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三国演义 读书报告

《三国演义》读书报告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为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几百年来,它一直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征服各个历史时期、各个阶级和阶层的广大读者。它所塑造的一个个艺术典型,所描绘的一段段引人入胜的故事,已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且,它正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着巨大深远的影响。

当然,自明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问世之后,争先便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刻本,而且百年不衰,知道今天,我们知道的明代的刻本还有二十多种以及清代的七十多种。《三国》的版本如此之多,可以说是古代小说中无与伦比的。而在这么多版本中,若以版本形态的角度来看,《三国演义》的版本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志传》、毛宗岗父子评论改本《三国志演义》,其中以毛宗岗父子评论改本最为突出,有“第一才子书”之称。

《三国演义》这个小说,应该说它是按照历史和传说这两个方面来写的。有的学者认为它有七分是符合历史的,其中有三分是虚构的,就是说在整个大体上来讲,这个《三国演义》是有历史根据的。它反映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也就是公元184年黄巾起义那一年,到了这个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也就是公元280年,这个大约100年的时间,这段时间,在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因为这段历史事件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时期,所以出现大量的军事战争。因此《三国演义》很生动的反映了这百年间中国古代这段历史的政治生活和军事生活。从这一点来讲,它具有历史的价值。那么作者不是简单的像历史教科书一样去重复历史,而是进行文学创作的,以生动的人物和故事来说明的。

它的结构,既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时间长达百年,人物多至数百,事件错综,头绪纷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实,又要注意艺术情节的连贯。因此,在结构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难的。可是作者却能写得井井有条,脉络分明,各回能独立成篇,全书又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这主要得力于作者构思的宏伟而严密。他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来组织全书的故事情节,既写得曲折多变,而又前后连贯;既有主有从,而又主从密切配合。

…… …… 余下全文

篇二 :读书报告《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蜀、魏、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大概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近两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等人物形象脍炙人口,不以敌我叙述方式对待各方的历史描述,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汇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三国演义》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人物名称、地理名称、主要事件与《三国志》基本相同。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国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础上,才进行再发挥,进行夸张、美化、丑化等等,这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套路。历史演义小说大多是虚实相间,主实重虚;古今兼顾,批古判今;一段故事,叙说两朝的情,一个人物,兼具两朝的性。《三国演义》一方面反映了真实的三国历史,照顾到读者希望了解真实历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据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三国人物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夸张、美化、丑化等等,给予读者一些的启发,照顾到读者希望增长见识,统治者希望巩固统治的需要。它不但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三国历史的真实面貌,还反映了许多明朝社会内容。

书中刻画了近二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经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则被塑造成一位“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奸雄,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和阴谋家。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主要以个人恩怨为前提。刘备则被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 …… 余下全文

篇三 :三国演义读书报告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综述 《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

故事情节

《三国演义》描述了从东汉末年盗晋初的历史事件,东汉末年宦官乱政,黄巾起义,群雄割据,官渡之战后,曹操逐渐掌握北方,南方孙权不断巩固江东势力,刘备投宿于刘表寻找安身之所。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北方,决定先完全统一北方,刘备借机夺下荆州并且伺机进入成都,孙权被摆了一道,只好边巩固江东边南下与少数民族联系。关羽被孙权曹操联合算计,刘备失去荆州,国恨家仇,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最终失败,三国鼎立成为定局。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司马昭五道伐蜀,羊枯献计平孙吴,天下三分归一统。 故事来源

故事主要选材于两个方面,其一是三国失事的历史文献;其二是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和民间创作。元末明初,社会动乱,战乱频繁,生活在底层的知识份子罗贯中对此有着深刻的感悟,,了解底层人民的痛苦和无奈的他,痛恨战争,渴望一统由此创作出《三国演义》这部小说,、

主题探究

《三国演义》中,在其历史发展的过程里面,有三次非常重要的战役,三国演义中三次转折性战争,不仅代表了一场战斗,还说明当时历史发展的变化,社会阶层的斗争。

众所周知,三国中的三次重大战役,分别是官渡之战,决定北方一统局面;赤壁之战,决定南北分立局面;夷陵之战,决定三足鼎立局面成为定局。这三次战役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以少胜多,最终都是以发动战役者失败告终的战役。官渡之战,根据易中天的品三国中所说,是世族大家对寒门一族的战斗,根据历史发展潮流本应该是占据时代风向,权利最多的袁绍获胜,可是历史的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局势居然是代表寒族一族的曹操获胜。而赤壁之战,是北方世族和南方豪强及汉室遗民的战斗,这一次占据主流的北方世族再次被击败。夷陵之战,即是江西大族和江东大族的决战,这次本来占据主动的江西大族再次被击溃。历史总是惊人的相识,在这些共同点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原由呢?

…… …… 余下全文

篇四 :三国演义读书报告

《三国演义》读书报告

陈艺文 外国语学院 2128318 150xxxxxxxx

一、《三国演义》的版本

《三国演义》现在通行的文本是清康熙间毛纶、毛宗岗父子的评改本,毛氏评改所依据的是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传世版本较多,现择要予以介绍。 《三国志通俗演义》24卷,240回,明嘉靖壬午刊大字本。

《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120回,不分卷,明建阳吴观明刊本,有图120页,有“书林刘素明全刻像”字样。

《李笠翁批阅三国志》,24卷120回。

清康熙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在李卓吾评本的基础上整理回目、修正文辞、增删原文,并作《三国志读法》,成为最通行的版本。

《三国演义》的重要版本还有《新刻校正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通俗演义》,12卷240回;明万历辛卯(1591)金陵周曰校刊本;《新刻按鉴全像批评三国志传》,20卷240回;《三国志》,20卷120回,清遗香堂刊本等,但这些版本大多残缺。

二、《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典范

《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典范,在处理史事与虚构的关系、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塑造及语言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1、历史与虚构

《三国演义》在处理历史和虚构的关系上极为成功。首先,小说对史事的采用、改变或虚构,都有利于表现拥刘反曹的倾向,而这一思想是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意愿的。其次,小说对史事的改动和虚构,有利于情节的设置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正因为《三国演义》在处理历史和虚构上的卓越成就,它作为小说却承担起了历史教科书的使命。

2、结构与情节

《三国演义》的结构可视为“板块式”或“辫子式”。在情节描写上,《三国演义》也体现了卓越的艺术技巧,辅陈、对比、夸张、伏笔、突转、虚实结合等手法层出不穷。

3、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一共写了1200多个人物,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描写人物最多的文学巨著。这些人物涉及三国时期社会的各个阶层,他们构成中国小说史上最庞大、最复杂、最丰富的人物画廊,蔚为奇观。

…… …… 余下全文

篇五 :《三国》读书报告册

《三国演义》读书报告册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三国读书报告册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目 录

一、故事梗概 ???????????????1

二、最喜欢的人物:周瑜 ??????????2

三、最喜欢的故事情节:赤壁大战 ??????3

四、感受最深的一面:丰富多姿的叙事技巧 ??6

一、故事梗概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罗贯中写作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讲述了从汉末汉灵帝时期黄巾起义,到晋武帝期间三分一统近百年的历史。

刘关张为镇压黄巾起义、报效国家结拜为兄弟,先后投奔吕布、曹操、袁绍和刘表。在荆州巧遇军师徐庶徐元直,后刘备三顾茅庐,在卧龙岗请来了诸葛孔明,从此渐渐有了自己的地盘,开始扩张势力。刘备在赤壁大战与孙权联合大败曹军,借此夺得荆州作为根据地,后借刘璋的邀请,智取西川,割据一方,又取得汉中。关羽被杀后,刘备为关羽报仇,出兵东吴,在夷陵之战中被陆逊火烧连营,大败而归,在白帝城托孤诸葛亮。蜀国国力大衰,无力夺回荆州,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南蛮,又六出祁山,但无功而返,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蜀国国祚已尽,于263年被晋所灭。

曹操号称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破黄巾军有功,刺杀董卓不成,起兵呼告天下反董卓,加入以袁绍为主的起义军。后董卓被杀,又灭吕布。曹操与刘备互称英雄。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掌管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在官渡之战大灭袁绍,夺取北方的地盘。得意自满,挥师南下,想统一天下。但在赤壁之战中曹操过于轻敌,结果火烧赤壁,曹军大败。曹操无力吞并两国,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曹操后又灭马腾,在潼关之战中战胜马超韩遂,压制关中。曹操在与刘备的汉中争夺战中败给刘备。曹操死后,曹丕称魏王。至曹芳被司马氏篡权取代。

…… …… 余下全文

篇六 :三国演义读书报告

三国演义读书报告20xx年9月4日》

文章简介:《三国演义读书报告》

我国古典长篇经典名著《三国演义》,从它诞生之日起,几百年来一直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征服各个历史时期、各个

《三国演义读书报告》

文章《三国演义读书报告》正文开始>>

我国古典长篇经典名著《三国演义》,从它诞生之日起,几百年来一直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征服各个历史时期、各个阶级和阶层的广大读者。时至今日,已翻译成多种 文字传布海外,成为世界公认的伟大作品。它所塑造的一个个艺术典型,所描绘的一段段引人入胜的故事,已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且,它正在现实生活中产生 着巨大深远的影响。

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名本字贯中,杭州人,祖籍太原,明代王圻在《稗史汇编》中说罗贯中为“有志图王者”。后来朱元璋统一全国,他的政治 抱负落空,便全心致力于小说创作。罗贯中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复杂的时代。元朝蒙古贵族残酷的统治和压榨,激起全国人民反抗。诸如 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不仅与元军奋战而且还进行着相互的兼并。据说步入青年的罗贯中就在这个历史大动荡影响下,浪迹江湖。参加了张士诚领导的起义军。罗 贯中融合传说中宋江起义和自己所处的动乱年代,各方义军争霸,老百姓苦不堪言,流离失所等生动形象的例子促使他写成多篇著作,除《三国志通俗演义》还有 《隋唐自传》、《残唐五代史》和《三遂平妖传》。虽说他政治抱负破灭,但其不可动摇的思想和信念无一不流露在他的著作中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 …… 余下全文

篇七 :三国演义(南农大选读课读书报告)

《三国演义》读书报告

《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者之间政治和军事的斗争。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艺术性更强。该书最早的版本是明嘉靖元年刊印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分24卷,240则,每则一个七言标题。此后新的刊本迭出,卷数、回目、引用诗词等均有改动。清康熙时,毛纶、毛宗岗父子对《三国志演义》进行了修订,遂成为最通行的本子。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明代小说家罗贯中依据有关三国的历史、杂记,在广泛吸取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成果的基础上,加工、再创作了这部长篇章回小说。作品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三国演义》标志着历史演义小说的辉煌成就。在传播政治、军事斗争经验、推动历史演义创作的繁荣等方面都起过积极作用。

《三国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三国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五分史实,五分虚构,的确是

这样。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哪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便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 …… 余下全文

篇八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三国演义》----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为罗贯中所选编的历史小说,这本小说的内容多为北宋以至明朝坊的坊间书艺人所编,经罗贯中的整理和编辑后,就成了一本中外闻名的巨着,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

三国是一个与明朝迥乎不同的时代,它没有青楼与赌场,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奉行儒家文化,宣扬仁、义、道、德、礼、信、忠、贞、孝、廉、善、美、真,是汉文化的再体现。再对比宋朝、元朝和明朝,它们都有着大量的青楼和赌场,虽然儒家文化是官方文化,但佛教文化在社会各阶层中的影响力更大。因为青楼、赌场等异域民风长久发展,从而使民间渐渐奉行的是兼具华夏文化特点和西域文化特点的市井文化。骄、奢、淫、逸、假、丑、恶、奸、强取豪夺思想在民间广泛宣扬。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大致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在这本书里,成功刻画了近五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人物形象脍炙人口。尤其是诸葛亮,深受我的喜爱。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诗,表达了诗人

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诸葛亮是为大家所知的智慧的化身,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诸葛亮一生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后世收到极大的尊崇,成为后世忠臣的楷模。刘备有云:“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重视。就连诸葛亮的对手司马懿也感叹道“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在诸葛亮身上有许多需要我们学习的地方。

诸葛亮的治国成就是大家所公认的,《三国志》有云: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诸葛亮在战乱期间,为刘备出谋划策,在太平年代,也为蜀国做出贡献。从诸葛亮的著作《前出师表》中可以看出,把国家大事为刘禅安排好,包括刑法、用人等众多方面,然后自己南伐北征。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