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价一节语文课

时间:2024.5.9

回顾自己多年来在教育教学中的点点滴滴,感觉并没有什么所谓的“经验”存在,有的只是自己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严格而又灵活的教学方法,其实教学工作包含的内容太广泛。

重视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

良好的习惯主要有正确的读写姿势、积极发言、专心听讲的习惯、乐于诵读、课外阅读的习惯、主动识字的习惯、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自主修改作文和多种渠道学习语文的习惯

重视积累,丰富学生的语言。

丰富的语言来自于积累。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字词、古诗、名言谚语、课外阅读等方面的积累。我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分三步骤展开这方面的教学。第一步,我首先抓住教材语文练习中的“日积月累”,通过记忆、背诵开火车、快速接龙等游戏活动,让学生体验到积累的乐趣和收获。第二步,我送给学生一句话——“日积月累求真知”,让学生铭记在心,懂得知识积累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知识积累”的意识;第三步,围绕“日积月累求真知”这个主题,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建小词库,设计语文积累笔记,古诗笔记、开心小练笔等,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积累习惯。

强化训练,巩固记忆

我在引导学生阅读的同时,适当安排一些习题,这样学生阅读有了目标,训练有了方向,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教师要把阅读和思考的时间交给学生,对重点、难点稍加点拨。如果教师总是怕学生摔倒,扶着他们走,学生永远不会自己走路。根据练习的内容,可以安排在讲前练、讲中练或讲后练。练习的内容要因课设练,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和挑战性。

如何评价一节语文课

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业务水平、文化修养、教育观点、师德和思想素质的综合表现。对其评价的目的在于,总结优秀的教学经验,诊断教学的不足,以便更有效的改进教学。同时它也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开展教学研究、促进自我发展的过程。那么,如何评价一节中学语文课呢?以往的评价标准是“以教论教”,即以看老师的教来评价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它注重的是老师的教,而忽略的是学生的学。新的评价标准是“以学论教”,即以学生的学来评价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它注重的是学生的学。诸如学习兴趣、学习信心及学生参与程度、自主自觉学习程度等。新的评价标准也注重老师的教,但它注重的是老师的教学理念与思想、教学方法与手段及“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等。

1、看理念的更新

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本质区别就是理念的不同。所以衡量一节语文课的首要标准是看它的教学理念。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应贯穿以学生为主的思想,应视学生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需求;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并尊重学生独特体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以学论教”是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观的核心理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节课上,如果老师理念陈旧,传统教学,只关注自己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计划完成得怎样,而很少或

根本不去考虑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那这样的课堂教学只能算是任务关注型教学,绝不是新理念的教学。

2、看目标的落实

落实“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是新课程标准对一节语文课的基本要求。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现在的课是越来越花哨:配乐朗读、配画朗读、光碟、幻灯.....让人应接不暇。但听完课一回味,一节课热闹是热闹,但目标的落实却是即虚又浮的。课件(现代化手段)的运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落实教学目标,它仅仅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辅助手段;如果刻意地去追求课堂的所谓“丰富”而不管目标的落实,它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节注重形式的课。

看一节课不仅要看落实是否目标,还要看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课后反馈是否紧紧围绕、落实教学目标。此外还要看老师是否善于发现教学内容的创新新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否根据语文特点和学生学习规律,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并积极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此外,一节课里教师还应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本身的教育因素,注重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3、过程的安排

教学过程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认识、掌握知识的过程。《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质疑、合作、探究、解疑、交流的过程。所以,看教学过程首先要要看教师是否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有效组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还要看老师是否起到组织者、引导者更多的是参与者的作用。其次要看教师是否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学生达成感情的交融,心灵的默契。他们总是鼓励学生去大胆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探索、乐于交流与合作。教学中,当自己一呼不能百应时,他们会用自己的智慧或调侃、或煽情,适时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乐学、善学、学有成效。而一名蹩脚的语文老师总是把安静的课堂、学生对老师的诚惶诚恐放在首位。他们说“我讲课的一个特点是需要课堂安静,稍有一点动静,我的课绝对要讲遭。”。因此他们的课堂往往是一片沉闷、死寂,老师唱独角戏,学生是被动的看客。《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诸多能力,如探究能力、合作意识、创新的能力、人生观、价值观等。这样试想:一节气氛沉闷、老师一讲到底、学生被动接受的语文课上,学生的诸多能力能得以培养?所以,积极向上、驰张有度的教学气氛是衡量一节课良莠的标尺。

5、看兴趣的激发

新课标要求的“自主学习”其实就是一个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如果一节课学生对老师的课毫无兴趣或是在老师的威压之下被迫学习,那教学效果绝对是甚微的。同样如果一名教师的课老是老生常谈、毫无新意,又怎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老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努力地去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有效地投入到语文学习的活动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我们老师们所希望的教学效果。难以想象,一个厌弃语文学习的学生能将语文学好!

6、看信心的培养

看教师能否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能否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自信心,是评价一节课的又一尺子。语文是我们的母语,一个人最先

接触的莫过自己的母语了。为什么有“语文好学学不好”的怨声呢?应该说语文不仅好学而且也很容易能学好。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曾想过要为学生创造获取语文学习成功的机会吗?我们学生的每次学习是否在语文学习成功的喜悦中,信心百倍地投入其中的呢?谁都想在希望中“活”下去。调查得之,许多学生所以对语文学习丧失信心是因为从未尝到语文学习成功的体验。有的语言资质差的孩子对语文学习也付出了大量的精力,但与那些语言天分好的学生相比仍相差很远。加上老师总是垂青语言能力强的学生,回答问题、考高分、受表扬的总是他们。久而久之,就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诚然,君不见,观摩课上,回答问题往往不正是集中在几个孩子身上吗?

新课标要求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我们老师只有为每一位学生交流意见、表现自我创造机会,让他们得以在老师、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和价值,常常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滋味,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自信心。我们的教学才能有效果。

总之,评价一节课应该是多角度评价和重点评价相结合,即不能泛泛地去评价,也不能仅就某一方面去评价。评价一节课的标准是一定的,但评价的方法是丰富多样的。这有待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不断的摸索和总结。 怎样评价一节语文课

在新课程实施后,评价一堂语文课,应该从哪些方面着眼,标准有多方面,归结到一点,那就是动机与效果的统一。通过我校语文教研组共同研讨,我们认为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衡量:

一、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要到生活中去体会,去检验,去扩展。来自生活,回到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因为环境使然,从语言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等来说,孩子一出生接触的就是汉语,这就使孩子在自己的思维过程中形成一种语文基础,他们在小学中学习语文就比较容易接受了。说它难全是因为我们教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他们学会写汉字,学会写作就行了,而是为了让孩子将学习过的知识完全理解、消化。无论孩子以后学习任何知识,语文是他们学习的基础工具。

语文知识的多少,对语言的分析、判断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他们其他学科成绩的好坏。众所周知,如果想让人把什么掌握,首先就是要让他们对学习的东西产生兴趣,这样才能使他们对此产生新奇感,才有助于他们的学习与掌握!课堂上,不仅要老师在动,而且学生也要在动,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学习是双向的。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作为教师,要舍得放弃自己的“主角”地位,不能“包办”,生怕学生自己“吃不饱”。教师的任务和作用正如课程标准所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一堂好课,应该是教师把学生当作语文学习的主人,重视学生“学什么”,“如何学”。

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学生,发展的根本方法是学生的自主构建。要承认每个学生的实际,教师要给学生必要的时间、空间和相应的条件,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上,教师要设计有效的训练,以此来提高学生说话的能力,同时又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一堂课如果仅仅是老师在忙碌,而学生很少参与,老师的水平再高,对学生自身而言也没有得到发展,这样的课就不能称之为好课。

三、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堂好语文课,最关键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愿望。语文课应十分重视听说训练,而听说训练要在学生的语言实践中进行,教师可创造各种听话说话的机会,引发学生听说的愿望,这样既可丰富学生的词汇,又给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从而调动学生说的积极性,达到了训练的目的。

教师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当然不仅仅是灌输一些价值观知识那么简单,而是要在课下,在与同生的交往中,在生活中,将老师灌输的价值观变成自己的言行。据此来选择教材,过滤加工,进行教学,潜移默化地产生价值引导的作用。一个教师欣赏什么样的学生,鼓励学生做什么事情,哪些缺点是可以宽恕的,哪些缺点是不可忽视的,这些对于未成熟的孩子来是说比什么都重要的引导。

新型课堂教学还要体现师生的互动性,课堂不是一滩死水,不是剧院,不是独角戏,而是一湾灵动的溪流,是茶馆,是大合唱。教师是主导,是组织者,是参与者,是评判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师生双方合作共同完成创造性劳动,绽放当今新课堂教学的魅力。

四、教学过程不断创新

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意味着创新不只是那些社会精英的专利,每一个人都可以去创造。只要有创造的意识,创造的行动,就会取得创造的成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作为班级“特殊”的一员参加学生的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坚持每一个正常的学生部有一定的创新潜能这一观点,通过适当的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取得创造性的成绩。

在教学中,教师要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杨振宁教授说:“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点工程”。“优秀的学生并不在于优秀的成绩,而在于优秀的思维方式。”而创新思维可以说是优秀思维方式的精品.

在每一堂课上,师生进入教室,都有一种创新的激情与愿望。学生不但得到新知,更要进行新的探索;教师不但带来新的设想,更要进行新的尝试。师生思想上的碰撞与互促,使课堂不断出现创造的火花,教学的效果得到持续的升华。

讲的如何卖力,而在于学生从课上学到了什么,理解了多少,是否和预期的目标相一致。

评价一堂好课,目光应不仅停留在这堂课上学生有所得,得多少,而更多地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在不同学生身上都有相应的达成度,既有课堂效应,又有远期的效应。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点,又能启发学生举一反三。笔者曾观摩了一节示范课,整堂课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教师指导阅读,引导对问题的探究,都考虑到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法的指导,对学生思想道德和审美观的引导,教师不仅“授之以鱼”,而且“授之以渔”。体现课堂教学的发展性,还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备课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教师的课前准备,将不再局限于知识点的微观课程结构之中,而是课程因素组合的中观课程结构中,倾心于教学情境的设计和教学资源的组织方面。 总之,一节语文课的好坏,不在于课前准备多么辛苦,也不在于课上讲得多么卖力,而在于学生从课上学到了什么,理解是多少,是否和预期目标想一致。

怎样评价语文课

一节语文课成功与否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评价呢?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我认为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必须突出“三个性”,抓好“三个点”,具有“四个度”。教师把握这些评价要素,有助于听课、评课和教学反思,提高教学研究水平。

一、语文课必须突出“三个性”

(一)突出工具性

所谓工具性就是指语文作为表情达意工具的特性。《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三个维度,其一就是“知识与能力”。所以,语文课应扎扎实实地进行“双基”(基础知识:字、词、句、段、篇;基本技能:听、说、读、写、书)训练,引导学生切实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语文基本技能。

1.识字教学应重视字理识字。所谓字理就是汉字的构字原理。识字教学应重视分析汉字的构字原理,针对每个汉字的构字特点,采用“分解一组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析形索义,因义记形,可以提高识字效果。学生掌握了构字原理,在他们心中每个汉字就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幅画或一个故事,就会少写错别字,并且举一反三,形成自主识字能力。

2.阅读教学应注重“感悟一积累一运用”。阅读教学应以读为本,以读代讲。所谓感悟就是通过阅读来感受领悟文本内涵。为此,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品读。品词的方法有换词比较、换位比较、添词比较和省词比较等;品句往往通过变换句型来进行;品读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品味文本内涵,以读明理,以读悟情。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所谓积累就是把有关语言材料熟读成诵,牢记于心。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多读胸藏万汇”,才能“勤写笔下生花”。

语文是用来交流思想感情的。所谓运用就是用所学语文知识和语言材料,进行遣词造句、构段谋篇和口语交际的实践活动。教师抓住重点词语、常用句式和典型段落,引导学生进行用词、造句、构段、仿写的训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采用表演课本剧的形式,进行双向互动的对话。阅读写景状物的课文,让学生担任“导游员”、“解说员”,为“游客?‘观众”们解说,回答“游客”“观众”们的询问。

语文课堂教学突出语文工具性,应构建“语言文字—思想内容—语言文字”回环上升的教学模式,从语言文字人手,品词、品句、品读,领悟文本的思想内容,再回头体会语言文字的运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还要注意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有机融合其他学科的教学法,拓展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空间,引导学生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资源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突出主体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与方法”的设计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1.让学生做到“五个参与”。(1)全员参与:全班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一个都不能少”。(2)全程参与:全班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有序、高效。(3)主动参与: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发言积极,配合默契。(4)创造参与:学生创造性地参与教学活动,发言或练习中有创新因素。(5)差异参与:兼顾优等生与后进生的能力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才华的机会,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2.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和释疑解难,引导学生种形式合作学习,如指定小组合作学习、自由结组合作学习、按兴趣结组合作学习等。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可以采用以下方式:(1)补足式。课文有些语句省略或意犹未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补足这些省略或空白的地方。(2)多变式。引导学生进行句式变换、语言重组等训练。(3)幻想式。针对课文的具体情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幻想,展开创新思维。

(三)突出人文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同时又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语文教学突出工具性的过程中应有机渗透“情感、态度和份值观”等方面的人文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教育意图,他的教育效果越大。”恰似杜甫名句“随风潜入夜,润物

细无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思想教育“应该因势利导,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熏陶感染,收到潜移默化的功效”。语文课堂教学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渗透人文教育:

1.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渗透人文教育。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两者相辅相成。语言文字的训练离不开具体的思想内容,应渗透人文教育。

2.教师在讲读中渗透人文教育。教师在示范朗读和讲解文意中应充满感情,像叶圣陶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3.在板书设计中渗透人文教育。板书设计应具有形象性和艺术世性,反映课文的特点,突出教学的重点,使学生易于接受人文教育。

二、语文教学抓好“三个点”

(一)抓好语言文字训练点

语文姓“语”名“文”,语文课堂教学应返朴归真,抓好语言文字训练点,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二)抓好品读训练点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读书至少占本节课三分之一的时间。要提倡品词、品句、品读和个性化阅读,读出自己的体验。可采用自由读、齐读、小组读、挑战读、对比读、加动作读、分角色读等朗读形式,引导学生抓住品读训练点,进行品读训练,感悟文本内涵。

(三)抓好口语交际训练点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应抓好口语交际训练点,创设有关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这也有助于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三、语文教学体现“四个度”

(一)温度——基本性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语文课堂就是一条有待引发出来的生命之河。这条生命之河应是“温暖”的、“恒温”的,而不是忽冷忽热的。这条“温暖的河”需要教师用激情来开掘。有人这样评价窦老师的课:“窦老师把激情灌注到整个课堂,使课堂像一条奔腾向前的大河,时而蓄势待发,时而汹涌澎湃,时而舒缓有致,我们仿佛和她以及孩子们一起登上她的激情之船,开始了激情之旅。”如教学《晏子使楚》一课,窦老师表扬学生朗读字正腔圆,具有

“精”“气”“神”。她指导学生齐读课题,朗读中心旬,逐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点燃学生的激情,不断提升课堂的温度。

(二)广度——开放性

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博览群书,扩展视野。可以围绕所讲的课文,给学生推荐有关文章和书籍。从一篇课文引发开去,延伸到生活,上升到人文精神。根据课文主题相同和相近,进行教材重组。窦桂梅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既“重视文本的规定性”,又补充教材,拓展内容,实现“三个超越”: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她说:“语文是没有围场的。”教学《晏子使楚》一课,她补充了历史学家、外交家对晏子的评价,又补充了《胯下受辱》和《狼和小羊》两篇文章,把学生领到“水草丰茂的牧场”,让学生自主读书、思考。

(三)深度——发展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适时适度地点拨,逐步引导学生阅读、体验和交流,进入作者内心深处,深入地理解文本内涵,把握“工具性”,体会“人文性”,培养学生对母语文化的亲切感、领悟力。

(四)高度——目的性

语文课的高度就是引导学生攀登教学的更高目标。“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提高对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能力,增长人生智慧。对于《晏子使楚》一文,有些老师仅把它当成历史故事来教,而窦桂梅老师在课文教学中滋养学生的情感、品格。她以“规圆矩方”入课,让晏子的形象越来越清晰、丰满,然后归总到“人要有尊严地活”,延伸到“尊严来自由外到内的实力”,上升到“国家的尊严、民族的尊严都建立在由外到内的实力上”这样的高度。

怎样评价一节语文课

语文课的性质,目的,任务不同,评估的标准是不同的.如一节听话说话课的评估标准,与一节作文的评估标准就不一样.同是听话说话课,由于要完成的教学内容,任务不同,评估的标准也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教学目标是否明确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训练的过程,包括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训练.教学目标是否明确,主要指语文基本功训练的目标是否明确,需要传授哪些知识.进行哪些语文基本功训练,每一项知识,训练达到什么程度,都应十分明确,具体。

二、对教材的理解是否正确

理解教材是教好一节语文课的基础.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正确理解,主要包括对教学要求,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对词,句的正确理解,对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正确理解,对课文层次结构和写作特点的正确理解.对教材的理解是否正确,反映了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语文能力.

明确教学要求,把握重点,难点,这是正确理解教材的前提和基础.教学要求要定准,重点,难点要找准,这是教师钻研教材的基本功.对词,句的理解,是指要抓住

重点词和句,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对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理解,是指能在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主要观点. 教师教一篇课文,要根据课文的中心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低,中年级语文教学不要求学生概括中心思想,但教师要能明确课文的中心,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理解体现中心的重点词和句.对课文层次结构和写作特点的理解,是指分清段落层次,明确写作特点.段落层次分得清,有利于指导学生分段和理清思路;写作特点明确,有利于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从读学写.

三、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

恰当地处理好教材是教好一节语文课的关键.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对教材的处理,主要始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的处理,以及据此设计的基本教学思路.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包含以下方面.

1.看对教学内容的取舍是否合理.如,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不要求学生掌握语法,修辞之类的知识(只要求学生部分地在实际中运用),如果教学中向学生讲授主语,谓语,拟人,比喻等语法,修辞知识,显然违背了大纲的要求,即"超纲".教学大纲规定六年制三年级"学习分析自然段,归纳主要内容",如果教学时要求学生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这也不符合大纲的规定,即"越位".

2.看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否突出.就语文课来说,所谓重点,难点,一是课文本身的重点,难点,指对突出课文中心起关键作用的内容和一些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二是基本功训练的重点,指在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进行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训练过程中,选择一两项着重进行训练.

3.看是否善于从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出既符合教材特点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思路.教学既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又考虑学生的实际.首先,教学思路不是凭空而来的,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设计的.其次,教学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主要指"学"的一方出现了新情况,如学生提出新的有价值的问题,应纳入教学中解决;原作为教学的重点,教学中却比较容易得以解决,就不必多费功夫),调整教学设计,使之更加适合教学的需要.

四、教学过程是否体现了正确的教学思想

分析一节语文课,当然要分析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主要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体现了正确的思想.表现在以下方面.

1.看教师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看一节语文课是否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主要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结合得怎样.具体来说,包括四个方面:一看教师是否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二看是否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体现了学生自主的学习;三看是否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得出结论的过程;四看是否重视学习方法的渗透,朝着"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方向努力.

2.看课堂上学生是否有足够的语文实践活动.主要指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把大量的,有层次的语言文字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3.看教师如何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关系.主要看教师是单纯地传授语文知识,还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特别要看教师是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看教师是否讲求实效.讲求实效,就是要反对形式主义,反对毫无实效的走过场,也反对看似热热闹闹,生动活泼,实际上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上收效不大的现象.

五、教师的基本功,教学艺术如何

语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语言基本功.要求能够流畅地运用普通话进行教学,语言规范,用词准确,语句通顺,讲课通俗易懂,并能及时发现,纠正学生说话中的语病;(2)朗读基本功.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方面可为学生示范;(3)板书基本功.要求写字正确,工整,熟练.(4)教态.要求教态自然,亲切,感情饱满,举止端庄。

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语言艺术.如,说话是否得体,语言是否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等;(2)启发诱导的艺术.如,是否善于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否善于点拨,相机诱导等;(3)驾驭课堂教学过程的艺术.如,是否善于使用引人入胜的导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环节是否紧密,过渡是否自然,是否善于巧妙地处理课堂的偶发事件等。

更多相关推荐:
语文课堂的评价语言

语文课堂的评价语言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课堂上的学习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在课堂上的不同评价学生就会有不同的表现就会有非一般的情绪体验新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正逐步由单一的教师评向多元...

如何评价一节语文课

如何评价一节语文课摘要在新课程实施后评价一堂语文课归结到一点那就是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衡量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过程不断创新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学课堂评...

语文课堂评价语集锦

语文课堂评价语集锦听1谢谢大家听得这么专心2大家对这些内容这么感兴趣真让我高兴3你们专注听讲的表情使我快乐给我鼓励4我从你们的姿态上感觉到你们听明白了5我不知道我这样说是否合适6不知我说清了没有说明白了没有7我...

语文课堂上的评价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上评价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看过之后引起了我的思考是这样说的小孩子们因为无知而上学所以孩子们回答问题不正确或荒谬应该说是正常现象如果孩子们的回答就是正确的提出问题都是高质量的倒是不正常...

语文课评语

语文课评语这一节课重点突出思路清晰能够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诵是一节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能小组合作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语言

小学语文评价语言内容摘要课堂评价语是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形式之一它包括表扬赞赏的正面评价和指正否定的反面评价如何使评价语言人性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让评价真正起到应有的效果是我们一线语文教师极为关注的课题关键词课堂...

语文课堂评价语集锦

语文课堂评价语集锦转载听1大家听得这么专心我真是越讲越有劲2大家对这些内容这么感兴趣说明我的辛苦没有白费3你们专注听讲的表情给我鼓励4我从你们的眼神中感觉到你们还有疑问能告诉我吗我想为你服务5我不知道我这样说你...

如何评价一节语文课

如何评价一节语文课在新课程改革中评价一堂公开课要注意与传统评价方式的区别要运用新课程的理念和方法评课可以对教学工作起到检查指导督促评估等作用既能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也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较有层次的评课既是教研活...

小学语文老师怎样评价一节课

小学语文老师怎样评价一节课一什么叫评课评课就是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及由这些活动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判断评课要根据教材特点遵循科学性整体性和可接受性的原则做出合理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新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评价的作用

新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评价的作用马克思曾经在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中深刻地指出未来社会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地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我理解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一切物质的生理的和精神的心理的素质都得到...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100条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100条前记语文课堂是教师与学生文本平等对话的平台如何激励学生的积极思维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以下小学课堂教学评价100条为我们语文教师语文课堂提供可咨借鉴的策略为创建和谐课堂...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语艺术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语艺术摘要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语也更凸显出其重要性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本文我将从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语现状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语重要性以及正确使用课堂评价语策略三方面来具体阐述关键...

语文课评语(5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