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马太福音观后感

《马太福音》观后感

这是一部一百三十分钟黑白电影,简述了耶稣由生到死的历程。大致为圣女玛利亚受圣灵感孕,诞下耶稣。耶稣到处驱魔行善,从门徒当中挑选十二人为他的门徒。最后被一门徒出卖,被钉死于十字架上,三日后复活,升上天国。

本人是一名无神论者,对于许多神话持着怀疑或否定的态度,认为其为神棍组织。可是世界上、历史以来有那么多人信仰宗教,使我不得不从心里重新量定宗教信仰的价值。片中耶稣有些狂,不可以掩饰自己的“真实身份”,但有一点笔者感触十分深刻:他一直呼吁人们忏悔,摒弃过去的恶,信上帝,从善,爱人如爱己,死后便可以进入天国。令笔者惊奇的是,他并没有与世人说可以向上帝做“现世的交易”,即某某做了件好事或捐钱,祈求上帝保佑他赚更多的钱当上更大的官等,更多的是忏悔。而在中国,这种交易是被提倡的。寺庙里挤满各色人,带来各种贡品,求神拜佛,希望神佛可以保佑他(她)赚大钱考取功名……这是赤裸裸的贿赂。并不是说佛教不好,佛教的教条是有忏悔这一条的,可是现在已经看不到有人在使用,其在经过多次演变,不但没有进化,反而腐化了。这亦是为什么现在那么多人在倡导西方先进的宗教,摒弃佛教。

学生认为我们的佛教应该进行改革,把佛教成为一个真正的导人向善的民间非政治性团体。宗教成为政治性的组织有碍政府正常的决策,现在中东的伊斯兰教就是如此,中世纪的欧洲亦是。在宗教不涉及政治领域的前提下,政府应该少插手或者不插手,佛教的堕落,与政府的作为是分不开的,如文化的大革命、对民众的洗脑,与佛教徒合办企业赚钱等等。让民间宗教自由发展,自然竞争淘汰。

没有宗教信仰行不行,用我们的科学信仰来替代?无神主义者的我认为不行,因为科学信仰容易使人丧失道德底线,其有一种重要思想为功利主义,容易使人见利忘义,人文关怀十分不够。宗教信仰不同,其着重于行善与忏悔,对于我们的社会道德保护很有帮助。甚至有人说宗教信仰是社会道德的保护线。因此,学生认为,科学信仰与宗教信仰是互补的,前者着重促进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后者着重保护社会道德,使社会保持一种平衡的状态。前提必须是,两者都要是符合现代或未来的人的发展的需要,两者必须与时俱进。

…… …… 余下全文

篇二 :读马太福音有感

读马太福音有感

《马太福音》是《新约圣经》的第一卷书;教会传统一般认为,马太福音的作者是耶稣十二门徒之一的马太。这卷福音书主要记载耶稣的生平与职事,其中包括耶稣的家谱、耶稣神奇的出生、童年、受浸与受试探、讲道、上十字架、复活,最后复活的耶稣向使徒颁布大使命。

圣经每卷书都需要总纲。马太福音的总纲是:基督乃是耶和华神成了肉体来作君王救主,藉着他的死与复活,将他的百姓从罪里救出来,好建立诸天的国。马太福音的中心思想是:基督就是耶稣,神与我们同在。

这样一本著作,本人不信基督教但也不敢亵渎神灵,但看书总有体会,别人写什么、说什么不重要,看到听到的人怎么理解才是关键。所以,个人体会的妄言产生的罪孽个人承担。

体会一:让人相信必先迷信

这样说也许是对基督大不敬,但是,从古至今,不管是圣贤还是骗子,全都是这样做。

看马太福音的宣传,包括:耶稣四十昼夜禁食而无妨;瘫、哑、聋、盲、麻风、热病、妇女血崩等各种疾病,手到病除甚至说话就可以治愈;几张饼可以喂饱了几千人;平静风浪在海上行走等神迹。这些宣传,信徒是不会质疑的,你要质疑就会受到众信徒的责难,所以,信者不疑,疑者不信。

那些事是无法用科学论证的,但是我更相信那是后人的宣传,什么目的?让人相信,必先迷信,只有迷信才心生敬畏。古今中外,迷信才能存敬畏之心,才好统治,太多的例子,也许看破不说破大有人在,但我喜欢坦诚直言,体会就是体会,写出来并不是不信,而是坚信,迷信仍然是影响人、控制人有效的利器,否则,ABC法则就没根基了。

体会二:外来和尚好念经

马太福音中也说到,耶稣来到自己家乡,在他们的会堂里教训他们,以致他们都惊骇说:「这个人从哪里得了这智慧和这些异能呢?这不是那木匠的儿子

吗?他母亲不是叫马利亚,而他弟兄叫雅各,约瑟,西门,犹大吗?他妹妹们不是都在我们这里吗?这个人从哪里得了这一切呢?」就跟他格格不入。

耶稣对他们说:「神言人除了在他家乡和他本家之外,没有不受尊敬的。」因了他们不信,耶稣在那里就没有行许多异能。

…… …… 余下全文

篇三 :马太福音 读后感

11级英语国贸二班 2011081534 李铁林

Impression of Matthew

When I was a freshman in this university , I got a book named The New Testament by chance. This book , a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textbook,is divided into 27 parts, comprising Matthew, Mark, Luke,John and so on. After one year, I just finished the first part—Matthew off and on. I am not a Christian, and I don't believe in the existence of the God. But I am so curious that I have been studying and learning about this book: who is Jesus?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m and God?What did he do in his life? Why is he so respectful by people in all ages?And, however, why did he die of crucifixion?……All of my questions have been solved well from Matthew.

As the first part of The New Testament, Matthew tells us about Jesus' whole life.It begins with the birth of Jesus, describes his baptism and temptation, and then takes up his ministry of preaching, teaching, and healing in Galilee. After this the Gospel records Jesus' journey from Galilee to Jerusalem and the events of Jesus' last week, culmination in his crucifixion and resurrection.

…… …… 余下全文

篇四 :自我提升的马太效应-读后感

自我提升的马太效应

读后感

这断时间,利用忙碌之后的空闲之余,阅读了这本书《自我提升的马太效应》。 关于马太效应,还是读大学的时候听过,但都是一知半解。只知道这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在个人和商业领域运用最广泛的法则之一。马太效应讲得是什么?因何缘由被广泛运用,我应该怎样去理解、并应用于我的工作当中,或者从中我能够得到什么启示,通过深入的了解,对自我有个怎样的提升,带着诸多的疑问,翻开了书的扉页。

“凡是有的,还要给他,使人富足;但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这是摘自《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句话,也就是马太效应的原始出处。20世纪60年代,著名的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首次将这种现象归纳为“马太效应”——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例如,就餐的时候人们往往会选择生意比较好的饭店就餐,哪怕是要在店堂中等一等,我们也不愿意去一个客人寥寥的饭店。到医院就诊,我们宁愿在一个有名望的医生那里排长队也不愿意到同一个科室医术平平的医生那里就诊。于是,人多的饭店客人越来越多,老板的生意越做越大;而客人少的饭店人越来越少,最终门可罗雀,老板只好关门大吉。这就是现实中的马太效应。

通读全书,给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成功是成功之母”。从上小学,老师就教育我们失败是成功之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但很显然,“马太效应”中的成功是成功之母所揭示的道理显然与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背道而驰。“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成就伟人,古今中外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国外的林肯、爱迪生;古代的头悬梁锥刺骨。”我们总是在某一个方面获得成功之后就被要求停止了,因为我们要全面的发展。我们总是被不断地告知: “成功这位老师是贫乏的,失败才是最好的老师。”但是,我们没有意识到:“如果你没有成功的精力,别人就不会把机会交到你的手里。不要怪别人,你要做点东西出来展示一下自己的能力。成功最大的好处就是:别人对你有了信心,从而给你更多和更大的机会,有了机遇,你才能激发潜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 …… 余下全文

篇五 :圣经读后感

圣经读后感 撒母耳就是上帝应他的母亲所愿而得,他还深得耶和华喜爱并被立为先知。“撒母耳对扫罗说,耶和华差遣我膏你为王,治理他的百姓以色列”,这是在宣扬“君权神受”。“是因耶和华后悔立他为以色列的王”,原来不单人会后悔,上帝也会!“耶和华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华是看内心”,没错,看人不应该只看外表。

大卫“就在众人面前改变了寻常的举动,在他们手下假装疯癫,在城门的门扇上胡写乱画,使唾沫流在胡子上”,因身处险境,用这一方法脱险的人不少,如孙膑。大卫“使别人的妻子拔示巴她孕,还用你借刀杀害拨示巴丈夫,在娶她为妻。这件事另上帝“不喜悦”。作为报应,大卫的两个儿子也因为女人而争斗,“红颜祸水”?

“ 天使向耶路撒冷伸手要灭城的时候,耶和华后悔,就不降这灾了”,这件事再次证明上帝的反复无常。

以智慧闻名的大卫王在年老的时候也因为迷恋女色而做出上帝禁止的事情,《列王记》就是记录了多个以色列、犹大国王的主要事迹。国王因权力而腐化,上帝派新王接替的故事一再重复,证明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上帝怎么想不到来个“三权分立”。

《列王记》下编还讲到有一名叫以利沙的先知、神人以上帝之名创造了各种奇迹,实在是耶苏的前辈。“如此这些民又惧怕耶和华,又事奉他们的偶像,他们子子孙孙也都照样行,效法他们的祖宗,直到今日”,这段话含义很深:人总有所畏惧但又难以不被诱惑、利益驱使,自古以来都是一样

圣经中最富智慧的人莫过于所罗门。他在向神祈求的时候,就显出智慧来;不求金银、不求长寿、单求智慧。神应允了他的祈求,赐给他无比的智慧,是超前绝后的智慧。以至他的声名远播。普天下的王都求见所罗门,要听神赐给他的智慧话。示巴女王怀着仰慕和疑惑的心来到了耶路撒冷。见到所罗门,她用许多的难题试探所罗门,所罗门用他超绝的智慧给她一一解答。以至示巴女王诧异的神不守舍。对所罗门说:"以前听到你的风声,我还有怀疑,今日一见,才知所传的还不及真实的一半。 " 列国向他臣服,给他献上各种贡物。因此所罗门的国度富有,金银堆积如山。所罗门的开销也是惊人的:他一日的饮食,肥牛几十只,羊一百只,还有各样的珍禽异兽。他所享受的,也是以色列国绝无仅有的。他以他的智慧,谛造了以色列国空前的辉煌,他在大卫的基础上,建造了圣殿,奠定了以色列民敬拜的中心。他为自己建造了宏伟的王宫。他以他的智慧讲论昆虫走兽以及花草树木,更以其智慧写出了在圣经中赫赫有名的箴言、雅歌、传道书。 一位超绝智慧的拥有者,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一位聆听神话语的人,一个神的代言人。 当我们看到雅歌书中那纯美的爱情,看到箴言那充满哲理的词句和传道书中那透彻人生的感悟。我们不得不佩服所罗门那超绝的智慧,对人生所作的剖析。

…… …… 余下全文

篇六 :《暗室之后》读后感

《暗室之后》读后感

「暗室之后」出版以后,蒙神赐恩,不胫而走,各国译文,已十余种;中文译本,现已五版;英文原本,则由慕迪出版社出版。此书所以风行全球,据大布道家葛培理氏推荐此书时说,乃是因为《上帝的灵藉着此书说话。》而据本书著者亲口对余面称,则谓《此书乃是圣灵亲自的作品》。故其感力之深:自是不同凡响。余在七年以前,曾读此书;今夏访问蔡姊妹之后 ,特再重读;温故知新,感悟益深;爰撰此文,以饷国人。

蔡女士出身名门望族,她的父亲,曾任江苏的封疆大臣,煊赫一时。但这并非依靠上祖的余荫,因为他的祖父游宦广东,很早即殁于任所;据其父自述,自幼伶仃孤苦,努力挣扎,读书则请不起先生,买不起书籍;要经过严暑烈日,风雨霜雪,往数里外向亲友借书。白天须劳力做工,糊口养家,只有在晚上疲乏的时候,在微弱暗淡的小油灯旁,埋头苦读,并且因为书是向人借来的,还要赶着抄写;天寒手冻,执笔为艰;夜深饥饿,就从饭篮里抓些冷饭充饥。(见原书第一章)如此发奋苦学,始得脱颖而出,飞黄腾达,成为一时的权贵。他们南京的住宅,乃是仿照北京的颐和园造的;他们的厨房,有十五个厨师,另外还有一位总办。蔡氏兄弟姊妹,自幼各人有两个仆从,终日随侍看顾;正是养尊处优,享尽荣华富贵的福乐。但是一个家庭,苟不敬畏上帝,信奉基督,一切荣华富贵,仅是镜花水月,不能永保真正的平安喜乐。而正相反的,“贪财是万恶之根”(提前六10)蔡家的荣华富贵,只是养成了他们子孙的骄奢淫逸,制造了家庭的烦恼愁

苦。这些惨痛的经验,使蔡女士深深体会到虚浮的荣华,乃是痛苦的根源。她的姐姐,都是嫁给有财有势的名门望族,却都常常带着眼泪回家;她的三哥,虽娶了满清名臣李鸿章的孙女为妻室,竟作了最凶恶的流氓和盗匪!(见第五章)蔡女士亦终日闷闷不乐,没有平安;无论其父母如何宠爱,教她看戏打牌,甚至饮酒作乐,都不能使她得到安慰。(第六章)因此常怀厌世之心,并想出家修行,到邻近庵里,去作尼姑。(第五章)。但是,蔡女士皈依基督之后,生命便有奇妙的改变。以往的荣华,转眼成空,且变愁苦;而她在主的里面,却能从患难中得到平安,从苦痛中得到快乐。当她最初皈主之时,她的母亲,放声人哭;她的兄姐,则冷嘲热骂,无端奚落,百般侮辱。她虽备受逼迫,却能逆来顺受,不加争辩;只是藏在主内,一心祈祷,非但毫无烦怨恨,而且充满喜乐平安。于是主在异象中向她显现,使她看到头戴荆棘冠冕,手有钉痕,为我们的罪孽,代死十字架的救主(第七章);使她效法基督,跟随祂的脚踪,甘心乐意,忍受苦难,为主见证。(参看彼前二18-24)后来她果然患了一种诸医束手,百药罔效的奇病,陷在严重的试炼痛苦之中。(第十五章)继以中日之战,流亡上海;她的谊母李曼女士,又被囚在日本人的集中营,她只身住在上海黄家沙花园一间旧屋的阁楼上,身边既无亲人,又无仆役,饮食起居,无人照料,常常吃些饼干咸菜;而且转辗床褥,不能稍见天日,不能自由行动;她只得学习在地上爬动。(第二十章)此种狼狈凄惨的情况,倘使和以往在南京住在颐和园式的高贵的府第之内,仆从随侍,养尊处优的生活,互相对比,照常人之情,当不禁唏嘘叹息,有不堪回首之感;但她却学会了一个秘诀,无论在甚么景况,都可以知足,而且靠主大大的喜乐。(腓四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读传道书有感

读传道书有感

整个诗歌智慧书充满着人们对上帝、天地万物、人、魔鬼等诸多事物的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感性,以至于回归于对上帝的认识,所凝聚而成的人生经验精华。

整个传道书从一章二节开始,到最后十二章八节同样提出一个信息,就是虚空,似乎贯穿整个传道书,因此人们很容易就把“虚空”当成是传道书的主题,其实不然,传道书是所罗门的忏悔录,是将所罗门终其一生所有的经验,所罗门是太平王,他的一生刚开始在没有一点经历之时,就蒙上帝祝福有聪明智慧。整个传道书似乎是以所罗门的理性出发,在边经历边思索的过程中,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他人,从而认识上帝。在经历的过程中思索,在思索的过程中经历,在回顾中总结,在总结中教训。似乎是一卷消极的宣言,是一个无奈的告白,其实不然传道书在不断的回顾总结中揭示了人在世上的劳苦愁烦,以至使人明白敬畏上帝的真意---生命平安!

现就一些领受和亮光做如下分享:

一、 虚空的宣告

当我们看到刚一开始,作者就告之凡事都是虚空,这不是畅销小说卷首的话语,不是为了应和人而写的,似乎根本就没有吸引力。无论是年青人或是长者一般很有可能认为这是一个失败者的言语,那么首先,我们来看这个宣告者是谁,从传道书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作者是大卫的儿子,是在耶路撒冷作王的,是传道者,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论身份他是大卫的儿子,论地位他是王,论职业他是传道者。大多

数研经者认为是所罗门本人,从圣经中我们得知所罗门是以色列第三代君王,拥有超世的智慧,令当时代的人赞不决口,甚至于不远万里来到以色列,他的财富多不胜收,妻妾成群(1000),享尽荣华富贵,几乎天天奢华宴乐。他在位期间可所谓国泰民安。这样的人生,这样的生活和虚空一词不说是风马牛不相及,只少很难牵扯到一块。这样的生活不正是人人在地上追求的目标吗?所罗门是不是唱高调啊?那么让我们接下来看看,所罗门宣告虚空的原因吧,就在本书前两章,所罗门先是以智慧查究天下所作的一切事,但在查究中发现一切所谓的至善,不过是极重的劳苦,都是捕风,因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之后他以喜乐试试,眼看不饱,耳听不足,等等一切皆为虚空。从三到五章他发现凡事都有定期,人尽乎是徒劳无益。接着在六到八章中,他感受到过多的追求和贪欲,只有把自己陷入一种劳苦,而实际当中的享用却被人忽略了,在世上享受生活中劳碌所得来的便是人生的意义。最后从九到十二章中作者再一次的回顾和结论,即便是人会享受也没有任何益处,最终的结局都是一样的,死是人人都要必须面对的。而且所罗门也谈到了人们对死亡为什么如此害怕,因为死后要面对的是上帝的审判。究其以上种种原因,实在是所罗门对生命与生活的历年经验,是所罗门究其一生的生命精华。这就是他在书中之所以宣告虚空的所在。

…… …… 余下全文

篇八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读后感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读后感

看过缘起才明白为什么人在看到自然界的美景时会忍不住的心中会觉得亲近,升起愉悦之情,还会产生很多平时不曾有的感受。每个创造物和每个生命形式当中永存的意识或灵性,同时人们也能够认识到,它和人类自身本质的合一的,所以能够爱它如己。之所以是花朵,不是因为只有它有空灵的本质,而是相比其他的生命形式,花朵的外相比较不会遮掩其永存的灵性。除此之外还有所有新生的生命形式,也会让我们有同样的感受,也是因为这个原因。看到于丹老师的书中也在讲人要亲近自然,然后就能感悟人生,涤荡心胸。我想原因也是这样,因为自然界的很多东西,让我们感受到生命中永存的意识或灵性,所以才会亲近,而《爱和自由》中讲的关于和孩子一起成长,也是因为孩子身上那种生命永存的意识和灵性还没有被掩盖住,而因为感受到了这种存在,才会对孩子有这样的亲近感觉。

觉醒—去辨识那个未觉醒的自己——也就是小我,在小我思考、说话、和行动的时候,能辨识它,并且辨认出那个集体受到制约的心智运作过程。就像是《爱和自由》中讲的,先要知道是自己的感受在主导,还是自己的思维在主导,要先知道了,才能通过自己不断地觉察知道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没有流动起来,和这个讲的是相通的。 我们世袭的功能失调:对于“原罪”我是一直有误解的,看了这次的解释觉得是我的浅陋和误读有问题。原罪——活得不够有技巧,盲目的生活,因此就会受苦并制造苦因。所以,抛开文化的包袱和错

误诠释之后,“罪”这个字所指的就是人类世袭下来的功能失调状况。

“试着变成好人并不会让你变得更好,而是经由找到那个早已存在于你之间的良善,并且允许那个良善彰显出来,才会让你变得更好。”这个就和“你本身就是智慧具足的”一样,是回归而不是成为。

小我——与外在形相的认同,包括念相、思想、情绪形相,相认同,会照造成我们无视于我们和整体的联结,完全无法觉察我们内在与其他万物以及源头的合一。这样的遗忘就是原罪,受苦和幻相。当“我们与万物显然是分离的”这个幻相主导了我所想所思所说所做的时候,就创造出了如今的世界。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