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4.4.27

第一单元   乘法

一、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先用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与三位数的每一位相乘,乘得的积和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与三位数的每一位相乘,所得的积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2、三位数乘两位数,所得的积不是四位数就是五位数。

二、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1、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方法:先把两个乘数不是零的部分相乘,再看两个乘数末尾一共有几个零,就在积的末尾加几个零。

  2.乘积末尾0的个数不是由乘数末尾有几个0决定的,乘法在计算过程中末尾有时也会产生0. 附:常用数量关系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①总价=单价×数量     单价=总价÷数量       数量=总价÷单价

②路程=速度×时间     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第二单元   升和毫升

一、容量的理解

    1.容量是一个物体可以容纳液体的多少。

二、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

1、1升(L)=1000毫升(ml 、mL)

2.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时,一般用升或毫升做单位。

3、1毫升大约等于23滴水。

第三单元   三角形

一、定义: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叫做三角形。

二、三角形的特征及分类

1、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

3、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如:人字梁、自行车车架。

4、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5、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6、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7、任意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都有三条高,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

三、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1、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外一条边叫做底,两条腰的夹角叫做顶角,底和腰的两个夹角叫做底角,它的两个底角相等,是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

2、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三个角也都相等(每个角都是60°。)

3、有一个角是直角的等腰三角形叫做等腰直角三角形,它的底角等于45°,顶角等于90°。

4、等腰三角形的顶角=180°-底角×2或180°-底角-底角

5、等腰三角形的底角=(180°-顶角)÷2

第四单元   混合运算

一、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

1.四则运算中不含括号时,先做乘除再做加减。

二、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1、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三、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

1.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的。

第五单元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一、认识平行四边形

1、两组对边互相平行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它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

从一个顶点向对边可以作两种不同的高。底和高一定要对应。一个平行四边形有无数条高。

2、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不稳定性)。生活中许

多物体都利用了这样的特性。如:(电动伸缩门、铁拉门、

伸降机

4、把平行四边形拉成一个长方形,周长不变,面积变了。

二、认识梯形

1、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平

行的一组对边较短的叫做梯形的上底,较长的

叫做梯形的下底,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

的腰,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叫做梯形的高

(无数条)。

2、两条腰相等的梯形叫等腰梯形,它的两个底角相等,是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直角梯形有且只有两个直角。

3、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正方形、长方形属于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第六单元   找规律

1、搭配型规律:两种事物的个数相乘。(如帽子和衣服的搭配)

2、排列:爸爸、妈妈、我排列照相,有几种排法:2×3。即n×(n—1)×……×1

第七单元   运算律

    1、乘法交换律:a×b=b×a       2、乘法结合律:(a×b)×c=a×(b×c)

3、乘法分配律:(a+b)×c=a×c+b×c(合起来乘等于分别乘)

4、乘法分配律衍生:(a-b)×c=a×c-b×c

第八单元   对称、平移和旋转

  一、轴对称图形

如果一个图形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能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二、对称轴的条数

1、正三边形(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正四边形(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正五边形有5条对称轴,……正n变形有n条对称轴。

三、平移和旋转

1、图形的平移,先画平移方向,再把关键的点平移到指定的地方,最后连接成图。

2、图形的旋转,先找点,再把关键的边旋转到指定的地方,(注意方向和角度)再连线。

第九单元   倍数和因数

1、4×3=12,或12÷3=4。那么12是3和4的倍数,3和4是12的因数。(倍数和因数是相互存在的,不可以说12是倍数,或者说3是因数。只能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2、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3、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4、一个数最大的因数等于这个数最小的倍数(都是它本身)。

5、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个位是0、2、4、6、8的数)

6、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个位是1、3、5、7、9的数)

7、个位上是2、4、6、8、0的数是2的倍数,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8、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个位上一定是0。(如:10、20、30、40……)

9、一个数各位上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10、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素数(或质数)。

 10、  2是质数中唯一的偶数。(所以“所有的素数都是奇数”这一说法是错误的。)

11、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外,还有其他的因数的数叫合数。如:4、6、8、9、10……

12、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质数只有2个因数,合数至少有3个因数

13、哥德巴赫猜想:任何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奇素数之和。如8=3+5,10=5+5,12=5+7等等。

14、100以内的素数表: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71、73、79、83、89、97。(共25个)

第十单元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1、积的变化规律:

①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跟着乘或除以几(0除外)。

②如果一个因数扩大几倍,另一个因数缩小相同的倍数,那么积不变。

2、商的变化规律:①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注意:被除数的变化会带来余数的变化

②被除数乘(或除以)一个数,除数不变,商也乘几(或除以)几。

 不渴望你们一跃千里,只希望你们日进一步!


第二篇: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 百分数的应用

知识点一、“求数A比数B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分解题目:已知条件:数A、数B;       求:两数差的百分数

解题方法:(大数-小数)÷单位“1”

例1:东山村去年原计划造林16公顷,实际造林20公顷。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

解:  (实际造林-原计划造林)÷原计划造林

(     20  -    16   ) ÷  16  =25%

答: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25%。

例2:东山村去年原计划造林16公顷,实际造林20公顷。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

解:      (实际造林-原计划造林)÷实际造林

  (  20  -    16   )   ÷   20      =20%

答: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少20%。

知识点二、“数A比数B多(少)百分之几,求数A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分解题目:已知条件:数B、 两数和(差)的百分数      求:数A(非单位“1”)

解题方法:数B×(1+百分数)——两数和的方法      数B×(1-百分数)——两数差的方法

例1:东山村去年原计划造林16公顷,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25%,实际造林多少公顷?

解析:从题目“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25%”中,可以看出“数A”是“实际造林”,“数B”是“原计划造林”,“两数和的百分数”是“25%”。根据公式可以得到:

         数B×(1+百分数)

          16   ×(1+25%)   =20(公顷)       答:实际造林20公顷。

例2:东山村去年实际造林20公顷,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20%,原计划造林多少公顷?

解析:从题目“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20%”中,可以看出“数A”是“原计划造林”,“数B”是“实际造林”,“两数差的百分数”是“20%”。根据公式可以得到:

            数B×(1-百分数)

            20   ×(1-20%)   =16(公顷)      答:原计划造林16公顷。

知识点三、“数A比数B多(少)百分之几,求数B是多少?”

分解题目:已知条件:数A、两数和(差)的百分数       求:数B(单位“1”)

解题方法:数A÷(1+百分数)——两数和的方法         数A÷(1-百分数)——两数差的方法

例1:东山村去年原计划造林16公顷,比实际造林少20%,实际造林多少公顷?

解析:从题目“比实际造林多25%”中,可以看出“数A”是“原计划造林”,在“比”之前省略了,“数B”是“实际造林”,“两数差的百分数”是“20%”。根据公式可以得到:

           一个数÷(1-百分数)

            16   ÷(1-20%)   =20(公顷)      答:实际造林20公顷。

例2:东山村去年实际造林20公顷,比原计划多25%,原计划造林多少公顷?

解析:从题目“比原计划多25%”中,可以看出“数A”是“实际造林”,在“比”之前省略了,“数B”是“原计划造林”,“两数和的百分数”是“25%”。根据公式可以得到:

           一个数÷(1+百分数)

            20   ÷(1+25%)   =16(公顷)        答:原计划造林16公顷。

知识点四、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

分解题目:求应纳税额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解题方法:应纳税额=收入额×税率

例1:星光书店去年十二月份的营业额是6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个书店去年十二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解:收入额×税率=应纳税额

                 60  ×5% =  3(万元)        答:应缴纳营业税3万元。

知识点五:利息的计算方法

名词解释:①本金:存入银行的钱。

②利息(应得利息):取款时银行除还给本金外,另外付给的钱。

③利率:利息占本金的百分率。按年计算的叫做年利率;按月计算的叫做月利率。

④利息税:利息所征收的个人所得税,一般是利息税率的5%。

⑤纯利息/实得利息:扣除利息税后的利息。

解题方法:①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②纯利息=利息×(1-5%)=本金×利率×时间×95% 或者=利息-利息税

例1:20##年8月20日,一年定期存款的年利率是3.87%。李爷爷把50000元存入银行,一年以后按5%缴纳利息税,应缴纳利息税多少元?

解析:本题求利息税。题目中已知利息税率5%,还告诉了本金、年利率和存款时间,所以根据公式:

应缴纳利息税=利息×利息税率=本金×年利率×存款时间×利息税率

                            50000×3.87%×1       ×5%        =96.75元        

                          答:应缴纳利息税96.75元。

知识点六:折扣(成数)计算方法

名词解释:①折扣:商店经常把商品减价,按原价的百分之几出售,通常称为打折出售,简称为折扣。

          ②折扣与百分数的关系:打几折就是按原价的百分之几出售或说降价了(1-百分之几)出售。

          ③标价:商品摆放柜台出售的价格,包括成本和利润两部分。

          ④售价:商品的成交价格。售价经常等于或小于标价。

          ⑤成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十分之几的数。通常用在工农生产中表示生产的增长状况。几成就是十分之几。“二成”就是十分之二,就是百分之二十。

          ⑥利润率:利润占成本的百分率。

解题方法:①售价(现价)=标价(原价)×折扣       折扣=售价(现价)÷标价(原价)

            标价(原价)=售价(现价)÷折扣

          ②利润率=利润÷成本

例1:一本书原价是30元,现在明明少花9元买到这本书,现在这本书打几折销售?

解析:本题求折扣,就要知道现价和原价。原价是30元,现价是30-9=21元。根据公式:

                      折扣=现价÷原价

                           21  ÷30   =70%=七折              答:现在这本书打七折销售。

知识点七: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

步骤:①审题:1,读懂题;2,列出等量关系式

      ②设未知数,列方程

      ③解方程,检验并写答。

解题方法:本单元的应用题一般设单位“1”为未知数。

例1:一个机械加工厂,十月份生产零件2000个,比原计划多生产25%,多生产多少个零件?

解析:本题中的单位“1”是原计划生产的零件,所以十月份生产零件比原计划多25%x个。

等量关系:原计划生产的零件+比原计划多生产的零件=十月份生产的零件

设:原计划生产零件x个。

X+25%X=2000

     X=1600

1600×25%=400个                 答:多生产400个零件。

第二单元  圆柱和圆锥

知识点一:圆柱、圆锥的认识      

相关概念:①圆柱由一个上底面、一个下底面和一个侧面组成。上下底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形;侧面是一个曲面。

          ②圆柱的高:上下底面之间的距离。圆柱有无数条高,每条高相等。

          ③圆锥由一个底面和一个侧面组成。底面是一个圆形;侧面是一个曲面。

          ④圆柱的高:圆锥的定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圆锥只有一条高。

知识点二: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理解掌握: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有可能是长方形,也有可能是正方形。

          ①假如是长方形,那么长方形的长a,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C,宽b就是圆柱的高h。

            长方形的面积S=a×b=C×h=2πr×h=2πrh,就是圆柱的侧面积。

          ②假如是正方形,那么正方形的边长a既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C,也等于圆柱的高h,也就是说底面周长和高相等。

            正方形的面积S=a×a=C×h=2πr×h=2πrh,就是圆柱的侧面积。

          所以圆柱的侧面积公式=Ch或者=2πrh或者=πdh

知识点三: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理解掌握:圆柱的表面积由一个侧面加上两个底面组成,计算方法是S=S+2S,因为S=Ch,S=πr2

                          所以S=Ch+2πr2

                                 =2πrh+2πr2

 用乘法分配率得圆柱的表面积公式  =2π(rh+r2

例1:一个圆柱形的罐头盒,高是12.56厘米,它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正方形,做一个这样的罐头盒需要多少铁皮?

解析:本题中罐头盒的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说明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都等于12.56厘米,可以根据圆的周长公式C=2πr,把r先求出,最后再用圆柱的表面积公式。

解:12.56÷3.14÷2=2厘米

2×π×(2×12.56+22)=182.8736平方厘米           答:做一个这样的罐头盒需要182.8736平方厘米铁皮。

知识点四: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理解掌握:利用我们以前学过的长方体的体积公式V长方体=S×h,可以得到圆柱的体积公式V圆柱= S×h,长方体的底面积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而圆柱的底面积是圆。

相关公式:①已知半径和高,V圆柱=πr2h

          ②已知直径和高,V圆柱=π(d÷2)2h

          ③已知周长和高,V圆柱=π(C÷2π)2h

难点解析: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n份,切开后平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得到的结论:圆柱的底面周长等于长方体的两条长的和;

                      圆柱的半径等于长方体的宽;

                      圆柱的高等于长方体的高;

                      圆柱的体积等于长方体的体积;

                      ★圆柱的侧面=长方体的前、后两个面积的和(长×高);圆柱的上、下底面和等于长方体的上、下底面和(长×宽),所以圆柱的表面积比长方体的表面积少左右两个侧面(宽×高)。

知识点五: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理解掌握:根据书本上的实验可以得到结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3倍,或者说圆锥的体积

是圆柱的三分之一。用字母表示为V圆柱=3V圆锥或者V圆锥=1/3V圆柱

相关公式:只需要在圆柱的相关公式前面乘以三分之一。

①已知半径和高,V圆锥=1/3πr2h

          ②已知直径和高,V圆锥=1/3π(d÷2)2h

          ③已知周长和高,V圆锥=1/3π(C÷2π)2h

重点解析:在一个圆柱里面挖一个最大的圆锥,圆锥的体积和剩余部分的体积比是1:2。

例1:工地上的沙堆成近似的圆锥形,底面周长是12.56米,高是1.5米,每立方米沙子约重1.7吨,这堆沙子共重多少吨?

解析: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可以用公式V圆锥=1/3π(C÷2π)2h

       1/3×3.14×(12.56÷2÷3.14)2×1.5=6.28立方米

       6.28×1.7=10.676吨                                  答:这堆沙子共重10.676吨。

知识点七:圆柱和圆锥的横截面

理解掌握:★圆柱横截面的分割方法:

①  按底面的直径分割,这样分割的横截面是长方形或者是正方形,如果横截面是正方形说明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相等。

②  按平行于底面分割,这样分割的横截面是圆。

圆锥横截面的分割方法:

①  按圆锥的高分割,这样分割的横截面是等腰三角形。

②  按平行于底面分割,这样分割的横截面是圆。

第三单元  比例

知识点一:图像的放大和缩小

理解掌握:把图形按1:n的比缩小,就是把图形的每条边都放大到原来的1/n;

          把图形按n:1的比放大,就是把图形的每条边都缩小到原来的n倍。

知识点二:比例的意义

理解掌握:1、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任何一个比例都是由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组成。

          2、比和比例的区别:(1)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比例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关系。

                            (2)比由两项组成(前项、后项)。比例由四项组成(两个内项、两个外项)。

知识点三:应用比的含义组成比例

理解掌握: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关键要看它们的比值是否相等。若比值相等,则能组成比例;若比值不想等,则不能组成比例。

知识点四:比例的基本性质

理解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若a:b=c:d,那么ad=bc。

          若用分数表示比a/b=c/d,那么ad=bc。------十字交叉法

知识点五:解比例

理解掌握:解比例的依据是比例的基本性质,已知比例中的任意三项,就可以求出另外一项。

例1: 5:8=x:16          1/9 : 1/4 =x:18

       8x=5×16          4:9   =x:18

        x=10                9x =4×18

                             x =8

知识点六:用比例解应用题

解题方法:审题列出比例等量关系式------设未知数列出比例方程------解比例并检验写答

例1:A、B两种商品的价格比是5:3,如果它们的价格分别上涨了420元后,价格比是6:5。那么A商品原来多少元?

解析:本题中告诉我们A、B两种商品涨价前后的价格比,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得到等量关系是:

(A商品原来的价格+420元):(B商品原来的价格+420元)=6:5

利用比例基本性质,设A商品原来的价格是5x元,B商品原来的价格是3x元

列出比例方程(5x+420):(3x+420)=6:5

             (5x+420)×5      =(3x+420)×6------比例基本性质

                 25x+2100       =18x+2520------乘法分配率

                     25x-18x    =2520-2100------等式基本性质

                        x       =60

             5×60=300元                                  答:A商品原来300元。

知识点七:比例尺的意义

理解掌握: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图上距离是比的前项,实际距离是比的后项,比例尺是一个最简单的整数比。

相关公式:(1)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2)图上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

          (3)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知识点八:比例尺的应用

理解掌握:(1)注意比例尺的前后单位是否统一。一般比例尺的单位是厘米,而题目往往会给出以千米做单位的比例尺。如1:40千米=1:4000000厘米

(2)因为图上距离是比例的前项,实际距离是比例的后项,所以当比例尺的图上距离大于实际距离时,表示设计图纸大于实际物体,如比例尺是10:1(经常在精密仪器、化学领域中出现);当比例尺的图上距离小于实际距离时,表示设计图纸小于实际物体,如比例尺1:100(比如设计一栋教学楼)。

第四单元  确定位置

知识点一、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理解掌握:(1)用字母表示方向。S表示“南”,W表示“西”,E表示“东”,N表示“北”。

         (2)理解“X偏X若干度”,如南偏西15°,表示由南面向西面旋转15°的方向;西偏南15°,表示有西面向南面旋转15°的方向。这两个方向一样吗?请同学们仔细考虑一下?如果不一样,那么应该这么说呢?南偏西15°=          °  ;西偏南15°=          °。

         (3)如何来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呢? 答:一找观察地点和实际地点,二看实际地点在观察地点的什么方向上,三量出观察地点和实际地点的距离,四标注要清楚。

知识点二、根据平面图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解题方法:描述行走路线的方法:按行走路线,确定观测点及行走方向和路程,用“先……然后……再”等词语,按顺序叙述。

第五单元  正比例和反比例

知识点一、正比例的意义及应用

理解掌握:(1)正比例的定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在除法中是叫做商)一定,那么这两个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成正比例关系。

         (2)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式可用x/y=k。

         (3)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应用方法:1、判断两个是否相关联;

                                                2、判断这两个量的比值是否一定,比值一定就成正比例关系;反之不成正比例关系。(简说:用除法,商一定,成正比)

知识点二、正比例的图像

理解掌握:正比例图像是一条直线。从图像中,可以直观看到两种量的变化情况,由一个量的值可以直接找到对应的

另一个量的值。

知识点三:反比例的意义及应用

理解掌握:(1)反比例的定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那么这两个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成反比例关系。

         (2)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反比例关系式可用x×y=k。

         (3)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的应用方法:1、判断两个是否相关联;

                                                2、判断这两个量的积是否一定,积一定就成反比例关系;反之不成反比例关系。(简说:用乘法,积一定,成反比)

知识点四:用正反比例解应用题

解题方法:(1)判断题目中相关联的量成什么关系,列出等量关系式;

         (2)设未知数,列方程;

         (3)解方程并检验写答。

例1:一部机器上有两个互相咬合的齿轮,主动轮有80个齿,每分钟转90转。从动轮有48个齿,每分钟转多少转?

解析:先判断齿数和转数成反比例关系,理由是齿数×转数=总齿数(一定)。

等量关系是:主动轮齿数×主动轮转数=从动轮齿数×从动轮转数

再设从动轮每分钟转x转。

48×x=80×90

    x=150                         答:从动轮每分钟转150转。


第三篇:20xx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考试知识点总结1


第七章 平面图形的认识(二)

一、知识点:

1、“三线八角”

①  如何由线找角:一看线,二看型。

         同位角是“F”型;

         内错角是“Z”型;

         同旁内角是“U”型。

②  如何由角找线:组成角的三条线中的公共直线就是截线。

2、平行公理: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平行。

   简述: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补充定理: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也平行。

   简述: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3、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

4、图形平移的性质:

   图形经过平移,连接各组对应点所得的线段互相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并且相等。

5、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若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a、b、c,则

6、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三角形的高、角平分线、中线。

注意:①三角形的高、角平分线、中线都是线段。

      ②高、角平分线、中线的应用。

7、三角形的内角和:

三角形的3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意一个内角。

8、多边形的内角和:

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第八章 幂的运算

幂(power)指乘方运算的结果。an指将a自乘n次(n个a相乘)。把an看作乘方的结果,叫做a的n次幂。

对于任意底数a,b,当m,n为正整数时,有:

a?an=am+n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a÷an=am-n  (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a)n=amn  (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ab)n=ana(积的乘方,把积的每一个因式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a0=1(a≠0) (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等于1)

a-n=1/an (a≠0) (任何不等于0 的数的-n次幂等于这个数的n次幂的倒数)

科学记数法:

把一个绝对值大于10(或者小于1)的整数记为a×10n的形式(其中1≤|a|<10),这种记数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复习知识点:

1.乘方的概念:

求n 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在  中,a 叫做底数,n 叫做指数。

2.乘方的性质:

★(1)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的正数。

★(2)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

第九章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

一、整式乘除法

单项式乘以单项式:

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ac5·bc2=(a·b)·(c5·c2)=abc5+2=abc7   

 注:运算顺序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

单项式除以单项式:

把系数与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单项式乘以多项式:

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m(a+b+c)=ma+mb+mc

:不重不漏,按照顺序,注意常数项、负号 .本质是乘法分配律。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多项式乘以多项式: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乘(a+b)(m+n)=am+an+bm+bn

乘法公式:

平方差公式: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a+b)(a-b)=a2-b2

完全平方公式: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或减]它们积的2倍.

           (a+b)2=a2+2ab+b2           (a-b)2=a2-2ab+b2

因式分解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积的形式,也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因式分解方法:

1、提公因式法.     关键:找出公因式

公因式三部分

①系数(数字)一各项系数最大公约数;

②字母--各项含有的相同字母;

③指数--相同字母的最低次数;步骤:第一步是找出公因式;第二步是提取公因式并确定另一因式.需注意,提取完公因式后,另一个因式的项数与原多项式的项数一致,这一点可用来检验是否漏项.

注意①提取公因式后各因式应该是最简形式,即分解到“底”;

②如果多项式的第一项的系数是负的,一般要提出“-”号,使括号内的第一项的系数是正的.

2、公式法:①a2-b2=(a+b)(a-b)两个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a、b可以是数也可是式子②a2±2ab+b2=(a±b)2  完全平方两个数平方和加上或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差]的平方.

③x3-y3=(x-y)(x2+xy+y2) 立方差公式

3、十字相乘:(x+a)(x+b)=x2+(a+b)x+ab

因式分解三要素:

(1)分解对象是多项式,分解结果必须是积的形式,且积的因式必须是整式

(2)因式分解必须是恒等变形;

(3)因式分解必须分解到每个因式都不能分解为止.

弄清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内在的关系:互逆变形;

因式分解是把和差化为积的形式,而整式乘法是把积化为和差

添括号法则如括号前面是正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号,如括号前是负号各项都得改符号。用去括号法则验证

第十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1.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2.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两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3.二元一次方程组中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4.代入消元法:把二元一次方程中一个方程的一个未知数用含另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再带入另一个方程,实现消元,进而求得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这种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5.加减消元法:当方程中两个方程的某一未知数的系数相等或互为相反数时,把这两个方程的两边相加或相减来消去这个未知数,从而将二元一次方程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最后求得方程组的解,这种解方程组的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6.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可概括为“审、找、列、解、答”五步,即:

(1)审:通过审题,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分析已知数和未知数,并用字母表示其中的两个未知数;

(2)找:找出能够表示题意两个相等关系;

(3)列:根据这两个相等关系列出必需的代数式,从而列出方程组;

(4)解:解这个方程组,求出两个未知数的值;

(5)答:在对求出的方程的解做出是否合理判断的基础上,写出答案.

第十一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

重点:不等式的性质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难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和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在现实情景下的实际问题。

知识点一:不等式的概念
1. 不等式:

用“<”(或“≤”),“>”(或“≥”)等不等号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用“≠”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也是不等式.

要点诠释:

(1)  不等号的类型:

 “≠”读作“不等于”,它说明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是不等的,但不能明确两个量谁大谁小;

(2) 要正确用不等式表示两个量的不等关系,就要正确理解“非负数”、“非正数”、“不大于”、“不小于”等数学术语的含义。

2.不等式的解: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要点诠释:

由不等式的解的定义可以知道,当对不等式中的未知数取一个数,若该数使不等式成立,则这个数就是不等式的一个解,我们可以和方程的解进行对比理解,一般地,要判断一个数是否为不等式的解,可将此数代入不等式的左边和右边利用不等式的概念进行判断。

3.不等式的解集:

一般地,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如:不等式x-4<1的解集是x<5. 不等式的解集与不等式的解的区别:解集是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取值范围,是所有解的集合,而不等式的解是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二者的关系是:解集包括解,所有的解组成了解集。
要点诠释:

不等式的解集必须符合两个条件:

(1)解集中的每一个数值都能使不等式成立;

(2)能够使不等式成立的所有的数值都在解集中。

知识点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基本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符号语言表示为:如果,那么

基本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上(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符号语言表示为:如果,并且,那么(或)。

基本性质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上(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符号语言表示为:如果,并且,那么(或)。

要点诠释:

(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的学习与等式的性质的学习类似,可对比等式的性质掌握;

(2)要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中的“同一个整式”的含义不仅包括相同的数,还有相同的单项式或多项式;

(3)“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指的是如果原来是“>”,那么变化后仍是“>”;如果原来是“≤”,那么变化后仍是“≤”;“不等号的方向改变”指的是如果原来是“>”,那么变化后将成为“<”;如果原来是“≤”,那么变化后将成为“≥”;

(4)运用不等式的性质对不等式进行变形时,要特别注意性质3,在乘(除)同一个数时,必须先弄清这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如果是负数,要记住不等号的方向一定要改变。

知识点三: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含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1,系数不为0.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要点诠释:

(1)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单项式或多项式);

含有一个未知数;

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1。

(2)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方程可以对比理解。

相同点:二者都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数都是1,左右两边都是整式;不同点:一元一次不等式表示不等关系(用“>”、“<”、“≥”、“≤”连接),一元一次方程表示相等关系(用“=”连接)。

知识点四: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1.  解不等式:求不等式解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2.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类似,其根据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为:(1)去分母;(2)去括号;(3)移项;(4)合并同类项;(5)系数化为1.

要点诠释:

(1)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时,每个步骤并不一定都要用到,可根据具体问题灵活运用

(2)解不等式应注意:

①去分母时,每一项都要乘同一个数,尤其不要漏乘常数项;

③  项时不要忘记变号;

④  括号时,若括号前面是负号,括号里的每一项都要变号;

⑤  ④在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

2.  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

在数轴上可以直观地把不等式的解集表示出来,能形象地说明不等式有无限多个解,它对以后正确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有很大帮助。

要点诠释:在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时,要确定边界和方向:

 (1)边界:有等号的是实心圆圈,无等号的是空心圆圈;

(2)方向:大向右,小向左
规律方法指导(包括对本部分主要题型、思想、方法的总结)

 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是解不等式的主要依据。(性质2、3要倍加小心)

 2、检验一个数值是不是已知不等式的解,只要把这个数代入不等式,然后判断不等式是否成立,若成立,就是不等式的解;若不成立,则就不是不等式的解。

 3、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是一个有目的、有根据、有步骤的不等式变形,最终目的是将原不等式变为的形式,其一般步骤是:

(1)去分母;

(2)去括号;

(3)移项;

(4)合并同类项;

(5)化未知数的系数为1。

这五个步骤根据具体题目,适当选用,合理安排顺序。但要注意,去分母或化未知数的系数为1时,在不等式两边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非零数时,如果是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如果是个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及注意事项

4、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是数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体现,要注意的是“三定”:一是定边界点,二是定方向,三是定空实

5、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答实际问题,关键在于寻找问题中的不等关系,从而列出不等式并求出不等式的解集,最后解决实际问题。

6、常见不等式的基本语言的意义:

    (1),则x是正数;      (2),则x是负数;

    (3),则x是非正数;     (4),则x是非负数;

    (5),则x大于y;     (6),则x小于y

    (7),则x不小于y;    (8),则x不大于y

    (9),则xy同号;(10),则xy异号;

    (11)xy都是正数,若,则; 若,则

    (12)xy都是负数,若,则;若,则

第十二章 证明

教学目标:

1.掌握定义、命题、定理、逆命题、互逆命题等概念,知道一个命题是真命 题,它的逆命题不一定是真命题。          

2.基本事实是其真实性不加证明的真命题,弄清真命题与定理的区别。           

3.会用举反例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 

重点:定义、命题、定理、逆命题、互逆命题等概念的理解与运用 

难点:会用举反例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

内容:       

1.以基本事实:“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证明: (1)“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2.基本事实:“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证明:

(1)两只相平行,内错角相等

(2)两只相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3)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4)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5)有两个锐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6)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外角的和

更多相关推荐:
20xx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考试知识点总结1

第七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二一知识点1三线八角如何由线找角一看线二看型同位角是F型内错角是Z型同旁内角是U型如何由角找线组成角的三条线中的公共直线就是截线2平行公理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平行简...

苏教版七年级下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七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二)一、平行线1、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定义两条线(a,b)被第三条(c)直线所截,在截线的同旁,被截两直线的同一方,把这种位置关系的角称为同位角(correspondingangle…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七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二一平行线1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定义两条线ab被第三条c直线所截在截线的同旁被截两直线的同一方把这种位置关系的角称为同位角correspondingangles如图1与82与73与64与5...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第一章整式的运算第一节整式一整式的有关概念1单项式的定义像15V8n23a2h等都是数与字母的乘积这样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注单独一个数与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形如x12712单项式的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

最新苏科版七年级下册各章数学知识点总结

最新苏科版七年级下册各章数学知识点总结第七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二)1.同位角:。2.内错角:。3.同旁内角:。4.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5.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6.平行…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七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二一知识点1三线八角如何由线找角一看线二看型同位角是F型内错角是Z型同旁内角是U型如何由角找线组成角的三条线中的公共直线就是截线2平行公理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平行简...

20xx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考试知识点总结

第七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二)一、知识点:1、“三线八角”①如何由线找角:一看线,二看型。同位角是“F”型;内错角是“Z”型;同旁内角是“U”型。②如何由角找线:组成角的三条线中的公共直线就是截线。2、平行公理:如…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之数学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之数学第一单元乘法一、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1、三位数乘两位数,所得的积不是四位数就是五位数。2、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先用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与三位数的每一位相乘,乘得的积和个位对齐,…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LEE费下载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百分数的应用大分率-小分率=相差的分率实分率-计分率=实比计多的分率利息=本金X利率X时间实际售价=原价X折扣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什么是圆圆的直径、半径、周长、面积d=2rc…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LEE费下载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百分数的应用大分率-小分率=相差的分率实分率-计分率=实比计多的分率利息=本金X利率X时间实际售价=原价X折扣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什么是圆圆的直径、半径、周长、面积d=2rc…

人教版__初一数学知识点下册总结

博源教育曾老师1378780036611初一数学下应知应会的知识点二元一次方程组1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未知数项的次数是1这样的方程是二元一次方程注意一般说二元一次方程有无数个解2二元一次方程组两个二...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点】√1.▲平面上不相重合的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为_______或________2.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相邻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特点是两个角共用一条边…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3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