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作者通过一个故事,告诉读者一个道理: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事物都会变化,我们做事情的方法也要变化。课文描述的故事脉络清晰学生能通过阅读大致弄懂。但是课文蕴含的道理,以及怎么从叙事中领悟道理进而明白通过叙事来讲述道理这种文章体裁,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朗读明白了故事梗概,划分了大的段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让学习分成阶段性。把教学重、难点放在第二课时。

在第二课时的课堂教学中,我把难点放在“品读重点段落,区分“仍然、突然、果然”的不同,并能抓住这3个词语,简单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过程,学习课文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上面。学生通过我的引导,有目标地进行朗读,直接与文本对话,抓住“仍然 突然 突然”几个词语一步步找到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木匣、挖不到木匣怎么思考的,以及怎样从这中间明白事物变化的道理的,并练习用这三个词语造句,通过这三个词语复述科利亚挖到木匣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能尽快找到答案,不但进行了语言文字的学习训练,也感悟了文中蕴含的道理,不但学到了语言文字知识,也训练了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避免了以往的语文教学中一味的朗读感

悟,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较好的统一。学生有了有学习的成就感,体味到了学习的快乐。

后来让学生讲述“周围的事物都在变化”,她们都能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变化说出来。而我因此就引出了一个故事,怎样依据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做事的方法。因为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道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通过我所举的例子,明了只有随机应变才能做好事情。

整堂课,自我感觉条理比较清晰,给足了时间让学生边默读课文,边思考问题,学生能在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同时也对课文进行了入情入境的朗读,课堂气氛活跃。不足的是:整个教学流程的设计感太强,老师总想着把自己的教学设计完成,有时候难免忽略了学生的学情,学生不得不跟着老师的思路走,牵引的痕迹较重。设计的教学内容偏多,教学时间略微显得仓促,导致后面的道理感悟流于形式,大部分学生还没有进行充分的思考交流。也许我们的课堂应该在简化一些。另外,课件的制作略显花哨,可以更朴实、实用些,杜绝哗众取宠。

…… …… 余下全文

篇二 :在反思中成长——《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在反思中成长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学校的“风采杯”,我讲得是三年级上册语文的《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围绕着“苏联卫国战争”的背景,主要从埋木匣—挖木匣—受启示的顺序展开叙述。根据对三年级学生的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法西斯”一词比较难理解。因此,在教文本时,我首先设计以读为突破口,让学生到文本中去捕捉战争的背景。

简单介绍背景以后,再针对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概括提出问题:1、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东西?2、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接着,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在讲读埋木匣的部分时,为了不使教学过于呆板,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边度边学着科利亚做埋木匣的动作,从中体会科利亚埋木匣时的心情。

讲完“埋木匣”的部分后,随着故事的顺序发展就到“挖木匣”了。通过妈妈找到了自己的木匣,告诉我们一个信息,科利亚的木匣一定也还在,引导学生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到习作中去。从第一次找不到木匣不放弃,努力思考终于挖到了木匣,让学生说说科利亚是一个怎样的人?反复读科利亚思考的句子,从思考的动作词语中,学生很快就可以说出科利亚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接下来,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受到的启发,再结合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点明故事的主旨:随着时间的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变化。在上课之前,我还设计了一个小环节,拿出自己的童年对比照,让学生观察发现,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能体会周围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比赛结束后,我总结了一下,发现课堂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

一、忽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新的教育观认为: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通过有目的的交往而实现的受教育者自我构建的一种实践活动。有句话很好地诠释了教师所担当的角色:“教师的职责表现在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为,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

好的教学设计不应该是严谨的教学流程,更不应该是问答式的教师提问,学生解答的单一形式。而应该是开放的,动态的,是对当下实态的过程的有效对策。是“以学论教”,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线索的教学设计。

…… …… 余下全文

篇三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科利亚的木匣》是一篇含有一定哲理的课文。课文清晰地表达了故事的脉络,是围绕着埋木匣、挖木匣,从中受到启示的过程叙述的。通过教学,我认为《科利亚的木匣》一课的教学应注意以下三点:

1. 围绕问题,充分读书

优化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就要以读为本,把教师的讲解和提问的量降下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主的阅读实践。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重点问题只有四个,整课书的教学就是围绕这四个问题展开的。这四个问题是:

1)课文围绕着木匣写了科利亚先做了什么?后做了什么?

2) 科利亚和妈妈是怎样埋东西的?

3) 科利亚开始是怎样挖木匣的?后来又是怎样挖的?他为什么开始挖不到木匣?后来又挖着的?

4)通过这件事, 科利亚有什么收获?

每个问题提出后,教师都让学生充分读书、思考、讨论交流,这就为学习效果的落实提供了保证。

2.方法多样,动情生趣

优化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设计教学,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动情化、儿童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在设计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如读的方式有齐读、个别读、朗读、默读、自由读、听读、引读、分角色读等形式,使学生在不同方式的读中感受课文的语言。

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不但注重了多样性,还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如在理解第11自然段时,教师让学生到黑板上画出科利亚两次挖木匣是怎样量步子的,然后说出为什么开始挖不到木匣而后来挖到了。再如教师根据课文真实具体的特点,采用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的方法,他们就像看动画片一样想象到了科利亚埋木匣的一连串动作。在教学中,这些方法使学生思维异常活跃,举手发言非常踊跃,学生感到了学习的乐趣,课堂充满活力,学生的创造力被激发出来,许多精彩的语言脱口而出。

3.教给规律,教给方法

概括段意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在引导学生概括段意时教师要给以方法的指导。例如:教师抓住课文中写妈妈埋木匣的一句话的概括写法,让学生读中体会,使学生知道如何概括一件事,学生就顺利说出第一段的段意。这样点规律,教方法,教师的讲就讲到了点子上。

…… …… 余下全文

篇四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科利亚的木匣》是一篇含有一定哲理的课文。作者通过一个故事,告诉读者一个道理: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事物都会变化,我们做事情的方法也要变化。课文描述的故事脉络清晰学生能通过阅读大致弄懂。但是课文蕴含的道理,以及怎么从叙事中领悟道理进而明白通过叙事来讲述道理这种文章体裁,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课文清晰地表达了故事的脉络,是围绕着埋木匣、挖木匣,从中受到启示的过程叙述的。在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把教师的讲解和提问的量降下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实践。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教师整课出有价值的这四个问题:

1)课文围绕着木匣写了科利亚先做了什么?后做了什么?

2)科利亚和妈妈是怎样埋东西的?

3)科利亚开始是怎样挖木匣的?后来又是怎样挖的?他为什么开始挖不到木匣?后来又挖着的?

4)通过这件事,科利亚有什么收获?

每个问题提出后,教师都让学生充分读书、思考、讨论交流,这就为学习效果的落实提供了保证。

学生通过我的引导,有目标地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直接与文本对话,一步步找到科利亚怎么埋木匣、第一次怎么挖木匣、挖不到木匣怎么思考的,以及怎样从这中间明白事物变化的道理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能尽快找到答案。有学习的成就感。而且通过循序渐进的诱导,文章蕴含的道理渐渐展现出来,学生体味到了学习的快乐。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体会“随着时间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步子也一天天长大”,我还让一个学生在讲台前跨步比试了一下。课堂气氛就活跃多了。后来让学生讲述“周围的事物都在变化”,她们都能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变化说出来。而我因此就引出了一个故事,怎样依据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做事的方法。因为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道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通过我所举的例子,明白了只有随机应变才能做好事情。

整堂课,自我感觉条理比较清晰。给足了时间让学生边默读课文,边思考问题,学生思维异常活跃,举手发言非常踊跃,学生感到了学习的乐趣,课堂充满活力,学生的创造力被激发出来,许多精彩的语言脱口而出。

…… …… 余下全文

篇五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科里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教学《科里亚的木匣》这篇课文,有很多感触:

一、成功之处

1、本课教学中我以一问总领全篇:“你觉得科里亚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的?”引导学生首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而且,我在学生思考之前,给他们举了一个例子:科里亚是一个好学的孩子,我是从这些句子中看出来的“妈妈把有些东西放进箱子里,从家门口向前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在地下。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向前走了十步,埋下他的木匣。”学生在有了范例之后,很快就学到了方法,对于本文内容的理解水到渠成,同时也学到了理解文章的方法。我一向重视方法的传授,“授人以渔”的重要性实在不容忽视。

2、这课的生字词并不多,但我一改以前轻生字教学的做法,减少了自由朗读时间,加大生字教学力度,共十五个词,我花了十五分钟,指导差生朗读,全班齐读,重点指导书写鞋、初、懂、算,比较“锯”和“据”、“阶”和“价”,然后请学生将所有生字词书写一遍,效果甚佳。可见三年级上学期的学生万不可以扔了生字的学习,或者轻了生字的学习,过渡期应当缓行!这也就是循序渐进的教育教学原则吧,有很多原则说来容易,做来真不简单!

3、拓展延伸一直是我困惑的地方,严格说是这帮学生让我困惑的地方。范例引路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学生却永远也逃不出老师范例的范围。本文在联系生活实际,谈对“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的理解以及“你是怎样开动脑筋解决难题”两个延伸性话题时,我没有举例,而是让学生首先小组讨论,再交流,在交流中再完善,这样做虽然花了更多的时间,学生的思路却更广。这充分说明了,很多时候,老师得学会放手,要相信学生的智慧,不可以“帮”学生思考。

二、不足之处

1、学生朗读指导没到位,没能放情放境地读出人物内心的感受。

2、第一次写作后,应当再进行写后指导,并进行第二次创作。

3、好的学习方法要及时总结,以利后面的学习。

…… …… 余下全文

篇六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作者通过一个故事,告诉读者一个道理: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事物都会变化,我们做事情的方法也要变。.课文描述的故事脉络清晰学生能通过阅读大致弄懂,但是课文蕴含的道理,以及怎么从叙事中领悟道理进而明白通过叙事来讲述道理这种文章体裁,,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这节课,我按照生命化课堂教学的流程: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归纳梳理——拓展延伸进行设计。整个课堂以孩子的疑问为主线,让学生大胆质疑,师生共同解疑,把提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兴致高涨,踊跃发问。分别提出一些意想不到且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令我惊喜。这不由使我想起传统教学,以前老师一问一答,学生围着老师的问题转,老师的答案是唯一的标准,学生的思维常常被束缚。可怜的孩子只能成为知识的接受者,没有争议,没有创新,不懂的问题只好“珍藏”在心里。而且课上我还躺学生用图表示科利亚买木匣和挖木匣的过程,并口头阐述。既锻炼了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不过这堂课中,虽然也注重学生的朗读,但是在指导的时候却比较缺乏,他们的朗读还不够到位,不够体现层次性,没有让他们在读中感悟,读中体会,读中得到启发。这一直是我教学中的一块短板,

所以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朗读教学的研究。

…… …… 余下全文

篇七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东城小学 夏雪英

《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作者通过一个故事,告诉读者一个道理: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事物都会变化,我们做事情的方法也要变化。课文描述的故事脉络清晰,学生能通过阅读大致弄懂。但是课文蕴含的道理,以及怎么从叙事中领悟道理进而明白通过叙事来讲述道理这种文章体裁,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朗读明白了故事梗概,梳理了脉络,让学生在初读领悟的基础上学习课文要讲述的道理。

为了能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分析阅读能力有所提高,同时又能让学生置身于科里亚的生活背景,于是课堂上,我逐步提出了问题:1、课文先写什么?后写什么?2、科利亚一边埋木匣一边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3、科里亚挖木匣前的心情和没有挖到木匣的心情变化。4、分析科利亚找不到木匣的4种可能。在讲问题时,学生把自己当成了科里亚,一种同感的心理让同学们同喜同悲,感情上来了,体会深刻了,使整堂课的内容始终围绕着中心在展开,收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我把主要线索及文章的内容也分成两个步骤来完成,每个步骤都通过我的引导,有目标地进行朗读,直接与文本对话,一步步找到科利亚怎么埋木匣、第一次怎么挖木匣、挖不到木匣怎么思考的,以及怎样从这中间明白事物变化的道理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能尽快找到答案,有学习的成就感,而且通过循序渐进的诱导,文章蕴含的道理渐渐展现出来,学生体味到了学习的快乐。

教学完本课,我发现我提出的要解决的重难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都落实到位了。该怎样把科里亚那时还小,步子也小,四年以后,他大了,步子大了一倍,应该量五步,他却走了十步,所以他刚开始时,没有挖到木匣子。这个现象与发展的眼光看看待问题怎样解决呢?我的课件动画演示帮了我很大的忙。后来让学生讲述“周围的事物都在变化”,她们都能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变化说出来。讲了树的变化,自己跳远能力的变化,讲了和小朋友关系的变化等等,说的都很有感触,讲出了时间是魔术师,时间在变,周围的一切也都在起变化,我觉得孩子们特了不起。

…… …… 余下全文

篇八 :科利亚的木匣反思

落实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语感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案例反思

我上的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利亚的木匣》第二课时。在两次磨课中,我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从中给了我很多的思考。现截取两次试教过程中的同一片段“科利亚第一次挖木匣”作对比和分析。 第一次试教:

师:同学们,当科利亚看到妈妈挖到木匣后,他又是怎么挖的呢?

生读。(出示句子: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向前走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师:仔细找一找,这里用得最多的是哪个字?

生:用得最多的是“挖”。

师:作者一连用了六个“挖”,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生1:科利亚挖得很辛苦。

生2:科利亚挖的时间很久。

(两名学生发言后,没人举手了。)

师:是呀,他挖得很用心,很投入,谁能把这份用心和投入读出来?(学生读)

师:科利亚真是太想找到心爱的小木匣了,结果他找到了吗?

生:没找到。

师:你从哪个词看出来?

生:仍然。

师:科利亚挖得这么深,还没找到,挖的范围这么大,仍然没找到,他的心情怎样?

生:很着急。

师:谁把他的着急读出来?(学生读,比较平淡。)

第二次试教:

师: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科利亚,站在一旁看到妈妈挖到了箱子,你心里在想什么?

生1:我要尽快找到我的小木匣。

生2:我也要像妈妈那样把心爱的小木匣找出来,里面还有我的玩具呢。 师:科利亚像大家一样也是迫不及待地想挖到他的木匣,可是紧接着又发生了什么情况呢?请你细细读读课文8—12自然段。看谁能把这几段长长的文字浓缩成一句话?

出示填空题。科利亚先学着妈妈的样子( ),可是( )。再通过( ),他终于( ),然后又动手挖起来,最后 ( )。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