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唐诗三百首读书报告

唐诗三百首读书报告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唐诗对中华文明的独特影响。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唐诗三百首是唐诗中的精华。韦伯就曾说“作为中国版图和文化的真正奠基人,唐王朝彪炳千古。”

唐代诗歌流派众多,风格多样。著名诗派有山水田园派、边塞派、韩孟派、元白派等,风格上呈现出雄浑、典雅、洗炼、自然、含蓄、豪放、飘逸等多姿多态的景象,唐诗意象的选择、摄取极为广泛,凡社会生活、人物内心世界无不涉及,真实记录了唐代的社会史实,表达了不同阶层人物的情感和愿望。唐诗以其意象的组合、意境的开拓,创造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审美境界,取得了后人难以逾越的艺术成就。

初唐的诗作弥漫着梁陈余叹,大都以建功立业为多,诗中充满了诗人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其中尤以"初唐四杰"的作品为最。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盛唐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诗发展至顶峰时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即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他们的诗雄视千古,为一代之冠,正如韩愈所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诗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就描绘了一幅动人的画面,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生起了团团的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明媚的阳光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李白的诗歌飘逸洒脱,流露出豪迈之情。

以王维、孟浩然代表的田园派和以高适、岑参代表的边塞诗派,推动这个时代诗歌到另一高峰。山水田园诗,是佳山胜水的自然美在艺术上的再现,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盛唐边塞诗则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金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但另一方面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如“不破楼兰终不还”“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 …… 余下全文

篇二 :唐诗三百首 读书报告

《唐诗三百首》 读书笔记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了三百首唐诗,就能具备基本的写诗能力,可见国人对唐诗的推崇。唐朝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优秀的诗人像群星灿烂,众多的体裁、风格、流派则又如众芳斗艳。唐诗不仅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我们在评述唐诗时,一般都按唐诗发展的情况分为四个时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唐代初期,诗歌创作仍受南朝诗风的影响,题材狭窄,追求华丽词藻。待到被称为“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出现,才逐步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风格也由纤柔卑弱转变为明快清新。在诗的体式上,完成了五七言律体的定型。在初唐的后期,出现了两位重要诗人:陈子昂和张若虚。陈子昂主张诗应该有所寄托。他的38首《感遇》诗,就是这一主张的实践。他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写于契丹攻陷营州之时,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不被允许,还被降为军曹。因此此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为历来传诵的名篇。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全诗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给我们创造出了一个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盛唐是唐诗发展的高峰。王维的山水诗融诗情画意于一体,把人引向秀丽明净的境界。他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村之夜,如诗如画。

孟浩然善于用最省净的笔墨,写山水田园的秀美。《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写恬静的农舍,充满浓郁的生活情趣。那首《宿建德江》,只用20个字,便写出了无尽的情思韵味:“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在朦胧而明净、深远而静谧的境界中,弥漫着一缕淡淡的乡愁。

…… …… 余下全文

篇三 :唐诗三百首读书报告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前言:唐诗的发展走过了初唐 盛唐 中唐 晚唐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一.初唐诗 风神初振:初唐时期,在盛唐诗歌高潮到来之前,无论从形式和精神气质上来说,初唐诗都处于准备阶段。这一时期的诗歌虽然是以绮靡婉媚的诗风为主,但随着以“四”为代表的中下层文士的崛起,给诗歌注入了情思浓郁、气势壮大的气息。因此,这是一个诗歌发展缓慢但又孕育着高潮的时期。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泪下。

背景: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

唐诗三百首读书报告资料

赏析: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 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总结:塑造了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表现了他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感情真挚强烈,格调慷慨悲壮,充分体现了风神初振的特点。

二.盛唐诗 声律风骨兼备:盛唐诗歌就时间上来说,是指开元、天宝至大历初年的诗歌。就诗歌特征来说,主要是指盛唐诗人所创作的具有昂扬雄浑、阔大恢宏的盛唐气象的诗歌。所谓“声律风骨兼备”是就这一时期的诗歌内容和形式而言的。

《望月怀远》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赏析:这是一首望月怀人的诗。由望月引起相思,竟彻夜不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证。诗人通过写主人公的动作表达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全诗意境雄浑而又幽清,语言形象真切,情与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温婉缠绵,回味无穷。 名句赏析:“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生”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此时”,“我” 在翘首望月,思念着远方的亲人,而伊人“此时”也在翘首望月,思念着“我” 吧。

…… …… 余下全文

篇四 :唐诗三百首读书报告

《唐诗三百首》读书报告

韦伯说:“作为中国版图和文化的真正奠基人,唐王朝彪炳千古。”而唐朝最令人瞩目的文学成就则为唐诗。自陈子昂和“初唐四杰”起,唐朝著名诗人层出不穷,盛唐时期的李白、杜甫、岑参、王维,中唐时期的李贺、韩愈、白居易,晚唐时期的李商隐、杜牧是其中的几个代表。他们的诗作风格各异,既有对神话世界的丰富想象,又有对现实生活的细致描写,既有激昂雄浑的边塞诗,亦有沉郁厚重的“诗史”,还有清新脱俗的田园诗。这些诗作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学成就的杰出代表。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李白《赠孟浩然》)

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是诗坛上的一段佳话。这一联写孟浩然闲居无事,日以饮酒赏花为乐,在皓月当空的清宵,他把酒临风,往往至于沉醉。有时则流连忘返,于繁花丛中,刻画了孟浩然风流儒雅的形象。而醉酒迷花,亦是李白乐为之事,愈益显出二人的灵犀相通。诗中用典自然,不着斧凿痕迹。“中圣”为醉酒之意,巧用曹魏时徐邈的故事,与“事君”构成巧妙的对偶。而在语言上,它以一种舒坦的唱叹语调来表达,依感情的自然流转结撰成篇,因此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自有一种风神飘逸之致,疏朗古朴之风。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称为“诗仙”。他的诗以抒情为主,不为格律所拘束,而是追求古体的自然流走之势,直抒胸臆,传达出一股飘逸之气,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喝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反而见了堕泪惊心。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一生坎坷。其诗体现了唐朝由胜转衰的历史过程。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有《杜工部集》。迭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称为“诗圣”。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 …… 余下全文

篇五 :南京农业大学《唐诗三百首》读书报告

一、学习要求

1、熟读原诗和注解,理解内容,牢记名句。

2、分析重要作品的写作背景、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并能就部分(同类)诗作进行比较分析鉴赏。

3、了解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家作品。

4、了解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和李白(兼及李贺、李商隐)。

5、了解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杜甫。

6、了解唐诗中各个诗派如边塞诗、山水诗、田园诗各自的特点。

南京农业大学《唐诗三百首》读书报告 《唐诗三百首》是一部流传很广的唐诗选集。唐朝(618年~907年)二百九十年间,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云蒸霞蔚,名家辈出,唐诗数量多达五万首。孙琴安《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自序》指出,“唐诗选本经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余种。当中最流行而家传户晓的,要算《唐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选诗范围相当广泛,收录了77家诗,共310首,在数量以杜甫诗数多,有38首、王维诗29首、李白诗27首、李商隐诗22首。它是中小学生接触中国古典诗歌最好的入门书籍。

人的性格形成,和他的身世、经历、学问相关,李白的复杂人生促进他的性格形成和发展。相反,人的性格也推进着人的生活轨迹,决定着他的人生目标和人生结局。李白性格豪爽,学识渊博,处世积极,在“入世”之前,他完全是一个性格健康、学习长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是国家后备的栋梁之材,在“入世”以后,李白却屡遭挫折,心灰意冷,所有成长期的素质积累一无用处。关键何在?纵观李白的人生,对于他的性格豪爽还得作仔细的研究。如果在踏上社会参加工作以后,在每一步的历练中能吸取实际经验,掌握人情世故的基本规则,能熟练操作每一个具体事务的具体步骤,成长为一个老练圆熟的标准公务员,那么,他的豪情就能在游刃有余的政治生活中大放异彩。

但是,李白的思想准备首先就少了诸多考虑,凡事追求戏剧效果,行为孟浪,这种从不想改变的思维方式带给他无尽的曲折,因此他的豪爽蒙上了一丝苦痛和悲凉,又似乎是脱离了现实而存在的内在精神,永生不变。 曹丕言:"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如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在曹丕看来,作家的气质、个性可以促成各自作品的独特风格,有什么样的气质、个性,就容易造就什么样的艺

…… …… 余下全文

篇六 :唐诗三百首读书报告

唐诗三百首读书报告

——唐诗发展与王朝兴衰 会计111

王安琪

16811106

众所周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唐代诗歌的发展繁盛与李唐王朝的兴衰起伏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唐诗的发展与唐代社会政治经济的盛衰相平衡;另一方面,唐诗作为展现唐代诗人心灵奥秘和唐代文化精神的价值取向的一种文学形式,它的发展又与唐代社会政治经济的盛衰有着不相一致的地方,故而唐诗史学者根据唐诗发展的特殊情况,习惯上把唐诗的发展分为这四个时期,即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而晚唐诗则成了诗国余晖。

一、初唐诗歌

初唐诗歌 “风神初振”,是唐代诗歌走向兴盛的准备阶段,大体指唐代开国至唐玄宗先天元年之间。此时社会安定,唐代诗歌也开始发展。初唐诗坛有两大创作取向:宫廷诗人诗歌的戏乐取向和初唐四杰、陈子昂等人儒家“诗言志”的创作取向。

初唐前期受南朝文风影响较大,惯性发展,柔靡纤弱。贞观后期出现的重要诗人上官仪形成“上官体”,追求诗的形式技巧与声辞之美,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的最高水平。王绩善写陶然自乐的田园生活诗,风格清新朴素,为盛唐田园诗的先驱人物。《野望》一洗齐梁间的绮丽浮艳之色,有朴素自然之美。

初唐后期的初唐四杰(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在唐诗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其作品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对初唐浮艳诗风或较单一的体制有所突破和革新。四杰仕宦不显而才华横溢,慷慨有志。他们反对绮靡文风,提倡抒发真情实感。其创作在形式上虽未完全摆脱齐梁遗风,但内容与气骨方面已大有突破。代表作有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杨炯的《从军行》。前者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气象阔达,志趣高远。后者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风格雄浑刚健,慷慨激昂,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给人一种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 …… 余下全文

篇七 :《唐诗三百首》读书报告

《唐诗三百首》读书报告

植保121 马薇薇 12112102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朝是中国诗歌的巅峰,巅峰时期的那个黄金时代令人神往。诗歌是当时文学的最高代表,成为中国传统文学坚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靓丽的风景线。 唐诗与宋词、元曲并称,题材宽泛,众体兼备,格调高雅,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奇迹。唐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历朝历代的文人视唐诗为圭臬,奉唐人为典范。

《唐诗三百首》共选入唐代诗人77位,计310首诗,其中五言古诗33首,乐府46首,七言古诗28首,七言律诗50首,五言绝句29首,七言绝句51首,诸诗配有注释和评点。 五言古诗简称五古,是唐代诗坛较为流行的体裁。唐人五古笔力豪纵,气象万千,直接用于叙事、抒情、议论、写景,使其功能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其代表作家有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起源于战国时期,甚至更早。现在公认最早的、最完整的七古是曹丕的《燕歌行》。南北朝时期,鲍照致力于七古创作,将之衍变成一种充满活力的诗体。唐代七古显示出大唐宏放的气象,手法多样,深沉开阔,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韩愈。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是律诗的一种。五律源于五言古体,风格峻整,音律雄浑,含蓄深厚,成为唐人应制、应试以及日常生活中普遍采用的诗歌题材。唐代五律名家数不胜数,以王昌龄、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刘长卿成就为大。 七言律诗简称七律,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与五律相同。七律源于七言古体,在初唐时期渐成规模,至杜甫臻至炉火纯青。有唐一代,七律圣手有王维、杜甫、李商隐、杜牧、罗隐等,风华绝代,辉映古今。 五七言绝句简称五绝和七绝,都是古典诗体中绝句的一种。五绝起源于汉,七绝起源于六朝,两者都在齐梁时期成型,初唐阶段成熟。唐代绝句气象高远,率真自然,达到了吟诵自由化的最高峰,名家有李白、王维、王昌龄、韦应物、杜牧、刘禹锡等人。

在这里,我想着力表达我对《将进酒》一诗的看法。《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绎即“劝酒歌”,故古词有“将进酒,乘大白”云。诗篇发端就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颍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所没有的。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之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与前两句把本来壮浪的说得更壮浪,是“反向”的夸张。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五六两句便是一个逆转,由“悲”而翻作“欢”“乐”。从此直到“杯莫停”,诗情渐趋狂放。但句中未直写杯中之物,而用“金樽”“对月”的形象语言出之,不特生动,更将饮酒诗意化了;未直写应该痛饮狂欢,而以“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调。“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诗人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

…… …… 余下全文

篇八 :读书笔记-读《唐诗三百首》

为谁含愁独不见

——读《唐诗三百首》(孙洙编)

诗者,兴盛于唐,故后世以“唐诗”为大。清代孙洙因当时通行的《千家诗》“工拙莫辩”而采选编辑了《唐诗三百首》,广为流传。三百余首诗,或取之情真意切,或取之语言工丽,或取之音韵和美,为世人展现了由诗谱写的唐朝乐章。

大唐自乱世中崛起,太宗时期对外战争频繁,征戍是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部分。不少的佳作,都是源于诗人对离别的描写、对故乡的思念、对祖国的忠诚和对未来的期盼。如沈佺期之“为谁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如宋之问之“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无不使人叫绝。

唐初有开元之治,有张九龄这般“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贤明高尚之士,却也免不了受到“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的对待,被李林甫、牛仙客之流排挤诽谤。

边塞诗人岑参,诗句雄浑豪迈,笔力刚健,与高适并称“高岑”,代表唐诗中的边塞诗派。但就是这样一个多年生活在塞外,能高咏“君不见走马行船学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的男儿,也有“誓将桂冠去,觉道资无穷”的抑郁情怀。

善于边塞诗的七绝圣手王昌龄,却并不提倡战争。他同情“从来幽并客,皆共黄沙老”,批评“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哀悼“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最爱那首七绝:“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不知愁却见愁。

著有《黄鹤楼》和《长干行》的崔颢,也曾“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地学长生”,大叹仕途坎坷。

王维在山水田园诗上的成就无人可比,其诗句中体现的洒脱与自得,受到很多人的赞赏。但事实上,王维并非全身心投入隐居,他仍在朝中为官,只是在蓝田南山置备有房产,半官半隐。早年他仕途不顺,安史之乱后险些被皇帝当做叛徒治罪。还好有弟弟王缙为他求情,皇帝才从轻发落。也就是这之后的诗,大都表现对精神解脱的渴求,主调消极厌世。若说喜欢,王右丞的诗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