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汇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作家作品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省邹城市人。战国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

重点虚词

于,介词,从。(举于)  是,指示代词,这。(于是人)    其,代词,他的(苦其心志) 则,如果。(入则无法家拂士)       于,介词,由于,表原因。(生于忧患)

然后,这样以后。

一词多义

1.拂(fu)违反,阻挠 .拂(bi)同“弼”,辅佐

  2发:被任用  发:表现(发于声)    3.国恒亡:灭亡   今亡亦死:逃跑

通假字

1 曾,通“增”,增加。      2 衡,通“横”,梗塞,不顺。

  3 忍,通“韧”,使···坚韧。  4 拂,通“弼”, 辅弼,辅佐。  5.辟,通“避”,躲避。

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苦:使......痛苦   劳:使......劳累   饿:使......饥饿  空乏:使......经受贫困之苦   生,使……生存。  死:使……死亡。

  名词用作形容词:入:在国内     出:在国外  

…… …… 余下全文

篇二 :生于忧患名言

欧阳修:“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魏绛:“?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李商隐:“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周文王:“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2009-05-10 10:01 提问者采纳

一)简介作者

孟子,名轲(“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

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非攻”与“兼爱”,主平,反对一切战争。显然,孟子的主张带有极大的片面性,但在我国古代战国诸侯混战的时期,却有着积极的意义,至于课文中提及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断,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但对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

(二)课文题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是反映孟子个人修养、对人生态度的代表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章选自《孟子?告子》,文题同样是编者所加,该标题也恰好概括了本章的中心意思——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即逆境能成才。表明了孟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的观点。文章摆事实,讲道理,举例典型,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说理透彻,令人信服。

(三)思考:

1. 孟子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阐述了什么道理?

3. 为了说明道理,作者使用了什么事例?

4. 学习这篇文言文,我们要掌握哪些字、词、句?

(四)生字正音记形:

畎亩(quǎn) 傅说(yuè) 胶鬲(gé)

拂士( bì) 同“弼” 空乏( kōng )

(五)课文分析

第 1 段

1. 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 …… 余下全文

篇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题全集含答案

一、文学常识 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人

二、相关成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内忧外患

三、用原文答题

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作者承第一部分(第一段)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历: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 人恒过,然后能改。

8、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练的句子: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10.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1.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四、问答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

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造就人才,治理国家;对比论证。

4、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只有“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

…… …… 余下全文

篇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题全集含答案

一、文学常识 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人

二、相关成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内忧外患

三、用原文答题

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作者承第一部分(第一段)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历: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 人恒过,然后能改。

8、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练的句子: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10.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1.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四、问答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

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造就人才,治理国家;对比论证。

4、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只有“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 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

…… …… 余下全文

篇五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

2003-20xx年全国各省市中考文言文真题汇编: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阅读下面有关“忧患”的两个文段,做12—13题。(6分)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

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然后知 , 。

(乙)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机存亡之

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

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以塞忠谏之路也。

1.解释加点的字。(3分)

①衡( )于虑 ②而后喻( ) ③以光( )先帝遗德 ...

2.(甲)文中空白处的语句是: , 。

(甲)文中的“法家拂士”具体是指(乙)文中的 。

(乙)文中,作者解决“危机”的办法是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二)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 (节选自《史记》) 注:①句践:即

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

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②焦思:焦虑思考。③胆:

即胆囊,胆汁极苦。

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作: (2)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2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

…… …… 余下全文

篇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总结

16《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知识总结

一、 疏通文意,先解释括号前的字,再翻译句子

舜发.( )于.( )畎亩..( )之中,傅说举.( )于.

( )版筑之间, 胶鬲举.( )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 )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 ),故.( )天将.( ) 降大任..( )于是.( )人也, 必先苦.( )其心志,劳.( )其筋骨,饿.( )其体肤, 空乏..( )其 身,行 拂.( )乱.( )其 所 为, 所以..( )动.( )心忍.( )性,曾.

…… …… 余下全文

篇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题全集含答案

一、文学常识 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人

二、相关成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内忧外患

三、用原文答题

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作者承第一部分(第一段)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历: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 人恒过,然后能改。

8、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练的句子: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10.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1.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四、问答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

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造就人才,治理国家;对比论证。

4、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只有“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

…… …… 余下全文

篇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练习

1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问题。(共10分)

(一)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

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

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

(节选自《史记》)

注:①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

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②焦思:

焦虑思考。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作:

(2)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2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3.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

4.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

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

识。(4分)

二、阅读《〈孟子〉二章》,完成问题(15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

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

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

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