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迷津学习实验报告 心理学

心理学实验之迷津学习实验报告

作者:谭小龙

学号:08015079

班级:应用心理(2)班

摘  要    迷津是一条从起点到终点的正确途径与从此分出的若干盲路。被试的任务是寻找与巩固掌握这条正确路径。迷津的学习量度是用达到一定标准所需的尝试次数、时间或错误数为指标的。一般来说,实验常常以三次完全无错作为完成学习的标准。在实验过程中,被试要排除视觉的协助,主试也不能给予指导,当被试感到疲劳时可以在某次实验结束后休息几分钟,以控制疲劳带来的误差。

关键词    迷津  动作技能

1 前言

目的:学习使用触棒迷津,探讨动作技能形成的过程。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同学甲

2.2 器材(1)JGW-B型新年里实验台迷津实验单元

(2)记时计数器单元

(3)打印单元

2.3 步骤

2.3.1准备工作  将迷津单元插入实验台中部操作箱下方凹槽。插入时迷津定位标志孔放在左侧。将迷津沿凹槽推进,使标志孔全部进入槽内。将触棒导线插头插入操作箱左侧下方“探笔”插孔内。接通系统电源,按下记时计数器单元的记时技术键。

2.3.2 正式实验  事先不让被试看见迷津。主试坐在被试侧,优势手臂伸入套袖式测试口。主试将触棒交给被试,令其握好,并将棒引至槽内起始点。主试宣布指导语:“当我发出开始口令后,请你操纵触棒沿槽前进,触棒进入盲巷,将发出一个声音,并计一个错误。你要改变路线探索前进,直至终点,计为学习一遍。请你一遍一遍地学习,至连续3遍没有错误地到达结束点为止。注意:(1)触棒不准离开迷津槽跳跃前进;(2)悬肘操作,被试手及手臂不能触及迷津;”主试除非发现跨越一个象限的迂回,否则不予以提示。主试发出“开始”每遍结束后,按下“打印”键,打印输出此次数据。打印完毕后,主试按计时计数器的“复位”键,复零后开始下一遍的学习。

…… …… 余下全文

篇二 :迷津实验报告

迷津实验

.引言

   迷津实验是一个人在只靠自己的动觉触觉获得信息的情况下,学会在空 间中定向。它是让被试在排除视觉的条件下,学习走一条从起点到终点的正确途径并在此过程中避免盲路的实验。该实验将学习绩效用达到一定标准之前每次走 迷宫所需时间和错误次数来量化,进而研究自变量即学习次数与因变量即学习 绩效之间的关系,了解被试在排除视觉条件下动作技能形成的进程和趋势。触棒迷宫,是一种最简便最常用的方式,最早是由 泊金斯在手指迷宫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它的特征, 就是只有一条从起点到终点的正确途径以及从此分出的若干 盲路。被试的任务是通过反复尝试和练习寻找与巩固掌握这条正确路径,以最快 的速度和最少的错误到达终点。 迷宫的学习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1.一般的方位辨认;2.掌握迷宫的首段、 尾段和中间的一、二部分;3.扩大可掌握的部分,直至全部掌握空间图形;4. 形成机体对空间图形的自动化操作。练习是迷宫学习的主要手段,并不是同一动作的机械重复,在此过程中,被试需要运用空间定向能力、思维、记忆等诸多方面,因而 迷宫学习与被试的智商有关,通过迷津实验可以研究学习次数与学习绩效的关系。 练习曲线是技能形成和知识习得过程中最表象的现象。本实验以学习遍数为自变量,以所用时间和错误次数为因变量,让被试在排 除视觉条件下,用小棒从迷宫起点沿凹槽移动到达终点,其间小棒每次进入盲巷碰触金属片机器鸣响算一次错,学会的操作定义为连续三次将错误次数稳定在2次及以内。需注意的是:由于该 实验是触觉迷津实验,被试只能依靠触觉,所以要尽可能地剥夺视觉和听觉等 其他感觉因素,比如:测试前不能让被试看到迷宫的结构,主试不能给予暗示和指导,被试要运用动觉、思维、记忆等自己认为有效的方法独立完成。还要尽量 降低系统误差,比如,若被试感到疲劳,可稍事休息再进行实验,以控制疲劳。关键词:自变量 因变量 迷津 动作技能 学习绩效

…… …… 余下全文

篇三 :触棒迷津实验报告1

触棒迷津实验报告

摘要:学习者利用JGW—B1型心理实验台,通过对触棒迷津的学习,学习者在动作学习过程中了解心理实验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并且通过对整个实验的详细记录和对实验数据的客观分析得出有无经验被试对学习时间和错误次数产生直接明显的影响。有经验被试的实验整体情况要优于无经验被试者,但随着学习次数的增加,有无经验被试的学习时间和错误次数差距逐渐减小,且呈现出稳定平衡的状态。所以练习有助于动作的学习,练习次数越多学习的效果就会越来越好,二者为正比关系。

关键词:触棒迷津、有无经验被试、学习次数、学习时间、错误次数

一、前言

在触棒迷津实验中,通过学习使用触棒迷津,让学习者在动作学习的过程了解心理实验中自变量和因变量地方法,掌握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以及无关变量。想要证实被试者有无经验是否对实验结果即学习时间和错误次数产生直接明显的影响,且影响趋势是什么?也想通过本实验得出练习对动作的学习产生怎样的影响?以下是通过对实验过程进行详细地记录得出的客观数据,并且进行分析所得出的实验分析。

二、方法

1)  被试:分为14名有经验被试和6名无经验被试。

2)  仪器、材料:JGW—B1型心理实验台、触棒迷津、小棒、遮掩罩、秒表

3)  实验程序:

① 三人一组,被试者带上遮眼罩,用小棒走迷津(实验前被试者勿看迷津,也勿用手触摸迷津);主试把小棒放在迷津的入口处,然后让被试用优势手拿住小棒,手臂悬空。被试手执小棒静候,等主试说:“开始”时才用小棒走动。

② 每次开始前约2秒主试先说:“预备”口令,在发出“开始”口令的同时,开始秒表。当被试的小棒进入迷津的终点,主试立刻说“到了”,同时停秒表,记下走一遍所用的时间(秒)。作下一次的准备。

③ 被试在走迷津的过程中,凡进入盲巷一次就算错误一次,主试记下错误次数。

④ 被试在学习中途如感到疲劳,可以在某次走到终点后休息几分钟。

…… …… 余下全文

篇四 :触棒迷津实验报告

触棒迷津实验报告

摘要:迷津主要是指从起点到终点的正确路径以及中间的分出的若干盲路。被试的任务就是寻找这条正确的路,并学习掌握这条正确的路径。而主试则是引导被试到达终点。而在探索的过程中则是以错误次数,和时间为指标来衡量。一般来说,实验式以三次完全无错作为完成学习的标准。在实验的过程了,主试不能协助被试也不能给予指导,如被试在过程中感到疲劳,可以适当休息,以排除疲劳带来的误差。

关键词:触棒迷津 有经验 无经验 自变量 因变量

一、前言:触棒迷津实验是研究一个人在只靠自己的动觉、触觉获得信息的情况下,如何学会在空间中定向,这其实是一种动作技能的学习。迷宫的种类很多,结构方式也不一样,但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这就是有一条从起点到终点的正确途径与从此分出的若干盲路。被试的任务是寻找与巩固掌握这条正确路径。触棒迷津发展于1927年由坡金斯所创,实验所使用触棒迷宫是在排除视觉的条件下,被试用小棒从迷宫的起点沿通路移动直至终点,小棒每当进入盲巷,有声响提示,做为错误一次,学习的效果以从起点到终点所用时间或出错的次数表示。其具体操作:连接计数器和迷宫,接通电源。被试蒙上眼睛,手拿金属棒,主试把被试拿的金属棒放在迷宫起点。放好后就发口令:“预备……走”。被试听到“走”,就从起点开始移动金属棒直至终点为止。使用过程中不让被试看到迷宫的路线,被试在迷宫中要连续移动小棒,不得停顿。作完一次实验,显示屏上的数字就是被试在这次实验中所需的时间及犯错误的次数。本次实验通过迷宫学习的过程了解心理实验中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方法,学习使用棒触迷津。变量是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它是实验的核心和基本特征。

 二、 方法

1 被试

被试2人,1人担当无经验被试,1人担当有经验被试。

2仪器和材料

JGW-B型心理实验台,迷津实验单元,计时计数器单元。

3 程序:

  (1)三人一组,事先不让被试看迷津,被试者坐在被试侧。一只手臂伸入套袖式测试口。主试将触棒交给被试,令其握好,然后告诉被试哪里是起点,哪里是终点,起点与终点只隔着一堵墙,但是被试不能直接跳过那堵墙。只能从起点到终点按一定的方向走。然后将被试手中的棒引至槽内起始点。

…… …… 余下全文

篇五 :关于迷津实验镜画实验的研究报告

关于迷津实验镜画实验的研究报告

史超颖 南中医心理系 南京210046

摘要:这两个实验是被试在一次一次的尝试下,通过主试对他的错误提醒,最终完成实验,达到终点的一个过程测验。在实验中发现学习的实质在于情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关的错误反应逐渐减少,而正确的反应最终形成。

关键词:  尝试练习  刺激反应 

1.引言:迷津实验的第一个目的就是通过动作学习的过程了解心理实验中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方法。实验的第二个目的是学习使用触棒迷津。 “试误说”,全称尝试与错误说,即指学习过程是渐进的,通过“尝试与错误”直到最后成功的过程。镜画实验的目的是通过镜面练习使学生了解动作技巧形成的过程。

2.方法

(1)被试,主试:我和屠婷,徐丹君是一组的,三个人依次轮做被试和主试。

(2)仪器,材料:迷津实验JGW-B型心理实验台,计时计数器单元和打印单元。镜画实验 JGW-B型心理实验台镜面仪单元,圆形,三角星镜画仪。

(3)实验设计:二人一组,事先不让被试看迷津,被试者坐在被试侧.优势手臂伸入套袖式测试口.主试将触棒交给被试,令其握好,并将棒引至槽内起始点.调试实验仪器,喊开始时被试握笔走迷津,到达终点时按下结束按钮,记录数据。镜画实验时将圆形板插入下方凹槽,调整好镜子使被试正好看到,然后主试将触棒交给被试,按下仪器开始键开始,直到到达终点,主试按下结束按钮,记录数据。两实验在一个被试结束后,都需要按复位键,下一个被试重新开始。

3.实验结果与分析:

在选取样本时可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确保样本的随机性。在分析结果时可采用统计学中的一些检验方法。

 4.讨论:

1.  迷津实验的自变量是被试对触棒的操纵,由于被试对触棒的操纵不能确定,因此在实验前要对其提出一个操作定义,即明确操作方法。本实验以被试走完一个迷津所需的时间,走入盲巷的次数作为因变量的指标,用来量化学习的结果,使结果更具体化,方便进行比较或运算,检验。实验中,主试控制的是实验次数和实验程序中对被试的指导。

…… …… 余下全文

篇六 :实验心理学报告.迷宫实验doc

实验心理学报告


摘要:本实验使用迷宫作为学习材料,以学习中的错误次数(走到盲端的次数)和学习所用时间作为学习效果的指标,考察个人的错误次数学习曲线和时间学习曲线与任务难度之间的关系。被试为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大二女生一名。结果表明:无论哪种难度的学习任务,个人学习曲线,错误次数随着学习的进行而不断下降,走每遍所用时间开始时也下降,在多次的实验过程中,虽然曲线会有波动,但是曲线下降到一定程度时趋于稳定,同时在被试头脑中会形成关于此迷宫的认知地图。

关键词:记忆曲线  迷宫实验  错误/时间学习曲线


1.引言

迷宫(也称迷津),最早是用于研究动物学习的。1899年,斯莫尔(W.S.Small)让白鼠学习一条相当复杂的迷津通路。通过研究,他认为,白鼠迷宫学习所依靠的主要是触觉和动觉记忆。1912年希克斯(V.C.Hicks)和卡尔把迷津用于研究人类学习。近年来,我国心理学研究和教学上使用的触棒迷宫是在剥夺被试的视觉情况下让被试用小棒进行学习的,触棒迷宫(或铁笔迷宫)是在手指迷宫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简便、最常用的迷宫。但是,本次实验所用的迷宫,是基于电脑上的迷宫类型。该迷宫的特点是被试可以直观的看到一个个的小的黑的正方形块,但是无法看到迷宫的具体路径以及盲点的分布。该迷宫宫分为三种:简单、普通以及复杂。本实验通过描绘每次学习所用时间和错误次数随实验次数的变化曲线来研究在不同难度的任务条件下学习的过程。

2.实验方法

2.1被试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心理系大二女生一名,矫正视力正常。

2.2仪器与材料

仪器:本实验使用EP2012型心理试验系统--变量实验---迷宫装置。

  本实验使用三种不同难度水平的迷宫(见图1图2图3),其中红色为起始位置,黄色为终点位置。不同的迷宫中盲巷的数量不相同(简单6个,普通9个,复杂21个),利用方向键控制小球的走动。

…… …… 余下全文

篇七 :实验心理学 实验报告

             实验十四   迷津学习

                                 

 摘要:

迷津是一条从起点到终点的正确途径与从此分出的若干盲路。被试的任务是寻找与巩固掌握这条正确路径。迷津的学习量度是用达到一定标准所需的尝试次数、时间或错误数为指标的。一般来说,实验常常以三次完全无错作为完成学习的标准。在实验过程中,被试要排除视觉的协助,主试也不能给予指导,当被试感到疲劳时可以在某次实验结束后休息几分钟,以控制疲劳带来的误差。

关键词:  迷津  动作技能

引言

早在几千年前迷津就出现在人类的历史书上了,但是我们研究迷津学习却始于20世纪初。他是研究一个人在只靠自己的动觉、触觉获得信息的情况下,如何学会在空间中定向,这其实是一种动作技能的学习。迷津的种类很多,结构方式也不一样,但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这就是有一条从起点到终点的正确的途径与从此分出的若干盲路。被试的任务是寻找与掌握巩固这条正确的路径。H.Ebbinghaus在1885年首先进行了人的学习心理实验,巴普洛夫首先发现了条件反射,E.LThorndike在1898年开始进行动物的学习实验;从此,有关学习的实验研究就成为实验心理学中比较活跃的,有较多成果的领域之一。人类的动作学习实验中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利用人们生活技能的形成过程,用达到某种学会的标准所需的遍数为学习的速度指标。另一类作业是根据研究问题设计的,在严密控制条件下学习的课题,其中学的最多的是迷宫学习。

…… …… 余下全文

篇八 :迷宫实验报告

           迷宫学习遍数对所用时间和错误次数的影响

     本实验研究的是在只靠自己的动觉、触觉和记忆获得信息的情况下,如何学会在空间中定向。

以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心理学系一名大二男生为被试,使用EPT713型迷宫装置,通过被试迷宫学习遍数的增加其走完迷宫所用时间和错误次数的变化,研究迷宫学习遍数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学习遍数的增加,走完一次迷宫所需的时间整体呈减少趋势,完成一次迷宫的错误次数整体也呈现下降趋势。随着学习遍数的增加,被试对于迷宫的结构逐渐有了整体定位。

关键词   迷宫  记忆  学习遍数  错误次数  所用时间

1 引言

用迷宫(迷津)研究学习始于20世纪初。迷宫的种类很多,结构方式也不一样(本迷宫难度中等),但它们都有一条从起点到终点的正确途径与从此分出的若干盲巷。迷宫的学习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1)一般的方位辨认;(2)掌握迷宫的首段、尾段和中间的一两个部分;(3)扩大可掌握的部分,直至全部掌握空间图形;(4)形成机体对空间图形的自动化操作。被试的任务是寻找与巩固掌握这条正确途径。迷宫的学习与被试的智商有关,它涉及被试的空间定向能力、思维、记忆等诸多方面。

1899 年,斯莫尔(W. S. Small ) 让白鼠学习一条相当复杂的迷津通路。通过研究他认为,白鼠迷宫学习所依靠的主要是触觉和动觉记忆。1912 年希克思(V. C. Hicks) 和卡尔把迷宫用于研究人类学习。泊金斯(Perkins,1927)最早使用这种在手指迷宫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简便、最常用的触棒迷宫(pencil maze)。Tolman在1948年提出“认知地图”的概念,用于解释动物完成迷宫任务的成绩。他认为“在大鼠的脑中建立了某种类似于环境地图的东西”,使得它们重组获得的空间信息以建立关于环境的认知表征。虽然“认知地图说”还是一个假说,但我们也可以尝试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类的迷宫学习进程。近年来,学者们则利用迷宫进行逆反学习能力的研究。而在特殊教育领域,也利用迷宫队正常人和盲人进行了触棒迷宫的对比试验,并得出了盲人心理的巨大补偿作用和学习潜能的结论。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