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徐霞客游记》看古人的求实精神

时间:2024.4.27

从徐霞客游记看古人的求实精神

南 京 农 业 大 学

硕 士研究生课程(论文)考试试卷

课程名称 旅游史

考试时间学号姓名 2010110029 王一宁

所在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任课教师 惠富平 教授

从徐霞客游记看古人的求实精神

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处印制

从《徐霞客游记》看古人的求实精神

专门史2010110029 王一宁

摘要:徐弘祖,别号霞客,江阴马镇人,我国古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世界地理学史上的杰出人物,同时也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生活的时代处于明末,正是明末清初实学兴起并逐渐形成汹涌澎湃的思潮的时期。徐霞客生于这个时代,在实学思潮的影响下,决心摆脱传统的治学方法,毅然走出书斋,实地考察,干一番事业。

关键字:徐霞客、旅游、探险、求实精神

我是无锡人,旅游史上一位响当当的人物——“游圣”徐霞客是我的老乡。徐弘祖,别号霞客,江阴马镇人,我国古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世界地理学史上的杰出人物,同时也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生活的时代处于明末,正是明末清初实学兴起并逐渐形成汹涌澎湃的思潮的时期。实学的兴起和发展,使当时的一些学者不再满足书斋生活,开始崇尚实地调查研究。社会上出现了许多科学巨著,如李时珍、潘季驯、启、宋应星、李之藻、李天经、杨廷筠、王徵、方以智和他们所编著编译的《本草纲目》、《河防一览》、《农政全书》、《几何原本》、《泰西水法》、《崇祯历法》、《天工开物》、《同文算指》、《泰西奇器图说》、《物理小识》等。徐霞客生于这个时代,在实学思潮的影响下,决心摆脱传统的治学方法,毅然走出书斋,实地考察,干一番事业。

徐霞客从万历三十五年(1607)至崇祯十三年(1640)游历了当时的14个省,在三十多年考察的旅途中经常风餐露宿,“瞑则寝树石之间,饥则啖草木之实”,有时甚至冒生命危险,下面记叙两个例子:

据《游记》记载,崇祯十二年(1639年)四月二十七日,徐霞客到达云南腾越州(今腾充县)石房洞山。在先他远远见到这座高大险峻的山峰,就觉得很奇特。他由东转向北,忽然在层层山崖上见有个洞口露出在外。想上去看看却又找不到上山之路,想放弃它却又始终舍不得离开。最后徐霞客让仆人守住行李,还是决定自己一人来个强攀。那山峰极为陡峭,爬了半里,险情就出现了:土削不能受足,以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间得一少粘者,绷足挂指,如平贴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徐霞客后来在日记中称此情为:生平所历危境,无逾于此。盖峭壁有之,无此苏土;流土有之,无此苏石。他在这样的危境中屏息了许久,然后“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之石,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又手足无力欲自坠,久之,幸攀而上,又横帖而南过,共半里乃抵其北崖,稍循而下坠,始南转入洞”。徐霞客战胜了这样极度艰险的环境,当他重回山麓,见到仆人时,自言“若更生也”,即觉得自己的生命又回来了[1]。

还有一次,崇祯十年(1637年)七月初六,徐霞客在广西融县探访铁旗岩、龙岩。他全然不顾外面倾盆大雨照样上路。山峡中雨水淋漓,溪流滚滚,深密的茅草还将路径都盖住了。翻岭越溪,在最后寻找返回之路时,暮色却已经上来。当时他所处的境况如此险恶:其坳皆悬石层嵌,藤刺交络,陷身没顶,手足莫施,如倾荡洪涛中,汨汨总无出理。接着天完全昏黑,徐霞客感到“此时无论虎狼蛇虺,凡飞走之属,一能胜予。”也就是说当时如果有任何会飞能走的动物向他发出攻击,他就完了。然而天不绝这位探险家之路,徐霞客超人的智慧和毅力在这样的绝境中也更强烈地体现出来:荆棘反而成了障蔽,周围似未开凿的宇宙一片混沌,那些野兽不会知道这里还有一个活人在里面。徐霞客就在这一片混沌中,或趴下穿过荆棘的胯下,

或像猿猴那样跳过其顶端。好久之后,他居然走出了这个坳脊。接着,他俯身抓住荆棘滚下山崖,在昏暗中下坠反而一点都没了恐惧之感。当他重新回到他早晨离开的寄宿的岩洞时,是怎样的感觉呢?他在日记中写道:“反若更生焉。” [2]

诸如此类的情况,在他一生出游考察中是常有的事,但都没能挫折其志气。徐霞客为了认识自然面貌,探索自然规律,在旅行考察中,凡登山,总是尽力登上最高峰;凡探洞,总是抵达最深处;凡研究河流,总是尽力追溯河源。有时因要获得准确的资料,多次反复进行考察,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在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汉代的张骞、东晋的法显、唐代的玄奘、明代的郑和等著名的旅行家。但他们或是奉命远征,宣扬王朝的“天威”,或是为了宗教目的到异域求法,而没有政府的任何资助,纯粹为地理出游考察并留下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游记》的就只有徐霞客一人,因而被称为“独擅奇千古”。

《徐霞客游记》是一部以旅游日记形式记载的地理考察记录,除了年、月、日的时间之外,还包括旅途气候的阴晴冷暖,村落、里程的记载,以及山脉河流的走向,乃至人文历史,风土民情等所见所闻,其内容应有尽有,核心内容则着重于山川地理的考察。徐霞客自小立下宏愿:“昔人志星官舆地,多以承袭附会,即江、河

[3]二经,山脉三条,自记载以来,俱囿于中国一方,未测浩衍,遂欲为昆仑海外之游。”

以上这段话,充分地说明徐霞客是想通过旅行祖国大地,了解山川真实面目,以纠正古代地理书上一些不符事实的记载,使之不贻误后人。这就是徐霞客旅游的目的和抱负。因此,《游记》中有关自然地理方面取得的成就最大。

徐霞客在地理考察方面用力最勤取得成就最大的,是对我国西南的石灰岩溶地貌和洞穴的考察。《徐霞客游记》中有关洞穴文字的记载竟达72000余字,占《游记》总字数的12%。在考察的时间方面,考察洞穴的时间也占他出游总天数的14%。

所记洞穴共357个,其中亲自入洞考察的就有306个,属于石灰岩洞穴达288个。徐霞客有关岩溶地貌及溶洞的考察记载,是至今地理学家们公认的世界上最早的岩溶洞穴学文献。

在考察自然地理方面,他还取得了不少其他成绩。如在西南之行中“溯江探源”的成功。从实地考察中,确定长江的正源是金沙江而不是岷江,徐霞客是大胆否定《尚书·禹贡》“岷山导江”错误结论的第一人[4]。他几乎用了四个月的时间,在广西、贵州、云南三省交界处考察水脉的流向,写出了《盘江考》,从而澄清了珠江源的讹传。在地热资料的考察方面,《游记》记载了20处不同状况的温泉,是我国地热考察的先驱。他一生旅游总与山为伴,因此对各种地貌如丹崖地貌、花岗岩地貌、红色砂岩地貌、石英岩地貌等都有记载。另外根据山体、水文的特点记载所动植物的分布状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所以贯穿《徐霞客游记》的主要内容就是地理考察,即包括自然、经济、人文地理三个方面。至于其它方面的考察,尽管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终究不能与地理考察的成就相比。

梁启超读《游记》后评价说:“一般人多以流连风景之书视之,不知霞客之游,志不在选胜而在探险也。”英人李约瑟把他喻为“十六世纪的野外勘测家”。故徐霞客的《游记》是学术而兼文艺性的作品[5]。在他以前地理研究者,以书考书,最多偶尔出外考察,而徐霞客却彻底走出书房,采取旅行考察,亲自观察自然,解释自然。所以他选择以旅游为职业,通过旅游实地研究地理。我们不能因他旅行时欣赏景色就忽略了他科学考察的成就,也要防止由于徐霞客所进行的是地理考察,忽视了他在《游记》中方方面面探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忘记了他对祖国大地自然景观考察发现的杰出成就,而把他当作纯粹的地理学家。徐霞客是一位终生从事旅游的职业旅行家,这样的旅行家在我国封建社会,乃至于世界旅游史上都可说是亘

古一人,再加徐霞客在地理学方面突出的造诣与贡献, 被尊之“游圣”当之无愧 参考文献:

[1] 谭其骧:《论丁文江所谓徐霞客地理上之重要发现》.

[2]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第977、1009、1013页 .

[3] 史夏隆:《〈徐霞客游记〉序》,第1255页 .

[4] 吴国华:《圹志铭》,第1182页 .

[5] 章必功.中国旅游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 .


第二篇:《徐霞客游记》摘录


南丹县政协推荐作品(选自19xx年版《南丹县志》) 联系人:莫克庆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133xxxxxxxx ndzx7232097@163.com

1

《徐霞客游记》摘录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夏历三月十八日,著名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入南丹境游览,二十七日出境。其日记如下:

十八日 晨餐后得二骑差役,即以马夫二名作扶影射。既而萧公复以腆仪来贶,余受其笋脯,而尽壁其余。入城买贴作谢柬,入乃得之。行已上午矣。西向山之坞行,三里,有溪自北山南流,合于西来大溪,乃渡北溪,溯大溪北崖行,又七里,有村在南山之坞,有瓦室焉,名杨村(杨姓者有巨力,能保护此村)。循北山麓行,又二里,有飞石覆空而出,平压行人之上。已而上危级,见级外倚深坑,内有悬穴,中空下陷,洪流溢其底焉。既上,从山半行,遂循崖北转,又成南北之峡,山凑而为东、西两界矣。循东崖溯流上,升陡三里,渡溪而北,逾一坡而下,见东峡石壁危削,上有穹岩,下有骈峡,但闻水声喧甚,以为自堕峡而下也,而旁眺不见影。稍前,则溪水犹自北来,复渡之,循溪东行峡中。三里,水穷峡尽,北上岭,一里,又从岭兴行,一里,出两山坳间,有石垣两重,属两峰之左右,是为大山岭,河池、南丹之界也。逾岭北下,遂为丹州境。转而西二里,渡小水,其水南去,复西南逾一岭,复与水遇,随之西北行,共三里,复渡水,水汇于石壁下,遂就之而饭。又随水出峡,西二里,山势渐开,近山皆变石为土,南山下有茅一、二楹矣。随小水西行三里,渐转而北,土山坞尽,西山陇间有数十家倚之,是为土寨关,则南丹土税之钥也。路在东山之麓,遂北上土岭,其东来之水,似无北流之隙,唯西北有巨山悬削,想亦从其下入穴以注大江,而下金城、东江者,未亲晰也。北下土岭,其坞中小水亦自东而注西南,似亦逼悬削巨山而去。于是复西北上岭,升陟共五里,转出岭头,始有巨坞西北去,路从其西山岭半行,又五里,曰百步村。茅舍数家在西山陇,上皆江右人,为行李居停者。时锡贾担夫三百余人,占室已满,无可抚足,遂北向下陇前西北坞中。水至是转而西南去,有木梁架其上,覆以亭,亦此中所仅见者。度梁而上陇,其坞遂转东西。于是西向行,五里, 2

有四、五家在南山陇间,曰岩田村。中有瓦栏三楹,颇巨,亟投之,则老妪幼孩,室如悬磬,而上瓦下板,俱多破孔裂痕。盖此乃巨目家,前州乱时,为贼所攻掠而破,遗此老稚,久避他乡,而始归故土者。久之,觅得一锅,仅炊粥为餐,遂席板而卧。

十九日 平明起,炊饭而行。细雨霏霏。西向行土山间,三上三下共十里。有水自东北注西南,深不及膝,阔约五、六丈,是为大江。其源发于西北丛山壑中,南流东转而至永顺界,合东江下流者也。渡江,又西逾一岭,共五里,转下一坞,其坞中有一水东南去,溯之行,其水曲折坞中,屡涉之,俄倾数十次。共三里,有水一支自西北来,一支自正西来,遂转而向西溯之。又半里,有村在北山之麓,其名曰金村,乃是站之当钥者。(其地西往锡坑止十五里,西北去南丹州五十里。)入其栏,头目方往百步圩,乃坐而待之。雨时洒时止,陈梦熊从此入锡坑,遂别去。余候头目,抵晚始归。

二十日 晨起,雨霏霏。饭而候夫,久之,乃扎竹为舆,止得其一,而少其一,上午始行。雨中遂东北逾土山,一里余,越其脊,乃西北下,深茅没径。又里许,穿翳而降至坞底,则有小水自南而北,大路亦自南随之,则锡坑道也。从之北一里,又有一水自西南来,二水合而东北去。水东有村在东山下,是曰雷家村,山峡稍开。又一里,遂转而为东西坞,有大溪自西而来,合南来小溪,东去即南转而为大江者也。于是溯溪南土山嵫麓行,西向升陟共十里,有茅数楹在南山之半,曰灰罗厂,皆出锡之所也。由其下又西一里,其坞西尽,有土山横其中,一小水自西北,一大水自西南,二水合于横岭之下。于是涉小水西上横岭。岭东路旁有眢井种种,深数丈,而圆仅如井大,似凿掘而成者,即锡穴也。逾岭西下共四里,凡与前西南来大溪遇。其溪方北曲而南,遂绝流而西,其峡复东西开。溯溪行,其中屡左右陟之,四里,为西楞村。又一水自西北来人。路从大溪南岸行。又一里,路左有岐,逾岭而南,想往锡坑道也。又西,有溪自南峡来合,其溪亦巨,与西来之溪等。于是又横涉南溪口,仍溯西来溪南岸行。又五里,有村在南山,日大徐村。村之西,其峡复开,田始连塍,水盘折 3

其中,又屡涉之。四里,直抵西山下,溯流转而北,一里,乃涉水上西山。初上甚峻,望北坞山环壑尽,瀑流从山腋悬空直喷,界群碧间,如玉龙百丈。粤西皆石山森幻,唯此景独见。(乾隆本作:粤西皆石山林立,故悬水最艰)。忆前自全之打狗岭亦北望见之,至此已迂回数千里,涉历经年,忽于此得睹,亦汗漫中一奇遇也。西向援土级而上,瞻顾一里,而不能释。已而渐逾岭南,始不复见。又迤迥循北峰而西上者二里,逾一脊,脊北路隅是为打锡关,乃锡贾自锡坑而来者,昔于此征税,有居舍。自去年乱后被焚,遂无居人。由此西下半里,即有壑当峡之西,遂转而北,山夹成峡,又下半里,水始成涧,北去随之。又半里,渡涧西,缘崖北行,一里半,出峡。前峡又自东北向西南,乃循崖转而西南行,雨大至。既而复屡涉此涧,涧乃南去,路乃西逾山坳。共二里,复行坞间,半里,循北山之崖,前涧复自南来,涉之。西北行又半里,又一溪自南峡来,其水颇大,与前涧合而北,横堰而潴之。从堰西向北行,又一里而渡南丹之南桥,暮雨如注,雷电交作,急觅逆旅而税驾焉。

南丹之水,北流经州治东。其山东西分界,州治在西山下,其东有街,南北依溪而列,中有一街西入,大石坊跨其前,曰:“摅忠报国,崇整精徽”。粤省所未见者。由坊下进街西行,街尽,又入一石卷门,门内有关帝庙。西向,前亦有坊,其西即娶塘汇水,南北各有峰,自西山环臂而前,塘水直浸其麓。塘中有堤,东西长互数丈,两端各架木为桥,而亭其上。越西桥,又西过一废苑,则州治在西南小石峰下。其门北向,前亦有石坊,而四围土墙不甚崇整,此下署也,州官所居,则在囤上。囤上者,即署后小石峰之巅。路由署中登,乃莫公因家难后移此,以避不测者。盖西界群峰蜿蜒,其南北两支东突者,既若左、右臂,又有一支中下特起为石峰,而下署倚之,囤结于上,三面峭削,唯南面有坳可登;囤之后复起小峰,与囤中连若马鞍,其后与崇山并夹为深坑,其下有小水东南出而注于大溪,此署左第一层界水也。 囤山之北,其山西断,有洞裂山下。其门东南向,正与囤山对。门顶甚平,亦有圆柱倒垂。门之中即有二巨石危踞,中开一峡,仅尺 4

许,北入三、四丈,折而西,稍下,则西巨石之后也,与洞后壁北距丈余,西深二丈余,黑无可见,不识有旁窦否?西巨石之上,其面高下不一,皆若台榭可栖。第四壁悬绝,俱无级可登;东石亦然。第后即联缀于洞壁,无后绕之隙,而石台之前,有石柱上耸,接于洞顶,为异西石耳。西石之西,又有小隙穹石,而北峡中架梯一两层,即可登石上,由西石跨石二尺,即可达东石之端,惜此中人不知点缀耳。由岩前北向行,半里,其山又开东西坞,循西山嘴转而西行,又有水自西峡来,东北向而人大溪,即清水塘之下流也。溯之,西行又半里,渡一桥亭。桥南有石崖障流,内汇水一池,昔水从桥下出,今捣崖根而东,不北由桥下矣。渡桥稍西,逾一岗,即清水塘。塘南北两山成夹,中开东西坞,西则大山屏其后,东即石崖所障水口也。寺在其中,东向而立。入门,即为方塘,四周石砌,汇水于中,不深而甚澈。前层架阁塘中,阁后越塘又中互一亭,亭南北塘中,复供石于水,两旁各架阁于塘,为左右厢。亭西则玉皇阁也,亦从塘中垒石为基,而中通水道者。阁下位真武,上位玉皇,而真武之后,又从塘中架阁一层,下跨水上,为栖憩之所,上与玉皇阁联架为一,置三世佛焉。佛后有窗,可平眺西峰,下瞰塘水从地中溢起,塘之外,皆有垣周之,层楼叠阁,俱架于水中,而佛像皆整丽,亦粤西所未见,惜乎中无一僧,水空云冷,唯闻唧唧溪声而已,寺为天启七年莫公所建,前年以谮,鞭杀僧,遂无居者。寺南有溪白西南腋中来,即由寺前东去者。寺北有大道西向逾岭去,是通巴鹅而达平洲者。寺前水东去,经石崖水口,又东出而注大溪,此署左第二重界水也。署右第一重界水,即前来所涉堰上南峡之流,第二重即打锡关东来之涧,二水合为大溪而经州前。 二十一日 平明起,天已大霁,以陆公书投莫,莫在囤,不及往叩,以名柬去,余乃候饭于寓中。既午,散步东街,渡塘堤,经州治前,而西循囤山北壁下行,共一里,人北山南向石洞,又从洞前西北行,半里,转而西南,又半里,渡桥亭,入清水塘,返寓已下午。莫公馈米肉与酒,熟而酌之。迨晚霁甚。

二十二日 五更颇寒,迨起云气复翳。站人言夫将至,可亟炊饭。 5

既饭,而夫仍不齐。先是,余无以为贽,以晶章二枚并人馈。(此晶乃漳中署中所得,莹澈殊甚),岂一并收入后,竟无回音。余索贴再三,诸人俱互相推委,若冀余行即已者。余不得已,往叩掌案刘,为言其故。刘曰:“昨误以为银珠薄物,竞漫置之,不意其为宝物也,当即人言。但斯时未起,须缓一日程可耳”。余不得已从之。(昨诸人竞私置于外,故不得回柬,至是然后入白也)。候至更余,刘犹在囤未归,乃闷闷卧。

银、锡二厂,在南丹州东南四十里,在金村西十五里,其南去那地州亦四十里。其地(厂有三)曰新州,属南丹;曰高峰,属河池州;曰中坑,属那地。皆产银、锡。三地相间,仅一二里,皆客省客贾所集。按志有高峰砦,即此高峰之厂,独属河池,而其地实错于南丹、那地之间。达州必由南丹境,想以矿穴所在,故三分其地也。(银、锡掘井取砂,如米粒,水淘火炼而后得之。银砂三十斤可得银二钱,锡砂所得则易)。又有灰罗厂,止产锡,(在南丹东南三十又五里,即余昨所经。有孟英山,在南丹西五十里芒场相近。止产银。永乐中遣中使雷春开矿于此,今所出甚微,不及新州矣。雷春至孟英时,河池所城是其所筑。)

二十三日 候夫不至,总站徐曰:“以昨礼未酬,尚须待一日”。余求去不得,唯闷闷偃坐而已。至午后,始以两晶章还余,而损其一,余五色,则为诸人乾没矣。是日午间雷雨,晚大霁。

由银、锡厂而南,两日程至涯洞,有大江自西而东,为那地、东兰二州界。其渡处名河水渡,即都泥江也。其上流来自泗城界,其下流东历永顺土司,北五里,即下石堰,为罗木渡者也。

南丹东八十余里抵大山岭,为河池州界。东南四十里,过新州,为那地州界。.西三日程,约一百五十里,抵巴峨,北为平洲四寨界,西为泗城州界。西北二日程约一百里,过六寨为独山下司界。东北日半程,约七十里,抵东界,为荔波县界。

南丹米肉诸物价俱两倍于他处,米俱自独山、德胜诸处来。唯银贱而甚低,所用者止对冲七成。其等甚大,中国银不堪使也。 6

龙眼树至此无。(德胜甚多。)

二十四日 晨起,阴云四合。是日为立夏,饭而待夫,久不至,上午止得四名,二名犹未至,余不能待,以二名担行李,以二名肩舆行。出街北,直北行山坞间,一里半,大溪向东北去,路折而西北,逾土岭。二里半,逾岭西下,有水自东南来,北向而去,渡之南行,于是石峰复出,或回合,或逼仄,高树密枝,蒙翳深倩。时午,日渐霁,如行绿屋中。已溯峡西入,唯闻水声潺潺,而翳密不辨其从出,想亦必东向之流,然石路甚大,不若州东皆从草莽中行也。共三里,有石峰中立于两山峡间,高锐逾于众,而两旁夹壁反隘,益觉峥嵘、由其南夹西透,又陟岭一里,西南逾脊其南即深坑下坠,亦如岭北者之密翳沉碧也。由岭上西循北峰,又逾脊西下,共里余,由两山峡中西出,曰夹山关。夹西即有数家倚北峰下,其石削崖如屏,前则新篁密箐。路从其下行,忽北山之麓,石崖飞架,有小水自西来,漱石崖之脚,北人石洞中;洞门南向,在浮崖之东村后危崖之下,水自南捣人,当亦透北山而泄于南丹下流者也。由浮崖下溯细流西行,其内复回田一壑,南麓又有村数十家。又西三里,逾土山下,西北又一里,有水自西南土峡中来,东抵石崖下,转而北去,路亦渡水而北。二里,水由东北坞去,由小岐西升陟,岗阜高下共四里,乃下岭。又西南转入山坞,为彝州村。日已下午矣,炊而易骑,由坞中随细流东北行。一里,涉溪,又一里,逾坳乃转西北,细流在山峡中,亦西北转,至北渡一峡复北上山,缘西山之半行,共二里,峰头石路甚崎岖,其下峡中水亦自南而北,又有一东来小水凑合于其下而北去。又北行逾岭而下,则峡中汇水甚深,想即前水之转而西也。渡之,循涧北行,有堰截涧中,故其东水及马腹耳。共一里,又有小水自西土峡来,合而东去。从其合处,乃渡而北,则东来大路复至是会,乃循之西北上岭。一里,逾土山隘,则北面石山屏立而东,路循南界土山西北两界之中,复有田塍东西开坞,有小水界其中,亦东向去。又西二里余,坞南北山下俱有村,多瓦舍,曰栏路村。大路直西向山隙去,从岐北向渡溪,一里,逾北界石山,北下转西行,半里,宿于蜡北村。

7

二十五日 昧爽,由蜡北村稍西复北向入峡中,半里,逾小脊北下,半里,抵尖高峰下。其处另成一峒,有一、二茅舍倚尖峰下。竟峒东北行,二里,有村在西山之麓,曰萧村,又北半里,有洞在西小山坑中,其门东南向,外层甚敞,中壁如屏,又辟内门甚深,路由东山崖上行,隔坞对望之,藤萝罨挂,中有水,自洞门潺潺出,前成涧,南流西折去。又东北半里,逾岭脊,颇峻。东西峰俱石崖,而此脊独土。逾之东北下,一里,又成一峒,曰街旁村。送者欲换夫骑,而居人不承,强送者复前。于是西北登岭,岭上下多倚,崖随壑之舍。一里,逾岭下而复上,又西北二里,复逾岭,西转北向行,有村在东山之半,甚众。循之北行二里,有尖山竖东峰之上,甚锐,下有瓦房,环篱迥堵,颇不似诸村落。其西界有山高耸,冠于诸峰,此始为南下多灵两江都泥、龙江。分界之脊,与所行东峰对夹成坞,中开大壑,自南而北,即前栏路村西行大道,转而为此坞者也。坞中土山之上,丛树蓊葱,居室鳞次,与此村江西相对者,曰芒场,此大道所经者。余以站骑就村相换,故就此小道,然村夫沿门求代,彼皆不承,屡前屡止,强之不行。方无可奈何,适有一少年悬剑插箭至,促其速行,则南丹莫君所遣令箭送余者,始得复前。又北逾一岭,又北一里,饭于壁坳村。数家在东峰之半,前多踞石排列,置庐其间,实为选胜,而土人莫之知也。既饭,易骑至而无鞍,乃令二夫先以担行,站夫再往芒场觅鞍。久之,仍不得,乃伐竹缚舆。舆成而候夫,又久之,马至,已下午矣。乃西向行。先是,壁坳站夫言:“西北石山磋峨,其下有村曰蛮王,此峰亦日蛮王峰”。乃望之西行,越一土阜西下,共二里,有涧自南而北,逾涧又北上岭,逾土山二重,共一里,下至土峡中,有小水自北而南,溯之,北上一里,直抵蛮王峰下。其骈耸,最西南,峰顶有石曲起,反躬北向,上复直坚如首,岂即所谓“蛮王”者耶?时顾仆押夫担在蛮王村,尚隔一夹,呼余直西从大道,彼亦从村押夫来。半里,会于峰之西,乃转而循峰西夹北向行,其夹会水于中。北上半里,夹中犹土田,而水已北注,是为北来山脊,至蛮王而西渡南下,峙为芒场西最高之峰,以至多灵,为都泥、金城两江之界者也。 8

北随水行,半里,其水西向去,路西北,又半里,逾岭而下,半里,西南山界扩然,北界石山之脊自西而东,有尖峰竖其上,环其西南为大壑,田陇高下,诸庐舍倚其东北尖峰下。又里许,登其栏曰郊岚村,又名头水站。有水自东北脊间出为都泥旁支之上流,此“头”名所由起也。村人以酒食献。餐之,易骑行。西北一里半,有路逾北夹而去;乃导者由岐西出峰南。又半里,复易夫,始知其为小路就村也。又西一里,雷雨大至,俄顷而过。又西一里,登一堡,导者欲易骑,其人不从,只易夫而行。乃挟峰北转,越岭而下。又西南坠,共二里,渡一涧。又西北行,一里,始与东来大道合。复西北逾岭,三里,望北山石脊嵯峨,诸庐舍倚其上,而尚隔一壑。又西,大道西去,由岐北转,从北山下东向行,一里,上抵飘渺村。其村倚山半,南向。东有尖峰,高插岭头,西有危崖,斜骞岗上,村前半坠为壑,田陇盘错,自上望之,壑中诸陇,皆四周环塍,高下旋叠,极似堆漆雕纹。盖自蛮王峰西渡脊而北,至此,水皆西南人都泥,壑皆耕犁无隙,居人亦甚稠,所称巴坪哨,亦一方之沃壤也。是晚,雨后即霁甚。

二十六日 晨起,饭而候骑,命夫先担行;待久之,乃得骑。由西峰突崖下西向行,二里,逾岭西北下坞中。其坞东西开夹,中底甚平,东汇堰为塘,溯之西行,塘尽而成草洼。共西半里,有圩场在路隅,曰巴平场。其西有深夹,自西北来,为此东西夹上流,场乃挟右而转者。路度夹而西,复上岭,半里,逾脊西下,于是成南北夹,路转北行。半里,夹仍东西转,路又西向。半里,此夹中皆平底草蔓,似可为田。于是复西逾隘脊,其脊止高丈许,脊东即所行草壑,脊西则水溢成溪。随溪西行半里,渡从北山下行,过一坳,有三、四家倚之。又西半里,大路直西去,以就村觅夫,故又南由岐涉溪,逾南坳,共一里,得村于南坞中,曰潭琐。居村颇盛,山转中环,又成一峒。又饭而候夫,久乃得之。下山半里,由西北峡出,即前西流之溪矣。由溪南西行半里,溪转而北,路亦随之。于是山开东西两界:东界山皆自东而西突,凡五、六峰,西面皆平剖下坠,排列而北,若“五老”西向;西界山则土峰蜿蜓,与东界对列成峡,涧由其中北向去。从涧 9

西循西东麓北行,半里,有水东注于涧,渡之,又北一里半,抵一岭,涧转而东去,路乃北逾岭。一里,则大路自东来合。又东一里,有涧亦东注,渡之北,又一里,有水一泓,在路侧树根下石隙间,清冽殊异。又北一里,又有水自西北峡中来,东出与石泓北流之水合,似透东北峡而去,路溯西北峡而入。其峡湾环,北自东序六寨之一。南来,是名羊角冲,为此中伏莽之徒所公行无惮处。舆夫指路侧偃草,为数日前杀人之区,过之恻然。入峡一里,东眺已逼东界突山下。又北则突山既尽,其坞大开。东望一峰,尖迥而起,中空如合掌,悬架于众峰之间,空明下透,其上合处仅徒杆之凑,千尺白云,东映危峰腋间,正如吴门匹练,香炉瀑雪,不复辨其为山为云也。自桂林来,所见穿山甚多,虽高下不一,内外交透,若此剜空环翠者,得未曾有。此地极粤西第一穷徼,亦得此第一奇胜,不负数日走磨牙吮里血之区也。又北一里,有村悬西峰石坡上,曰东序村,乃六寨极南之首村也。缚舆换夫,东北二里,复换夫。西北逾一岭而下,共一里半,有场曰六寨场,转北而东,又半里,有溪自东来独木桥,渡其北一里,有石峰中悬两峡间,前有数十家倚之,是为六寨哨。所称“六寨”者,南自东序,北抵六寨哨,中有寨六。缚舆换夫从东峡北行,一里,转而西入峡,其水东流,溯之人。又一里余,大路直西逾隘,由峡西北就村,半里,得浑村,在北村下。头目韦姓,出贴呈览,以忠勇免差者。余谕之送,其人出酒肉饷,以骑送余。其地北有崇崖,有洞门西南向,高悬崖上,南有绝壁,有洞门东北向,深透壁间。从小路下西坡,交大路而南,二里,抵南洞之前,循石壁西,又一里,转入南山峡中,东南入坞,有村曰银村。待夫久之,晚而缚舆,昏黑就道,西北循山出峡,转而西,共三里,宿于晚宛南村。

二十七日 晨起不及饭,村人舆就,即行。循西山而北,石壑中渐有水东自浑村西麓来,流而成溪。半里,渡溪北行。半里,有村在西山下,溪流环其前,村东向临之,为晚宛中村,其长又半里。路隔溪,随之北,又一里,渡桥而西,饭于晚宛北村。换夫东渡桥,遂东北行,一里半,逾东岗,有村在岗北悬阜上。又换夫,北下岗,渡一 10

涧,复一里半,北上一岗,是为岜(土音作“壁”)歹村,乃丹州极北之寨也。六寨北至岜歹,西对巴鹅,昔皆泗城州所属之地:去泗城远,故后为丹州所占。三年前,上疏清界,当亦在其中。(由此西去两日程,曰罗猴为泗城东北境,都泥上流所经也)。饭而换马,北下阜,过一涧,于是北上岗陇,渐逾坳而北,三上三下坞中。俱荒芜无复耕塍,其水皆西南流,故知东北即大山之脊矣。共五里,为山界,土人指以为与贵州下司分界处,此不特南丹北尽,实粤西西北尽处也。逾脊北下,水犹西南流。又从岭北再升一土岭,共一里,北出石山之隘,是为艰坪岭。石骨棱削,对峙为门,是为南北二水分界。此下一里,石路嶙峋,草木蒙密,马足跃石齿间,无可着蹄处,正伏莽者弄兵之窟,余得掉臂而过,亦幸矣哉。既下,西向行峡中,水似西流,而似无出处。一里,始复睹塍田。又西半里,转而北,峡中塍乃大辟。又北一里,有村在西坞,曰由彝村。是为下司东南第一村,亦贵州省东南第一村也。南丹送骑及令箭牢子辞去。待夫甚久,担先去,暮,骑至。西北二里,至山寨,又逾岭涉涧,越数村,夜行八里,而抵下司,俱闭户莫启,久之,得一家,启户人,卧地无草,遍觅之,得薪一束,不饭而卧。

11

更多相关推荐:
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流传千古的名句

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流传千古的名句1管中窥豹时见一斑2登黄山天下无山3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

初中文言文联系--徐霞客游记选

甲自念志指大明一统志云宕也写作荡这里指雁荡山顶的雁湖在山顶龙湫之水即自宕来余与二奴东越二岭人迹绝矣已而山愈高脊愈狭两边夹立如行刀背又石片棱棱怒起每过一脊即一峭峰皆从刀剑隙中攀援而上如是者三但见境不容足安能容湖既...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

饱经风霜三十年踏遍祖国山水田徐霞客游记读后感当我们游览石灰岩溶洞看到奇彩夺目的石笋石钟乳的时候就会想起我国明代的地理学家徐霞客15861641的伟大功绩是他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考察和研究为地理学作出了卓越贡献1...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在本学期应老师要求读了徐霞客游记读了徐霞客游记这本书后很受启发知道了徐霞客一生共出游了二十四次经历了种种磨难游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让我知道了只要有坚忍不拔敢于奋斗知难而上的精神就没有过不去的路有时...

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柳宗元的一句话与我看见徐霞客雕像时的思绪形成某种谙合江边的雕像刻画了一个身背行囊手拿草帽衣着飘逸目光炯炯的徐霞客站在他身旁向前望寻找他两眼的聚焦点目...

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范文作者简介徐霞客简介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汉族明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伟大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和探险家崇祯十年1637正月十九日由赣入湘从攸县进入今衡东县...

徐霞客游记

古代汉语精品课程游天都徐霞客游记作者徐宏祖公元15861641年字振元别号霞客江阴人今江苏江阴市是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游记文学家徐宏祖生于明末自幼好读有关山水地理的图志书籍从二十二岁起他用毕生的精力对祖国的许多...

徐霞客游黄山日记鉴赏

徐霞客游记是我国游记作品中的不朽之作更是游记作品的巅峰而选修课天性喜欢猎奇可以说是到闻奇必探见险必截每每遇到古洞名刹温泉飞瀑奇峰深林幽皇等奇异景观他都把安危置之度外只求一览庐山真面目他在自己的记录中说亘古人迹未...

从徐霞客游记看饮食文化

20xx20xx春季学期徐霞客游记与中国区域文化120xx20xx春季学期徐霞客游记与中国区域文化从徐霞客游记中看中国广西地区的饮食文化摘要徐霞客游记是一部描述关于明代各区域风情文化的巨作也是一部写关于自然的著...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篇一徐霞客gt游记gt读后感近日我读了一篇名着名字叫徐霞客游记读后深有感触徐霞客名弘祖字振声霞客是他的号明万历十四年出生在江苏省江阴县他决心进行自己感兴趣的地理考察事业他喜欢读地理历史和游历探险...

李杜山水诗、徐霞客游记读后感

李在老师的建议下我阅读了中国古代山水诗鉴赏辞典和徐霞客游记我阅读了李白的望天门山东鲁门泛舟和独坐敬亭山杜甫的白帝和禹庙徐霞客的游天台山日记游恒山记游雁宕山日记游大理日记和游武彝山日记还读了老师要求以外的刘长春的...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三年级我读了徐霞客游记这本书后很受启发知道了徐霞客一生共出游了二十四次经历了种种磨难游离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让我知道了只要有坚忍不拔敢于奋斗知难而上的精神就没有过不去的路公元1586年的有感寒冷的冬...

徐霞客游记名句(1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