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不跪着教书》有感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

写在《不跪着教书》这本书封面上的这两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教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为了得到问题的答案,我迫不及待的打开了它,书里没有什么高深的观点,也没有那些晦涩难懂、拒人千里的理论,而是吴非老师对教育现象的反思或是教学随想,是和同行或是学生的对话。这真是一本好书,吴非老师给我们带来了触及灵魂的感悟,充满了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对人、对教育的热爱,使我胸中涌起无限的温暖,为了爱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能像人一样地站立在这个世界上,我希望生活中能有这样的美好。

我很喜欢书里的《听郭橐驼说种树》一文。文中吴非老师写道:柳宗元写过一篇《种树郭橐驼传》,那位郭橐驼种树的经验是:种树时要认真,种完就不要再去管它。那些学他种树而不成功的人,失败之处就在于对种下的树过分“关心”,“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抓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虽曰爱之,其实害之,号曰忧之,其实仇之。”吴非老师就此提出了他的观点:任何事,管得太具体,就会弄得毫无希望。具体到教育学生,更是无事生非,我们中国,什么人都认为自己有关心下一代的责任,但是没有人考虑到自己是否具备关心下一代的资格和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中国的孩子是最不幸的。 的确,育人就像这种树一样,应当顺应其天性,不可过多人为干涉,否则不是爱护而是伤害。这是每个人都能懂的道理,并不晦涩,但直到现在为止,人们还是会普遍的认为“生活是场赛跑,不跑快点就会惨遭蹂躏”。成人世界中竞争的压力,让我们丝毫不敢放松对孩子的教育,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是优等生,是特长生,是我们的骄傲,但是我们忽略了孩子心理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孩子具备什么优势,做父母、做教师的又该怎么去引导他。 有些时候我们教师培养学生时并没有因材施教,按学生各自的特性让他们得以充分的全面的和谐的发展,而是喜欢以固有的某种模式培养教育学生,讨厌有“棱角”的学生,讨厌有缺点的学生,讨厌独立自主的学生。为学生的培养,所准备的是一种同一化的文化土壤,很少为学生的发展提供适合于他们的各自不同的文化时空与文化食粮。对学生的教学不是过多地迷信于“练”,就是一切放任学生自流,让学生零负担、零作业。有的怕学生不懂、不会,就尽量包办,尽量全管理。也有的靠警察式的管理,而不是靠情感渗透,更不是靠人格魅力。 家长们更是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乎,为了有一份好的工作就得有一个好的专业,一般的大学还不行,起码得是一所好的大学;要上一所好的大学就得考上一所好的高中,进入重点高中就相当于一只脚踏进了大学的门;要

…… …… 余下全文

篇二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

西安市第一中学数学组 曾卫鹏

听了刘良华教授的报告,感受颇深,尤其是吴非老师写的《不跪着教书》一文,让人精神振奋,不能自已!兴之所至,马上从网上买了一本,仅用了三天就拜读完毕。读了吴非老师撰写的《不跪着教书》,篇篇观点鲜明新颖,振聋发聩,分析问题一针见血,给人耳目一新,读后受益匪浅。吴非老师在书的序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这段话发人身省,由此引出一个问题:教师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

有人把教师比作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美丽的花朵;也有人把教师比作无私的春蚕,为学生的成长吐尽最后一口丝;还有人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学生美丽的心灵;更有人把教师比作燃烧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人生的道路。

我觉得,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吸引着学生;教师也不仅仅是春蚕,他的生命在每一个季节,在奉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教师不仅仅是工程师,人类的灵魂不可能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去塑造。再说,教师自己的灵魂又由谁来塑造呢?教师更不仅仅是蜡烛,他不应该用“燃烧”自己来“照亮”学生。

那么,教师究竟是什么?其实,教师就是教师,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一对相互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就是人,有自己的油盐酱醋,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生活理想;教师就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习的人。而要做到这样,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教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呢?我认为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认真地读书,不停地读书,永远地读书,从书籍中获得教育智慧。

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教授提出的教师“必须读一百本书”的目标、每年推荐的“教师必读书目”,对教师的读书是一种很具体、很有效的指导。假如,我们的教师都有一些值得一读的好书;假如,我们的教师能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精力,为丰富自己而不断地读书;假如,我们的教师能够把读书作为提高生命质量的途径;假如,我们的教师能够边读书,边研究思考,那么,我们的教师生活就充实了,精神就丰满了,心灵就净化了,生命就有价值了,人生就有意义了。

…… …… 余下全文

篇三 :读吴非《不跪着教书》有感

读吴非《不跪着教书》有感

在床头,我习惯放着几本书。其实我不一定每天都有时间看,有时纯粹是为了心安,有时是等闲暇时间拿起来翻翻,让自己有所收获。其中吴非老师的随笔录——《不跪着教书》,我看得最多,感受也最深。买此书,那还是去年夏天逛书店时不经意间觅得的,《不跪着教书》,一个很有骨气、很有个性的书名,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它透着倔强,透着理性,透着思索!我激动地捧起来翻阅,“永不凋谢的玫瑰”、“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爱与敬重的阅读”、“往高处飞!”、“?实话?怎么说?”和“在欢乐中沉思”等等系列文章中显现出一种为人的道理,一种正直纯洁的气质。我立刻喜欢上了这本书。简单地浏览之后,交款,携书回来,细细品味。

轻轻打开书的扉页,一看作者的简介才了解到,原来“吴非”是王栋生老先生的笔名,他是江苏省特级教师,是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现任于南京师大附中。他还是一位颇有影响的杂文家,获得过首届“林放杂文奖”,出版过好几个杂文集,著有《中国人的人生观》、《中国人的用人术》、《污浊也爱唱纯洁》等。这次,他把近几年来写的有关教育问题的随笔杂感汇集成一本书,取名就叫做《不跪着教书》。

这本《不跪着教书》记录了吴非老师对当前各种教育问题的思考。书里没有什么高深的观点,也没有那些晦涩难懂,拒人千里的理论,它收入的都是作者近年来有关教育问题的随笔杂感,有的是对教育现象的反思,有的是教学随想,有的则是和同行或学生的对话。但是,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到了作者在用沉甸甸的思考印证着他几十年教育教学工作的信条:不跪着教书。还有从吴非老师用心书写的文字中,我感受到了一种思想行走的力量,胸中澎湃着一股教育的激情,为他言他人之所不敢言的勇气而深深敬佩,对他充满思辩理性的文字而拍案叫绝!这股力量让我们思想徘徊者顿时猛醒,让那些不思进取者努力奋进!

在《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一文中,吴非老师曾写下这么一段让人振聋发聩的文字:“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就很难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常有教师批评学生作文?没有思想?,然而教师大量的所谓?教学论文?与?德育论文?完全是文件资料的克隆与重组,没有独立的思考,缺乏个人智慧。面对一本教参,他不敢说?不?;面对外行领导的错误指责,他会立刻匍匐在地。教师丧失了独立思考精神乃至丧失尊严,能靠他去?立人?吗?我一直有这样的观点:语文教师不能跪着教语文,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这

…… …… 余下全文

篇四 :不跪着教书 读后感

不跪着教书?我很惊诧,亦很迷惑。带着期待、怀疑、审视和好奇的心态,我打开了《不跪着教书》这本书,书里没有什么高深的观点,也没有那些晦涩难懂、拒人千里的理论,而是对教育现象的反思或教学随想,是和同行或学生的对话。那充满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对人、对教育的热爱,使我胸中涌起无限的温暖。

书中让我最感动的是开篇第一则随笔——《永不凋谢的玫瑰》。这篇文章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记下了这样一则真事。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硕大的玫瑰花,全校师生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这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 4 岁小孩在花房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他很想知道这个女孩为什么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给她看,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孩子的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她搀着小女孩,在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这个故事长久地感动着我,并深深地启迪了我。假如是我,会怎么做呢?

我想我可能会对孩子缺乏良好的道德教育而忧心忡忡,首先会没收了她的花,更不会再去摘花给她,而是苦口婆心的对小女孩进行一番传统的道德教育,教育小女孩不要损害公物。小女孩也一定会唯唯诺诺,并从此开始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慢慢根植积累着一条又一条的大道理,但可能会让她缺失了对人性美与人情美的感悟,缺乏了同情心和怜悯心。可能今后她知道别人有困难或生病等也会漠不关心了……

有时,我都不知我们的教育究竟是要把学生教成什么样的孩子。为了让学生能长成更加“健壮的大树”,我们给孩子从小就开始剪枝,按着我们的意愿,把孩子的许多坏习惯都给剪掉了,慢慢地把孩子修剪成我们心目中的“好树苗”。而从未去考虑孩子所犯的“错”的本意和初衷,把孩子美好的思想抹掉了。就像上文中所说的小姑娘,她没有成人的思维,只是为让奶奶能高兴一些,做出了摘花这样的错事。

…… …… 余下全文

篇五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不跪着读书》读后感

张勤业

读罢此书,心中顿时生出许多感想来,边趁着热乎劲,把一些感想抓紧写下来,当然少不了一些语无伦次。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吴非老师在他的著作《不跪着教书》中发出了这样的呐喊。在当前教育思想混乱,中西方教育观念剧烈冲撞的今天,在我读到这本书时,它就像一盏灯,照亮我心中,思想上敞亮了许多,我是很赞成吴老师的一些观点,检讨自己确实有许多做的不够的地方。

在《永不凋谢的玫瑰》中,那个偷摘学校玫瑰花送给重病奶奶的学生,没有被批评,苏霍姆林斯基反而又摘两朵送给她和她的奶奶。在中国很难想象有几个老师会这样做。我们第一反应是这个女生违反了一些基本道德规则:不拿公家的东西,尽管许许多多类似的道德规则已名存实亡,站在道德制高点的我们有时未必有学生高尚,但我们总无意识地站得很高地来对学生进行有关道德的说教,而这些说教对当今的我们自己,有些也产生了怀疑,说教的效果可想而知。当我们老师不再受意识形态影响,而是站在人的角度,心存悲悯情怀时,玫瑰就不会凋谢了。

我在读《祖国的歌》时,眼中真的涌出泪水,因为我时常告诫自己:位卑未敢忘忧国。祖国的概念在我们的心中是模糊的,什么是祖国,是960万平方公里土地?是56个名族?是几千年的文化?还是我们的党?我们的政府?文章开头艾青的诗句深深打动了我,“为什

么我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祖国是一首歌,藏在每个人的心中,正如对歌理解不同,就生出许多不同祖国的想象来。祖国是根、祖国是怀抱、祖国是脚下的土地、祖国是老家的一切、祖国是浓浓的亲情??。吴老师说的对:祖国是就是你的家、我的家、他的家,那亮灯的窗户。过于宏大的爱国之举没有资格做,超过能力的爱国也做不了。尊敬每位凭着诚实劳动养家糊口的人,知道几千年来灿烂的文化,记住百年来的任人宰割的耻辱,欣喜我们有勤劳的人民而且有无与伦比的智慧,不忘自己该有的善良美德,这就是一种爱国情感。我记住了俄罗斯诗人阿赫玛托娃的诗句:我们都躺进她的怀里,和她化作一体,她就是祖国。

…… …… 余下全文

篇六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一)

洛新区寒鸦小学 刘海霞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如果教师是跪着教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

这些振聋发聩的话语来自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假期中,我有机会细细品读了这本书。读罢掩卷沉思,内心竟如灌铅样的沉重:芸芸众师之中,真正做到不跪着教书者能有几人?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成了照本宣科的机器,成了书本的奴隶,考试的奴隶。我们曾经有过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我们身上或多或少的透着些奴性,我们自己还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跪着生活。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看来只能先从教师不能跪着教书做起。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呢?

首先,教师要多读书。'教师要学会教书,首先应该学会读书,学会思考。'教师读书是关系教育成败的大事。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理想,就没有教育信念,就没有教育思考,就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活力,就没有教育创新,一句话:就没有了教育生命。教师是天生的职业学习者,职业读书人。教师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

其次,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应该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一个具有独立思考精神的教师人格独立了,才能给学生良好的示范;思想独立了,才能教会学生用智慧去怀疑,去判断,去立论,去创新!'如果一个教师自身都缺乏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很难想象他所教出的学生会是什么样子',真的就如吴老师说的'学校只能教出一群精神侏儒,只能培养顺服的思想奴隶'?只有用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只有教师的思想光明才能烛照出学生的精神灿烂,只有教师的情感高尚才能熏陶出学生的高尚情感,只有教师的>心理健康才能培育出学生的健康心理,只有教师的人格伟岸与厚重,才不会导致学生的人格猥琐与浅薄。

…… …… 余下全文

篇七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教育有多难,教育有多美!

——读《不跪着教书》后感

二附小二年段 郑葵

《不跪着教书》这本书收入了吴非老师近年有关教育问题的随笔杂感,有的记录了对教育问题的思考,有的是教学随想,有的则是和同行或学生的对话。作者怀着对历史与现实的忧思,从教育细节入手,阐述了教师应有的追求,披露了人们都熟知的中小学和大学教育的现状,揭示了这个现状方方面面的社会根源,表达了对人和生命本质的全面关注。

《不跪着教书》让我从思维的浅滩,逐渐地陷入了思考海洋,一步一步引领着我对教师、学生、教育,还有自我进行着反思。

一、为教师起航

但是自从看了《不跪着教书》后,我才感受到教师仅仅有“园丁的辛勤”、“蜡烛的燃烧”精神是远远不够的,教师更要做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来吸引学生,要用丰富的文化修养,深度的思考来武装自己,提升自己的素养,教师不是“教书匠”,单纯靠“燃烧”与“付出”的教师是不符合现在社会要求的。 时代在进步,孩子也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进步,现在的孩子已经不能与以前的孩子同日而语了,孩子的教育越来越提前,孩子似乎变得越来越聪明了,“教书匠”型的教师已经不能满足这些孩子好奇、求知的欲望。“书到用时方很少”,现在我面对小孩子的童真,我才发现自己脑里“有趣的故事”太少,面对他们的不良行为,才发现自己教育的对策远远不够甚至不够成熟。一拿起《不跪着教书》,看了前面的几篇文章我就爱不释手,我被里面的一些小故事深深吸引住并感动着。

二、为生命扬帆

开篇第一则随笔——《永不凋谢的玫瑰》就深深地打动了我,文中讲到了这样一个故事: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天在校园散步时,看到幼儿园的一个四岁女孩在校园的花房里摘下了一朵玫瑰花,抓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搀着小女孩,在花房中又摘下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奖给你的妈妈,感谢她培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 …… 余下全文

篇八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最近,在读吴非老师教育随笔集《不跪着教书》,他的文字总是有对教育问题深刻的反思。这,也是我喜爱读他这本书的原因所在。

吴老师的文字中所叙述的一个个教育故事,一个个教育的难题,好象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一样,让我有些遗憾,为自己的粗心,为自己的熟视无睹。书中说了很多我们想说的话,教了我们许多遇到一些教育问题的处理方法,如《纯净我们的教学语言》、《呼唤风格》;有些问题也有作者的无奈,像《被难倒的蜈蚣》、《母校,你在我心中已经死了》。总之,此书又好象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为人师者的身份,映示出我们应有的默省,时时提醒我们肩上担负的责任,是一代人的重任。

吴非书中说到,好教师的最高追求不是成绩,而是能将学生身上的潜能最大限度地诱发出来,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能互相诱发对方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最后双方都得到很好的升华,这就是教学相长吧。由此看来,学校中有天才潜质的学生并不少,少的是好教师。教育的目的,应当是“人”的成长。不以人为本的教学,无论是单纯追求成绩,还是无视成绩,教学都走上了歧途,课改十年,我们走过太多这样的弯路;不以人为本的科研,无论是出于评职称的目的,还是奖励获取某种奖励的目的,成果都不会服务于教学,都是伪科研。而且这种只说只写不做事,认为课题就是立项-写论文-等结题的假课题研究还具有相当多的认同度。为了“不跪着教书”,应该检讨我们的教学,应当反省我们的教育思想。

教育是一门艺术,虽然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是她的核心仍是要学生喜欢你的课。那么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喜欢什么样的课呢?这个问题被无数有理想的老师所追问。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和课堂有很多类型,但有激情的老师,有激情的课堂,往往能感染学生的情绪,带动学生的思维,点燃学生的智慧,创造富有生命力的课堂。南通的李庾南老师,是吉尼斯认证的做班主任最长时间的老师,连续做了55年班主任了,这是去年的话,今年该刷新为56年了吧。70多岁了还带两个班的数学兼两个班的班主任,她每天都笑得那么开心,每天都充满着激情。去年跟她一同在省里参加美德之光颁奖的时候,下午活动结束,我们都是第二天回去,她却非要当晚回去,我们都很担心她的身体。她说,明天上午还有两个班的数学要上,这个不能耽误的。这就是职业激情,这就是让李老师崇高人格的体现,这种职业激情才能让我们不断进德修业,才能不断地有所发现和创造。 吴非老师在《做最出色的老师》一节中说:“我们很平凡,但是我们的学生需要最出色的老师,需要伟大的老师。” 李镇西老师说“要做最好的老师”,那么不妨让我们从做好一个老师开始。做一个阳光教师,光满四射,给学生阳光自己心中满是光明;做一个爱读书的老师,墨香环绕,与学生一起徜徉在书的海洋里;做一个有信念的老师,意志坚定,用我们的教育理想、教育智慧,去筑建学生的成长乐园;做一个有骨气的老师,铁骨铮铮,有独立精神的老师,去铸造祖国明天的“万里长城”。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