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传道书有感

时间:2024.4.25

读传道书有感

整个诗歌智慧书充满着人们对上帝、天地万物、人、魔鬼等诸多事物的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感性,以至于回归于对上帝的认识,所凝聚而成的人生经验精华。

整个传道书从一章二节开始,到最后十二章八节同样提出一个信息,就是虚空,似乎贯穿整个传道书,因此人们很容易就把“虚空”当成是传道书的主题,其实不然,传道书是所罗门的忏悔录,是将所罗门终其一生所有的经验,所罗门是太平王,他的一生刚开始在没有一点经历之时,就蒙上帝祝福有聪明智慧。整个传道书似乎是以所罗门的理性出发,在边经历边思索的过程中,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他人,从而认识上帝。在经历的过程中思索,在思索的过程中经历,在回顾中总结,在总结中教训。似乎是一卷消极的宣言,是一个无奈的告白,其实不然传道书在不断的回顾总结中揭示了人在世上的劳苦愁烦,以至使人明白敬畏上帝的真意---生命平安!

现就一些领受和亮光做如下分享:

一、 虚空的宣告

当我们看到刚一开始,作者就告之凡事都是虚空,这不是畅销小说卷首的话语,不是为了应和人而写的,似乎根本就没有吸引力。无论是年青人或是长者一般很有可能认为这是一个失败者的言语,那么首先,我们来看这个宣告者是谁,从传道书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作者是大卫的儿子,是在耶路撒冷作王的,是传道者,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论身份他是大卫的儿子,论地位他是王,论职业他是传道者。大多

数研经者认为是所罗门本人,从圣经中我们得知所罗门是以色列第三代君王,拥有超世的智慧,令当时代的人赞不决口,甚至于不远万里来到以色列,他的财富多不胜收,妻妾成群(1000),享尽荣华富贵,几乎天天奢华宴乐。他在位期间可所谓国泰民安。这样的人生,这样的生活和虚空一词不说是风马牛不相及,只少很难牵扯到一块。这样的生活不正是人人在地上追求的目标吗?所罗门是不是唱高调啊?那么让我们接下来看看,所罗门宣告虚空的原因吧,就在本书前两章,所罗门先是以智慧查究天下所作的一切事,但在查究中发现一切所谓的至善,不过是极重的劳苦,都是捕风,因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之后他以喜乐试试,眼看不饱,耳听不足,等等一切皆为虚空。从三到五章他发现凡事都有定期,人尽乎是徒劳无益。接着在六到八章中,他感受到过多的追求和贪欲,只有把自己陷入一种劳苦,而实际当中的享用却被人忽略了,在世上享受生活中劳碌所得来的便是人生的意义。最后从九到十二章中作者再一次的回顾和结论,即便是人会享受也没有任何益处,最终的结局都是一样的,死是人人都要必须面对的。而且所罗门也谈到了人们对死亡为什么如此害怕,因为死后要面对的是上帝的审判。究其以上种种原因,实在是所罗门对生命与生活的历年经验,是所罗门究其一生的生命精华。这就是他在书中之所以宣告虚空的所在。

看到这里,你的疑问就会多了,既然如此,那么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享第二点。

二、 人生的意义

在第一点我们看到所罗门所说的虚空是因为他把自己当成天地之间的主所造成的原因,一个想自主的人生是虚空的,天地之间的主不是人类,是上帝!如果本未倒置,主次不明,那是因为灵耳没有开通,灵眼未曾显明。所罗门首先把自己放在中心去体验人生,后来他发现人生是一场戏,人充其量只是主角,人只多是天地间的主角,忘了真正的导演是上帝,祂以权能的命令托付着万有。而且人要为自己所做的负责,这是人的份。(其实犯罪后的人们实难负起这一责任)。人是有限的,不是自有永有的。虚空是因为人过多或是全心投入到了日光之下的原因,想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或改变一些什么,忘记了仰望日光之上,其实阳光雨露及人间所需要的恩典都是从上面来的,是众光之父那里来的,专注地上的人就会迷茫,受伤,虚空,我们的帮助从创造天地的耶和华而来,地上有试探,天上有赦免。这就是人生的意义,这就是传道书的目的。所罗门在第三章已经告诉我们神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又将永生安置在人心里。然而神从始至终的作为,人不能参透。十二章又告诉我们,人们后来的结局都要面对审判。且不说人专注地上虚空有益与否,单单结局的面对,实在值得人们深思。更何况圣经不至一次用种种例证告诉我们没有义人,连一个都没有。人陷入罪中的挣扎无非象人进入沼泽地的挣扎,会越陷越深,又象鸟落入捕鸟人的手中,越挣越紧。只能谦卑的求助、呼求,求助谁呢?眼目向上仰望,聆听上帝的声音----道成肉身的主耶稣的救赎!祂是安排你生命的主!

综上所述,传道书让我们看到一个最聪明,最有学问,同时又有

极多的财富,万人之上的地位为一身的人(所罗门),若把神摒弃心门之外专注于日光之下,看到的是极重的劳苦,凡事的虚空。以便以谢的上帝在整日向你招手,把你的眼目向上仰望,支取上帝给你一切丰盛!

遇见耶稣的祷告

祷告是每个基督徒都要有的生命反应,是基督徒的属灵呼吸,是与主耶稣,圣父、圣灵有密切关系的所在,是基督徒在世界上生活的前提条件。关系着我们的动静起坐,言行举止,关系着我们身体和灵命(人格)的健康与否,关系着我们每天的人际交往、待人接物、处事为人,关系着我们对周遭环境的态度和反应是否正常,更关系着我们的生命在上帝的祝福中健康长进---尽心、尽意、尽性、尽力爱上帝,竭力进入完全,象天父一样完全。如此的重要,绝不容忽视!

当我们被圣灵感动,被耶稣基督拯救,被天父接纳的那一时刻,我们已经开始认识到自己何等的需要上帝的引导,眷顾,怀抱。当我们由此认识到自己的卑微无用,我们会更加强烈的需要上帝的同在(以马内利)。就在此时你我需要面向上帝祷告,也必须在此时,若不在此时你我不会来到上帝面前,或者说是不会主动来到上帝面前祷告。若不在此时即便是你来了,也只不过是敷衍了事,应付而已。如此的重要,绝不容忽视!

现就本人从上帝那里来的感动分享如下,希望借此也触及你在上

帝面前的领受与亮光,

通过学习新约圣经马太福音六章九到十三节和路加福音十一章一到四节的经文,我做如下五方面的分享:

一、 留心敬听的寻求:

我们看到门徒在主耶稣教导祷告之前有着何等迫切需要,而且路加福音让我们看到,在记载祷告之前,路加有意的将马利亚的安静听道写在前面,这就告诉我们祷告之前需要有一颗安静、委身上帝的心。当门徒跟从耶稣,发现耶稣的祷告之后,他们看到了耶稣的祷告态度,听到的祷告言语以及自身的感受,和自己以往不一样,以往他们是犹太人也祷告,甚至他们转而发现主耶稣的祷告和法利赛人的祷告有明显区别,否则他们不会说求耶稣教祷告,如果说主耶稣的祷告和他们无异,他们根本就不用求耶稣教导,因为他们从小就见就听,可以说是祷告对他们是耳濡目染,至此肯定他们确信不一样,实在不一样,他们就谦卑求!爱我们,当然也爱当时门徒的主耶稣基督就没有半点迟延的开始教导,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主教导我们说,在这里有个最为关键的就是祷告的教导,是的,祷告需要教导,在这里主耶稣并没有说,祷告不需要教导,你们为什么明知故问呢?祷告就是向神说话,自己去祷告吧,是的祷告需要学习,需要教导。是的祷告是向神说话,可是说的真正是什么呢?如何才能讨上帝喜悦,如何才能祷告到上帝的心意上呢?他们平常也祷告,但有几次是上帝所悦纳的呢?他们没有把握,于是他们开始留心敬听。

二、神为中心的三愿

首先,主耶稣教导他们,祷告不是自私的,不是专为自己的,告诉他们“我们”做为祷告的首语,要心系众人,以爱开头,并非自言自语或诉说,因为上帝是众人的上帝,并非个人的专利!神爱世人!因着主耶稣的救赎,上帝是所有蒙救赎之人的父。“在天上”就在这时主耶稣把众人的眼光从日光之下挪到了日光之上,日光之下无盼望,日光之下一切虚空。人们的喜怒忧思悲恐惊情绪的多变,对自己,对他人,对环境的种种不满,乃是由于人们的眼光过分的关注日光之下所致,把头抑起来,我们的好处不在上帝之外。“父”这是多么亲切的称呼,这是我们与上帝亲密无间的关系所在,这种关系正常化,才能开始如下的祷告。接下来就是三愿,这三愿完全表明我们的祷告心态,是以神为中心的,而非以已为中心,也非以所需所要为中心,象以色列人在旷野他们何常是把上帝放到中心呢?因为这才是祷告的意义所在,以爱开始,以爱的源头上帝为中心,恩典自然就流露出来。这三愿是上帝的旨意,是人们向上帝所应有的信心,是人们对上帝的颂赞。“神的名为圣”非同平常,不敢妄为,象何弗尼、非尼哈,象扫罗,象乌撒,象拿答、亚比户,如此的灭亡。“上帝的国度”充满着怜悯、慈爱、公义,信实,威严、能力,“上帝的旨意”是美善的,平安的,“如同行在天上”在天上无法拦阻,绝对成全。在地上有拦阻:鬼意、人意、己意,鬼意即抵挡上帝的旨意,人意即他人的私意,己意即自己所怀的私欲。天上没有闲站的,也更没有妄行的。

三、 身体灵魂的饱足

其实上帝爱人是比人还实际的,让我们回想上帝起初造人是先造

了亚当的身体,后将灵魂放置在人的心中(对人的鼻孔吹气),并将永生安置在人心里,我们的身体是圣灵的殿,唯有犯奸婬是干犯自己的身体(在身体之内),种种话语,我只是想说,上帝爱人是全人的爱,又有祝福的话说:愿你们身体强壮、灵魂兴盛,是的,日用的饮食可以理解为上帝对身体和灵魂的双重供应,可就我个人理解偏重上帝对身体的供应,甚至于我认为上帝就是单指身体而言,因为上帝对人的祝福不是空洞的,对人的要求不会过于苛刻的,因为上帝并非不能体恤我们的软弱,神也凡事都受过试探,对我们的爱是超过我们所求所想的,不仅是全天的饮食(日用),更是天天赐给我们,上帝不仅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更是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的全能者。天天赐给我们证明上帝对我们的关怀是无微不至的。我们知道有一处祷告说不要让我过于富足,以免忘记神,没有一个义人,上帝不仅要把我们领到青草地和可安歇的水边-吃饱喝足,还要让我们的灵魂苏醒,造成灵魂空虚的重要原因就是罪,垃圾是一个美丽城市规划的障碍,病毒影响身体健康,罪是阻挡上帝恩典赐予的拦阻。人是有限的,有罪了,人这一生的生命质量将会因而变质,生命影响生活,进而生活也就碌碌无为。继续下去不过就是伤害别人和伤害自己,因为即便是一点儿罪,也使你整个生命受影响,一点癌细胞,也会使机体至终癌变,只有提前清除癌细胞,可是如何彻底的清除呢?就目前医学来看,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耶稣知道人类需要的是什么?祂带来了救赎和完全的赦免,让我经历被饶恕的平安和喜乐,让我们享受上帝爱的丰盛恩典。一个经历恩典的人才能饶恕别人,这是一个经历过被伤

害和伤害他人所需要的生命。你经历过吗?主耶稣是我们唯一的盼望,让我们的心灵不再空虚迷茫。经历饶恕的人是一个饥渴慕义的人,他们必得饱足!上帝对我们是供应身体的所需,赦免灵魂的亏欠!

四、 随时随在的眷顾

有了健康的身体和丰盛的生命,不代表已经行了,无需耶稣了。绝对不是的,而是刚刚开始,重新生活。一个时时有主耶稣同在的生活(以马内利),一个时时蒙主耶稣祝福的生命。这世界处处充满着诱惑和试探,若离开主我们什么也不会做,一不小心又会陷入试探,上帝不叫我们陷入试探,人生不遇见试探很难,除非离开这个世界,主耶稣也凡事都遇见过试探,但是主没有犯罪,祂也同样应许我们不陷入试探中,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仰望上帝,向试探说不!得胜试探!否则会陷进去,试探就好象沼泽地一样,面对沼泽不是挣扎,而是求助,此时你越是挣扎就会越深的陷入。这时你需要的是求助!求助谁?是在沼泽中无用的人吗?是求助第三天从死亡中复活的救主耶稣基督,死亡拘禁不了祂,阴间的权柄无法胜过祂!可你如果忘记了主耶稣的这一应许,陷入试探了怎么办?陷入试探的结果是多而又多的凶恶,无法逃脱,上帝丢弃你了吗?没有!救我们脱离凶恶的上帝,祂仍然做我们坚固保障!不要任意妄为,不要随意往来,对你生命的主耶稣说求祢救我!你的生命将充满多而又多的恩典,你的生活将满有上帝多而又多的祝福,因为主耶稣在随时随在的眷顾!

五、 天地之间的宣告

因为国度、权柄、荣耀全是上帝的直到永远!这是对上帝正确的

回应,这是对上帝一生所持定的信心!这是对上帝该有的敬拜!这样在天地之间,在众天使和人面前,在魔鬼上面的坚定有力的宣告!这样的宣告充满着感恩和称颂,是得胜的回应!

整个主祷文,以爱为开始祷告,以神为中心进入,以经历上帝的祝福为内容,以对上帝爱的感恩称颂的回应为结朿。完全显明了上帝的对世人的真切关爱!这是天父对儿女的表白,这是儿女对天父的敬爱!

以马内利!哈利路亚!阿们!


第二篇:传道书系列5


1

大 智 若 愚

傳道書之(五)7:23-11:6

引言、「第三類智慧」

說到智慧,在基督徒心目中出現的,很可能是兩種完全相反的智慧,第一種是所謂「屬靈的智慧」,教你如何天天讀經祈禱事奉做見證,然後就在今生有福氣在來世有永生之類;第二種是所謂「屬世的智慧」,教你如何在世界打滾出頭向上爬或至少「混口飯吃」。會眾在教會「講台」下聽到的自然是「純一不雜」的「屬靈的智慧」,但回到公司學校社區家庭甚至教會「日常」的管理和運作裡,實踐的自然是「屬世的智慧」。久而久之,這兩種智慧在「崇拜講台」上和「現實生活」裡雖然誓不兩立,「有你沒我」,但是在實際生活上,我們卻可以非常巧妙地「安排」它們出現的先後和場合,肯定它們終我們的一生都不會「碰頭」,都可以「和平共存」。

事實上,只有極少數的「傻子」,才會真心實意將他們在「崇拜講台」下(或在祖宗遺教和經典裡)聽到的「智慧」踐行在「現實生活」裡,然後碰到焦頭爛額,像年青時候的摩西和以利亞那樣。當然,大家別忘了還有一些「戲子」,這些人很懂得「別出心裁」地將「屬世的智慧」偽裝為「屬靈的智慧」,一邊在世界裡打滾,一邊又在「宗教界」身處高位,就像主耶穌基督年代的祭司和法利賽人那樣。【可參見拙作《戲子無義》一文】

在《傳道書》裡,傳道者既不忍心看見我們太輕率於做「傻子」,而現在就死在人間的「毒手」底下,又不忍見我們做「戲子」,而將來死在上帝的審判裡頭,於是,傳道者就教我們學做第三種人──「智者」,並傳授第三種人所必備的「獨門智慧」──「第三類智慧」。

所謂「第三類智慧」是一種「立體」的智慧,它兼及天上與人間,顧及屬靈和屬世,包容超然及平庸。它既能「定睛於一極」,又可以「遊刃於兩行」。它的目標至為崇高,它的手法卻相當低俗。所以,「偽君子」嫌它不夠君子,「真小人」又嫌它未夠小人,故而「世界」不能相容,「教會」不能接受。總之,它不三不四,不倫不類。然而,天下人間,只有它才是「真智慧」,只有它才是能夠真正扣緊「一極」和落實「人間」的大智慧。

我今天的講題名為「大智若愚」,大家應該猜到了幾分,就是「第三類智慧」一定是以某種「愚蠢」的面貌出現人前的。這自然沒有猜錯,不過,對於這個「愚」的概念,大家一定要理解得寬廣一些。事實上,聖經語言與中國文化「英雄所見略同」,就是關於「愚」的概念的涵義都十分豐富,知性上的「愚蠢」(蠢笨無知)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此外,還有性情品格上的「愚頑(頑固保守)」和「愚妄(狂妄自大)」,以至信仰和道德上的「愚奸(邪惡乖謬)」等等意思。所以,「大智若愚」就不僅是有智慧得來好像有點「蠢」那麼簡單,而是還有點「邪氣」、有點「偏門」的意思。今天,我會透過解讀《傳道書》七至十一章接近五章的經文,分列五點告訴大家,究竟甚麼是「大智若愚」的「第三類智慧」。

2

一、大智若頑(膚淺頑固)

7:26我得知有等婦人比死還苦:她的心是網羅,手是鎖鍊。凡蒙上帝喜悅的人必能躲避她;

27-28有罪的人卻被她纏住了。傳道者說:「看哪,一千男子中,我找到一個正直人,但眾

女子中,沒有找到一個。」

看這些說話,若我不告訴你它的「出處」,你一定以為是出自某些極度膚淺和頑固的「教條主義者」或「道德家」的口。驟看,這幾句話極盡低貶女性的能事,說她們又「苦」(我得知有等婦人比死還苦),可以指客觀上的苦,但更可能指主觀上的苦,即由早到晚在「怨自己命苦」然後咒罵全世界之類;又「毒」,是殺人不見血的「男人殺手」(她的心是網羅,手是鎖鍊。......有罪的人卻被她纏住了)、還「惡」(一千男子中,我找到一個正直人,但眾女子中,沒有找到一個)。總之,可以用得的最壞的形容詞,全部都放在「女人」身上了。

這些經文有些針對部分女人(26節),有些針對所有女性(27-28節),但無論如何,都是對女性「大不敬」的話。在今天這個「婦權抬頭」的社會裡,誰還敢說出這些「愚頑話」,不被告上法庭,也必要被罵個體無完膚。我就見過有些大牧師和大學者,曲意迴避這三節很可以「惹禍上身」的經文,一是爽性視而不見,繞過不解,一是曲為之說,說這只是作者(所羅門)的「個人意見」,作不得準,甚至是他晚年栽在女人手上之後的「憤激之辭」云云。

但是,大家綜觀《傳道書》,就一定可以肯定傳道者的「智商」絕對不可能是這種頑固膚淺的「級數」的,問題是,他為甚麼要講出這樣頑固膚淺的說話呢?首先,我們斷然不可以學那些大牧師和大學者那樣「耍走」這些經文,因為那不是解經,而是「刪削」聖經(改經),是極大的罪。對,孤立來看,這些經文確給我們不少困擾,但我們不應「耍走」它們,而是要「正視」它們──就是回到經文的上文下理裡,認真細意地尋找作者的整全意思。這段「愚頑的話」的上下文理是這樣的:

7:2324我曾用智慧試驗這一切事;我說,要得智慧,智慧卻離我遠。萬事之理,離我甚遠,

25而且最深,誰能測透呢?我轉念,一心要知道,要考察,要尋求智慧和萬事的理由;

又要知道邪惡為愚昧,愚昧為狂妄。......我將這事一一比較,要尋求其理,我心仍要

29尋找,卻未曾找到。我所找到的只有一件,就是上帝造人原是正直,但他們尋出許多

巧計。

只要放回文章的脈絡裡,我們就可以看得到:第一、整段經文的「主題」斷然不是「男女比較,女人更壞」,而是「智慧」及「對智慧的追尋及其結論」的問題。第二、傳道者完全沒有將「我得知有等婦人比死還苦」以及「一千男子中,我找到一個正直人,但眾女子中,沒有找到一個」等視為他尋找智慧的過程中的「結論」,反之,他一再強調他「未曾找到(結論)」。第三、傳道者倒是將他的「結論」放在最後──「我所找到的只有一件,就是上帝造人原是正直,但他們尋出許多巧計」之上;非常明顯,傳道者所要比較的是上帝與人,而不是男人和女人。他的真正結論是「上帝總是好的,而人總是壞的」。

其實,傳道者是用了很了不起的「幽默感」來凸出這個結論,就是所謂「男人好過女人」的

3俗見,不只是「五十步笑百步」,而是「九百九十九步笑一千步」,不過是個「笑話」,事實上只要用上帝的尺度量一量,最好的「義人」都不外如是,根本上是「沒有一個義人」。這裡,傳道者提出「男女比較,女人更壞」,其實只是一個「陪襯」(「假對比」),讓我們更深明白上帝與人的不同這個「真對比」。不過,相當可悲的是,我們的大牧師和大學者,卻大多數是最沒有幽默感的人──於是,有些就照足字面去「謑落」女性和姊妹,固然可鄙,有些就不敢得罪「女權」而「自我審查」刪削經義,也一樣可恨。

所謂「大智若頑」,意思是這些智者有大智慧,卻故意表現得很「愚頑」(頑固保守,食古不化)的樣子,講些很「笨」的「反話」,目的之一是要試出聽的人是否有真智慧──「屬靈的幽默感」,並據此尋找出「志同道合」的人。所謂「屬靈的幽默感」並不是甚麼深奧的東西,必需要的,是你有一份「謙卑」──自甘與說話者一起「裝傻」一起「玩」。譬如小孩子在玩「家家酒」,拿著明明是假的餐具和食物,玩得很認真「投入」的時候,你卻不要以為他們是「傻」的,於是看不過眼,說這杯子是假的、這麪包是塑料不能吃的。其實,他們只是「裝傻」而已,「真傻」的是毫無幽默感的你!傳道者說「一千男子中,我找到一個正直人,但眾女子中,沒有找到一個」,說說而已,你這麼看不開幹嗎?

或者有人會問:傳道者為甚麼不老實直講「上帝總是好的,而人總是壞的」,而要用「男女比較,女人更壞」來作個不三不四又會引起誤解的「陪襯」呢?我的答案對於「幽默感」的要求可能更高,就是:

我所找到的只有一件,就是上帝造人原是很有幽默感的,但他們自己搞成了死心眼。

真正的智者總是「大智若愚」的,就是像傳道者那樣,一面不斷強調自己愚昧無知──「我找不到」,「我查不出」、「我只知道」或「我不知道」,卻同時又是心中有底、胸有成竹的。他們不糾纏於小節,在小事上常常「裝蠢」,甚至犯些「小錯」,講些「蠢話」,但在真正的關節處卻能夠握中要領,穩如泰山。至於他們的相反,即是「大愚若智」的人,卻是總愛表現自己的「識野」(曉得),於是事無大小都計較到要「正確」到小數點後五個位,可是,對於最關鍵致命的大是大非,卻往往視而不見,一塌胡塗。

二、大智若佞(奸佞奉承)

8:1誰如智慧人呢?誰知道事情的解釋呢?人的智慧使他的臉發光,並使他臉上的暴氣改

23變。我勸你遵守王的命令;既指上帝起誓,理當如此。不要急躁離開王的面前,不要

4固執行惡【冒險犯難】,因為他凡事都隨自己的心意而行。王的話本有權力,誰敢問他

說「你做甚麼」呢?凡遵守命令的,必不經歷禍患;智慧人的心能辨明時候和定理。

這段經文,若不講明出處,你會以為是出自「老子」或「韓非」或者某位「醒目人士」(識時務者)的教導,充滿「奉承自保」的意味。這段經文,傳神一點應該譯成這樣:

誰是「醒目仔」(識時務者)呢?誰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呢?真正「醒目」的人很懂得5

4

裝表情,很曉得示人以「和顏悅色」的道理。怎樣示人以「和顏悅色」呢?最要緊的是一定要當面服從王上的聖旨呀!你好歹也在上帝面前宣過誓效忠,就更無話可說。王上有甚麼不如你意,你千萬不要一不高興掉頭就走,不要跟王上過不去,不要以下犯上。因為王上就是王上,他愛怎樣就是怎樣。他說了的就是聖旨,誰敢問他「你究竟在幹甚麼」呢?凡服從王上吩咐的,就不會遭遇大麻煩。「醒目仔」就是這樣知時知機的。

這樣「露骨」的教導,當然「偏門」和「邪氣」得很,但我懇請大家老實,這些教訓不是很「寫實」麼?活在人間,有幾多「政治」、有幾多「人情」,你避得多少呢?真的「讀經祈禱事奉做見證」就可以一輩子麼?事實上,為了討得一個可以讓你「讀經祈禱事奉做見證」的空間,你倒是不得不「醒目」一些,先求得以在這個世界裡「生存」。若連「生存」都成問題,還講甚麼「讀經祈禱事奉做見證」?傳道者說,你總要曉得這是個「甚麼世界」:

8:10我見惡人埋葬,歸入墳墓【得好好安葬】;又見行正直事的離開聖地【或譯墳墓】,在

11城中被人忘記。這也是虛空。因為斷定罪名不立刻施刑,所以世人滿心作惡。

原來,這是個善惡顛倒、惡人當道的世界,「強出頭」只會做炮灰,不可能成大事。傳道者當然也沒有將這種「生存哲學」推到極限、推到第一,認為為了「生存」就可以不擇手段和犧牲一切。他更相信善惡顛倒和惡人當道是有極限的,上帝的審判「終有一天」會來到,問題是不是「現在」。所以,暫時上講,不先求生存而隨口說「殉道」,也是很沒有智慧的。總之,殺身成仁有時,苟且偷生也有時,為「生」計,就要有一點「大智若佞」的智慧。

坊間頗不少人又以為,這是傳道者在「君主政治」或「獨裁政體」底下無可奈何的一種講法而已,今天是「民主社會」啦,就不用講得這麼「灰」了。講這些話的人,我不知他們真不知還是假不知,就是今天的「人民」或「民意」或「輿論」,可以「惡」成哪個樣子?我看好些人就因為怕「女權」這種「民意」,就把上一段那幾節表面低貶女性的經文「耍走」,不敢認真對待。大家記得嗎?當年,彼拉多也是在「順應民意」的情況下將主耶穌處死的。以前的人活在「順應君意」的陰影下,今天的人活在「順應民意」的陰影下,兩者比較,時勢其實是一樣的艱難凶險,而且,現在還多了一份「詭異」,因為在「民意」之下,最後你連死在誰的手下也搞不清楚。總之,日光之下,少一些「大智若佞」的智慧,不懂得一點人情世故,變通變通,你都很可能「生存」不了。

三、大智若逸(貪圖逸樂)

你只管去歡歡喜喜吃你的飯,心中快樂喝你的酒,因為上帝已經悅納你的作為。你

9的衣服當時常潔白,你頭上也不要缺少膏油。在你一生虛空的年日,就是上帝賜你在

日光之下虛空的年日,當同你所愛的妻,快活度日,因為那是你生前在日光之下勞碌的事上所得的分。

這段說話,又是若不講明出處,大家又會以為一定是出於某個「享樂主義者」的口,教你今朝有酒今朝醉,過一種盡情享受,貪圖安逸的人生。傳道者之所以會這樣說,當然,又有他的上文下理。它的「上文」是這樣的: 9:78

5

我將這一切事放在心上,詳細考究,就知道義人和智慧人,並他們的作為都在上帝手中;或是愛,或是恨,都在他們的前面,人不能知道。2凡臨到眾人的事都是一樣:義人和惡人都遭遇一樣的事;好人,潔淨人和不潔淨人,獻祭的與不獻祭的,也是一樣。

3好人如何,罪人也如何;起誓的如何,怕起誓的也如何。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事上

有一件禍患,就是眾人所遭遇的都是一樣,並且世人的心充滿了惡;活著的時候心裏狂妄,後來就歸死人那裏去了。4與一切活人相連的,那人還有指望,因為活著的狗比死

5了的獅子更強。活著的人知道必死;死了的人毫無所知,也不再得賞賜;他們的名無

6人記念。他們的愛,他們的恨,他們的嫉妒,早都消滅了。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事

上,他們永不再有分了。

它的「下理」是這樣的:

9:10凡你手所當做的事要盡力去做;因為在你所必去的陰間沒有工作,沒有謀算,沒有知

11識,也沒有智慧。我又轉念:見日光之下,快跑的未必能贏;力戰的未必得勝;智慧

的未必得糧食;明哲的未必得資財;靈巧的未必得喜悅。所臨到眾人的是在乎當時的機

12會。原來人也不知道自己的定期。魚被惡網圈住,鳥被網羅捉住,禍患忽然臨到的時候,世人陷在其中也是如此。

傳道者表面上教我們貪圖安逸,「享受現在」,內裡的原因,是人生世上,日光上下、生前死後都有太多「講不清楚」、「查不明白」、「不能知道」的事情。日光之下見到的光怪陸離的人情世態,我們不能明白,日光之上的神秘莫測的上帝旨意,我們也不能明白,若我們事無大小都要去「講清楚」、「查明白」才肯罷休,那我們就注定一輩子都痛苦不堪,甚至會對上帝產生懷疑和怨恨,嚴重破壞我們的信心。所以,傳道者告誡我們,做人應該「安份」──凡事「盡了人事」就算數了,至於成敗得失,褒貶譭譽,最後都交由上帝定奪,自己也就不要再粗心,有空倒不如去「歡歡喜喜吃你的飯,心中快樂喝你的酒」了。

明白到這是個甚麼世界,明白到自己不過是人,明白到上帝總有祂的時候和計劃,明白到好多事情「勉強無益」,然後就去「放鬆放鬆」,「歡歡喜喜吃你的飯,心中快樂喝你的酒」,這就是「大智若逸」,是建基於洞透世情的「大智」而生出的一種「逸樂心態」。不過,這與基於「無知」而沉迷追逐於人間享樂的那種「逸樂心態」完全不同,絕不可同日而語。 9:1

四、大智若鄙(粗鄙庸俗)

設擺筵席是為喜笑。酒能使人快活;錢能叫萬事應心。你不可咒詛君王,也不可心懷此念;在你臥房也不可咒詛富戶。因為空中的鳥必傳揚這聲音,有翅膀的也必述說這事。

這裡,傳道者非常(甚至過分)老實,說了一句我們個個「心裡相信」但「口裡不承認」的至理名言──「錢能叫萬事應心」,還提醒你不要「憎人富貴」,不要講財主閒話,因為財主的勢力非同小可,是你萬萬得罪不得的。同樣,這番說話若不說明出處,大家就會以為一定10:1920

6是出自一個貪財好利的「卑鄙小人」的口吻。當然,相當一些毫無幽默感的「解經家」,看見這樣「粗鄙庸俗」的話,就心裡非常「不安」,於是又想千方百計將它們「耍走」,甚至認為這是「外人」加入聖經原文裡的。這些「解經家」一面「解經」一面「改經」,其實應該叫做「改經家」。

其實,金錢的勢力有多大,大家不是天真到不知道吧?──教會一朝到晚講「屬靈」,但大家心清眼利,怎麼不看得出:「三軍未動,糧草先行」,樣樣都要講「錢」,樣樣都無錢不行麼?我就聽過太多的「見證」,都是與錢(或所謂「奉獻」)有關的,上帝真不知在甚麼時候變成了專司「教會財務」的「財神」?甚至時至今日,許多掛著「基督教」招牌的機構,門口都同時掛上捐錢給它們的「賽x會」或「xx財團基金」的招牌,這樣,他們的牧師們還可以「咒詛富戶」麼?當然不可以。總之,「錢」的勢力之大,滲透力之強,自古已然,只是今天更甚。事實上,傳道者只是「老實」,他只是「如實」地講出「有錢大晒」的人間真相,叫弟兄姊妹在踐行真理時不要天真,要知進知退。大家且看看這段教訓的「上文」:

10:89挖陷坑的,自己必掉在其中;拆牆垣的,必為蛇所咬。鑿開石頭的,必受損傷;劈

10開木頭的,必遭危險。鐵器鈍了,若不將刃磨快,就必多費氣力;但得智慧指教,便

11有益處。未行法術以先,蛇若咬人,後行法術也是無益。

這段話裡,傳道者非常生動傳神地告訴我們:「一定要認定現今是甚麼時勢,自己在甚麼環境,不要冒險犯難,不要與世界硬拼,不要『自掘墳墓』(挖陷坑的,自己必掉在其中)、不要『身陷險境』(拆牆垣的,必為蛇所咬)、不要『以卵擊石』(鑿開石頭的,必受損傷,劈開木頭的,必遭危險),總而言之,不要不自量力自取滅亡!」所謂「未行法術以先,蛇若咬人,後行法術也是無益」,看似費解,其實只是說這個世界「爛局已成」,連「神仙」(行法術)都難救,你就不要不自量力,去死幹硬拼了。再看看這段教訓的另一個「上文」:

10:16邦國啊,你的王若是孩童,你的群臣早晨宴樂,你就有禍了!17邦國啊,你的王若是

18貴冑之子,你的群臣按時吃喝,為要補力,不為酒醉,你就有福了!因人懶惰,房頂

塌下;因人手懶,房屋滴漏。

有好些「飽食無憂」的人總喜歡很「靜態」地將這些經文解成甚麼「治國箴言」,譬如說甚麼「一個國家若然君臣上下努力工作,不過度追求奢華享樂,則那個國家就必安定富強」云云。誰不知道?這些都是毫無「幽默感」的所謂釋經。其實,傳道者說的只是一個「如果」而已,言下之意,是「係就好囉」(是就好了),再言下之意,是「君臣上下努力,不貪求奢華享樂」的情況其實是世間罕有的「理想」,再再言下之意,就是「設擺筵席是為喜笑。酒能使人快活;錢能叫萬事應心」才是「常態」,即是國家君臣上下,一片歌舞昇平、奢華宴樂、唯利是圖、貪污枉法──才是「政治現實」呀!

傳道者實在是一片苦心,要我們明白「這是個甚麼世界」,明白「錢」對絕大多數人的「魔力」究竟有多大。這不是叫我們與世人一般追求財利,只是要你知道,你自己「清高」,卻不要以為人人都像你這麼「清高」,「曲高必然和寡」,有時候,為了「生存」,你的「曲子」就不能唱得太高,至少不能唱得太響,要小心「空中的鳥必傳揚這聲音,有翅膀的也必述說這事」,有人打你小報告。動不動就得罪權貴,那你就肯定沒有「好日子」過了。

7

五、大智若狡(投機狡詐)

當將你的糧食撒在水面,因為日久必能得著。你要分給七人,或分給八人,因為你

6不知道將來有甚麼災禍臨到地上。......早晨要撒你的種,晚上也不要歇你的手,因

為你不知道哪一樣發旺;或是早撒的,或是晚撒的,或是兩樣都好。

這裡,傳道者更加教我們「投機取巧」──「當將你的糧食撒在水面......你要分給七人,或分給八人」,意思是要你趁著自己「好境」的時候,盡用你的「本錢」去「廣行施捨」,好待將來自己「不濟落難」的時候會「有好報」。因為人總有「三衰六旺」,所以一定要「未兩綢繆」,「早晨要撒你的種,晚上也不要歇你的手」,意思是要做「多方向投資」,為將來做好各種打算,以防各種不測。這樣的說話「俗不可耐」,若不講明出處,大家一定會以為是「索羅斯」或「巴菲特」之類的「股票炒家」所說的話。

奇怪的是,對於這樣教人「投機取巧」的教訓,大多數的牧師與學者卻並不反感。我猜想主要的原因是「資本主義」其實一早就「攻陷」了基督教,大家對「投資」與「投機」(我實在看不出兩者有甚麼不同!)並沒有本質上的反感,只要「不過分」云云,就大家都十分受落。即使在所謂「金融海嘯」之後,我聽到的「信息」,絕大多數不是對「投機行為」的譴責,而是對「投機失利」的「安慰」,甚至是對「投機策略」的「提醒」(譬如照「炒」但不要「炒」太大之類)!事實上,為數不少的教會或宗派,自己也有去投資甚麼股票或基金之類,自己也「炒埋一份」,自然不會「反感」!但是,回到經文的上下文,看看傳道者說這些話時的背景、前提和心境,我們就發現傳道者並不是說得這麼「從容」和「自然」的:

11:12當將你的糧食撒在水面,因為日久必能得著。你要分給七人,或分給八人,因為你

3不知道將來有甚麼災禍臨到地上。雲若滿了雨,就必傾倒在地上。樹若向南倒,或向

45北倒,樹倒在何處,就存在何處。看風的,必不撒種;望雲的,必不收割。風從何道

來,骨頭在懷孕婦人的胎中如何長成,你尚且不得知道;這樣,行萬事之上帝的作為,

6你更不得知道。早晨要撒你的種,晚上也不要歇你的手,因為你不知道哪一樣發旺;

或是早撒的,或是晚撒的,或是兩樣都好。

傳道者說這些教訓時的心境是十分蒼涼的,他深深明白甚麼是「天命難違」──「雲若滿了雨,就必傾倒在地上。樹若向南倒,或向北倒,樹倒在何處,就存在何處」,這些都是人力無法改變的定理或事實,同時又曉得甚麼是「天意難知」──「風從何道來,骨頭在懷孕婦人的胎中如何長成,你尚且不得知道;這樣,行萬事之上帝的作為,你更不得知道」,這些都是人智所不能知道的事理或命定。總之,人有霎時禍福,百般無奈,為「生」計,你就不能不做一點看似詐狡的「兩手準備」,以防萬一了。

不過,大家一定要明白,這種貌似「投機」的行為絕對不是「沒有信心」的表現,倒是「有信心」的表現,就是明白到自己只不過是一個人,不自信自恃自己能掌控生命與際遇的「謙卑」表現。留意,傳道者這種「大智若狡」的智慧緣出於「信」──承認人的限制、無知與無能,與今天坊間的「心理學」或「成功神學」所提倡的,建基於人妄圖操控結果的自恃自信──即「不信」──的狡詐(投機取巧)行為,完全是兩碼子事,絕不可以混為一談。 11:12

8結語、請不要忘記「幽默」

我們知道,人類的罪始自始祖吃「分別善惡果」──智慧果。即是,罪惡竟是由人的「追求智慧」開始。所以,要得救,就必須反其道而行,走上某種「棄絕智慧」的道路──信。信就是不再妄圖自我判斷,而上帝說一句,就信一句,跟一句。不過,這種「上帝說一句,就信一句,跟一句」的信心──真智慧,我們如果欠缺「幽默感」,就很容易將它簡化甚至曲解為「教條主義」,完全妄顧現實環境,死心眼地執著字面死幹硬拼。結果,若不是「過早殉道」,就是弄巧反拙,因看見其道不行就走回世界,爽性放棄信仰了。

傳道者卻告訴我們,日光之下的最高智慧,即大智若愚的「第三類智慧」,既不「凝滯」於世界,亦不「抽離」於世界;它最終要領我們回歸天家,卻又先踏足於人間。它高超,但亦看似平凡,甚至庸俗;它出於超凡脫俗的「大智」,但自甘於低微鄙俗的「若愚」。它不貪求外表上的「一塵不染」,只求內心裡的「光明磊落」──就是在人間「見步行步」地踐行基督真理,不貪多務得,不妄圖救世,不高言大志,不矯情造作,做得一些得一些,救得一個得一個,安分於點滴耕耘,滿足於點滴成就。

最後,必得補充一點,就是單看表面,「第三類智慧」的確有點「邪門」,不似得「牧師」在講台上講的,或是「學者」在論文裡發表的那麼「純一不雜」或「論證嚴明」,不小心理解和應用的話,的確有「走火入魔」的可能。但這是迫不得已的,因為傳道者講的不是「虛懸半空」的「教義學理」,而是要落實人間的「生存智慧」──即是既要讓人生存,也要讓真理生存的「實用智慧」。傳道者所關懷的不是「一字不差」的信仰理念,而是即使「七折八扣」但畢竟能夠落地的仰信實踐。為此,就不得不因應這個「人間平台」,以至有若干「大智若愚」、「大智若逸」、「大智若鄙」、「大智若狡」等等的表現。

對於傳道者這些帶點「邪氣」和「偏門」的教導,大家一定要有足夠「幽默感」來領略,就是傳道者只是叫你「若(好像)」而已,都是無可奈何、迫不得已而為之的,不是叫你真的變成「愚蠢」、「安逸」、「卑鄙」和「狡詐」。當然,就連我自己也擔心大家會不會「弄假成真」──初而「大智若愚」,後來卻是「大智成愚」!靈巧「像」蛇卻靈巧得過了頭,最後變成了真的「蛇」(撒但門徒)!正是看醫生也要完成整個「療程」,大家一定要聽完下一篇道,就是《傳道書》的最後一講──《天上人間》,好可以在變幻莫測的世事和隨機隨遇的應對之中,仍有個永遠不變的「信仰之錨」──萬變而不離其宗!

更多相关推荐:
解读《观书有感》

解读观书有感观书有感一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一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

观书有感赏析

观书有感赏析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注释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鉴镜古人...

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

观书有感

课题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观书有感教材简解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这首诗借景喻理借方塘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从而形象地表达了一种...

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教学难点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六上第22课观书有感南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

读书有感

读书有感阅读指导观书有感朱熹1读通全诗预习查字典扫清阅读障碍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理解词语注释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

古诗《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4培养独...

《观书有感》_教学设计

小组合作学习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尝试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观书有感是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十一册古诗两首中的一首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

a2观书有感(备课资料)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观书有感教学设计作者台州教育文章来源中国教师网点击数字体小大71更新时间20xx101301929教学目标理解本诗诗意懂得这首诗所蕴涵的哲理教学设计一揭示课题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着...

苏教版小语六上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教案

1234

观书有感二的道理

观书有感二是一首借助形象说理的诗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诗中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当春水猛涨即使艨艟巨舰也如羽毛般轻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强调艺术灵感的勃...

观书有感读后感(4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