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时间:2024.4.13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还有一点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在平时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虚词梳理】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之

1、(1)代词,①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②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③代物,译为:它,它们。例: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2)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2、助词

(1)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领属关系,即:结构助词),译为:的。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2)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3)定语后置的标志,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4)宾语前置的标志。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4)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例: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5)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例: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捕蛇者说》)

(6)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他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时间、范

围、方位等的限制。例: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游记》)

3、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例:吾欲之南海。(《为学》)(注:此处作实词) 以

1、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译为“拿”“用”“凭”“把”等。①译为:把,拿。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译为:用,用。例:以刀劈狼首。(《狼》)③译为:凭,靠。例:何以战。(《曹刿论战》)④译为:根据、按、用。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例:而吾以捕蛇存之。(《捕蛇者说》)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

(3)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例:武以始元六年至京师。(《苏武传》)

(4)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与”“和”“跟”例: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2、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来,而。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3)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以致。例: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4)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而”等。例:作《师说》以贻之。

(5)表示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例: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6)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例: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张衡传》)

3、副词,

(1)表示时间,通“已”译为: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2)只是。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

4、动词

(1)用、使用。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2)做。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用作谓语,译为:以为,认为。例: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

(4)通“已”停止。例:无以,则王矣。(《齐桓晋文之事》)

1、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而且。例: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表示顺承关系,译为:就,然后。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3)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却,可是。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4)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如。例:而吾蛇尚存,??(《捕蛇者说》)

(5)表示递进关系,例: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已。(《劝学》)

(6)表示修饰关系,例: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例: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赤壁之战》)

(8)表示时间、方位、范围的界限,相当于“以”。

2、副词,常依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意,一般不译。例:既而儿醒,大啼。(《口技》)

3、通“尔”你,你的。

4、名词,颊毛,胡须。

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等。①表示时间,译为:到。例: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

②表示处所,译为:从,在。例: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

③表示对象,译为:对,向。例: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④表示被动,译为:被。例:则人之食于虎也。(《说虎》)

⑤表示比较,译为:比。例: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2)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例: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进学解》)

1、代词

(1)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我的”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2)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的”“你们的”。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3)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她)的”“它的”“他们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例:百姓多闻其贤。

(《陈涉世家》)例: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4)作指示代词,近指。译为:这(种)。例:专其利三世也。(《捕蛇者说》)

(5)作指示代词,近指。译为:其中。例:其一犬坐于前。(《狼》)

(6)作指示代词,远指。译为:那。例: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2、副词

(1)常用于句首,表示委婉语气、反诘、反问语气等。译为:恐怕,大概,难道。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2)可要,表示期望。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3)还是,表示委婉的商量。例: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4)恐怕,大概,表示推测估计。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3、连词,如果,假如。表示假设。例: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

4、助词

(1)无实意,其调节节奏,舒缓语气的作用。例: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涉江》)

(2)用于句末。夜如何其,夜未央。(《诗经.小雅.庭燎》)

(3)用于人名,郦食(yì)其(jī),审食(yì)其(jī)。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然

1、代词 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例: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2、连词 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3、助词 分两种情况:

① 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地”。

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的样子”“像?似的”。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第二篇: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

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

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 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还有一点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在平时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虚词梳理】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

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

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

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

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

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在者谋之。(《曹刿论战》

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例: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4、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6、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7、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例:何陋之有。(《陋室铭》)

8、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例: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9、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例:吾欲之南海。(《为学》)(注:此处作实词)

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译意较多。

①译为:把,拿。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译为:用,拿。例:以刀劈狼首。(《狼》)

③译为:凭,靠。例:何以战。(《曹刿论战》)

④译为:根据,按。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⑤译为:因为。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

2、作连词,表示顺承、目的、结果等。

①可译为:来,而。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②也可译为:以致。例: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作副词,表示时间,译为: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4、动词,用作谓语,译为:以为,认为。例: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注:此处作实词)

1、作连词,表示并列、顺承、转折、假设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而且。例: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②表示顺承关系,译为:就,然后。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③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却,可是。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④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如。例:而吾蛇尚存。《捕蛇者说》)

2、副词,常依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意,一般不译。例:既而儿醒,大啼。(《口技》)

文言文中“于”一般用作介词,表示处所、时间、对象、被动、比较等。

1、表示处所,译为:从,在。例: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

2、表示时间,译为:到。例: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

3、表示对象,译为:对,向。例: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4、表示被动,译为:被。例:则人之食于虎也。(《说虎》)

5、表示比较,译为:比。例: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1、作人称代词,代人,与后面的动词、形容词一起作宾语。译为:他,他们。例:百姓多闻其贤。(《陈涉世家》)

2、作人称代词,代人,作定语。译为:他的,他们的。例: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3、作人称代词,代物,与后面的动词、形容词一起作宾语。译为:它,它们。例: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4、作人称代词,代物,作定语。译为:它的,它们的。例: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5、作指示代词,近指。译为:这(种)。例:专其利三世也。(《捕蛇者说》)

6、作指示代词,近指。译为:其中。例:其一犬坐于前。(《狼》)

7、作指示代词,远指。译为:那。例: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8、作副词,常用于句首,表示委婉语气、反问语气等。译为:恐怕,大概,难道。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更多相关推荐: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

初中文言虚词总结

初中文言虚词总结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

最全最新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随着北京市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考点梳理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

中学语文文言虚词总结

四川大学〃夏杰平中学语文当中,文言文阅读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尤其是文言虚词的理解和翻译。其难,主要在于释义的理解和准确,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虚词是与实词相对应的一种词性分类。过去曾以意义为标准,意义实…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之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在者谋之曹刿论战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例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4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5助词用于定语和...

(人教版)初中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1.之zhī①动词,去、到、往吾欲之南海《为学》寡助之至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②代词,代人、代物、代事二世杀之《陈涉世家》钟鼓乐之(“窈窕淑女”)又数刀毙之《狼》莫不奇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名之者谁…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虚词总结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虚词总结其:代词:1.第三人称: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卜者知其指意皆刑其长吏而其主不能守保其岩阻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彰其咎2.表指示:以激怒其众二、助词:句中用来加重语气:安陵君其许寡人为:(二声…

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及意义全解

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及意义全解20xx-12-1517:03:51|分类:|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及意义1、之“之”可以作代词,多为第三人称代词;也可以作动词,是“到”“往”的意…

初中文言文虚词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汇编:10个文言虚词1、之(一)代词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

初中文言文虚词总结

文言文虚词文言虚词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叹词六类一之本义像人的脚趾站在地上即将出发到去往动词一助词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如菊之...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4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