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读《战神韩信》有感

2014.2.25 星期二 天气:晴 大赫

背与叛

——读《战神韩信》有感

帝王的背叛,重点其实并不是“叛”,而是“背”。那种表面上笑语盈盈,暗地里却擦亮屠刀,才是最可怕的。

——题记

魏生所著的这本历史小说《战神韩信》也许是对韩信这一生的最好的诠释。这部书以小说的形式讲述了韩信从知遇漂母到被吕后谋害于长乐宫中的事迹。读罢后,它让人不由得为韩信的一生所唏嘘。

本书的后记中作者留给我们大家共同思考的问题:韩信的悲剧是怎样产生的?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悲剧?的确,正像作者所说的那样,这个问题一直没有个结果。即便韩信像张良那样退隐山林,从此不问世事,我想刘邦也不会放过他。因为韩信与张良不同,张良只是个谋士,他不像韩信在前线打仗,威信极高,所以他能安全脱身也是因为帝王刘邦给他留了台阶,而韩信则不同。况且,在帝王眼中,功臣一定是有罪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帝国破,谋臣亡”是专制皇帝心中不变的一条准则,所以韩信自己也知道死是不可避免的。虽然汉朝官方修订的史书将韩信被杀的原因归为谋反,但如果真是这样,想必也不为过,因为这种背叛只是“不得不反”罢了。

刘邦虽说是大汉王朝的开国明君,但他也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人。他夺了韩信的兵权,将韩信贬为楚王,伪游云梦诱捕韩信,最后贬为淮阴侯。韩信死后,大杀异姓王,将彭越的尸体剁成碎块、制成肉酱,无不看出他是一个心狠手辣之人。

究竟什么是“背”,什么是“叛”,什么是真正的“背叛”? 每个人在社会中都会遭受大大小小的背叛,但是大多数都是"叛"是重点,一刀两断,从此不相往来,而帝王的背叛却是像带着一层面具,表面上待臣子温和,暗地里却恨不得马上除之而后快。有谁能看透这层面具呢?

…… …… 余下全文

篇二 :读《萧何月下追韩信》有感

从萧何月下追韩信所想到的

萧何月下追韩信,一个传诵了20xx年的传奇故事,一段令人感慨万千的人才佳话,一出演绎了几百年的催人泪下的悲喜剧。

如果从现代人才资源管理的角度来审视,我们从中可以得出很多有益的思考。用现代语言来说,萧何堪称最佳人力资源主管,应当之无愧。起码有两点,值得称道。

首先,独具识才慧眼。作为现代人力资源主管,最重要的一点,首先要能慧眼识才,能在茫茫人海之中,物色选拔出最优秀、最杰出的人才。而这其中,慧眼识才便是第一基本功。反观现在我们很多的人力资源主管,是否具备了这一基本素质呢?恐怕不少还差之甚远。仅凭一份简历、仅仅依靠一次粗略的面试、而与真正的优秀人才失之交臂,这种情况恐怕并不少见。优秀的杰出人才往往都具有常人所不及的强烈个性特点,也往往不是依靠常规的简历、面试等招聘几步曲所能全面反映的。人事主管敏锐的观察、判断力和科学、全面的测评手段就显得特别重要。不善于发现和选拔优秀人才,甚至漫不经心,导致优秀人才流失,将是人力资源主管的第一失职。

由萧何慧眼识韩信,“连百万之军,攻必取、战必胜”,能助刘邦夺取天下者,必韩信也。我们的人力资源主管们在慧眼识才,把好引进人才的第一程序上,是否应深有感悟?

其次,极其强烈的爱才之心。当萧何发现韩信是不可多得的杰出人才,便不顾“山高水险、路途遥远”,一路扬鞭策马,跋山涉水,日夜兼

程。追上韩信后,

又苦口婆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说韩信只有投奔刘邦阵营,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与抱负。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将韩信留在了汉营,成为助刘邦战胜包括西楚霸王在内的各路英雄豪杰,建立起汉王朝的杰出军事主帅。

如果没有萧何追韩信,就可能没有中国历史上历时400年的汉王朝。如此强烈的爱才之心,如此对优秀人才的极端渴望,建筑在深刻明白人才是事业成败首要因素的认识上。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非常优秀的人才是极其难得的,决不放过任何一次获得优秀人才的机会。萧何的这种精神,恐怕连现代“猎头”都愧之不如。我们现代的各类人事主管们是否同样应有深刻地感悟?

…… …… 余下全文

篇三 :《一饭千金》读后感

《一饭千金》读后感

《一饭千金》读后感

一饭千金的意思是:贫穷时受人帮助,发达后给予重谢报答。

这个故事主要来源于汉朝的开国功臣——韩信。在韩信小的时候因家里贫穷,过着贫困失意的生活。由于父母死得早,孤苦伶仃的他只有到别人家蹭饭吃。时间长了,人们都开始讨厌他,并且不再给他饭吃。

可怜的韩信无处可去,只好自己想办法解决温饱问题。他到淮水上去钓鱼,钓到了就可以卖点钱买饭吃,钓不到就只好饿肚子。有个老奶奶天天在河边洗纱,她是靠给别人洗纱过日子的。每天中午,家里人都会把饭给她送到河边。

她见韩信经常饿肚子,就把自己的午饭分给韩信一半。韩信非常感激,他诚恳地对老奶奶说:“您对我这么好,我将一辈子牢记在心,将来我一定要好好报答您!”老奶奶很不高兴,她对韩信说:“男子汉大丈夫,连饭都吃不上,没出息!我不指望你报答,你好好振作起来,不再受人怜悯!”

韩信听了很惭愧,从此以后他认真读书,练习武艺,决心做个有用的人。后来他投靠刘邦得到了常识,刘邦拜他为大将军。再后来他又为刘邦打败了项羽,立下了汗马功劳,夺得了天下,刘邦又封他为楚王。

韩信被封为楚王以后回到家乡,他不忘当年老奶奶对自己的恩德,派人把那位老奶奶请来,送给她一千两金子作为报答,并一再对她在自己最困苦的时候给予的帮助表示感谢。

读完这个故事,我明白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我想:一个人一生永远也不要忘记曾经对自己有恩,或者哪怕只是一点点帮助的人,这一种常存感恩之心、知恩图报的仁仁君子的情怀是每一个人必须具备的。韩信念念不忘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他的这种气度值得后人敬佩学习!

…… …… 余下全文

篇四 :读后感

“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弗朗西斯培根

“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列宁

我携带着这两句名言,迈进了历史殿堂的大门,随手取下一本史书,都能让我沉醉于其中。那纵横捭阖、波澜壮阔的历史风貌与鲜活生动的历史画面、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不时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国古代的历史源远流长,每段历史都是时间的车轮碾压过后的故事,每段故事都有它无法阻拦的进程,而繁荣富强的汉王朝无疑是这条历史长河中最重要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初步奠定了中华后世两千多年的大致疆域,从此使“天下一统”的观念深入华夏各民族的内心深处。

我喜欢汉朝的历史,当然不是仅仅是因为它对中国历史有过重大的贡献,而是因为虽然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比比皆是,但是汉朝的英雄人物更是比肩接踵、更加让人历历在目。最近读了易中天教授的《品人录》一书,由于他用的都是时下比较时尚的语言来讲述一段已经过去的历史,这就使得我们也可以和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和历史文学来个亲密接触。其中书中的“项羽”部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对汉初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说到秦末汉初,就不得不提到楚汉战争中两个重要的角色——项羽与刘邦,我觉得最值得深思的是这样一个问题:贵族出身、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为何败给了庶人出身、不乏流氓气息的刘邦。这就不得不涉及到刘邦与项羽他们的性格。虽然刘邦是流氓英雄,而项羽是本色英雄。 但项羽最终还是败了,不管他曾经怎样战无不胜,最终还是败了,败在了刘邦手下。 原因就是,项羽的高贵。他的高贵成就了他的成功,也缔造了他无法回避的失败。他的孤独是他自己造成的,他的失败亦然。这是历史的洪流中,本色英雄们的共同悲哀。就像一首壮歌让后人无尽感慨。 易中天先生对项羽的一句评价是:项羽是一个不幸被推向了战场和屠场的孩子气十足的行为艺术家 。分析得真是透彻和精确。是的,那个时代逼迫他成为了这样的英雄,因为除此之外他没有别的方式来体现他的人生价值。

当时著名军事家韩信也评价项羽缺点为“妇人之仁”、“匹夫之勇”。的确,在某些方面项羽是没法和刘邦相比的,刘邦的残忍决断忍耐深思熟虑,这些项羽没有。所以说他是一个本色英雄,他有太多的儿女情长。他的残忍背后是柔情,勇敢背后是怯懦。这些也注定了他最后的失败。但是不能否认项羽代表了一个时代,诠释了英雄真正的意义。他用他的高贵,用他的勇猛,用他高高扬起不可一世的头颅,用他的生命完美地展现了英雄的内涵。

…… …… 余下全文

篇五 :士人风骨 读后感

士的精神

————《士人风骨》读后感 这个时代中的我们不断地被新事物所充斥着,“全球经济化”、“大力发展经济”这种字眼不断闪现。经济、经济,当所有人都过分关注着它时,又有谁能停下脚步,来好好思考我们的精神世界呢?

士人、风骨,第一印象便是古时那些品德高尚、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君子,用一名网友的话来说它就是“三千年历史长河中淘洗出来的最闪亮的金子,士人君子的风度和骨气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所在,风度源于文化高雅的浸染,骨气则来于信仰的坚定和视天下为己任的担当。”对于这一点,我也很认同,看完资中均的《士人风骨》后更是有强烈的共鸣,她用自己独到的文笔与想法阐释着中国历史上的士。

士的精神有三大突出的特点:一是“家国情怀”,二是重名节讲骨气,三是“颂圣文化”。看到这里,一直自以为是文化人的我不禁有点疑惑,真的自己是“士”吗,对于最后一条的颂圣,如今的我们多少都是言不由衷地颂圣,明知其非,而真正的颂圣却还有多少呢。这一点,资先生作为学者的涵养和多年积累下来的功底,不似一般愤青的只是愤怒的呐喊咆哮却无扎实的理论和学术上的分 析,资先生的观点深刻理性而一针见血,提出当今的学士已经很少再有颂圣的了。 因为视天下为己任,免不了跟权贵打交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即使走上政治的舞台,有原则有底线的士人君子也往往难以应付自如,这样的背景之下,士人君子的命运摆脱不了悲剧的色彩。

这本书里我感慨最深的依旧是资中均所推崇的士的精神,重名节讲骨气,正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少的,如今的我们何尝不是为了利益为了财富,舍弃最根本的东西,名节和骨气这种词被抛之脑后,还记得韩信“漂母一饭之恩”的故事,但韩信提出将来要报答漂母时,漂母却生气了,说给韩信吃饭只是为了让他饱腹,并非是图些什么,连一个漂母都懂得名节与骨气,更何况我们呢,士人重名节的事例很多,此时,我扣心自问,自己做到了吗,答案令我有些失望,通过这次的阅读,让我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 …… 余下全文

篇六 :读后感

《你在为谁读书》读后感

窗外,皎洁的月光撒满了大地,轻轻合上<<你在为谁读书>>,掩卷沉思,不禁感慨万千。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我们应当怎样度过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呢?”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是一种任务,是一种责任,是一种享受,还是一种快乐。在这九年时光里,你有没有想过,你在为谁读书?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已入流七年级急促的脚步,明年我将搭上“顺风车”,面临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以我现在的成绩怎么可能啊?-----每次指定学习计划,每次也都是徒劳无功。

我明白,我在为我自己读书,为了让自己有目标的驰骋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为了让自己在湛蓝的天空中飞的更高,为了让自己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游得更远。但读完了这本书,我恍然大悟。

树立远大的理想-----成功者的希望

“我们的生活就像旅行,理想是导游者;没有导游者,一切都会停止,目标会丧失,力量会化为乌有。”德国诗人歌德的名言不正提示我们趁着年轻,树立远大的理想吗?我们在误区中迷茫,感到空虚,有同时想尽各种办法去填补空虚,为何不给自己一次机会,点燃理想这个火把,他将会指引你走进一片焕然一新的广阔天地。

大家都不愿碌碌无为,都不甘心沉湎于庸俗。那么,让我们好好利用理想这个生命的罗盘,指引我们的生命之舟驶向辉煌的彼岸吧!但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依旧席卷而来,这时我们应制定想理想进军的步骤。把大目标分成小目标,然后分阶段的逐一实现,这样理想就不会可望而不可即了!

坚强意志-----成功者生命的脊梁

我们新世纪的宠儿,往往面对困难畏缩不前甚至怨天尤人,觉得老天爷对你不公平。其实,老天爷给予你的太多太多,机会需要自己去创造。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顺的,但每次对挫折畏惧,一遇到难一点的数学题就反感就厌恶,对学习畏惧,思想懦弱的人,往往一蹶不振,而成大事者则趁机兴起。

“苦难是最好的大学,磨难是命运的试金石,在苦难面前,我们要向泰山一样巍然屹立,任它风吹雨打,糖衣炮弹,依然纹丝不动。

…… …… 余下全文

篇七 :《成语故事》读后感

《成语故事》读后感

成语故事是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的。里面有许多经典故事有《暗度陈仓》,《完璧归赵》, 《百发百中》,《熟能生巧》等等。暗度陈仓里面写了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并将遥远的巴蜀,汉中封为刘邦的领地。 刘邦知道项羽这样做是对自己有疑虑 ,不放心。于是他为了表明自己不再会关中的决心,在率领军去自己封地的途中把走过的几百里栈道全部烧掉了。这样,即表明了自己无意再回关中的决心,又可以防备别人利用栈道来偷袭。

后来,刘邦命大将朝信出兵进关时,朝信派少数军士去修复栈道,制造要从栈道出去的假象,一面率领主力军队攻占关中的重镇陈仓,并由此胜东入中攻进咸阳,建立了汉朝。

这篇《暗度陈仓》里的韩信,用声东击西占领了咸阳,建立了汉朝。就从这篇成语故事就知道后面更精彩。这本书非常精彩,让我懂得了许多的成语,还有许多成语解释。你们看了一定会津津有味的。

…… …… 余下全文

篇八 :读后感若干篇

读后感若干篇

读后感若干篇

读后感若干篇

读后感若干篇

读后感若干篇

读后感若干篇

《项羽本纪》读后感

读完《项羽本纪》,我对项羽肃然起敬,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奇男子,盖世风流的伟丈夫!

项羽的一生,是一个“人”的一生,他没有显赫的家世,更没有异兆祥端,只凭着自己的胆略气概,写下了一个大写的“人”字。

项羽,从不掩饰自己。他有着赤裸裸的征服欲和表现欲,他敢于在秦王朝最强大时宣称:“彼将取而代也!”何等的气魄!何等的风流!

为达目的,他不顾惜手段;他矫杀宋义,夺了领导权。他刺杀怀王,夺了君权;甚至,他一举坑杀20万降卒,巩固了政权。

何其残酷!何其暴虐!但这正是我敬佩他的地方

一将功成万骨枯,战争总是残酷的,战场上没有道理,不同的军服就是杀人的理由,能生存就是战场上最残忍但是最有用的道理!

项羽是一血性男儿,他有勇而少谋,他在政治上太幼稚,他只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他有的是青年人的朝气,却缺乏一个成年人的圆滑。他平生战胜了无数英雄,最后却败给了一个市井无赖,实乃悲剧!

鸿门宴,他败给了刘邦,他太“仁”,太轻信;封汉王,他再败给了刘邦,他太低估了刘邦;至于四面楚歌时,他已经一败涂地了;别虞姬,自刎乌江,项羽完成了他一生的最后塑造!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这才是项羽,虽然他失败了,但他的一生,是英雄的一生。

《高祖本纪》读后感

《高祖本纪》,记述了刘邦从一介草民到开国皇帝的传奇历程,读完之后,不禁疑问,到底刘邦具备的那些素质,造就了刘邦的成功?从高祖本纪的记述中,可以略微看出些端倪。

起初刘邦看似好吃懒做、不求进取,是什么使他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统一王朝?从司马迁的记载中,不难看出,刘邦的过人之处在于会用人。

刘邦有识人的能力,正确有效的辨别哪些是人杰,哪些是庸才,然后才能量才而用,而项羽正确发这样的能力,不能识人,使得陈平和韩信之类就全部归顺于刘邦。

由此看来,当时社会缺少的并不是像项羽、韩信、张良、陈平等的有杰出才干的人,真正缺少的是能将他们的才干合理组织和发挥出来的人,而刘邦便具有这样的素质,因此他成功拥有了天下。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成功是性格上的成功。 刘邦有急智,当形势不利时,慷慨让步。汉高祖四年(前203年),刘邦在急需韩信兵力时封其为齐王。由此看出,刘邦能屈能伸,果敢能决。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