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语言模式

检定语言模式

第一节 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

在沟通中,人们说话中表达的一个意思,这个意思不能全部显示出说话者内心对所说事物的全部观念和意义,尤其是他对该事物所持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这些没有说出来(其中很大部分根本不可能说出来)的种种意思,统称为“深层结构”,它们存在于说话者的多个潜意识层次里,而语言表达出的意思则存在于说话者的意识层次,称为表层结构。

第二节 上调下调法

在语言沟通中,我们经常会把交谈引向三个方向。

1.下调。弄清对方话意或深入部分内容,将其放大。

2.上调。为了与对方获得一致,用含义广阔的字去暗示意义上的共通,使对方易于接受我及易于受我引导。提示语言模式就是一套这方面的技巧。

3.平调。引导对方注意到有样意义的不同可能,找出在同一层面

的其他选择,使选择更丰富。

这3个方向的技巧,统称为“上调下调法”。从“理解层次”的角度来看,“上调”是趋向于精神、身份和信念价值;“下调”是越向于行为和环境;而“平行”则是能力的层次。

第三节 检定语言模式

检定语言模式是理查德·班德勒和约翰·葛林德在研究了完形疗法大师弗里兹·佩尔斯和家庭治疗大师弗吉尼亚·萨特尔在治疗中运用的语言技巧。他们发现这两位大师有一套极为有效的发问技巧,从受导者口中取得大量有用的讯息,同时又有一套回应技巧,使得受导者重组他的内心世界,因而在思想、心态及行为上有所改变,检定语言模式便是由此发展而来。

我们说过的话,都始终是内心深层的一些意念(深层结构),经过扭曲、归纳各删减3个程序的不断运用而最终形成的。

1.扭曲

包括以下语式:

①猜臆式

②因果式

③相等式

④假设式

⑤虚泛词式(包括“单一价值词”“虚假词”)

2.归纳

包括以下语式:

①以偏概全式

②能力限制式(包括“可能性”、“需要性”)

③价值判断式

3.删减

包括以下语式:

①名词不明确式(包括:主词、受词、身份词、定义、形容词的不明确。)

…… …… 余下全文

篇二 :六种语言模式:

六中语言模式:把想要说的话直接说出来,直接告诉他要做的事情。

1:我不会告诉你(非要/一定要)去做什么事情. 我不会跟你说一定要去大学。

我不会告诉你今天我有个秘密的约会。

我会想告诉你我想去那家公司做事。

2:你现在可能想去做什么事。

你现在可能非常想买那辆车,

你现在可能想去约会,买手机。

你现在可能想喝酒。

3:是什么让你觉得你要做什么事情。

我不知道是什么让你觉得非要来买保险。 你觉得是什么让你要这样做这件事情。

4:你没有必要现在就决定做什么事情。 你没有必要现在就决定和我去约会。

5:很多聪明人/学者/冠军/专家都觉得应该做什么事情。

6:我不知道现在做这件事是不是最好的决定。

…… …… 余下全文

篇三 :全球公民社会话语的类型与模式

全球公民社会话语的类型与模式

作者:郁建兴, 蒲文胜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08-05-11 13:51:42

全球公民社会话语的类型与模式

郁建兴, 蒲文胜[1]

摘 要: 有关全球公民社会的讨论及研究已成为热点。不同权力、利益背景下的人们对全球公民社会的理解并不相同。在全球公民社会话语及行动分类方面, 帕特里克·邦德认为公民社会关涉全球经济并反映出不同政治意识形态, 他把全球公民社会划分为全球正义运动、第三世界民族主义、后华盛顿共识、华盛顿共识(新自由主义) 、新保守主义等类型。而作为对“自上”与“自下”全球公民社会予以全球民主、社会转型及解放的可能性探讨, 全球公民社会研究一方面关注全球公民社会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作用及意义; 另一方面关注全球公民社会反对国家霸权、资本霸权的行动及策略。而且, 基于对全球公民社会的质疑广泛存在, 每一种理论本身都在反省全球公民社会这一命题的自洽性, 形成一种批判的全球公民社会话语。

关键词: 全球公民社会; 类型; 理论模式; 批判

19xx年东欧剧变后, 公民社会理论实现了全面复兴。在20 世纪80 年代末至90 年代初,这种争论主要集中于公民社会的起源、传统、模式、品格、功能等方面, 以及非西方社会发展公民社会的可能性及限度等问题。20世纪90年代末, “全球公民社会”话语逐渐兴起, 论者们以人类集体生存的境遇作为关怀对象, 站在全球政治、经济、社会甚至伦理高度, 在现实与理想的调和中建构全球公民社会观念。由于全球公民社会这一话语所描述现实的复杂性和变动性, 它在角色构成、话语模式等问题上仍然模糊不清。本文拟在考察全球公民社会话语兴起的基础上, 对此作出一个简要梳理。

一、全球公民社会话语的兴起

最近一二十年来, 非国家角色得到迅速发展, 跨国非政府组织、跨国公民社会运动及网络、世界社会论坛等开始发挥全球性影响, 各种跨国公民社会研究实体不断涌现。这些元素既奠定了全球公民社会的结构性基础, 也创造了全球公民社会的话语空间。简单回溯全球公民社会的发展历程, 可以看到, 全球公民社会是各国公民社会在全球化时代的新发展, 及其与跨国公民社会组织和活动相结合的产物, 其产生和发展得益于理论者和行动者的推动。

…… …… 余下全文

篇四 :下意识的语言模式

舞步学院 -- 教你让她喜欢你的秘密,专研追女生的学问,赶快搜一搜!

下意识的语言模式

先看两组追女孩时的常见对话

对话1

男:周末打算怎么过?

女:在家休息。

男:这么好的天气应该出门呀,我和朋友们正商量去郊游,听说xxx挺不错。 女:那祝你们周末愉快了。

对话2

男:终于下班了,你在做什么?

女:感冒了,刚从医院回家。

男:最近是流感高发期,要多加小心,我们办公室不少同事也中招了,今天公司还给我们发口罩呢。

女:没事的,谢谢关心。

??

以上对话的结尾,“周末愉快”和“谢谢关心”是追女孩不顺时经常会遇到的回答,稍微有点儿情商的人都能体会到,一旦女孩说出这样的话,就好像主人要“端茶送客”一样,今天的会客就到此为止了。

当我意识到这类口号式的语言有结束谈话的效果时,我曾经打算尽量不用在自己的朋友那里。可是有一次我正准备出门赴约,一个很久没有联系过的朋友突然在QQ上跟我打招呼,他兴致勃勃地讲起了自己的创业计划,我刚开始还挺有兴趣地听,并且问了些简单的问题,但他越讲越详细,话题越来越收不住,

眼看时间来不及了,我打算结束谈话,可直觉告诉我如果此刻对他说我要迟到,恐怕会显得突兀,于是我试着不再说话,只用表情符号回复,但这样并没有抑制住他的表达欲,突然间我发现口号式的语言才是这种情况下最好的选择,于是我在他讲完又一段宏伟蓝图时及时插入一句“那就祝你成功了”,朋友的情商倒也不低,他立马回答:“嗯,但愿如此,有空再详聊吧。”于是我这才终于下线。

这次经历让我有一个发现,那就是在交谈的时候,愿意聊天的人总喜欢把话题说得更具体,而不想聊天的人则会顺着话题的方向直接概括出结论,言下之意是“我已经都知道,你不用再多说。”

在魔鬼约会学里,我们把概括化的语言模式称之为上堆,把具体化的语言模式称之为下切。上堆就像在对话中升起一个防护罩,拉开了你和对方之间的距离,而下切则能传达出更友好更信任的态度。

…… …… 余下全文

篇五 :提示语言模式

提示语言模式

作者:牛头 | 文章出处:网络 | 编辑:nlpblr3 | 更新时间:2009-12-23

提示语言模式

理查德·班德勒与约翰·葛林德于19xx年去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研究米尔顿埃里克森的催眠疗法。其结果是两本在催眠治疗界很有地位的书籍"PatternsofHyponoticTechniquesofMiltoonH.Erickson,M.D.VolumeIandII",其内容包括本文介绍的提示语言模式。

模示语言模式的目的是与对方的潜意识沟通,把讯息直接让对方潜意识收取,或是引导它抽出一些在意识控制范围中不能提取的资料。

1."先跟后带"的说话模式:先说出你观察到的对方可以核证的行为,再把他带至你想引导他做的行为上。继续运用"先跟后带"的说话模式,把受导者带至你想让他做的行为上。刚才"带"的指示,现在已成为"跟"的事实。

2."引导式"的用词

(1)"但是"与"同时"。

(2)"如果"与"当"。

(3)"不能"与"不会"。

3."时间式"的用词

例子:"我不会游泳。"化解:"你是说到现在为止你还未学会游泳?"

"是啊,没有办法。"化解:"你是指你知道的办法都不有效果?"

4".隐藏指令式"的用词

(1)隐藏建议

例子:"我在想如果你……会有怎样更舒服的感觉。"

(2)反面的建议

例子:"直到你感到足够舒服,才需要张开眼睛。"

(3)隐藏指令。

…… …… 余下全文

篇六 :媒体危机管理中的话语模式与沟通策略

媒体危机质疑与回应话语分析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B

内容提要:重大媒体危机中会掺杂着来自各方的声音,产生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的产生来自于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认知、不同层面的观点,不同利益关系,不同媒体渠道及内容形态,危机信息的变化没有规则、难以预料的,各方对信息的需求也非常复杂的。本文从媒体事件中的关键公众利益、事件类型等关键要素分析的基础上,开展媒体危机质疑与回应话语分析,结合理论和实际的基础上,归纳了七大话语模型,为媒体危机管理提供新的一种分析方法及工具。

关键词:话语分析、话语模型、媒体危机管理

媒体危机新闻中会掺杂着来自各方的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会超过你平时的接受和分析能力,不谐杂音会使你不安,特别是在一个重大的危机事件里,会产生大量的信息,而这些信息的产生来自于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认知、不同层面的观点,不同利益关联关系,不同媒体渠道及内容形态,所有危机信息的变化的情形是没有规则、难以预料的,各方对于信息的需求是非常复杂的。而媒体危机管理中的话语是危机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无论来自媒体方,还是危机涉及的主体方。

一般而言,关于媒体敏感、负面危机的话语分析中,报道中的质疑点主要呈现以下规律和特点:

? 一个事件如果是社会、公众感兴趣的,或者其重要性经历了持续的叠加,它便有可能出现在报端;但如果某些事件发展很缓慢,对大众媒体而言,就失去了真正的新闻价值,成为媒体记者们眼中的“鸡肋”;

? 如果一个事件的产生、发展时间与媒体的节奏合拍,符合社会、公众关注特定日期情景,它受到媒体的“关照”的可能性就更大;

? 一件事情一旦被确定具有新闻价值,就会出现某种惯性趋势而保持该事件或者相关动态的不断关注,从而被媒体不断地“惦记”着;

? 一个故事情节和内容与目标受众的文化和兴趣产生的共鸣及排斥性越大,反差性越大,它就越可能被选中;

? 越异常、越难预料、越意想不到的,比起习以为常、意料之中事件越可能被记者们“光顾”;

…… …… 余下全文

篇七 :智慧语言模式(巧妙回应术)

智慧语言模式(巧妙回应术) 心理教练

古语说:“一言足以兴邦”,而佛法禅宗的大师也经常以一言令人顿悟,一言让人得以解脱。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强者在困难中磨练自己,弱者在困境中沉沦。为什么有些人会成为弱者,选择沉沦呢?是不是他们天生不具备成功的能力?不是的!佛教说,人是“本来具足”的,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拥有足够的资源。NLP教练的前提假设也是基于这一点的,NLP教练技术认为,每一个人都已经拥有了使自己幸福快乐的所有资源!教练对象是他所面对问题的专家,他已有解决问题的全部答案

那为什么今天依然会有很多人感到事事不如意,内心充满疲倦、无力感、愤怒、无奈,甚至厌恶生活呢?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是人自身一些限制性的信念所造成的。什么是限制性的信念呢?阻碍一个人思考的信念就是限制性的信念,没有达成目标结果的原因往往是因为拥有不该拥有的限制性信念。若想人生有更好效果出现,必须先改变这些信念。

基于上述理念,NLP教练技术主要是通过独特的语言模式,让当事人自省,看清自己思维上的盲点,破除阻碍自己成功的限制性信念,拓展它,然后自动自发地采取行动使自己进步,从而提升自己的人生品质。

让我们内心充满疲倦、无力感的限制性信念通常是:

竞争这么激烈,生意没法做。

这事,实在太难了。

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工作这么忙,哪有时间学习?

要事业,只能放弃家庭。

没有办法,只能这样。

??

也许你曾听说过佛教禅宗的大师说话字字机锋,直指人心,只是禅宗的大智慧需高悟性去“悟”,去“玩味”,就如佛教禅宗之“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但是,能悟出大智慧的人少之又少。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起源于美国的NLP就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心理学,它其中一个技巧是“模仿卓越”,通过这个方法,可以把杰出人物的语言规律模仿出来,下面,我尝试把其中的结构理出来,以“竞争这么激烈,生意没法做”这一限制性信念为例:

…… …… 余下全文

篇八 :实证诠释与话语社会分析模式比较

实证、诠释与话语:社会分析模式比较

——以自杀现象为例谢立中

2012-9-20 15:12:41 来源:《江苏行政学院学报》(南京)20xx年3期第65~73页

【作者简介】谢立中,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北京100871

谢立中(1957—),男,湖南隆回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学理论。

【内容提要】 实证主义社会学家将“自杀”视为一种纯粹给定的、独立于社会成员个人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性现实”,诠释社会学家则将“自杀”视为一种由社会成员个人的主观意识建构出来的“主观性现实”;与它们都不同,多元话语分析学者则将“自杀”视为一种由社会成员在特定话语系统的约束和引导之下、借助于一些特定的话语策略而建构出来的“话语性现实”;与此相应,实证主义社会学家们在对“自杀”现象进行研究时总是致力于探究支配着“自杀”现象形成和变化的“客观规律”,诠释社会学家们则总是致力于考察导致“自杀”现象产生和变化的那些主观意识,而多元话语分析学者们则主张致力于探讨人们将一起行为建构为“自杀”现象的那些话语策略及其背后的话语系统。

【关 键 词】自杀研究/多元话语分析/实证社会学/诠释社会学

在《走向“多元话语分析”》一文中,[1] (PP1-53)笔者曾经概括和引申出了一种被称为“多元话语分析”的社会研究模式。本文拟以自杀现象的研究,将

多元话语分析与现代主义社会学传统中的实证分析、诠释分析模式进行比较,来进一步具体展示多元话语分析的特点及其与后两种社会分析模式之间的差异。

一、自杀现象的实证分析

这里的“实证分析”主要指的实证主义者所倡导的那样一些分析方法。实证主义者们的理论立场虽然也是多种多样(从社会本体论的维度来看,有“社会唯实论”的实证主义、“社会唯名论”的实证主义;从社会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也有经验论或归纳论的实证主义、唯理论或演绎论的实证主义、“分析实在论”的实证主义等),但其共同点就是主张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一样,本质上都是一种完全由客观规律所支配的现象,因而完全可以采用与自然科学相同的实证研究方法来加以研究。而所谓的“实证”研究方法,其主要特征就是强调一项科学命题必须是建立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必须经得起客观事实的检验。而所谓“客观事实”,就是一种外在于社会成员个人主观意识的纯粹给定的“事实”,它应该具有以下这样一些特征:一是可以被人们以直接(借助于各种感官)或间接(借助于各种作为人体感官之延伸的工具如显微镜、望远镜等)的方式从外部特征上感性地加以观察(可观察性);二是这种观察的结果具有不依观察者个人主观意识状况为转移的特性,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每个观察者就同一“事实”所进行的每一次观察所得到的观察结果都应该是相同的(可重复性);三是这些观察结果还要能够以相同的、所有人都能够以惟一的方式加以理解和确认的形式来进行表述(可操作性)。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