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教师在行动》读书心得

《教师在行动》读书心得

作为一名教师,我总觉得做研究是理论家的事情,在思想上没有足够的认识。在为期一学期的学习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受益匪浅,使我更加了解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意义,什么是研究型教师,如何做一名研究型教师,还有如何写教育博客,等等。我逐渐认识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要成为一名研究者,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只有研究型教师才能胜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当今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每个人都要加强学习、终身学习。新课程的实施,更对教师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施新课程尤其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确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观和人才观;注意学习有关研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书籍,从而能够适应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需要。教师从根本上确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做一个终身学习者,是教师专业化、自主成长和提升自己人生质量的重要前提。

要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就要不断地进行教育教学的反思,只要坚持就一定能够成功。教师要做一个善于研究的人,善于反思的人。经常反思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研究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养成对自己的教学与教育活动进行评价与反思的习惯,这是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基点。可以通过教学日记与教育笔记较好地记录下教育反思的成果。

教师教育研究的定位:行动研究。教师应立足于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大量的教学反思笔记,汇总一系列教育教学案例,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感悟、领悟,在实践中始终思考如何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变得更贴近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更接近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学习《教师在行动》心得体会

沤江一完小 黄剑波

教师的行动研究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研究对象,能够持续不断地对教育和教学行为进行及时的反思,从而汇总自己的教育智慧,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就。教师研究的问题产生于实际的工作情境之中,并且研究的过程也是从实际情境出发,根据实际情境的需要,随时检讨,不断进行修正;行动研究同时也是教师对自身实践所进行的有意识的、系统的、持续不断的探究反思,它在突出教师实践的"研究"特征的同时,也突出了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角色。整个研究过程中自始自终都贯穿着对教师自我反思的要求。这种自我反思,对于教师个人而言,是一种学习过程,对于教育实践而言,是找到针对即时情境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有效途径。教师始终是行动研究的主要研究者,研究的对象是日常遇到和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研究得目的在于透过科学方法的应用,以解决课堂内的问题因此研究的过程中必然主动容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行动质量的经验、知识、方法、技术和理论,特别重视实际工作者对实践问题的认识、感受和经验。行动研究实质上也是研究过程和行动过程的统一体。

…… …… 余下全文

篇二 :《行走在》读后感

从日本的垃圾处理所想到的

——读《行走在爱与恨之间》有感

去年暑假,本想去日本旅游,后来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有去成,这时学校里刚好发了白岩松的《行走在爱与恨之间》,它是20xx年《岩松看日本》的文字稿本,便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

读了序,才知道了白岩松日本之行的原因:20xx年,中日关系处于低谷,而白岩松认为对于中日关系的真正正常化,要靠中国的实力。中国强大了,一切就好办了。而走近对方,了解对方,是了解自己,并让自己变得更强大的一条重要途径。

书中所涉及的内容很多,比如“靖国神社”以及和它相对立的“和平博物馆”,“旷日持久的劳工案”,日本著名的歌手、漫画家等等,其中不少内容让人读着心情沉重,但是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却是描写日本垃圾处理的章节。

白岩松来到了日本的孙子市,它从19xx年就开始实行垃圾的分类回收了。日本垃圾分类工作做得非常细致。当初他们把垃圾只是分为报纸、杂志、瓶、罐等7类,而如今则细到了17类,比如说瓶类还分为无色瓶、茶色瓶、其他瓶等等。对于可以回收的垃圾,日本市民都会自觉地把它处理后才送走,比如说旧报纸要放整齐并捆好,一些瓶瓶罐罐要清洗干净。垃圾一周回收两次,有些垃圾的回收周期要更长些。到了该收垃圾的时间了,市民们会把分装好的垃圾送到指定的回收点去。而在垃圾回收点,每个垃圾袋的上面都蒙上了一个网罩,以尽量保持这里的清洁,而收、放网罩等工作就是由当地的家庭来轮流负责的。

日本是一个号称“不产生废料垃圾的国家”,那么日本的公共环保又做得如何?为此,白岩松一行还特意来到日本东京一个比较大的超市,在这里他们发现一个很特别的细节:市民们在超市里买走用白色塑料饭盒装着的东西后,使用完毕后还要把饭盒交回来。而很多回收的白色饭盒已经被洗得相当干净,据当地人介绍,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这个超市在整个一月份回收了牛奶纸袋36公斤,塑料瓶子25公斤,白色饭盒15公斤,白色饭盒非常轻,整个一月份回收的个数是5538个,2月份是5885个。

…… …… 余下全文

篇三 :读书心得1

教师业务档案 群力兆麟小学校

读《教师阅读地图》有感

哈尔滨市群力兆麟小学校 金雪

借用第一章开篇的话,朱永新教授曾经说过,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那么同样的,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他的专业阅读史。

确实如此,打从上师范大学起,学师范专业起,就一直在阅读诸如《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课程解读》等一系列专业书籍,但真正工作后,总是不停地忙,已把所学所读都忘得差不多了,觉得自己一直就是在碌碌无为,像拉磨的驴一样,不停地原地转圈,还要忍受来自身后的鞭痛,殊不知阅读是可以改变这种现状的,包括我的精神状态。这本《教师阅读地图》又唤起了我大学时对阅读的渴望,不再茫然无措地在书海中乱翻,而是更有针对性更乐意去购买去阅读,甚至深入到书中的字里行间去,感觉又回到了学生时代,使自己的心灵逐渐沉淀,然后用积极的状态迎接工作中的各种挑战。

“以真正专业化的眼光来看,我们要反对的,恰恰是对赏识的简化。”想起自己初任班主任时,碰到各种各样的情况,焦头烂额,却又处理得不那么尽如人意,很沮丧,就去读一些教育案例式的书籍,希望能找到一条捷径,来处理剪不断理还乱的班务,照搬照套地忙乎了一个学期,不仅班风越来越糟糕,反而有些学生更加猖狂,有时我就纳闷了:这明明就是XX案例成功的处理办法,怎么我就不行了呢?!才知道,“真正的赏识不是教育的手段,而是发自内心对孩子的信任。这种信任,是对孩子未来成就的坚信,无论孩子犯多少错误,要经历多少反复,这种信任始终不变,唯有如此,赏识才能够发挥作

教师业务档案 群力兆麟小学校 用。这种信任所带来的,可能恰恰是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包括批评甚至必要的呵斥。”这些理论的支撑以及理性的看待一件事情,因地制宜地想出解决办法,而不仅仅是套用才是教育学生成功的法宝,毕竟借鉴的终归是别人的经验,要想有自己的经验,必须得靠自己的实践才行。面对犯错的孩子,更应该让他知道错误,帮助他改正,并要始终相信,他能够改正。这样带下来的班,才能逐渐凝聚,才会逐渐形成自我教育的意识。凡是选择书,必须有理性地看待,结合自己的实际,帮助自己反思,才是用书之道。

…… …… 余下全文

篇四 :《行走在诗意间》读后感

读书心得

最近了读薛瑞萍的几篇文章,她深厚的文学功底让我羡慕不已,她的一些观点又促人深思。在字里行间,我能真切地感受到她的率直,她的大气,她的真诚,以及难得的纯净及浓浓的书卷气。你看她在《行走在诗意间》里写道:

人要认识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不是那段“再求职”的经历,到今天我还心猿意马,徘徊歧路呢——是我的性格原本就适合做教师,还是教书育人的生涯已经改变了我?哪怕个性是石,职业是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浸泽与冲击,也会在石头上留下深深的痕迹,何况我原本就是一个怕见勾心斗角的书呆子。

并非人人都能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对于那些激流涌进的弄潮儿,我深怀敬意。而我,则宁愿守着一方干净安稳的教师,做一回冷眼向阳的看客。日子不是过给人看的,鞋好鞋坏脚知道;金钱有价,快乐无价,自己觉得好才是最好。

多么精到、多么深刻的认识!其实我们中间的大部分不也是这样,但却没有如此清醒的认识。

请看她在《和语文教师谈读书》里抒发的,对语文教学的独特见解:现在各地都在轰轰烈烈推行新课标,很有些削足适履和形式主义的倾向。对此,我有一个固执的想法:中学也好,小学也好,语文的事情哪有那么复杂?教师自己先爱读书读好书了,再使学生爱读书读好书;教师自己先把文章写好了,学生熏呀熏的也能写得不错了;教师上课出口成章了,学生学呀学的,也意畅辞达,甚至富有文采了——不就得了吗?

在我看来,所谓的“课改”,就是让语文回到语文。……教师能做的和最该做的,乃是激发、提升孩子的阅读兴趣和品味。怎样做到,这才是值得研究探讨的。但是无论如何,教师自己喜欢读书,是做到做好的第一前提。

再看她的潇洒与豪放:腹有诗书气自华,才到高处重也轻。读书读到一定程度,可以说,语文教学也好,班级管理也好,很少有事情可以难住我的。平时上课就是妙语连珠、舌灿莲花;掌声不断、笑语相连;或悲或喜、或嗔或怒——调动学生的情绪,像乐师按动琴键一样得心应手。坐在我的课堂上,想开小差都难。(好让人向往啊!我真的想走进她的课堂,一睹她的风采。)

…… …… 余下全文

篇五 :《乡关何处》读书心得

故乡的半边天

--《乡关何处》读后感

这本书,我已经读了六遍了,但我依然相信:我一直都是在浅读,野夫心中真正的世界我还无法深深的体会和理解。他心中的故人故乡故事所夹杂的酸楚的滋味,似乎任何人都无法体会,这是一种境界,但文字在感情面前显得苍白无力的时候,野夫却给我们上了一堂思乡回忆的具有深刻意义的文字课。

在他的回忆中,除了幽人苏家桥有点比较好的结局之外,其他人都是在患难痛苦中结束生命的旅程。故事的伤痛和悲凉写满在灰白的字上,那段段无法抹去的布满伤疤和回忆跃然在浅浅的文字上。他似乎在向世人宣示:我的回忆都是悲桑的,我的生活都写满悲剧。。。。其实不然。。。。。

“她艰难的一跃轰然划破默默的秋江,那惨烈的涟漪却至今荡漾在我的心头。”这是野夫对江上母亲最真实的回忆。母亲的这段文字我也阅读不止七次。母亲的故事在野夫世界中总是那么的沉重。至今仍暴尸于那一片月光下的母亲,是儿子心中最痛处。刚烈决绝,柔肠寸断的母亲选择依然投向无尽的长江,选择让自己的后代无法找到她。江面的涟漪是母亲的微笑,她在另外一个世界活得很灿烂。

外婆是野夫人生总最重要的人。她是野夫儿时的母亲,一个悲情的老人却要给予童年的他母亲无法给他的母爱。她似乎终身守寡,最后为背叛自己和家人的外祖父扶柩理丧的也是她;她两次出山,为的都是为了“我”,她无数次的拯救了这个家,却无数次的请求归隐老家。一生悲壮,却无法承受岁月和社会的洗刷;心地善良,却难以用自己的能力去改变一切。但她,谱写了一篇篇善良凯歌,她是我们的心灵榜样。

野夫和故友如波的故事更是给我落下无法退却的印记。70年代的大学时代,各种各样的人才,那时的天空似乎都是灰色的,时代所雕刻的印迹都是他们为生活和未来布满的荆棘。社会总是那么的残酷,美好的生活只能存在理想中。如波的个性无疑是那个社会一个特出的代表,为了生活,28岁的高龄踏上大学的道路,放荡已经无法形容他的世界了。社会的真实无数次地把他压得气喘呼呼。他太个性,却只能遭来被人的冷漠和歧视,他不怕压迫,一次次毅然地选择属于自己的人生。

…… …… 余下全文

篇六 :《行走在爱中》读后感

《行走在爱中》读后感

一、《行走在爱中》主要内容

《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以丰富细腻的文笔,讲述了德兰修女传奇而伟大的一生,对于我们每个人体味生命的真谛极富参考价值。德兰修女是19xx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被誉为继19xx年史怀泽博士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以来最没有争议的一位得奖者,也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青少年最崇拜的4位人物之一。她创建的仁爱传教女会有4亿多美金的资产,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无偿捐钱给他,她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爱戴。然而,当他去世时,她全部的个人财产,就是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和三件旧衣服。

二、阅读《行走在爱中》的心得体会

20世纪,有一位让世界为之惊叹的人物,她就是《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中的主人公——德兰嬷嬷,这本书让我懂得了怎样爱别人,怎样宽容别人。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描写了德兰嬷嬷非常奇妙的一生:在还没有成为修女之前,她就立志成为一位帮助穷人的人。她信仰基督,后来成为一名修女。36岁时,她听到了神的旨意,让她帮助全世界的穷人。两年后,她获得了罗马教皇的许可。此后,她创办了修道院。德兰在各国奔走数十年,建立200多所儿童之家麻风病收容所等。

嬷嬷是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她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有4亿多美金的资产,很多大的公司巨子给她捐钱,她却用来全部捐给印度穷人。19xx年,德兰嬷嬷在仁爱修女会总部安然去世时,她走后所有的财产仅仅是三套衣服、一双凉鞋还有一张耶稣受难图。她把一切献给了穷人。嬷嬷认为,饥饿的人所恳求的,不单是食物,赤身的人所要的,不单是衣服。他们更需要爱、关心、接纳与认同。老年的德兰嬷嬷长年为心脏病所困,但她却能以一颗残缺的心去包容整个世界,她虽然不良于行,却能够跋涉千山万水,走遍天涯海角。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她心中有爱,有大爱。

德兰嬷嬷在演讲中说:“当别人对我说,修女们并没有开展一些伟大的工作,其实他们正默默耕耘,做着一些小事。我会对她们说,就算她们透过这些事情只能帮助一个人,也是值得的。”

…… …… 余下全文

篇七 :《人生转轨处》读书心得

《人生转轨处》读书心得

人生转轨处读书心得

原文作者:挚宝妈咪(资深出版人)

这里隆重、郑重且正式地向大家推荐这样一本书《人生转轨处》。

很少做推广的我,为什么为这样一本书单独辟出一篇文章来推荐这样一本书,的确是因为这本书有可能会帮助很多家长调整自己的育儿理念,也有可能会帮助很多孩子从此走上人生正途,更加有可能因为这本书,很多家庭因此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与这本书的作者结缘于他天涯的帖子,当时的我因育儿困惑和出版工作的需要到处寻求各种育儿高人。他的一些理念与我之前出版过的《儿童的高级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 他们二位均赞同让孩子自主自觉地爱上学习,爱上阅读。但方法各有千秋,这本书的作者主张任何年龄阶段孩子经过他类似于“心灵捕手”式的方法都有可能实现爱学习的自主性。《儿童的高级教育》的作者尊重生命的发展规律更希望家长最好从0岁开始坚持。 二, 他们二位均赞同让孩子从比较高等的知识开始接触,而非简单的1,2,3。这本书的作者更主张从孩子兴趣出发,更希望与孩子成天生活在一起,细心观察孩子在哪方面会更有兴趣一些从而用自己或老师的知识去引导入门。《儿童的高级教育》的作者因希望家长从小着手则希望让家长使得孩子更广泛地接触各类高等知识,奠定扎宽厚的基础。

三, 他们二位均赞同为孩子尽可能地营造知识性的学习环境。他们二位各有妙招,这本书的作者可能会制定严格的时间表,让孩子们养成固定的学习习惯,也可能据孩子的发展情况阶段性制定学习目标,让孩子们不自觉地就完成了某一学习任务,比如学钢琴。《儿童的高级教育》的作者则更希望家长为孩子购置各类书籍、实验用品,让家一瞬间变成阅读室、实验室和音乐室。

四, 他们二位均赞同让孩子要爱音乐,爱运动,甚至要有一个独特的爱好,比如车模、建房子、装篮球架,要全面发展,而非简单的考试分数定一个孩子的高低优秀与否。这本书的作者希望家长谨慎公正地看待目前的学校应试教育,他认为目前学校老师并不能为孩子之

…… …… 余下全文

篇八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

爱恨之前,先了解

——读白岩松《行走在爱与恨之间》有感

木林兽医卫生防检站 罗琦

这两天利用闲暇时间,看完了这本书。对于我这种看书要看老半天的人来说,两天确实算很快了。原因主要有三:一来是这本书确实不厚;二来是白岩松的节目我一直都还比较喜欢;三来就是日本这个国家我一直有浓厚兴趣。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这本书是07年“岩松看日本”电视节目的文字版本。这个节目我在电视上曾看过几期。印象深刻。只是因为时间原因,不能看完整。这次倒是给了我一个补救遗憾的机会。于是尽管我看得快,但一字一句都没有落下。

日本这个国度,对于我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日本电器,日本动画,日本歌曲,日本电影电视剧,陌生的当然就很多了,比如他们的衣食住行,他们的意识形态,他们对于中国的看法感受等。而这本书,无疑是一扇窗口,给我们一次了解日本的机会。实话实说,这种专题介绍日本的节目,少之甚少,因此也感觉难能可贵。 这本书由于是中央台制作节目的一种整理,因此不能发现,书的内容还是比较官方的。注重的内容也大多停留在我们一贯关注的那些领域。因此,一些内容我们是事先多少有所了解的。而这本书,有不少地方都只是得到了印证而已。这也是这本书的些许遗憾。但这种遗憾无法避免。毕竟,这本书的言论是很官方,很正式,且很负责任的。

翻到《防灾:无处不有的国民意识》这一章的时候,以经历汶川大地震的心态来读,心情和以前很不一样。日本这个国家,由于以地震为代表的自然灾害众多,防灾意识当属世界第一。特别是看到书中所讲一小学的防灾演习和普通大众准备的防灾生活用品这两项的时候,尤其令人感触良多。联想到学校今天下午将要举行的所谓防灾演习,心里更不是滋味。像这种提前通知时间的防灾演习有任何意义可言么,仿佛可以预见到时候大家是怎样一种心态。我们需要从这次地震中反省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了。我不知道当发现日本那传说中装备既专业又齐全的地震包的背后印着"made in China"的时候,作为一个中国的国民我们应该想些什么。忧患意识是一个国家存在和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基石,而我们不管是离日本健全的预警机制还是全民防灾的国民意识,都还差得太远太远。虽然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在这次大地震之后,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如果一切更深入的认识都要来自于亲身经历都要来自于这样有切肤之痛的大灾难,那我们付出或者将要付出的代价是不是惨痛了些?我不敢想象。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