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汇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作家作品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省邹城市人。战国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

重点虚词

于,介词,从。(举于)  是,指示代词,这。(于是人)    其,代词,他的(苦其心志) 则,如果。(入则无法家拂士)       于,介词,由于,表原因。(生于忧患)

然后,这样以后。

一词多义

1.拂(fu)违反,阻挠 .拂(bi)同“弼”,辅佐

  2发:被任用  发:表现(发于声)    3.国恒亡:灭亡   今亡亦死:逃跑

通假字

1 曾,通“增”,增加。      2 衡,通“横”,梗塞,不顺。

  3 忍,通“韧”,使···坚韧。  4 拂,通“弼”, 辅弼,辅佐。  5.辟,通“避”,躲避。

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苦:使......痛苦   劳:使......劳累   饿:使......饥饿  空乏:使......经受贫困之苦   生,使……生存。  死:使……死亡。

  名词用作形容词:入:在国内     出:在国外  

…… …… 余下全文

篇二 :生于忧患名言

欧阳修:“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魏绛:“?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李商隐:“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周文王:“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2009-05-10 10:01 提问者采纳

一)简介作者

孟子,名轲(“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

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非攻”与“兼爱”,主平,反对一切战争。显然,孟子的主张带有极大的片面性,但在我国古代战国诸侯混战的时期,却有着积极的意义,至于课文中提及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断,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但对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

(二)课文题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是反映孟子个人修养、对人生态度的代表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章选自《孟子?告子》,文题同样是编者所加,该标题也恰好概括了本章的中心意思——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即逆境能成才。表明了孟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的观点。文章摆事实,讲道理,举例典型,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说理透彻,令人信服。

(三)思考:

1. 孟子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阐述了什么道理?

3. 为了说明道理,作者使用了什么事例?

4. 学习这篇文言文,我们要掌握哪些字、词、句?

(四)生字正音记形:

畎亩(quǎn) 傅说(yuè) 胶鬲(gé)

拂士( bì) 同“弼” 空乏( kōng )

(五)课文分析

第 1 段

1. 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 …… 余下全文

篇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题集锦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恒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加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

[乙]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选自《郁离子》)

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2分)①入则无法家拂士拂: ②郑之鄙人学为盖鄙:

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① 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 ② 旱斯具舟,热斯具裘。译:

7、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4分)

答:甲文的主要观点:

乙文的主要观点:

共同特点:

20xx年吉林省文言文与阅读(12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孟子》是____________家的经典之一。(1分)

10.第一段“曾益其所不能”中的“曾”的意思是什么?(1分)答: _

11.谈谈你对“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理解。(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余下全文

篇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

2、反复品读,理解课文阐述的道理――人才要经过艰苦磨炼,才能够造就。;

3、从文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一.故事导入

师:19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做了一次著名的实验:他们把一只青蛙冷不防地丢到沸油锅里,在那生死关头,青蛙用尽全力一下跃出了滚烫的油锅,安全逃生。隔了半个小时,他们使用了一个同样大小的铁锅,这回在锅里放了五分之四的冷水,然后把那只刚刚死里逃生的青蛙放到锅里。这只青蛙在水里来回地游动着,优哉游哉。接着,实验人员悄悄在锅底下用炭火慢慢加热。这只青蛙不明情况,仍旧悠然自在地微温的水中享受“温暖”。等它感到承受不住水温,想奋力逃生时,却欲跃无力了,最后终于葬身热锅里??从这次实验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生:如果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就会面临意想不到的危险。等等

师:大家从中得到的启示,用孟子的一句名言来概述的话,就是——

生:(齐声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师板书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短文。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不读就难以领会文章的意蕴。因此,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要求把不认识的字圈出。 师:请同学们在来听一遍课文录音。注意读音、停顿。

师:请两名同学给大家读一遍。分别读第一段、第二段。

师:读得怎么样?哪位同学来点评一下。从正确、流利、节奏方面点评。

师:你觉得哪些句子停顿不明晰,你可以试着读一下吗?

师:你对句子停顿把握的很好,读出了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真棒!

(教师总结强调,注意畎、说、鬲、敖、曾、行拂、拂士等字的读音)

师:请同学们大声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气势。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棒,声音洪亮,整齐划一,读出了气势,读出了美感。

…… …… 余下全文

篇五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

1、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同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

答:共同点:①都是出身卑微②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道理: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

2、第1段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

答:排比。增强行文气势,意在引出下文议论。

3、作者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的是什么人? 答:“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使命。

“是人”既指前面叙述的六个人,还包括其他能担任“大任”的人。

4、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他们必须经历哪些磨砺?(原文) 答: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心理、身体、生活)

5、一个人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什么?(原文)

答: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第2段是从个人(正面论证“生于忧患”)和国家(反面论证“死于安乐”)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运用了对比论证(论证方法)。

7、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答: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

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

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这一论点是如何提出的?

答: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先摆事实,举出古代六位人物成就事业的例子,从中归纳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

②再分析说理,说明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重点论证‘生于忧患’,由个人谈到治

国说明国家要发展,也要有忧患意识。

③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文中论述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答:这六位历史人物都是在经历了艰难之后在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开篇列举这些人物及事例,是为了具体地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10、请写出三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 …… 余下全文

篇六 :初中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 重点字词 发---被任用,起 舜是君,圣人,他的成功主要靠自身的才能和努力,所以说“发” 举---被举用,被选拔 傅说等是贤臣,他们的成功主要是明君知遇,所以说“举”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一词多义
  仲尼厄而作
《春秋》 司马迁受腐刑而作《史记》 欧阳修两岁丧父,笃而成才。  曹雪芹举家食粥而写出了不朽的《红楼梦》。    虚词(用法):
 于
   而
 从      舜发于畎亩之中
给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在            而死于安乐也
     表顺承 “然后”               而后作 表转折“但是、却”        而死于安乐也 第一自然段问题设计: 这几位古代贤能的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他们的经历什么共同点? 他们出身卑微, 他们历经了苦难的磨练, 他们都被提拔任用,做出了一番成就。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起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身上,一定    先要使他的心意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 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做事受 到阻挠干扰,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 他的性情坚忍。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            第二自然段归纳出了第一段的结论: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事,必须先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练。并指明了磨练的益处:一、是培养坚定的意志和毅力。二、是能够发展个人的才能,即治理天下的能力。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创造; 别人愤怒 表现在脸色上, 怨恨 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足以与之抗衡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便常常会被消灭。                   本段论述了人处于困境才能够奋发,国无忧虑则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 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足以使人 灭亡的道理了。 文章思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共四段,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      第1段:列举古代六位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               (举例论证)      这些事例暗示: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      第2段:归纳概括第一段的事例。说明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道理论证) 第二部分      第3段: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进一步阐发上述结论。     (正面)和(反面) 第三部分      第4段: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点独成一段,鲜明突出。  总结:              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坎坷的经历,却能磨练人的意志,增强人的上进心。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的“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生命持久”,足以说明逆境的优越性。      文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说说你的看法。 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    韩非囚秦, 《说难》、《孤愤》.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 出狱后,发奋著书完成史记。鲁迅称 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爱迪生小时候一边卖报一边作化学试验。有一次,不慎在火车上引起了火,被车长打聋了一只耳朵。由于他的刻苦努力,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家。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绝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贝多芬       贝多芬即使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音乐创作。   没有伟大的意志力,就没有雄才大略。 ――巴尔扎克    困难越大,战胜困难就越荣耀。     ――莫里哀   天空黑暗到一定程度,星辰就会熠熠生辉。                                   ―查尔斯??比亚德    在获得无比丰富的生命体验的过程中,如果<a name=baidusnap0></a>一帆</B>风顺,那我们将失去一些发自内心深处的无上喜悦,只有穿越黑暗幽深的山谷,到达山顶的时候才会欣喜若狂。                                                ――海伦??凯勒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名人名言 * *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孟子 有关孟子和《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 今山东邹县 人。后世认为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因此把他和孔子并称:孔孟,并尊其为“亚圣”。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行拂乱其所为 法家拂士 曾益其所不能 给下列红字注音:  quǎn    yuè   gé   f ú   bì    z ēn g  课文朗诵 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 中:舜原来在历山耕田,三十岁 时,被尧起用,后来继承尧的君主 之位。发,起,指被任用。畎亩, 田地、田间。畎,田间小沟。  舜从田野之中被起用  (3)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 傅说原在傅岩地方作泥水匠,因 以傅为姓,殷王武丁用他为相。 举,任用,选拔。版筑,筑墙时 在两块夹版中间放土,用杵捣土, 使它坚实。版,打土墙用的夹板。 筑,捣土用的杵。  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 (4)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胶 鬲起初贩卖鱼和盐。西伯(周文王) 把他举荐给纣。后来他又辅佐周武王。  胶鬲从贩卖鱼盐中被起用 。 (5)管夷吾举于士:管仲(夷吾)原 为齐国公子纠的臣,公子小白(齐桓公) 和公子纠争夺君位,纠失败了,管仲作 为罪人被押解回国,齐桓公知道他有才 能,即用他为相。士,狱官。 举于士, 指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任用。      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  (6)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春秋 时期楚国人,隐居海滨,楚庄王知 道他有才能,用他为令尹。  图为孙叔敖除去两头蛇的传说 孙叔敖从海滨 隐居的地方 被起用。  (7)百里奚举于市:百里奚, 春秋时期虞国大夫。虞王被俘 后,他由晋入秦,又逃到楚, 后来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把他赎 出来,用为大夫,所以说举于 市(集市)。         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8)任:责任,使命。  (9)也: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 末了,表示停顿,后半句将要解释。  (10)苦其心志:使他的心智困苦。 心志,意志。  (11)劳其筋骨:使他的筋骨劳累。  (12)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人经受 饥饿之苦,肌肤消瘦。  (13)空乏:贫困,资财缺乏。 空,贫穷无才,穷。乏,缺乏, 缺少,绝。这里是动词,使他受 到贫困之苦。  (14)行拂乱其所为:他的每一 行为都不能如他所愿。行,指每 一行为,每做一件事。拂,拂逆, 违背。其所为,指其随心所欲, 意即愿望。  (15)所以:用这些来……    (16)动心忍性:使他的 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忍,使……坚忍。    (17)曾益其所不能:增 加他的能力。曾,通“增”。所 不能,指原先所不具备的能力。     (18)恒过:意思为经常 犯错误。恒,常。过,过失, 这里用作动词,指犯错误。  (19)困于心:心意受到困扰。  (20)衡于虑:心虑受到 堵塞。衡,通“横”,梗塞,不顺。  (21)作:奋发,指有所作为。  (22)征于色:把心情表现在脸 色上。征,征验,表现。色,脸色。   (23)发于声:指思想通过语言 表达出来。  (24)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 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 他。喻,明白,知晓。  (25)入:指在国内。  (26)法家拂士:法家,坚持法度纪律 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bì),通“弼”,辅佐。   (27)出:指在国外。  (28)敌国外患:指相抗衡的邻国和外 来的祸患。  (29)生于忧患:忧愁祸患(能激励人 奋发),使人能够生存。  (30)死于安乐:安逸享乐的死亡。 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 水匠中高升,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 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 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 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 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 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 肤饿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种种 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 过这些)来让他的内心警觉,使他 的性格坚定起来,以增加他所不具 有的才干。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 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 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 有)从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 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 解。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 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 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往往会导致 灭亡。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 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 亡。    词性活用:
 苦、劳、饿、空乏、乱、动、忍都是形容词或动词的使动用法,翻译时,要译成 “使……”
如:劳其筋骨 使他的筋骨劳累 曾 通“增”,增加  衡 通“横”,梗塞

…… …… 余下全文

篇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十二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古汉语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孟子散文善于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说理增强论证力量的特色。

导学设计

一、预习导学

1、给生字注音并对加横线解词。

畎( )亩 : 曾( )益: 拂( )士: 拂( )乱: 胶

鬲 傅说

2、写出文中三个通假字的本字和意思。

曾: 衡: 拂:

3、词类活用。

劳( )其筋骨 饿其体肤,( )

空乏其身( ) 所以动( )心忍( )性 行拂乱( )其所为 必先苦其心志,( )

人恒过( ) 入则、出则( )

4、古今异义词。

举于版筑之间(今义: 古义: ) 举于士(今义: 古

义: )

5、多义词。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征于色(在)生

于忧患

而:而后作 而死于安乐也

发:发于畎亩 发于声 拂:行拂乱其所为 拂士

6、重点词语解释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②、行拂乱其所为

③、而后作 ④、征于色

…… …… 余下全文

篇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

吉林省扶余县肖家二中  王丙太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