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作者通过一个故事,告诉读者一个道理: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事物都会变化,我们做事情的方法也要变化。课文描述的故事脉络清晰学生能通过阅读大致弄懂。但是课文蕴含的道理,以及怎么从叙事中领悟道理进而明白通过叙事来讲述道理这种文章体裁,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朗读明白了故事梗概,划分了大的段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让学习分成阶段性。把教学重、难点放在第二课时。

在第二课时的课堂教学中,我把难点放在“品读重点段落,区分“仍然、突然、果然”的不同,并能抓住这3个词语,简单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过程,学习课文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上面。学生通过我的引导,有目标地进行朗读,直接与文本对话,抓住“仍然 突然 突然”几个词语一步步找到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木匣、挖不到木匣怎么思考的,以及怎样从这中间明白事物变化的道理的,并练习用这三个词语造句,通过这三个词语复述科利亚挖到木匣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能尽快找到答案,不但进行了语言文字的学习训练,也感悟了文中蕴含的道理,不但学到了语言文字知识,也训练了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避免了以往的语文教学中一味的朗读感

悟,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较好的统一。学生有了有学习的成就感,体味到了学习的快乐。

后来让学生讲述“周围的事物都在变化”,她们都能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变化说出来。而我因此就引出了一个故事,怎样依据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做事的方法。因为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道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通过我所举的例子,明了只有随机应变才能做好事情。

整堂课,自我感觉条理比较清晰,给足了时间让学生边默读课文,边思考问题,学生能在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同时也对课文进行了入情入境的朗读,课堂气氛活跃。不足的是:整个教学流程的设计感太强,老师总想着把自己的教学设计完成,有时候难免忽略了学生的学情,学生不得不跟着老师的思路走,牵引的痕迹较重。设计的教学内容偏多,教学时间略微显得仓促,导致后面的道理感悟流于形式,大部分学生还没有进行充分的思考交流。也许我们的课堂应该在简化一些。另外,课件的制作略显花哨,可以更朴实、实用些,杜绝哗众取宠。

…… …… 余下全文

篇二 :科里亚的木匣教学设计及反思

<<科里亚的木匣>>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匣、锯、阶”3个生字。会写“挖、鞋”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等15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朗读课文,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培养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

2、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交待学习目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科利亚的木匣》一课的生字和新词,并且初读了课文,通过学习,你知道了本课写的是地件什么事?

(二)讲读课文

小声读课文,边读,边对照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想: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本文是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写的。

1.学习课文第一段:

(1)出示思考题:

①科利亚是怎么埋木匣的?

②科利亚为什么埋木匣?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3)指名读第2自然段:找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动词:放、盖、踩、撒,从埋木匣的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体会到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

(4)指名读第3自然段:说一说科利亚为什么把木匣埋起来?

出示句子让学生体会理解:

“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科利亚数到十,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2.学习课文第二段:

(1)出示思考题:

科利亚是怎么挖的,有没有遇到困难?怎么解决?挖出来了吗?妈妈又是怎么挖的? 小组读书讨论解决

分析含“仍然”的句子,指导朗读。

2.汇报,主要围绕重点问题进行理解。

柯利亚找不到箱子,他是怎么思考的?

学生读:“小伙伴们,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年龄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 …… 余下全文

篇三 :《科里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科里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侨乐小学 林悦云

好的教学设计不应该是严谨的教学流程,更不应该是问答式的教师提问,学生解答的单一形式。而应该是开放的,动态的,是对当下实态的过程的有效对策。是“以学论教”,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线索的教学设计。

重审我的教学设计,如果我以学生当初提的三个问题为教学主线,紧扣这三个问题让学生在课文中自己寻求答案,然后来讨论通过读课文你可以解决哪个问题了。这样就可以把埋木匣这一部分,在三个问题中得到讲解。既避免了学生过于被动,由老师提问学生找答案的局面,又使整堂课的内容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在展开,收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得以融会贯通。

…… …… 余下全文

篇四 :22、科里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叙述清楚,层次分明,以孩子的眼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表达方面有独到之处。在教学时,为了使课堂不至于过于呆板,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抓住学生兴趣,解读一“埋”,一“挖”

通过与学生的谈话,我了解到很多同学,对本篇课文最感兴趣莫过于科利亚埋木匣这一段。于是我便从此段入手,引导学生想像,科利亚的木匣里都会有哪些东西?科利亚埋木匣的具体情景。甚至课堂上随机请同学表演这一情节,体会科利亚当时的心情。

讲读埋木匣的部分,为了不使教学过于呆板,我没有逐句逐段来讲读,而是从学生最感兴趣的科利亚怎样埋木匣入手。出示第二自然段,联系学生提示的问题: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来找找木匣里的东西。其中,对于“小玩意儿”还展开了想象,“木匣还有什么东西?”学生的想象很丰富。第二步,是让学生来看看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我首先让学生找出用了哪些动词,学生很快找出了“放、盖、踩、撒”这四个动词。然后请几位同学来读好这句话。接着请学生说说从这里你可以看出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与前面问题相联系)学生回答他是个细心、善于思考的孩子。在这基础上请同学再读这一句,然后齐读。这样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再去读,那么学生的体会就更深刻了。

讲读“挖”木匣的部分时,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帮助和科利亚一起寻找原因,引发学生的兴趣。以此引导学生对为什么找不到木匣进行

全面深入的阅读思考。在提示科利亚思考过程的同时,也引发学生的思考。并以此为契机,谈谈对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感受。初步理解课文的含义所在。

抓住描写“埋”和“挖”的句子去品读。以读来通课文,以读来解文意,以读来悟道理。在这一过程中注重朗读的指导。

二、探寻原因,找寻结果。

在妈妈成功地挖出木匣之后,科利亚第一次找木匣,却没有找到。这是本文最关键的部分。在讲完《科利亚埋木匣》之后,我让学生比较一下科利亚和他妈妈同样是埋木匣为什么一个顺利挖到木匣,一个却挖不到?是不是妈妈在这四年内就没有变化呢?这是否与课文揭示的道理相矛盾?

…… …… 余下全文

篇五 :26、科里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叙述清楚,层次分明,以孩子的眼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表达方面有独到之处。在教学时,为了使课堂不至于过于呆板,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抓住学生兴趣,解读一“埋”,一“挖”

在开课时我便从“埋”入手,引导学生想像,科利亚的木匣里都会有哪些东西?科利亚埋木匣的具体情景,来体会科利亚当时的心情。 讲埋木匣的部分,为了不使教学过于呆板,我没有逐句逐段来讲读,而是从学生最感兴趣的科利亚怎样埋木匣入手。出示第二自然段,联系学生提示的问题: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来找找木匣里的东西。其中,对于“小玩意儿”还展开了想象,“木匣还有什么东西?”学生的想象很丰富。第二步,是让学生来看看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我首先让学生找出用了哪些动词,学生很快找出了“放、盖、踩、撒”这四个动词。然后请几位同学来读好这句话。接着请学生说说从这里你可以看出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与前面问题相联系)学生回答他是个细心、善于思考的孩子。讲读“挖”木匣的部分时,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帮助和科利亚一起寻找原因,引发学生的兴趣。以此引导学生对为什么找不到木匣进行全面深入的阅读思考。在提示科利亚思考过程的同时,也引发学生的思考。并以此为契机,谈谈对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感受。初步理解课文的含义所在。最后抓住描写“埋”和“挖”的句子去品读。以读来通课文,以读来解文意,以读来悟道理。

二、探寻原因,找寻结果。

在妈妈成功地挖出木匣之后,科利亚第一次找木匣,却没有找到。这是本文最关键的部分。,我让学生比较一下科利亚和他妈妈同样是埋木匣为什么一个顺利挖到木匣,一个却挖不到?是不是妈妈在这四年内就没有变化呢?这是否与课文揭示的道理相矛盾?学生经过思考发现,不同的事物有着不同的变化,世界的一切都在变化,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主题。

三、拓展阅读,深入理解。

1

在学完课文之后,我还设计了阅读小故事《刻舟求剑》的环节,并引导学生想想对刻舟求剑的人说几句劝告的话。这一环节是对本课所学知识的巩固,也是对学生语言表达的训练。课堂上这些环节基本上得到实施,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这又引发了我对本课教学的一些思考:

…… …… 余下全文

篇六 :科利亚的木匣反思

落实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语感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案例反思

我上的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利亚的木匣》第二课时。在两次磨课中,我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从中给了我很多的思考。现截取两次试教过程中的同一片段“科利亚第一次挖木匣”作对比和分析。 第一次试教:

师:同学们,当科利亚看到妈妈挖到木匣后,他又是怎么挖的呢?

生读。(出示句子: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向前走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师:仔细找一找,这里用得最多的是哪个字?

生:用得最多的是“挖”。

师:作者一连用了六个“挖”,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生1:科利亚挖得很辛苦。

生2:科利亚挖的时间很久。

(两名学生发言后,没人举手了。)

师:是呀,他挖得很用心,很投入,谁能把这份用心和投入读出来?(学生读)

师:科利亚真是太想找到心爱的小木匣了,结果他找到了吗?

生:没找到。

师:你从哪个词看出来?

生:仍然。

师:科利亚挖得这么深,还没找到,挖的范围这么大,仍然没找到,他的心情怎样?

生:很着急。

师:谁把他的着急读出来?(学生读,比较平淡。)

第二次试教:

师: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科利亚,站在一旁看到妈妈挖到了箱子,你心里在想什么?

生1:我要尽快找到我的小木匣。

生2:我也要像妈妈那样把心爱的小木匣找出来,里面还有我的玩具呢。 师:科利亚像大家一样也是迫不及待地想挖到他的木匣,可是紧接着又发生了什么情况呢?请你细细读读课文8—12自然段。看谁能把这几段长长的文字浓缩成一句话?

出示填空题。科利亚先学着妈妈的样子( ),可是( )。再通过( ),他终于( ),然后又动手挖起来,最后 ( )。

…… …… 余下全文

篇七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科里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教学《科里亚的木匣》这篇课文,有很多感触:

一、成功之处

1、本课教学中我以一问总领全篇:“你觉得科里亚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的?”引导学生首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而且,我在学生思考之前,给他们举了一个例子:科里亚是一个好学的孩子,我是从这些句子中看出来的“妈妈把有些东西放进箱子里,从家门口向前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在地下。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向前走了十步,埋下他的木匣。”学生在有了范例之后,很快就学到了方法,对于本文内容的理解水到渠成,同时也学到了理解文章的方法。我一向重视方法的传授,“授人以渔”的重要性实在不容忽视。

2、这课的生字词并不多,但我一改以前轻生字教学的做法,减少了自由朗读时间,加大生字教学力度,共十五个词,我花了十五分钟,指导差生朗读,全班齐读,重点指导书写鞋、初、懂、算,比较“锯”和“据”、“阶”和“价”,然后请学生将所有生字词书写一遍,效果甚佳。可见三年级上学期的学生万不可以扔了生字的学习,或者轻了生字的学习,过渡期应当缓行!这也就是循序渐进的教育教学原则吧,有很多原则说来容易,做来真不简单!

3、拓展延伸一直是我困惑的地方,严格说是这帮学生让我困惑的地方。范例引路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学生却永远也逃不出老师范例的范围。本文在联系生活实际,谈对“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的理解以及“你是怎样开动脑筋解决难题”两个延伸性话题时,我没有举例,而是让学生首先小组讨论,再交流,在交流中再完善,这样做虽然花了更多的时间,学生的思路却更广。这充分说明了,很多时候,老师得学会放手,要相信学生的智慧,不可以“帮”学生思考。

二、不足之处

1、学生朗读指导没到位,没能放情放境地读出人物内心的感受。

2、第一次写作后,应当再进行写后指导,并进行第二次创作。

3、好的学习方法要及时总结,以利后面的学习。

…… …… 余下全文

篇八 :科里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柯利亚的木匣》反思

我想问题是小朋友们学习的动力。我设计了让同学大胆质疑,师生一起解疑,把提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同学,同学兴致高涨,踊跃发问。分别提出一些意想不到且很有考虑价值的问题,令我惊喜。这不由使我想起保守教学,以前老师一问一答,同学围着老师的问题转,老师的答案是唯一的规范,同学的思维经常被束缚。可怜的小朋友只能成为知识的接受者,没有争议,没有创新,不懂的问题只好“珍藏”在心里。 “教师应越来越多地激励考虑,越来越成为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协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这句话,让我回味无穷。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