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小组讨论报告一格式

时间:2024.5.4

计算机组成原理

学习小组讨论报告

讨论题目:  微机的硬件配置方案

讨论时间:

学习小组成员:


家用多媒体电脑配置方案

商业公司电脑配置方案

网吧电脑配置方案

应用于平面设计的电脑配置方案


第二篇:小组讨论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形式的合作学习


小组讨论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形式的合作学习,是一种多向信息交流活动,是探究式科学学习中不可缺少的组织形式和教学策略。在课堂内进行有效的小组讨论学习,能引导和推动科学探究的过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科学概念及科学的思维方法,对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等起着积极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讨论的有效性,提高讨论的实效,是实现讨论学习的优势的关键。

课堂讨论是高效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是一种在商讨和辩论中互相启发,从而研究和探求真理的教学模式。它强调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方式,改变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的观念,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地学习,并去研究和探求真理。在安排课堂讨论活动时,教师应精心组织,使课堂讨论更有效。

一、设问要精心准备

讨论命题的设计,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着重于对基础知识内涵的理解和掌握,要以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为基础,既不能太简单,否则只是形式;也不能太难,否则学生讨论不出预设的结论,都达不到启发思维的作用。

命题要有综合性,帮助学生打通因教材章节所带来的知识割裂,使相关的知识体系化、网络化。要注意知识的横向联系,即学科联系,例如历史与政治、语文及地理联系密切,命题时充分利用这种联系,将知识的触角延伸到相关学科和现实生活中去,以推动学生思维的迁移、融合和借鉴,加大知识贮量,使之为创造性思维服务。还要注意多角度和新颖性,使学生对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从各个角度、种种联系中进行分析、比较和辨别,捕捉其规律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获得有生命力的知识。使学生的认识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

二、学生要认真预习

对有一定难度的讨论题,教师应事先公布,提出目的和要求,布置必读的参考资料,提供某些带启发性的思考点。学生则要根据讨论题认真钻研教材,查阅有关资料,写好发言提纲,人人都做发言的打算,学术助理要做好组织,各小组学科代表汇集小组意见作中心发言。课堂讨论发言要做到有层次,表达清楚,言简意赅。

三、教师要做好点拨

讨论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善于启发和诱思,高屋建瓴,掌握好火候,适时做好点拨。当出现沉默时,老师要拨开话题,打破沉默,启发学生发言;当讨论进入高潮,特别是出现争论时,教师要因势利导,紧扣主题,将讨论引向纵深,最后做好总结。总结时,要表扬质量较高的发言和积极性高、进步快的学生。要特别鼓励学生对书中或前人的一些传 统观念提出大胆质疑,对前人尚未揭示的规律勇于探索,即使有不妥之处,得出的某些结论不尽成熟,甚至走入“误区”,教师也要满腔热情地肯定其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找出不足,分析原因,走出“误区”,变不足为圆满,变错误为正确,使学生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

新的教育理念强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讨论作为一种能够有效调动学生思维的重要的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课堂讨论使学生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角,充分地调动了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课堂讨论既是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的 1

客观要求,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现实选择。要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高效化,没有学生个体积极主动的求知心理和参与意识是难以奏效的。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要善于抓住时机创造出一种氛围,让学生动脑思考问题,动口表述自己的观点,产生进一步探求未知,获取新知的欲望。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看电视》一课,是一首富有情趣的儿童诗,写的是一家人看电视时互相谦让的关爱之情。在教学时,在熟悉课文的前提下进行讨论:①文章是如何表现我们一家人对不同电视节目的态度的?②为什么爸爸、明明听不懂京剧,只好“打盹睡觉”,却没有走开?③为什么奶奶虽然看不懂足球,却“和我们一起拍手欢笑”。④为什么说我们家看电视有些奇妙?通过讨论使学生清晰地明确了课文蕴涵的“情”与“趣”,进而通过一个“爱”字进行语句训练。句一:因为爸爸爱奶奶,想让奶奶,所以。句二:因为...... (本文共计2页) [继续阅读

论有效的课堂讨论

杨翠蓉1 张振新2

1.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 上海 200062;2.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浙江金华 321004

【摘要】课堂讨论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就某一问题相互交换观点和看法,并针对问题的某些方面进行争论和辩解,最终达到共同理解以及求同存异。其心理机制是个体知识建构过程和合作性联合建构过程。有效的课堂讨论应是以互动为前提、以严谨的思维为基础、以可靠的知识为保障,因此,教师和学生在讨论中负有维护讨论团体、维护严谨思维、维护准确可信的知识的责任,并且依据讨论团体的形式和成熟度而变化。

【关键词】教师;学生;讨论的心理机制;讨论原则;责任

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中,课堂讨论就曾作为一种教学方式被教育者所运用。当今的基础教育改革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在这一大背景下,教学中又掀起了一股讨论热潮。的确,课堂讨论有助于学生的认知、个性和社会发展,如获得知识和高级思维技能,塑造勤奋、探究等良好性格,养成互帮互助等亲社会行为。但实际调查显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仍主要采取传统的传授法,只有在面临教学检查或教学评优时才运用课堂讨论为自己的教学增加亮色。课堂讨论的运用出现了“热热闹闹开始,冷冷清清收场”这一奇怪现象。虽然教师把其归结为教学时间不足、教学内容过多,但这并不是真正原因,真正原因应是教师对课堂讨论实质的认识不足,对课堂讨论的原则认识不足,对自己和学生在课堂讨论中所负的责任不足。

一、课堂讨论的实质

1.课堂讨论的内涵 《辞海》对“讨论”的解释是“探讨寻究,议论得失。”《现代汉语大词典》对“讨论”的定义是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马太·利普曼探讨了“交谈、对话和讨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所谓讨论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组成小组,互相分享、批判各自的想法,与另外两者相比,讨论过程要保持适度的严肃和嬉闹。”课堂讨论虽是发生在课堂情境之中,但同样持有讨论的内涵,即在既严肃又活泼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就某一问题相互交换观点和看法,并针对问题的某些方面进行争论和辩解,最终达到共同理解以及求同存异。

2

2.课堂讨论的心理机制 情境认知认为,讨论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而是积极地建构理解的社会过程。现有研究多是采用口语报告编码分析的方法对课堂讨论的过程进行详细分析,认为这一过程包括个体知识建构阶段和合作性联合建构阶段。在个体知识建构阶段,个体分别将学习材料与自己的心理模型相比较,对知识作出建构;在合作性联合建构阶段,个体把自己的心理模型与发言人的心理模型进行比较,并通过冲突(conflict)、精制(elaboration)和商讨(transacts)方式来修正自己和对方的心理模型。其中冲突是对认知冲突的合理化;商讨是相互交换共同形成—个完整观念;精致是指个体增加、修改或更正另——个人的描述。

无论是从课堂讨论的定义出发,还是从课堂讨论的心理机制出发,都可以达到以下共识:课堂讨论需要讨论成员的互动;讨论成员的严谨思维;讨论成员的可靠知识。这三点形成了课堂讨论的原则。

二、课堂讨论的原则

1.互动——课堂讨论的基础 讨论是一个信息的交流、精确和细致化的过程,所有参加成员既要发出信息、同时又要接受信息,并对别人的信息积极做出反馈,所以互动成为课堂讨论本身所固有的特点。传统的教学一般强调师生间的互动,而课堂讨论,不仅仅限于此,它更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因为“同龄个体之间的交往更容易促进认知发展”。13]根据课堂互动形式,课堂讨论具体可分为教师领导的班级讨论、学生领导的班级讨论、教师指导的学生讨论、教师—学生讨论、玻璃鱼缸式的讨论(fishbowl),每种讨论形式就是一种讨论团体。

2.严谨的思维——课堂讨论的基础 课堂讨论是发言者通过语言尽量把个人观点清晰地呈现给小组其他成员,其他成员在此基础上,根据自身的认识和理解,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要么赞成、要么反对、要么进一步深化或修正,经过讨论双方或多方的辩解,最终求同存异,达到一定程度的共识。个人观点的得出和群体共识的达成这两者都必须经过严谨和周密的思维,这样才能保障课堂讨论顺利而有效地进行,使得所有参与讨论的成员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一定的提高和发展。

3.知识的可靠性——课堂讨论的保障 课堂讨论是冲突、商讨和精致的过程,期间各成员所运用的知识不仅要有利于佐证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应该对其他成员有一定的启发性,促使对方在接受或认同自己观点的同时,深化或修正原有的观念和看法。所有这些得以实现还必须要有可靠知识作为保障,即讨论者所引用和陈述的知识应是科学的,具有一定的逻辑性,能经受住他人的考验。

综上所述,有效的课堂讨论是在课堂情境中,在互动的前提下,参与讨论的所有成员利用可靠的知识,针对某一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严谨思维的过程。为了能更好地保证课堂讨论的有效性,而不是流于形式,参与讨论团体的主要成员——学生和教师——负有维护讨论团体、保证严谨思维和可靠知识的责任。

三、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责任

学生是课堂讨论的主要承担者和最终受益者,为了保证课堂讨论的有效性,他们应该负起以下责任。

3

1.学生有维护团体正常讨论的责任

无论何种讨论团体,学生都应当:①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每位学生都应积极参与不同形式的讨论团体,并且谈话内容应与讨论问题有关,而不是与问题相违背的内容,这样不但有利于目标的获得,而且能保证讨论团体的凝聚力。②积极倾听,适时反馈。讨论是一个互动沟通的过程,因此积极地参与讨论不仅表现为积极发言还要注意其他团体成员的发言,适时作出合理的反馈。这既是一种礼仪和教养的表现,同时也使对方的想法和体验得到尊重,甚至可以成为双方继续交流的催化剂。倾听他人的发言可通过身体语言(如点头、微笑等)和眼神的接触来体现;还可以表现为在适当的时候对他人的谈话做出一定的总结、阐述或质疑;还可以是自己的谈话内容应与他人的谈话有关。③控制自己的谈话时间。每位成员的发言时间不能过于冗长,内容要清晰、简洁明了,以免其他成员丧失倾听、思考、发言和沟通的兴趣,影响讨论的继续进行。

2.学生有保证严谨思维的责任

有效的讨论过程是个体成员的严谨思维过程和群体成员的严谨思维过程。为保证个体成员问题解决时的思维严谨,学生在形成自己的猜测和假设时,应运用“如果??则”提出问题;在分析和展开问题时,应仔细考虑,形成合理的问题表征空间,提出各种可行的问题解决途径;在验证假设时,须注意克服自己的主观偏见,应运用更多的信息、更多的证据进行尽可能全面的解释。为保证群体讨论的思维严谨,首先,各成员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应是严谨思维的结果;其次,各成员应提供理由、运用例证和假设“如果??则”去支持自己的观点或进行辩论;最后,各成员要对彼此的观点、证据和推理的合理性进行质疑。如对讨论的显性假设和潜藏假设进行质疑,对假设——讨论过程进行质疑,提出相反或极端的例子加以讨论,对不同观点进行比较并对其进行质疑。

3.学生有保障知识可靠的责任

即使思维过程严谨,所使用的信息不可靠也必然会导致结论不可靠。所以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运用知识时,应当做到:①尽量运用来自课本的知识、观点去支持自己的观点,保证最终获得知识的准确、可靠。②对来自课本外的知识,如现实生活中的实践知识,讨论成员要对其可靠性、准确性进行质疑和探究,如举出该知识的正反例。③对在讨论过程中形成的知识、观念,也要提供一定的依据,如案例、观念,并保证其准确性、科学性、相关性。④除要质疑知识的可靠性之外,还要质疑它们是否与讨论有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经课堂讨论所获得的新知识是可靠的和有价值的。

四、教师在课堂讨论中的责任

课堂讨论,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主体地位丧失,教师拱手让权给学生,相反,有效的课堂讨论,对作为在教育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应该承担起以下不可推卸的责任。

1.教师有组织、维护、引导讨论团体的责任

4

首先,组织讨论团体。好的讨论团体应保证每位成员都有参加讨论的可能,这样各成员才能促进高级思维技能,实现知识上互补,形成合作的社会行为和良好的个性品质。教师应采取一定的规则和要求形成不同组合的讨论小组,按学习差异搭配,把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分配到一组,可形成帮带机制,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按性别差异搭配,性别的差异必然会带来知识组成的差异、认知方式和认知风格的差异,讨论小组中既有女生又有男生,必然在讨论过程中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异性效应;按个性差异搭配,不同个性的成员可使讨论不至于过于热烈或过于沉闷,通过讨论,认识不同成员个性中的优点,帮助成员纠正自己个性中不利的一面。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分组,可因时、因地、因人和主题采取一种或多种讨论团体形式的方法。

其次,维护每一位讨论成员的参与权。由于学习能力的差异、个性的差异等因素,每个成员参与讨论活动的程度不一。教师除了形成恰当的讨论团体外,还要因人而异,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每位成员参与的机会均等。对于那些不积极参与讨论的成员,教师要激发他的表现欲,给予他发言的机会,对于他的发言无论好坏,均要给予一定的积极反馈,提供情感支持和鼓励,逐渐使这些成员由被动发言转为主动发言。而有些参与讨论的个别成员会表现为发言过于冗长,不注意聆听他人的发言,甚至会打断他人的发言。对于这种成员,教师要扼制他的表现欲,当这些成员尚未表现出上述行为时,要及时地予以一定的言语或身体暗示,这样既有利于维持讨论团体,同时还不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再次,引导团体讨论。在讨论活动中,教师虽有既定的讨论问题、讨论目标,但为了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放手让学生构建自己的讨论目标,因此在实际讨论中有时会出现这些现象:讨沦团体的目标一开始就偏离教师所设想的目标;随着讨论团体的兴趣发生变化,讨论目标也发生变化;团体中的个别学生的发言触及目标之外的学习内容导致群体成员注意转移,团体目标发生变化等。这时就需要教师纠正讨论团体的目标,详细解释和重复说明团体的任务与目标,把学生的讨论集中在当前目标上或预定目标上;需要教师带领学生绕开与目标无关的主题,同时还不能压制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最后,做好应急处理。在讨论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这时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有些突发事件会干扰讨论正常进行,那么为了维持讨论团体的目标指向性,教师往往要采取一些紧急措施去消除突发事件;有些突发事件有重要意义,如学生对某一术语的理解产生分歧,教师则必须权衡中途改变讨论方向的代价与收获。

总之,有效的讨论并不会自发地产生,它往往需要教师平衡两种目标: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讨论内容促进学科学习。

2.教师有培养和促进课堂讨论严谨思维的责任

首先,教师要选好讨论题目,问题不能太容易,必须是能引起学生在认识上产生矛盾和冲突的情境,有一定的探讨性、争议性,这样通过参与课堂讨论,才能使每个学生的高级思维得到发展。

其次,示范。初次进行讨论活动的学生往往不知如何从事个体的严谨思维活动,不知如何理解和监控彼此的发言以维持群体的严谨思维,这时需要教师在讨论开始前,做好个体思维和 5

群体思维的示范工作。通过出声思维法呈现专家个体思维,如“因为??所以??”、“如果??则??”等,通过播放录像或模拟团体讨论来呈现专家理解发言时的行为,“你的意思是??”、“对于你的观点,我是否可以理解为??”等,呈现专家监控发言时的行为,“你能否澄清你的观点”、“你的依据何在”等。通过这两种方式把个体思维、理解、监控策略显性化,使学生能比较容易地掌握这些行为,在自己的讨论活动中能自觉、有意识地运用和反思这些行为,最终形成自己的理解和监控策略。

最后,促进。即充当“助产师”和“催化剂”的角色。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过程予以一定的支持。当学生的思维模糊时,教师可提出要求进一步澄清的问题,如,“你能为你讲的举个恰当的例子吗?”“你能换另一种说法吗?”;当学生的思维一直停留在事物的表层时,教师可提出要求进一步深入的问题,如“为什么??”、“怎样才能??”;当学生的思维不是建立在之前发言的基础上时,教师可提出要求辨认发言相关性的问题,“你讲的内容与刚才xxx的内容有联系吗?”;当学生不能对自己和小组的发言进行概括和总结时,教师可提出进行概括总结的问题。

总之,严谨的思维并不会自发地在学生讨论中产生,它往往需要教师采取两种措施:讨论前示范专家的思维、理解、监控行为;讨论中监控学生思维并提供支持。

3.教师有维护课堂讨论中知识准确可靠应用的责任

为保证学生知识运用的可靠,教师应做到:①向学生解释可靠的知识,并提供一定的评判标准。②对学生运用的知识提出一定的要求。要求学生对自己所呈现的各种信息负责,要保证其准确、可信、清晰;要求学生必须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建立在之前习得的知识基础上,以保证知识运用的内在逻辑性和一致性;要求学生必须保证在讨论中所呈现的知识是完整和具体的,需表明知识存在的参考框架和背景。③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提供一定的支持。当学生不能找到可靠知识时,教师可提供学生可靠的信息来源;当学生不能质疑知识的准确性时,教师要提供相同的或相反的案例;当学生运用的知识与讨论无关时,教师要予以提示或质疑。

总之,可靠的知识并不会自发地在学生讨论中应用,它同样需要教师采取两种措施:讨论前提出可靠知识的标准和运用要求;讨论中监控学生知识并提供支持。

教师与学生在课堂讨论中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这改变了教师对学生学习负主要责任的情形。但是教师与学生在基于问题的讨论中的责任并不是绝对不变的,它会因讨论团体的形式和成熟程度而发生变化。如在教师领导的班级讨论中,教师应负主要责任;而在学生领导的小组讨论中,学生应负主要责任。在学生领导的小组讨论的形成阶段和成熟阶段,教师的责任同样是不同的,在讨论团体的形成期,教师负主要责任,要向学生示范、对学生进行训练等;而在成熟期,学生负主要责任,维持团体的有效,保证讨论的质量,教师则主要起监控、引导团体的作用。

Seminar(音译为“习明纳尔”)一词, 是从拉丁文“seminarium”而来,原意为“苗圃”、“发祥地”,后转意为学校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研讨学术。17世纪开始,在西欧的一 6

些大学的教学中应用课堂讨论,具有专题研讨的性质。到了20世纪,课堂讨论的某些因素,在中学高年级的一些学科的教学中得到应用。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在高等学校和中学高年级某些学科的理论探讨中用得较多。

课堂讨论有3种基本类型:①用于扩大和加深有关学科的理论知识而组织的系统的专题课堂讨论。②就某门学科中个别主要问题或疑难问题而组织的课堂讨论。③日常教学中采用的带有研究性的课堂讨论。课堂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意见,培养他们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训练口头表达能力。进行课堂讨论,一般要求:讨论前,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确定讨论的题目并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认真准备意见和写出发言提纲。讨论进行时,充分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他们各抒己见,引导他们逐步深入到问题的实质并就分歧的意见进行辩论,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结束时,教师作出总结,也可提出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高质量的课堂讨论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凸现学生能力、彰显学生个性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尤其是在公开课中,一些教师由于理解偏差、操作不当等,使课堂讨论更多地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甚至出现了过多、过频利用课堂讨论的现象,这样做的实际效果是不仅没有起到课堂讨论应有的作用,反而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

下面结合所亲身经历过的几个实际案例,谈谈我对“高质量的课堂讨论”的一些思考和感悟。

案例1:

在一次校级语文公开课上,一名老师照例搬出了课堂讨论这一环节。只见老师一宣布完所讨论的内容,学生便匆忙行动,前后围坐起来,七嘴八舌,热闹非凡。可我走进仔细观察,有的小组“你争我夺”,谁也不听谁,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有的小组学生搞“一言堂”,多数学生一言不发故作沉默状;也有的小组学生干脆天南海北,高谈阔论,产生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不着边际的“题外话”,偏离了讨论的主题。而教师呢?一会儿是“同学们讨论好了没有”,一会儿是“请同学们抓紧时间”,最后干脆就是“因为时间关系,就讨论到这儿。”这种热闹的课堂讨论实质上是只作不合、只议不思、只说不听,这样的课堂讨论,学生实质上没有认真思考,更没有思维撞击的火花。

思考之一:课堂讨论的前提是学生的独立思考。任何课堂讨论都是以学生自主、独立学习为先决条件的。学生只有自己先有了想法,才能有和小组成员交流和讨论的源泉。一旦学生没有经过思考、体会和感悟,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见解和观点,他们又能讨论出什么结论呢?所以课堂讨论出现要么冷场,要么东拉西扯,形同虚设,空热闹、假正经的现象。 思考之二:教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习是学生内心的感受过程,学生解决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经过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完成。没有充裕时间的独立思考作为保证,这样的讨论能深刻吗?充其量只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有时还会产生“牛头不对马嘴”的观点,使课堂讨论收效甚微。因此,教师在提出问题后,首先要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深入的独立思考,只有学生经过了自己酝酿和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才能有话可说,有观点可讲,讨论时才会深入,才会有心灵的交汇、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才会有新知识、新观点的不断涌现和迸发。

案例2:

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旦学生进入了课堂讨论这一环节,有的教师确实像蝴蝶般地穿梭在每个小组之间,看似很忙,实际上大多在摆样子,装门面;有的教师不知所措地在讲台 7

边等待;有的教师正在准备下一环节的教学,等等。此种情况下,教师并没有真正参与和投入到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去,更没有对学生的课堂讨论进行指导和调控。

思考之一:课堂讨论的关键是教师融入到学生的讨论之中去。课堂讨论不是学生讨论、教师旁观,而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离开了教师的指导和调控,课堂讨论将会变得杂乱无序,甚至盲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已从传授学生知识,告诉学生“真理”,转向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做好顾问和参谋,做一位参与课堂活动的“平等中的首席”。在课堂讨论中,教师的重点是如何精心设计,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任务选择、策略匹配、教学过程展开与评价等全方位、全过程把握。

思考之二:教师要为学生的讨论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学生随时都会有新思想和新问题生成,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引导和解决,往往会阻碍课堂讨论的顺利开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主动参与学生的讨论活动,并为学生的讨论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对学生的独到见解或创新思维,教师要及时给以鼓励和表扬,以激发其继续探讨的兴趣和热情。

案例3:有的教师为了赶时髦,取悦于听课教师,根本不考虑内容是否需要,一堂课总免不了几次搬出课堂讨论这一环节。笔者曾聆听过一堂公开课,该任课教师前后共安排了5次课堂讨论,而每次讨论最长的有2分钟左右,短的仅几十秒;讨论的问题往往是一些以个人能力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所讨论的内容几乎是停留于清一色的识记层次的“是什么”。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只有这样才符合新课程理念。课堂讨论成了上公开课必备的“行头”,成了花瓶。

思考之一:因材施“讨”、因生施“讨”是课堂讨论的原则。课堂讨论不能不切实际教材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生搬硬套,导致课堂讨论的形式化和表演化。如果把一些简单易懂、不容置疑、无需讨论的内容也列入课堂讨论的范畴,只会导致课堂讨论“泛滥成灾”,既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又影响了课堂纪律;反之,如果把一些“玄而又玄”的内容让学生讨论,只会使得学生觉得高不可攀,丧失信心,讨论“无功而返”。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讨论时,应精心安排,有所舍取。做到可要可不要的不安排;简单易行,一目了然的不安排;高深莫测,令人望而生畏,无从下手的不安排。

思考之二:课堂讨论的时机必须与学生的思维同步。教师布置学生课堂讨论,一定要抓住讨论的契机,把课堂讨论放在学生思维的敏感区。只有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愤”“悱”的状态,即“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解”之时,才能进一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才可以闪烁创新思维的火花,才能使学生经过课堂讨论后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

作者简介:

徐邦桃,男,19xx年生,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通安中学教科室主任,中学语文教师,追求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学。主编两本中学生辅导丛书,承担市级课题研究,在各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5篇,另有20篇在省市论文评比中获奖。

8

如何组织课堂讨论

一、讨论课教学的设计要明确而具体

讨论课的教学目标要根据讨论课具体的讨论内容来设计。为了取得讨论课的实效,具体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明确,适度全面。

1、掌握知识方面的目标要求注意层次性,第一步了解所讨论的知识观念的内容;第二步要理解所讨论知识的内容;第三步要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一两个具体问题,这种设计把讨论由浅入深,对学生的思想觉悟的要求,涉及的范围不能过宽,涉及的方面不能过多。要注意儿童认识发展的规律。

2、能力培养方面要全面发展。讨论课主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的能力,为发展学生创意性思维打下良好基础。

二、精心设计,认真做好讨论课的准备工作

讨论课是个小的系统工程,除去目标确定外,还包括选题,查资料等工作。首先要选好讨论课题,选择讨论课必须考虑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学生思想的热点,知识上的模糊点等。其次,对学生进行调查以获得学生思想、知识状况的第一手材料,对调查来的情况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最后进行分类,找出主要问题。从而确定讨论课题。

三、控制讨论过程,做好讨论总结

控制讨论过程,是讨论课是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讨论过程是指教师要紧紧围绕在设计的讨论课题中进行,同时要在学生各抒己见后,把绝大多数学生认识统一导正确的结论上来。为此,教师在讨论过程中,要密切注视争论双方观念交锋情况,掌握火候,适当的引导争论围绕课题进行。

讨论课题的总结是指教师根据讨论情况把大家的认识统一导教材内容上,教师设计总结时,一般有两个内容:一部分是对现场讨论情况作总结,侧重表扬讨论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和独立钻研思考的能力,同时要引导学生树立服从真理的品格;一部分内容是对讨论中学生所发表的各种见解,观点进行总结,抓重点,把有关知识内容,如原理、观点的提法统一到材料上,通过总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小组讨论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形式的合作学习

小组讨论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形式的合作学习

小组讨论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形式的合作学习

小组讨论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形式的合作学习

9

能否给学生创设一个让思维自由翱翔的天空,让他们大胆探索,哪怕在探索中碰壁受阻都无须担心,因为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才处于最自然最具创造性的状态,而课堂讨论是让学生实现自我探索的重要途径。

一、合理组建讨论小组

组建讨论小组时,应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性别、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还应尊重学生自愿为原则,通常4-6人一组为妥,由一人任小组长。小组长一般有学生成绩较好,乐于助人,有一定的合作意识,口头表达、组织能力较强,各组间没有明显差异,力求均衡,便于公平竞争。

二、把握讨论的契机

课堂讨论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讨论和明辨是非以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策略。它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有效手段之一。合理地讨论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培养学生合作研讨的意识,在学习中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目前的课堂讨论存在问题不少,有的由于问题情境设计不全理,使讨论成为一种摆设,只重形式,使课堂气氛处以一种活跃和热烈的表象,有的讨论次数用的过多过滥,反而预速不达。因此,把握讨论的契机是很重要。

1、在新知探究过程中,组织讨论。通过讨论学生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处组织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攻克教学的重、难点。

3、在寻找问题方法处组织讨论。由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或者是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也可能会有所不同。通过讨论相互之间得到启发,能比较顺利地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要精心设计讨论的题目

针对讨论容易“走题”,漫无目的和杂乱无章的特点,教师对讨论进行控制是必要的。设计讨论题目要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活动,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又要有挑战性,还要有讨论的价值。课堂讨论是一个引发学生思维、探索的过程,如果所设计的题目浅而俗,缺乏讨论的价值,就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反之,如果题目设计得过高或深,脱离学生实际,就会使他们望而生畏,无从下手,同样会失去讨论的意义。因此,设计讨论题目应难度适宜,同时,讨论题目不要过于抽象,应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四、加强讨论的引导

首先,教师要抓住讨论的契机及时引导,在提出问题的同时,鼓励学生寻找尽可能多的不同答案,而不是唯一的正确答案。

10

第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一方面,教师不流露出对学生评价意见的赞成或反对,做到使所有的学生受到同样的对待;另一方面,对错误又不能置之不理,应对学生中的自相矛盾的结论、错误的结论、肤浅的观点,进行分析,并与更正,但要求采取适当的方式,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第三,要让全体学生参加讨论,避免冷落学生的某些问题。

第四,要训练学生和教会学生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把别人的意见归纳起来,怎样在别人意见的启发下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观点,怎样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等。

第五,在讨论过程中,一旦讨论出现离题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讨论的题目。

课堂讨论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感到课堂讨论既能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思路,又能提供广泛的反馈信息,很好地实现教与学的调控,在高效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也为学生创设了民主、平等、互帮互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这个氛围中,敢想、敢说、敢于创新。从而不断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形成自主自强、合作探究的风气和习惯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组织好学生的课堂讨论

gxsblibing

●四川珙县石碑乡中心校李斌

【内容提要】:课堂讨论是语文教学中异彩纷呈,最具活力的一个环节。观其本质,它充分凸显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是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合作意识,创新精神的重要阵地。在语文教学中,讨论呈多种形式,但无论那种方法,都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准备,科学组织和适时的评价。因此,在讨论教学中构建现代语文课堂必须把握好几个环节: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分组;教师认真准备,确定好讨论的形式和问题;在讨论时,要全面落实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要适时的进行总结和评价。当前,迫切需要教师转变观念,将“课堂讨论”中兼具的很多需要教给学生的学习技能、交往技能等当作重要的教学内容教给学生。

【关健词】:课堂讨论组织技能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语文教学中异彩纷呈,最具活力的莫过于课堂讨论了。课堂讨论犹如“旋转的大舞台”,师生竞相登场,充分体现“学为主体”;课堂讨论好比“新闻发布会”,信息渠道畅通,可以实现多维交流,优化效果;课堂讨论也似“原子反应堆”,思维互相碰撞,可以达到能量转换,教学相长;课堂讨论还像“新年茶话会”,课堂气氛活跃,可以做到教学民主,和谐共振。在教学中讨论呈多种形式,但我们在语文课中通常采用的是小组讨论式教学法与问题讨论式教学法,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准备,科学组织和在讨论中进行适时的引导、评价。课堂讨论的组织必须把握好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分组

要组织好课堂讨论,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组,这是组织好课堂讨论的基础。一般分组以就近原则,4-6人一组为宜。在每一小组内应该指导以明确的分工,如设置组长、记录员、报告员等角色便于各司其职组织好讨论,角色在定期内进行互换。其中应 11

该考虑到学生性格的互补、知识结构、特长的发挥等因素,让学生在合作中可以取长补短,如将性格内向的学生与外向的学生分在一组可以帮助内向的学生克服自己性格上的不足,同时,也可以多种小组形式出现,如把学生进行配对,一个高一点,一个低一点,一个擅长口头表达,一个擅长书面表达等的同学组成“同伴系统”,这样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对于眼下一些公开课堂、示范课上较为流行的“自由组合”我觉得宜少用。课堂讨论小组不是纯粹的交友或娱乐,而是一个团队,要让学生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培养其合作的意识和在集体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要关心那些交往能力弱、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愿意倾听他们的声音,帮助他们,争取共同进步。总之,目的都在于创造机会让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的学生在小组内能自主、合作的去探究,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在互补互助中反省深化,在讨论探究中提高;能获得生活的体验和人生的感悟。

第二环节:教师认真准备,确定好讨论的形式和问题。

首先根据教材的内容确定好讨论形式和讨论的问题。确定讨论问题时要注意几个问题:①、紧扣课文内容,体现教学重难点。②、问题的难度要适度,与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相适应,难度过大,讨论也就无法深入,失去了讨论的意义;③、问题的设置,由浅入深,便于引导学生挖掘文章主旨,形成观点,体会情感。如在学习《珍珠鸟》一课时,根据课文内容及教学重难点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合作讨论:a、“这是一种怕人的鸟”,我是怎么照顾它的?小鸟还怕我吗?找出相关语句。b、小鸟为什么不怕我了呢?c、作者仅仅是给我们讲述这个故事吗?他想告诉我们什么?这几个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学生由鸟“怕”我到“亲”我的过程中理解“信赖,创造出美好的境界!”,领悟到“爱”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基础。④、拓展问题,延伸有度,具有可操作性,又有一定的思想意义。

其次,指导学生做好准备。要有一个科学、高效的课堂讨论,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知识,一定的实践体验作为“支撑”,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搜集资料,做好课堂讨论准备。如我们在学习《云南的歌会》让学生查找资料(四人一小组):收集一些你喜欢的民歌、民谣,有兴趣的同学不妨学唱一两首,准备唱给同学听。由于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课堂讨论中再让学生分组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的方法,等待对方回答”,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这样,学生在讨论中就话可说,有歌可唱,有情可表,既丰富知识,又陶冶情操。又如预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时候,布置这样一项合作任务(自由组合):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请查找资料还有哪些类似的例子?这样在课堂上让学生相互交流收集到生态恶化的累累事实,激发学生保护自然的情感,一封包含深情,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的公开信就能一挥而就了。

第三环节:课堂讨论要全面落实“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课堂讨论中组织讨论是关键。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注意:一是充分尊重学生,全面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在讨论过程在中应尽量讲得少,让学生多说,尤其是那些成绩较差、在平时很少发言的学生在这时候也加入到讨论中,这时教师切忌不能过多干涉,当知识的“裁判员”,而更需要以鼓励的眼神予以赞赏。同时要以一个讨论成员、巡视员的双重身份加入到各组的讨论中,相信学生,鼓励大胆发言,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打开心屝,去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一点对农村中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组长、记录员、报告员在讨论中各尽其职,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言或者代表小组发言,避免成为个别优生的一言堂,把个别的思想代替全组。讨论的结果也并不一定来自老师,尽量多的由学生来归纳讨论结果,教师要善于放手让学生去做,不要因为课堂的“乱”或得不到老师的期望答案而指指点点横加干涉或是束手无策作壁否上观。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讨论时间的安排要适度,不宜过短或太长,否则就会有讨论之形而没有讨论之实或是偏离中心,难以达到课堂讨论的目的。

二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讨论是让学生自由讨论,但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 12

在表面的、外在的问题上去图热闹,而要让学生围绕所学的知识、所探索的内容、问题积极的去思考、交流,因此教师的“导”显得犹为重要。这就如同“放风筝”,要让风筝在天上自由自在飞翔,就必须要抓好手中的线,只有这样风筝才能飞得更高更远。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表现在:①诱导。在学生对某个问题讨论不起来或者对某个问题“浅尝辄止”时,不能深入时,教师要想方设法诱发学生认知冲突和讨论欲望。②疏导。在学生讨论时候出现了因知识缺乏而出现理论上障碍时,教师要适时疏导.如在《马说》一文拓展延伸时,让学生思考讨论:a、在封建社会里,韩愈的理想能否实现?b、现代社会是一个激烈竞争的社会,联系当今社会,谈谈我们应树立怎样的人才观?怎样才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人尽其才?c、你准备怎样让自己在众多竞争者中被“发觉”?第一个问题,学生都知道不能,但是他们不能说出具体的原因何在,能说到的也就是科举制度,因此,这时老师要给学生适当讲解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用人制度等社会因素,让学生能与现代社会相对比,能更深入认识第二个,从而解决第三个问题,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懂得“推销自己”。③引导。在讨论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讨论,引导他们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分析,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在探究科幻小说《喂——出来》一文的主题时,老师可以设计这样几个简单的问题:a、深深的无底洞有什么用场?b、结尾那个工人听到的声音,是从哪里来的?c、结尾的小石头出现意味着什么?三个问题让学生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人对大自然的破坏总要遭到大自然的惩罚这一道理。当然也可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发表独立的见解或生成新的课堂。④指导。教师把握好讨论方向,如出现了跑题的情况要及时拨正,对事实的错误进行纠正,以保证讨论方向和价值。

第四个环节:适时进行总结和评价。

讨论中进行适时的总结和评价是很关键的一步。一直以来许多人都提倡及时总结,其实,有时候及时总结可能适得其反,正好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我们可以选择延时评价,即在学生在讨论中产生反映后找个适当时机进行评价,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评价,教师可以表明自己的观点,若学生还不能理解时,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观点,切莫急于求成。对于学生创新性的想法,则要及时给予鼓励、评价,有利于良好课堂气氛的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在讨论教学中构建现代语文课堂,变“一言谈”为“多言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高效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使课堂异彩纷呈,焕发勃勃生机,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晰看到,习惯了传统课程理念和教学的师生往往因为观念的固守、技能的缺乏而使课堂讨论难以达到预想的目的。因此,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课堂讨论”不只是用来完成学习任务的,它本身还兼具了很多需要教给学生的学习技能、交往技能,如:“准确表述”、“善于倾听”、“收集信息”、“思考归纳”“总结评价”、“完善自己”等,其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内容,从而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练习等方式将这些技能当作重要的教学内容教给学生,教会学生去学习,去交往,去讨论,去探究。这也是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目标。

(李斌:四川珙县石碑乡中心校,644505)

如何组织课堂讨论

发布者:游芳斌发布日期:2010-07-21 22:39:23.0

一、讨论课教学的设计要明确而具体

13

讨论课的教学目标要根据讨论课具体的讨论内容来设计。为了取得讨论课的实效,具体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明确,适度全面。

1、掌握知识方面的目标要求注意层次性,第一步了解所讨论的知识观念的内容;第二步要理解所讨论知识的内容;第三步要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一两个具体问题,这种设计把讨论由浅入深,对学生的思想觉悟的要求,涉及的范围不能过宽,涉及的方面不能过多。要注意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

2、能力培养方面要全面发展。讨论课主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的能力,为发展学生创意性思维打下良好基础。

二、精心设计,认真做好讨论课的准备工作

讨论课是个小的系统工程,除去目标确定外,还包括选题,查资料等工作。首先要选好讨论课题,选择讨论课必须考虑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学生思想的热点,知识上的模糊点等。其次,对学生进行调查以获得学生思想、知识状况的第一手材料,对调查来的情况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最后进行分类,找出主要问题。从而确定讨论课题。

三、控制讨论过程,做好讨论总结

控制讨论过程,是讨论课是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讨论过程是指教师要紧紧围绕在设计的讨论课题中进行,同时要在学生各抒己见后,把绝大多数学生认识统一导正确的结论上来。为此,教师在讨论过程中,要密切注视争论双方观念交锋情况,掌握火候,适当的引导争论围绕课题进行。

讨论课题的总结是指教师根据讨论情况把大家的认识统一导教材内容上,教师设计总结时,一般有两个内容:一部分是对现场讨论情况作总结,侧重表扬讨论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和独立钻研思考的能力,同时要引导学生树立服从真理的品格;一部分内容是对讨论中学生所发表的各种见解,观点进行总结,抓重点,把有关知识内容,如原理、观点的提法统一到材料上,通过总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语文教学中如何组织课堂讨论

为了使课堂讨论在语文教学中真正发挥作用,我觉得应在教师角色、时机把握、内容选择这三方面把握好尺度。

一、 教师角色

课堂讨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教师在组织讨论时应发扬民主,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尽量表扬,创造更多的机会给他们发表看法。教师要善于倾听,当学生发表意见时,教师要以听众的角色,用非言语信号和言语信号同谈话者做信息交流;当学生感到教师在倾听,就会克服怕发言的心理,会对自己充满信心。反过来,教师良好的倾听习惯,可以影响学生,他们也会采用有效的倾听策略,从而维持讨论的进行。讨论中教师既要以开明宽容的态度鼓励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还应在恰当时机引导归纳,不能袖手旁观,只放不收,任凭学生横生枝节,漫无边际地发言。

二、时机把握

14

在通常情况下,教师会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根据课文要求和学生实际水平而设计的讨论问题来组织课堂讨论,这样的讨论时机较成熟,教师也容易组织。但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矛盾,随机组织课堂讨论,效果会非常显著。例如:在《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描写人们等待周总理的灵车这一部分,有一对反义词“焦急而又耐心”写出了人们当时的心情,学生们学习时知道这是一对反义词,但对其作用又不是很明确,这时组织讨论:为什么用焦急和耐心来说明人们在等待灵车时的心情?焦急体现了什么?耐心又说明了什么?通过讨论,学生对文章的思想感情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学习后半段课文打下了基础。

同样,学生在质疑问难过程中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时,老师要不失时机地组织讨论。例如在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后,就有学生提出:“严父慈母”的教育方式已经落后了,我们为什么不采用民主的教育方式呢,不更利于孩子的成长吗?这一问题的讨论,使孩子们对家庭教育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三、内容选择

1.选择有价值的内容进行讨论。

组织讨论必须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例如:读写例话《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果老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与意义,学生往往当时记住了,过后就忘了。应让学生选择一篇思想感情较突出的课文进行讨论:这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什么,体现在什么地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对文章的理解有什么帮助?这样学生从方法到意义都一清二楚了,也不费老师的多少口舌。

2.选择有争议的内容进行讨论。

教师提出富有启发性和争议性的问题是激发课堂讨论活力的要素。例如在学了《圆明园的毁灭》后,可以让学生讨论:圆明园要不要重建?为什么将废墟留在那儿,那不是国耻吗?这一问题的提出,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赞成重建的提出自己的想法:重建可以向全世界展示中国人反抗外侮的决心,可以展示中国优秀的建筑艺术??不赞成重修的也纷纷陈词:废墟可以让国人更清醒地面对历史和现实,可以揭示侵略者的丑恶的嘴脸??还有学生建议新建的圆明园应建在毁灭的圆明园旁边,让“金碧辉煌”与“残垣断壁”共同印证那段历史等等。

3.选择有兴趣的内容进行讨论。

心理学表明,当人对某一事物产生了兴趣后,就会激发对这一事物的需求。例如在学习《捞铁牛》后,许多学生都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是现在,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把铁牛捞上来?”学习《小摄影师》后,让学生讨论:“小男孩还会来吗?为什么?学了《三只白鹤》让学生讨论:同样是采用作记号的方法,为什么第三只白鹤找到了家?这些问题的讨论大大激发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兴趣,还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到课外。

随着新课改的悄然兴起,在课堂教学中讨论环节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其表现在它契合了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再者,在语文课堂中增加讨论环节有利于学生质疑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另外,讨论环节还可以更好的和大学中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接轨,有效地避免学生进入大学之后产生不适应心理。在进行讨论的时候我们还应该把握好科学分组、高效讨论以及成果总结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素质教育 讨论 能力培养 能动性 感悟性 针对性

所谓讨论环节就是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一些开放性的内容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要表现为:

15

(一)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讨论环节它符合了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践行了新课改的核心思想。

著名的教育家埃德加富尔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句话令笔者深有感触。曾经有人用“一根粉笔一张嘴,老师从头讲到尾”来形容我国过去的满堂灌的旧式语文教育模式,以前的语文教育方法是将教学内容“填鸭式”地填进学生的大脑,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而将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领悟放到了次要地位。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的知识就像无源之水,没有新思想的产生,知识的获得是十分有限的。

(二)在语文课堂中加强讨论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语文学习的很多内容都是开放性的,以老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往往使学生局限在老师给出的答案中而不再思考。讨论环节的增加则可以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问题的结果,从而锻炼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也将学生从被动学习的境遇中解脱出来,激发了其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讨论环节还有助于与大学教育接轨(教育学/学科教育论文 /)。

中学教育使学生过分的依赖老师的作用,往往使学生在进人大学之后产生严重的不适应。一方面,自我约束能力不够,猛然来到一个宽松的环境中不能很好的自觉学习;另一方面,学习能力不够,在大学中不能有效的获得知识。由于以上两点致使很多本来十分优秀的学生在大学中逐渐被淘汰,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十分严重的问题。如上文所说在课堂中对讨论环节进行加强可以有效的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散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进行培养,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不适应现象的产生,让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可以更好更快地融入其中并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在.日常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一些问题:

(一)用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例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在课堂上应引导学生深入讨论:(1)为什么林黛玉会如此谨慎?(2)如果你们到外婆家去是什么心理状态?会像林黛玉一样吗?(3)林黛玉如此谨慎说明了什么?对这几个问题,学生们都很感兴趣,纷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讨论,由讨论中获得认知,枯燥的课文因此而变得富有生气。

(二)利用讨论可以得到学生们的及时反馈,提高老师在教学上的针对性。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讨论,增加了教师获得反馈信息的机会和信息量,教师得以及时掌握学生认识中的偏差与疏漏,在教学中不断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修正自己的行为及其方式,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强化。比如,在《孔雀东南飞》一课的讨论中,有同学认为结尾“双双殉情”的悲剧形式有些令人痛心,不如设置成一个“大团圆”的喜剧结果令人开心。 16

就此我们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自己设计更多的结局方式并加以辨析。同学们提出的结尾有:焦刘私奔,焦母去世、焦刘得以白头偕老,兰芝嫁太守之子很幸福、焦仲卿抑郁而终等等。但通过综合全文的主旨讨论比较,同学逐渐认识到只有“双双殉情”的结局才能提升人物形象,才能使作品的主题有更深刻的社会意义。如果没有由讨论而来的反馈,这一点可能就被忽略掉了。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三)利用讨论的方式来维护学生们的心态健康,提高学生们的心理素质。

在讨论中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争论中互帮互学,修正自己,接受他人,探寻知识,发现真理,学会了客观对待错误和挫折,培养了合作的意识和在集体中解决问题的习惯。特别是那些交往能力弱、成绩不理想、平时很少发言的学生加入到讨论中来,促进了学生个性与共性的协同发展和共同进步。可以说课堂讨论不只是学知识,也是学做人。

结语:由此可见在语文课堂中加强讨论环节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我们应该科学地安排这一环节。提高教学品质提升学生的素质,为祖国培养栋梁之才。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讨论环节的重要性

字号: 小 大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悄然兴起,在课堂教学中讨论环节的重要[本文由中国教育学习网提供]性尤为突出,其表现在它契合了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再者,在语文课堂中增加讨论环节有利于学生质疑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另外,讨论环节还可以更好的和大学中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接轨,有效地避免学生进入大学之后产生不适应心理。在进行讨论的时候我们还应该把握好科学分组、高效讨论以及成果总结[本文由中国教育学习网提供]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素质教育 讨论 能力培养 能动性 感悟性 针对性

所谓讨论环节就是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一些开放性的内容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讨论环节它符合了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践行了新课改的核心思想。

著名的教育家埃德加富尔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句话令笔者深有感触。曾经有人用“一根粉笔一张嘴,老师从头讲到尾”来形容我国过去的满堂灌的旧式语文教育模式,以前的语文教育方法是将教学内容“填鸭式”地填进学生的大脑,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而将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领悟放到了次要地位。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的知识就像无源之水,没有新思想的产生,知识的获得是十分有限的。

(二)在语文课堂中加强讨论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语文学习的很多内容都是开放性的,以老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往往使学生局限在老师给出的答案中而不再思考。讨论环节的增加则可以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问题的结果,从而锻 17

炼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也将学生从被动学习的境遇中解脱出来,激发了其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讨论环节还有助于与大学教育接轨。

中学教育使学生过分的依赖老师的作用,往往使学生在进人大学之后产生严重的不适应。一方面,自我约束能力不够,猛然来到一个宽松的环境中不能很好的自觉学习;另一方面,学习能力不够,在大学中不能有效的获得知识。由于以上两点致使很多本来十分优秀的学生在大学中逐渐被淘汰,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十分严重的问题。如上文所说在课堂中对讨论环节进行加强可以有效的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散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进行培养,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不适应现象的产生,让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可以更好更快地融入其中并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在.日常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一些问题:

(一)用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例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在课堂上应引导学生深入讨论:(1)为什么林黛玉会如此谨慎?(2)如果你们到外婆家去是什么心理状态?会像林黛玉一样吗?(3)林黛玉如此谨慎说明了什么?对这几个问题,学生们都很感兴趣,纷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讨论,由讨论中获得认知,枯燥的课文因此而变得富有生气。

(二)利用讨论可以得到学生们的及时反馈,提高老师在教学上的针对性。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讨论,增加了教师获得反馈信息的机会和信息量,教师得以及时掌握学生认识中的偏差与疏漏,在教学中不断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修正自己的行为及其方式,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强化。比如,在《孔雀东南飞》一课的讨论中,有同学认为结尾“双双殉情”的悲剧形式有些令人痛心,不如设置成一个“大团圆”的喜剧结果令人开心。就此我们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自己设计更多的结局方式并加以辨析。同学们提出的结尾有:焦刘私奔,焦母去世、焦刘得以白头偕老,兰芝嫁太守之子很幸福、焦仲卿抑郁而终等等。但通过综合全文的主旨讨论比较,同学逐渐认识到只有“双双殉情”的结局才能提升人物形象,才能使作品的主题有更深刻的社会意义。如果没有由讨论而来的反馈,这一点可能就被忽略掉了。

(三)利用讨论的方式来维护学生们的心态健康,提高学生们的心理素质。

在讨论中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争论中互帮互学,修正自己,接受他人,探寻知识,发现真理,学会了客观对待错误和挫折,培养了合作的意识和在集体中解决问题的习惯。特别是那些交往能力弱、成绩不理想、平时很少发言的学生加入到讨论中来,促进了学生个性与共性的协同发展和共同进步。可以说课堂讨论不只是学知识,也是学做人。

18

结语:由此可见在语文课堂中加强讨论环节是十分重要[本文由中国教育学习网提供]的,所以我们应该科学地安排这一环节。提高教学品质提升学生的素质,为祖国培养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孙培云.高中语文教育【J】.科技教育.2010(09).

2.孙正君.浅谈语文教育的语感培养【J】,中国教育.2009(11).

3.陈娟.浅谈高中语文新课改与课堂讨论的实效性.学问(下半月).2009(05).

4.张敦水.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构建.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09(07).

5.陆荣.如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9(07).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悄然兴起,在课堂教学中讨论环节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其表现在它契合了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再者,在语文课堂中增加讨论环节有利于学生质疑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另外,讨论环节还可以更好的和大学中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接轨,有效地避免学生进入大学之后产生不适应心理。在进行讨论的时候我们还应该把握好科学分组、高效讨论以及成果总结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素质教育 讨论 能力培养 能动性 感悟性 针对性

所谓讨论环节就是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一些开放性的内容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讨论环节它符合了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践行了新课改的核心思想。

著名的教育家埃德加富尔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句话令笔者深有感触。曾经有人用“一根粉笔一张嘴,老师从头讲到尾”来形容我国过去的满堂灌的旧式语文教育模式,以前的语文教育方法是将教学内容“填鸭式”地填进学生的大脑,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而将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领悟放到了次要地位。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的知识就像无源之水,没有新思想的产生,知识的获得是十分有限的。

(二)在语文课堂中加强讨论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语文学习的很多内容都是开放性的,以老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往往使学生局限在老师给出的答案中而不再思考。讨论环节的增加则可以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问题的结果,从而锻炼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也将学生从被动学习的境遇中解脱出来,激发了其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讨论环节还有助于与大学教育接轨。

中学教育使学生过分的依赖老师的作用,往往使学生在进人大学之后产生严重的不适应。一方面,自我约束能力不够,猛然来到一个宽松的环境中不能很好的自觉学习;另一方面,学习能力不够,在大学中不能有效的获得知识。由于以上两点致使很多本来十分优秀的学生在 19

大学中逐渐被淘汰,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十分严重的问题。如上文所说在课堂中对讨论环节进行加强可以有效的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散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进行培养,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不适应现象的产生,让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可以更好更快地融入其中并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在.日常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一些问题:

(一)用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例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在课堂上应引导学生深入讨论:(1)为什么林黛玉会如此谨慎?(2)如果你们到外婆家去是什么心理状态?会像林黛玉一样吗?(3)林黛玉如此谨慎说明了什么?对这几个问题,学生们都很感兴趣,纷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讨论,由讨论中获得认知,枯燥的课文因此而变得富有生气。

(二)利用讨论可以得到学生们的及时反馈,提高老师在教学上的针对性。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讨论,增加了教师获得反馈信息的机会和信息量,教师得以及时掌握学生认识中的偏差与疏漏,在教学中不断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修正自己的行为及其方式,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强化。比如,在《孔雀东南飞》一课的讨论中,有同学认为结尾“双双殉情”的悲剧形式有些令人痛心,不如设置成一个“大团圆”的喜剧结果令人开心。就此我们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自己设计更多的结局方式并加以辨析。同学们提出的结尾有:焦刘私奔,焦母去世、焦刘得以白头偕老,兰芝嫁太守之子很幸福、焦仲卿抑郁而终等等。但通过综合全文的主旨讨论比较,同学逐渐认识到只有“双双殉情”的结局才能提升人物形象,才能使作品的主题有更深刻的社会意义。如果没有由讨论而来的反馈,这一点可能就被忽略掉了。

常言道:“真理愈辩愈明。”讨论式的阅读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交流、冲突与融合的过程,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知识学得更巩固,而且更能够使结论更正确更全面。

浅析课堂讨论的作用和方法

常言道:“真理愈辩愈明。”讨论式的阅读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交流、冲突与融合的过程,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知识学得更巩固,而且更能够使结论更正确更全面。许多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带有不确定性,观念不同,角度不同,讨论的结果也就会不一样。例如学习《再见了,亲人》一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作者如何来表达自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展开讨论,还可以引导他们进一步讨论:“三个小故事的代表性”这样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还可以增强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再如阅读《最好的老师》一文,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老师这样上课对不对?”,还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任课教师的教学风格”。培根说过:“讨论可以使人明辨是非。”在阅读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设置问题进行讨论,可以加深 20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训练他们思维的敏捷性,认识事物的全面性,深刻性。因此,不难看出,一潭死水的教学是没有出路的,适度的讨论才会使语文阅读教学更加“自然而和谐”。

另外,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专心倾听,尽可能少讲话,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从讨论中获益较多。当教师不得不对讨论作出评价时,也应做到公正,不带偏见和个人感情色彩。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讨论,对讨论是否切题和讨论的事实等适时地予以分析和评价,教师还要做到适时地介入讨论,以确保讨论不离主题和顺利进行。在讨论的某些环节上,教师可适时地做简短的小结,教会学生讨论的方法。教师不应该扼杀学生的见解,更不能把学生一步一步引入自己事先挖好的陷阱,否则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提高阅读能力也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了。

讨论是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有效手段。在整个讨论过程中,自始至终都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方能保证讨论的顺利进行。在准备阶段,每一个学生首先都要独立地思考,然后才能与别人交流;在讨论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针对没有勇气发言的学生,教师要加以鼓励和引导,及时给他们提供发言的机会。因此,课堂讨论能激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问题,有效地促进了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谈“讨论”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

启运

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太低,一直是一个令人困惑的老大难问题,原因可能很多,但一个无法否认的基本症结,是教师对课文情节的提问分析太多,醉心于自己的“艺术表演”,总想给学生以难忘的“艺术享受”,殊不知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不可能在观赏教师的艺术表演中培养起来的,而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积极参与、身体力行来获得,舍此别无他途。教师的“美好”想法只能是一厢情愿,说得不客气点,就是吃力不讨好。因此,要想切切实实地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必须要引导学生全方位、高质量、多层次地参与,这实在是语文课堂控制中的重中这重。而教师所组织的“课堂讨论”便是“积极参与”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那么,什么是讨论呢?所谓“讨论”,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众多学生间的对话,相互交流,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方法。这是一种有悠久历史的方法,是作为讲述法的对立面出现的,具有反传统教学的特色。当然教师组织讨论,提高教学效率,并不是要取代讲述法,而是要促成互补,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对于讨论的作用,斯宾塞曾精辟地指出:假如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两个人交换,每人仍是一个苹果;假如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两个人交换,每人至少有两种思想。而语文的学习决不是一两个苹果的问题,它是博大精深的,它是张力无限的,每一次思想的激情碰撞都可能光芒四射,灿烂夺目。如果把语文比作一种矿藏的话,那么它是再生的,它永远是鲜活的,就像每日喷薄而出的太阳。 随着教学改革的大力推行,“讨论法”业已为广大教师所深爱并努力付诸于实践。笔者对这种教学法也是情有独衷,因为他给我和学生都带来了快乐和享受。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语文课堂中“讨论”的作用。

一、增强主体意识,培养探究精神

21

教改的一个重要标识就是强调学生课堂角色的必须转换,必须由以前的消极被动转为现在的积极主动。作为一个极具活力的个体,以前却被忽略或是受重视的程度不够,因此,活力不能够尽情地释放,个性得不到充分地张扬。而现在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这种主体地位在课堂讨论中自然也得到了彰显和增强。教师精心设计几个问题之后,不再竭尽全力地去表演,而是去调动学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去讨论。在讨论中每一位学生都可以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作为个体,他们强烈地感受到了自己无拘无束的存在,没有束缚和压抑。在这种民主、和谐、自由的境界中,他们完全可以施展他们的聪明才智,去积极思考,大胆探究,勇于批判以发现知识海洋里的无限风光。

比如在教《如果人类也有尾巴》的时候,我让同学们讨论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在文中希望人人都有一条实用而健美的尾巴,你对此有何看法?本来这篇文章就很有有趣,这个问题更是激起了同学们探求的欲望。于是他们便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然后不少同学都发表了自己独特的看法。有赞成的,但大多数同学还是对这种观点加以批判而且还列举了种种理由。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表现出了鲜明的主体和个体意识。

二、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皆源于兴趣。如果让你做一件你丝毫不感兴趣的事,你很可能感到郁闷压抑,牢骚满腹。即使勉强做好了也很难说是一种成功。而反过来则是另一种境界。怎么提起学生的兴趣呢?讨论无疑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好方法。因为老师让学生讨论的问题必定是有价值的,学生一定是有话可说的,只要有话可说就会勾起他们的表达欲望,而这种欲望可不可以说就是一种兴趣呢?在充满兴趣的讨论中,同学们可以各抒已见,有啥说啥,体现出了民主、平等、生动、活泼的学习空气。如此一来,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起来。如果把课堂比作一江春水的话,那么这学生便是生机无限的游鱼了。

在教《蟋蟀在时报广场》时,我就“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个角色?并说说你的理由。”这个问题让同学们进行了讨论。这篇童话主要刻画了蟋蟀切斯特,老鼠塔克,猫儿哈里,音乐教师斯梅德利这几个形象。有的同学喜欢那个,有的同学喜欢这个,而且都有根有据,说得头头是道,生动有致。整个课堂洋溢着轻松愉快的气氛,让人觉得实在是一种莫大的享受。这种快乐是学生带来的。这种快乐是所有同学的,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这种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三、体现群体效应,实现全员参与

课堂是老师和全体学生的课堂,不是哪个人或几个人的课堂。 课堂教学是一种在老师指导下的同龄人的群体活动。而“讨论”则加强了群体中的交往活动,获得了人际间的互补、合作。同龄人之间相近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心理特征令他们心心相印,使这种互补和合作更加有效。在讨论中,人人都有机会发表意见,特别是小组讨论和小小组(四人)讨论,可以在同一时间里分头议论,无疑可以为更多的成员提供参与机会,其全员参与机会,全员参与程度,远非讲述或提问谈话所能及。

在进行“口语交际”中的“推选奥运会吉祥物”时,我先让每位同学课下准备一种吉祥物,然后在课堂上每大组讨论哪一种吉祥物更合适,最后每大组推选出一种吉祥物作为代表参加班级里十个小组的评选。有推选龙的,有推选马的,还有的推选蚂蚁、公鸡等等。这次活动取得了成功。我以为在此过程中充分体现了群体效应,实现了全员参与,也告诉同学们要想取得成功相互之间必须要合作、互补。

四、学会读书,学会做人

如何去读书,读书应该读什么?当然要深入思索,去汲取书中的精华。古人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书要有质疑的精神,要敢于探索,敢于批判,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而讨论则可以让同学们培养这些良好的习惯。比如在学《爱莲说》时,有的同学就牡丹象征“追慕富贵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不同的看法。他说牡丹国色天香,华贵雍容,因此许多人爱她的美是理所当然的。我先告诉也理解文章的旨意要结合时代背景,要结合作者当时的思想境况。然后又对他这种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精神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好的文章就是良师诤友,它可以启迪你,感染你,提升你的道德品格。在教《地毯下的尘土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米妮为什么能够得到十二枚闪闪发光的金币呢?经过讨论,同学们归纳出了米妮的优秀品质:诚实善良、乐于助人、勤劳能干、孝顺勇敢等。然后,我就及时引导同学们要学习米妮身上的这种优秀品质。应该说,通过本课的学习和讨论,同学们都受到了深深的教育。

22

五、提高认识,发展能力

世界是广大的,历史是深邃的,人生是丰富的。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学生们所面临的未知世界更是深幽广博,因此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和疑问才更多,正因为这样,“讨论”才越发凸显出其存在的意义。所谓不辨不明,一些问题经过讨论就能现出其本质。作为每一个个体,其人生经验和知识积淀都是有限的,而“讨论”就能集大家的智慧于一堂,知慧碰撞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帮助同学们认清一些问题的本来面目,提高对这个纷纭世界的认知水平。它会产生新的智慧,这新的智慧会让每一个人受益,这新的智慧的不断累积和酝酿又为同学们新的认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同学们学会了如何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把在课堂中得到的能力应用于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这就有力地促进了能力的再生成。

《黔之驴》写了驴虎的一场较量,这个简短的寓言故事蕴含却是十分丰富的。我让同学们从多个角度去讨论这则寓言的寓意。同学们得出的答案是多种多样的。从驴的角度看,它教育人们要有真才实学;从虎的角度看,它告诉人们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要敢于尝试;从好事者的角度看,办事要经过深思熟虑。从其他的角度还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要知已知彼,要正确估计对手,不要虚张声势,不要轻言放弃,在敌人面前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不足等等。通过讨论,同学们获得了人生的启迪,提高了对一些问题的认识。有了这样的认识,同学们以后做事的时候就会有所借鉴。这样,在实践中能力也就逐渐形成了。

六、提高效率,完成目标

学生变成了主体,兴趣提高了,气氛活跃了,个性张扬了,思想解放了,认识增强了,能力发展了,整个课堂呈现出自由、民主、和谐的良好态势,同学们获得了真正的东西,他们没有理由不爱这个课堂,没有理由不全身心地投入这个课堂。在这种情况下,提高效率,完成目标是水到渠成的事。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境界啊!

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讨论则使这朵艺术之花更加奇妙多姿、美仑美奂。愿讨论走进越来越的课堂,愿更多的学生因讨论而精彩!

23

更多相关推荐:
小组讨论报告

小组讨论报告第七小组讨论主题中南大学新校区建设项目有哪些成功和不成功之处土木工程成功的标准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如何保证项目尽可能成功地点升华公寓二食堂时间参与人员对于主题一我们小组先对中南大学新校区的建设过程进行...

小组讨论的记录格式和要求

第一部份注明班级小组讨论成绩总分以50分计姓名学号分数第二部份注明小组成员分工情况每人参与情况和完成情况第三部份起是小组调研后小组的讨论情况题目讨论时间讨论地点主持人记录人参加人所在小组成员讨论情况依次记录每位...

思想汇报及小组讨论报告格式规范

思想汇报及小组讨论报告格式规范鉴于同学们对于思想汇报格式问题的疑问特在此给出一个标准希望大家能够按照标准进行撰写思想汇报思想汇报居中敬爱的党组织顶格正文空两格此致空两格敬礼顶格汇报人XXX11本3研究生为研一二...

讨论报告格式

CaseStudy典型建筑案例的技术剖析建筑构造二讨论实验课研究报告书学院建筑城规学院题目典型建筑案例的技术剖析研究对象XX案例小组成员组长XX指导教师覃琳王朝霞二一二年六月CaseStudy典型建筑案例的技术...

小组讨论报告

小组讨论报告电子计算机是人类发明和利用的各种技术中渗透最广影响最深远的高技术它促进和带动了各项高技术的发展和高技术产业的形成它将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由工业革命后实现的机械化电气化推进到当前的自动化智能化的新阶段当...

讨论报告格式

建筑构造二讨论实验课当代文化与技术背景下的材料表现研究报告书学院建筑城规学院题目当代文化与技术背景下的材料表现研究对象XX材料小组成员组长XX报告汇总人指导教师王朝霞覃琳二一一年十二月当代文化与技术背景下的材料...

小组讨论报告

11春计算机专姓名王彤学号1114001400769电子计算机是20世纪以来人类发明和利用的各种技术中渗透最广影响最深远的高技术它促进和带动了各项高技术的发展和高技术产业的形成它将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由工业革命后...

会计讨论报告格式

基础会计学个人自主学习报告会计学本第组学生姓名学号本次研讨方向本人承担的具体学习研讨主题包括以下内容打印时请将本部分内容删掉1已所搜集的资料中涉及本主题的主要观点及相应分析理由2对上述观点的分析评价3本组其他成...

123无领导小组讨论报告

无领导创业成长小组报告第一部分成长小组讨论记实一小组基本信息1小组名称123创业小组2小组性质成长小组3小组规模由8名大四学生组成41第一次讨论1时间20xx年10月15日2地点123宿舍3参与者4小组讨论照片...

07春计算机张三 小组讨论报告

小组讨论报告07春计算机张三总之要通过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主动学习深入思考要做好讲座自学讨论报告的有机结合实现教学目标要求教学者认真做好教学设计注意指导留下学生的学习轨迹努力营造出老师引导学习学生积极参予师生互动...

宪法小组讨论报告

小组讨论报告第七小组报告撰写基准成绩20xx年11月7日关于道德与责任的讨论第七小组李博赵建成任虹宇吕康波李汪宏陈星星赵晨摘要今天要和大家探讨的话题是道德与责任道德对于我们来说并非就得流血就得牺牲我们不能苛求每...

计算机专业指南小组讨论报告

小组讨论报告第一针对全系目前的工作重心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指出在目前计算机系的很多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入了案例式教学同时也加强了实训以及考证方面的培训将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较好地结合在一起但是由于IT业发展迅速目前的...

小组讨论报告格式(2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