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经典名句解析

时间:2024.4.21

《论语》名句解读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饥寒是自己不喜欢的,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耻辱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从自己的利与害想到对别人的利与害,多替别人着想,这是终生应该奉行的原则。

?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

侍奉父母是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孔子教育人们,父母在世时,子女轻易不要出门远行,以便守在父母身边,尽孝子之道。如果非要远出,首先要安顿好父母,也一定要告诉父母确切的行踪。因为“儿行千里母担忧”。子女只有对父母孝敬有加,才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要让年事已高的父母无人照顾,还要牵挂远在他乡的子女。

?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却恰好相反。成人之美,积善成德,便成为君子;成人之恶,积怨日多,便是小人。君子受人尊敬,小人遭人唾骂。

? 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做事勤快敏捷,说话谨慎。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多做实事,少说废话,不乱说话。

? 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面临着仁义,就是老师,也不必同他谦让。这句话与“我爱我的老师,我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语)的意思有些类似。阐发仁义,捍卫真理,伸张正义等应该做的事,要积极主动地去做,绝不能推让。

?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君子襟怀坦白,安贫乐业,与人为善,知足常乐,所以能坦荡荡。小人欲念太多,患得患失,忧心忡忡,怨天尤人,局促不安,所以常心怀戚戚。

? 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不将对甲的怒气转到乙的头上,也不重犯同一种过失。许多人对自己的过失并不引起注意,甚至习以为常,若能像颜回那样该多好啊!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工匠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须事先磨快工具。由此可知,一个人要胜任工作,必须首先学好本领。今日读好书,来日才能大展鸿图。

1

?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

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这句话说的是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严格要求自己,进步就快;宽容别人,就会远离怨恨。

?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见到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对不如自己的人喜欢讥笑﹑轻视,因而沾沾自喜;对比自己强的人喜欢贬低,甚至嫉妒﹑畏惧退缩,害怕与他们交往:这都是不正确的态度。

?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君子一生中有三件事情应该警惕戒备:年轻的时候,正在长筋骨,气血尚未定型,在男女问题上必须警戒;到了壮年时期,身强力不亏,精力旺盛,要警戒无原则的纠纷和争斗;到了老年,体力和精力都差了,要警戒贪得无厌。这句话对于青少年来说,提出了早恋会影响身心健康的问题。在今天看来,孔子的“戒色、戒斗、戒得”的说法,对我们仍有教育意义。

?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该怎么办了。 孔子认为,一个人不讲信用就寸步难行。在今天看来,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也要守规则,讲诚信,才能在竞争中得到发展。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三个人同路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当我的师长的人。人人都有相对的技能和特长,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只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一定能找到可以教自己的老师。

? 三思而后行。——《论语·公冶长》

经过反复考虑然后才采取行动。这话适用于莽撞行事的人。

? 食不语,寝不言。——《论语·乡党》

吃饭的时候不交谈,睡觉的时候不说话。《论语》中记载孔子的生活习惯和养生之道的文字很多,这一条就很值得我们学习。

?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读书人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对社会责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长。对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来说,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是缺一不可的。

2

?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论语·子罕》

天寒地冻,才晓得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在艰苦的环境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节操和品格。在艰苦的环境里才能真正考验人。

? 温、良、恭、俭、让。——《论语·学而》

温和、善良、严肃、节俭、谦逊。孔子每到一个国家,必然听得到那个国家的政事,他就是靠“温、良、恭、俭、让”的美德和态度获得的。这也是我们求知、做人应具备的品格和态度。

?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论语·公冶长》

朽烂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垒起的墙壁,不能粉刷。比喻不堪造就的人,用不着去培养他。人的智力因素没有多大的差别,但人的情感因素有着很大的差别。孔子有个叫宰予的学生,大白天睡大觉,孔子说,对于宰予这样的人没有什么可责备的。因为他学习态度太差,已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只是读书,却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只是空想而不去读书,就会疲惫而无所获。“学”与“思”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注重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就达不到好的效果。

?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说出的话一定要算数,行动起来一定要坚决。一诺千金,敢作敢为,受人尊重;出尔反尔,优柔寡断,遭人鄙弃。

? 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

想要快反而达不到目的。孔子的弟子有一些做官的,孔子教育他们干出政绩不要急于求成。事物发展有它的规律性,学习上也要循序渐进,不打好基础,就想攻克尖端科学,快出成果,也是办不到的。

?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早上得知真理,即使晚上死了也值得。 这句话说明了对真理的渴望。“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这首诗,正是表达了这种思想,对自由、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可以使人舍弃生命。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知道的就承认已经知道了,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自作聪明的人总是把无知当已知。

?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3

志士仁人不肯贪生怕死而伤害仁义,他们总是宁可牺牲性命以成全大义的。自古忠臣义士把仁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文天祥就是这样的志士仁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表明了他视死如归,舍身成仁的心迹。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这是孔子晚年对自己一生学习修养的概括总结,说明他一生从不间断地学习修养,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个较大的进步,直至晚年达到最高境界。几千年以来,无数的人都把这段话作为勉励自己的座右铭。而其中的“而立”、“不惑”、“知命”、“耳顺”也分别成了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的代名词而广泛流传。

4


第二篇:大学、中庸、论语 名句赏析


◆◆1经典文库开卷有益四书五经名句

◆◆2经典文库开卷有益《大学》名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注释】选自《大学》第一章。道:宗旨,纲领。明:第一个明动词,彰明,显发。德:德行。亲:更新。止:有达成和维持之意。至善:最完善圆满的境界。定,心志的定向。本:原指树根,末:原指树梢。【译文】大学的宗旨,就在于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更新民风,在于达到德才完美的最高境界。知道所要达到的境界,然后志向就能有所确定。志向确定以后就能静下心来,心静以后就能安闲舒适,安闲舒适以后就能认真考虑,认真考虑以后就能有所收获。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枝节,任何事情都有终了和开始,知道什么在先,什么在后,就接近于合理了。

◆◆1经典文库开卷有益【赏析】在《大学》的开头,便阐明它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对大学的纲领有所体会,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理想方向。确定了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所干扰,就会至死不渝的去追求。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认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关系。“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对大学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自然距离大学之道的实现不远。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注释】选自《大学》第二章。齐:管理。修:修养。正:端正。致:推极,获取。格物:研究事物的原理。【译文】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2经典文库开卷有益【赏析】治国、齐家、平天下都是怎样做人的问题,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就是修身的问题。有道德的理想人格具体表现在行为、节操之中,可行为节操由意念志向所决定,如果意念志向夹杂着私情物欲,表现在行为节操不符合道德规范。所以只要思想志向真诚,心灵自然能够体现在各种行为事物之中,心志不为物欲所诱惑,道德人格就由此建立。其实道德的修养前提是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掌握做人道理。由此在推到这段话的前部分,要平治天下,开创一个道德的世界,就必须有一个道德的国家,国家由家组成,家由个体的人组成;最终归结到人的德行和道德人格。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注释】选自《大学》第二章。

◆◆3经典文库开卷有益【译文】对事物深入研究以后,知识就能丰富,知识丰富以后,诚意就能证实,诚意证实以后,心志就能端正,心志端正以后,身心就能修养,身心修养以后,家庭就能管理好,家庭管好以后,国家就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以后,天下就能太平。【赏析】这段话是对上一段话相对的复述。上一段话说明要明明德平天下,最终推到人要学习,掌握知识,明白事理,修身养性,培养道德情操。而这段话强调通过学习,修养学问道德,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有仁德修养的人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也是关键。两段话在说理逻辑上只是修辞手法上的先后而已,都阐述的是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

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注释】选自《大学》第三章。止:达到。敬:恭敬。慈:慈爱。信:信义,诚信。【译文】作为君主,就要达到仁爱;作为臣下,就要达到恭敬;作为儿子,就要达到孝顺;作为父亲,就要达到慈爱;与国民交往,就要达到诚信。【赏析】《大学》在首章就阐述了明明德、亲民与止于至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强调通过学习,丰富自己知识,知书明理,通晓人生之道,修

◆◆4经典文库开卷有益养品德,建立自己理想的道德人格。以“止于至善”为方向或目标,使自己无时无刻不在为仁行善之途上前进。所以至善之地表现在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事事物物中,像君主的仁,臣子的恭,儿子的孝、父亲的慈,国民之交的信等都可以往更好的方向去努力,永远不止息。要想“止于至善”,就需要发挥知、情、意,全力以赴,不可懈怠,然后会有较好的成效。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注释】选自《大学》第三章。毋:不要。恶:前一个厌恶,后一个污浊。好:前一个喜欢,后一个美丽。【译文】所说的证实自己的诚意,就是要不要自我欺骗,如同厌恶奇异的臭味,如同喜欢美好的色彩,这叫做自我满足。

◆◆5经典文库开卷有益【赏析】这段话主要是对诚意的含义论述。《朱子语类》卷第十五中说:“格物者知之始也;诚意者行之始也。”即对事物能明白其理,以达到致知的境地,然后对于道理无所不明。可是,有丰富的知识并不一定能守仁,明白事理并不一定能切实依理而行,唯意念诚实不欺的人,才能真正地为善去恶。这也是修身、正心的前提。所以说,让意念真实而无妄地依理而发,如同厌恶污秽的臭味,如同喜爱美好的色彩,不虚伪,不自欺,每个人应当以此自勉。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注释】选自《大学》

第三章。润:润泽,润饰。广:宽平。胖:安舒。【译文】有钱的人能够光彩他的房屋,有仁德的人,会修养他的身心,心里宽畅,身体自然也安舒了。所以君子一定要证实自己的诚意。【赏析】作为君子,一定要有诚意,在意念将发未发的瞬间要告诫自己,使意念真实无妄。由于意念是非,必然表现在各种言行上,而意念真诚又是美好道德品质的表现。所以有仁德的君子,做事光明正大,内心毫无愧疚,自然心胸坦然开朗,身体舒适健壮全归于诚意的结果。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

◆◆6经典文库开卷有益不忘也。【注释】选自《大学》第三章。贤:前一个贤是尊敬,后一个所尊敬的贤人。亲:前一个亲近,后一个所亲近的亲族。乐:前一个以此为乐,享受之意,后一个喜乐,快乐。利:前一个以此为利益,得到之意,后一个利益。【译文】后代君子尊敬所应尊敬的贤人,亲近所应亲近的亲族,普通一般人享受所得到快乐,利用所得到的利益,所以才终生不忘记前代圣王。【赏析】这句话是对此之前半部分总结,前部分论述前代圣君止于至善的德行,人民敬仰,不能忘怀。形容更新民风的效果,以证明明德的作用,所以后世有德之贤士,有感先王德行的宏大,自然敬而仰之。后代君子继承前王的宏德基业,自然怀念感激,百姓享受安居乐业的快乐,所以才终生不忘前代圣王。说理充分,证明了“止于至善”的巨大作用。

◆◆7经典文库开卷有益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注释】选自《大学》第十一章。不恕:不能推己及人。喻:使人明了,使人接受。【译文】君子对于优点,要自己身上拥有以后再去要求别人;对于缺点,要自己身上没有以后再去批评别人。自己身上所拥有的不是恕道,却能够去教导别人的,是从来没有的。【赏析】要治国,先齐家;不修身,不可以齐家。从修身到齐家,再到治理国家,是最自然的事,所以《大学》里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 ,一国兴 ”。一家之长修身与否,是家人的榜样,国君的修身,同样对人民起着表率作用,治国者的举止最能引起人民的注意,容易上行下效。治国者必须谨言慎行,务求言行一致。凡是推行的礼乐政令,自己能身体力行,并能慈爱人民,体贴民心,考虑养民教民之道,使人民在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得

到满足,人民才会心悦诚服接受其礼义教化、信守政令法制。所以对君子而言,自己具备道德修养,才能要求别人。否则会适得其反。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注释】选自《大学》第十二章。上:国君。老老:第一个老指敬重,后一个老指老人。长长:第一个长指尊重,第二个长指长

◆◆8经典文库开卷有益辈。弟:悌,孝悌。恤:怜惜,救助。孤:没有父亲。倍:即背,违背,背弃。【译文】所说的平定天下在于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是国君敬重老人,人民就会崇尚孝道;国君尊敬长者,人民就会崇尚恭顺;国君怜抚孤儿,人民就不会背弃。【赏析】言传不如身教。齐家的关键是修身,身修才能教育家人。治国之道除了教化之外,还需政令,但毕竟以教化为本。这段话就是强调国君在治国中的表率作用。只要在上者有敬老尊长、怜恤孤苦的行为,则人民自会兴起孝、慈、不背之志。这只不过是能推己及人,人心比,都一理而已。为人君者若能洁身自好,修养仁德,实行仁政,自然会得到人民的拥护而保有天下。这就是国君有道,不令自行,治国之道便是此理。

◆◆9经典文库开卷有益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注释】选自《大学》第十四章。道:言说之意,指治国的道理。【译文】就是说得到人民的心,就能得到整个国家;丧失民众的心,就会丧失整个国家。【赏析】儒家治国思想是为政以德,以礼治国,以民为本。这句话所阐述的道理和孟子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同出一辙。在上位者,要重视民众的力量,把人民做为立国之本,因为民众的向背,决定着国家的存亡。有仁德的君主,应顺应民心,以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宽以待民,善待民众,关心民众疾苦,让民众安居乐业。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自然保有天下。这种治国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10经典文库开卷有益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注释】选自《大学》第十四章。【译文】财富积聚了,民众就会离散,财富分散了,民众就会集聚。【赏析】治理国家,财用之源来自人民的辛勤劳动。国君若能从爱民出发,节约用度,使人民能生活充裕,以达到爱民、善民、富民的目的,人民自然而然会人心归向,辛勤耕作,贡献国家。如果国君只求自己聚敛财物,满足奢侈荒淫的享乐。那么,所属臣下就会争财逐利,中饱私囊,造成内乱四起。既然不能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人民当然不会努力耕作,导致人心涣散,人人见利轻义,上下都会陷于祸乱,最后招致国家败亡。所以,《大学》强调为上者要修养道德,公正无私,廉洁自律,与民同乐,拥有了人民,才是真正的拥有财富。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 必逮夫身。【注释】选自《大学》第十六章。拂:违反的意思。 :古“灾”字。逮:及至。【译文】喜好人们所厌恶的,厌恶人们所喜好的,这就叫做违背人的本性,灾害必定会落到他的身上。【赏析】荀子在《哀公》中说:“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以舟水比喻君王与百姓的关系,把君比

◆◆11经典文库开卷有益做舟,把民比做水,水可载舟达到彼岸,亦可将舟掀翻沉没,可谓精辟至极。所以说:若为君者为一己的私欲,他的好恶有悖人民的好恶,以至失去民心,得不到人民的拥护,必将是引祸至身,自取灭亡。由此可见,为君者要亲贤臣,远小人,以人民的好恶为好恶,符合人民利益的事便做,以民为本,此可谓为治国之道。使人人各得其所,以此获得民心。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注释】选自《大学》第十六章。君子:指为君上者。道:修已治人之术。忠信:尽已之心而不违于物。骄泰:骄横放纵。【译文】君子有个大原则,就是必须采用忠诚信义来争得民心,骄横奢侈就会失去民心。

【赏析】在儒家的德政思想中,立信于民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孔子在《论语·子路》里说:“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即为君上者讲信用,人民就会以实情相告。为上者做到言出即行,表里如一,以实际行动取信于人民,得到人民的信服,就会得到民心,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国家政权也因此而得到巩固。所以说,治国的大原则就是必须忠诚守信来争取人民的拥戴,骄横放纵,奢侈荒淫就会失去民心,危害国家。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

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12经典文库开卷有益【注释】选自《大学》第十七章。道:规律。生:生产。食之者:坐食俸禄不干活的人。为:创造。疾:迅速。舒;舒缓。财:物资货财。恒:时常,长久。

【译文】增殖财富有个大原则,就是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创造得迅速,使用得舒缓,这就会使财富长久充足了。【赏析】这段看似论述蓄积财富的道理。实则以蓄积财富的普遍规律说明治国之理和修养个人仁德。在上者有仁德修养,能谨慎持守,不受私欲诱惑,推己及人,自然会得到人民的拥戴而保有土地,拥有土地,人民又乐于耕作,不言而喻,财物必然富足。加之为君上者能知人善任,摒弃只会坐食俸禄、不会办事的鄙薄小人。这样,有贤德的人大公无私,能造福人民,创造财富迅速,用度节约,财富就会蓄积国库。当然,为了财富于道德廉耻而不顾,那便是不义之财,不义之财来得容易,失得快。

◆◆13经典文库开卷有益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注释】选自《大学》第十七章。以财发身:把物资财货分施给人民,从而得到崇高的德誉。以身发财;不惜牺牲节操,以增加财富。【译文】仁德的人是靠财富来立身,不仁德的人是靠身心去发财。【赏析】论述了仁与不仁的人在道德和价值取向上的截然相反的两种态度。仍然属于治国之道与个人品德修养的问题。有仁德修养的人,把节操看得重于财富,死守善道。所以把财物分施给民众以为仁行善,自然会赢得民众的赞誉和敬慕。而缺乏仁德修养的人,认为财富重于一切,为了增加财富不择手段,有悖道德的事也无所顾及。所以说是以身发财。治国也如此理,国君仁德,人民信服,国家安定富裕。由此看出,德为本,财为末,不能本末倒置。

◆◆14经典文库开卷有益《中庸》名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注释】选自《中庸》第一章。天命:上天所赋予的。命:令。率:循。率性之谓道:循着本性而行,便是道。道:规律。修:修明。教:教化。【译文】天所赋予的就叫做“性”,循其本性就叫做“道”,修行明道的就叫做“教”。【赏析】这段话放在全书首章,可见为全书的总纲,说明性、道、教的含义与关系。人的本性是上天赋予的,循着本性而行便是道。使道能不断的实现,即按照道的要求不断的修养便叫做教化。中庸之道便是各安其所,万物就得到化育。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注释】选自《中庸》第六章。好问:不耻下问。迩言:浅近之言。隐:隐瞒,扬:宣扬。两端:即事情之理的正反两方面。用其中:在此之中,是指恰当的做法。【译文】喜欢请教别人,而且喜欢体察人们浅近的话语,隐瞒不好的地方,而宣扬好的地方,善于把握事情的两个极端,采用中庸之道施行于人民。

◆◆15经典文库开卷有益【赏析】此处以舜之行事来说明中庸之道。喜欢请教并能体察浅近之言,可见舜的大智、却不以为智,他懂得,其道无所不在,浅近之言仍不乏道的存在。儒家的道是指人生的正确途径,也即择善而行。惩恶扬善,足见舜的性情笃诚,在与人为善的心情底下,只见人的优点,而不觉人的不善。在分析掌握事理的正反两方面时,自然分辨过与不及,知道恰当的做法,然后施行于人民。这便是舜的大智。以此鼓励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择善而行,走人生正途,明辨善恶,以诚坚持下去。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注释】选自《中庸》第二十章。审:详细。笃:踏实、忠实。【译文】广泛地学习知识,详细地询问事物发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确地辨别是非,踏实地去实践。

【赏析】在道德实践中,知与行有着紧密的关系,两者的目标都是相同的,即善,坚持知行相结合的原则,就能达到目的。为了能行,必须先知,儒家主张的博学,首先是学道、学礼,学文。学道便是追求真理,学礼即“六艺”,学文即古代文献,也是博学求知的快捷途径,掌握前人对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经验总结。有不懂的问题就要请教别人,并把学来的东西,经过认真的思考,深刻领会,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只有对学到的知识进行分析,考察,才能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被现象所迷惑。人学习之后,就明白做人的道理,再把所学的知识去付诸行动,即

◆◆16经典文库开卷有益运用到实践中,不断努力,永无止境,在道德实践的征途上日益前进。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注释】选自《中庸》第二十一章。诚:诚心,诚恳。明:明白。教:教育,教化。【译文】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赏析】论述诚与明的关系。人能够明白事理,就可以确定自己内心所向的目标,以此去指导自己的行为。由于人天生性善,也可反躬自省,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于心中向善的本性,即真诚。如此看来,真诚与明白事理,互为促进,相辅相成。“自诚明”是说由真诚而明理。“自明诚”是说由明理而真诚。不论是出于天性或是教育的结果,一个人处世立身的原则都应是为仁行善,自觉自愿,不为外在力量所促使,做到这样,人就能达到至真至纯,至善至美的境界。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17经典文库开卷有益【注释】选自《中庸》第二十二章。赞:助。参:与天地并立而为三。【译文】只有天下最为诚心的人,才能够完全发挥自己的本性;能够完全发挥自己的本性,就能够完全发扬别人的本性;能够完全发扬别人的本性,就能够完全发扬事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天地的演化和养育万物;可以帮助天地的演化和养育万物,就可以和天地配合成三了。【赏析】至诚尽性是中庸全篇主旨所在。只有至诚者能尽其本性,实现其本性,一切人都能实现其本性,为仁善行表现在社会各个方面,则万物的天性也可以得到实现了。人如果能发扬向善之心,由仁民爱民而爱万物,珍惜万物,就可以赞助天地的化育之功。人类为万物之灵,可以以其智慧及能力让大自然中的万物得到适当的生存机会。人可以与天地并地而为三。儒家这种致极,致美的思想境界值得每个人去追求,为之而不懈努力。

◆◆18经典文库开卷有益《论语》名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注释】选自《论语·学而》。时:适当的时间。习:复习、练习。说(yuF):古代通“悦”,高兴、愉悦。知:了解。愠(yMn):恼怒,怨恨。君子:一般是指道德、学问修养好的人。【译文】学习知识而又能经常去复习、练习,不也是很令人高兴的事么? 有朋友远道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么? 别人不了解你,也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修养好的君子吗?【赏析】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教授学生们知识的过程中,将做人的基本原则和为人处世的道理贯穿其中。教导学生为学做人的方法,只有通过知识的求得,并能反复的温习,才能使所学知识得以巩固,使所学习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能力。就是在网络时代的今天,这一学习方法仍然是大家所推崇的。而学习就是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来领悟新知识,从中体会获得新知识的快乐。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修身”,也就是“修养”。要提高个人修养就必须学习,用知识来武装自己。能与远方来的学友探讨学问,更是人生的一大乐趣。因此,从《论语》叙述三个关联问题中,表达了孔子教学生学习,交友和注重修养的乐趣。也反映了孜孜学习,待人接物彬彬有礼是仁人君子应具备的精神。 ◆◆19经典文库开卷有益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注释】选自《论语·学而》。患:担心、担忧。不己知:宾语前置,不知己的倒装。知:了解。【译文】一个人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赏析】孔子是儒家的代表,儒家重视个人修养,教育人们在知识追求过程中明白事理,掌握为人做事的原则。有道德的君子具有虚怀若谷,容纳百川的风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只有过努力学习,积累学问,才能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知识水平;对人则要谦虚谨慎,只要自己做的对,对别人的不了解自己,没有必要担心什么。相反,惟恐自己对人没有足够的了解,而造成是非不明,善恶不分,其后果危害更大。

◆◆20经典文库开卷有益贫而无谄,富贵无骄。【注释】选自《论语·学而》。谄:谄媚、奉承。卑躬屈膝的讨好人。【译文】贫穷的人不谄媚奉承,不要没有骨气,富贵的人而不自

尊自大,不以为然。【赏析】子贡是孔子的得意学生。孔子的主张是要“安贫乐道”,精益求精地追求学问,研究做人的道理。贫穷不是错,富贵不是对,贫和富不是衡量一个人的标准。从根上查,富人也曾有几代穷,贫穷的人不能妄自菲薄,自己看不起自己,心穷了,那也就真的穷了。正确地认识贫穷和富贵,把两者应具有的精神升华到更高层次,是孔子对子贡提出的“贫而不谄,富而不骄”问题的更高要求。子贡从孔子启发诱导的教育过程中,悟出了认真钻研,深入浅出,精益求精做学问的要领。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注释】选自《论语·学而篇》。日:每天。省:检查,反省。谋:考虑,这里指考虑事情,做事。信:诚实,诚信。传:传授,老师传授的知识。习:复习,温习。【译文】我每天多次的进行自我反省:替别人谋事是不是竭尽全力呢? 和朋友交往是否真心诚意呢? 老师传授知识,是否用心的

◆◆21经典文库开卷有益认真的复习?【赏析】本章是孔子的学生曾子谈加强自身修养的最好方法就是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三省吾身”就像每个人每天要洗脸一样,成为自觉的要求,否则,就会灰尘满脸。古人从做事是否尽己所能;与朋友交往是否真诚;学习是否刻苦认真三个方面来自省,鞭策自己,其精神实质就是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干事。在当今社会,我们要反省的就是多方面了。坚持自省,道德修养就会不断提高,工作学习也会天天进步。巧言令色,鲜矣仁!【注释】选自《论语·学而》。巧言:花言巧语。令色;假装和善的面目。令:美好,善。鲜:少。鲜矣仁:是“仁鲜矣”的倒装。【译文】花言巧语,假装和善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赏析】在本章孔子不说“仁鲜矣”,而说“鲜仁矣”,可见圣人的良苦用心。从正面提醒人们花言巧语,一副讨好的脸色,往往是很少有仁德的人。告诉人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虚伪的表面所迷惑,要注重内在的品德修养。在当今社会,尤其是当政者,不要被谄媚奉承之人的伪善面孔影响自己对大事大非的判断,而对那些脚踏实地,表里如一的人应多听他们的想法,永远牢记“忠言逆耳”这句名言。

◆◆22经典文库开卷有益过则勿惮改【注释】选自《论语·学而》。惮:畏惧,怕。【译文】有了错误不要害怕改正。【赏析】孔子这句话着重强调了人不怕犯错误,只要知错能改那才是最重要的。儒家推崇的是对人对事要以忠信为主,诚实无伪,时刻学习别人长处,改正自己缺点和错误的自我修养方法。有了过错不但不要怕改过,更重要的是迅速改正。正如朱熹引程子的“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注释】选自《论语·学而》。安:安逸,舒适。敏:敏捷。慎:谨慎。就:接近,亲近。正:改正,纠正。有道:有道德修养的人。好:爱好。【译文】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小心谨慎,接近有道德的人并向他们学习,从而改正自己的缺点,这样的人可以说是爱好学习的人。【赏析】这段话是孔子对君子的理想人格作了形象的概括。教育人们正确地对待物质生活享受和精神生活的追求,摆正二者之间的位置。指出了人们应将道德修养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物质

◆◆23经典文库开卷有益享受。在社会实践中要勤恳认真,说话谨慎,并且不断地向有道德的人学习,求得进步,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在道德上对自己的约束,这才是仁人君子所具有的修养。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注释】选自《论语·学而》。入:在家。出:外出学习或做事。弟:古同悌(tK),敬爱兄长、长辈。泛:广泛,普遍。亲仁:亲近有仁德的人。文:学问,文献。【译文】学生在家里要孝敬父母,到外面要敬爱长辈,说话做事要谨慎而且诚实可信,博爱民众,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些都做到之后,把其余的精力用在做学问上,认真研读文献方面的知识。【赏析】孔子最重视个人修养,要求学生在家里要孝敬父母,这是做人的根本。在外学习和工作,要与同志和睦相处,团结友爱,爱岗敬业,诚实待人。常常向那些品德高尚的人学习,以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在实践了这些做人的基本原则基础上,如果有精力,可以用来治学。由此可见,孔子在品德与学习的关系中,将行为与道德放在了第一位,其次才是学问,本末不能

倒置。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24经典文库开卷有益【注释】选自《论语·学而》。在:在世,活着。其志:他儿子的志向。没:去世,死亡。行:行为。道:志向,做法,这里指父亲生前的思想和行事。【译文】父亲在世时观察他儿子的志向,父亲去世后观察他儿子的行为;三年之内不改变他父亲的思想,可以说是尽孝了。【赏析】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淳化民风的措施之一。孔子论述的孝道,反映了儒家的伦理观。儒家倡导的孝道是子女对父母绝对服从,子女的一切都由父母做主,父亲在世时,要看子女是否有远大理想,父亲去世后,三年不改变父亲的行为准则,才能称得上孝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应辨证地去分析“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说法。如果父亲的行为准则是正确的,那么就可继承,发扬光大。反之,应予以立即修正,不能盲目地尽孝。

◆◆25经典文库开卷有益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注释】选自《论语·学而》。贤贤:第一个贤字做动词,尊敬贤者,第二个贤字为名词,谓贤者。易:更易。色:女色。事:奉侍。致:送,奉献,贡献。身:生命。【译文】一个人能尊敬贤能的人,对女色不屑一顾;侍奉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够舍得献出生命;和朋友交往,诚实守信。这种人虽说自己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有高深的学问。【赏析】儒家最讲个人修养,讲究孝道是个人修养之一。对父母尽孝竭尽全力;侍奉君主忠心耿耿,不惜性命;对待朋友诚实可信。尊敬贤人,远离女色,这些都是为学处世之道。具有以上的道德修养,是仁人君子做人的最大学问。因此,子夏说这样的人虽说自己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要说他有着高深的学问。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注释】选自《论语·学而》。务:专力。本:基础,根本。立:建立,立。道:仁道。弟:通悌。仁:仁爱,也是儒家一种道德准则。与:语气词。【译文】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根本建立了,仁道也就产生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就是行仁的根本吧! ◆◆26经典文库开卷有益【赏析】有子论述了做人最基本的道德修养是孝顺父母,尊重兄长。孝悌是仁爱的基础,明确树立了根本,人生的各种大道理都是从这根本中产生出来的。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只要有善事父母,友爱兄弟这些仁爱的基础,才能谈到爱别人。所以作为仁人君子不仅要孝父母,敬兄弟,还要更好体现仁爱精神。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注释】选自《论语·学而》。道:治理,也可说领导。乘:一车四马为一乘。千乘之国:可出兵车一千辆之国家。敬事:做事认真。信:诚信,取信于民。节用:节制用度,节省开支。爱人:爱护下属。时:农闲之时。【译文】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对国家的政事要严肃认真地去处理,讲究诚信,取信于民,节省开支,爱护下属,役使老百姓要在农闲之时。【赏析】儒家倡导以礼治国的思想原则。孔子在本章从几个方面阐明了治国之道理:要管理好一个千乘之大国,首先是处理国家政事要严肃认真,也就是我们今天所提倡的敬业精神;其次是对老百姓要言而有信,不能朝令夕改,这样才能取信于民;再次是管理国家财政开支以节约为原则,目的是为减轻老百姓税收负担,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使用老百姓为国家做事时要安排在农闲时节。爱护官民是治国者不可忽略之事,唯有如此,众人才会心悦诚服的服从你的领导。

◆◆27经典文库开卷有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注释】选自《论语·为政》。知:知道。是知也: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译文】知道的就承认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聪明智慧。【赏析】孔子教诲子路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知与不知。也是教育人们做任何事都必须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学习、为政都必须谦虚认真,老老实实,理解多少就说多少,不懂不能装懂,自欺欺人。真正的聪明智慧是为人处世实事求是,不懂就是不懂,虚心向他人学习,不耻下问,将不知的问题一定弄懂,直到获得真知。那些不懂装懂,自以为是的人应该铭记孔子的这句至理名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注释】选自《论语·为政》。故:旧,指过去的人和事。师:老师。【译文】温习旧的知识,进而能有新

的体会,这样便能做别人的老师了。【赏析】“温故而知新”是孔子论述为师的道理。这句话不仅对老师有启发作用,对其他人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温故中获得新

◆◆28经典文库开卷有益的启示,新的收获。人类的知识是在“温故知新”的基础上积累起来的。社会的发展是靠人们对知识循序渐近的掌握而发展。人们在学习前人智慧结晶的同时,得到新的体会,也就探索出新的道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注释】选自《论语·为政》。罔:迷罔,茫然,蒙蔽。殆:疑惑。【译文】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罔,无所收获,只是思考而不读书,有时就会空想,疑惑不解。【赏析】孔子辩证地分析了学与思的关系,他主张学思结合,认为二者并重。强调了学生不但要勤奋好学,而且要勤于思考,其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反之,只善于思考,而不去认真学习,那么神思就会枯竭,无所收获,很多问题便无所适从。孔子通过言简意赅的十二个字,谆谆告诫人们:学思结合,偏一不可,勤奋努力,刻苦钻研是事业有成的重要途经。

◆◆29经典文库开卷有益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注释】选自《论语·为政》。有:又。志于学:立志向学,追求学问。立:独立。不惑:遇事不迷惑。天命:指宇宙自然之理。耳顺:能听进好、坏话,并能辨别事非。逾:超越。从:随。矩:法度之器,规矩。【译文】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学习,三十岁开始自立,能在社会上站稳脚跟,四十岁面对一切事情都能明白其中之理而不被迷惑,五十岁了解宇宙自然之理,六十岁时,对别人所说的话能分清是非,七十岁时便能随心所欲,随意而行,但一切行为都不会超越规矩准则。【赏析】孔子用精炼的语言总结了自己人生经历的实践经验。在他十五岁时就立志追求学问,三十岁时自强自立,四十岁明白事理,遇事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宇宙自然规律,六十岁明辨是非,七十岁随心所想,又不至逾越法度。孔子告诉人们,在漫长的人生历程中,从成长到成熟,人都会经历不同的几个阶段,道路并非平坦。人生目标确定后,只有通过孜孜不倦地追求学问来丰富自己,完善自己,才能日有进益,加之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才能到达人生的彼岸。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30经典文库开卷有益【注释】选自《论语·为政》。道:同导,引导,开导。政:法制政令。齐:整齐,整齐需强制手段,也说整治。刑:刑罚。免:幸免。礼:道德准则。格:正,纠正。【译文】用法制政令引导人民,采用刑罚整治人民,人民为逃避刑罚而约束自己不去干坏事,但内心不觉得犯罪是极为耻辱的事;用道德开导人民,用礼教规范人民,使人从思想上自我反省,不但自知其耻,而且能改过归于正道。【赏析】孔子论述了以德与礼来教导人民,将使人民自爱自重,心悦诚服。实际上这也包含了对人格、人性的重视。如果光靠政令法制来约束民众,这效果非常有限,只能养成人们为逃避刑罚而克制自己,不去犯罪,但不会有羞耻之心。所以说,以德与礼来治理人民,为政者首先要以身作则,力求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修养,将内在德与礼表现在美好的行动上,成为德与礼的典范。这样才能使人民上行下效,知耻悦服。当然,政令和刑罚是不可或缺的,把德、礼、政、刑四者结合起来,会推动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

◆◆31经典文库开卷有益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注释】选自《论语·为政》。周:团结,亲和。比:勾结。【译文】君子讲团结而不去和人搞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讲团结。

【赏析】孔子用对比的方法论述了怎样辨别君子和小人。君子与小人的本质区别在于君子为人做事顾全大局而不损人利己,和绝大多数人都能友好相处。小人则不同,于公于私,于人于己,一切都从私利出发,结党营私,搞小集团,自私自利,处事不公,关键时候他们的小人面目会暴露无遗。从而在比较中就能判断谁是君子,谁是小人。君子不嚣。【注释】选自《论语·为政》。器:器具,引伸为只有一种特定的局限的用途。【译文】君子不能像器具一样,只有一种特定的局限的用途。【赏析】作为君子应当是一个德才兼备,文武双全的通才,而不能像器具一样,只局限一种用途。孔子强调君子要担负起治国之重任,要求君子是具有

博学多才,有胆有识之士。对内能运筹帷幄,对外能自如应对四方,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应有的贡献。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

◆◆32经典文库开卷有益【注释】选自《论语·八佾》。佾:古代奏乐舞蹈,每行八人叫一佾。 忍:忍心,狠心。【译文】他竞然用六十四人在庭院中奏乐舞蹈,天子才用六十四人之规格,这种越礼的事都可以狠心做出来,还有什么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赏析】礼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篇是孔子针对季氏在家庙祭祀中用天子能用规格的越礼之举,予以愤怒谴责。《周礼·祭法》对于祭祀祖先,各级所用规格都有明确规定,如果逾越等级,就是非礼的僭越行为。作为周礼的坚决维护者孔子,对于季氏这种越礼之举深恶痛绝,并义愤填膺给予的抨击,这僭礼的事都可忍心做出来,还有什么事不能狠心做出来呢? 从反面教育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循规蹈矩,尊法守纪,坚持原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说的正是如此。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注释】选自《论语·八佾》。仁:仁爱,仁德。礼:礼仪。乐:音乐。【译文】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礼仪对他有什么意义呢? 做人如果没有仁义,那礼乐对他还有什么意思呢?【赏析】孔子的思想体系核心是仁,是道德规范的最高标准。做人

◆◆33经典文库开卷有益如果没有仁德,就谈不上行礼乐。仁是根本,是各种德行的总和,礼乐是仁的内涵,是当时社会道德规范的礼仪制度和感化人的工具。一个不讲仁德的人,礼仪和音乐对他还有什么约束和感化作用呢? 教育人们仁德是个人修养的根本,一切行为都不能超出道德原则的规范。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注释】选自《论语·八佾》。说:解释。遂:完成。咎:追究。谏:谏阻,劝阻。【译文】已经做的事不要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不必再谏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不必再追究。【赏析】孔子的这几句话早已成为警语名句。最初是针对他的学生宰我失言有感而发的议论。当时,鲁哀公问宰我,古代用什么木料做社神牌位。宰我回答:夏朝人用松木,殷人用柏木,周朝人用栗木。之后又随便的加一句,说是让老百姓战战栗栗。这便违背了孔子行仁政的思想原则。话已出口,难以收回,孔子听后立即给予批评。并教育人们话到嘴边留三分,不能无所顾及,随便乱讲,谨防造成不良后果。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注释】选自《论语·八佾》。居上:处在上层地位的人。宽:宽大,宽宏大量,敬:恭谨,严肃认真。为:行。临丧:参加丧 ◆◆34经典文库开卷有益礼。临:参加,到。【译文】居于上层地位的人不能宽宏大量,行礼时不恭敬严肃,参加丧事时又不悲痛哀伤,这种人我怎能看得下去呢?【赏析】居于上层地位的人是否能得到老百姓的拥戴,是否能以身作则为老百姓起表率作用,关键看他是否有仁德修养。有了仁德之心,就能很容易做到对下属,对人民宽宏大量,对老百姓真诚相待,参加丧礼哀戚至极以孝教化人民。唯有如此,才能得到人民的真心拥护。也反映了孔子礼治思想主张,教育为政者施行礼治要以宽、敬、哀为准则。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注释】选自《论语·里仁》。仁:仁德。约:贫困,穷困。乐:安乐。安:安心。利:利用。知:明智,聪明。【译文】没有仁德的人,不能够长久地处于贫困中,也不可以长久地处在安乐中,只有仁德的人安心实行仁,明智的人知道仁道的美善而利用仁。【赏析】孔子教导人们,做人的根本是仁德,论述了“仁者”和“不仁者”的本质差别。有仁德的人,能自如生活,坦然地面对现实。穷困不减乐,富贵不骄淫。相反,没有仁德的人,长期处于穷困,就会心怀不轨,偷鸡摸狗;长期处在安乐环境,就会

◆◆35经典文库开卷有益骄横淫乐,不安分守己,其结果都是做坏事。由此可见,只有将仁德根植于灵魂深处,才能明白仁的美善,行仁就会成为自然而然之事,也才可长处约,长处乐。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注释】选自《论语·里仁》。唯:只有。好:喜好。恶:厌恶,憎恶。【译文】只有仁德的人才能够喜欢好人,也才能厌恶坏人。【赏析】正人君子的道德修养是仁德,只有以仁为依据,就能爱憎分明,明辨善恶。仁德的人,坚持公道,以德举人,赞扬善行,批评恶行,是非面前坚持原则,为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而挺身而出,不惜牺

牲自己的生命,道德勇气促使他们扬善除恶。

◆◆36经典文库开卷有益朝闻道,夕死可矣。【注释】选择《论语·里仁》。朝:早,早晨。道:真理。夕:晚上。【译文】早上得到了真理,就是当晚死了,也值得了。【赏析】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过程中,去不断地完善自己道德修养和行为。孔子强调,早上得到了真理,就是晚上死去,也是死得其所。因此,历史上许多英雄豪杰,在真理面前不畏强权,挺身而出,扬善抑恶,为造福于人民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就是在现代社会的今天,这种人格魅力仍然具有榜样的力量。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注释】选自《论语·里仁》。怀:怀念,关心,念念不忘。土:乡土。刑:刑法,法制。惠:恩惠。【译文】君子念念不忘道德,小人怀恋田土;君子关心法制,小人关心恩惠。【赏析】孔子用怀念道德和法制,怀恋田土和恩惠来区分谁是君子,谁是小人。通过两者之间不同的人生追求对比,指出了他们在道德修养上的差异。正因如此,导致了两者在人生价值取向的差别。君子怀念的是道德,仁德是他们心中不可缺少的精神财富,行为处处合乎法度;而小人则怀恋的是欲,追求的是恩惠。

◆◆37经典文库开卷有益以此提醒人们,立身处世之道的根本是道德修养的不断提高。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注释】选自《论语·里仁》。患:担心,忧患。位:官位。以:凭。立:站到那个位置。莫己知:不了解自己。求;追求。可知:可以给人知道。【译文】不要担心没有官职,所要担心的是凭什么本领站到那个位置,也就是说是否称职。不要担心没有人了解自己,只追求有足以让人可以知道的才能。【赏析】理想的职位是每个人都渴求的,但必须实事求是正视自己的能力,并能观客公正地评价自己,才能准确地给自己定位。正象孔子所说,不要担心没好职位,所要担心的是有没有胜任的本领,更不要担心没人了解自己,只有追求到的真才实学让人去了解。一个人要成就事业,就要努力积累知识,不断完善道德修养。能有出类拔萃的真才实学,若有机会,就会如鱼得水,自如地施展聪明才干,也才会在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注释】选自《论语·里仁》。喻:知晓,懂得。利:财利,私利。【译文】君子晓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财利。

◆◆38经典文库开卷有益【赏析】孔子对比了君子与小人两者之间对于义与利的不同态度。也就是君子与小人在仁德问题上的分岐。仁人君子重道德,守法度,行为美好;小人以利为先,见利忘义,于社会道德准则而不顾,以期达到追求私利的目的。正如晋范宁所说:“弃货利而晓仁义,则为君子;晓货利而弃仁义,则为小人。”孔子教人们的行为要以义为准则,背离仁德的利千万不可取。切不可忽略了做人的最基本原则。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注释】选自《论语·里仁》。在:在世,活着的时候。游:出游,游学,游宦。方:去向,去处。【译文】父母在世时,不出门远行。如果要出远门,一定要有明确的去处,并安顿好父母。【赏析】侍奉父母是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孔子教育人们,父母在世时,子女轻易不要出门远行,以便守在父母身边,尽孝子之道。如果非要远出,首先要安顿好父母,也一定要告诉父母确切的行踪。因为“儿行千里母担忧。”子女只有对父母孝敬有加,才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要让年事已高的父母无人照顾,还要牵挂远在他乡的子女。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39经典文库开卷有益【注释】选自《论语·里仁》。年:年龄。一则:一方面。喜:高兴。惧:怕,担忧。【译文】父母的年龄,不可不知道,一方面因为他们的高寿而高兴,一方面为父母的衰老而恐惧。【赏析】孔子教导做子女的要知道父母的年寿日高,逐年衰老,应该在父母有生之年竭尽全力侍奉他们,关心他们,使他们能够有一个快乐,幸福的晚年。孔子在这里也道出了人的矛盾心理,父母增岁,子女喜忧参半。高兴的是父母身体健康,享有高寿,儿女就能多尽孝心,报答养育之恩。担忧的是父母毕竟年寿已高,会日渐衰老,总有一天要弃自己而去,再也没有机会守在他们身旁行孝。孝子之道也正如此。古者言之不出,

耻躬之不逮也。【注释】选自《论语·里仁》。古:古人。出:出于口。躬:身,亲身。逮:及,到。【译文】古人不轻易开口,因为他们以说出口而做不到为耻。【赏析】孔子由深入浅出的道理教导人们仁德修养是做人的根本,言而有信,言出既行是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古代君子言语谨慎,都怕自己行动跟不上而引以为耻。古人尚且如此,况且今天的人们更应该如此,必须恪守诚信,尊

◆◆40经典文库开卷有益守诺言。在社会实践中,少说空话,多干实事,做事为人谨守道德准则,说到做到,言行一致。只有重信誉才能在千变万化,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独树一帜,赢得成功。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注释】选自《论语·里仁》。欲:须。讷;拙状,语言不流畅。言:言语。敏:快速:有力,敏捷。行:行为。【译文】君子说话应该谨慎而办事的行动必须是快速而有力。【赏析】本篇是孔子教人如何做一个有仁德修养的君子。少说空话,多干实事,言行一致是孔子要求君子行为的准则,也是他的一贯主张。在现实生活中,做人不应该夸夸其谈,将良好的道德修养付诸于美好的行为,做事坚持原则,是非分明,果断而不草率,言出即行,用优异的成绩向世人证明自己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真正体现孔子的思想:君子的言行,在说的时候,宁可显得有点迟钝,不易出口,但在行动上是迅速果断。

◆◆41经典文库开卷有益德不孤,必有邻。【注释】选自《论语·里仁》。孤:孤独,孤立,孤单。邻居,友邻,伙伴。【译文】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人来与他为伴。【赏析】有仁德修养的人,就会有至高的思想境界,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最高美德的人。追求道德完美的人时刻心里为别人着想,处处与人为善,友爱和睦,顾全大局,先别人,后自己。这样的人自然而然的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和爱戴,别人更会主动与他为友,他怎么会在社会上孤立呢? 孔子在此强调了仁德修养的力量,并勉力人们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自然就会教育他人,感化他人。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 也;【注释】选自《论语·公冶长》。朽:腐烂,多指木头。雕:雕刻。粪土:腐土。 (wO):用泥灰抹墙,此处指粉刷。【译文】腐朽的木头不可以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是不可以粉刷的。【赏析】孔子的这句话虽是针对他的学生宰我白天睡觉不学习懒惰表现有感而发。但实际上对人们都很有教育意义,“朽木不可雕”如今已成为妇孺皆知的成语,是对那些嘴上说胸怀大志,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而实际行动不愿做出任何努力的人

◆◆42经典文库开卷有益给予有力的针砭。对只说空话,不干实事的人用再多的功夫去造就,正像是雕刻朽木,粉刷粪土一样白费力气。常言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只有通过辛勤的努力,才会成就大事业。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注释】选自《论语·公冶长》。今:现在,今天。于:对于别人。观:观察,考察。【译文】现在我对于别人,听他说的话,还要观察他是不是这样做的。【赏析】本篇仍然是孔子对学生宰我只说不做,学习偷懒,白天睡觉,虚度光阴的行为给予了严厉的批评。由于宰我能言善辨,孔子误以为宰我是一个勤奋好学,要求上进的人,当他看到宰我白天睡觉这件事后,总结出判断一个人的正确方法是,不看你说的好听,更重要的要观察是不是这样做的,是否言行一致。从孔子对宰我的态度可以看出,孔子教人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做人与其说的好,不如做的好。对“朽木”“粪土”之类为学之道不要抱任何幻想,判断一个人不要“听其言而信其行”,重要的是“听其言而观其行”。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注释】选自《论语·公冶长》。加:强加。诸:之于,语助词。【译文】我不想别人强加于我,我也不想强加于别人。

◆◆43经典文库开卷有益【赏析】子贡是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贡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不想别人强加到我身上的事,我也不会去强加到别人身上。孔子坦率地指出,子贡还未能达到如此之思想境界,从而勉励子贡加强仁德修养,努力地朝这个方向去做。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都不想别人强加于我,我强加于人,事实并非如此。虽然管不了别人强加于自己,往往自己也很难做到不强加于人,这就要强调加强自身个人仁德修养,学会尊重别人,关心别人,其

实也是尊重、关心自己。有了完美的道德修养,人与人之间互换位置想想,很多事情也不难办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注释】选自《论语·公冶长》。敏:聪明,也可释为勤勉。耻:羞耻,耻辱。下问:向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译文】他聪明而爱好学习,不以向地位、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赏析】“不耻下问”已成为我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至理名言。撇开孔子当时说这句话的时代背景。就现在而言,为人们讲出学和问两方面内容的为学之道。为学光有聪明不行,还有爱好学习的习惯,更要有不以向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的虚心学习精神,这样才会在为学的过程中学有所得,学有所进,也才能取得学有所长的效果。

◆◆44经典文库开卷有益三思而后行。【注释】选自《论语·公冶长》。 三:多数。三思:反复思考。【译文】每件事情要经过多次考虑,然后才去行动。【赏析】千百年来,中国人每遇到大事时,都会想起“三思而后行”这句古话。凡是成就非凡事业的人,都会继承古人留下来三思而后行的美德,做事果断而不鲁莽。反复考虑,权衡利弊是为了减少差错,以免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和难以挽回的损失。如果事先将各方面情况做了慎密的思考,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做起事来就能应付自如,不会出现乱了章法,手足无措的现象。当然,三思并不是意味着遇事优柔寡断,无所适从。而是谨慎行事为了把事情做的更好。

◆◆45经典文库开卷有益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注释】选自《论语·公冶长》。安:安养,安乐。老者安之:所有的老者,都能享受到安养。信之:大家都能互相信任。少:少年,泛指卑辈少年。怀之:都处于良好的养教中。【译文】我愿所有的老人都能得到安养,朋友之间都能互相信任,年少的都能得到良好的养教。【赏析】仁是孔子思想体系核心。孔子的这番话是在和他的学生颜渊、子路各言其志时所说,表达了他致力于天下大事的宏伟抱负。孔子的志向是要天下所有的老人得到安养,朋友间得到信任,少年们得到良好的养教。这种志向非一般人所能想到的,也说明了孔子的仁德修养已达到了最崇高、最完美的境界。他这种以天下事为己任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不迁怒,不贰过。【注释】选自《论语·雍也》。迁怒:心情不好,拿别人来出气。贰:再,重复,贰过:同样的过失或错误。【译文】不拿别人来出气,也从不重犯同样的错误。【赏析】这句话是孔子赞美他最喜欢的学生颜回所具有品德修养。在众多的学生中,为什么孔子最看重颜回呢?因为颜回不但发愤学习,勤于思考。更重要的是自己生气,心情不好时,从不

◆◆46经典文库开卷有益拿别人当出气筒,也从不重犯同样性质的过失。由此而知,孔子所说的好学,首先是为人处事品德修养的学习,当然,知识学习更不能放松。所以说,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更要注重道德修养的培养。君子周急不继富。【注释】选自《论语·雍也》。周:周济,救济。继:添加,增益,增添。【译文】君子只济有急难的穷人,而不去添加富人更富。【赏析】孔子这句话是针对冉求为公西赤母亲请求发给安家口粮一事有感而发。当时,公西赤出使齐国,既有肥马拉车,又有皮袍裘衣,可知富贵之至。可冉求一再请求,不听老师之言,却给了八十石小米,见此,孔子便批评冉求,是君子就要救济穷人的急难,而不是增添富人更富。也体现了孔子“周急不继富”的思想主张。为人们怎样做人提供了一盏明亮的警示灯。因此也告诫人们,锦上添花是小人,雪中送炭真君子。在当今社会人的办事原则上,更有着深刻的现实教育意义。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注释】选自《论语·雍也》。箪: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一箪食:一竹筒饭。陋巷:简陋的小巷。堪:忍受。

◆◆47经典文库开卷有益【译文】吃一竹筒饭,喝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愁苦,而颜回不改变好学的兴趣,乐在其中。【赏析】“仁”是儒家追求的最高目标。注重精神生活追求,轻视物质生活享受是儒家的一种人格理想。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对他最得意的学生颜回安贫乐道的美德不只一次的赞赏,是因为颜回的道德修养达到了仁德的美好境界,行为也正符合孔子仁的思想准则。在别人都不堪忍受一筐饭,一瓢水,住

破屋的艰苦生活时,颜回仍能坦然面对贫穷,更加勤奋好学,致力于仁德追求,并且怡然自得,乐在其中。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应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注释】选自《论语·雍也》。博:广。文:文献。约:约束。畔:古同叛,此处指叛道。【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文献,而又能以礼来约束自己,便可以不至于离经叛道。

【赏析】孔子教人们的为人之道,就是要博学于文,即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献,积累广博的知识,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同时,要用礼制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才不会违背道德规范。所以说,学习和约束二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完美的仁道修养,是通过学习和美好行为来表现,良好的品质修养也是事业成功的前提。

◆◆48经典文库开卷有益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注释】选自《论语·雍也》。质:朴实,质朴。文:文采。野:粗野。史:史官,此处指只注重浮华外表。文质彬彬:既文雅又质朴的样子。【译文】朴实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就显得浮华。文采和朴实恰当结合,这才是个君子。【赏析】现代人们常用文质彬彬去形容一个人的行为,而等读了《论语》之后,才知有其深刻的含义。质是自然本性,朴实无华。过于朴实就难免流于粗野,比如在与人交往时;虽有一颗真诚之心,却因语言行为上表达的欠缺,容易造成人的误会或反感。文采是通过学习所得,能怡情养性,陶冶情操,待人接物很有涵养。如果言行表现过分,就显得言不由衷,虚伪客套。所以孔子说,人将真情实感恰如其分的表达出来,本质和修养巧妙的结合,表里如一,才算是个君子。

◆◆49经典文库开卷有益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注释】选自《论语·雍也》。直:正直。罔:不正直。幸:侥幸。【译文】人生存在世界上,贵在正直,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赏析】孔子主张做人贵在正直。并指出了不正直的人虽也能生存,那是他侥幸免于灾祸。以此教育人们,人生存在世界上,如果正直善良,心灵美好,行为也就光磊落,做事合乎道德规范,为人诚实守信,这样就可立于不败之地。否则,侥幸活着,那也是苟且偷生,惶惶不可终日。清刘宝楠说:“人能有诚,则行主忠信。若夫罔者,专务自欺以欺人,所谓‘自作孽,不可活’者,其能免此者,幸尔。”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注释】选自《论语·雍也》。知之:懂得它,了解它。好之:爱好它,喜欢它。乐之:以它为乐。【译文】对于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比不上以它为乐的人。【赏析】孔子指出求学过程中的知之、好之、乐之由浅入深的三个阶段。鼓励人们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从对知识的掌握,懂得道理,升华到对求学明道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达到以好学求道

◆◆50经典文库开卷有益为乐的境界。只有把获取知识当作人生最大的乐趣,才会使个人的仁德修养更加完美。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注释】选自《论语·雍也》。务民之义:教育人民做事合情合理。远:远离,疏远。【译文】专心致力于使人民做事合情合理,尊敬鬼神而远离它,可以说是聪明了。【赏析】这段话是孔子在回答学生樊迟问“知”时所说。教导樊迟作为为政者,要着眼于对人的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认清什么是人民迫切需要而又绝对应该做的,就专心致志努力去完成,自然可以得到人民的拥戴。千万不可为了达到任何政治目的,而颠倒务民之义与敬鬼神的主次位置。平时应该脚踏实地,勤奋工作,为民办实事,努力尽好自己的本分。对待鬼神呢? 以诚敬之心而为之,要摆脱鬼神对人间的影响。孔子的这项为政原则在现代社会的今天仍有作用。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注释】选自《论语·雍也》。仁:仁德。难:艰难辛苦。获:收获,获得。【译文】有仁德的人肯吃苦在先,而后得到收获,可以说是有仁德了。

◆◆51

更多相关推荐:
《论语》经典名句

一论语中关于儒家思想的经典名句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篇2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论语卫灵公篇3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

《论语》经典名句100句

论语经典名句100句20xx0624191917001求仁而得仁又何怨00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003敬鬼神而远之004子罕言利与命与仁005譬如为山未成一篑006未知生焉知死007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论语经典名句解析

论语名句解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饥寒是自己不喜欢的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耻辱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从自己的利与害想到对别人的利与害多替别人着想这是终生应该...

论语经典名句翻译

论语经典名句翻译原文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读l快乐乎学而直译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情吗意译有好多朋友从远方到中国来研究学问切磋技艺不也是让我们感到很快乐的事情吗原文2礼之用和为贵学而直译礼的应用...

论语经典名句解析

论语经典名句解读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做事勤快敏捷说话谨慎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多做实事少说废话不乱说话温良恭俭让论语学而温和善良严肃节俭谦逊孔子每到一个国家就能听到有关那个国家的政事这是他靠温良恭俭让的美德和态...

《论语》经典名句

一论语中关于儒家思想的经典名句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篇2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论语卫灵公篇3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

论语经典名句

论语经典名句一1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2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3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6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7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8知之者不如...

论语经典名句解析默写

论语名句解读1己所不欲2父母在3君子成人之美4敏于事5当仁6君子坦荡荡7不迁怒8必先利其器9躬自厚10见贤思齐焉11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12人而无信13三人行114食...

国学经典名句100条[1]

国学经典名句100条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与实习不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子曰君子食无求...

国学经典名句之论语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论语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论语2子贡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3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论语4君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论语5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

《论语》经典名句

论语经典名句要求记诵和翻译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宇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

《论语》经典名句

1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2礼之用和为贵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论语名句填空集锦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

论语经典名句(5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