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流传千古的名句

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流传千古的名句

1.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2.登黄山天下无山。

3.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

…… …… 余下全文

篇二 :与徐霞客的对话

与徐霞客的对话

尊敬的徐老先生:

您好!我是一名高中生,虽然您已作故,但却一直深深地活在我的心里,我一直很敬仰您。今天,仰望着您的塑像,我想与您作一次穿越时空的交流。

由于您所处的时代科技尚不发达,您跋山涉水、踏破铁鞋,历尽艰辛考察祖国山川江河,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资料。您八千里路云和月,一路跋山涉水到祖国的西部。面对雄浑苍茫、天高云淡的青藏高原,您是多么想走进这神秘的边疆雪域。我真想站在这离太阳最近的地方,为《徐霞客游记》再续上一段。无奈,关山重重,借您一双翅膀也难以逾越这险山恶水。英雄一世的您也只能望“险”兴叹,我仿佛看到您脸上的涟涟泪水,那凄婉、悠久的惆怅一直绵延不绝,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影响着现在的我。

徜徉在林荫古道上,透着阴湿,心情也随着天气阴郁起来。古木荫翳,总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抬起头见不着阳光,只看见古木苍劲的臂膀在空中延伸,低下头默默地看着脚下郁郁葱葱的青苔断断续续地伸向远方。此刻,我很是惆怅,无言??

我,很幸运,欣逢盛世,整天在现代文明中徜徉。徐老,您知道吗?在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声中,通向青藏高原腹地的青藏铁路已经建成了。现在从我们的家乡到藏胞圣地——拉萨的路十分畅达。空中有飞机,地上有汽车、火车。因此,我一直有一个小小的心愿,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坐上火车越过昆仑山口,穿过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登上布达拉宫,亲自领略几千年藏传文化的历史积淀和丰厚遗存,拍一些详实珍贵的照片,采集一些藏风藏韵,搜集青藏高原的地质生态方面的科学知识。

今天,我正在勤奋读书,努力掌握好科学文化知识,迎接未来的挑战,也为今后能踏着您的足迹跋山涉水做好准备,完成您未完成的心愿,弥补您书中的缺憾与不足。因为,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勇往直前、永不驻足的民族,而我们也应该是一个充满激情斗志的新时代的高中生。

最后,祝您在天云游之灵得以慰籍。

唐艺嘉

10.8.11

…… …… 余下全文

篇三 :徐霞客的故事

徐霞客的故事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明朝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过三十年的考察撰写成的六十万字的《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都有很大的影响。

徐霞客出生在江阴一个有名的富庶之家。祖上都是读书人,称得上是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徐有勉一生就喜欢到处游览欣赏山水景观,不愿意当官,也很少同权势交往。徐霞客幼年受父亲影响,喜爱读历史、地理探险、游记之类的书籍。这些书籍使他从小就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他的梦想就是要遍游名山大川。十五岁那年,他应过一回童子试,没有考取。父亲见儿子无意功名,也不再勉强,就鼓励他博览群书。做一个有知识有学问的人。徐霞客的祖上修筑了一座万卷楼来藏书,这给徐霞客博览群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他读书非常认真,一篇文章他要读上好几遍,直到读过的内容,别人问起,他都能记得为止。家里的藏书不能满足他的需求,他就到处搜集没有读到过的书籍,只要看到好书,即使没带钱,借钱当衣服也要去换书。

十九岁那年,他的父亲去世了。他很想外出去寻访名山大川,但是按照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父母在,不远游”,徐霞客因有老母在堂,所以没有准备马上出游。他的母亲是个读书识字、明白事理的女人,她鼓励儿子说:“身为男子汉大丈夫,应当志在四方。你出外游历去吧!到天地间去舒展胸怀,增长见识。怎么能因为我在,就像篱笆里的小鸡,套在车辕上的小马,留在家园无所作为呢?”徐霞客听了这番话,心里很感动,决心去远游。临行前,他头戴母亲为他做的远游冠,肩挑简单的行李,就离开了家乡。这一年,他二十二岁。从此,直到五十六岁去世,他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过的,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更可贵的是,在三十多年的旅行考察中,为了观察的更详细,他主要是靠徒步跋涉,连骑马乘船都很少,还经常自己背着行李赶路。他寻访的地方,多是荒凉的穷乡僻壤,或是人迹罕至的边疆地区。他不避风雨,不怕豺狼豹虎;与长风为伍,与云雾为伴;用野果充饥,以清泉解渴;曾三次遇盗,数次绝粮,他几次遇到生命危险,出生入死,尝尽了旅途的艰辛。

…… …… 余下全文

篇四 :徐霞客的故事

徐霞客的故事

徐霞客的故事

徐霞客【1585-1641】名弘祖,字振之,是我国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出身在-江苏-江阴-马镇-南肠村一个富庶之家。祖上都是读书人,称得上是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徐有勉一生不愿为官,也不愿同权势交往,喜欢读历史、地理,和探险、游记之类的书籍。徐霞客祖上修筑了一座万卷楼来藏书,这给徐霞客博在览群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徐霞客的父亲在他十九岁时去世了。他很想外出去寻访

名山大川,但是按照当时的道德规范“父母在,不远游”,徐霞客因有老母在堂,所以没有准备马上出游。

20xx年6 19 16:37:03 月日

…… …… 余下全文

篇五 :从《徐霞客游记》看古人的求实精神

从徐霞客游记看古人的求实精神

南 京 农 业 大 学

硕 士研究生课程(论文)考试试卷

课程名称 旅游史

考试时间学号姓名 2010110029 王一宁

所在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任课教师 惠富平 教授

从徐霞客游记看古人的求实精神

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处印制

从《徐霞客游记》看古人的求实精神

专门史2010110029 王一宁

摘要:徐弘祖,别号霞客,江阴马镇人,我国古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世界地理学史上的杰出人物,同时也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生活的时代处于明末,正是明末清初实学兴起并逐渐形成汹涌澎湃的思潮的时期。徐霞客生于这个时代,在实学思潮的影响下,决心摆脱传统的治学方法,毅然走出书斋,实地考察,干一番事业。

关键字:徐霞客、旅游、探险、求实精神

我是无锡人,旅游史上一位响当当的人物——“游圣”徐霞客是我的老乡。徐弘祖,别号霞客,江阴马镇人,我国古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世界地理学史上的杰出人物,同时也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生活的时代处于明末,正是明末清初实学兴起并逐渐形成汹涌澎湃的思潮的时期。实学的兴起和发展,使当时的一些学者不再满足书斋生活,开始崇尚实地调查研究。社会上出现了许多科学巨著,如李时珍、潘季驯、启、宋应星、李之藻、李天经、杨廷筠、王徵、方以智和他们所编著编译的《本草纲目》、《河防一览》、《农政全书》、《几何原本》、《泰西水法》、《崇祯历法》、《天工开物》、《同文算指》、《泰西奇器图说》、《物理小识》等。徐霞客生于这个时代,在实学思潮的影响下,决心摆脱传统的治学方法,毅然走出书斋,实地考察,干一番事业。

徐霞客从万历三十五年(1607)至崇祯十三年(1640)游历了当时的14个省,在三十多年考察的旅途中经常风餐露宿,“瞑则寝树石之间,饥则啖草木之实”,有时甚至冒生命危险,下面记叙两个例子:

据《游记》记载,崇祯十二年(1639年)四月二十七日,徐霞客到达云南腾越州(今腾充县)石房洞山。在先他远远见到这座高大险峻的山峰,就觉得很奇特。他由东转向北,忽然在层层山崖上见有个洞口露出在外。想上去看看却又找不到上山之路,想放弃它却又始终舍不得离开。最后徐霞客让仆人守住行李,还是决定自己一人来个强攀。那山峰极为陡峭,爬了半里,险情就出现了:土削不能受足,以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间得一少粘者,绷足挂指,如平贴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徐霞客后来在日记中称此情为:生平所历危境,无逾于此。盖峭壁有之,无此苏土;流土有之,无此苏石。他在这样的危境中屏息了许久,然后“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之石,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又手足无力欲自坠,久之,幸攀而上,又横帖而南过,共半里乃抵其北崖,稍循而下坠,始南转入洞”。徐霞客战胜了这样极度艰险的环境,当他重回山麓,见到仆人时,自言“若更生也”,即觉得自己的生命又回来了[1]。

…… …… 余下全文

篇六 :跟随徐霞客的足迹漫游云南(中)

跟随徐霞客的足迹漫游云南(中)

所谓旅游攻略,就是沿途的资料与地图,也可以理解为为旅游这件事情而做的一些指导、教程,或者方法步骤。对于云南旅游攻略的创作,最早的应该莫过于徐霞客了。那会儿,人们称为游记。徐霞客在游滇的1年零11个月期间,踏遍了大半个云南的山山水水。后编辑成《滇游日记》13卷,约25万字。云南的部分占了整个《徐霞客游记》的五分之二。 ?

? 让我们跟随徐霞客的笔触,一起去体味云南山水之美。

?

? 晋宁 航海家郑和的故乡

?

?晋宁郑和公园

?

? 晋宁是古滇文化的发祥地,其历史悠久,文物胜迹较多。自楚将庄乔开滇以来,晋宁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里具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县城昆阳有风景秀丽、古柏参天的郑和公园;晋城有堪称云南三大佛教胜地之一的盘龙寺和汉益州郡滇池县治故址;有唐末宋初的摩崖石刻石将军及观音洞壁画。

?

? 古滇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充满神奇色彩的古滇青铜器,它是开启古滇文化神秘大门的钥匙。古滇的青铜文化,是云南古代文化史上充满神奇色彩的灿烂篇章,是云南古代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石寨山滇国古墓群的发现,为我们揭开了古滇国神秘的面纱,滇王金印及大量青铜器物的出土,震惊了世界,它和安阳的殷墟、陕西的秦佣成为了被国际公认的三大出土奇迹。

?

? 玩点

?

? 到了晋宁,郑和公园和盘龙寺是两个必去的景点。郑和公园在滇池南端昆阳镇的月山上。为了纪念郑和航海的历史事迹,在昆阳山上建了郑和公园,占地250余亩,苍松翠柏与果林交映。南大门巍峨壮观,两侧有“郑和下西洋”的浮雕,浩浩荡荡船队,向西乘风破浪,气势雄浑。东大门在昆阳大街中段,玻璃坊顶,翼角红墙。园内建有“郑和纪念馆”和“马哈只碑”等。

?

? 盘龙寺依山势构建,山门内有一、二、三天门,迎仙桥、唾佛殿、吕祖殿、祖师殿、大雄宝殿、玉皇阁、伽蓝殿、药师殿等20多院,供奉释、道、儒三教诸神,尤以盘龙祖师殿、药师殿、观音殿香火最盛。寺宇四周林木繁茂,以茶花、松柏著名。原有万松寺,现建高大的观海楼,登高可远眺滇池风光。盘龙寺环境极其清幽,每年七月十七日和八月十八日为盘龙庙会,游人众多,是人们休闲览胜旅游胜地。盘龙寺与昆明西山、宾川鸡足山共同被称为云南三大佛教圣地,19xx年公布为昆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余下全文

篇七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教案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教案

河西小学 杨红

【教材分析】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十单元“我们去旅行”的第一篇主体课文。本文主要讲述了明朝末年的大旅行家徐霞客一生不避艰险,用双脚走遍大半个中国,进行科学考察,最终写下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的伟大事迹。全文语言简洁、质朴,赞颂了徐霞客卓尔不群的一生,历尽千辛万苦,始终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赞扬了他为祖国旅行考察事业奉献一生的功绩。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经过前四年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自主阅读理解的能力,敢于质疑,乐于解疑,学会了搜集并筛选资料。学生学习本课有几个困难:一是具体事例叙述简略,不能满足学生探索的兴趣,不能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二是离学生生活距离远,学生不是很感兴趣。三是要抓的词语很多且不够通俗。因此,课前要求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简要了解时代背景,了解徐霞客的生平,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

【设计思想】

本课教学设计突出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理念,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主要有三大特色:一是注重激发兴趣,问题源自学生,再围绕问题展开探究性学习。抓住“奇”这一文眼,紧紧围绕“徐霞客‘奇’在哪里?”,抓住“卓尔不群”、“锲而不舍”两个重点词,挖掘了词语在文中的多层意义展开教学。二是结合课文潜在的感情色彩,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联系课前搜集资料、联系上下文体会徐霞客历尽艰险,始终不放弃考察的可贵品质,使学生思想受到熏陶,体现了语文学习的人文性特色。三是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运用,如“写批注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方法”、“读懂句子的方法”、“文章的写作方法”,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策略意识和工具性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7个生字,12个词语。掌握“卓尔不群”、“锲而不舍”、“燃松拾穗,走笔为记”等词语的意思。学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课题中“阅读大地”的含

…… …… 余下全文

篇八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教学设计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教学设计

杨洁

课文分析:《徐霞客游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十组的第一篇主体阅读课文。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主要记叙了明末奇人徐霞客为了考察祖国山川地貌,不避艰险、徒步走遍了半个中国大陆,并将其游历、观察和研究记录下来,形成了不朽杰作《徐霞客游记》,歌颂了徐霞客淡泊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赞扬了他为祖国旅行考察事业奉献一生的功绩。全文共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概述了全文,总写徐霞客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奇人,他写成了一本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第二自然段讲徐霞客卓尔不群,立志考察祖国山川地貌,并在此后的30年间历尽艰辛获得了第一手考察资料。第三至五自然段通过具体事例写了徐霞客在考察途中所表现出的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科学研究精神。第六自然段总结了徐霞客一生游历的价值,高度评价了他是我国旅游写作的先驱,是求真求实、开创田野考察的科学家。

学情分析:徐霞客所处年代距今天久远,课前应要求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简要了解时代背景,了解徐霞客生平,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五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学本课可以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开始,通过反复阅读课文,在寻求答案的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悟徐霞客的品质。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知道徐霞客这位奇人“奇”在哪里,知道徐霞客的一生为中国的旅游考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2、在阅读、理解中,体会徐霞客淡泊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思想感情。 3、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卓尔不群”“雄心壮志”“先驱”等词语的意思。通过反复阅读,领悟课题中“阅读大地”的含义。

4、继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锻炼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及借助资料理解课文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快速默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阅读、理解中,体会徐霞客淡泊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思想感情。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