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养生理论研究概述

时间:2024.4.20

《黄帝内经》养生理论研究概述

【关键词】 《内经》 养生理论 概述

《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医学典籍,它较系统地阐述了养生防病的原则与方法,其中的养生理念,为中医养生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就近10年国内医学期刊中关于《内经》养生思想理论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1 《内经》养生理论的哲学渊源

1.1 《周易》哲学思想对《内经》养生理论的影响

刘霞[1]认为,《内经》参照和汲照《周易》阴阳对立统一学说,探讨人体和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认为人体是由许多阴阳对立的双方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把调理阴阳平衡作为养生的总原则。另外,《周易》的“防患于未然”的预防观、“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在《内经》也可寻到踪迹。《周易》与《内经》的共同特征,都充分体现着唯物辨证法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1.2 老庄思想对《内经》养生理论的影响

尹亚东等比较《道德经》和《内经》的文字及意蕴,认为以“天人相应”为指导,以顺应自然为原则,重视“养神”和“养气”的《内经》养生思想是老子《道德经》养生思想的延续和发展。陈力认为,顺应天道、无为不争、见素抱朴、致虚守静是《老子》的基本哲学思想,而顺应四时阴阳、节制嗜欲、清虚养神是《内经》所述养生的基本原则。 2 《内经》养生原则

2.1 形神兼养,调神第一

党炳林认为,形指形体,神指精神情志。形统于神,神明则形安,养神以统形,神旺可通过清静宁神、积精养神、四气调神、修性怡神等达到。形神兼养,神为首务,神明则形安、神为生命的主宰,所以中医养生观以调神为第一。

2.2 综合调摄,顺时为先

虽然《内经》作者并没有直接提出整体观念,但以“天人合一”的思想涵盖了其综合调摄的养生主旨。孙松辉认为,顺时养生就是按照自然界阴阳消长的时间性、规律性变化,采用与之相应的养生方法。顺时养生既是原则又是方法,如《内经》中“服天气而通神明”、“顺四时而适寒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为中医养生学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3 《内经》养生方法

3.1 法于阴阳,顺应四时

顺应自然界四时不同季节气候变化,进行养生调摄,对预防疾病,保持健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故“顺时养生”为养生方法之首。①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后世对此语理解多有发挥,但公认其为顺时摄养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任占敏等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根本思想是提示人们要顺应四时阴阳。阴阳四时不仅是自然界万事万物变化的纲要,也是人类生命活动、养生防病的根本。②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内经》提出要适时避邪,既使正气充盛,对外界的致病因素亦是避之为妥。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言:“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这种积极防御外邪的防病保健思想,对后世“预防为主,防法结合”的医疗方针有指导意义。

3.2 调摄精神,和调情志

《内经》养生理论强调精神的调摄,认为必须保持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健康,达到“形与神俱”,才能“尽终天年”。这种神形统一的整体观,是精神养生和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础,且已经被现代医学心理学所肯定[10]。①顺时调神。《内经》养生理论认为,人体的神志变化应与四时之气保持一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春三月,……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夏三月,……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秋三月,……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冬三月,……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充分体现《内经》顺时调神的养生方法。②恬谈虚无。《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的“恬谈虚无”,是指思想安闲清静而无杂念的状态。清静神养生思想始于老庄,虽然思想消极,但就养生而言,却是大有益处。于睿等[11]认为主要是调和情绪,保持心态的安闲清静,排除杂念,防止情绪的剧烈波动,干扰气机的正常运动,维护体内气化活动的良好环境。③调和七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人之七情,在正常情况下是人体对外界事物的现象所做出的反映。过度的情志可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机失调,从而发生多种疾病。

3.3 和于术数,勤于锻炼

“和于术数”即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养生、养长、养收、养藏之道”,《素问·生气通天论》中“阴平阳秘”之法,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七损八益”,《灵枢·本神》中“长生久视”之类。《内经》养生理论强调在重视精神修养的同时,也注重形体的锻炼,主张通过锻炼形体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促进健康[12]。①导引按蹻。彭旭明[13]认为,《内经》虽没有记载导引的具体动作及呼吸吐纳的方法,但强调了一年四季有规律性的起居及调神、调志在导引养生中的重要性。②呼吸吐纳。刘小华[14]提出,吐纳服气经历了由外丹到内丹的演变过程,《内经》提倡“采身心并练、内外兼修之长”,通过精气神之内练,达到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炼神还虚的功效,将人体生殖之精中的元阳与生命中枢中的元阴互相置换,

返还媾胎之初的原始生命状态,从而使衰老机制得到逆转,生生之化不绝,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

3.4 食饮有节,谨和五味

胡静[15]认为,饮食养生在《内经》中有多篇专题论述,是《内经》养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指出饮食“量”和“味”要适宜,不论是饮食保养,还是病后调养,饮食都要“以味为核心,以养为目的”;提倡平衡的膳食结构,如《素问·藏气法时论》所言:“五谷为养,五要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谨和五味,以食(味)养生,即《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阴之所生,本在五味”;以食(味)养疾,如病后饮食调养等。

3.5 起居有常,不安作劳

《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素问·宣明五气篇》指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即指劳力过度则伤气,劳神过度则伤心脾,房劳过度则伤肾,过度安逸则易致气血不畅,脾胃功能减退,体质虚弱[16]。

3.6 男女有别,养血固精

《素问·上古天真论》提示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而男子“五八肾气衰,发坠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所以在老年人的养生过程中,女子主要以养血为主,而男子则应该注意调理肝肾的功能,尽量避免肾精过早的枯竭[17]。

【参考文献】

1 刘霞.《内经》养生理论与《周易》内在关系初探.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

(1):56

2 崔勿骄.从《周易》与《内经》看养生学思想渊源.内蒙古中医药,2002,6,36

3 尹亚东,刘书红.《黄帝内经》与《道德经》养生思想初探.河南中医,2002,22(3):71

4 陈力.略论《老子》对《内经》养生理论的影响.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8,18(1):23

5 党炳林.简论《黄帝内经》的养生原则.陕西中医,2003,24(10):948

6 孙松辉.《黄帝内经》顺时养生观考释.中医药学刊,2003,21(7):1133

7 周少林,林汉芳.从《黄帝内经》谈顺应四时养生.甘肃中医,2006,19(12):1 8 任占敏,常淑华.《黄帝内经》养生、康复思想探析.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9,13(4):53

9 陈静.《黄帝内经》养生学说浅析.黑龙江中医药,2000,6:5

10胡西美.浅谈中医学的养生观.甘肃中医,2003,16(3):1-3

11于睿,成泽东.《黄帝内经》中养生思想浅析.中医药学刊,2004,22(10):1877 12李海权,孙文罡.《黄帝内经》养生思想探识.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3,5(4):333

13彭旭明.《黄帝内经》中按摩与导引探微.《按摩与导引》,2005,21(8):2

14刘小华,蔡艺.《黄帝内经》养生思想窥探.宜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4,28(2):130

15胡静.《黄帝内经》养生观探析.中医药学刊,2004,22(6):1085

16孙守信,石淑慧.《黄帝内经》养生学思想探析.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2,19(2):7

17赵昌林,陈孝银.谈《黄帝内经》中性别差异在养生中的应用.陕西中医,2006,27(1):115

《黄帝内经》心理情绪疗法探析

情绪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其相应的 行为反应,同时,认知与人类的情绪密切相关。18世纪Maudsley认为观念失调或失控会导致心理或精神 类疾病[1]。不久,美国精神病学之父Rush指出通过良 好的精神可以控制或调节患者难以控制或不良的情绪反应[2]。当近代西方心理治疗流派传入到中国的时 候,曾经被忽视或遭受冷遇的中医心理治疗理论与 方法,又重新受到新的审视和估价,散在于中医古典医籍和临床实录中的心理治疗思想和方法,重新被 认识。《黄帝内经》最早提出情绪疗法的理论和方 法,主张辨证论治的心理治疗和技术,具有极大的潜 力足以唤起人们的关注。情绪疗法的原理 情绪疗法是医生根据五行学说的基本原理, 利用不同情绪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有意识有目的 地对病人实施不同的情境刺激,以唤起、诱导或激 发患者的某种情绪反应,消除和控制患者不良的情绪状态,从而达到恢复正常情绪状态的目的。《素 问·五运行大论》最早提出:“怒伤肝,悲胜怒”;“喜 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 忧”;“恐伤肾,思胜恐”。它是以五行学说的基本原理为依据,利用情绪情感之间的相克规律,即一种 情绪活动可以对另一种情绪活动进行影响、调节、 抑制或矫正,使任何一种情绪活动都不会过亢或过 激。情绪(喜、怒、忧、思、悲、恐、惊)本身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不论哪一 种情绪活动都是对外界不同刺激变化所做出的正常 反应和外显行为,不同的情绪活动共同构成人类正 常的和复杂的心理过程,通常以人的语言、行为、表情、态度、偏好等方式表现出来,反映了人体脏腑、 经络、气血、精气、津液等生理功能活动的状态。但 是,任何一种情绪反应过激、强烈,或不及、太弱等, 都会对机体带来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脏腑机能失常,经络闭阻,气机逆乱或阴阳失调等病理变化。若 能消减、缓解过激的情绪反应程度和强度,显然有 利于健康和疾病康复。消减、缓解或抑制过激、强烈 或持久的不良情绪反应,最简便有效的方法就是医生唤起、诱导或激发患者的另一种情绪反应的出现,去抵消、抑制过激、强烈的不良情绪反应,以求得情 绪状态的和谐、平静和均衡,这是五行思想在心理康复治疗中的体现和应用。情志相胜的一般规律是:恐 胜喜、喜胜悲、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素问·五 运行大论》王冰注:“怒则不思,忿而忘祸,则胜可 知矣。思甚不解,以怒制之,调性之道也。”《黄帝内经》正是正确地认识到了情绪因素对脏腑、经络、气 血等的影响,以及不同情绪之间的制衡关系,巧妙 地设计和创建了以情胜情的心理康复疗法。正如吴 崐《医方考》云:“情志过极,非药可愈,顺以情胜。《内经》一言,百代宗之,是无形之药也。” 五行学说将人体内部的所有脏腑、组织、器官 等归纳为五个系统:木肝、火心、土脾、金肺、水肾五 个脏腑功能调节系统,它们之间的调节和控制方法有相生、相胜、相乘、相侮等多回馈路径的调节,是 以情胜情疗法的理论基础。相胜主要是指系统要素 之间相互抵抗、制约和消减,其规律是木胜土、土胜 水、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以情绪配五脏则悲属肺金、怒属肝木、思属脾土、恐属肾水、喜属心火。因 此,情绪之间就必然存在着相互抵抗、抑制、消减的 规律,利用这种五行制胜关系,用一种情绪去抑制所 能制胜的过激情绪,便可矫正或恢复情绪之间的和谐、安静、平衡,从而达到心理康复的目标。 关于认知对情绪的影响和调节作用,近三十年 来心理学家做了很多实验研究。其中,Arnord提出了 “情绪认知评价理论”[3],认为情绪是个体对事件进 行直觉评价的结果,直觉评价具有主观性并受到个 人经验、记忆等影响,每一种情绪反应都是一

种特定的认知和评价功能,并进一步引起相应的情绪反应 和行为结果。其基本的过程是:刺激(输入变量)→ 认知评价→情绪反应。Sperry实验研究结果证明,认知、情绪和行为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通过感 觉接受刺激,在处理刺激的同时情绪加入,作用于认 知部分,人们开动思维过程以达到所选择的目的[4]。因 此,情绪疗法是根据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以情绪激 发、诱导为手段,以纠正病态心理为目标,灵活而巧妙 地设计出一套系统而完整的心理治疗技术。情绪疗法技术 1. 喜乐疗法 由于忧虑、思虑、愁闷则气机闭 塞,或气血不行。喜悦、喜乐则气机调畅、气血通利, 情绪舒缓,可以缓解或减轻忧虑、愁闷等情绪状态,故喜乐疗法有胜忧达志、和气通营、缓解忧虑、惆怅 等效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忧伤肺,喜胜 忧。”王冰注:“喜则心火并于肺金,故胜忧也。”常 可用诙谐、戏谑和幽默的语言、行为、影像等,使病人心情喜悦,用积极、正面、怡悦、豁达的情绪去缓 解忧愁、思虑、苦闷、悲观等情绪,促使阴阳协调、气 血流畅。张从正《儒门事亲·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 有云:“喜可以治悲,以谑浪狎亵之言娱之。” 2. 激怒疗法 愤怒是一种不良的负性情绪,然 而适宜的愤怒情绪反应可以宣泄不满,缓解压力。思 虑过度,患得患失,惦念不安,或忐忑不安则易导致气结、气滞、血瘀等病理损害。怒则气上,能升发阳 气,激活气机,促进气血运行,适宜的愤怒反应可以 起到忘思虑、去得失、解愁忧、消郁结、抑惊喜、振 意志等作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思伤脾,怒胜思”。王冰注:“虽志为思,甚则自伤。怒则不思, 胜可知矣。”可利用易激怒的事件、语言、行为去治 疗思虑、愁忧不解、意志消沉、患得患失、忐忑不安 等负性情绪状态,从而治疗气机郁滞、气血不畅等躯体病证。张从正《儒门事亲·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 的方法是“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 3. 惊恐疗法 喜悦的情绪对心身健康多属有益。追求舒畅愉悦,厌恶惊恐愁忧,本属人之常情。 可是,过喜、大喜则神志涣散而不藏,或过度忧虑则 气结不散。《素问·五运行大论》云:“喜伤心,恐胜 喜。”王冰注:“言其过也。喜发于心而反伤心,亦犹风之折木。过则气竭,故见伤也。恐至则喜乐皆泯, 胜喜之理,目击道存。恐则水之气也。”使用惊慌的 刺激,或恐吓的语言,或危言耸听的事件,营造惊恐 的气氛,可以缓解气机郁滞,达到消除忧虑、分散注意、制胜过喜等功效。主要用于嘻笑不休、失言失 志的癫狂发作、忧虑不解,或顽固性呃逆症。张从正 《儒门事亲·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记载:“恐可以治 喜,亦迫遽死亡之言怖之。” 4. 悲哀疗法 悲哀属于消极的负性情绪,然而 在一定的条件下,悲哀可以平息冲动,抑制过喜,忘 却思虑。因而,可以成为制约某些不良情绪的手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怒伤肝,悲胜怒”。王 冰注“悲则肺金并于肝木,故胜怒也”。再者“悲发而 怒止,胜之信也”(《素问·五运行大论》王冰注)。悲 则气消,可以缓解和减轻气机逆乱、气机逆上等。悲哀之情常表现为意志消退、哭泣不止、声泪俱下等, 使郁结于胸中的愤怒情绪得以宣泄、排遣或消减,从 而减轻心理压力、紧张、愤怒等,所以情绪压抑、愤 怒不止所导致的躯体症状可以得到缓解或痊愈。张从正《儒门事亲·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认为:“悲可 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

5. 思解疗法 思即思考、思虑的过程和内容。思 解疗法是指医生可用各种方法引导患者对相关事件进行思考,或深思熟虑,以制约恐惧、担心、焦虑等情绪状态,从而消除心理障碍和躯体不适。思考、思虑 是人类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思维的内容就是有关对象 和事件的信息,思维的过程就是对相关对象的属性、 运动、状态、特征等相关信息进行处理,以便形成概念、判断、命题等知识,求得问题解决。恐惧、恐慌情 绪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对所

遭遇认识对象的信息知之 甚少,问题解决困难,感觉直接面临威胁。《素问·阴 阳应象大论》云:“恐伤肾,思胜恐”。王冰注:“思深虑远,则见事源,故胜恐也”。再有“思见祸机,故无 忧恐”。通过医生的教育、启发、训练或传授知识,引 导患者理性地思考、深思熟虑或深谋远虑,使患者在 理性的支配下,准确地看待问题,客观地预见未来,不妄想、不夸大相关事件,就可以很好地排解恐惧、 惊慌等不良情绪,从而收敛涣散的神气,纠正心理偏 差。张从正《儒门事亲·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认为: “思可以治恐,以虑彼思此之言夺之”。结语 美国心理学家Beck提出“情绪障碍认知理论”, 认为情绪障碍者有独特的认知模式。人们经历生活 事件和各种刺激时产生情绪反应,首先要经过认知中介的作用。情绪反应并不是直接由事件或刺激引 起的,而是经由个体的接受、评价、赋予意义等过程 才产生的[5]。个体的情绪、情感反应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自身认识外部世界和处理事件的方式方法 所决定的,即一个人的内心认知决定了他的内心体 验和情绪反应。可是,人类天生就有歪曲、消极、 不合理的认知偏见,如任意推断、选择性概括、过度引申、扩大或缩小、全或无思维、强求思维等, 因此,合理的情绪疗法可以通过改变诱发事件(刺 激)、转换信念系统(认知方式)、纠正情绪体验等 手段,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在运用情绪疗法时,首先要注意激发情绪的刺 激强度要适宜,不可过强或不及。情志刺激过强可 能引发意外或加剧病情,不及又不能达到疗效。其 次,要注意选择患者,对体质状态不佳,或文化程度偏低者不适宜使用。“凡此五者,必诡诈谲怪,无所 不至,然后可以动人耳目,易人视听。若胸中无才器

5. 思解疗法 思即思考、思虑的过程和内容。思 解疗法是指医生可用各种方法引导患者对相关事件 进行思考,或深思熟虑,以制约恐惧、担心、焦虑等情绪状态,从而消除心理障碍和躯体不适。思考、思虑 是人类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思维的内容就是有关对象 和事件的信息,思维的过程就是对相关对象的属性、 运动、状态、特征等相关信息进行处理,以便形成概念、判断、命题等知识,求得问题解决。恐惧、恐慌情 绪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对所遭遇认识对象的信息知之 甚少,问题解决困难,感觉直接面临威胁。《素问·阴 阳应象大论》云:“恐伤肾,思胜恐”。王冰注:“思深虑远,则见事源,故胜恐也”。再有“思见祸机,故无 忧恐”。通过医生的教育、启发、训练或传授知识,引 导患者理性地思考、深思熟虑或深谋远虑,使患者在 理性的支配下,准确地看待问题,客观地预见未来,不妄想、不夸大相关事件,就可以很好地排解恐惧、 惊慌等不良情绪,从而收敛涣散的神气,纠正心理偏 差。张从正《儒门事亲·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认为: “思可以治恐,以虑彼思此之言夺之”。结语 美国心理学家Beck提出“情绪障碍认知理论”, 认为情绪障碍者有独特的认知模式。人们经历生活 事件和各种刺激时产生情绪反应,首先要经过认知中介的作用。情绪反应并不是直接由事件或刺激引 起的,而是经由个体的接受、评价、赋予意义等过程 才产生的[5]。个体的情绪、情感反应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自身认识外部世界和处理事件的方式方法 所决定的,即一个人的内心认知决定了他的内心体 验和情绪反应。可是,人类天生就有歪曲、消极、 不合理的认知偏见,如任意推断、选择性概括、过度引申、扩大或缩小、全或无思维、强求思维等, 因此,合理的情绪疗法可以通过改变诱发事件(刺 激)、转换信念系统(认知方式)、纠正情绪体验等 手段,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在运用情绪疗法时,首先要注意激发情绪的刺 激强度要适宜,不可过强或不及。情志刺激过强可 能引发意外或加剧病情,不及又不能达到疗效。其 次,要注意选择患者,对体质状态不佳,或文化程度偏低者不适

宜使用。“凡此五者,必诡诈谲怪,无所 不至,然后可以动人耳目,易人视听。若胸中无才器之人,亦不能用此五法也”(《儒门事亲·九气感疾更 相为治衍》)。张氏的观点,无疑使得《黄帝内经》抽 象的理论切近于临床。同时,朱丹溪在临床使用实践 中,对情绪疗法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不良反应),提出了补救措施,使得情绪疗法更加完善。《丹溪心法》 曰:“无志之火,因七情而起,郁而成痰,故为癫痫狂 妄之证,宜以人事治之,非药石所能疗也,须诊察其 由以平之。怒伤于肝者,为狂为癫,以忧胜之,以恐解之。喜伤于心者,为癫为痫,以恐胜之,以怒解之。忧 伤于肺者,为痫为癫,以喜胜之,以怒解之。思伤于 脾者,为痫为癫为狂,以怒胜之,以喜解之。惊伤于 胆者,为癫,以忧胜之,以恐解之。悲伤于心包者,为癫,以恐胜之,以怒解之。此法惟贤者能之。”情绪 疗法的原理是利用五行相胜的机制,医生借用语言、 行为、表情、态度、训练等手段诱导、激发或刺激患 者,以唤起患者某种情绪活动。可是,由于刺激的强度不够,很难达到康复治疗的效果,也可以因为刺激 的强度太过,很可能产生不良后果。朱丹溪诸种“解 之”方法为处理不良后果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临床 实践中掌握适度的情绪刺激,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是必须兼顾的问题。同时,也要有应对不良后果的充 分准备。 由于情绪波动最易引起内脏气机变化,进而发 生其他生理和病理改变,故情绪疗法不仅能够调节、 控制和纠正情绪变化或心理障碍,也可以使躯体症状得以缓解、治愈和康复。《程氏易简方》认为:“大 凡病原七情而起,仍然从七情胜负化制以调。昧者 不悟,徒恃医药,则轻者加重,重者乖危矣!”从古到 今,情绪疗法的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更多相关推荐:
《黄帝内经》中的16句经典养生语录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主张的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正符合了现代社会的人们的需求了解其中的养生语录将会使您受益匪浅养生语录1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妄事操劳肆欲纵色耗散精气喝酒行房事此行差也2唾沫吐得太...

黄帝内经养生语录

黄帝内经养生语录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

《黄帝内经》的养生观

黄帝内经的养生观黄帝内经对我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调节情志有很大的帮助由于现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多人难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对人对事黄帝内经就告诉我们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从而使...

《黄帝内经》名言警句 (一)

黄帝内经名言警句一1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2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

黄帝内经 养生法

黄帝内经五脏六腑养生法深入挖掘藏在五脏六腑中的养生秘诀黄帝内经五脏六腑养生法讲述人体是大天地五脏六腑是小天地五脏六腑出现小问题反映在人身上便是大问题人体是一个讲究平衡与和谐的系统五脏六腑又各司其职彼此照应又相互...

黄帝内经与养生

黄帝内经与养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治未病是医疗发展的趋势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黄帝内经 指导四季养生方法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冬去春来万物复苏自然界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黄帝内经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与养生

皇帝内经与养生课程背景黄帝内经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于春秋战国时期集结成书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中...

曲黎敏教授讲解《黄帝内经》智慧养生笔记

一为什么要学习黄帝内经在国学经典中的地位和意义1黄帝内经在国学经典中地位独特唯一一本以帝王命名的书生命之学是帝王之业是大功德大慈悲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圣人为什么重医药所谓圣人就是能够听从自己本性的人就是能够...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诠释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诠释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是中医长寿之道的理论基础是研究身体健康益寿延年的理论总结了两千年以来古代人类养生长寿的经验对养生之道做了高度的概括如在索问上古天真论中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合于...

黄帝内经养生经

黄帝内经养生经一锅心性养生汤忙没时间坚持不下来要不明天吧关于养生锻炼人们总有无数借口拒绝固然人们也有很多的理由喜欢今天养养练练恢复个差不多积累点资本继续胡吃海喝拒绝或者喜爱理由并无本质区别因为它们在同一个误区里...

黄帝内经与四季养生

养生这个词在普通人群中有着逐渐增长的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对身体质量的提高思想是人价值的扩展而身体的健康则是根基而黄帝内经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皇帝内经简称为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为古代...

黄帝内经养生名言(3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