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心学领袖王明阳的圣狂

时间:2024.5.15

标 题: 明代心学领袖王明阳的圣狂

发信站: 饮水思源 (20xx年04月13日16:10:20 星期二), 站内信件

by 刘梦溪

李卓吾的思想和明朝的心学领袖王阳明有直接渊源,王学后劲很多都是他的朋友。王 阳明提出的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的主张,对李贽影响极大,李的著作中此类言论随处 可见。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孔子思想就被奉为圭臬,所谓“曾经圣人手,议论 安敢到”(韩愈)。历来狂客的所谓“狂言”,大都涉及对儒家权威地位的置疑。王阳 明、李卓吾如此,李白、阮籍、嵇康亦复如此。李白示“狂”的“我本楚狂人,凤歌笑 孔丘”,前面举证过了。嵇康的名言则是“非汤武而薄周孔”。不过他们所置疑的不是 原孔子和孔子的原思想,而是后来附加在孔子头上的放大的光环,以及从孔子思想中“ 支离”出来的部分。因此李卓吾和王阳明之所为,都是要还原真孔子,并不是简单的“ 非圣”。相反,李卓吾认为“圣人能医狂病”,“圣”可以“息狂”,惟圣人能够做到 “爱其狂,思其狂” ,能够称狂者为“善人”。

王阳明不用说更纯粹是一个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狂之圣者”和“圣之狂者” 。阳明的思想向有“三变”、“四变”及“五溺”之说,要之是少年时期“驰骋于词章 ”,随后出入于佛道二氏,然后“居夷处困”,最后豁然开朗由悟道而入于圣学之域( 见钱德洪《刻文录叙说》,吴光等点校《王阳明全集》下册第157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而入于圣域的标志,是“致良知”学说的发明和建构完成。令人讶异的是,当阳明 子入于圣境之后,对“狂”的义涵又赋予了新解。他说:“吾自南京已前,尚有乡愿意 思。在今只信良知真是真非处,更无掩藏回护,才做得狂者。使天下尽说我行不掩言, 吾亦只依良知行。”(《年谱》三,《王阳明全集》下册第1287页》)这番话是嘉靖二 年二月阳明子五十二岁时和弟子们讲的。《明儒学案》的记载,文字稍有异同,作“门 人叹先生自征宁藩以来,天下谤议益众。先生曰:‘我在南都以前,尚有些子乡愿意思 。在今信得这良知真是真非,信手行去,更不着些覆藏,才做得个狂者胸次,故人都说 我行不掩言也’”(中华书局版《明儒学案》上册第216页)。毫无疑问,此时之阳明子 已完全进入圣境,但他不仅不排拒“狂”,不摈弃“狂”,反而视“狂”与“圣”为一 体,甚至把“狂”视为成圣的必要条件。所以他说到南都之后“才做得个狂者胸次”。 就是说,一个人只有拥有了狂者的胸怀和雅量,才有可能成为圣人。显然阳明子和李卓 吾等明儒对“狂”的诠解,把“狂”的道德境界和义理品阶大大提升了,变成与孔、孟 相继而不相同的儒圣和儒狂的思想。

孔子对中行、狂、狷、乡愿的“四品”取向,态度原极分明,传统的解释,特别是 孟子的解释,中行为第一,狂为第二,狷为第三,乡愿第四。也可以把狂和狷合而为第

二。孔子对乡愿的深恶痛绝已见之“德之贼”的四字恶评,后来的儒者对此均无异词。 孟子解“乡愿”义最切,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 似忠信,行之似廉絜,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尽心》下 )意即这种乡愿的人,你要非议他,却举不出证据,想骂他一顿,也不知从何骂起。他 不过是与庸俗的社会现象和习惯同流合污而已。看上去一副忠诚老实的样子,行为上好 像也没有什么不廉洁的地方。这样的人有谁不喜欢呢。他自己因此也以一贯正确自居。

但是很可惜,这种乡愿的人永远也不能成为圣人。至于不能入于圣的理由,王阳明讲的 非常清楚,认为此种人的“忠信廉洁”是为了“媚君子”,“同流合污”是为了“媚小 人”,他的心已经破坏殆尽,所以不能与人尧、舜之道。可是“狂者”呢?阳明子说: “狂者志存古人,一切纷嚣俗染,举不足以累其心,真有凤凰翔于千仞之意,一克念即 圣人”。(《王阳明全集》下册第1287至1288页》)

此可知“狂狷”和“乡愿”是“四品”中完全对立的两极。狂可以入圣,可以让“ 一切纷嚣俗染,举不足以累其心”,如同凤凰翱翔于高空,一念之间即可实现超越。所 谓入于圣域,就是实现精神的自我超越。既然如此,那么“四品”的排序,“中行”还 能够居诸品之冠吗?难道不应该将位置让位给“狂”吗?其实最有可能与“乡愿”同流 合污的恰恰是“中行”。孔子慨叹“中行”的“不得而与”,是求之不得,还是“中行 ”本身就是一个流动的范畴,不容易和人类的生命体发生稳定的连接?也许“中行”只 是一个假设的状态,是孔子希望的道德理想,现实生活中并不真实存在。所以孔子游走 周遭,终于不曾遇到这类人物。最后在陈国,出于不得已,发为慨叹说:“回去罢,回 去罢,我的那些学生虽然狂简,但都很有文采,想办法施之以教,不愁他们没有作为。 ”(《公冶长》)然则孔子已然改弦更张,不再寻找“中行”之人,而将把目光投向了 狂狷之士?其实孔门弟子中有一个叫曾皙的,也就是那个不好好回答老师的问题,却一 个人在一旁鼓瑟的“点”。他的这个独特的举动,构成了“点也狂”的典故的来源。但 孔子似乎喜欢这个特立独行的学生。“吾党之小子狂简”里面,大约一定包括“点”这 个特长生吧。

宋代大儒二程(程颢、程颐)和朱熹也都注意到了“点也狂”的问题,但程朱对“ 狂”的态度,如前所说,很少作正面评价。对《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 坐”章“点”即曾皙的表现,明道(程颢,大程子)的评价是:“行有不揜焉者,真所 谓狂矣。”(《程氏遗书》“明道先生语”二)这依据的是孟子给定的“狂”的定义, 即言论行为都不稍假掩饰,既不以行掩盖言,也不以言掩盖行。前引李卓吾论狂,已及 此义。伊川(程颐,小程子)则说:“曾点狂者也,未必能为圣人之事。”(《程氏外 书》卷三)但伊川认为“点”的独特之处,是了解孔子心里的想法,即明白“圣人之志 ”。然则“圣人”何志?子路、冉求回答孔子问志,都关乎一个国家如何强国富民,公 西赤则愿意当外交场合的一个小司仪。只有曾点表示,自己“异乎三子者之撰”,他喜 欢在阳春三月,和一群友人带着孩子们,在沂水边沐浴,一边走一边在路上唱歌。曾点 所讲,正好与老师的想法闇合,故“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先进》)

程朱虽然看到了“点”的狂,但对“狂”和“圣”的正面连接,似乎无所见。他们 秉持的是《尚书》“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尚书》“多方”)的思想,认 为狂圣无法合一。王阳明就不同了,对《论语》此章有另外的解说——

以此章观之,圣人何等宽洪包含气象。且为师者问志于群弟子,三子皆整顿以对。至于 曾点,飘飘然不看那三子在眼,自去鼓起瑟来,何等狂态。及至言志,又不对师之问目 ,都是狂言。设在伊川,或斥骂起来了。圣人乃复称许他,何等气象。圣人教人,不是

个束缚他通做一般,只如狂者便从狂处成就他,狷者便从狷处成就他。人之才气如何同 得?(《传习录》下)

阳明子对曾点的“狂态”极尽赞美之能事,且对小程子的态度作了一个带有微讽的假设 ,此可见见宋学和王学的异同所在。

而当明嘉靖三年(1524)王阳明和门弟子共度中秋的时刻,他写了《月夜二首》, 其第二首又颇及“点也狂”的本事,兹特抄录出来供读者赏观。

处处中秋此月明,不知何处亦群英。

须怜绝学经千载,莫负男儿过一生。

影响尚疑朱仲晦,支离羞作郑康成。

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王阳明全集》上册第787页)

诗的头两句交代时地人背景,据《王阳明年谱》记载,此次中秋宴聚有百余名友朋和门 弟子参加,在浙江绍兴乡下天泉桥的的碧霞池上,当时阳明五十三岁,平生难得之盛。 第三四句自叙怀抱。五六句对朱子的学理表示置疑,认为问题主要出在为学的过程过于 繁琐支离上。当年朱陆鹅湖之会,陆九渊所示诗中便有“易简功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 浮沉”之句,阳明显然是借用鹅湖之典。最后两句“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 ”,是为全诗的点睛,赞美“点之狂”深获他的胸襟怀抱。

因此阳明子不愧为“圣狂”的典范。行笔至此,不禁想到了陈寅恪先生19xx年给北 大历史系同学的赠诗,其中有“天生愚儒自圣狂,读书不肯为人忙”句,可为阳明的“ 圣狂”立一注脚。


第二篇:王明阳


王守仁的名言名句集锦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 ——王守仁 大批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详细]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 ——王守仁 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王守仁 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于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详细]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王守仁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 ——王守仁 大批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详细]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 ——王守仁 志不立,如无舵这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明·王守仁谦虚其心,宏大其量。 ——王守仁君子诲人不倦,而师道必严 ——明·王守仁为学大病在好名。 ——王守仁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明)王守仁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 ——王守仁「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於吾心。」「心即理也。」「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四句教)「有志於聖人之學者,外孔、孟之訓而他求,是捨日月之明,而希光於螢爝之微也,不亦謬乎?」「聖人與天地民物同體,儒、佛、老、莊皆我之用,是之謂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謂小道。」「殃莫大於叨天之功,罪莫大於掩人之善,惡莫深於襲下之能,辱莫重於忘己之恥,四者備而禍全。」「夫學貴得之於心。求之於心而非也,雖其言之出於孔子,不敢以為是也,而況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於心而是也,雖其言出於庸常,不敢以為非也,而況其出於孔子者乎?」「所以為聖者,在純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雖凡人,而肯為學,使此心純乎天理,則亦可為聖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心外无事。” “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 “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1.志不立,如无舵这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2.谦虚其心,宏大其量。3.为学大病在好名。4.君子诲人不倦,而师道必严 5.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6.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 7.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8.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9.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出自:明·王守仁《传习录》上比喻修养品德必须培养好心性。 10.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11.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12.谦受益,满招损,器虚则受,实之不受,物之恒也。(一)、静处体悟所谓"静处体悟",实际上是静坐澄心,反观内省,摈去一切私虑杂念,体认本心。这是王守仁早年提倡的道德修养方法。他认为道德修养的根本任务是“去蔽明心”,即去除物欲的昏蔽,发明本心所具有的“良知”。因而,道德修养无须“外求”,而只要做静处体悟的功夫。(二)、事上磨炼 王守仁认为如果一味追求静坐澄心,容易使人"喜静厌动,流入枯稿之病",或者使人变成"沉空守寂"的"痴呆汉","才通些子事来,即便牵滞纷扰,不复能经纶宰制"。因此,他又提出“事上磨炼"。"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在事上磨炼”,亦即"就学者本心日用事为问,体究践履,实地用功",是指通过"声色货利"这些日常事务,去体认"良知"。他反对离开事物去谈"致良知”,认为在口头上谈"致良知"是无意义的,"离了事物为学却是着空"。王守仁晚年重视“在事上磨炼”,是他“知行合一”思想在道德修养方法上的反映。(三)、 省察克治王守仁继承与发展了儒家传统

的"内省”、"自讼"的修养方法,提出"省察克治"。"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索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廓清"。"克已必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副而来"。进一步发展传统的"克己内省"思想,强调了"拔去病根次"斩钉截铁久"扫除廓清"一毫不存"主张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和检察,自觉克制各种私欲。这是对儒家传统的“内省”、“克已”修养方法的继承和发展,其中的包含的强调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合理因素,是可以批判地吸取的。(四)、贵于改过 王守仁认为人在社会生活中总会发生这样或那样一些违反伦理道德规范的过错,即是大贤人,也难以避免,因此,在道德修养中不贵无过,而贵改过。要能改过,首先必须对过错要有认识,表示悔悟,但悔悟并不就是改过。“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这种“贵于改过”的主张,体现了王守仁在道德教育中的求实精神和向前看的态度,是可取的。王守仁道德教育思想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明王朝的统治,但他对于道德教育的某些主张,反映了教育和道德修养的某些规律性的东西,对我们是有启发的。王守仁教育思想浅析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07-11-28 8:24:57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是我国杰出的心学大师,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军事家、体育实践理论家。他是余姚市古代四先贤之一,一生文稻武略都精通,文能安邦,武能定国。阳明心理、教育哲理,集诸家之大成,又有创新实践开拓进取形成新的进步科学的哲理教育心思想——王学思想,对现代教育具有较大的积极影响,对培养人才振兴中华具有推动作用。在500年之后的今天,王学对各地教育工作实践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研究探索王阳明的教育理论,不仅可以全面完整了解他的教育心理思想,结合教学实践,而且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学质量,从而发展学生德智体美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培养21世纪创新开拓型的各类高优人才。王守仁出身于士大夫家庭,其父官至南京吏部尚书。28岁王守仁举进士出身,34岁任兵部武选清吏司在事,是年开始授徒讲学至57岁寿终。在贵州的龙岗书院、文明书院、广西的南宁学校、江西的赣南和南昌书院、绍兴的阳明书院、嵇山书院和余姚的龙泉寺中天阁等

处授徒讲学。其理学思想继承了南宋陆九渊的“心学”主张,另加以创新发展,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说,传播他的“心得”,培养了一大批心学中坚,开创了明代影响全国的姚江学派。他肯定“圣人”和常人都有良知,其差别在于“圣人”的“良知”所在,天理纯全,而常人由于受习俗影响和私欲蒙蔽,“良知”被淹没,因而不知道“义理”。他认为:正因为“良知”人人都有,所以都有受教育的可能;也由于“良知”常被淹没,所以都有受教育的必要。通过教育,去人欲,求良知,这就是他的教育主张;从“致良知”人手,使常人“明人伦”,这就是他的教育目的。所谓“致良知”,就是“无善无恶心之本,有善有恶心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所谓“明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者而已。(注(1))他这种“去人欲”、“致良知”、“明人伦”的教育主教育目的,最终是为了培养具有封建道德、品质的圣贤人物,借此维护封建的伦常关系,巩固封建统治阶级的地位。这同当今社会主义的教育主教育目的当然是格格不入的,但是王阳明为实现他的教育目的而采用的许多教育、教学原则和教育、教学方法,是正确的,对现代教育、教学的改革和素质教育深化发展具有借鉴作用。第一,重视德育教育,把引导学生“立志”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每当王阳明讲学之初,必先“考德”,即检查学生品行,他对学生谆谆告诫“学必立志”,他说“立志,如树之种,只管精心培植,自然日夜滋长,枝叶繁茂。”“志不立,天下无所成之事;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御之马漂荡奔逸,终无所底乎。”(注(2))“志不立,也像不种其根而从事培拥灌溉,功苦无成矣!”(注(3))他又说:“志向既定,处处以‘致良知’为主,便能‘勤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尚未驾笃。’” (注(4))可见王阳明认为:如已立志学而圣人,便会全神贯注,克服困难,勇往直前,最终成为“圣人”,如志不立,则必将一事无成。虽然王阳明的主观意愿是要学生“立志为圣,”去延续封建烟火,但就其重视“德育”,强调“立志”的重要性而言,无疑是十分正确的。这也正是我们与王阳明的“共识”。今天,我们社会主义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振兴中华之志。因此,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第二,因材施教,各成其材。王守仁认为:“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中人以下的人,便与他说性,说命,他也不省得也,须慢慢琢 磨启发他

起来。”因此,教育者对学生施教,不仅要考虑学生认识发展水平的共性特征,而且还要注意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针对每个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就像良医之治病,对症下药,他说:夫良医之治病,随其病之虚实、强弱、塞热、内外而斟酌、加减、调理、补泄之,要在去病而已,初无一定之方,不同症候之如何,而必使人人服之也。王守仁认为,因财施教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各成其材”。他说:“因人而施之,教也,各受教育者:“各成其材”。他说:“因人而施之,教也,各成其材矣,而同归于善。”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其长处,教育者如能就其长处加以培养,就可能使他们某一方面的才能得到发展。笔者从教二十多年培养出来的学生中,根据学生个性、志趣、爱好等不同,正确引导教学,使发展各人长处。有的现为著名教练、国家高级教练、部队连团级干部、教授、专家、学者、优秀教师等各成其材。因此,今天,“因材施教”的原则,己为古今中外所公认,并被普遍采用,特别是新世纪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职业班的开设等。由此可见王阳明在教育上的杰出贡献。第三,强调“循序渐进”和“量力性”原则。他把教学比作植树,他说:“如树有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又加些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以是随其分限所及,若有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如尽倾上,便浸坏它了。”(注(5))教学如植树,也要“适度灌溉”。即“由浅人深”,循序渐进。他所说“随其分限所及”,就是指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即“量力性”。教学不能不顾学生的实际,盲目传授知识,否则将会事倍功半,甚至彻底失败,这就给为师者的一个极有益的启示:要使教学获得成功,必须从学生现有基础出发,逐渐加深和扩充,使之内化、吸收和提高。第四,提出“知”“行”相结合的原则。这是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在教学上的具体运用。他认为“知行合一”才是学习的“实功”。所以他说:思辩、行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则学之始,固已即是行矣。(注(6))显然,他认为真知必能行,不能行则非真知,所以学习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求得真正的知识。这是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这和孔子提出的“学而不思则阁,思而不学则殆”有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在教学环节上要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尽可能给学生创造观察、想象、思维、实践活动的机会,要教育学生学习是为了创造,创造又促进学习,在接受前人知识的基础上,在学习、运动、实践

中有所发现,发展又有新的创造。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历史、推动社会不断前进。思考能培养和开发人的智力。勤于观察、善于思考这也是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的一个重要治学方法。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观点和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第五,实施“寓教于乐”的儿童教育原则。王阳明主张必张依据儿童身心特点“乐嬉游惮拘检”的特点,进行“趋向鼓舞,中心喜悦”的教学。他说:“今教童子,必须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注(8))在教学内容方面是多方面而且有步骤的德智体音乐等较全面安排顺序也比较科学的,注意到动静交替,张弛结合。他主张给儿童以“歌诗”“礼”“读书”“体育游戏”诸方面的教学,尤以德育为先,每天“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或体育”的程序是比较科学的,注重儿童学生的德、智、体等多方面发展。在教学方法上带有一些比赛性质,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积极意义。根据王阳明这一教育思想,在教育过程中把“传道”与“授业”结合起来,且以“传道”为先,同时,还重视科学设计教学活动创设成符合教育对象身心特点的生动活泼、富于情趣的活动,从而收到儿童教育的良好效果,这对于我们今天教育值得借鉴。王守仁在学校教育中多次指明学校必须培养人的才能智慧,他说: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长于乐、长于政教、骑射、水土播植者等在学校中变能精其能、熟其事。守仁这种把德育和智育、体育相结合,而以德育为主,智体、能多处发展的兴学观点,要比孔子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主张来得合理,也较全面,能为社会多培养有才能之士。他的创新、思维、实践、开拓、进取的精神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不无借鉴作用。综上所述,王阳明不失其为古代杰出教育家的地位。今天。在科教兴国振兴中华,素质教育层层推进并向深发展之时,新的世纪迫切需求多样化人才。我们研究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很有必要。我们要学习他的创新思想、实践能力、开拓进取的精神,为国家培养一大批跨世纪创新开拓型的各类高优人才。这是我们教师应尽的职责。

更多相关推荐:
看透王阳明心学

看透王阳明心学人生须立志立志当高远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

王阳明心学经典语录

1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2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3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4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5人心之得其正者即...

“千古第一等人”王阳明的十大经典语录

千古第一等人王阳明的十大经典语录20xx0119王阳明被当年明月称为千古第一等人他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心学被认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他还领兵平乱剿匪用极少的代价闪电般...

王阳明十大语录

王阳明十大语录王阳明被当年明月称为千古第一等人他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心学被认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他还领兵平乱剿匪用极少的代价闪电般地彻底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作为史上...

王阳明十大劲爆语录

王阳明被当年明月称为千古第一等人他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心学被认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他还领兵平乱剿匪用极少的代价闪电般地彻底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作为史上极少见的立德立...

王阳明心学感悟

那些先生告诉我的从王阳明的心学谈起人生两次接受哲学一次是来这世界整整二十年的经历它缓慢沉积我的积淀一次是这学期短暂的听课它迅速让我吸收中华几千年历史的精华越长大反而不再有个体的过分张扬与自信变为感受到自身的渺小...

圣贤王阳明十句语录

王阳明被当年明月称为千古第一等人他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心学被认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他还领兵平乱剿匪用极少的代价闪电般地彻底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作为史上极少见的立德立...

明代心学领袖王阳明的圣狂

明代心学领袖王阳明的圣狂刘梦溪李卓吾的思想和明朝的心学领袖王阳明有直接渊源王学后劲很多都是他的朋友王阳明提出的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的主张对李贽影响极大李的著作中此类言论随处可见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孔子思想就被奉...

浅论王阳明心学之知行合一

浅论王阳明心学之知行合一与致良知姓名陈泓君学号3120xx505003摘要王阳明的心学体系把对封建伦常道德的外在式追求转向到内在于人心人心的良知就是一切价值的标准他的知行合一学说更有强调行动的一面这样道德自觉就...

我的王阳明心学之解读

王阳明心学之解读在王阳明之前有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朱熹提出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我的理解是通过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得出自己的认识就是格物致知通过不断地认识从而形成天理人一生的目标就是遵守和执行好天理的运行消灭个人的...

王阳明心学

王阳明心学王阳明字伯安名守仁浙江余姚人明朝伟大的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心学创立者少年时便胸怀大志以正心修身平治天下为己任后因体弱多病接触佛道思想并于家乡的阳明洞习道家导引术以养生因此以阳明为号青年时步入仕途后...

王阳明心学思想的诗化

王阳明心学思想的诗化摘要王阳明的诗歌创作与其心学思想是相呼应的通过对其诗歌的剖析可以深入理解他的心学思想借助诗歌这一载体王阳明将其心学思想中的心意知物概念通过诗歌呈现出来其心学思想的递进过程正是其诗歌内容的表达...

王阳明心学语录(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