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黄帝内经》心得--对“治未病” 的理解

时间:2024.5.5

学习《黄帝内经》心得--对“治未病” 的理解 ——全社会共同行动推广健康生活方式

甘肃省临夏州人民医院 王治中 安永东 杨英 王芳

“治未病”词语见于《黄帝内经》,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已成为预防医学的座右铭。

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国家提出了从“治疗疾病”向“预防疾病”重点转变的“前移战略”,这种健康维护理念的变化与中医治未病的主导思想息息相关。继承发扬《内经》“治未病”理论与“摄生”法则,创新出现代的“中医预防(医学)”与“中医保健(医学)”。为人类健康事业再作贡献。

一、历代医家论述

《黄帝内经》:“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主要指要掌握自然规律,根据天地阴阳法则调和各种方式,有节制、有规律地安排饮食和起居。其中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形与神俱”。也就是一个人要做到形神统一,形神结合。中医养生讲究四时阴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人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中医养生主张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黄帝内经》中“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论述历代医家都极为重视,并通过他们的医学实践加以运用和发挥,使其成为别具特色的预防医学理论。只有强身才能防病,只有重视摄生才能强身。摄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开朗,乐观愉快,这样就能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对于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要求人

们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否则,就会导致疾病、早衰。

《难经》据传是扁鹊所作,其中有“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仲景将治未病的脏腑作为既病防变的重要措施。如《金匮要略》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元代著名医学家朱丹溪。对“治未病”有许多高明的认识,如在《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中说:“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长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二、中医治未病主要有三层意思。

一是“未病先防”,预防疾病发生。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类经》注释“此承前篇而言圣人‘预防’之道”。《灵枢·逆顺篇》:“上工,刺其‘未生’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中医将治未病作为奠定医学理论的基础和医学的崇高目标,倡导惜生命,重养生,防患于未然。养生的内涵是延长生命时限和提高生活质量。

《内经》以“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认识指导“摄生”。这里的“天地”与“日月”主要是指“环境”。当时已宏观认识到人类的生存,健康、疾病与环境关系密切。现《预防医学》从宏观和微观二方面认识到:环境是指人类和生物生存空间。人类环境又分为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给人类提供了生存所需要条件,而环境(质量下降)又能危害人体健康,发生疾病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如生活环境,空气中气象诸要素:气温、气湿、气流、气压、太阳辐射以及空气离子等能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成为为致病因素(中医称外因,六气,外感六淫)。社会环境,是人类在生活、生产和社交活动中相互间形成的社会关系,如风俗习惯、人群的交往等。人的精神活动,意识思维、思想感情来源于社会社会实践。“精神因素,情绪刺激”可以引起呼吸、循环、消化系统和

内分泌腺等一系列变化及代谢改变,以至影响人体健康。提出“环境卫生”、“精神卫生”预防措施,保住人体身心健康,预防控制疾病。因此,中医学应继承发扬《内经》“治未病”理论与“摄生”法则,创新出现代的“中医预防(医)学”与“中医保健(医)学”。为人类健康事业再作贡献。

二是对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如《刺热篇》:“肾热病者,顾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黄帝内经素问集注》:“脏气热于内,必先见于色,病虽未发,见其色而即刺之,名曰治未病。”《八正神明论》:“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集注》:“萌芽,始发,见其洒淅动形而即治之,不使有伤三部九候之气。”

三是“既病防变”,防止疾病发展。疾病发生后,必须认识疾病的原因和机理,掌握疾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规律,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其传变。《内经》中出现“治未病”一词的还有2篇。《素问·刺热篇》说:“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此处所谓“未发”,实际上是已经有先兆小疾存在,即疾病时期症状较少且又较轻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及时发现,早期诊断治疗无疑起着决定性作用。《灵枢经·逆顺》篇中谓:“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两篇均强调在疾病发作之先,把握时机,予以治疗,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难经·七十七难》:“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相同语句又见《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首“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根据五脏(五行)之间生理、病理相关原理,从整体出发,预测原发脏的病变发展趋势,采取非针对“现脏病”的“隔二、隔三脏”预防性治疗,防止继发脏病的产生,杜绝疾病发展和传变。

三、对治未病-内涵与范畴的理解

治未病主要指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复发。治未病也不是时髦的语言文字和单纯的临床实践。临床运用更需要理论指导,建立未病治疗学科体系,让中医治未病所体现的医学学术优势,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动力所

在。 中医“治未病”理论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三大主题。

四、治未病的现实意义

1.为国民的健康护航

作为健康杀手的多数慢性病,都可以通过“治未病”的种种措施来预防;而对于传染病,通过打断传染必须的三个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就可以有效地控制其流行,指导人们远离疾病。

2.降低医疗费用

“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国民非常关心的问题,怎样防止医疗费用日趋高涨,减少医疗保健费用的巨大投资呢?国家采取了这样的策略:逐渐从以治疗疾病为主导向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主导转变,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坚持“预防为主”。专家估计,我国糖尿病患者的年治疗费用约为4000元人民币左右,根据慢性病的现治疗费用及年均增幅测算,20xx~20xx年我国慢性病的治疗费用将高达5880亿人民币。如此巨大的费用负担将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形成沉重的压力。[9]而中医的防治原则始终贯穿着“治未病”的思想,要求医者在准(辨证准)、精(用药精)、廉(价格低廉)、便(使用方便)上做文章。所以,将中医“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加以发扬,在人们未病之前采取应对措施而不是病后用药,将会给民众带来更多的健康利益,也将节省更多的医疗费用。“九五”期间,卫生部曾做过的一个课题,研究社区防治和预防投资效益比,得出的研究结论是:一块钱的预防,可以节省医疗费八块五毛钱。

3.中医的特色与优势所在

中医学“以人为本”、“天人相应”、“形神统一”的健康观念以及“治未病”的主导思想和养生保健方法能够更好地适应这种健康需求的转变。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疾病谱的改变、化学药品的毒副反应、药源性疾病、医源性疾病的日益增多,以及新发流行性、传染性疾病的不断出现,中医更凸显优势。

4.中西医学对话和交流的平台

当前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相结合的新医学模式,这样一来,把影响人的健康的诸要素均纳入其范畴,从全方位、多视角、立体化

进行医学研究,这和中医重视整体,强调“治未病”,就可以互补相成了。“治未病”作为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作为中医药学奉献给人类的先进和超前的思维,其实质就是“人人享有健康”。中医学在医学模式、理论特点和诊疗方法上,对疾病的防治都具有明显的优势。老百姓在这一点上都有所体会,比如人们常说“中医治本”、“中医治病去根”、“中医讲究调理”就是对中医诊治优势的认同。

“治未病”是增强人民体质、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中医传统理论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预防疾病发生就是要保持良好的体质条件,使机体免受各种致病因素的干扰。“治未病”以中医体质学说为基础,从健康指导、健康管理、健康教育等方面进行终生引导和干预,全面普及健康知识,激发人群健康潜力,从而有效降低发病率,对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改善群众生活质量和生存状态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其次,“治未病”是促进健康、提高卫生保障效益的重要途径。当前“看病难、看病贵”依然是我国医疗卫生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通过“治未病”健康工程的实施,让人民群众少生病、晚生病或不生病,生病后及时救治或促进康复,对减轻群众和社会医疗负担,有效缓解医疗卫生供需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协同作用。第三,“治未病”是做好中医药工作,推进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治未病”与“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理念共同构成了中医药基础理论体系。大力倡导“治未病”,本身就是弘扬中医药基本理念,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弘扬中医药特色优势,对实现中医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20xx年“治未病”健康工程呈现新局面 中医药管理杂志20xx年2期

[2] 中华中医药学会. 《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xx.1.2

[3] 心脏病学实践20xx—规范治疗 胡大一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20xx年x月

[4] 慢性病及亚健康状态对我国人民健康的影响及其防治原则 王陇德 中华

医学杂志20xx年12期

[5] 循证医学证据与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 《神经病学新进展》20xx 中国协和医

科大学出版社张茁主编

[6] 《打破中西医的壁垒》 《人民日报》出版,20xx年x月x日陈竺

[7] 陈竺部长出席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大会开幕式致辞 20xx.11.28

[8] 中医有望对医学模式带来深远影响 陈竺:太平洋健康高层论坛

[9] 中国人需要一场膳食革命 王陇德 中华医学杂志20xx年18期

作者简介:王治中 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 从事中医临床三十多年,擅长中医内科消化、肾病、男性不育症等。Mall:163.comwzz7736

更多相关推荐:
黄异飞《黄帝内经》学习心得

黄帝内经心得对人体内水液代谢过程的理解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医学界对体液阴液动态平衡系统就有所认识虽然由于历史条件限制与现代的认识比较是不完善的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

黄帝内经学习心得

素问藏气法时论浅析之心系部分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阐述了五脏之气的生理及病证的传变转归预后治法与药食五味所宜等内容后人将其中五味与五脏相合补泻称为五脏苦欲后世医家利用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广泛用于指导临床实践所谓五脏...

皇帝内经学习心得

班级经济信息管理1232班姓名黄琪学号12301020xx3皇帝内经上册素问第一章上古天真论学习心得时光如流水恍然已流去不知不觉中这一学期的选修课已接近尾声了这学期的选修课中选了一门叫皇帝内经与养生的课开始是受...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学习体会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学习体会这是一篇以黄帝与歧伯的对话谈论上古时代的人是如何养生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行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就是说懂得于天地阴阳自然变化并加以适应使调和养生达到标...

赖国全老师大易门首席弟子邹金润20xx年4月24日分享学习《黄帝内经》的心得

赖国全老师大易门首席弟子邹金润分享学习黄帝内经的心得4月24日深圳育心黄帝内经沙龙大家下午好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邹名金润我跟随赖老师读经的时间不长我读黄帝内经的时间可能比大家会稍微早一点点我是在07年的时候接触到...

《黄帝内经》读后感

《黄帝内经》读后感大半个月的时间,做事与修学总是提不起干劲来找了堆借口来安慰自己。也对,该是冬眠的时间了;呵呵。好在绞尽脑汁想想自己有何许收获时,该是看了部分的《皇帝内经》吧;原文是皇帝与当时名医和臣子谈论时记…

大学黄帝内经选修结课论文

不知不觉中这一学期的选修课已接近尾声了这学期的选修课中选了一门叫皇帝内经与养生的课开始是受养生二字诱惑而来的对于黄帝内经这一医学方面的名著并不太了解但通过这学期的学习与了解我了解到了许多有关自身的身理和心理等方...

读《黄帝内经》心得体会

读黄帝内经心得体会黄帝内经成编於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

黄帝内经读书报告

黄帝内经读书报告黄帝华夏族的始祖中华民族的象征上古时候黄帝率领他的部落统一了全国中华文明从此发展黄帝不仅长于征战而且颇懂医术闲暇时候经常与岐伯雷公等臣子讨论医学问题由此传说黄帝内经为黄帝所著看完黄帝内经给我的一...

《黄帝内经》观后感

黄帝内经观后感是我这学期选的选修课课程起初看到是关于养生的就特别感兴趣没想到我们学校既然也开了这个课老师讲了一些基本的健康知识后面让我们观看了黄帝内经的讲解视频皇帝内经追求的是长生长寿其医理是扶阳固本手段是强调...

黄帝内经读后感

黄帝内经读后感黄帝内经作为我国最早地位最高的中医巨著中医养生学之源的国学瑰宝自古至今引起了无数人对它的崇拜深思但皇帝内经是我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经典其思想博大精深泛泛而读往往只能似是而非最近通过对黄帝内经的学习...

学习心得:企业应如何建立内控制度

学习心得:企业应如何建立内控制度内控制度一般分为两种模式:1.金融企业的各级管理部门为了保护金融资产的安全完整,协调经济活动,利用企业内部因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并形成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

黄帝内经学习心得(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