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经络腧穴学_总结

1、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到,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2、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别部。 3、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4、十二经脉的命名是由三部分组成:手足、阴阳、脏腑。一阴一阳演化为三阴三阳,以区分阴阳气的盛衰与多少:阴气中太阴最盛,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中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

5、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6、膀胱一线1.5寸,膀胱二线3寸。 7、阴经为里,属于脏,阳经为表,属于腑。十二经脉间存在着表里相连的关系。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8、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位交接,阳经与阳经在头部交接,阴经与阴经在胸腹部交接。 肺经与大肠经 食指;心经与小肠经 小指;心包经与三焦经 无名指;胃经与脾经 足大趾内侧;膀胱经与肾经 足小趾; 9、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阳蹻脉、阴阳维脉。作用为:统率联络经络、调节气血盛衰。

10、任脉督脉冲脉同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异行,成为“一源三歧”。

11、十二经别,又称为“别行之正经”。一般从四肢肘膝关节上下的正经分出,分布于胸腹腔和头部其间有“离、合、出、入”的特点——离,即从十二经脉分出;入,即进入胸腹腔;合,即与表里经同行;出,即在头项部出来。手足三阴三阳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组成六对,称为“六合”。

12、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去躯干前的任脉络、躯干后的督脉络及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共十五条,称“十五络脉”。又有孙络、浮络和血络之分。孙络为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浮络是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血络则是细小的血管。

…… …… 余下全文

篇二 :广州中医药大学 经络腧穴学重点

关于考试

大题会这样考 请根据光明穴的特性归纳其主治

请解释 为何 小腹三阴谋 十二经脉病候要很熟悉 会考选择

单选 35 多选15(全对才得) 名解 5道十分 问答 3-4题 经络部分原文一题 腧穴部分一题 25分

颈部穴位次序 腹部穴位分布规律 背部穴位分布规律

经过舌本的经脉 脾经 肾经 分支最多的经脉是胃经

联系脏腑最多的经脉 肾经 独不与脾联系 与督脉会于巅的 有肝经和膀胱经

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运行气血 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 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 十五络脉 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 十二经脉的特点 有6个 若为循行特点 则为4个

1 十二经脉有自己的分布规律 三阴(太阴 厥阴 少阴) 三阳(阳明 少阳 太阳) 十二经脉的走向 手三阴(从胸走手??)

2 有属络关系

3 有表里关系

4 十二经脉逐经相接 如环无端

5 十二经脉均有穴位分布 奇经八脉除任督二脉外 其他都无穴位

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有何不同?

奇经八脉作用 1 统领 联络作用 2 溢蓄 调节作用

一源三岐(任脉 督脉 冲脉) 任督冲脉的别称

冲脉 经络之海 十二经之海 五脏六腑之海 血海 如何解释

十二经别 是从十二经脉另行分出 深入体腔 以加强表里相合关系的支脉 有离入出合的特点 出于头颈部后 阳经经别合于原经脉 阴经则合于相表里的阳经 组成六合

十二经筋 是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 起于四肢末端 向心性的走向胸腹腔 不入脏腑 作用为约束骨骼 活动关节

十二皮部 是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皮肤部分

经络的作用 四个方面

1 沟通内外 网络全身 2 运行气血 协调阴阳 3 抗御病邪 反映症候 4 传导感应 调整虚实 腧穴的概念 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 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分类 经穴(十四经穴) 奇穴(未归入十四经的补充穴) 阿是穴(无固定位置 无具体名称 只是按压痛点取穴)

…… …… 余下全文

篇三 :经络腧穴学

经络腧穴学

1.掌握经络的定义、经络系统的组成。

2.掌握十二经脉的概念、名称、命名、体表分布规律、走向与交接规律、循环流注顺

表里关系及与脏腑器官的络属关系。

3.掌握经络学说的概念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4.熟悉奇经八脉的概念、循行分布概况及其特点和功能。

5.熟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分布概况、特点和功能

6.熟悉经络的标本、根结与四海的意义。

7,熟悉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8,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9,厂解经络气街的意义。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

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现将经

络系统的组成内容列表(表1—1)并分别论述如下。

1.掌握十四经脉循行分布及其与脏腑器官的属络关系。

2.掌握十四经脉138个常用经穴的归经、定位、主治和*作;掌握12个奇穴的定位、

主治和*作。

3.熟悉十四经脉的病候及主治概要。

4.了解奇经八脉的循行、病候及意义。

构成人体经络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均有一定的循行、分布和功能意义及病候。其中经

脉的循行路线及其脏腑官窍的属络规律与该经腧穴主治作用有密切的内在联系。所以,掌握

各经脉的循行、分布和脏腑络属,对于更好地熟悉和掌握腧穴主治范围与肘膝关节以下腧穴

的远治作用有重要意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有其所属腧穴,合称“十四经穴”;冲、

带、矫、维六脉的腧穴均交会、附寄于十二经。腧穴是针灸治病的特定部位,必须熟练掌握

腧穴的定位、归经、主治和*作,才能为针灸临床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即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的总称。它们是经络系统的主

体,故又称“正经”。

(一)命名依据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脏腑、手足、阴阳而定的。它们分别隶属于十二脏腑,各经都用

…… …… 余下全文

篇四 :经 络 腧 穴 学 概 论

经 络 腧 穴 学 概 论

第一章 经络概述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和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门理论学说。它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灸学的理论核心,几千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尤其与针灸学的关系甚为密切。针灸临床治疗中的辨证分经、循经取穴、针刺补泻等,无不以经络为依据。所以,深人研究经络学说对针灸和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均有重要意义。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它们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路。经,指经脉,是直行的主 干,有如路径,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纵行于头身四肢,较大,在里。《医学入门》说:“脉 直行者为经。”络,指络脉,是经脉分出的旁支,较经脉细小,在表,其走向横斜,反复分 支,纵横交错,形如网络,遍布全身,有联络功用,故名“络脉”。正如《灵枢·脉度》所 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

经脉和络脉共同组成一个系统,担负着运行气血、营养全身和沟通内外、贯通上下的重 要功能。其中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灵枢·海论》),再加上络脉的联络功

能,从而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筋骨皮毛、分肉腠理和五官九窍联系成为一个有机 的整体,并借以运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等作用保证了人体各部功能活动的 正常进行,实现了全身各部之间的沟通联系与和谐统一。反之,经络气血运行一旦失常就会 有各种疾病及其相应的病候发生,临床诊断中分经辨证即多以病痛的部位和特征为重要依 据。而针灸也是通过腧穴刺激,使经络气血运行恢复常度而达到治愈疾病之目的。可见,经 络对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

经络学说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不断观察、总结而逐步形成的。到《内经》成 书时代已形成系统的理论,以后又经历代医家不断充实、引申和发展而逐步趋于完整。据文 献资料分析,经络学说的形成,可能通过以下途径:

…… …… 余下全文

篇五 :经络腧穴总论重点

经络腧穴总论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奇经八脉:是指十二经脉之外别道奇行的督、任、冲、带、阴维、阳维、阴蹻、阳蹻等8条经脉。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另行分出,深入体腔,以加强表里相合关系的支脉,又称“别行的正经。”

六合: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脉,阴经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经脉。手足三阴三阳经别,每一对相为表里的经别组成一合,共组成六对,称为“六合”。 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任、督脉在躯干前后分出的一络和脾在躯干侧部分出的大络,共十五条,称“十五络脉”。

十二经筋: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按经络分布分成手足三阴三阳,即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皮肤部分,属十二经脉及其络脉的散布部位。 分经辨证:按经络分析病症,即经脉所通,病候所在。

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十四经穴 (简称经穴):凡归属于十四经之穴,称为经穴

经外奇穴(简称奇穴):未归于十四经,而有具本位置和名称的经验效穴,称为经外奇穴。

阿是穴:以病痛局部或病痛有关的压痛点作腧穴,亦称为“不定穴”“天应穴”。 邻近作用(局部作用):即腧穴均能治疗其所在部位及邻近部位的病症。是经穴、奇穴、阿是穴所共有的主治作用的共同特点。

远道作用:十四经穴,尤其是十二经肘膝以下穴、不仅能治局部病症,而且能治本经循行所到达的远隔部位的病症。

特定穴:十四经中具特殊治疗作用,并按特定称号归类的腧穴。

五输穴:十二经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 输、经、合 五个腧穴的总称。 原穴:脏腑原气留止的部位。

络穴: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一个腧穴,称之为络穴。

原络配穴:据脏腑阴阳表里先后病,以先病经取原穴后病经取络穴相配合。(主客原络配穴法)

郄穴: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阴阳维经,阴阳蹻脉经气深聚的部位

背俞穴: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 …… 余下全文

篇六 :经络腧穴学

经络腧穴学

第一章 经络概述

经络学说阐述人体经络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脏腑的相互关系。

1.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全身的通道。

2. 经脉: 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 深而在里。贯通上下,沟通内外。

3. 络脉: 是经脉别出的分支, 浅而在表,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4. 在中医理论中,气为血帅,血为气母。

5. 七情: 喜·怒·哀·惧·爱·恶·欲

6. 六欲: 眼、耳、鼻、舌、身、意。

7. 六邪: 风.寒.暑.湿.燥.火

8 .六脏: 心.肺.脾.肝.肾 加上 子宫 六腑: 胃. 胆.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9. 七情.六欲.六邪是致病的因素,作用与五脏六腑产生病的症状。其中 风为邪之首。

10.正气内存,邪不所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也就是说:人体脏腑功能正常,正气旺盛,气血充盈流畅,卫外固密,外邪难以入侵,内邪难于产生,就不会发生疾病。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

第一节经络系统概况

一. 十二经脉

1 . 十二经脉又叫十二正经.是经络系统的主经 十二经脉主运行气血,营气行于脉中,

卫气行于脉外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阙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阙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

2. 十二经脉的名称和含义

十二经脉的名称 是由手足.阴阳和脏腑三部分组成 .

手足表示经脉在上下肢的分布的不同.

脏腑表示经脉的脏腑属性.

阴阳表示经脉的阴阳属性和阴阳的多寡.

一阴一阳衍化为三阴三阳,以区分阴阳的盛衰

阴气最盛为太阴,其次为少阴,再次为阙阴

阳气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

3.十二经脉的分布 : 特点,内属于脏腑 外分布于四肢.头.躯干.

…… …… 余下全文

篇七 :经络腧穴学试题六

<<经络腧穴学>>试题六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奇经八脉

2. 募穴

3. 气街

4. 一夫法

5. 经络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20分) 1、经,原意是“纵丝”,就是_____的意思,络则是_____的意思。

2、十二经脉者,内____,外_____ ,这概括说明了十二经脉的分布特点。

3、十二经脉之分布,大致是手三阴联系______,手足三阳都联系_____故称头为______,足三阴则联系______.

4、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躯干部的_______, _______及______总为十五络脉。

5、胃足阳明之脉,起于____,交__

__,旁约____,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____.

6、膀胱足太阳之脉:其直者:从巅入络___,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____抵腰中,入循__,络___,属膀胱.

7、督脉对全身阳经脉气有统率、督促的作用,故有____和_____的说法.

8、腧穴是人体_____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又是_____反应点和_____刺激点。

9、任脉有_____个经穴,起穴_____,止穴_____。

10、在体表标志取穴中,肩胛骨下角平对_____椎棘突,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通过_____椎棘突之间的缝隙。

11、手阳明大肠经的经穴是_____,郗穴是_____。

12、足少阳经的络穴是_____,原穴是_____。

13、丰隆为人体祛_____要穴,足少阴肾经即能止汗,又能发汗的穴位是_____。

14、肩平伸在肩峰前下方凹陷处是_____穴,属于_____经,肩峰后下方凹陷处是_____穴,属于_____经。

15、五输穴配五行,阴经井穴属_____,阳经井穴属_____。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从小趾下经足心至下肢内侧面后缘的是( )

…… …… 余下全文

篇八 :经络用药总结温补

经络用药总结

经络用药总结

手少阴心经

仁山药莲肉圆眼肉人参红蓝花

苓玄胡索 大黄芒硝栀子乌药

麻黄

大附子肉桂干姜沉香川芎白豆蔻柏子仁乌药 凉

石膏

黄连栀子丹皮柴胡薄荷滑石

引经

独活细辛灯心圆眼 柴胡(桂佐之)川芎青皮 羌活本黄柏

当归生地黄茯神远志酸枣仁麦门冬柏子黄连枳实木香贝母天竺黄郁金赤茯石菖蒲藿香沉香木香桂枝连翘丹参石莲子栀子犀角牛黄朱砂

手厥阴心包络经 人参黄肉桂沉香菟丝子破故纸 手太阳小肠经 石斛牡蛎甘草梢

木通赤茯苓车前子紫苏羌活木槟榔巴戟天茴香乌药砂仁益智滑石木通栀子茅根车前子猪苓泽泻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少阳三焦经

大黄瞿麦

芒硝

当归熟地黄酸枣仁阿胶木瓜沙参薏苡仁

白芍药赤芍药柴胡青皮枳实青黛羌

枸杞子菟丝子山茱萸白术莲肉甘草蒺藜

活木贼甘菊蒲黄桃仁蔓荆子常山五木香肉桂香附子 黄连黄柏胡黄连龙胆草草决明牛黄川芎(行上)青皮(行下)灵脂益母前胡 羚羊角车前子甘菊花地榆 柴胡乌梅

当归酸枣仁山茱萸五味子

柴胡青皮黄连白芍药川芎贝母栝蒌钩藤天竺黄

干姜肉桂陈皮半夏

黄连黄芩柴胡竹茹甘草

川芎(行上)青皮(行下)柴胡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白芍药山药莲肉白扁枳实大腹皮山楂麦芽神曲半夏南星砂仁白豆蔻藿香破故纸黑

豆木瓜蒺藜当归黄薏苡仁芡实陈皮大枣槟榔三棱莱菔子升麻防风石膏猪苓干姜官桂大附子苏叶肉果黄连玄明粉竹沥连翘大黄 白芍麻黄大枣莲肉

圆眼肉

玄胡索桑寄生

木瓜苍术吴茱萸丁香 人参白术黄石斛山药莲子芡实薏苡仁糯枳实浓朴大腹皮前胡三棱莪术槟榔肉桂肉果大附子砂仁藿香米白糖

大黄石膏礞石

半夏苍术白豆蔻川芎香附葛根知母石莲子栀子滑石竹茹胡黄葛根升麻白芷

干姜

防风苏梗羌活前胡生姜桑白皮苏子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