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德烈

时间:2024.4.21

《亲爱的安德烈》:天平两端的爱与平等

有一段时间,我常常不自觉引用龙应台在《目送》中的一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这和朱自清面对父亲的背影所升起的那种无助和哀伤不同,岁月强大袭来,老者总会无力苍老。这种况味,一如面对繁花凋零,青松败坏。而面对孩子的背影逐渐坚强独立,为人父母者除了有着隐隐的失落外,更多的也许是一种欣慰,以之喻“甜蜜的忧伤”,也并没有什么不妥当的。

这种情愫近来是越来越被我所体认了。当了父亲。也面对一样童真的学生,一届届迎来送往里头,心底不免叹息一声:小样的,翅膀硬了啊。

这样子读龙应台的人生三书:《孩子你慢慢来》、《目送》、《亲爱的安德烈》,实际上就是面对自己人生变化的一个认同过程。琐碎而温馨的关于孩子的童年记忆,长者的逝去和苍老,然后,孩子也逐渐长大。这般情由总是在身边萦绕着,恰被龙应台那细腻的笔触一一唤醒。而其中,充满着教育的理念,具有最大借鉴价值的则是《亲爱的安德烈》一书。

这本书,准确说是龙应台和安德烈的合著。母子二人三十多封书信,构筑起母亲龙应台离开欧洲前往台北任职,对十四岁孩子的重新认知过程。不是人生成功者对后来者的教诲。龙应台说:“它倒是可以叫做一个母亲的伤心笔记。里面是一个做母亲的人,在挫败中如何试着去跟一个成长中的儿子相处,如何去了解他这一代人。我边做边跌倒,边跌倒边做,是一个饱受挫折的过程。”

正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审视天平两端,才更有意义。

谈到两代人的家书,《亲爱的安德烈》绝对不是同类华语作品中最为著名的。如你所

料,最著名的应该是《傅雷家书》。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洪荒岁月中,一个学贯中西、才华横溢的父亲,给正处于锦绣年华,日后也是一般光芒耀眼的孩子的谆谆教诲,那一笔笔的俊朗文字,读起来端得是让人感慨良多。去国万里,家书万金,日常的琐碎被更为宏大的叙事所掩盖,论艺谈文,虽有时代的波诡云谲,却也是十二分的节制,十二分的小心翼翼。所有的那些家书,其实都烙有深深的时代印痕,不能洗脱,也不能无视。傅雷说:“??对于能否有一天亲眼看见他,拥抱他,把他搂在怀里,我可一点都不抱希望??妈妈相信有这可能,我可不信。”19xx年9月3日凌晨,傅雷和妻子朱梅馥双双愤而弃世,家书构建的乌托邦就此倒塌,唯有那对孩子的爱历久弥新。

同样是父母之爱,龙应台就来得从容淡定许多。或者说,他们焦虑的点不同。傅雷和傅聪没有多大代沟,没有文化的隔阂,而龙应台极力要做的,是要和孩子对话,是弭平代沟、跨越不同文化背景的阻隔,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对话。对的,平等,是这样的书信来往的最核心价值,可以有劝导,可以有灌输,可以有小小的威逼利诱,但,龙应台时刻把握住的,是把安德烈当做一个平等的,可以发表自己意见的,能够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的个体生命。在通信者的天平两方,任何一方在精神层面上的不对等就会让天平倒塌,对话就失去意义。

看看龙应台在35通书信中涉及到的话题,可以对平等的意蕴有所了解。这对隔着三十年光阴,隔着数万里重洋的母子,在三年的时间中,讨论家国意识,讨论生存状态,讨论道德、音乐、民主、教养、公权力、人生观,当母亲的固然苦口婆心极力在把自己的认知告诉孩子,而当孩子的也在让母亲明白一个属于新时代的价值观念。读《亲爱的安德烈》,你终于可以发现,那个在《目送》中蹒跚而行的稚子,那个在《孩子你慢慢来》中眼睛清亮的小孩,终于是一个可以和长者对话的个体了。在对话中,最终,他们不是谁说服了谁,而是互相的认同,互相的了解,最终取得了共识。这倒也符合英国思想家戴维?伯姆《论对话》中所说的:“每个人都不试图把他所知道的观点或信息强加于人。相反,可以说是两个人共同去认识,并形成新的共识。”长者的通情达理,后辈的心平气和,两个平等个体的对话,使得一切走到理想的境地。

读《亲爱的安德烈》的时候,我曾想,作为一种手段,给孩子写信,确实是经常活跃于我们的教育生涯中。一些颇有想法的老师,会动不动给班上的孩子写一封信,或者给孩子

的父母写一封信。关于孩子的表现,关于老师的期待,关于学校的规则,关于近期的工作,林林总总,将原来家校之间的言语沟通转化为纸上的对话。但是,形式相同,内涵却并不相同。也并不一定就抵达教育培育人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终极意义。

也许是可以思忖一番:同样的手段却达不到同样的目的,我们缺少的是什么?那些字里行间的宽容,那种给足孩子思考时间的做法,我们有么?或者可以这么说,这中间最终缺失的,就是平等意识。天平两端的砝码并不是只有爱就够了,当失去对对方生命个体的平等瞩目的时候,天平是必然倒塌的。

所以,即使一些如今全国知名,也称得上优秀的教师在总结自己在书函往来间的成功经验时,我也并不乐观。那种记录教育当下,从而旨在进一步激励孩子求学热情,而非共建生命体认的信函,不免带有从上而下的训话况味。当然,在情感上的如此贴近,最后实现精神上的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从而把学生当成和自己一样的能思考会决断的人来看待,也许是他们将来所会经历的吧。我只希望,这种意识更早成为教育者的共识。


第二篇: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小组并没有对要读什么名著建立起统一的意见,因为对于我们来说,要是读经济一类的书籍我们兴趣不是很大而且对我们来说并没有太大的用处;还有要是读一些传记类的东西,平时已经是司空见惯了,也根本提不起精神再去折磨一下自己脆弱的自尊心;最后我们纠结了很久,依旧没有什么好的建设性意见,最后还是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们遇到了《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发现其实这本书对于我们来说正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即是能完成这次作业的一个机会,也是一个让我们更加了解父母的一个好机会。 相信我们这一代的同龄人,不,应该是每一代的人在我们这个时候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烦恼。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总是显得那么力不从心,不是我们不愿意与父母交心相谈,而是真的有时候年代的沟壑,以及思想的界限横亘在我们之间,虽然我们有血脉的相连但是依旧不能跨过这道在我们眼中仿佛是深渊的天堑,看不到入口,更是找不到出口,我们只能在其中徘徊却始终不得要领。

很幸运的是我们找到了这本书,我们看了《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的简介之后知道这本书是写什么的,还有她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我们就知道这或许就是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一条捷径了,书中写的是两个有血脉相连的亲人,拥有中西方孑然不同的思想,从一开始的陌生或者说是思想的冲突到后来的相互间的包容以及真心的交流,还有他们在思想上的沟通,在心灵间的跃动。所以说我们读完他们之间的信之后,我们都表示由衷的羡慕他们这种真诚的没有丝毫障碍的交流,又或者是向往自己也能有这样的一天,我们和自己的父母也能敞开心扉的交流,可以告诉他们我们的思想,告诉他们我们想要的是什么,然后听他们说说他们喜欢的是什么,他们希望的是什么,最后我们可以相互交流,明白各自的难处和各自的目的。

我们在心里都明白,暨是来自父母的叮嘱都是出自他们的关心,暨是来自父母的期望都是出自他们的愿望,暨是来自父母的责备都是出自他们的爱,只是我们往往都没有去想这些,即使是事后知道,我们也会闷在心里,再也不会提起。然后我们与父母之间的交流就会显得更加的冷淡,更加的生硬,更加的陌生,甚至到了最后就会像是例行公事一样的完成。不得不说,这是很悲哀的事情,本应该是最亲近的人,结果却有时候来的不如是一般的朋友。

从读这本书的观点来看,我们觉得,其实没有当面对话,转而进行书面交流其实是一个很棒的交流方式是。因为即是从我们现在人的观念和习惯来看,我们在当面交流的时候总

是会有很多的顾虑导致我们不能真实的表达出内心的想法,或者说是直接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可能是因为环境的因素,可能是因为在场人物的关系,可能还有很多很多的位置因素导致我们的交流的阻滞不前,只能停留在肤浅的表面。还有我们在当面交流的时候可能还要考虑到表情的表现,我们有时候的心情并不是口中说出话的想要表达的意思,这样子得交流就会显得很是做作使人感到不够真诚的对待,一直到最后的交流也就只能像是上面提到的那样停留在表面上,还有一种就是当面对交流需要你比较快的思考出你的表达,我们总是希望自己能很快的回答出提问者的问题,但是一般我们的思维并没有那么快可以思考出比较系统的完整的答案,以至于最后我们自己都不满意这样的对话,最后甚至有时候还会感到后悔,所以我们认为当面的交流虽然能最真实的反应出一个人的内心思想以及表达能力还有各种诚实度,但是一般也不能起到很好的交流作用,甚至是最后导致有些人的厌烦还有恐惧,这些都是导致两个人不能很好的做到沟通交流的因素,就更加不要提什么心灵上相互勉励啊灵魂上的交融了。

然而若是以书信的方式进行的交流的话,很大程度上就能避免以上的不利因素

但是对于一生中你最可以亲近的最可以信任的人一生中只对你好而且不求回报的人,若果你还做不到与她真诚的交流的话,那我想,你的一世活着也没有什么意义了,因为你连最为亲近的人你都不能拿出真心对待,那你还能对谁献出真心,那还有谁可以对你献出真心,你这一生注定也就只能活在虚假之中了。书信中的交流没有当着面,脸对脸的交流的可能会面的拘束感,你在信中的言语都是你心中的真实感受,你可以说你想说的,你可以骂你想骂的,你可以追求你所不能追求的,你还可以和你的父母吵架。总之,书信的方式可以免去我们很多面对面时需要顾虑的事情,还可以帮助我们表达出一个更加真实的自己,告诉我们的父母我们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可以告诉我们的父母他们的儿女心中的意愿以及他们心中不愿意。然后他们也就可以更加深思熟虑的考虑我们的感受,然后明白我们在这个时期的烦恼,懂得我们之间所存在的某些代沟,然后他们回给我们带着他们爱意的回信,我们也就更能明白他们的期望,良好的沟通就此建立,真是令人羡慕的一种方式。

好吧,说完了书信交流的优点,让我们在总结一下,这本书中所体现的思想的交融。生活在德国的安德烈,还有生活在中国的龙应台,这两个人注定会有不一样的思想,差异显而易见,已经是不用我们解释的一个自然现象。就像我们叫做东方人,他们叫做西方人,虽是一字之差但是用上一句不应景的成语来形容就是“恍如隔世”。安德烈说过这样一句话“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

人’。”这句话印在这本书的封面上,我想这是一句很伤人的话,不仅会伤了母亲的心,连我们的心都伤了,我们很是不理解安德烈为什么会这么跟自己的母亲这么说话,要是换了中国的传统理念中的孝道来说,这就是大逆不道了。但是正如我们所不能理解的,这就是中西方的差异,在文化的不同领域中,我们的思想观念注定了是不同的一种表现方式,东方的我们更喜欢含蓄委婉的表达出自己的意见或观点,即使是宣泄自己的不满的时候一般也很注重言语的使用,除非是在是到了相当愤怒的时候我们才会失了自己的那份含蓄,那么西方的表达方式就是直截了当的,他们更加注重的人的自由性,随性而为,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表达出自己的意见更多的是保留了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坦率的性格,这也是我们这种使用了几千年含蓄的东方人所欠缺的最多的一方面。在信中的安德烈就是如此坦率直白的跟自己的母亲交流,作为一个母亲的龙应台我想刚刚开始一定也不会习惯这样的话语,毕竟作为一个母亲谁也不喜欢这样的话,但是一个母亲的爱,以及她自己思想的包容性和对于不同文化的接纳,她接受了这样的事实。

事实上,他们后来在信中交流的很愉快,虽然会有不同观念的争吵,但是这些都是每一对母与子之间必然会产生的东西,用偏激一点的话来说就是“要是你从小到大都没有跟自己的父母吵过一架,那我想或许你根本就不是他们的子女”好吧,现在要讲到的是关于他们之间的对于自由的搏击。那我自己来说,我也希望我的父母能够给我更多的自由,我之所以在这里读大学而不是更远的地方就是因为父母的不同意,我之所以不能一个人独自旅行也是因为父母的不同意,我有时候想做一些事情但是作为父母,他们总会考虑到很多东西,不放心我们的这种经历,所以在我们眼中的自由有时候就这样在他们的关爱中逐渐的被抹杀了,然后我们就会产生一中逆反心理。

我想在这种事情上,实在是分不清谁对谁错的,安德烈在信中所提的他的那些活动,喝酒, 聊谈,旅行,派对都实在是我们所向往的,他能做很多我们这个年纪认为的应该真正要去做的东西,然而我们只能安安静静的在这里读书,不得不说,我们很羡慕这样的生活。但是对于一个母亲来说,对于一个东方的母亲来说,这些东西实在是现在这个年纪最该摈弃的,所以母子之间的关于这个方面的争吵永远都是一个话题,也将永远会吵下去,但关键是他们怎么在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怎样才能让这样的冲突不至于脱离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我想安德烈和龙应台之间就找到了这样的平衡点,他们在信中互相包容然后理解了对方想要表达的思想,其实我们也很羡慕他们这样像是平等的对立关系,而不是一直在强调什么母子关系一味的表现出什么“等级”关系,有时候我们甚至会觉得会是无理取闹,

就像是争吵的时候你妈来说一句“就凭我是生你养你的妈”就会堵得我们哑口无言,事实上我们很反感这样的话,因为在我们心中我们已经长大了,不再是时时刻刻都要庇护在你臂膀下的孩子了,我们已经能够表达自己的能力,我们也不想一直生活在母亲的保护下,这样的我们永远也长不大。然而安德烈和龙应台之间就没有这样的紧张关系,他们的对话几近是平等的,能够以自己的身份去面对而不是你上我下的一种关系,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能如此交流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最后,我们想说的是,这本书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我们在这里谈到的东西也不够全面,或许还带有点自己观念的小小的偏激,但是这真的是一本很好的书,是作为一个同龄人我们,还有作为一个母亲的人都应该去认真读一读的书。

更多相关推荐:
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经典语录,龙应台经典语录

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经典语录龙应台经典语录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经典语录1虽然心中有爱但是爱冻结在经年累月的沉默里好像藏着一个疼痛的伤口没有纱布可绑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2人生中所有的决定其实都是过了河的卒龙应台亲爱的安...

《亲爱的安德烈》笔记和感悟

亲爱的安德烈笔记和感悟精彩摘录一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龙应台1脸上没有了可爱的婴儿肥线条棱角分明眼睛宁静深沉透着一种独立的距离手里拿着红酒杯坐在桌子的那一端有一点冷的看着你我走近他他退后我要跟他聊天他说谈什么我企求...

《亲爱的安德烈》笔记和感悟二

亲爱的安德烈笔记和感悟二精彩摘录1没有冲突就找不到认同P232美国是强国强国的意思就是我们可以对政治经济国际形势一概不知道反正承受得起天塌下来有人撑着我觉得美国青年的悲哀就是这个我们队世界完全淡漠只关心自己的小...

亲爱的安德烈+文字分类

龙应台是台湾一位率性犀利的女作家34岁时第一次做母亲开始了对人生课堂的探讨和旅行她有好奇心有广博的胸怀以书信的形式与大儿子安德烈交流思想用包容的态度感受理解年轻一代的理想与热忱什么是年轻我想龙先生是年轻的因为年...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本书的背景介绍作者是龙应台生于台湾高雄县知名作家知识渊博视野开阔思想深刻19xx年出版野火集抨击国民党政府黑暗统治轰动台湾当月再版二十四次对台湾社会发生巨大影响19xx年任首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长...

亲爱的安德烈——人物的性格差异

亲爱的安德烈人物的性格差异IBFD1路龄杰亲爱的安德烈是著名作家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之间互通家书的结集龙应台在序章中写道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可见安德烈与母亲龙应台之间存在着很大...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这个暑假我读了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令我感触颇深一开始我我就没有把它当一回事把她放在了我的枕头边无聊的时候才看一看但后来我发现我已经对它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了亲爱的安德烈是由着名作家龙应台和她的儿...

读《亲爱的安德烈》

读亲爱的安德烈作者龙应台生于台湾在安德烈十四岁时到台北任职到了她回到儿子身边时儿子已经成为二十一岁的小伙子为了了解安德烈龙应台用了三年时间来与儿子通信交流以了解儿子亲爱的安德烈是龙应台与安德烈的书信集体现了两个...

亲爱的安德烈

亲爱的安德烈你是否也能想象在你遇到自己将来终身的伴侣之前你恐怕要恋爱十次受伤二十次所以每一次的受伤都是人生的必修课受一次伤就在人生的课表上打一个勾面对下一堂课歌德所做的大概除了打勾之外还坐下来写心得报告所有的作...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第一次看到亲爱的安德烈时还没有书只是顺手翻阅第8期读者读到龙应台和大儿子安德烈合著的亲爱的安德烈的节选感动的涟漪便一圈圈地在心中荡漾开来经久不能平静如同一个好看且有意义的连续剧我迫不及待地想看...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漫长的寒假中我细细品读了龙应台经典之作亲爱的安德烈我有为之颤动和发自内心的心灵共鸣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的描写我觉得无比新奇见解独到既有偏激天真烂漫又睿智幽默的安德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安德烈...

读《亲爱的安德烈-两代共读的36封家书》

读亲爱的安德烈两代共读的36封家书作者龙应台安德烈合著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xx年03月知道龙应台是从孩子你慢慢来目送开始至到今天读完亲爱的安德烈之前我为了心中目标乐此不疲地处在快节奏的工作状态中...

亲爱的安德烈摘抄(4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