累,产生生物富集现象。

(2)分析污染前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污染后为衰退型,可知种群数量会逐渐下降。

(3)优势物种发生改变,涉及优势种、群落演替,这是群落水平的研究问题。

(4)有机锡长期污染会损害生物的繁殖功能和免疫功能,导致种群数量逐渐减少,甚至会引起物种消亡,对生态系统而言,将会降低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为了筛选出能够分解三丁基锡的细菌,应该用含有三丁基锡培养基来培养细菌,能够活下来的就是我们所需的菌种。

点评:以有机物污染为背景,考查了动物激素调节、免疫调节、种群特征、群落结构、生态系统稳定性和选择培养基的使用。本题的主线是从个体到生态系统的稳态,知识点全面、基础,充分考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广东】29.(16分)

中国的饮食讲究“色香味”,颜色会影响消费。小李同学拟研发“绿色”食用色素,他以生长很快的入侵植物水葫芦为材料进行如下实验。

I.提取叶绿素

II.探究pH对叶绿素稳定性的影响

取一些叶绿素粗产品,配成一定浓度的溶液,于室温(约25℃)下进行实验,方法和结果如下表。

实验组号 叶绿素溶液(mL) 调pH至 处理时间(min) 溶液颜色

④ 3.0 3.0 3.0 3.0 Y 7.0 6.0 5.0 10 10 10 10 绿色 绿色 黄绿色 黄褐色 注:叶绿素被破坏后变成黄褐色。

根据所学知识和实验结果,请回答:

(1)提取食用叶绿素的X应该为 ,原因是 。

(2)表中Y应该为 ,原因是 。

(3)若用作食品色素,天然叶绿素色素不适用于 食品,否则 。 (4)小李想了解叶绿素产品中是否含有其他色素,请你提供监测方法并写出主要步骤。 答案:

(1)对人无害的有机溶剂(食用酒精) 叶绿素溶于有机溶剂和应考虑溶剂对人体的影响

(2)8.0 实验中自变量的变化应有规律(以1.0作为pH梯度)和应考虑碱性PH对叶绿素稳定性的影响

(3) 酸性 由于叶绿素被破坏造成食物 失绿而影响品质

(4) 纸层析法

其主要步骤:1制备滤纸条,2画色素液细线,3用层析液分离色素,4观察色素带 答案:

(1)繁殖功能受损害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受损害,前者受损害程度更为严重 食物链

(2)群数量逐渐下降

(3)群落

(4)生物多样性 抵抗力稳定性 三丁基锡

解析:(1)本题的题眼是“食用”,因此必须考虑对人体的影响,而提取色素实验室用的是无水酒精,结合题干可知为食用酒精。

(2)探究pH对叶绿素稳定性的影响,设置分组往往有三个组:碱性、中性、酸性。因此我们必需考虑碱性对叶绿素的影响,再分析表格可知PH梯度为1.0,因此,Y为8.0。

(3)分析实验结果:酸性会破坏叶绿素的结构,导致品质下降,因此叶绿素不能用于酸性食品。

(4)识记:色素分离的原理和基本步骤。

点评:以PH对叶绿素的影响为背景,考查了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对照实验设计和分析等。本题提醒我们要:认真审题、读懂题意、依题回答。

北京高三生物家教?

北京高三生物家教老师NO.1:本人高考时数学、英语、理综成绩优秀,对理科的学习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理科较强,获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奖,大学期间学得是生物师范专业,毕业前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准备考研然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首师大细胞生物学专业。20xx年为两名高三学生讲解高中英语,二人成绩从110提高到135分左右;20xx年给系内老师的孩子讲解高中各科学习技巧,效果很好;20xx年给系内一老师亲戚孩子讲解高中各科,效果很好。

北京高三生物家教老师NO.2:初中北京市化学、物理、数学竞赛获奖 高中:全国物理竞赛二等奖、北京市化学竞赛一等奖、全国生物联赛三等奖本人虽然没有家教经历,但是与人沟通能力很好。自信认真负责,品格端正。中考以全区前20的成绩考入顺义一中,高考成绩不是十分理想,但也顺利的进入了北京大学。自信对北京的中考、高考情况比较了解。放心的把您的孩子交给我,我会给你一个惊喜。

文章来源:


第二篇:高考生物总结资料


20xx年高考生物临考总结200句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都有蛋白质和核酸)和结构基础,从结构上说,除病毒等少数种类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学变化总称,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3.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 4.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

5.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 6.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7.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常见的主要有20种,可分为大量元素(C H O N P S K Ca Mg)和微量元素(Fe Mn B Cu Zn Mo Cl)两大类。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没有一种是生物特有的,这说明生物与非生物具有统一性的一面,同时,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含量又与非生物有明显不同,这是生物与非生物差异性的一面。

8.无机盐在细胞内含量很少,大多呈离子状态,作用多方面,有些无机盐是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Mg,Fe;有些无机盐离子对于维持生物体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如血钙低时会抽搐 9.蛋白质的五大生理功能: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有催化作用如酶,有运输作用如载体或血红蛋白,有调节作用如激素,有免疫作用如抗体

10.各种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绝对不能离开水。自由水/结合水的比例升高,细胞代谢活动增强。 11.糖类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多糖(淀粉,纤维素和糖元)二糖(乳糖、蔗糖和麦芽糖)单糖(五碳糖和六碳糖)其中还原糖包括:葡萄糖,果糖和麦芽糖

12.脂类包括脂肪、类脂和固醇等,这些物质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

13.蛋白质是细胞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生物的性状是由蛋白质来体现的。蛋白质形成过程中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n-m(其中n是该蛋白质中氨基酸总数,m为肽链条数),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相对分子总质量-失去的水分子的相对分子总质量。

14.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对生物的遗传性,变异性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重要意义。

15.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16. 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运动的,这决定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而选择透过性是水分子可自由通过,被选择吸收的小分子、离子可以通过,而其他小分子、离子、大分子却不能通过。这一特性只有在流动性基础上,才能完成物质交换功能。细胞膜外表面有糖蛋白,有细胞识别(与免疫有关联),细胞间联系,粘着作用。

17.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细胞壁由果胶和纤维素构成。细胞不会胀破。原核生物的细胞壁的成分不含纤维素,是多肽与糖类的复合物(肽聚糖)

18.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

19.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20.C3植物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C4植物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完成CO2固定形成C4,而维管束鞘细胞内的叶绿体完成与C3植物相同的反应。光反应在囊状结构薄膜上(其

上有叶绿体色素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暗反应在基质

21.内质网与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的合成有关,也是蛋白质等的运输通道,还可增大细胞内的膜面积 22.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为蛋白质的场所,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的核糖体合成组织蛋白,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分泌蛋白。合成过程中发生脱水缩合,产生水。

23.细胞中的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主要是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植物细胞分裂时,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13.与分泌蛋白形成有关的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能产生ATP的细胞器(结构):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结构)) 能产生水的细胞器*(结构):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结构))

能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器(结构):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结构))

24.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成分是蛋白质和DNA 25.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26.构成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紧密联系、协调一致的,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27.细胞以分裂是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细胞种类不同,细胞周期的长短也不相同。间期时间长,分裂期时间短,细胞周期从间期开始,细胞分裂方式分为有丝分裂,无丝分裂(蛙红细胞)和减数分裂(产生生殖细胞)

28.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特征),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一个个体的所有细胞的核遗传物质是相同的,因是经受精卵有丝分裂而来

29.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但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30.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也就是保持着细胞全能性。一般而言,受精卵的全能性最大,植物细胞全能性大于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经组织培养可得到植物体。

31.癌细胞(原癌基因被激活)具有的主要特征是: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表面发生了变化(糖蛋白减少),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衰老细胞具有的主要特征是:水分减少;有些酶活性降低;色素逐渐积累;呼吸速度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

32.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本质的区别。

33.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34.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并且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

35.ATP是三磷酸腺苷(A—P~P~P)的英文缩写。酶和ATP是生物体进行新陈代谢的两个必要的条件,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催化各种代谢反应的完成,ATP为各种代谢直接提供能量。

36.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光反应阶段:在叶绿体的类囊体上进行,实现光能→电能→活跃化学能贮存于ATP和NADPH2中。暗反应阶段:不需要光,在叶绿体的基质中进行。暗反应是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稳定化学能的过程,通过碳同化来完成。碳同化的途径有C3途径、C4途径等。根据碳同化的最初光合产物的不同,把高等植物分为C3植物和C4植物两类。C4植物维管束鞘细胞外面有“花环状”的叶肉细胞。

37.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①光:光照强弱直接影响光反应,从而影响光合作用的速度;光照时间可提高光合作用效率②温度:温度高低会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光合作用的速度;③CO2浓度: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如果CO2浓度降低到0.005%,光合作用就不能正常进行;④水份:水既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又是体内各种化学反应的介质,另外水份还影响气孔的开闭,间接影响进入植物体;⑤矿质元素:矿质元素是光合作用产物进一步合成许多有机物所必需的物质。

38.渗透作用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一层半透膜,二是这层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利用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不仅可以判断细胞的死活,初步测定细胞液的浓度,还能作为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膜的方法。渗透作用中水分流向浓度高处

39.植物根的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矿质元素(主动运输)和渗透吸水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40.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并且是有条件的、互相制约着的。其中中间产物丙酮酸最重要,只有在糖类供应充足的情况下,糖类才有可能大量转化脂质。糖类可以大量转化为脂肪,脂肪不能大量转化为糖类。只有当糖类代谢发生障碍时,蛋白质和脂肪才能转变成小分子氧化分解供给能量,当糖类和脂肪的摄入量不足时,动物体内的蛋白质的分解就会增加。

40.脂肪来源太多时,肝脏就要把多余的脂肪合成脂蛋白,从肝脏中运输出去,如果肝功能不好或磷脂合成减少时,脂蛋白合成受阻,体内过多的脂肪不能及时搬运出去,在肝脏积累形成脂肪肝,之后就会肝硬化。肝脏发生病变后,肝细胞通透性增加,谷丙转氨酶渗透到血浆中。

41.对生物体来说,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二是为体内其它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42.生物的新陈代谢包括①自养需氧型:绿色植物、蓝藻属光能自养需氧型;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属化能自养需氧型。②自养厌氧型:如绿硫细菌。③异养需氧:人和大多数动物。④异养厌氧型:乳酸菌、大肠杆菌、某些寄生虫。另外,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菌。

43.向光性实验发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有光无光不影响生长素的合成。生长素具有极性传导和横向运输的特点。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生长素在向光侧分布少,背光侧分布多,因此背光侧生长快而表现出向光性;

44.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往往具有两重性。这与生长素的浓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种类等有关。一般来说,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如顶芽的生长素向侧芽运输并积累引起顶端优势 ,植物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为:根、芽、茎,其中根最敏感

45.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子果实。 46.植物激素共有五类:生长素类(类似物有24—D,萘乙酸)、赤霉素类、细胞分裂素类(促分裂和分化,分布在茎尖、根尖、未成熟的和萌发的种子,存在发育的果实)、脱落酸和乙烯(促成熟,广泛分布在植物体多种组织中,成熟果实中较多)。五大类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大致分为两方面: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抑制植物的生长发育。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不是受单一激素的调节,而是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

47.神经系统调节动物体各种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它包括感受器、传人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反射弧的任何一个环节破坏,都将使相应的反射消失。反射活动的种类很多,按其形成的条件和过程的不同,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种类型。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的。一定条件刺激反射弧除感受器外的结构,都可引起效应器反应,但不称为反射,因为这种反应不是通过完整反射弧来完成的。

48.神经冲动产生的兴奋的传导:神经纤维上传导(双向传导):刺激→电位差→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回路(静息状态下电位为膜外正内负,兴奋状态下为膜外负内正,局部电流的方向膜内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膜外相反)。细胞间传递(单向传递):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递质→突触间隙→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即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中传导的方向是细胞体→轴突→树突、树突→细胞体→轴突→另一个神经元。

49.动物激素的调节方式为神经调节和反馈调节,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50.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51.动物建立后天性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

52.判断和推理是动物后天性行为发展的最高级形式,是大脑皮层的功能活动,也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53.动物行为中,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是相互协调作用的,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的地位。

54.动物行为是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运动器官共同协调下形成的。先天性行为有趋性,非条件

反射和本能,后天性行为有印随、模仿和条件反射

55.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具双亲的遗传特性,具有更大的生活能力和变异性,因此对生物的生存和进化具重要意义。

56.营养生殖(扦插,嫁接,分根,组织培养)能使后代保持亲本的性状。后代与亲代的遗传物质完全相同,

57.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的生殖细胞的减少了一半。

58.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说明染色体具一定的独立性;同源的两个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则不同对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间可进行自由组合。

59.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染色体着丝点分开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60.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两种)精细胞,精细胞再变化形成精子。 61. 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三个极体

62. 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63.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

64.极体是动物体内伴随着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而产生的。极核是绿色植物特有的,是指植物胚囊中央的两个核,也是伴随着卵细胞的形成而形成的。极核的内容与卵完全相同。

65.被子植物的个体发育包括种子的形成和萌发、植株的生长和发育等阶段。受精卵发育成胚,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珠被发育成种皮,整个胚珠发育成种子,子房壁发育成果皮,整个子房发育成果实。只有胚和胚乳是受精作用的产物,其他部分基因组成与母本相同。很多双子叶植物成熟种子中无胚乳,是因为在胚和胚乳发育的过程中胚乳被胚吸收,营养物质贮存在子叶里,供以后种子萌发时所需。 66.植物花芽的形成标志着生殖生长的开始。

67.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可以分为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两个阶段。胚胎发育是指受精卵发育成为幼体,受精卵经卵裂发育成囊胚、原肠胚(两腔三胚层)、原肠胚后才有组织分化进而形成幼体。胚后发育是指幼体从卵膜孵化出来或从母体内生出来以后,发育成为性成熟的个体。一般的,两栖类和昆虫类的胚后发育是变态发育。

68.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动物,在胚胎发育的早期,从胚胎周围的表面开始,形成了胚膜,胚膜的内层叫做羊膜,羊膜内有羊水。羊膜和羊水保证了胚胎发育的水环境,还具有防震和保护作用。 69.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而噬菌体的各种性状也是通过DNA传递给后代的,这两个实验证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 70.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核酸。细胞内既含DNA又含RNA和只含DNA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由于绝大多数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71.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对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这从分子水平说明了生物体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只有病毒体内有一种核酸)

72.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DNA分子的复制来完成的。基因的表达是通过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

73.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

A?G

地进行。在两条互补链中T?C的比例互为倒数关系。在整个DNA分子中,嘌呤碱基之和=嘧啶碱基A?T

之和。整个DNA分子中,G?C与分子内每一条链上的该比例相同。

74.子代与亲代在性状上相似,是由于子代获得了亲代复制的一份DNA的缘故。

75.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76.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和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的区别:相同点是它们的结构都包括编码区和非编码区,非编码区在编码区的上游和下游,并且在非编码区上都有“与RNA聚合酶结合位点”,如果非编码区发生基因突变将导致基因无法表达原因是RNA聚合酶不能与之结合。区别是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比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复杂,它的编码区可分为外显子和内含子,外显子能够编码蛋白质,内含子不能够编码蛋白质,因此,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中的编码区是间隔的、不连续的;而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中的编码区不分外显子和内含子,因此,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中的编码区是连续的、不间隔的。 77.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顺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即: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 78.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了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又决定了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最终决定了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特异性,从而使生物体表现出各种遗传特性。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时:基因的碱基数:mRNA上的碱基数:氨基酸数=6:3:1。氨基酸的密码子是信使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不是转运RNA上的碱基。转录和翻译过程中严格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注意:配对时,在RNA上A对应的是U。

79.生物的一切遗传性状都是受基因控制的。一些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基因控制性状的另一种情况,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

80.基因分离定律: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生物纯本杂交时,子一代只表现出显性性状;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并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于3:1。

8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82.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存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83.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范围内,有n对等位基因的个体产生的配子最多可能有2n种。 84.染色体组型也叫核型,是指某一种生物体细胞种全部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

染色体组是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者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染色体组。人类基因组研究24条染色体

85.生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可以分为两类: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XY型,另一种是ZW型。生物性别受性染色体决定,也有受染色体数目(蜜蜂的雄蜂)或环境条件影响的。雌雄同体的植物可不考虑性别决定因素。 86.伴性遗传的特点: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交叉遗传, 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具有隔代交叉遗传特点(由于致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一般是男性通过女儿传给外孙);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是患者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点: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大多具有世代连续性即代代都有患者,男性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是患者。

(3)伴Y染色体遗传的特点: 患者全部为男性;致病基因父传子,子传孙(限雄遗传)。

87.判断遗传方式的口诀: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病女康父为常隐)。父子患病为伴性。(即XbY→XbXb→XbY)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男病。 母女患病为伴性。(即XBXb→XBY→XBX)

87.可遗传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最大的特点是产生新的基因。它是染色体的某个位点上的基因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基因突变既普遍存在,又是随机发生的,且突变率低,大多对生物体有害,突变不定向。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基因重组是生物体原有基因的重新组合,并没产生新基因,只是通过杂交等使本不在同一个体中的基因重组合进入一个个体。通过有性生殖过程实现的基因重组,

为生物变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来源。这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生物进化具有十分重

要的意义。上述二种变异用显微镜是看不到的,而染色体变异就是染色体的结构和数目发生改变,显微镜可以明显看到。这是与前二者的最重要差别。其变化涉及到染色体的改变。如结构改变,个别数目及整倍改变,其中整倍改变在实际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从而引伸出一系列概念和类型,如: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及多倍体育种等。二倍体与多倍体的最大区别于单倍体特点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单倍体育种的过程一般是:双亲杂交形成杂合子,对杂合子的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然后将单倍体的幼苗阶段用秋水仙素处理得到纯合子,选育出的纯合子自交的种子就是新品种,只需两年88. 直系血亲是指从自己算起向上推数三代和向下推数三代,旁系血亲是指与(外)祖父母同源而生的、除直系亲属以外的其他亲属。包括同父母生的兄弟姐妹

89. 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是单基因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单基因的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白化病、苯丙酮尿症、先天性聋哑是单基因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红绿色盲、血友病是单基因的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唇裂、无脑儿、原发性高血压、青少年型糖尿病等属于对基因遗传病;另外染色体遗传病中常染色体病有21三体综合症、猫叫综合症等;性染色体病有性腺发育不良等。

90.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91.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其基本观点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92. 隔离就是指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其作用就是阻断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在自然选择中向不同方向发展,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和重要环节。

93.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区别:生物进化是指同种生物的发展变化,时间可长可短,性状变化程度不一,任何基因频率的改变,不论其变化大小如何,都属进化的范围,物种的形成必须是当基因频率的改变在突破种的界限形成生殖隔离时,方可成立。

94.光对植物分布起决定作用;影响植物的生理(生长、发育)和形态;影响动物的体色、生殖、习性、视觉和发育。

95.生物能够生存的温度范围是很窄的,过冷过热则死亡。大多数生物生活在-2–50℃左右的温度范围内。温度影响生物的分布,受高温限制,苹果、梨不能在热带地区栽种;受低温限制,柑秸不能在北方栽种,菜粉蝶不能向炎热的平原推进,那里高温使幼虫死亡。温度能影响动物的习性,鱼类的洄游、动物的冬眠、鸟类的迁徙可以认为是由于温度引起的。温度影响动物形态。纬度越高,气温越低,动物体型越大,但耳、鼻均短。

96.生物种内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种内互助是同种个体之间相互协调、互惠互利的一系列行为特征,有利于取食、防御和生存。种内斗争强调的是同种个体之间由于食物、栖所、寻找配偶或其它生活条件的矛盾而发生斗争的现象。种内斗争的意义是对于失败的个体来说是不利的,甚至会导致死亡,但对于种的生存是有利的,可以使同种内生存下来的个体得到比较充分的生活条件,或者使生出的后代更优良些。

97.种间关系包含有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等关系。

98.生物的生存受到很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这些生态因素共同构成了生物的生存环境。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

99.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100.在一定区域内的生物,同种的个体形成种群,不同的所有种群形成群落。种群的各种特征(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生物群落的结构,都与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101.种群数量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种群数量的增长有两种基本模式:J型(指数式)增长(理想条件:空间和食物充足)和S型增长(有限条件)。

102.在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各种类型的生物群落。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群落的结构都有差别。但是,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是统一的整体。

103.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04. 在生态系统成分中,生产者、消费者(以动植物的活体部分为食)和分解者(以动植物的死体或排泄物、脱落物为食)被称为三大功能类群。无机环境为生物群落提供物质和能量。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包括化能合成细菌,属于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它是消费者和分解者获得能量的源泉,也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消费者主要是指各级动物,还包括某些非光合作用的植物,如菟丝子,属异养生物。依据食物来源可以划分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等。分解者又称还原者,主要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属异养生物。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分解者是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成分。消费者与分解者主要根据食物类型区别,消费者以动植物身体为食,而分解者多以动植物遗体或排泄物为食物,如蚯蚓是动物,但它是吃腐败的枝叶,所以是分解者 105. 分析食物链时应注意的问题,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或第一营养级,学会完成的内容

(1)数食物链;(2)某一种生物占有几个营养级;(3)占某一营养级的生物有哪几种;(4)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5)某种动物大量死亡或迁走,对其他生物产生何种影响。(6)消费者的营养级位置是可以变化的;(7)用箭头表示彼此之间的营养级关系,箭头方向是由低营养级指向高营养级。(8)食物网中,当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大量减少时,对另一种生物的影响,沿不同的线路分析结果不同时,应以中间环节少的为分析依据。

106.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阳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便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这些能量是沿着食物链(网)逐级流动的。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原因是:第一,食物链的各个营养级的顺序是不可逆转的,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第二,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总是趋向于以呼吸作用的形式散失掉,这些能量是生物无法利用的。

107. 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它是指组成生物的C、H、O、N等基本元素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形成的反复循环运动。具有全球性、反复出现、循环流动的特点。物质循环中最主要的是碳循环。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或碳酸盐的形式存在,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两者之间是以CO2 形式进行循环的。

氧气的循环是:空气中的氧气经过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被利用形成水,水又可被用来光合作用形成氧气。

108. 恢复力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抵抗力稳定性较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较低;反之亦然。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维持生态平衡能力强

109. 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态体系。生态农业理论根据是通过对农业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多级利用物质循环利用,使农业生产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生态农业的优点是减少化肥用量,降低农业投入;收获多种产品,增加经济效益;净化环境,降低人和家畜的发病率。

110. 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城市生态系统是由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组成的,三者通过高度密集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相互联系。其特点:(1)人类起主导作用;(2)物质和能量的流通

量大,运转快,高度开放;(3)自然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低,容易出现环境污染。高度依赖并能影响其他的生态系统

111.生物圈稳态的自我维持:能量角度:源源不断的太阳能是动力;物质方面:自给自足的物质保证;自我调节:多层次、多方面(生物的、无机环境的)。

112.生物多样性的内涵: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意义: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及其子孙后代共有的财富。保护多样性是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113.生态系统多样性受破坏的主要原因是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另二是掠夺式开发,三是环境污染,四是外来物种的入侵或引种到缺少天敌的地区。

11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包括:就地保护(主要是指建立自然保护区),迁地保护以及加强教育和法制等管理

115.粮食危机的主要原因是粮食产量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还有耕地的逐年减少等。从生物学角度看,粮食生产的过程实质上是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 。解决粮食危机还可通过微生物发酵工程生产单细胞蛋白来解决。

116.大量施用化肥能够保证作物生长对N、P、K等营养元素的需要,从而使粮食增产,同时却又造成土壤板结和环境污染。这些元素随地表流泾进入河流湖泊引起富营养化

117.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使更多的作物也具有直接或间接固氮的本领,不仅可以提高这些作物的产量,还可以少施化肥,又减少了环境污染。

118.培育作物新品种也是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途径。但杂交育种周期长、难以克服远源杂交不亲和的障碍;诱变育种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而通过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来培育新品种,可以将其他生物决定性状的遗传物质定向引入农作物中。

119.生物工程的特点是利用生物资源的可再生性,在常温常压下生产产品,从而能够节约资源和能源,并且减少环境污染。

120.K+ 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所以长期不能进食的病人应注意适当补充钾盐。人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下,主要通过肾脏来完成的。

121.当人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时,都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使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下丘脑的神经细胞产生抗利尿素,由垂体后叶释放引起对原尿中小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

122.当血钾含量升高或血钠含量降低时,可以直接刺激肾上腺,使醛固酮的分泌量增加,从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 重吸收和K+的分泌,维持血钾和血钠含量的平衡。 123.Na盐主要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K盐主要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

124.糖尿病人之所以出现高血糖和糖尿病是因为病人的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这样就使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内的氧化利用发生障碍。糖尿病是一种遗传病

126.下丘脑是内分泌腺之王,是人体稳态调节中的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124.正常情况下,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而在狭小的范围内变动。

125.体温调节的过程(冷觉感觉器可感受寒冷刺激,温觉感觉器可感受热刺激)

a. 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

寒冷 代谢增强

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

b.炎热环境中的体温调节:高温刺激皮肤温觉感觉器,兴奋传到下丘脑,散热中枢兴奋, 产热中枢受到抑制。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大,汗液分泌增多,散热增加,保持体温相对恒定。 126.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128.在过敏原的刺激下,由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这些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再次受到过敏原的刺激就会产生组织胺,引起毛细血管舒张,通透性增强,组织水肿。

129.C4植物的叶片中,围绕着维管束是呈“花环型”的两圈细胞:里面的一圈是维管束鞘细胞,含有没有基粒的叶绿体;外面的一圈是一部分叶肉细胞。

130.C4植物大大提高了固定CO2 的能力。在高温、光照强烈和干旱的条件下,绿色植物的气孔关闭。这时C4植物能够利用叶片内细胞间隙中含量很低的CO2进行光合作用,而C3植物则不能。

131.确保良好的通风透光,既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又可以使空气不断的流过叶面,有助于提供较多的C02,从而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132.生物固氮是指固氮微生物将大气中的氮还原成氨的过程。是最主要的固氮方式。

133.圆褐固氮菌具有较强的固氮能力,并且能够分泌生长素,促进植株的生长和果实的发育。 134.大气中的氮必须通过以生物固氮为主的固氮作用,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135.卵细胞中含有大量的细胞质,而精子中只含有极少量的细胞质,这就是说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这样,受细胞质内遗传物质控制的性状实际上是由卵细胞传给子代,因此子代总表现出母本的性状。

136.细胞质遗传的主要特点是:母系遗传;后代不出现一定的分离比。细胞质遗传特点形成的原因: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减数分裂时,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随机地、不均等地分配到卵细胞中。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基础是: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质结构中的DNA。

137.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各自都有相对的独立性。这是因为,尽管在细胞质中找不到染色体一样

的结构,但质基因和核基因一样,可以自我复制,可以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也就是说,都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变异性和独立性。但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又相互影响,很多情况是核质互作的结果。

138.在真核细胞中,不同种类的蛋白质和基因所含的外显子和内含子的数目是不同的,长度也有差别。 139.真核细胞中,每一个能够编码蛋白质的基因都含有若干个外显子和内含子。

140. 作为运载体必须具备的特点是:能够在宿主细胞中复制并稳定地保存;具有多个限制酶切点,以便与外源基因连接;具有某些标记基因,便于进行筛选。质粒是基因工程最常用的运载体,它存在于许多细菌以及酵母菌等生物中,是细胞染色体外能够自主复制的很小的环状DNA分子。

141.基因工程的一般步骤包括:①提取目的基因 ②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④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142重组DNA分子进入受体细胞后,受体细胞必须表现出特定的性状,才能说明目的基因完成了表达过程。

143.区别和理解常用的运载体和常用的受体细胞,目前常用的运载体有:质粒、噬菌体、动植物病毒等,目前常用的受体细胞有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土壤农杆菌、酵母菌和动植物细胞等。

144.基因诊断是用放射性同位素、荧光分子等标记的DNA分子做探针,利用DNA分子杂交原理,鉴定被检测标本的遗传信息,达到检测疾病的目的。

145.基因治疗是把健康的外源基因导入有基因缺陷的细胞中,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46.细胞膜、核膜以及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细胞器,他们都是由膜构成,这些膜的化学组成相似,基本结构大致相同。

147.细胞内的各种生物膜不仅在结构上有一定的联系,在功能上也是既有分工,又有密切的联系。 148.细胞膜、核膜以及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线粒体等由膜围绕而成的细胞器,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它们形成的结构体系,叫做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149.细胞膜不仅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环境,同时在细胞与环境之间进行着物质运输、能量交换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50.细胞内的广阔的膜面积为酶提供了大量的附着位点,为各种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151.细胞内的生物膜把细胞分隔成一个个的小区室,如细胞器,这样就使得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会互相干扰,保证了细胞的生命活动高效、有序的进行。 152.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都有含有该物种的全套遗传物质,都有发育成为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部基因。 153.在生物体内,细胞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为不同的组织器官,这是基因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154.植物细胞只有脱离了植物体,在一定的外部因素的作用下,经过细胞分裂形成愈伤组织,才能表现出全能性,由愈伤组织细胞发育分化出新的植物体。

155.植物体细胞杂交的过程,实际上是不同植物体细胞的原生质体的融合的过程。

156.植物体细胞杂交克服了远源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大大扩展了可用于杂交的亲本组合范围。

157.细胞株细胞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但是有部分细胞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并且带有癌变的特点,有可能在培养条件下无限制地传代下去,这种传代细胞称为细胞系。

158.动物细胞融合最重要的用途是制备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的特点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与传统从血清中提取抗体相比)

159.在单抗上连接抗癌药物,制成“生物导弹”,将药物定向带到癌细胞所在部位,既消灭了癌细胞,又不会伤害健康细胞。

160.当单个或数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大量繁殖时,便会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群体,叫做菌落。

161.每种细菌在一定条件下所形成的菌落可以作为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

162.一种病毒含有一种:DNA或RNA。核酸中贮存着病毒的全部遗传信息,控制着病毒的一切性状。 163.这些微生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机物就叫做生长因子,主要包括维生素、氨基酸和碱基等,它们一般是酶和核酸的组成成分。

164.微生物的代谢异常旺盛,这是由于微生物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比很大,使它们能够迅速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165.初级代谢产物是指微生物通过代谢活动所产生的,自身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质。在不同种类的微生物细胞中,初级代谢产物的种类基本相同。

166.次级代谢产物是指微生物生长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化学结构十分复杂、对该微生物无明显生理功能或并非是微生物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质。不同种类的微生物所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不相同。 167.组成酶是微生物细胞内一直存在的酶,它们的合成只受遗传物质的控制。而诱导酶是在环境中存在某种物质的情况下才能够合成的酶。

168.诱导酶的合成与调节,既保证了代谢的需要,又避免了细胞内物质和能量的浪费,增强了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169.酶活性发生改变的主要原因是,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物质与酶结合,致使酶的结构产生变化。但这种变化是可逆的,当代谢产物与酶脱离时,酶结构便会复原,又恢复原有的活性。 170.酶活性的调节是一种快速、精细的调节方式。

171.酶活性的调节和酶合成的调节两种方式是同时存在,并且密切配合、协调起作用的。 172.人们将通过微生物的培养,大量生产各种代谢产物的过程叫做发酵。 173.环境中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主要有温度、pH和氧。

174.每种微生物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生长。在最适温度生长范围内,微生物的生长速率随温度的上升而加快。超过最适温度以后,微生物的生长速率会急剧下降,这是由于细胞内的蛋白质和核酸等发生了不可逆的破坏。

175.每种微生物的最适pH不同。当超过最适pH范围以后,就会影响酶的活性,细胞膜的稳定性等,从而影响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176.常用的实验结果的检查方法:斐林试剂和班氏糖定性试剂用来检验还原糖(葡萄糖,果糖和麦芽糖),条件是混合后加热煮沸有砖红色深沉;双缩脲试剂来检验蛋白质的存在,方法是先加双缩脲A,摇匀再加双缩脲B,摇匀即可见紫色;脂肪用苏丹Ⅲ染色后,用显微镜来检验,其中的橘黄色颗粒就是脂肪;用苏丹Ⅳ可使脂肪染成红色;淀粉用碘液来检验,二者混合变蓝色;DNA用二苯胺检验,二者混合后在水浴煮沸后出现蓝色;大肠杆菌用含伊红—美蓝的培养基来检验,大肠杆菌的菌落呈深紫色,有金属光泽。 177.

更多相关推荐:
竹溪二中20xx届高考生物总结

竹溪二中20xx届生物学科高考复习备考总结竹溪县第二高级中学今年的高考早已落下帷幕,我们的复习备考工作业已结束,学生们各自进入了自己理想的学校学习,我们也就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回顾今年的复习备考工作,有成功的喜…

高考生物总结

高考生物知识点精简第一章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2.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病毒没有细胞结构。3.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高倍物镜观察...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0xx版)

高一生物考试重要知识点第一章走近细胞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寄生在活细胞中利用细胞里的物质结构基础生活繁殖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3生命系统的结...

20xx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

20xx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1诱变育种的意义提高变异的频率创造人类需要的变异类型从中选择培育出优良的生物品种2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主要特点没有核膜包围的典型细胞核3细胞分裂间期最主要变化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

20xx年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

20xx年高考生物重要规律性关系及公式归纳1蛋白质结构中的等量关系蛋白质中氨基酸数目肽键数目即水分子数目mRNA翻译摸板中的碱基数3DNA相应基因中的碱基数6蛋白质中至少还有氨基和羧基的数目肽链条数蛋白质中最多...

生物高考总结 最全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包括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噬菌体细菌病毒三大类原核生物细菌蓝藻硝化细菌乳酸菌固氮菌破伤风杆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放线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等真核生物各种动物植物真菌包括酵母菌各种蘑菇霉菌青霉菌根霉菌所有...

高考生物总结资料

20xx年高考生物临考总结200句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都有蛋白质和核酸)和结构基础,从结构上说,除病毒等少数种类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2.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

高考生物必备知识点:学生易错知识总结(2)

高考生物必备知识点:学生易错知识总结(2)37.人工获得胚胎干细胞的方法是将核移到去核的卵细胞中经过一定的处理使其发育到某一时期从而获得胚胎干细胞,某一时期,这个时期最可能是囊胚38.原核细胞较真核细胞简单细胞…

20xx-20xx学年上学期高三生物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高三7、8、9班生物课,作为毕业班的教师,我继续努力钻研新课程标准和高考考纲,深入研究教法,根据学情不断调整教学思路。现对本学年教学工作作出以下总结:一、研究高考信息,看准复习方向1、认真研究《课程…

教学-高中生物实验总结

中学生物教学资料高中生物实验总结实验七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1、条件:细胞内外溶液浓度差,活细胞,大液泡2、材料: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具紫色大液泡),质量浓度0.3g/mL的蔗糖溶液,清水等3、步骤:制作洋葱…

高三第一学期生物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高三58、59、61三个理科应届班和一个理科复习班的的生物科教学工作。时间转眼即逝,特将一学期以来的具体努力小结反思:高三是中学生生物学习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巩固基础、优化思维、提高能力的重要阶段,…

高考生物总结(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