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 陈独秀《敬告青年》

时间:2024.3.31

读《敬告青年》有感

一、关键背景信息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在进行帝制复辟活动的同时,还大力提倡尊孔读经。他刚登上总统宝座,就大搞尊孔祭天。康有为还要求定孔教为“国教”,宣扬“有孔教乃有中国,散孔教势无中国矣”。面对这股反动逆流,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的和封建势力同流合污;有的偃旗息鼓;许多人则感到彷徨苦闷,找不到出路。但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却发动了一次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大张旗鼓地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同封建尊孔复古思想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个运动是从19xx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开始的。陈独秀任主编,李大钊是主要撰稿人并参与编辑工作。陈独秀写下《敬告青年》的时间是19xx年,自从鸦片战争而被动打开国门至此已有75年。在此期间,各派军阀竞相扩充军队,为了支付庞大的军费,军阀政府不惜以出卖国家利权为代价大量举借外在债,并采取强售公债、强迫借款、滥发纸币。尤其是增加赋税等办法,对各阶级人民主要是广大农民进行直接的掠夺。 矛盾不断产生,军阀的专制统治和割据、纷争乃至混战,文化上,保守派、维新派的冲突不断,然后被以各种方式尝试解决。从初期被动接受西方的技术,到“洋务运动”全面学习西方技术,到“百日维新”,到“立宪”,最后到辛亥革命。中国就在这种既被动又争取,既保守又积极的境地中徘徊着,前进着,而且朝着一个改变自己的未来,改变挨打落后的局面的方向努力地前进着。这一条路走得太心酸,这一条路走得太屈辱,也正是这一路的崎岖坎坷,才更使得改革的刻不容缓!

这也就有了,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提出的对青年一代的国民性进行改造。

二、理论观点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一直强调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要求青年要做到: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新一代青年。

三、内容、论点分析

作者在文章开头就讲到“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举世皆醉而我独醒,他用自己清醒的慧眼将看到的社会的陋弊告知新一代青年,将希望寄托于下一代,告诫他们,要回复本属于他们的那份朝气,那份活力与勇气,敢于扼住命运的咽喉向命运挑战,向扭曲的时代挑战。但是,当时大部分的青年都被陈旧的思想所腐化——“准斯以谈,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非予之所忍言者。彼陈腐朽败之分子,一听其天然之淘汰,雅不愿以如流之岁月,与之说短道长,希冀其脱胎换骨也。”正因如此,令陈独秀焦灼难安,国人于此,依然难改,但新一代的青年尚若如此,吾国危乎!“循斯现象,于人身则必死,于社

会则必亡。”、“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看到这触目惊心的社会现状,他不得不呼吁“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若夫明其是非,以供决择,谨陈六义,幸平心察之。” 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

这篇文章里,陈独秀提出了六点:1、自主的而非奴隶的;2、进步的而非保守的;3、进取的而非退隐的;4、世界的而非锁国的;5、实利的而非虚文的;6、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他提出的这六点,总的是向青年人可以做到:民主、科学、人性、理性、改革和开放。我也很同意他提出的这六点,因为,它指出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研究了西方文明发展的历史,指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弱点,这也更突出了它的呼吁是多么迫切,而且也正如他所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将希望寄托于他们身上也是情理之中。

对于文章的这六个关键论点,其中我认为对后代最有启发性的是第六点: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科学,对于当时那种各种思潮混杂的年代而言是多么的重要,他给人们的不仅是理性的分析,更有追求革命创新的理论依据和思想勇气!想象,既超托客观之现象,复抛弃主观之理性,凭控构造,有假定而无 实证。而且中国的迷信思想根深蒂固,陈独秀呼吁人们崇尚科学破除旧思潮,开创新时代人之生也,应战胜恶社会,而不可为恶社会所征服;应超出恶社会,进冒险苦斗之兵,而不可逃循恶社会,作退避安闲之想。而且他用辩证看法来对待问题“自乐观者言之,倘无甲午庚子两次之福音,至今犹在八股垂发时代”尤具科学性。也只有重视科学才可避免“是犹有锁国之精神,而无世界之智识”的重蹈覆辙。陈独秀看到“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云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他的目光的前瞻性,是可敬的。

但仍有些许瑕疵,文中强调学习西方,却从未提及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犯了片面性与狭隘性的错误,而且,他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但是,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实践理论,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要根本改造有这种环境产生的思想、所造成的国民性,实不可能的。

四、启发与意义

文章分析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指出了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的弱点,切中时弊,针对性极强。

其中第一条“自主的而非奴隶的”,就是“人权”即“民主”思想;第六条“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是“科学”思想;第二条“进步的而非保守的”、第四条“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则是提出了改革、开放思想,也就是说,95年前,陈独秀先生就提出了中华民族要求生存、求发展,必须改革开放!民主是大智慧、是凝聚力、是科学决策的前提、是法治的保障、是权力制约和反腐的利器。没有民主就没有科学发展。所谓科学,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和哲学,而重在提倡科学精神,尊重科学规律,用科学的态度看待客观事物。


第二篇:读书报告-《敬告青年》


读书报告—《敬告青年》

近代以来,中国饱受侵略,到了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刻。中国先进分子们为了救亡图存,展开了一系列的维新变法活动,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思想文化。在辛亥革命的失败后,袁世凯复辟帝制,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反动潮流,康有为尊孔教为国教,使广大先进分子认识到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国民脑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识,必须从文化思想上冲击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通过普及共和思想来实现真正的共和政体。19xx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建《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为新文化运动拉开了序幕。《敬告青年》正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宣言,表达了他追求科学与民主的强烈愿望,也表达了他为对青年一代的期望。

陈独秀先生开篇便以激情洋溢的语言热情讴歌了青年一代“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描绘了青年充满活力与朝气的一面。青年时期是人最美好的时期,而此时的青年对于社会有着的重大责任。同时以进化论的观点论证“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他深刻的认识到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我们想要改变现在这个腐朽的社会就必须从青年着手。警醒青年,“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让青年担起社会的责任。

在陈独秀先生看来,一个青年不应只是生理上的年轻,还应该是心理与思想上的年轻。先生在当时的社会上看到“吾见夫青年其年龄,而老年其身体者十之五焉;??青年其年龄或身体,而老年其脑神经者十之九焉。华其发,泽其容,直其腰,广其膈,非不俨然青年也;及叩其头脑中所涉想,所怀抱,无一不与彼陈腐朽败者为一丘之貉。”就是这样的对社会有着重大责任的青年人,其生理年龄虽处于“青年期”,但是思想却极其的陈腐朽败,完全不符合人们对一个青年人的期待,或者说,根本不配称之为青年人。因此,他提出了六点对青年人的要求:

(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也可说为民主的。“等一人也,各有自主之权,绝无奴隶他人之权利,亦绝无以奴自处之义务。”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地位,在先生看来,民主是一切的先决,只有民主了,青年才能解放,才能从原来的奴性思维里脱离。在近代欧洲解放历史中,“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因此只有民主,只有拥有健全之人格,青年才能“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唯有听命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盲从隶属他人之理”

(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世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宇宙的产生,人类的进化无不是向前发展。世间万物“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在当时,人们思想,行为无不局限在封建礼教之下,我们需要思想进步的青年人来解放民众,正如先生“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

(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夫生存竞争,势所不免,一息尚存,即无守退安隐之余地,排万难而前行,乃人生之天职。”青年人应该是进取的,一味退隐只会让人变得软弱,恰如先生之呼吁“人之生也,应战胜恶社会,而不可为恶社 1

会所征服;应超出恶社会,进冒险苦斗之兵,而不可逃循恶社会,作退避安闲之想。”

(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居今日而言锁国闭关之策,匪独力所不能,亦且势所不利。”近代日本勃兴和欧战爆发对中国的巨大影响论证了“ 投一国于世界潮流之中,笃旧者固速其危亡,善变者反因以竞进”,并以辩证的观点看待近代列强打开中国大门的利弊,“吾国自通海以来,自悲观者言之,失地偿金,国力索矣;自乐观者言之,倘无甲午庚子两次之福音,至今犹在八股垂发时代”。同时指出闭关锁国无异于是闭门造车“闭户造车,出门未必合辙。”中国若是锁国必将走向灭亡。

(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近代以来,欧洲各国兴起“实利主义”和“实验哲学”这使得欧洲社会“举凡政治之所营,教育之所期,文学技术之所风尚,万马奔驰,无不齐集于厚生利用之一途。一切虚文空想之无裨于现实生活者,吐弃殆尽。”而当时的中国“祀天神而拯水旱,诵“孝经”以退黄巾”与现实社会相背离,起不到什么实际作用。只能让民众愚昧无知。

(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科学是人们认知社会的重要手段,我们需要科学来改造社会,脱离蒙昧。科学是客观理性的,想象是超脱客观缺乏理性的“吾人对于事物之概念,综合客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谓也。”当是我们对待事物的观点。“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以科学说明真理,事事求诸证实”,才可真正斩断迷信无知妄作之风。 在《敬告青年》一文中,陈独秀先生以激烈的态度和结合了西方进化论的思想,猛烈抨击了旧文学、旧政治、旧伦理,试图唤醒国民独立人格,破除儒家奴隶道德的束缚。文章充分表达了“五四”时期的启蒙主义知识分子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主张、体现出他们瞩望于青年但又必须改造青年国民性的深刻意识。该文在“五四”运动和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均有重要的影响。

对于陈独秀先生提出的这六点:民主、科学、人性、理性、改革和开放。我们青年人总的来说可以做到,我也很赞成这六点。因为,它指出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研究了西方文明发展的历史,指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弱点,这也更突出了它的呼吁是多么迫切,正如他说的“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我们青年人是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的生力军,对国家和社会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

又正如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所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青年是我们国家、社会的血液,承担着重要的社会和历史责任,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整体的发展前景。无论是在当时那个国家动荡的时代还是在如今这个急速发展的社会都需要我们担负起国家,社会,民族的责任。

在我看来,这六点中最重要的两点便是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民主和科学。首先,民主代表着,每个人都拥有独立之人格,都能够根据自己的独立思考来做事,而不是奴性的顺从别人的话。民主也是我们这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王朝历史的国家的首要改变,只有突破封建体制束缚,达到了民主,人们真正有了自己的自由,才算是解放思想,才能够使中国脱离当时的窘境。民主是剩下的观点的前提,一个思想不自由,不独立的国家是无法真正摆脱危险的。“ 我有手足,自谋温饱; 2

我有口舌,自陈好恶;我有心思,自崇所信”人人生而平等,没有人比谁更加高贵,每一个人都应当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尊重任何人“做人”的权利。不奴人亦不自奴,其实是一种内心道德的体现,是一种自由自主的人格。有了不奴性的青年,社会才能成为不自奴的社会。

而科学则是对迷信思想的突破,也是改变我们认知世界的方法。科学是一种手段,通过科学我们才能够不断的进步,才能够创造更加丰富和多彩的社会。科学的意义还不仅在此。有了科学的认知世界的能力我们才能够抗争当时的黑暗社会。鲁迅曾在《祝福》里写道祥林嫂的悲剧,如果我们都改变了思维,便不会再有这种缩影的产生。先生自己便是用辩证看法来对待问题,而“自乐观者言之,倘无甲午庚子两次之福音,至今犹在八股垂发时代”尤具科学性。也只有重视科学才可避免“是犹有锁国之精神,而无世界之智识”的重蹈覆辙。这是先生可敬的前瞻性,同时也未尝不是在拥有科学这面旗帜后的一种体现。

但是,由于当时时代的局限性。先生这篇文章中所表现的对西方文化的全盘接受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还是欠妥的。西方文化并不全是优良的地方,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并不是全是糟粕。在文中,“忠孝节义”变成了“奴隶道德”便有夸大成分,中国传统的忠孝是我们今天仍在遵守的道德规范,某种程度上而言比法律更加有用。我们要做的是取其精华,而不是完全舍弃。中国传统文化的确有糟粕,但那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我们不能因此就抛弃我们两千年的精华,那是我们中国的精魂,没有了它,我们便是没有历史的国家。

另外,对实利主义的过分强调也容易造成功利主义的盛行。尤其是现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对物质的需求不断提高,但却缺乏精神的食粮,缺乏一个停下来思考,静下来来反省的地方。人们的内心躁动着,尤其是我们青年人,更是充满了一股浮躁之气,曾经有一份统计显示,现在的孩子普遍倾向于做老板和当官,一个为钱,一个为权。而那些成为科学家,艺术家的梦想却被舍弃,这正是功利主义的体现。倘若我们青年人都是如此,我们的国家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国!若是我们再不加些“虚文”恐怕我们内心再无安宁之地。虽然这些“虚文”写出时可能看不出对我们的发展有什么用,但是却可能在以后发挥出意向不到的作用。

《敬告青年》是一部不朽的经典,它的意义不只在于激励当时的青年奋发向上,为救亡图存而努力,也在于对我们今天的青年人的一种激励!如今的青年人,缺少了那种激情与上进,沉迷于游戏闯关后的快感而忘却了青年人的责任,投入与网络虚拟的情感与各种事件而浪费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尤其是现在的大学生,在脱离高考的压力和老师,家长的束缚后,逐渐变得迷茫,麻木。失去了青年人的朝气。我们应该从《敬告青年》中汲取奋发前行的力量,让我们成为有用之才。

当时的青年处于一个艰难的时代,动荡不安,民不聊生,也因此他们变得麻木,变得暮气沉沉,而我们则是因为有了一个良好的环境而渐渐堕落,渐渐在物质,玩乐中迷失自己。不得不说,我们太需要多看看像《敬告青年》一样的文章,让我们从茫然麻木中惊醒,让我们重拾青年人的朝气,珍惜每一分光阴,更加的努力,造就我们的辉煌!“少年强,则国强”拥有积极向上的青年的国家,才会是屹立不倒的国家!

3

更多相关推荐:
《敬告青年》原著导读(读书报告)

两课实践教学原著导读敬告青年读书心得此时与当时福大级生工班学号01摘要粗读这篇文章被陈独秀先生独特的思想见解与渊博的知识所震撼被他的诚挚情感锐利的目光所折服在细读后逐个谈了个人看法并又引起了我的深思当时的青年如...

敬告青年读书报告

敬告青年读书报告辛亥革命后以袁世凯为首的旧势力倒行逆施以尊重孔子思想为名企图复辟袁世凯对外投降卖国对内加快复辟的步伐于19xx年5月25日与日本签订了二十一条草约8月10日袁世凯的宪法顾问美国政客古德诺发表共和...

《敬告青年》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敬告青年读书报告

敬告青年读书报告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火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无力抵抗中国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从顽固派到革命派从器物到制度种种改革与革命都无法替中国找到出路辛亥革命后以袁世凯...

敬告青年读书笔记

当代现代之青年敬告青年读书报告摘要敬告青年在开篇就热情讴歌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并且以进化论来阐述我们的社会要遵循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才能继续生存于世界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

敬告青年读书笔记

敬告青年读书报告文章背景与主要内容本文是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第一篇文章表达了他反对封建礼教追求民主与科学的强烈愿望他满怀激情地讴歌青年涕泣陈辞寄希望于活泼之青年呼唤青年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号召青年奋其智能...

青年勉乎哉——读《敬告青年》有感

青年勉乎哉敬告青年读书报告自鸦片战争失败国门顿开后中国开始艰难地走向民主富强的现代化道路从经济政治到文化生活皆收到西方文明的影响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器物最终效果不尽人意辛亥革命后更近一步学习西方的制度国人仿佛看见...

敬告青年读后感

读书心得读了陈独秀的敬告青年一书让我更加明确了青年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国家的昌盛与繁荣富强离不开青年的努力拼搏陈独秀在这一书中以其丰富的社会阅历和自己独到的见解提出青年人要自主而非奴隶进步而非保守进取而非退隐实利...

敬告青年读后感

敬告青年读后感141711班阿依达尔12171025一写作背景陈独秀写下敬告青年的时间是19xx年1840年中国的被动开放至此已有75年在这个过程里中国自身的变革一直在不停地进行先是局部地区被西方打开后来逐渐变...

敬告青年读后感

敬告青年读后感敬告青年是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第一篇文章表达了他反对封建礼教追求民主与科学的强烈愿望而谁又能完成这个壮举陈独秀寄希望于广大的青年但怎样判断孰为新鲜活泼而适于今巨之争存孰为陈腐朽败而不容留置于脑里呢...

敬告青年读后感

读敬告青年有感近代以来为挽救国家危亡中国的先进分子曾历经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但却屡屡碰壁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更使人们陷入了深深的绝望苦闷和彷徨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认为以往少数先觉者的救国斗...

敬告青年读后感

敬告青年读后感清朝闭关锁国末期慈禧对天下的统治逐渐变的衰弱民间出现了很多革命与变法戊戌变法就是其中最典型的救国变法运动尽管没有成功但是它所推崇的很多思想还是十分先进并且很有活力也为后续的革命做了很好的奠基辛亥革...

敬告青年读书报告(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