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我的家族史

我的家族史

我叫谷*,19xx年12月18日出生在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的一个环境优美的乡镇上。古有“风雨雷电”之说,而我作为家族中的当代男丁之首,同时家族中的父辈们希望我将来能够顶天立地,并光复

家族的兴业,故我的爷爷赐我名----谷*。

竟然提起了我的家族,我觉得首先该介绍一下我的姓氏。据我查资料所知:谷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四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八。寻根溯源 ?谷姓来源有四:?1、出自嬴姓,伯益之后。据《通志•氏族略》和《谷郎碑》所载,伯益之后非子(号秦嬴,为秦国之始封之祖),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西南,一说在今陕西泾阳西北),其后以地为氏。?2、战国时,齐公子尾孙,封于夹谷,其后有谷姓。?3、他姓改姓而来。据《鼠璞》所载,古代谷阝姓去掉邑旁为谷姓。?4、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而来。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代北鲜卑复姓谷会氏,入中原后改为单姓谷;据《唐书》所载,唐时东夷人谷那氏,后改单姓谷;今彝、土家、满、蒙古、回、锡伯、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追溯姓氏的由来,难免就要触摸到那个封建专制的时代。而我对封建专制的理解来源于我的曾爷爷。时常听爷爷讲起我的曾爷爷,提到我的曾爷爷,我的爷爷就会感叹他儿时生活的悲惨。我的爷爷三岁时丧母,从此并过上了孤苦无依的生活,而我的曾爷爷此后却陆陆续续的换了四房姨太太。。。。。。。对我曾爷爷的这种行为我很是不解,所以儿时的我只能把原因归咎给那个封建专制的时代。

饱受生活之苦的爷爷更加懂得了奋斗了重要性,而立之年开始了艰辛了创业之路。虽然只是屠夫,但是我的爷爷却将自己的事业经营的辉煌无比。并将此事业作为家族的基业进行传承。我的父亲没有辜负了爷爷的期望,于而立之年将家族的基业带到了巅峰的状态。父亲的这种经营能力是我们家族的荣耀,更是我们家族的一种精神的寄托。如今我的叔叔们依然也在努力的经营家族的基业。

…… …… 余下全文

篇二 :我的家族史

我的家族史

尽管我们几兄弟一直在人面前吹嘘咱老杨家是北宋杨家将的直系后裔,但其实我们这支族群的具体渊源已经不可考了,大概说来自我太爷那辈起定居在扬州的高邮,历史不长却也不算短。

千年古驿高邮地处苏北里下河地区,京杭大运河贯穿全市南北,肥沃的土地,浩淼的高邮湖供养了高邮人的衣食住行。独特的邮文化更是为她赢得了“华夏一邮邑,神州无同类”的美誉,自古高邮人文荟萃,名家辈出,这里有婉约派词宗秦观,训诂学家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汪曾祺等等大家。即便是到了近代因为各种天灾人祸,高邮小城无可挽回地衰弱了,但注重学习,崇尚文化的氛围却一直没有淡化,我的太爷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成长起来的。 全国第六大淡水湖——高邮湖将小城分成两部分,主城区在湖东,湖西则较为荒僻,生活的多是辛苦劳作的渔民,太爷的家就安在这里。识些字的太爷本是位算命先生,说的不好听点就是诳人的,兼之给人家起名,写信写对联什么的,家境颇丰。太爷虽然也有跑江湖人共有的狡诈和虚伪,但他只是将这些作为谋生的手段,平时为人处世还算守本分的,又顶着文人的帽子,所以在乡间口碑很好。

然而在那个时代,似乎平民百姓都逃不了命运的磨难。因为一起土地纠纷,太爷与同村的一个曹姓地主打上了官司,而拥有后台的曹家最终获胜了。这件事给了太爷巨大的打击,因为不仅失去了一笔可观的财富,支撑他生活的某种信念也崩塌了。尽管太爷也会做些格调不高的事,但那是为了让家里人过得好点,只能算是小市民的钻营。

他一生小心谨慎,信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朴素道理,然而这次老天却跟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回家后太爷就一病不起,不久撒手西去了。

太爷死后留下了三子二女,命运都很多舛。二儿子年纪小个性强,一气之下烧了曹家的草垛,被送出去放牛避祸,但因为年纪实在是小,又不幸被牛顶死了。最小的女儿因为患病以致双目失明,整日担惊受怕,最后沦落到躲在邻居家床板下度日。(那时候太奶奶也去世了,他们实际上已经是孤儿了。)现在我终于知道每年清明时没有坟只能烧纸钱祭奠的“瞎姑奶奶”就是她了。大女儿不知什么原因离家去上海做了保姆,后来便在那安了家。今年暑假爸爸还带我去看望了她,人能走动,说话也利索,就是耳朵背得厉害。大姑奶奶拉着爸爸的手不住地说,我不怪你们,不怪你们······于是我在一旁就想,那真的是一个无可奈何的年代。

…… …… 余下全文

篇三 :我的家族史

【 我的家族史 】

高一(9)班 

中国近代史的船只已经结束了航程,但这一百多年风云变幻的行使历程却不止影响着中国,更是影响着中国的每一个家庭,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我的家族已漂过一百多年的路程,期间也是兴衰更替,祸福皆有,而这个家族小小的历程正是中国近代史的 在讲三代史前我先了解到了王姓的来源。

★王姓的来源

我的家族史

王姓是中国第二大姓,人口将近一亿,自汉代以来,王姓有至少21个著名望族,其中如琅玡王氏、太原王氏、三槐王氏、开闽王氏等,王姓是中华民族众多姓氏中文化最为渊深的姓氏,群星璀灿,光耀华夏,数千年来人才辈出,可称王者之族。

王姓的来源很复杂(1)出自妫姓,相传为古帝虞舜之后;(2)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3)出自子姓,为商朝王子比干之后;(4)历史上的外族姓氏,如王氏高丽(今朝鲜)的开国君主王建,西魏王频氏之祖王雄,钳耳氏之祖王季等。(5)王者之子孙多号王氏,常以为姓。(6)赐姓,如汉代燕王丹的玄孙嘉,王莽时被赐姓王;(7)冒姓,如隋代王世充本姓支氏,五代 王保义、原名刘去非,皆冒姓王氏,(8)历史原因,为避仇、逃命而改姓王氏等等。

我的家族史

将近一亿人口的王氏除了著名的琅玡氏,山西太原王氏,名相辈出的三槐王氏,还有山东昌乐的北海王氏、山东郡城的东海王氏、山东巨野的高平王氏,陕西的京兆王氏、甘肃天水的天水王氏、山东东平的东平王氏,山东滕州的山阳王氏,河南新蔡的新蔡王氏、河北省定县的中山王氏、河北省行唐县章武王氏,山东掖县的东莱王氏,四川的广汉王氏,陕西的金城王氏、山西的河东王氏、湖南的长沙王氏以及江苏的六合王氏,河南的南郡王氏等等亦是名望家族。有的书籍记录,王氏著名望族全国多达三十八望,比二十一望多出十七望来,可见王氏在全国分布之广,家族之兴盛,名人将相的功绩,教育、著述、书画、艺术等,对社会影响者是不可估量的。

…… …… 余下全文

篇四 :我的家族史

我的家族史 中国这艘巨船在近代已经航行了一百多年,经历风云变幻的行使历程,却不止影响着中国社会,更是影响着中国的每一个家庭,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我的家族已漂过一百多年的路程,期间也是兴衰更替,祸福皆有,而这个家族小小历程正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

我出生于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邯郸市赵国的古都。古代兵家必争之地。而大名县来源于水浒传中大名府的。我出生于19xx年,却赶上当时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 我的家庭成员及他们的生活。 我的爷爷,是河北邯郸人,生于19xx年。由于家中贫寒,只读了几年书。为了谋生,小时候为别人放鸭子。15岁时母亲病故,从小学会独立谋生。听爷爷说,在他们小时候吃不饱穿不暖,只有过年的时候才有鱼肉吃,有时候家里收成不好,最艰难的时候还吃过米糠草根,菜粥,衣服也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过年的时候爷爷说最开心的事就是能吃上几块肉。。解放前,爷爷他们村子里没有学校,直到快要解放了,来了共 产 党,才办起了一所学校,爷爷12岁才在这所学校上学,学校只有一间草房当教室,吃饭桌子当课桌。学生没有课本,是爷爷的爸爸妈妈用鸡蛋到集市上换来纸张订成本子,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写课文,学生用笔在本子上抄。,爷爷不得不辍学帮家里做事,养全家。爷爷做事可是一能手,放牛,喂猪,种菜做饭,种庄稼的所有活爷爷样样精通。

爷爷家当时五口人,两个劳力,分的粮食远远不够,爷爷的大姐经常给予接济,听爷爷说,亲戚给他一只母山羊,给爷爷家做了不少贡献,那只母羊真能干,每年要下两窝羊崽,每窝最少生六只,最多的时候生七只,反正没有生过五只一下,一只羊只有两只奶,生得多了也养不活,每窝羊崽留下两个,其余的都卖掉,那羊也真争气,下的羊崽都是烫发毛,每只羊羔可以买到三块钱,,三四个羊羔就可以买到十几块,那时红薯干一毛钱一斤,十块钱可以买一百斤红薯干,这样一来既可以迁就好长时间。爷爷回忆起来,对他那只养了好几年的母山羊特别有感情。他帮助爷爷度过了难关,有时候爷爷上学还是靠买羊羔的钱交的学费。后来爷爷到了成家立业的年纪,经过双方父母的介绍,认识了我的奶奶,没多久就结婚了,后来毛主席领导开展全国范围内的合作社,分等级,分为贫下中农,富农,地主。爷爷是贫下中农。爷爷说,当时什么都是大家分配,后来又不搞合作社,开展人民公社运动,再后来19xx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病逝,全国人民哀悼。爷爷奶奶都戴黑袖章默哀,后来邓小平主席上台推行改革开放,让一小部分人先富起来

…… …… 余下全文

篇五 :近代史论文---我的家族与近代史

我的家族和近代史的渊源

今年是20xx年,遥想九十年前,中国共 产 党犹如一声巨雷在中国大地诞生了,从此中国的历史就跟中国共 产 党紧密相连了。值此建党九十周年,我觉得有必要来写一点东西,来纪念那段历史,也回忆一下我的家族在那段历史中的起起伏伏。由于我是标准的90后,中国的近代史我并没有亲身尽力过,所有的叙述都是建立在奶奶以及曾奶奶细致言传的基础上的,并没有过多去考证其真假,所以也请看的人不必过分追究其是否缜密。仅以此文怀念我的亲人,怀念那些在那段历史奋斗着的先人,真切感谢中国共 产 党带着我们走过那段艰辛的历史。

我姓韩,家乡是广东清远。韩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五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八六。在中国的历史洪流中,韩姓家族的人还是占有一席之地的。所以,我觉得自己有必要在文章的开头先简单介绍一下一些与我家族有关的历史。韩姓最早活动在春秋时的晋国,随着韩虔建立韩国并建都平阳使韩姓得以迅速繁衍,也使得韩姓在河南打下坚实基础。秦亡后,韩国宗室韩王信起初被封为颍川王,而后又改封太原,其后裔韩骞为避王莽之乱南迁南阳,这支韩姓在东汉得到很大发展。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曾贬潮州刺史,为韩姓最早入广东者。南宋时,居于北方和中原的韩姓人迁往江、浙、粤、闽一带。元明清时期,韩姓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江浙一带的韩姓人较大规模的播迁于南方各省,有的迁居台湾,甚至漂泊海外,到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定居。

我的家族属于客家人,客家是中华民族的一支,一千多年来,他们从中原向外迁徙,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和海外各地。客家人非常团结合作,在中国大陆多居于闽、粤、赣地区,故有浓厚的山区文化,客家人也被称为“丘陵上的民族”。客家文化特点是耕读传家,保留古代汉民族的特点,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由于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亦有“东方犹太人”之称。有人说: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客家人;哪里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里聚族而居,艰苦创业,繁衍后代。所以说现在世界各地都有韩姓家族的人存在,他们勤劳朴素,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他们也因为勤劳,让自己也过上了美好的生活。更为重要的是,旅居海外的韩姓族人,在经过艰苦奋斗后,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也不忘回报家乡,每年都有很多人回到家乡,修桥筑路,捐资助学,这是后话了。

…… …… 余下全文

篇六 :我的家族史——招氏起源

我的家族史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二十个春秋就这样过去了,她已由一个呱呱坠地的新生婴儿长成了一个能够独立生活的女孩。在这期间,她身上不但蕴含了父母的点点滴滴;而且与他们一起分享了其中的快乐与欢欣;也与他们共同见证了中国一个个激动人心的瞬间。她是爷爷奶奶的开心果;是爸爸妈妈贴心的小棉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大一学生。毫无悬念,这个女孩就是我了!为了更好地了解我的家族,我进行了调研。调研情况如下:

一、 调研的目的

了解更多关于家族的历史,挖掘家族信息。

二、 调研方式

走访村民(重点是老人)、访问族谱的管理人员

三、调研内容

(一)、招氏“传奇”的来源

这是一个很特别的姓氏,不是因为招氏在南粤只有三万七千多人;而是因为招姓“传奇”来源。

来源一:招氏历史悠久,最早见于史籍的《左传僖公十七年》书云:梁嬴孕,过期,卜招父与其子卜之。其子曰:“将生一男一女”。招曰:“然。男为人臣,女为人妾”。这其中的“卜招父”,并非姓卜,而其意为占卜之人招父。

来源二:在招氏族谱中提到招氏是“晋步招之后”。这个说法在宋人撰著的《通志氏族略》提到;该书曰:“春秋时,晋国有人名步招,其后有招氏”。而晋步招最早出现在公元前六百二十年的《左传文公七年》。

来源三:招氏族谱也称招氏为“陈公子招之后”。这个提法出现在宋朝邓名世撰著的《古今姓氏辩证》,此书称:“陈候之弟招杀陈世子偃师,楚人讨而执之,放之于越,其后以王字为氏”。陈公子招最早见于《左传昭公八年》。对于这个说法,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听爷爷讲过了,他说:“当时祖先为了逃过追杀,带着家眷从今山东济南逃到了福建厦门,再到广东南海,最后才到了湛江,并在此定居。在此过程中为了能逃脱,就把陈氏改为了招氏。每当爷爷说到这的时候,他的眼睛总是泛着泪光!”这也是大多招氏族人所认同的一种观点。

其他来源:当然,除了以上这几种说法外,族谱还称招氏为“东汉大鸿胪之后”,“招猛之后”。

…… …… 余下全文

篇七 :我的家族小史

我的家族小史

姓名:李斌 专业:食工1班 学号:20112505 前言:我对我的家族历史了解比较少,据我调查之后,也只能从湖广填四川讲起。接下来我将介绍的我的家族历史就是从这里开始。

据我们邻水县县志记载,湖广填四川有两次大规模的移民,第一次是在元末明初,第二次是在明末清初。在两次较大规模的移民中,第一次移民中先后有甘、王、冯、陈、周,吴、刘等40多个姓氏由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迁入邻水,主要生活在九龙、丰禾、复盛、八耳、石永、观音、牟家、合流及县城四郊的平坝、浅丘等土地肥沃之地。老民至今已传30代左右。第二次

移民中先后有谭、袁、何、余、雷、吕、张、夏等56个姓氏4万余人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浙江等省迁入邻水。他们大多数在入川过程中,均靠近同姓落户创业的深丘、山地、土质瘦薄的地方。新民至今已传

15代左右。而我家现在的具体位置是邻水县合流镇中心村,从这里可以推断,我的家族是第一次大规模移民迁移到四川的。

听我老爸说过,我的家族以前不是在中心村,而是在绿化村的,这两个村是挨着的,但绿化村是在大山之上,据说当时大概在上世纪80年代左右由于闹饥荒,生活条件太差,然后从上面搬了下来,搬到现在的中心村,这里毗邻一条河,环境比在绿化时好多了。

我最了解的就是从我太婆(我爸爸的奶奶)开始,那个时代还没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制度,他们那时都是共同劳动,吃“大锅饭”,不允许个人“开小灶”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是,据说我太婆就是个聪明人、女强人,那时每天分下来的粮食根本不够吃,因为她的缘故,尽管当时我们家有我太婆、太公以及他们的儿子二个,三个女儿已经出嫁,还有我大公家有三个子女,我爷爷家里有五个子女(我爸爸那一代的),这么多人,日子却也也过得不错。

后来我大公做了村长,我们家族在这个时候在村里也算小有名气。那是日子还算过的去。不过在我看来,那时我们家里人员还是挺分散的,我大姑婆嫁到了牟家镇,二姑婆嫁到朱家沟,后来又去了新疆。幺姑婆则嫁到了城南镇。而且我太婆也去世了,家里就只剩下大公和爷爷他们老一辈了。

…… …… 余下全文

篇八 :中国近代史之我的家族史

中国近现代史和我的家族

我从网上,经常可以看到有人骂河南人。我觉得很是生气和好笑。生气的是作为中国人。似乎还是比较擅长窝里斗,好笑的是我会因此怒气冲于冠,时而破口出脏。其实,多数明事理的人不会无聊到搞地区歧视。经济的高低直接影响地方人民素质的高下,下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恰我以前中原官人们呼少数名族为南蛮北戎。我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河南这些贫困乡亲逐渐富裕起来了,素质也会逐渐提高。 我来至河南东南信阳市的一个偏远小县,邻安徽,淮河,故称之淮滨。祖辈父辈们,一代一代的在斯地,披星荷月,春耕秋收,不辞苦辛。曾经的他们最希冀的就是年年有五风十雨的光景,最欢欣的是吃不愁,穿不愁,还有几两二锅头。我从祖父那得知,我们这吕氏一脉,本自江西徙山东,再由齐鲁迁豫南,大概明朝后期我曾经以为我们还可能和南宋诗人吕本中有点瓜葛,东莱先生确是江西诗派,实乃安徽寿县人。祖父,上过几年私塾,写了一首漂亮的毛笔字,然而他的学问似乎也只是讲讲瓦岗寨的故事。 祖父,年老时逢人总是絮说他曾经的事迹。我也在十多年的濡染下,渐渐知晓了他都生平。

祖父生于19xx年,今年数来已经八十二岁。他六十多岁的时候的哮喘,十多年过去,庄里有不少老人溘然辞世,祖父在药物维系生命。祖母常常叨唠着,一辈子的享福命,年轻时没干多少活,老了死不掉。祖父幼时,读过私塾。彼时,下学对一个农村人来说,不是个容易的事情。祖父有三个兄长,太爷爷便说了,老大老二你们管老幺的饭,我出钱让他进几年学堂。几年的私塾,让祖父识了不少字,也知道孔孟圣人。这些圣人们,在那个年代自己就岌岌可危,并不能带给他什么,识字的目的是当个会计之类罢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国有更先进的小学教育,陶行知先生更是为此兀兀穷年。但是蔽塞的乡村里,存留的只是几间破落的土房和一把暗淡的戒尺。 信阳,古来兵家必争之地,隋唐时的瓦岗寨,再推至春秋战国纷争时期,更有息国,黄国,期始国。而如今,那些昔日弱小的诸侯们,倒是成了息县,潢川,期始镇。而孙叔敖,息夫人,春申君也被塑以像。供后人凭吊。抗日战争时,我那家乡贫瘠的村落,却出奇的免于战火。我查看的一些资料,信阳是鄂豫皖苏区,豫边抗日根据地和大别山解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波澜壮阔的革命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非凡的影响。这里是红军的摇篮,红色的首府,将军的故乡。这样的红色的土地,应该是日寇和伪军重点光顾之地。我却没有听到祖父谈起他们是怎样的抗日过,老人反倒是记得,他们用自家养的家畜和日本鬼子交换食盐。这或许就是贫困和愚昧所致。贫困的他们。只能如蝼蚁般,佝偻于土地。国家存亡之际,他们知否外面的境况是何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