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鸿门宴》教学反思

个人图书馆 qqshu.cc

《鸿门宴》教学反思(2篇)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其中尖锐的矛盾冲突,鲜明的人物性格,寥寥数字的人物语言,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语文必修一模块中,只有《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对于这样一个千古名篇幅,我们可以管中窥豹,以一斑而知全貌。进而感受到《史记》给后人带来的艺术魅力。

文言文是高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如果单纯的翻译课文,学生不会产生兴趣,相反会很抵触,很厌倦,因此我把这节课设置为以讨论为主,从课文内容,情节入手,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整节课的教学流程为:一、李清照诗歌导入;二、对刘、项人物的喜恶,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三、作者的态度;四、把人物分成不同的阵营。比较分析配角性格特点。

在分析刘、项性格这一环节上,同学们非常积极踊跃,概括出了很多有个人见谛的东西,从而也引发了大量关于楚汉之争的历史资料,可见课下下了不少功夫进行查找,最主要的是把查阅的相关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整合信息的能力,应该算是本节课的一大收获,每位同学都想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发表出来,与其他人共同分享,但是课堂的时间有限,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我武断地阻止了这个环节的进行,造成了各别同学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成果,有些失落,打击了学生的热情,违背了新课改的精神。现在回过头想一想,其实完全可以放开手让学生充分地表现,哪怕是教学任务完不成,超码学生得到了锻炼,这也是一种收获。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吸取这样的经验,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放大他们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这样才会形成良好的教学循环。

此外,还有一点让我感触颇深,其实学生的表达能力是一个及待挖掘的宝藏,随时随地都会涌现出惊人的奇思妙想,同时会激活教师的思维,生成很多事先无法设计的方案。而教师这个时候就应该及时地总结和记录下来本节课的心得体会,为今后的教学积累经验。

…… …… 余下全文

篇二 :鸿门宴教学反思

《鸿门宴》教学反思

美丽的“火花”背后

———《鸿门宴》教学反思

章丘五中高一语文组 马延花

教学过程,其实是教师的知识细雨向学生无声倾注的过程。11月28日,我在高一四班进行了《鸿门宴》这一课的语文教学,课后对本节课进行了深刻反思,这节课总体还说还是比较成功的,但在这美丽的“火花”背后,也有一些不足之处,现总结如下:

一 、自我评价

1、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其中尖锐的矛盾冲突,鲜明的人物性格, 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鲁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 人生百相”的《鸿门宴》 就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对于这样一个千古名篇,我们通过学习可以管中窥豹,以一斑而知全貌,进而感受到《史记》的艺术魅力。《鸿门宴》作为文言文,是高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如果单纯的翻译课文,让学生理解内容大意,那么,再有趣的文章,学生也会学得恹恹欲睡,如同嚼蜡,毫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尝试着打破了常规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讨论、表演为主,从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来激发学生的热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实际教学效果比我预想的效果要好得多。

首先,在“趣味座次—初识人物”这一环节,关于古代“座次”的文化常识,同学们了解不多,这点在我意料之中,于是我作了详细的补充。但我设置的五个环环相扣同时又有一定的难度的问题,同学们做出了快速准确的回答,这点在我意料之外。只有对文本十分熟练,才能做出这么准确的回答,看来同学们在课下真正用了功夫、花了时间来朗读课文、熟悉课文,这一点难能可贵,同时让我看到了同学们高涨的学习热情,又发现了学生的一大闪光点。

其次,课堂成果展示即课本剧表演时,同学们的积极性、创造力、想象力、表现力,让我钦佩不已。改创编写课本剧时,他们加进了一些幽默滑稽的语句,

…… …… 余下全文

篇三 :《鸿门宴》教学反思

不期而至的精彩

——《鸿门宴》教学反思

徐水一中 赵会青

陶行知说“教师要培养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情节跌宕起伏。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一改原先一板一眼的讲授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主动探讨重要的文言字词句;并鼓励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大胆质疑,再全班一起探讨。近四个课时的教学中不经意的出现了“不期而至的精彩”,正是课堂教学追求的一种“教学相长”的境界。教师在教学中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抓住学生思维的火花,点燃学生的智慧之光,从而也提高了自己,可以说,学生造就教师,学生是教师教学的实现者。 这些“火”与“光”主要有:

1.“鸿门宴”上有许多地方是有失真实性的:①项伯“夜驰之沛公军”,之后又“复夜”回,而且这期间还要见张良与沛公,仔细想想得多少时候才能回营?之后还要与项王讲此番经过,恐怕天都快亮了吧?这可能吗?②“沛公起如厕,因招樊桧出”,上厕所还要人陪同,这未免过于夸张了,而且项羽又不是智障,怎会不起疑?③“沛公已去,间至军中”,之后张良才进去,这得隔多久,帐中除了项营中的人,已没刘邦的人了,项羽怎不起疑?而且又独自在军营中坐这么多时候,说不通。

2.“鸿门宴”上的座次是谁安排的?从座次中能看出什么来?东南西北四面都有座位,那么这进出的门在哪儿呢?

3.项伯为什么要“翼蔽”刘邦?难道仅是由于两人在这之前已约为儿女婚姻的原因吗?

4.范增说:“竖子不足与谋”中的“竖子”就是指项羽吗?似乎也可以理解为项庄?

我记得教上届学生这篇文章时采用的是最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让学生字词落实会翻译就算完成教学目标了,一篇文章上下来,看着学生课本中记得密密麻麻的,说实话那一刻还挺有成就感的。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课堂中的那些学生,都一个个像“呆头鹅”,而我则垄断了45分钟的文言文课堂。最终效果呢?期末时,考到这篇文章中的四个实词,可全对的就只有几个学生而已,许多学生只能做出其中的两个。事后反思:与其说是期末复习没到位,还不如说学生对课文没真正地掌握起来。文言文学习究竟该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得有效呢?

…… …… 余下全文

篇四 :鸿门宴教学反思

霸王别姬讲的是楚汉相争的故事,楚霸王何许人也? 那是天下无敌的盖世英雄,横扫千军的勇将猛帅。 可老天却偏偏不成全他,在垓下中了汉军的十面埋伏,

让刘邦给困死了。

那天晚上刮着大风。刘邦的兵唱了一宿的楚歌。 楚国的人马以为刘邦得了楚地,全都慌了神了, 跑光了,听得霸王业掉下泪来。人纵有万般能耐 ,可终也敌不过天命啊!那霸王风云一世,临 到头,就剩下一匹马和一个女人还跟着他,霸王 让乌骓马逃命,乌骓马不去。让虞姬走人,虞姬不肯 ,那虞姬最后一次为霸王斟酒,最后一回为霸王舞剑,

而后拔剑自刎,从一而终啊!

我站在烈烈风中

恨不能荡尽绵绵心痛

望苍天

四方云动

剑在手

问天下谁是英雄

我站在烈烈风中

恨不能荡尽绵绵心痛

望苍天

四方云动

剑在手

问天下谁是英雄

人世间有百媚千抹

我独爱爱你那一种

伤心处别时路有谁不同

多少年恩爱匆匆葬送

我心中你最忠

悲欢共生死同

你用柔情刻骨

换我毫情天纵

我心中你最忠

我的泪向天冲

来世也当称雄

归去斜阳正浓

我心中你最忠

悲欢共生死同

你用柔情刻骨

换我毫情天纵

我心中你最忠

我的泪向天冲

来世也当称雄

归去斜阳正浓

我站在烈烈风中

恨不能荡尽绵绵心痛

望苍天

四方云动

剑在手

问天下谁是英雄

人世间有百媚千抹

我独爱爱你那一种

伤心处别时路有谁不同

多少年恩爱匆匆葬送

我心中你最忠

悲欢共生死同

你用柔情刻骨

换我毫情天纵

我心中你最忠

我的泪向天冲

来世也当称雄

归去斜阳正浓

我心中你最忠

悲欢共生死同

你用柔情刻骨

换我毫情天纵

我心中你最忠

我的泪向天冲

来世也当称雄

百媚千红泛指各种女人,你那一种自然是指虞姬了

歌词用了两种表达方式——记叙 抒情

霸王别姬

实况

项 羽——高盛麟

虞 姬——言慧珠

…… …… 余下全文

篇五 :鸿门宴课堂教学反思

惠东县平山中学课堂教学反思(2011-2012 学年度第一学期)姓名: 胡带娣年级:高二科目: 语文上课时间:第四周星期二 第 四 节课题 第四单元【教学反思】《鸿门宴》 三 教时 课型 文言文 教法 点拨、讨论成功之处: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教师的点拨与学生的自我钻研、互相讨论相结合,让学生与文 本对话,与古人对话,与老师对话,与同学对话,充分发挥他们主动学 本对话,与古人对话,与老师对话,与同学对话,充分发挥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求索的精神,给学生提供自 读 读、研讨和历练的宽广的“平台”,真正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如“疏通字词句段”环节,我设计为: ①.学生自读原文,凭借故事情节(语境)来推断不明白的词语的含义和用法。学习靠文脉找语脉,培养语 感,利用语感来推断 感来推断陌生词语的含义的方法。②.分小组讨论,把自读过程中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加以讨论切磋。然后将 仍 仍然不懂的记录下来。③.每组选一个代表指出不懂的字词句,请别组的同学来解释。在此过程中如有学生 解释错误或不懂的地方,教师加以订正解释。2.加强课内外的贯通。理想的教学应该由课内辐射到课外, 将课外容纳到课内。如“探究交流活动”环节中,我设计为:项羽兵败垓下,乌江自刎,后人评价各异。 杜牧有《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李清照 有《咏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王安石有《乌江亭》:“百战疲 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试比较分析这几种看法,并谈谈你自己 的看法。这一做法有效地开发了语文教学资源,沟通了课内外的联系,使《鸿门宴》的教学成了一种深层次 的、弥 的、弥散型的研究性学习,同学们在分析和利用材料的实践中开阔了眼界,锻炼了思维,提高了能力。 不足之处:在讨论环节,没有给学生太多的空间,限制了他们的思维。 创新:多媒体技术和板书的综合运用。将板书和课件两种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合理安排处理课件和板 书的比例, 书的比例,充分发挥两者的互补优势,努力提高师生间的教学沟通,对我今后的教学具有指导性。注:教学反思主要内容为:成功、不足、教学策略、创新、再教设计等1

…… …… 余下全文

篇六 :鸿门宴教学反思

《鸿门宴》教学反思

秦波

《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刻画栩栩如生,很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然而初次教授这篇课文的我并没有从学生最感兴趣的情节入手,本着文言文教学要落到实处的原则,仍然采取了最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让学生字词落实会翻译,能概括项羽、刘邦的形象就算完成了教学目标。一篇文章上下来,学生课本上记得密密麻麻,起初还挺有成就感的,后来通过听课,同组老师的交流,有以下几点思考:

首先,文言文虽是高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但如果单纯的翻译课文,强调重点实词、虚词及句式,学生不会产生兴趣,相反程度差的学生还会很抵触,很厌倦。这一点在9班体现的很明显。课上学生大多数学生只是机械地记笔记,对文言文的美根本无从感觉,也有不少学生一上古文就云里雾里,昏昏欲睡。我想,文言知识固然重要,但长此采取千篇一律的授课模式,将富有古典美的文言讲的支离破碎,机械呆板,势必会打击学生学习古文的积极性。

其次,课堂提问的策略不容忽视。教授本课,我的提问并不多,而且几乎是封闭式的问题,学生稍作判断就能回答,可尽管这样,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也寥寥无几。问题太浅,学生不懈,当然问题问的太大、过深,也没有人愿意回答。对于文言文,尤其是像这样篇幅较长的文言文,一定要精心地设计问题,要么由浅入深,逐层启发,要么才找准切入点,设计提纲挈领的几个问题,把厚书读薄。

最后,在分析刘、项性格这一环节上,我虽采用了课堂讨论模式,同学们也非常积极踊跃,概括出了很多有个人见谛的东西,但我迫于时间有限,怕教学任务完不成,不得不打断学生,亮出自己预设好的标签式的答案。这样,教学任务是完成了,可并没有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放大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一堂好课,除了充实,更不可缺的应该是学生的有效参与。留给学生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多开口说话,岂不更好?

这节课后,没有马上把心中所想如实地写下来,以致于现在回想起来,缺少了很多当时的激情,不过我会把这节课当作一次经验,时刻提醒自己不断完善。

…… …… 余下全文

篇七 :《鸿门宴》教学反思

《鸿门宴》教

一、   对文本理解的反思: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其中尖锐的矛盾冲突,鲜明的人物性格,寥寥几笔的人物语言,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语文必修一中,只有《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对于这样一个千古名篇幅,我们仔细品读可以领略一下司马迁的《史记》。给后人带来的艺术魅力。讲课的时候没有考虑到的不足有以下几方面:

1、讲到“吾得兄事之”中的得的读法,要给学生讲出道理,为什么读“děi”

2、项羽兵力对比大的时候态度如何?能看出他狂妄的性格和崇尚武力的特点。

3、范增看出刘邦的云气有天子之气的时候,便告诉项羽:急击勿失。但项羽并没有采取他的建议,而项伯几句话就让项羽相信刘邦没有攻打大王您的意思,就能看出项羽任人唯亲,比如亲近项伯,项庄而疏远范增。

4、范增对项羽的态度:当刘邦全身脱逃的时候,送给他玉斗,他拔剑撞之,为什么是“撞”而不是“砍”?并说:“竖子,不足与谋”可以看出他狂妄自大,自以为是的一面。

5、刘邦对项羽和范增的地位有明显的对待差别,体现在刘邦脱逃的时候刘邦送给项羽的是玉璧是礼器,祭天的;而送给范增的却是生活实用器,能看出刘邦的心思是想告诉范增“快回家喝酒去吧,少来参合首领之间的事”,虽然是一重戏谑的说法,但是对于理解刘邦这个人物也是有一定的帮助的。

6、刘邦留张良留谢的原因也是有考究的,因为张良属于第三方的位置,是韩王的亲信,并不是弃张良于不顾,而是项羽不能杀一个第三方人士,所以这也是刘邦聪明所在。

7、项伯的心态变化,项羽行的时候,项伯倒向刘邦,当项羽不行的时候,项伯更是倒向刘邦,但随着汉朝成立后,刘邦赐项伯刘姓,而约为婚姻的这件事只是给项伯开了张空头支票,刘邦是以儿女的幸福换得自己的暂时安稳而已。

二、授课过程的反思:

…… …… 余下全文

篇八 :鸿门宴教学反思

《鸿门宴》教学反思

一、我的教学设想:

(一)能力的重要性——注重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在这堂课中,通过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1、在文言文翻译这一环节中,不是单纯的将译文教给学生,也不是简单的把翻译文言文的一般方法以教条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而是通过学生之间出题互考、自我评点分析、小结归纳的方式进行,同时将翻译文言文中应当注意的“实词、虚词的准确翻译;古今异义;固定句式;特殊句式”等几个方面以“吴老师的几点建议”的方式出现,这样使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掌握了学习方法,提高了自我学习能力。2、在分析人物性格这一环节中,我有针对性的让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分析人物性格的某一方面,再有条理的引用课文中或《史记》中的相关语句陈述理由,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二)手段的灵活性——多媒体技术和板书的综合运用。在以往的教学中,主要依*板书向学生再现教案文本的核心内容,教师工作量大、课堂容量小、直观形象性差、教学效率相对较低;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影音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日益成为重要的教学手段,但在现在的教学中,我们往往过分的依赖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而忽略了板书的效用,使教学任务无法圆满完成。因为学生的思维是活的,学生的知识需求在总体的连贯中有局部和阶段的跳跃,教师无法全面预计到学生在课堂上所有的知识需求,多媒体课件围绕课堂主线设计,播放顺序相对固定,无法实时更新内容,只能为教学提供辅助的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居于次要地位,而板书展现的是学生活生生的思想,教师可以依据课程进度和现场情况,自由书写和发挥,所以在准备本堂课时,将板书和课件两种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合理安排处理课件和板书的比例,充分发挥两者的互补优势,努力提高师生间的教学沟通,对我今后的教学具有指导性。

(三)教学的互动性——师生和生生间的相互交流。为了使学生的学习层面和分析理解能力盘旋上升,本人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坡度,努力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设计这堂课的环节时,在教学互动性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1、教师定位。在课堂各环节中,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教师提纲契领的讲解之后,分别设计一组问题和一组习题,在教师的适时引导下,学生进行讨论和练习,最后教师进行分析归纳,使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受益。2、学生定位。我始终把学生定位在课堂主体的地位,对学生采取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共同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使学生在生生互动中受益。如在刘邦和项羽性格分析这一环节中,课前指导学生查找资料,鼓励学生利用校图书馆馆藏书籍和网络信息资源,充分搜集占有资料,并进行归纳梳理,形成初步看法和观点;课堂上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让他们全方位多角度的看问题,让他们的思维火花互相碰撞,学会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辨证分析历史人物的能力,最终形成正确的看法和观点,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了学生研究学习、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好习惯。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