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说话之道读后感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读后感

又是读书月活动,对我而言,已经很久没有好好看过书了,特别是专业以外的书。最近网络上比较推荐台湾著名主持人蔡康永最近出的一本新书——《蔡康永的说话之道》,下了电子版,闲暇时慢慢浏览,虽然暂时没有学到多少,但里面的观点的确值得借鉴,确实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实用之书,有时间的话,相信我会慢慢品位的。

我不得不承认,自己在“说话”方面尚不够成熟,需要慢慢修炼。在书的序中,蔡康永就一针见血:把说话练好,是最划算的事。报告、开会、道歉、演讲、倾听诉苦等等,都只跟一件事情有关,就是你会不会说话,知不知道听你讲话的人想听到什么。卖了这样的一个关子,确实能把人吸引住,引发读者继续阅读下去的兴趣。

全书一共包括40篇精彩的短文,每篇其实都是一个故事,当你沉浸在故事有趣的情节中,末了就会发现在愉快的阅读中已经不知不觉学到了蔡康永的“说话之术”,阅读的过程是愉悦的,学习的过程也就变得轻松有趣。深入人心、通俗易懂、妙趣横生,应该就是《蔡康永的说话之道》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比如一群朋友聚会,如何炒热气氛呢?和女(男)朋友吵架了,如何打破僵局,和好如初呢?聊天时话题卡住了,又该怎么解决呢???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完全会碰到的事情,因此学上一招真的非常有用。从我们嘴巴说出去的话,很大程度上变成了别人评价我们的依据,不可小看,如果稍加玩味自己说话的内容和说话的方式,会比较懂得别人是怎么形成对自己的印象、怎样定位我们在他人的心中该占的比重。当一个人成为别人愿意沟通交谈的对象,说明这个人很受别人喜欢和尊重,还有值得肯定的一点,就是他的说话和倾听的能力肯定不一般。这种“会说话” 的能力会帮到我们很多,解决不少实际问题。

“透过说话,懂得把别人放在心上”,这就是蔡康永的说话之道,也是精髓。无论做事还是说话,都是需要用心的,本人以前也看过一本书-《态度决定一切》,从本质来讲,和本书有异曲同工之妙。确实,语言最美的时候,在于透过它我们可以彼此交流,可以感受彼此的需要,可以确认彼此的存在,而这一切,只需把对方放在心里,所谓心与心的交流!欣喜发现这本“实用书”并没有照本宣科的

…… …… 余下全文

篇二 :学习之道读后感

善用情绪,永葆激情

——读《学习之道》有感

选这本书其实是被他的题目所吸引。什么是学习之道?什么样的学习方法能最快最有效的吸收知识?这似乎是从读书开始就想展望的技巧,但几十年的学习经历,又似乎没有特别有效的门道。乔希·维茨金在自己31岁的时候完成了这本书。他赢得了国际象棋和太极推手的世界冠军。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他居然都能达到世界的巅峰。这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是天才吗? 保持长期的视角,追求卓越的关键在于,要坚持充满活力、长期学习的过程。把技术化作一个一个细节,然后把细节练习到融入身体,成为一种感觉。首先,必须要有扎实的技术。其次,学习的原则是要钻研微观的细节,锻炼自我觉察力。作者喜欢文学与大海,喜欢打坐与哲学,在接触《道德经》后,也开始研究佛教和其他道教经典,这些应该都是专注于内心的训练。带着觉察力扩展自己内心的空间,不会被情绪带走,不会被本能反应和无意识打败。将学习保持为一个长期,充满激情的过程,那么成功应该离你不远了。 作为一位比赛选手控制自己的情绪,发挥最佳状态。这就是一个赛心里的过程。书中乔希谈到他帮助一位制作人制定了一份修炼最佳状态的计划(自己喜欢的事):吃10分钟零食;15分钟的冥想;10分钟的伸展运动;听10分钟鲍勃迪伦的歌,做完这些事后他就可以以最佳状态投入以前让他害怕的工作。在经历恐惧、愤怒、疲倦等等各种情绪的时候,首先要及时了解自己情绪。然后,慢慢消化并学习怎么样让情绪成为一种为我所用的力量。其实现实生活中也非常需要这样的转化。将不良情绪,转化为力量,不论是学习的低潮,还是生活的低潮,走过一道坎,保持长期的积极的状态,生活会更美好。 他有一个强力的后盾——家庭。从小,他也跟许多调皮的小孩一样,非常淘气,老惹祸。但他的家人永远支持他。他的妈妈温柔而有决断力,她培养了一个倔强但思路清晰的孩子。他说“妈妈一直是我的精神支柱”。他的父亲是他的最亲密的朋友,他慈爱,而且值得信任。父母的教育方式微妙得影响着他。书中记载“小时候父母就鼓励我参加家中举办的激烈的晚餐辩论赛。”这样的教育培养了勇于表达自己想法,同时也会考虑别人感受的人。在他失落的时候,他的家人陪他一起去旅行。成为他最大的疗伤法宝。 乔希的成功,不只是他的成功,也是他的家庭和他的老师的成功。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那就需要保持长期的活力,来完善这个过程。而且学习不是一个人的事,是一个家庭,一个团队的共同目标。

…… …… 余下全文

篇三 :学习之道 读书笔记

【学习之道 读书笔记】

1. 整体学习与渐进学习:整体学习太在意每一次胜利,经不起失败的打击;而渐进学习把失败作为挑战,从本质上热爱自己所在做的事情。这并不是不在意结果,目标和过程的关系非常微妙

2 无论是在哪个行业,体育也好,商业谈判乃至总体选举辩论也罢,对于一个顶级对手而言,最关键的优势之一就是掌控全局基调的能力。

3 享受成功那一刻,但意识到荣耀是短暂的。接受失败,感受悲伤,感悟失利的心理原因,技术原因日后分析。

4 漩涡效应:犯错依次或者很多次之后给人的打击是非常大的,特别是在这个人之前处于优势的情况下。但是,输赢的差距是非常微小的,有很多方法把成功夺过来。

5 人如其棋风。心理上的微妙变化也会投射到棋盘上。仔细观察对手,看他在等电梯的时候不耐烦的蹭脚,或者在用餐的时候仔细研究他盘子里的豌豆。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喜欢把什么都计划妥当,面对这种人就故意把棋局设置得很混乱,让他无法计算,这样他就会从一种不安的感觉跳跃到无知的境地。再假如有一个凭直觉来出棋的对手,他出棋的速度很快并喜欢精练的棋路,这种情况下就把我的每一步棋都下得很精确,使得接下来这盘棋的惟一出路都淹没一场需要耐心的使人头脑麻木的数学计算之中。

我的主要目的不再是追求高超的棋艺,而是通过对象棋的学习研究来探索自我。

6 肌肉和思想一样需要通过不断拓展自己才能够发展,然而如果伸得太长就会有断掉得危险。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放弃现有得一些观点来吸收更多新得知识,却绝对不能放弃太多我们独一无二得内在。

7 成为顶尖得选手并没有什么秘诀,而是对可能是基本技能得东西有更深得理解。每天都学得更深一点而不是更广一点,因为更深一点可以让我们把我们潜力中那些看不到,感受不到但又极具创造力得部分挖掘出来。

8 即使就是用眼睛那么一瞥,你就能单手控制住对方得双手,也许是通过一个角度,或是时间得安排,又或是某种技巧,这样一来对方就陷入极大得危险之中,一只手就可以把对方打败。这个原则适用于几乎所有进行身体接触得运动项目。从一个更深得层面来说,这个原则再攻击来袭力量时都可以被应用到心理上。

…… …… 余下全文

篇四 :大学之道读后感

大学之道读后感

篇一:大学之道>读后感

科区看了一下,没想到,有一本书竟是这样的法人深省,虽然虽然4个小时站着读书有点幸苦,可是读有价值的书却好似一种身心的享受,想将其摘些如下:

德雷克·博克在19xx年之19xx年担任哈佛大学校长,他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考察了美国大学生取得的进步与本科教育的目标之间的差距。作者得出的结论发人深省。虽然大多数学生在很多重要的方面都有长获,但是在写作、批判性思维、数理能力和道德推理等方面的能力还远未达到期望的水平。多数大学高年级学生认为,他们在外语口语、文化和美学养成,以及准备成为活跃而富有知识的公民方面并未取得长足的进步。总体上看,虽然美国的大学拥有充足的资源、先进的技术和几百门课程,但是它们不敢自信地说,如今的大学生比50年前的学得更多。

德雷克·博克进一步指出,现在很多重要的大学课程都由缺乏经验的教师在担任。虽然已经出现了诸多教学方法,很多教授依然沿袭那些业已证明是低效的教学手段。而在课程改革时,教师们却对这些现象视而不见。教师们讨论得更多的是教学内容,殊不知,对大学生影响更深远的是教学方法。

在本书的结尾,作者就改善大学生的学业水平向大学教师和大学的领导者们提出了若干建议。美国大学取得的成就固然可喜,但作者向教师们提出的批评却是振聋发聩的。

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反观我国的高等教育,我们不难看出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远远不止于这些,那作为一种学习借鉴,我想至少当代的大学生应该从以下方面来提高自己:

一、学会表达(主要是书面表达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因此建议大学在初学中开设写作课和口语实践课。

二、学会思考 。学生应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的精神。

三、培养品德 。

四、培养合格公民 。

五、生活在多元化的校园。

六、为全球化社会做准备 。

七、培养广泛的兴趣 。

八、为职业生涯做准备

我想虽然我们目前的教育是达不到这种要求,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一种渐进的过程。此时我们要做的只是从自身出发,提高自己,这样每个人都进步了,那我们所期待的教育结果也应该是 可以实现的。

…… …… 余下全文

篇五 :君子之道读后感

《君子之道》读后感

读了余秋雨这本书,心中对作者的写作功底甚为敬服,笔触所到,思随文至,传统经典信手拈来;层次、段落,似无刻意打造,却自成体系,这或许就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余先生从君子怀德、君子之德风、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坦荡荡、君子中庸、君子有礼、君子不器、君子知耻九个方面对君子之道的轮廓进行描述,又从君子之交、君子之名、君子之伪、君子之狱等方面对君子的言行做了具体的阐释,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君子之交。人之为人,没有友谊是不可想象的。数千年来,人们因友谊而快乐,因友谊而安适,又因友谊而痛苦,因友谊而悔恨。作者根据友谊的等级,将友谊分为至谊、常谊、甘谊。作者表示至谊如高山流水,然而这种太高、太大的友谊企盼,必然会带来太高、太大的生存风险。对于这千古至谊,我们不抱奢望,却总在寻找。千古至谊虽不可得,我们却不缺少友谊,这就是常谊。常谊的好处就是“实用”。随叫随到,随取随放;不必恭请,不必重谢;大事小事,都在身旁。它熟悉、亲切,轻松,因此起点都不深刻,多是一些日常小事。往往是,不经意的帮助了他人,或被他人帮助。无论是“至谊”还是“常谊”,都让人感到温暖,但正如作者所说,友谊之道,充满了沼泽和陷阱。甚至可以说,人一生中最郁闷、最伤心的经历,至少有一大半,与友谊有关。被认为“安全地带”的友谊,其实也是危险地带。因为这世间除了高雅的至谊、广阔的常谊之外,还有一种称为“至谊”。至谊,既不高,也不广,却有点甜,有点黏,有点稠。这种朋友,范

围不大,交往很多,并不在大庭广众中搂肩拍背,而是带有一点心照不宣、微微一笑的“隐享满足”。他们彼此信任、遇事相商、无事聊天,经常愿意愉快合作。然而这种朋友,常常遇到三个陷阱:体己的陷阱、功用的陷阱、暗箱的陷阱。谈完友谊的三等级,作者总结交友莫过于庄子所言: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君子之名。在很多君子心中,名誉是一个人的第二生命。甚至,是第一生命。看成是第二生命的,因馋而怒,拔剑而起;看成是第一生命的,因馋而死,拔剑自刎。它使生命高大,又使生命脆弱;使生命不朽,又使生命速逝。于是,作者就君子之名做了如下结论。正在苦恼的名誉,大多无足轻重。真正重大的名誉,自己无能为力。一旦名誉受污,基本不要在意。更高一层的修炼,排除“名执”、“我执”。面对他人之污,应该仗义执言。

…… …… 余下全文

篇六 :《为师之道》读后感

《为师之道》读书心得

《为师之道》这本书读了好几遍,虽然对书中的精华还不是理解的很透彻,但是我已经觉得受益不浅,从中我感受到了许多新的东西。

首先教师在师德方面要做到为人师表。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人民的文明程度,都有赖于道德规范。教师应该是体现社会道德规范的表率,是培养学生道德的指导者。因此,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抵制一切不良行为,全心全意的为学生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跟不道德的行为做不疲倦的斗争。教师应该用良好的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动人事例,并结合理论,去启发诱导学生理解和实践,同时,从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体现出教师的高尚情操,做学生的模范,为人师表。

教学中师德的体现。

教师要奉献全部光和热。教师要不断学习,剔除以往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中陈旧的落后的东西,采取现代化的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去教育和引导学生。教师必须勤学不辍,不断充实自己。知识贫乏是不称职的教师,对教育事业不忠诚是失职的教师。教师要大力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让每个学生身上的才华都放射出灿烂的光彩,让每个学生身上蕴藏的智慧火花,都炽烈的燃烧起来。

教师要有自制力。自制力是意志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教师来说,具有自制力,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行为能够约束自己的动作、语言,抑制无意的激情和冲动,这既是职业修养中不可缺少的的心理品质,也是教育技巧高低的尺度。冷静是智慧的源泉,急躁是无能的表现。教师在盛怒时,要学会忍耐,压抑脾气,心平气和的跟学生对话。

面对新形势,教师要在教学改革中,不断地“修炼”教育思想,教学艺术,使自己的思想素质,能力素质,文化素质得到锻炼提高。

…… …… 余下全文

篇七 :君子之道读后感

天下一切的道义最终的本质,是普及善良,克己利人,减少伤害。除此之外,作者还表明,在研究中发现,各种“伪君子”中,还有一种类型,名声很臭,后果很坏,但究其实,个人动机并非巨恶。这并非要为他们开脱,而是借此提醒君子,一个原先不坏的人,容易在何处涉伪。一个人很可能从一个心理缺口出发,步步走向虚假,难于后退;也可能从一个精神弱点开始,渐渐带上“伪”帽,不得解脱。所以,千万不要对自己有过高的肯定,大愚若智,大智若愚。人生不易又至易,只要洗涤诈念,鄙弃谋数,填平阴沟,拆去暗道,明亮苍穹下的诚实岁月,才是一种无邪的享受。

君子之狱。君子之狱的淬炼成果,可以在离开监狱时充分体现。有的人萎靡不振,几十年来总是在申诉,总是在检讨,总是在生气,在自怨自艾;而另一些人则深知申诉和检讨没用,何不绕开那个恼人的原点,把身心放到别处,放到 了“大处”,反而获得了安顿。安顿的人生,绝不萎靡。其实,只要换一个方位观察就能发现,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无情的“高墙”和“铁窗”,因此也可以称之为“另类监狱”。即使是普通民众,也整天为小小的名利折腾的筋疲力尽,让名利成为捆押自己的缰绳和锁链,把自己关在“心造的监狱”里,即所谓的狱外之狱。现实生活中,对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百无聊赖、对身边人的嫉恨,都是为自己设置的牢狱,而世界上最恐怖的监狱并没有铁窗和围墙。人类的智慧可以在不自由中寻找自由,同样,也可以在自由中设置不自由。环顾四周多少匆忙的行人,每人带着一座座监狱在奔走。舒一舒眉,为自己减刑吧。除了自己,还有谁能让你恢复自由?

阅读至此,我不得不想,何为君子之道?“君子之道”,就是剖析君子,歌颂君子,褒奖传统,拜服经典吧。然则,君子、传统、经典到底应该占据什么样的位置呢?联系到以往社会历史上掀起的一股股崇古覆儒的思潮,我总是会想它们到底会将中国引向何处。书中,作者在阐述君子时,屡屡提到小人,并表示小人的出现,只是为了体现对君子的肯定。那么,君子与小人之辩,我们又如何来看待?关于这个问题,马一浮先生曾经说过:“君子与小人之辨,即是义与利之辨,亦即是仁与不仁之辨”、“君子小人之分途,其根本在心术隐微之地,只是仁与不仁而已矣。必己私已尽,浑然天理,然后可以为仁,但有一毫有我之私,便是不仁,便不免为小人。”这些话指出了君子与小人之辨的实质所在,也指出了在哪里分辨。但是,问题也出来了。既然仁与不仁的分途在心术隐微之地,那么,谁又能够进入、透视、评判呢?是他人还是自我?如果说是他人,这可能吗?他人也许能够知道我外在的行为是仁还是不仁,可我的内心是仁还是不仁,他怎么能够知道呢?那么,自己又真的能够完全知道自己,了解自己,评判自己吗?自己就不会欺骗自己吗?自己就是一成不变的吗?非也!我们常常不敢面对和承认心底最真实的动机,当然,我们也可能真的对它没有认识。我们常常以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到后来又以明天之我推翻今日之我。这还不是最主要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人的判断常常是从自己出发的,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而人又往往喜欢肯定自己而否定别人。就君子与小人之辨而言,人往往认为自己是君子,而别人是小人,就像我们经常说的一句俗话“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像很少见到某人甘心承认自己是小人而别人是君子一样。每个人都自认为是君子,但实际情形却恰恰相反——满世界都是小人。正如书中所提,作者对中西文化的总体属性有一个简赅的概括,即西方是霸道文化,中国是王道文化。霸道文化者,可能着意于其侵略性破坏性,王道文化者则是强调其自修德行圆满。但是,若回到以往中西无穷的历史中去想,霸道文化建基于平等意识,王道文化建基于等级意识,何谈后者之优?当然,作者看重的王道文化自修功德实质上就是儒家的修齐之道。人们通过各自的道德修养来提升自身素质很有必要。但这种修养却未必仅只中国人独有。 自古至今,歌颂君子寻找君子实践君子,已经是中华文人几千年乐此不疲的热闹话题,但何为君子何为小人,若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谁又能有资格为其做好决断。余先生也说,任何文化,都是前人对后代的遗嘱。最好的遗嘱,莫过于理想的预示。既然是预示,也只是一种美好的期望。“得时如水”的是君子,有“浩然之气”的是君子,“周而不比”的是君子,能

…… …… 余下全文

篇八 :用人之道读后感

用人之道读后感

女装二部 尚红枝

读严介和的《企业管理之十大用人之道》这篇文章,让我受益匪浅深,读懂了如何去用人,如何去管人,如何去育人,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找到了自身的不足,工作中找出用人方面的差距,以下是我在读这篇文章之后的几点感受,和大家分享。

第一、人才第一位,资本第二位

用人之道,人才是企业首要和根本的要素。要始终坚持“人才第一、资本第二”的原则,把人才放在首要的位置。企业之间的差距从根本上说是人的差距。关于用人,注重唯才是举、能力重于学历、注重发挥人才的长处、适才原则,以计管人,“用人要疑,疑人要用”却是很实用的策略。

第二、营造激发员工创造力的环境和机制

罗苏曾说:如果你有对促进企业发展和造福企业的法宝与智慧,请你贡献出来,如果你没有,那你就献出你的汗水;如果你没有智慧又不想献出汗水,那么请你离开这个企业。我们盐百集团营造激发员工创造力的环境和机制使他们知道工作行为的实际效果,产生员工高效工作、高满足的效应,精神与物质激励并重。

第三、让优秀的企业文化入眼、入心、入髓

企业发展,文化先行。只有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才能引领企业的发展。人才是培养出来的,是通过文化的不断渗透,不断的灌输,让我们的员工对企业文化有一定的认知度,让员工认识企业文化、记忆企业文化、感受企业文化。通过积极有效地组织各种活动,如培训、演讲、征文、竞赛、论坛、评比、文娱活动等一系列形式使员工逐步理解和融入企业文化体系之中,做到心中有盐百,心中有文化。使企业文化成为支配员工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灵魂,让企业愿景成为员工自觉的行动,自动自发、自我优化、完善、提升。

市场之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要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才观是前提,培育可以吸引、留住人才及最大限度发挥人才价值与作用的企业文化与环境是关键,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使用与晋升机制是手段;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和谐环境,努力创造各类人才学习培训和进修提高的机会是保障。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