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考前必看解题思想方法技巧总结

时间:2024.3.27

新课标高考数学之思想方法篇

一、中学数学重要数学思想

一、 函数方程思想

函数方程思想就是用函数、方程的观点和方法处理变量或未知数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很重要的数学思想。

1.函数思想:把某变化过程中的一些相互制约的变量用函数关系表达出来,并研究这些量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最后解决问题,这就是函数思想;

2.应用函数思想解题,确立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是一关键步骤,大体可分为下面两个步骤:(1)根据题意建立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把问题转化为相应的函数问题;(2)根据需要构造函数,利用函数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3)方程思想:在某变化过程中,往往需要根据一些要求,确定某些变量的值,这时常常列出这些变量的方程或(方程组),通过解方程(或方程组)求出它们,这就是方程思想;

3.函数与方程是两个有着密切联系的数学概念,它们之间相互渗透,很多方程的问题需要用函数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很多函数的问题也需要用方程的方法的支援,函数与方程之间的辩证关系,形成了函数方程思想。

二、 数形结合思想

数形结合是中学数学中四种重要思想方法之一,对于所研究的代数

问题,有时可研究其对应几何的性质使问题得以解决(以形助数);或者对于所研究的几何问题,可借助于对应图形的数量关系使问题得以解决(以数助形),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称之为数形结合。

1.数形结合与数形转化的目的是为了发挥形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发挥数的思路的规范性与严密性,两者相辅相成,扬长避短。

2.恩格斯是这样来定义数学的:“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量的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这就是说:数形结合是数学的本质特征,宇宙间万事万物无不是数和形的和谐的统一。因此,数学学习中突出数形结合思想正是充分把握住了数学的精髓和灵魂。

3.数形结合的本质是:几何图形的性质反映了数量关系,数量关系决定了几何图形的性质。

4.华罗庚先生曾指出:“数缺性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非。”数形结合作为一种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大致分为两种情形:或借助于数的精确性来阐明形的某些属性,或者借助于形的几何直观性来阐明数之间的某种关系.

5.把数作为手段的数形结合主要体现在解析几何中,历年高考的解答题都有关于这个方面的考查(即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而以形为手段的数形结合在高考客观题中体现。

6.我们要抓住以下几点数形结合的解题要领:

(1) 对于研究距离、角或面积的问题,可直接从几何图形入手进行

求解即可;

(2) 对于研究函数、方程或不等式(最值)的问题,可通过函数的图象求解(函数的零点,顶点是关键点),作好知识的迁移与综合运用;

(3) 对于以下类型的问题需要注意:

(1)(x?a)?(y?b);(2)22y?a

x?b;(3)Ax?By;(4)F(cos?,sin?);(5)a?ab?b;可22

分别通过构造距离函数、斜率函数、截距函数、单位圆x2+y2=1上的点(cos?,sin?)及余弦定理进行转化达到解题目的。

三、 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分类讨论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当问题的对象不能进行统一研究时,就需要对研究的对象进行分类,然后对每一类分别研究,给出每一类的结果,最终综合各类结果得到整个问题的解答。

1.有关分类讨论的数学问题需要运用分类讨论思想来解决,引起分类讨论的原因大致可归纳为如下几种:

(1)涉及的数学概念是分类讨论的;

(2)运用的数学定理、公式、或运算性质、法则是分类给出的;

(3)求解的数学问题的结论有多种情况或多种可能性;

(4)数学问题中含有参变量,这些参变量的不同取值导致不同的结果的;

(5)较复杂或非常规的数学问题,需要采取分类讨论的解题策略来

解决的。

2.分类讨论是一种逻辑方法,在中学数学中有极广泛的应用。根据不同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但分类必须从同一标准出发,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包含各种情况,同时要有利于问题研究。

四、 化归与转化思想

所谓化归思想方法,就是在研究和解决有关数学问题时采用某种手段将问题通过变换使之转化,进而达到解决的一种方法。一般总是将复杂的问题通过变化转化为简单的问题,将难解问题通过变换转化为容易求解的问题,将未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已解决的问题。

立体几何中常用的转化手段有

1.通过辅助平面转化为平面问题,把已知元素和未知元素聚集在一个平面内,实现点线、线线、线面、面面位置关系的转化;

2.平移和射影,通过平移或射影达到将立体几何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化未知为已知的目的;

3.等积与割补;

4.类比和联想;

5.曲与直的转化;

6.体积比,面积比,长度比的转化;

7.解析几何本身的创建过程就是“数”与“形”之间互相转化的过程。解析几何把数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数量关系与几何图形联系起来,

把代数与几何融合为一体。

二、中学数学常用解题方法

1. 配方法

配方法是指将一代数形式变形成一个或几个代数式平方的形式,其基本形式是:ax2+bx+c=a(x?b)2?4ac?b(a?0).高考中常见的基本配方形式有: 2

2a4a

(1) a+b= (a + b)- 2a b = (a -b) + 2 ab;

(2) (2) a2+ b2+ ab =(a?1b)2?(3b)2;

222222

(3) (3)a2+ b2+c2= (a+b + c)2- 2 ab – 2 a c – 2 bc;

(4) (4) a2+ b2+ c2- a b – bc – a c =

(5) x2?1

x212[ ( a - b)2 + (b - c)2 + (a - c)2]; ?(x?1x)?2; 2

配方法主要适用于与二次项有关的函数、方程、等式、不等式的讨论,求解与证明及二次曲线的讨论。

2.待定系数法

㈠ 待定系数法是把具有某种确定性时的数学问题,通过引入一些待定的系数,转化为方程组来解决。待定系数法的主要理论依据是:

(1)多项式f(x)=g(x)的充要条件是:对于任意一个值a,都有f(a)=g(a);

(2)多项式f(x) ≡g(x)的充要条件是:两个多项式各同类项的系数对应相等; ㈡ 运用待定系数法的步骤是:

(1)确定所给问题含待定系数的解析式(或曲线方程等);

(2)根据恒等条件,列出一组含待定系数的方程;

(3)解方程或消去待定系数,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㈢ 待定系数法主要适用于:求函数的解析式,求曲线的方程,因式分解等。

3.换元法

换元法是指引入一个或几个新的变量代替原来的某些变量(或代数式),对新的变量求出结果之后,返回去求原变量的结果。换元法通过引入新的元素将分散的条件联系起来,或者把隐含的条件显示出来,或者把条件与结论联系起来,或者变为熟悉的问题。其理论根据是等量代换。高中数学中换元法主要有以下两类:

(1)整体换元:以“元”换“式”; (2)三角换元 ,以“式”换“元”;

(3)此外,还有对称换元、均值换元、万能换元等;换元法应用比较广泛。如解方程,解不等式,证明不等式,求函数的值域,求数列的通项与和等,另外在解析几何中也有广泛的应用。运用换元法解题时要注意新元的约束条件和整体置换的策略。

4.向量法

向量法是运用向量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解题常用下列知识:

(1)向量的几何表示,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2)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及其理论;

(3)利用向量的数量积处理有关长度、角度和垂直的问题;

(4)两点间距离公式、线段的定比分点公式、平移公式;

5.分析法、综合法

(1)分析法是从所求证的结果出发,逐步推出能使它成立的条件,直至已知的事实为止;分析法是一种“执果索因”的直接证法。

(2)综合法是从已经证明的结论、公式出发,逐步推出所要求证的结论。综合法是一种“由因导果”,叙述流畅的直接证法。

(3)分析法、 综合法是证明数学问题的两大最基本的方法。分析法“执果索因”的分析方法,思路清晰,容易找到解题路子,但书写格式要求较高,不容易叙述清楚,所以分析法、综合法常常交替使用。分析法、 综合法应用很广,几乎所有题都可以用这两个方法来解。

6.反证法

反证法是数学证明的一种重要方法,因为命题p与它的否定非p的真假相反,所以要证一个命题为真,只要证它的否定为假即可。这种从证明矛盾命题(即命题的否定)为假进而证明命题为真的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

㈠ 反证法证明的一般步骤是:

(1)反设: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即假设结论的反面成立;

(2)归谬:从命题的条件和所作的结论出发,经过正确的推理论证,得出矛盾的结果;

(3)结论:有矛盾判定假设不正确,从而肯定的结论正确;

㈡ 反证法的适用范围:(1)已知条件很少或由已知条件能推得的结论很少时的命题;

(2)结论的反面是比原结论更具体、更简单的命题,特别是结论是否定形式(“不是”、“不可能”、“不可得”)等的命题;(3)涉及各种无限结论的命题;(4)以“最多(少)、若干个”为结论的命题;(5)存在性命题;(6)唯一性命题;(7)某些定理的逆定理;

(8)一般关系不明确或难于直接证明的不等式等。

㈢ 反证法的逻辑依据是“矛盾律”和“排中律”。

7.另外:还有数学归纳法、同一法、整体代换法等.


第二篇:高考数学 数列解题技巧总结


专题三、数列

解题技巧总结

一、等差数列:

1、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则这个数列称为等差数列,这个常数称为等差数列的公差.

2、由三个数组成的等差数列可以看成最简单的等差数列,则称为的等差中项.若,则称的等差中项.

3、若等差数列的首项是,公差是,则

4、等差数列的前项和的公式:①;②

5、等差数列的性质:(1)),则

特别地,若),则

(2)成等比数列.

(3)若项数为,则,.

(4)若项数为,则 

二、等比数列:

1、如果一个数列从第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则这个数列称为等比数列,这个常数称为等比数列的公比.

2、在中间插入一个数,使成等比数列,则称为的等比中项.若,则称的等比中项.

3、若等比数列的首项是,公比是,则

4、等比数列的前项和的公式:

5、等比数列的前项和的性质:(1)),则;若是等比数列,且),则

(2)成等比数列。

三、数列求和类型

1、公式法:

如果一个数列是等差、等比数列或者是可以转化为等差、等比数列的数列,我们可以运用等差、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来求.

2、分组求和法:

3、倒序相加法:如果一个数列,与首末两项等距的两项之和等于首末两项之和,可采用正序写和与倒序写和的两个和式相加,就得到一个常数列的和。

例1、   已知函数(1)证明:

(2)求的值.

4、错位相减法:

,其中是等差数列,是公比为等比数列,令

   

 

两式相减并整理即得。 例2、已知 ,求数列{an}的前n项和Sn.

5、裂项相消法  适用于类似的数列

(1), (2)

6、正负相间数列求和:两项合并为一项。

更多相关推荐:
20xx年高考数学总结

一、好的复习计划与复习计划的执行。制订好的复习计划后,一定严格按照复习计划进行。计划的制订要按照该学期的总课时,各章在教学大纲中安排的课时比率与该章在高考试卷中所占比例以及学生对该章内容掌握程度来定。实际复习中…

20xx年高考数学总结

20xx年的高考已经结束,今年高考数学新课标卷总体难度偏低,在大家的预料之中。今年上半年的备考复习与今年高考题吻合度非常高。在高考复习中,我们始终保持明确的目标,清醒的头脑和有效的对策,对高考复习的课程资源作出…

20xx年高考数学总结与反思

重庆市武隆中学杨小林20xx年高考已经画上了句号,反思本届高三数学复习教学我们有收获也有不足,正是痛苦并快乐着,在我校实际生源状况下,我校20xx年高考取得历史性突破,数学学科老师更是喜在心里:武隆中学20xx…

高考数学总结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晚上好:在学校党总支的正确领导下,在高三年级组的直接领导下,我校在20xx年的高考中再一次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其中我校数学功不可没。下面简要对09届高三数学一年来的高考复习备考工作作一下汇报。一…

高考数学总结

重重视视课课本本教教学学培培养养学学生生能能力力苏州市第一中学盛淳在教学中教师若能恰当地把握传授知识与增减能力的关系,动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课本的功能,就可以事半功倍,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笔者在教学实践中,…

高考数学总结复习:集合思想的应用

集合穿针转化引线——谈集合思想的应用集合思想渗透到高中数学的各个分支中,它可与常用逻辑用语、函数、方程和不等式等许多知识综合起来考查.在解题时首先需要我们能读懂集合语言,再用相关的知识解决问题.本文借助集合思想…

高考数学总结2

概念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培养例说苏州市第一中学盛淳如何设计数学概念教学,如何在概念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思维品质,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遇到并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以“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

20xx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最全版)高中数学解题中的21个典型方法与技巧

在线1对1家教网三好网中小学辅导20xx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最全版高中数学解题中的21个典型方法与技巧三好网小数老师说在解数学题目时不是计算错误就是时间不够总之就是最后得不到全分这是为啥呢三个字不熟练那怎么才能熟...

20xx届高考文科数学知识点总结

集合与简易逻辑知识回顾一集合1基本概念集合元素有限集无限集空集全集符号的使用2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图形表示法集合元素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3一个命题的否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一定为真否命题逆命题一个命题为真则...

20xx年高考数学备考总结(韦兴洲)

20xx年高考数学备考总结韦兴洲我从三个方面对自己20xx年高考的备考工作进行总结不到之处恳请各位同仁补充和指正一注重课标要求研究考纲考题在新一届高一入学之前我已经熟读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完成对不同的六个版本教...

高考数学公式总结

一函数高考数学常用公式汇总n1若集合A中有nnN个元素则集合A的所有不同的子集个数为2所有非空真子集的个数是22注减一个真子集减一个空集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的对称nb4acb2b轴方程是x顶点坐标是2a...

高考数学线性规划题型总结

线性规划归类解析线性规划问题是解析几何的重点每年高考必有一道小题一已知线性约束条件探求线性目标关系最值问题2xy2例1设变量xy满足约束条件xy1则z2x3yxy1的最大值为解析如图1画出可行域得在直线2xy2...

高考数学总结(2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