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经验去思考(《做高效能的自己》读后感)

时间:2024.4.7

《做高效能的自己》读书体会

这本书从培养习惯入手,围绕提高工作绩效、时间管理、人际关系等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提出了17个影响我们工作和生活效能的习惯。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论做什么事情,往往都会按照既定的方式,或者说是“经验”来检验自己做的正确与否。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有一种声音在不断的提示他们,别人都是这样做的,如果我做的和他们不一样,那我就是错的!仔细追究其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点,其实并不是某一个人的错,是整个社会大环境的“随众”心态所导致。因为从幼儿园开始,我们耳边一直会有来自不同人群的同样提醒,或者说是告诫,那就是“不要做出头鸟”。第二点,可以说是人的“惰性”在作怪,因为在现成的办法及省力,又保险,对上级有一个看似合格的交待,对下级有一个看似完美的说法。其实心里更多的是在想,何必把自己置身于不必要的麻烦里?这就是所谓的“经验主义”。同时也就造成了人们只是在为工作而工作。经验主义其实并不是说不好,他至少可以帮你完成目前的任务,但是也就只有完成而已。因为经验的存在,会无形中限制着你的思维,只是注意到眼前存在的事实,僵化了创意。对一个现代都市人来说,追求效率已经成为了一种日常生活习惯。这也就是说,不仅要做事,更要做好事:不仅要有苦劳,更应有功劳。每个人每天,甚至是每时每刻都在做事,但是有人看着特别轻松,有人却整天疲于奔命。仔细想想,其实这里没有对于错之

分,至少生活的态度是正确的,只不过是做事的方法有些问题,或者是说对时间的掌控有些不足。正确的做事和做正确的事实判断一个人做事是否能够提高工作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前者是对过程的负责,而后者是对结果的负责,也可以说是在做事的过程中对注重点的不同,但也就是这一点,导致了结果的不同。

在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如果过于拘泥于过去的经验,不知变通,往往会犯下很多的错误。对于经验的运用,其实是有区别的,有人可以借助经验而飞黄腾达,有人却被经验害的名落孙山。但是,人为什么很难否定过去的经验?那是因为,过去的经验对于本人来说是大脑中的美好记忆。尤其是那些成功的经验和其实现的手段是一起保留在脑子里的。因此,再次面对同样状况时,为避免困难和辛苦,就想采用过去取得过成功的方式。或者,越到困难的处境,越容易想起过去的成功经验,再次重复相同的做法。从大脑的运行原理来说,或许这一倾向也是自然的。只有经验丰富的人才会经常说“根据我的经验来看 ”之类的话,这一般都意味着“对我来说更容易的做法是 ”、“我认为正确的做法是 ”等等。要是在一成不变的时代,这一做法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是,人也是从经验中学习的动物。只是,应该通过经验来掌握的是诸如挑战新事物的意志、克服困难的信念等等这样更本质的东西。切身体会到挑战之重要性的人,能够进入继续挑战新事物的良好循环中。为了以否定的眼光重新审视自己大脑中的成功经验,再次唤起挑战的欲望,就必须要从第三者的角度出发,客观审视自己的视点。要客观地审视自己,不要因拘泥于过去的经验,或重复

上次的做法,而不去挑战新事物。应该暂且否定自己过去的经验,试着向前一步,从全新的视角去考虑。虽然不会像说起来那么简单,但是如果不养成经常以这一视点审视自己的习惯,人就无法挑战新事物。被过去的经验束缚是很可怕的。

仔细回味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其实就是在思考中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任何一次技术的革新,其实都是思考的过程。但是怎样的思考才可能是有意义的思考呢?尤其是对于上班族的人。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一天深夜走进实验室,见到他的一个学生仍然在伏案工作,卢瑟福问:“这么晚了,你还在干什么?”“我在工作”“那你早晨也在工作吗?” “是的,教授。”卢瑟福又问:“那么,这样一来,你用什么时间来思考呢?”这简单的一问一答已经告诉我们,无论工作学习,我们不仅需要勤奋,同时需要思考。努力工作毫无疑问是必需的,但是我们不能让忙碌的工作耽误了我们的思考。只有在工作中总结经验,理顺思路,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提高质量和效率,有所改进和突破。有句老话叫“磨刀不误砍柴工”是人尽皆知的道理。大物理学家用简单的问话解释这个道理,这就要求我们实际工作学习过程中要处理好“砍柴”与“磨刀”的关系。

作为一个成功的自我管理者,其实最重要的是对事件的把握与掌控。因为对时间的把握不仅是对你做事的方法、同时与对你做事的方式有一定的影响。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实为上策:在正确的时间做错误的事,为中策:在错误的时间做正确的事,为下策。为什么这样说呢?其实每一个人对自己的时间或多或少有一点规划,但是规

划和实际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因为加班错过一次重要的约会,因为路上堵车错过重要的会议。。。。。。太多的意外不再我们的意料之中,所以我们要在自己所能掌握的有效时间内把做事的效率提高、再提高。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两种人,一种就是整天看着特别轻松,但是工作却做得井井有条:一种就是整天特别的忙,但是工作却是做得不咋样,仔细体会这种现象的本质,其实就是等待做事与主动做事的区别。

不管是在职场还是在学习中,都要学会思考,尤其是带着问题去思考。打破常规,创新求变,不要拘泥于过往的经验,你才会拥有更多的机会去成功。


第二篇:高效能的自己 读后感


高效能员工读后感——《高效能员工工作法则》读后感最近,分公司发给我们人手一本《高效能员工工作法则》(以下简称《工作法则》),这是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于20xx年第一次出版、20xx年7月第二次印刷的读物。据悉,该书已被国内数百家企事业单位组织全体员工学习。下面,笔者主要从两个方面,简单谈谈学习体会。《高效能员工工作法则》的主要内容及其独到之处概括地讲,《工作法则》全书的内容始终围绕24个字展开——“认真第一,责任第一,要事第一,速度第一,创新第一,学习第一”,其中,穿插了多个可读性较强的鲜活案例。“认真、责任、学习”等等字眼,我们从小到大,从校园到工作岗位,可以说是反复讲、经常念。那么,现在重新来看它们,会不会有不同的感受呢?确实有。通读全书,我再次感受到了,什么是“知易,行难”。大小道理谁都明白,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怎样付诸于行动。而把共同的认识变成切实的行动,这是一个人在成长中所必须经历的。可能有人会问,该书的作者把“六个关键词”都说成是“第一”,那么,到底哪一个才是最最重要的呢?根据该书作者在书中的逻辑排序,依次是——认真、责任、要事、速度、创新、学习。我觉得,可以按照两个单词一组的划法:第一组“认真和责任”,这是必须的;第二组“要事和速度”,这是必要的。当把这四点都兼顾好了,“创新和学习”就成为必然的。把“创新”和“学习”巧妙地运用好,无疑将会起到锦上添花的良好效果。一个人的能力有大有小,水平有高有低,但是这些都不是影响他(她)工作绩效好坏的唯一因素。为什么呢?因为,“态度决定一切”。对工作尽心尽责,认真负责,是对一家企业员工特别是“500强企业”职员的最基本的要求。记得前几年,中国人寿总公司开展校园招聘。当年投递了个人简历的学子大约有万余名,接到笔试通知的不过千余名,最后,从笔试环节中脱颖而出、进入面试环节的,大约有几十人。有位综合实力貌似很强的名牌大学毕业生,一路过关斩将,进入到面试环节。对专业问题,她已经回答得很不错了,考官请她再简单阐述一下自己有何个性特点。不知是矫情,还是觉得大局既定,她竟然脱口而出,说道——“我,就是有些懒惰”。如果这是在某个私下的、轻松的场合,调侃几句,也就罢了,没人当真。可惜的是,在经历了网上投递简历、综合能力笔试后,在面试的最后一个环节中,她却把自己耽误了。最后,主考官说,“哦,你有点懒?那就等以后勤快点,再重新找工作吧”。真是

“今天你不好好工作,明天你就要努力找工作”!想必,她心里的滋味很不好受吧。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有几家企业能够养懒人呢?一般认为,懒人的心态,决定了他(她)不可能认真地投入工作。久而久之,责任心也会慢慢丧失。而“责任是企业的灵魂”,责任重于泰山。第二组是“要事和速度”,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当每天面对一大堆待办事宜时,如何从千头万绪的事务性工作中,梳理出头绪,提高办事效率,《工作法则》提供了一个简单且可操作的答案:要紧的事,先办。就是说,凡重要的、紧迫的事,务必先办。凡是有时间要求的、且是上级领导关注的工作,都属于紧要事。第三组是“创新和学习”。当做到了“认真、责任、要事、速度”,那“学习和创新”很可能就会水到渠成,成为一种必然。对照《高效能员工工作法则》,查找自己有待改进之处其一,关于“认真”二字。我曾在中国保险学会会刊《保险研究》工作了7年(1993-19xx年),后来也一直没有放弃过对保险专业问题的思考,自我感觉在文字写作方面,还是相当认真的。因为杂志出版这项工作,由不得你不认真,别说一篇文章出现串行或者漏行,就是出现两、三个错别字,都会在全国范围内出洋相。但尽管有在杂志社多年工作的经历,最近,我还是发现自己在“认真”二字上做得不到位。就拿这本《工作法则》来说,刚拿到手上时,并没有认真地看清楚书名是什么,脑海中,把这本书和以前看过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那本书混为一谈,心想,“这本书以前看过的,以后再说吧”。要不是教育培训部的刘姓同事及时提醒我,这种错觉还会继续。幸好,这只是一本读物。如果是有关公司经营管理的重要文件,那可真要误事了。或许是负不起的大责任。其二,关于“责任”二字。作为一名从总公司挂职交流到地市公司的班子成员,目前肩负的责任还不算太重。根据分公司总经理室的安排,主要协助个险、团险和银保三个销售渠道,同时开展一些企划方面的工作。苏州分公司分管个险的张乐平副总经理在看完《工作法则》后,写的读后感题目是《我所理解和践行的责任》,看了以后我很受启发,也很感动。榜样就在身边!他写道,“责任是什么?我所认为的责任,是组织对员工评价的依据或标准。就员工个人而言,责任是一个人的信誉所在,也是一个人存在的价值所在。”其三,关于“要事”二字。就我目前的工作而言,“要事”主要来自三个方向:国寿江苏省分公司、苏州保险监管分局和苏州市分公司。其四,关于“速度”

二字。办事不拖拉,“今日事,今日毕”,“日清日结”已成为很多成功人士的习惯。目前我基本做到,仍须继续改进。其五,关于“创新”二字。创新的第一个层面是“模仿”,第二个层面是“原创”。我感到自己无论是模仿还是原创,都做得还不够。今后,要在“创新”方面有实际动作,力争取得实效。其六,关于”学习”二字。学习是一辈子的事,这点我早已确信无疑。事实上,多年以来一直没有放弃过对专业领域的学习和钻研。来到苏州,差不多有半年时间了,最近我也一直在思考工作的切入点。初步的计划是,今年上半年把三支销售队伍的情况摸清楚,深度了解其现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下半年,力争把财务政策问题弄透弄明白。经验主要出自基层,必须向基层学习。国寿股份公司万峰总裁曾经说过,正是因为有了基层公司辛勤耕耘换来的辉煌业绩,我们才有了赶超世界一流的底气和决心。多年来,各基层公司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希望大家认真总结,取长补短,加强学习和交流。转眼来到苏州,就快半年时间了,比起刚开始初来乍得,各方面的认识和理解都加深了一些。今后,我将牢记“认真、责任、要事、速度、创新、学习”十二个字,真正融入到日常工作中,落实到行动上。

更多相关推荐:
读《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

读做最好的自己有感相信很多大学生对李开复博士有所了解他是原微软副总裁后来跳槽到Google公司这引起了包括纽约时报等全球上万家媒体的追逐报道也在国内引爆了一场关于职业道德的大讨论如今李开复博士亲自撰写的第一本中...

读《做最好的自己》有感

09人力2班陈昊09030436读做最好的自己有感做最好的自己不仅是李开复博士一路走来所一贯坚持的一个信念而且是他对于中国青年的殷切希望李开复从他的成功经历中提取出宝贵的经验及对于人生生活生命的思考和感悟引导我...

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

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李开复博士撰写的第一本中文书做最好的自己一书中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事业成功的经验提出了成功同心圆的法则希望以自己的经验来帮助中国青少年成为一个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一书最大的亮点也就是这个成...

《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

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工作闲暇之余读了李开复先生做最好的自己一书感慨颇深做最好的自己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是指导所有态度和行为的根本因素如果一个人的价值观不正确无论他怎样努力都会像南辕北辙的赶车人那样离成功越来...

读后感:读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有感

读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有感从古至今成功是人们一直以来都追逐不止的在古代高中状元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讲就是最大的成功此等成功让他在得到官禄的同时也使其光耀门楣光宗耀祖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成功的追捧从未间断只是在形式上不...

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

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公司最近组织学习做最好的自己一书在学习过程中探讨做最好自己的方法和意义并结合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实例真实而生动的诠释了这本书的真正内涵在与公司给位领导和同事的交谈中我深刻的领会到各位前辈在追求...

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

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选做最好的自己朴实无华的题目却又像浮世中的一句警言在人迷茫于未来时带来一丝清明一个完整的方向一个清晰的目标李开复无疑是一个成功的总裁同时在成功中摸索出经验与做事情的道理教会新生代如何追寻成功的...

读后感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

3s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余志娟做最好的自己虽不是什么教育名著可是在细读之后感觉自己的灵魂和胸怀被洗涤得通透而宽广不亚于那些教育名著给自己的启发做最好的自己一书是李开复博士结合自己人生的经历和事业成功的经验写给中国...

读《做最好的自己》有感

读做最好的自己有感我是一个书虫不愿意让任何好书与自己擦肩而过加之开复先生在我心目中一贯的良师形象使得做最好的自己成了我当然之选在我看来一本好书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阅读过程的片刻愉悦更是为人打开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

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做最好的自己一书是李开复博士结合自己人生的经历和事业成功的经验它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功并不是仅仅靠知识创意等外在素质赢得成功他们成功的经验在于他们具备了某些最根本的最有价值的素质或品格他们获得成...

读《做最好的自己》有感

读做最好的自己有感把握80的成功的机会选择自己的成功题记接触李开复先生的作品是从他的与未来同行开始相信许多大学生都对李开复先生有所了解他是原微软副总裁后来跳槽到了谷歌公司这引发了包括纽约时报等全球上万家媒体的追...

“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

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当我抽空读完做最好的自己这本书后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李开复博士结合自己人生的经历和事业成功的经验运用很多的例子阐述了成功同心圆的理念为中国的青少年指明了成功的方向他告诉我们真正的成功人士并不是仅仅...

读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4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