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虚词总结

时间:2024.4.20

文言文虚词 文言虚词: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叹词六类。

一、 之

【本义】像人的脚趾站在地上,即将出发——到??去、往(动词)

(一)助词。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

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如:①菊之爱,陱后鲜有闻。②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如:①公将鼓之。②久之。③怅恨久之。

(二)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如:①具答之。②亲戚畔之。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如:①渔为甚异之。

(三)动词。相当于“到”、“往”、“去”。

如:①辍耕之垄上。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四)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

2、定语后置标志(1中心词+之+定语+者2中心词+之+定语)无实义。

如:马之千里者

二、乎

【本义】话语说完之后余音未消的样子——句末声音上扬的样子。

(一)语气助词,表达话语的多种语气,在句子末尾人们要表示出说话的语气

1、用于句尾,表示疑问或反诘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或“呢”。 如:(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2)死国可乎?

2、用于句尾,表示感叹或祈使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 如:是亦不可以已乎!

3、用于句尾,表示揣度的语气,可以翻译为“吧”。

(二)介词(一般用在句中),类似于“于”的用法

1、在,在?时候,在?方面

如(1)在乎山水之间也(2)颓然乎其间者

2、表比较,译为“比”。 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表动作对象,对、对于。 如:如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三)形容词词尾,表示性状,可以翻译为“??的样子”。

如: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三、 者

【本义】从鼻子中喘气帮助说话——分辨事物的言辞。

1

(一)助词

1、结构助词,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 字结尾,起判断作用。相当于“这个人”。注意两种用法

(1)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可不必译出。 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2)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对象。如:邑有成名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用在句子末尾,相当于汉语“??的样子”“似的”。 如: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4、表示停顿,用在名词、分句后面或句子中间,表示“者”字后面有所解释,或者叙述、 说明原因。

注意: 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如: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5、放在疑问句的句末, 用在疑问句后,表示疑问。

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语气停顿。可不必译出 如:近者奉辞伐罪。

(三)用在数词之后,相当于“种”“样”“??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如: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曹皆冒行之。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四、以

【本义】: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类似现在的锄头——耜、锄

(一)介词

1、表示方式、凭借或手段,可以视情况翻译为“用”“拿”“凭借”“依靠” “按照”等。

如:(1)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借

(2)虽不能察,必以情。//策之不以其道。——根据

2、表示目的或原因,相当于“因为”“由于”。如: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

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4、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5、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 “带领”。如: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不用于转折关系),“以”相当于“而”。

如:俯身倾耳以请

2、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如: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三)用作动词

1、可译作“认为”。如:皆以美于徐公。

2、用、使用、任用(古代人们使用锄头在田野劳作)

如: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3、让。例: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四)特殊用法:通假字,通“已”,已经。如:固以怪之矣。

2

【固定词组】

1、以是、是以: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以为: 1.认为。例:或以死,或以亡。2.使??成为。 例: 鞣以为轮。 3.把??当作例:赵王以为贤大夫。

3、无以(以,用。用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4、何以:不然,籍何以至此(以:凭)

五、而

【本义】:像人们面部下垂的胡须——胡须。

(一)连词(面部的胡须往往连接在一起)

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敏而好学《(论语)十则》)

2、承接(顺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

3、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4、修饰关系,把表示动作行为方式、手段、时间等状语跟中心词连接起来,现代汉 语中没有相应的词语,可以不用翻译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如:河默而识之《(论语)十则》)

5、转接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1)学而不思则罔(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6、表示因果关系,连接有因果关系的词语或句子,相当于“因而”

如:不得已而为之

7、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可以翻译为“如果”“假如”。

如: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8、表示目的关系,目的是,来,用来。

(二)代词:第二人称,“你”、“你的”(胡须往往成为人的面部特征之一,故可以用来 指代人——代词)如:余知而无罪也

(三)动词:相当于“像”、“如同”(人的画像如果须发俱备则栩栩如生)

如:军惊而坏都舍。

六、其

【本义】像一个簸箕的样子——簸箕。

(一)代词

1、表示第三人称,译作“他”“他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 们的”。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也可表示“其中的”, 后面多为数词

如:(1)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2)复前行,欲穷其林。(3)其一犬坐于前。

(二)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

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一定”“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表示动作发生在将来,相当于“将要”。

3

1、其真无马耶?可译作:“难道”其真不知马也。可译为:大概

2、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其:可译为“恐怕”。

3、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一定”。

4、其如土石何?其:可译为“将要”

(三)连词

可以放在句首或表示假设,可以翻译为“如果”;或者表示选择,可以翻译为“还是”。 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七、为(wéiwèi)

【本义】古代的人们驱赶大象帮助劳作——劳作、制作、做。

(一)作介词时,除表被动外都读作wèi,可译作“被”、“对”、“给”、“替”、 “当”,“为了”,“因为”等。

如:1、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山峦为晴雪所洗(wéi,被。)

2、不足为外人道也。(wèi“向”“对”)

3、为楚造云梯之械。(wèi,“给”)

4、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wèi,“当”)

5、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wèi,因为,由于)

(二)当“为”作动词时,读wé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如:“做” “当作”、“成为”,“雕刻”,“是”,“治理”,“认为”等。如:

如: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是)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当,成为)

3、为宫室、器皿。(雕刻)

4、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有)

5、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称为,叫做)

6、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造)

7、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苏洵《六国论》)

8、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特殊用法: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名词,心理活动)

4、句末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或反诘,用于句子末尾译为“呢”

如: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班固《汉书-霍去病传》)

八、于

【本义】语气舒缓的样子——语气舒展。

(一)用作介词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可灵活地译为“在”、“向”、“到”、“从”、“跟”、“对”、“给”等。

1、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可译为“在”“从”“到”。

如: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

2、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方向,可译为“向”。

如:欲报之于陛下也(向)

3、引进动作行为的趋向或所从,可译为“从”“到”。

如: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4、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对”“对于”“给”等。

如: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

5、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可译为“比”

4

如: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6、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放在动词之后,可译为“被”。

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7、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由于”。

如: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愈《进学解》)

8、“在??方面”“从??中”

如: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

9、与,跟,同。

如: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二)助词,用于句中,无实际意义。

【固定词组】于是

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

如: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

2、 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如: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九、焉

(一)代词,

1、相当于“之” 如:人之所罕至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表示疑问,可以翻译为“哪里”“什么”“怎么”。

如: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二)兼词

1、兼有介词“于”和代词“是”或“之”的含义,相当于“于是”或“于之”“于 此”、“于彼”。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三)助词

1、用于句中表示停顿,用于句末表示肯定或陈述。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2、做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相当于“然”“地”。

如: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杜牧《阿房宫赋》)

3、助词,表示疑问,用于句末,相当于“乎”。

如: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十、虽

(一)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如: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二)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注意:“虽然”,现在汉语用“虽然”的地方,文言只用一个“虽”字。文言的“虽然”, “虽”是转折连词,“然”是指示代词,结合在一起,有承上转下的作用,相当于“虽 然如此”或“话纵然这么讲”。

十一、然

(一)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

5

如: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二)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

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②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

(三)助词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的样子”。

如:翼然临于泉上、颓然乎其间者...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2、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 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

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十五、则

【本义】古代以贝类和刀形金属作为货币——货币。

(一)法则、准则(货币的轻重各有等差,需要制定法则加以衡量)

1、《论语》六则。

(二)副词,是、就是(法则就是规定必须遵守的是非标准)。

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三)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2、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

如:万众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如: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

4、表示并列关系,不用翻译。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

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 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如: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6、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如: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固定词组】

然则:指示代词“然”和连词“则”的连用,意思是“既然如此,那么”。

如:??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 (《韩非子·五蠹》)

十六、因

【本义】人躺在草席上休息——草席、垫子。

(一)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

如: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二)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由于”、“凭借” “依靠”、“根据”、“依照”。

如:(1)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2)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2、引进动作行为的依据、条件、时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通过”“经由”“趁着”。 6

如: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

(三)副词可译为“因此”。如: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十七、且

【本义】像放置物品的几案——案板、几案。

(一)副词

1、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 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

如: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二)连词

1、表示递进,可译为“况且”“而且”。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3、表示并列,可译为“和”、“而且”、“并且””“又??又”“一面??一

面”“一边??一边”。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4、表转折,却。例: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十八、乃

【本义】呼气不顺畅——呼气困难。

(一)副词

1、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竟然”。

如: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2、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于是”、“才”、“就”。 如: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岳阳楼记》)

3、相当于"只""仅" “仅仅”“只是”,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

如: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二)判断词,可译为“是”、“就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三)代词

1、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的”。如: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2、指示代词“这样”“如此”。

如: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十九、矣

(一)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或判断推测语气,相当于“了”、“啊”。

如: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了)(《论语》十则)

(二)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了”。例:甚矣,汝之不惠!(了)

(三)语气词,表命令或请求,相当于“了”、“啦”。例: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二十、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7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如:大王来何操?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如:然则何时而乐耶?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如:徐公何能及君也?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3、何:通“呵”,喝问。

如: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过秦论》)

【固定词组】

1)“何若”、“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如: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2)“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如: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3)“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如: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4)【何乃】译为“怎能”

如: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5)“何异”、“何异于”:有什么不同 。 如:何异以孤羊投狼群?

6)“何其”:多么。例: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7)“何则”:为什么(用于自问自答)。如:百仞之山,任负载登焉。何则?陵迟故也。

8)“何??为”: 还(做某件事)干什么呢。 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9)“?何、奈??何”“将??怎么办呢。如:虞兮虞兮奈若何?

二十一、若

(一)动词,像,好像。

如: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见梁襄王》)(二)用作代词。

(二)代词

1、表第二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如:若入前为寿 ,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如: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三)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如: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8

如: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3、至,至于。

如: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二十二、所

【本义】用斧头伐木的声音——伐木声。

(一)用作名词,“处所”“地方”“应有的归宿”。

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二)用作助词,放在动词的前面,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短语,表示“所??的人”

“所??的事物”“所??的情况”。

注意:此处用法区分又分两种:看所字结构在句中位置,判断作何成分—宾语还是定语

1、所字结构做宾语的用法:

如:《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2、所字结构做定语的用法:“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 定语的作用。如: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

(三)助词

1、放在介词前面,组成介词结构短语,合起来作状语,说明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凭 借的方法手段、产生的原因及其有关人物。

2、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陶渊明《桃花源记》)4.用作助词,与“为”合用, 表示被动。如: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四)用在数量词后面,表示大概的数目,通“许”。

如:父去里所,复还。(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

(五)量词,房屋一栋、一处称一所。如:离宫别馆,三十六所。(班固《西都赋》)

【固定词组】

1、所以

(1)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2)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 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所谓:所说的。

如: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3、所在:到处

如: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

二十三、也

(一)句末与句中语气词,表示多种语气。

1、表示判断语气。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如: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3、表示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呢”,单独使用或与“何”连用。

如: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4、表示感叹的语气,相当于“啊”或“呀”。

如: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 9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的语气,可译为“啊”。

如: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二十四)与

【本义】动词,赐予别人一勺饭食——赐予、给予。

(一)动词

1、结交、亲附(给予别人东西是为了和别人)如: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2赞成、赞许、援助(与之亲近则容易赞成他的观点)

如: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贾谊《过秦论》)

3、对付。如:庞煖易与耳。

4、可译为“参加、参与”,此义项读音为yù。

(二)介词

1、比,和??比较。如: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2、给,替。如: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3、和,跟,同。如: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三)连词,相当于“和”“同”“跟”。

如: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注意:此用法与介词用法要分清,义同而在句中所做成分不同,所以用法不同。

(四)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疑问或感叹,后作“欤”,此义项读音为yú。 10

更多相关推荐:
初中文言虚词用法总结

常用文言虚词(25个)(一)之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整理

虚词

初中文言虚词总结

初中文言虚词总结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

初中文言虚词用法系统归纳

初中文言虚词用法系统归纳一以的用法一作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把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

(人教版)初中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1.之zhī①动词,去、到、往吾欲之南海《为学》寡助之至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②代词,代人、代物、代事二世杀之《陈涉世家》钟鼓乐之(“窈窕淑女”)又数刀毙之《狼》莫不奇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名之者谁…

初中人教版文言文虚词归纳

初中人教版文言文虚词归纳问之客曰(代词,代这件事)//登轼而望之(齐军)//公与之乘代词(曹刿)//愿借子杀之(他,指代“北方侮臣者”)他(们)、她又数刀毙之《狼》//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令辱之(指代吴广…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考点梳理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1基本字词归纳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1基本字词归纳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

(人教版)初中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1之zh动词去到往吾欲之南海为学寡助之至代词代人代物代事助词的嗟来之食结构助词不译3者结构助词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二世杀之陈涉世家钟鼓乐之窈窕淑女又数刀毙之狼莫不奇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名之者谁左右采...

初中文言文重点实词及虚词理解汇总

初中文言文重点实词及虚词理解汇总1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2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备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被1影响被于来...

初中文言文虚词总结(4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