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学思结合

时间:2024.3.24

学思结合,明辨笃行

学而不思则迷茫,习而不思则盲从;

学而不行则积压,习而不行则浪费;

思而不学则封闭,思而不习则空虚;

行而不学则粗野,行而不习则愚昧。

——新说《论语》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必须认真学习和进行思考,也就是说,学习和思考二者缺一不可。“学”是占有知识材料,“思”是思考分析问题。因此,孔子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精辟见解。就是说,光学习,不开动脑筋去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光空想,不学习,就会犹疑不决。我们今天常说的死读书,就是学而不思;而那些漫无边际的幻想,就是思而不学。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应当在学的基础上进行思考。他曾经向学生介绍经验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意思是,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去想问题,没有什么益处,真不如去学习。这就是说,必须先有一定的知识材料作凭借,才能有效进行思考;否则,就是凭空胡思乱想。孔子主张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是符合教与学的客观规律的。因为,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智力的核心问题。但思维能力是在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作为教师,必须用基本事实的知识来发展和增长学生的思考能力。

孔子认为有“生而知之”的“上智”,但也强调“学而知之”。他自己就是“发愤忘食”“学而不厌”的。他对学生也是以同样的精神要求他们学习的。他曾多次称赞颜渊“好学”,而严厉批评白天睡大觉的宰予,说他不好学习,就会成为“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粉刷)也。”所以,孔子提倡好学,“学而不厌”,“学而时习之”,“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但是,当你占有知识材料以后,一定要进行分析思考,才能消化理解。因此,孔子又强调独立思考,切问近思,追根溯源。他说过:“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意思是,一个人遇事不想?怎么办,怎么办?的,对这种人,我也不知道怎么办了。这是孔子批评那些“无所用心”的思想懒汉。因而,孔子把多闻多见作为求知的重要途径。他要求学生“多闻阙疑”,敢于发现问题。他还说过,好仁好智者,如果不好学,就会产生弊病:“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智不好学,其弊也荡。”由此可见,孔子学思结合的治学方法,是具有朴素的辩证法观点的。

孔子反对不懂装懂,而要求学生采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老实态度。因此,他提出要做到,毋意(不主观臆断),毋必(不绝对肯定),毋固(不固执),毋我(不自以为是),反对主观成见。他还提倡敢于承认错误、知错就改的精神。

孔子反对把学习停留在感性认识上,也反对唯心的苦思冥想的思维方法,而是主张在博学的基础上发挥思考能力。他的"阙疑"精神和宁缺毋滥的思想方法难能可贵的。他提倡“温故而知新”,知新就是从思考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或创造,从已知引申到未知。

有一次,孔子问子贡说:“赐也,。你以为我是多多地学习又能够记得住的吗?”子贡回答说:“对呀,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纠正说:“不是的,我有一个基本观念来贯穿它。”孔子所谓“一经贯之”,就是把见到的听到的知识,归纳成为一个中心原则,成为一个思想体系,把全部知识贯穿起来。孔子用亲身的经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种以身作则的教学方法,是值得重视的。

孔子学思结合的思想,对后来的教学理论和实践,曾经有过深刻的影响。孔子的学生子夏说过:“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就是对孔子学思结合思想的发挥。只有广泛地学习,且坚守着自己的志趣,才能“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并多考虑当前的问题)。

后来,孔子的这种学习过程被后人发展为五步学习过程,即《中庸》一书中的所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审问属于“学”的过程,慎思、明辨属于“思”的过程,笃行就是属于“行”的过程。这种五步学习方法对于我国历代士子的学习影响很大。这种五步学习的方法,与近代英国科学方法论的始祖弗兰西斯·培根所提出的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实验五个条件是相类似的。孔子和他的弟子能够在两千多年前提出这种比较完整的学习过程,是值得我们引为自豪的。


第二篇:孔子的圣学


孔子的圣学(一)

闫合作\文

引子

在《论语说》一书中,我们提出了孔子学说的新体系:文(成名学)、行(礼仪学)、忠(修心学)、信(知人学)。关于此书,引起媒体广泛关注的是“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唯有把女儿嫁给小人是最难将养了)一句的解释,而对孔学结构的新体系却没有关注。 对于《论语》中的章节,如果断章取义来单独解释,每一章都可以有多种解释,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说:“《论语》的词句,几乎每一章节都有两三种以至十多种不同的讲解。”两千多年对《论语》的新解很多,只是就单独的章句做出不同的新解释来,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因此在《论语》一书中,孔子的话若前后观照,很多自相矛盾。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一章是孔子孝慈观中慈爱子女的内容。在古代,父母对儿子的慈爱,是使儿子学有所长,建树于社会;而对女儿的慈爱,最重要的就是选一个好女婿了。我们将此章解为孔子的择婿观,无论是从字义上,还是从义理上,都是可以说的通的。在《论语》中,关于孔子给女儿侄女择婿的记载还有三章,可见孔子很重视择婿。

在《论语说》一书中,我们构建了一套孔学体系,将《论语》中的章节归属于这一学术体系来解的,使孔子的言行不再自相矛盾。我们对《论语》章节的新解,不是十章八章,也不是三十章五十章,而是四百多章,近90%的章句在新学术体系中与传统注解不同。我们将《论语》中的章句,分属文(成名学)、行(礼仪学)、忠(修心学)、信(知人学)进行重新编排,使人们对孔子学术的体系和内容一目了然。 《论语说》一书中建构的孔子学说新体系,与传统儒学对孔子学术的认识完全不同,我们称之为圣学。

总论、孔子的学说:圣学

儒学是不是孔学? 不是!两者不是对等的概念。儒学是后儒为适应统治者的需要而建立的辅政学说。孔子的学说是一门教人如何做人做事的为人之学,我们称之为圣学。 孔子教给弟子什么内容?《论语·述而篇》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行忠信是孔子教给弟子的学问而不是道德理念。 在《论语说》一书中,我们对孔子学说进行重新认识,提出“文行忠信”是孔子学说的基本内容。文是成名学,展示人才华的一门学说;行是礼仪学,规范人言行的一门学说;忠是修心学,开发人潜能的一门学说;信是知人学,研究人心理的一门学问。

我把在《论语说》中所发现整合的孔子学说称为孔子的圣学,以区别后儒为服务政治而建立的儒学。

何为圣? 圣字的繁体写法为“聖”,从耳从口从壬。“壬,善也,从人从士”(《说文解字》)。《说文解字》释为:“聖,通也。”就是指心神相通,做得最好为圣。 聖字的构字表义就是入耳而知情,出口而善言。听而心领神会,说则表达适当。 所谓的圣人,就是心灵和谐,举止适宜,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佛家追求成佛,只求解脱自己;道家追求成仙,也只是成就自己。而孔子提倡的成圣,是成为一个幸福自己并造福大众的人。 子贡问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就是圣。圣是能造福大众的人。佛道追求的不是造福大众,而是普度众生,只是让众生心灵得到慰藉,而不是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那么能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并使众人得到实惠是不是就是圣了呢?还不是,自己的心灵如果不能得到和谐与幸福,还不能算是做到了圣。

很多有成就的人,虽然事业成功,但心灵并不安宁。于丹教授讲过一个故事:一个人去看医生,说自己很抑郁,只有在工作的时候才能感觉到充实和幸福,而一旦回到家中,就感到孤独、焦虑、彷徨,心情苦闷。医生说:“剧院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喜剧演员,节目非常精彩。您去看看他的节目,可以调整自己的身心。”那位病人听了,久久没有吭声。当他抬起头的时候,泪流满面。他说:“我就那个演员。” 现代社会,这样事业成功而心灵倍受煎熬的人不是少数。现在的学校教育教给了人们技能,却从没有教给人们如何关注心灵的享受。功利目标的实现和人性的完美和谐如何统一既是个体生命的课题,也是整个社会的课题。 孔子的圣学,是造就心灵充实、并能适应社会,为大众服务之人的学问。 后儒将儒家学说的目标定为“内圣外王”,认为人们应该内修身心,外治天下。然而,世间普通人居多,不可能都去治理天下,“内圣”的目的是“外”也圣,应该“内外皆圣”:也就是不忧不惧、心理健康,举止适宜、事业有成。 圣学四道:文道,是成名的学问;行道,是言行的学问;忠道,是用心的学问; 信道,是知人的学问。 这四种学问,是任何一个成就事业之人必然要运用和遵循的学问。

孔子弟子记述圣学四道的顺序是: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而孔子阐述自己学术精髓时,顺序刚好是相反的,先信、忠,后行、文。 孔子说:“谨而信,泛爱忠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自知而信(知人),泛爱而忠(从心),循仁而行,剩下要做的就是凭借这些学识而文(成名)。”

我们也按信、忠、行、文这一顺序来谈孔子圣学的四道。

一、信道:知人的学问 “信”从人从言,“知人从言”之意,本义是了解人。因了解而能采取合宜的言行,后引申为信用、信誉。 孔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知人从言。言为心声,了解一个人主要是从言语来知晓。 古人说“事之至大,莫如知人”,可见知人是人生最大的事,不知人,则无法在人世中自如地生存。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有道德的人如果不能掌握知人本领,也不敢笃行道德。怎能说信道可有可无呢? 故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没有知人能力,不知怎么可以呢!

古人又说:“事之至难,莫如知人。”知人是最难的事,故孔子说:“不患莫己知,患不知人也。”

那么如何才能知人呢?《诗经》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意思是说砍斧柄啊砍斧柄,它的样子就在眼前。如何知人,也不远,就是先了解自己。

知人包含了两种意思:一是认识自己,一是了解别人。 《说文解字》载:“信,诚也。”“诚,信也。”信与诚都是“了解”之意,只是对象不同。

认识自己叫“诚”,了解别人叫“信”。

人最不了解的是自己。 古希腊有个故事讲了一个谜语:什么东西早上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很少有人能猜到谜底,因为人认识最不清楚的是自己。 我们对自己了解多少?很多人对自己内脏的部位根本就不了解,也说自己的生理机知了。 有一个笑话讲:一位学生理的学生威胁教授说:“如果你再不让我考及格,我就用刀刺进自己的心脏。”教授说:“这我倒不担心,因为我知道您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心脏在哪。” 实际上,我们要想了解别人,首先要了解自己。“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只要对自己有真正的了解,就可以了解到对方的心理。

《中庸》说:“至诚如神,可以前知。”“至诚”,就是对自己非常了解,能够与自己潜意识对话。 人有两种意识,一种是显意识,一种是潜意识。显意识是大脑意识,潜意识是身体五脏六腑奇经百脉的感觉。 我们的五脏六腑等器官的生理机能,是潜意识指挥的,不是大脑指挥的。 大脑加工信息,是理性思维的场所。我们感受信息能力的高低,是大脑处理信息的基础。

信是知人,知人从己,故孔子曰:“谨而信”。 孔子为什么说“谨而信”?谨是什么意思呢?“谨”就可以知人了吗? 为何说知人要谨呢?《说文解字》:“谨,慎也。”“慎,谨也。” 古文解慎为“诚”。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慎字今训谨,古则训诚。《小雅》‘慎尔优游;予慎无罪’传皆云诚也。又慎尔言也,《大雅》‘考慎其相’笺皆诚也。慎训诚者,其字从真。人必诚而后敬,不诚末有能敬者也。” “诚”是对自己的了解,是自知。《大学》说“诚其意”,就是了解自己的内心。

老子说:“自知者明。”自知,既有自己对自己的了解,又是自己对自己的感知。我们的五脏六腑奇经百脉都有预感能力,能捕捉他们的信息并进行破译,就可以有效地指导我们的行为。 谨慎现在的解释都是小心,这只是引申义。如何小心谨慎呢?其实就是自我感知,多了解自己,多感知自己,就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这就是谨慎。粗心就是感知能力迟钝,对错误没有感觉而造成的。 在孔子的圣学中,“诚信”不是玄虚的道德理念,而是为人处世的一种能力;谨慎也不是玄虚的要求,而是可以操作落实的能力:就是提高自己感官的感知能力。

粗心就是感觉能力迟钝造成的。 孔子说:“谨而信”,意思就是自知而能达到知人。提高自我感觉能力。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知则明”,而要自知,主要是内视,向内心感知。 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任何需求都可内求于己而不必外求。很多人总是向外求,向外求求来的往往是痛苦。 我们所要的东西都可以内求而得来,健康如此、财富也如此、幸福也如此。

健康不是外求而能得来的。每天与我们五脏六腑奇经百脉对话,感谢它们,赞美它们,当它们每天能快乐轻松时,我们的身体也就健康了,心情也就快乐了。

那么如何知人呢?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如果对自己能够有清楚的认识,就不怕不知人。

知人也有知人的方法 。 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样,人就没有能隐藏的。 要提高知人能力,曾参说的“日三省吾身”是最好的方法,每天都要反省“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与人交往是否了解了对方的言行? 我们当时也许不能很正确地把握对方的话中话,言外意,但事情过后,我们可以总结,提升这种感觉能力,使自己的判断力不断地提高。 知人能力的应用非常广泛,只要人活着,就要与人打交道,与人打交道,就需要知人能力。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如果没有知人能力,不知怎么可以呢? 工作、生活、交际都离不开信(知人)能力,特别是经商、从政,要知人善任,更需要知人。

孔子的圣学(二)

文/闫合作

二、忠道:用心的学问

忠道是开发心灵潜能的一门学问,是教人如何用“心”的学问。 忠,从心从口从丨,心口如一之意。忠就是心里如何想的,嘴里就如何说,行为就如何做——心言行一致。 做任何事,我们都说要用心去做,然而怎样才能用心呢,心该如何用才能是用心呢?有没有这样一门学问,来开发心灵的潜能呢?有。孔子圣学的忠道就一门开发心灵潜能的学问,是一门如何用心的学问。

忠,可以说是孔子圣学的核心,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一以贯之的是什么呢?曾参解释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说的“吾道以一贯之”的“一”就是忠。忠是什么意思呢,如心(恕)罢了。如心就是从心而为。

朱熹说:“中心为忠,如心为恕。”中读去声,正是心中所想为忠。《说文解字》:“如,从随也。”从心为恕,恕是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展示。我们知道,孔子对恕有一个解释:“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恕的意思是说不是自己心中真实想法,就不要展示给人。

“施”有两种意思,一是“施加”,一是“展示”。这里用的是展示、表现的意思。

忠是做人做事的基础。做人能“从心所欲”是最大幸福,做事“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是最高境界。

心灵是感知器官,大脑是思维器官,思考是将感知传送给大脑从而做出判断的过程。“思”从心从囟,指感知传送给大脑的过程就是思。思最关键的环节是感知,而现在人们在教育学生学会思考时不是学会感知,而只是学习思索。 没有感知这个前提,就不能接收到信息。信息的感知是思考的第一步,没有感知,就没有思考,再如何想也想不出个所以然来。 现在人缺乏的不是不会考虑,而是不会感知,捕捉接收信息的能力差。孩子的感觉器官迟钝了,也就不会思考。

比如,一个学生做应用题时算出亩产万斤的数字。老师会说:“你就没有考虑考虑亩产能万斤吗?”孩子缺乏的不是考虑,而是感知。他没有感觉,也就不会考虑。

有感觉才会有信息,有信息才会有思考。

而感觉从何而来?从感官而来。心是感知器官的中心,是主帅。 古人常要求人要静坐,要诚意,要内观,就是要经常感知内在器官的感觉。

将内在的直感与外接的信息综合处理,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 古人非常重视用心,凡事要求心先到,就是要先用心去感知,从而得出正确的判断。我们常说有人很敏感,有人不敏感。这敏感不敏感就是指心灵的感觉是否敏锐。

那么如何培养自己敏锐的感觉呢?

孔子给出的方法是“泛爱忠”。泛爱可以提高人们的感觉能力,可以使人从心所欲。

“泛”就是从内到外一圏圏扩展的波纹。泛爱就是从爱自己爱亲人从而爱别人爱社会。 人们总认为人是自私,都是爱自己的。其实,在生活中真正爱自己的人没有,或很少。很多人的自私,不是真爱,不是珍爱。很多人不会爱自己,或者说爱自己的方式不对,并不是真爱自己。 当我们爱一个人时会怎么做?会让他高兴,会说我爱你,会感激他为我们做的一切。 而当我们说爱自己时,是否对为自己生命付出最多的五脏六腑说过感谢的话,是否对它们说过我爱你,是否每天保护它们不让它们受到伤害? 没有,我们没有如此做过。我们不但不珍爱它们,而且每天都还要伤害它们。吃不易消化的山珍海味,是满足口欲而绝不是为了胃,反而是在伤害着胃;喝酒,是为了一时的刺激,却给肝胆造成极大的负担;吸烟,只是为了排遣一时的无聊,却没有想到伤害了维系我们生命的肺。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五色五音五味只是满足眼耳口外在感官的享受,对人的生命并没有实际的意义。常人往往注重满足口耳之享受,而不去考虑我们脏腑的需要。

“圣人为腹不为目”,而常人是如何做呢?是“为目不为腹”,只求外在的刺激,而不考虑维系我们生命的内脏的感受。

爱自己,首先要爱维系我们生命的内脏器官。

每天在起床时,对自己的所有感官问声好,说声“我爱您们”。它们就会快乐地为我们开始一天繁重的工作。当我们的器官每天都能快乐地工作,它们的寿命也就延长了。我们也可以长寿了。

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内求于己,可以得到我们想外求的一切。健康不是去跑步,不是去健身房可以求来的,而是要内求的。只要善待我们的内脏,他们能每天幸福快乐,就可以健康长寿了。 当我们吃饭的时候,感谢肠胃,感谢肝胆,感谢它们的付出,说爱它们。当我们经常说爱它们时,就不会为满足一时的快感而吃喝不该吃喝的食物。

人们常说:“好人不长寿”,“好人没好报。”原因就在于所谓的好人是太关注别人而不关注自己的人。忠道,可以让好人也长寿;信道,可以让好人有好报。

爱自己是泛爱的第一层,第二层是爱父母。 爱最主要的体现是让对方高兴。爱父母很简单,给父母一双耳朵就行,父母说什么听什么,一切是是是,对对对。天下父母就顺心长寿了。 有人会说父母说的不对也要说是是是对对对吗?是,父母说什么,都不要争辩,过后自己该怎么做还怎么做。父母知道了,会生气,会批

评,这时我们还是是是,对对对地承认错误。只要我们做的对,父母会认可结果的。

有人会说,你这不是做假吗?这还是忠吗?

忠不忠看自己的内心怎么想。如果心里想的是爱父母,让父母高兴,说是是是对对对不就是忠吗? 如果心里想的不是父母而事情的对错,自然要和父母叫真,分出一二三四五来,这时气得父母半死,是爱父母吗? 我们一方面教育孩子要真诚,一方面说着善意的谎言。这是一个矛盾体,如何解决?

“忠”这个理念可以解决。只要是心中所想就不是假话。为了安慰病人,我们会说我们想让病人听的话,这就是忠。这是我们想让病人听的话啊。

“忠”的要求是:在生活中,要说心里所想说的,并不是说真的。“忠”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真实感受并不就是事实。

“泛爱”的第三是爱艺术。

美好的艺术可以陶冶人,可以使我们的身心更敏感。 音乐可以开耳,美术建筑雕刻可以开目。一切给人美好感受的艺术都是乐。前人说《乐》失传了,其实并没有,留传下来的一切艺术都是乐,而不只是音乐是“乐”。

开耳的人可以听出言外之意,开目的人可以看出举止之意。 听出“言外之意”就是开耳,看出“举止之意”就是开目。

乐的主要功能是打开心智,心智打开了,情操自然就有了。有高尚情操人,道德品质自然就好。

因此孔子教弟子学写诗,学弹琴、学唱歌,学画画等。

做这些的目的就是使人心灵高尚,使人心灵敏感,使人“从心所欲不逾矩”,凡事从心而为,就可以开发出心灵的巨大潜能。

开发运用心灵潜能的人,必然能更好地成就自己的事业。

三、行道:规范言行的学问

荀子说:“夫行也者,行礼之谓也。”

行,就是一门礼仪学,是规范人们言行的学问。

戒律规定的是不能做什么。

规则规定的是应该做什么。

而礼规定的是怎么做该做的。

礼分为两部分:仁和义。仁是礼的思想,义是礼的形式。 礼是仁与义的和谐统一。

何谓仁?

仁是没有缺点的完美境界,是人毕生都要追求的心灵境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而且这缺点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孔子在回答不同弟子问仁时,回答都不一样。

仁很难做到,孔子从不轻易许人仁。

但仁也很容易做到。因为一时的仁容易做到。

孔子说:“吾欲仁,斯仁至矣!”我只要想做到仁,就做到仁了。当我们听到英模感人的报告,或当我们受到某种感动时,这时我们的心灵没有任何的私心杂念和卑鄙念头,全身心是为人类服务,为社会奉献,这时,我们就做到了仁。但是,这一仁的精神境界我们不能时时刻刻保持。就像毛泽东说的:“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一时达到仁也不难,难的是长期做到仁。因此孔子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而矣已。”颜回能做到三个月心不违仁,其余只是能坚持一天。

仁就是心灵的纯洁的高尚,是自觉自愿地去循礼的思想基础。 只有好心也不行,必需表现出来才能为人所知。这好心就是仁,如何表现就是义。 我们常说常听一些客套话,这些客套话就是表达内心感情的语言形式。没有形式,也就体现不出内容。只有形式而不是出于真心,也就不叫礼。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仁与义是做人的两方面规范。仁是思想,是内在想法;义是言行,是外在表现。

老子说:“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是极致。意思是说要强调仁而不重义,就是不要重形式,那么百姓就会真正孝慈了。如果太重形式,人们追求的往往是给人看的而不是真正的心灵所为了。《庄子》记载一个故事,宋国有一个人死了父母,非常悲伤,于是形销骨立。宋君听说

后就给他做了大官。于是很多人为了做官,在父母死后就自残,以表现自己的孝心。

追求形式,往往使人去做假。

孔子重仁,原因就在于此。 在先秦,儒墨关于义利问题的争论,还只是义的内容的争论:义与利是包容还是等同的问题。

墨家认为:“义,利也。”义就是利,不能给人带来物质利益的东西不能定为义。如音乐、舞蹈等,墨家是反对的。而儒家认为有益于人精神需求的,也应纳入义的范畴。故儒家提倡乐。

义包括了精神需求,也包括物质需求。 而后儒将义与利完全对立,使义完全变成的抽象的道德理念而难以触摸。

义就是言行应遵循的准则。

自觉自愿地遵循了义才是礼。

礼可以使人言行举止适宜,而仁是基础。

举止适宜就是中庸行为。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只要是中庸行为,就是道德行为。

什么是中庸行为?适宜的举止就是中庸行为。 中庸行为不是妥协,不是退让,不是不偏不倚,而是根据时间、地点、对象等不同情势做出最佳判断采取的相应言行。

比如说对人“残酷无情”是不是中庸行为?

要看在什么情势下采取这一行为了。

如果只看“残酷无情”,会认为不是中庸行为。对同志若如此,就不是中庸行为;而对敌人如此,就是中庸行为。

符合了礼的言行才是中庸行为。

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里所说的礼,就包括了思想和形式两方面规范——仁与义。非礼的,做到不视、不听、不言、不动,做到了只是合“义”,还要做到“不想”——仁,才算循礼。不视不听不言不动容易,而要做到也不想,就难了。孔子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而已矣。” 循义容易,而在循义的时候也做到仁,就不容易了。因此孔子感叹:“人而不仁如乐何?人而不仁如礼何?”

为什么说不仁不义是禽兽行为,因为连思想和行为都不是人了。 在中国传统美德中,认为忍是一种美德。“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在佛道儒及其他宗教学说中,都认为忍是美德。当别人打你右脸的时候,左脸也伸过去让他打;别人要你的衣服时,把内衣也给他。甚至认为忍让是增德的途径和方法,当别人打你骂你的时候,如果你不还手不还口,就增加自己身上的德。这些看似美德的东西,都是孔子的反对的。

有弟子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德报德,以直报怨。”有人问用恩德来回报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要用恩德回报恩德,用“直”回报怨恨。

直的行为,就是根据情势来回报怨恨。当别人冒犯自己是无意的,那么要一笑了之;如何别人是恶意的,就要针锋相对地回击。坏人都是好人惯出来的。

有人说孔子这话是与老子中“报怨以德”唱反调。报怨以德与以德报怨是两回事。在这两句话中,“以”字的意思并不一样。“报怨以德”的“以”是“给”的意思;“以德报怨”的“以”是“用”的意思。“报怨以德”意思是打击别人是给别人德;“以德报怨”是用恩德来回报怨恨。 老子的意思是,如果天天想着打击别人,给别人穿小鞋,实际是增加别人的能力。人在生活中的知识很重要,而比知识更重要的是经验。而经验是经历中得到的。当我们人为地给别人增加挫折时,实际是在增加别人的经历经验。老子讲的是如何对人,要宽容待人,不要想着害人,害人也是佑人。 而孔子讲的是如何对事,对事要分别对待,不能做老好人。这样社会才能纯洁。孔子说“见不善如探汤,见如不及,吾闻其语矣,吾见其人矣。”孔子对“乡愿”老好人思想和洁身自好的隐士行为是批判的。 孔子提倡的行为准则,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能力,不是抽象的道德理念,不是好人吃亏的哲学逻辑。

四、文道:展示才华的学问

《说文解字》:“文,错画也。”文是物体的表饰。

鸟兽之文是羽毛,人之文是名声。

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说:“名实相符,这样才是君子。”有名无实是妄人,有实无名是隐士。 君子是拥有才华而为社会服务的人。故除了要有真才实学外,还要有名声,不然不为人所知,如何能为社会服务呢?

孔子重名,其文道就是成名学。

荀子说:“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琢磨使玉放出光泽而使人认识到其价值;文学使人展示其才华而使人重用。

荀子说:“君子能为可贵,不能使人必贵己;能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孔子的文道,就可以使人贵己用己。

当时也有人反对孔子的成名学。《论语》载:棘子成问:“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君子只要修炼自己就行了,何必求名呢?

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贡打了个比方,说人若不求名,“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也。”——去了毛的虎豹皮就如同犬羊皮了。鞟,是去了毛的兽皮。没有毛,我们就区分不出哪是虎豹皮,哪是犬羊皮了,而二者的价值是天壤之别的。 人如果不求名,不展示自己的才华,就不能为人所知。君子小人也就没有区分了。

社会上有太多的“怀才不遇”,其原因不怨领导不怨社会,最主要的原因是自己没有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不能为人所知,从而不能为人所用。

在《论语》中,君子展示才华、求取名声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多学习,多讲说,多交际,多教人。

求名要求实名,要有真才实学。孔子说“以学文。”——凭学识成名。 学习才能具有真才实学。《论语》中记载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很多。孔子做为一名教育家,他的教育智慧如“喻、诲、言、范”四种教法和“问、说、见、习”四种学法 ,至今也是教学中非常实用的教育方法。 展示自己才华的方法有一种是多讲说。孔子非常注重学生讲说能力的培养。 两千年来,特别是宋明以来,中国的道德理念中一直鄙视能说会道的人,认为祸从口出,提倡人讷言寡语。因此至今中国人不善言谈,不善于表达感情,不善于演讲。 而在先秦,中国文化中是非常强调讲说能力的,以能说会道为荣。百家争鸣,就是靠口才。 孔子非常重视弟子的口才培养,认为人要善于讲说,多讲说,才能为人所知,才华才能不被埋没。

孔子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以约,失之者鲜矣。”——古人以讲说不出为耻,只是做到还不够。用讲说来要求自己,错失的人就少了。

孔子紧接着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说的也是同样要求人们多讲说。

“讷”从言从内,指内心的语言,即感觉。内心的感觉不易表达,故“讷”引为不会说。

“讷于言”意思就是“把内心的感觉表现为语言。”“敏于行”就是把是把思维付诸于行动。 内心的感觉不容易表达。诗人就是把常人能感觉到而不能表达出来的感觉用语言写出来的人。

孔子说“君子欲讷于言”就是说君子要做一个善于表达内心感受的人。

注重交际就是广交朋友。朋友越多,名声越大。

成名最主要的方法是教人。 教的人越多,名声越大。桃李满天下,也就名满天下了。孔子之所以两千多年来,一直受人尊崇,就是因为他教育的功绩。凡读书人,都先拜他为师。 孔子周游列国,有人说孔子是求官。孔子若求官,哪都可以求个一官半职。他周游列国的目的就是传播自己的学说。

有人问他:“子奚不为政?”——你为什么不去从政?

孔子说:“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只要使兄弟孝悌,就可以影响到政治。教育百姓也是从政,为什么非做官才是从政?

两千多年来封建专制社会一直是“官本位”而不是“学本位”。实是对孔子思想的曲解。孔子认为自己“五十而知天命”,就是知道自己的人生使命。

“天命”就是天生的使命,就是人生使命。孔子知道自己的人生使命就是宣传自己的学说,造福百姓,因此而周游列国,传讲自己的学说。

孔子弟子子夏说过一句话:“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这句话后人误解更深。

“则”是“就是”。学识好就是做官,官做得好就是有学识。做官是造福百姓,有学识也可以造福百姓,而且比做官造更大的福。

孔子就是因为其学识而被人敬仰至今的。

教育是成名的重要方式。 孔子的教学法也是最简单、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整合总结的孔子教学法只是八个字。教法是“喻诲言范”四个字,学法是“问说见习”四个字。这八个字是教育的基本元素教学。 现代社会,是广告社会,人们已经开始注重宣传。这是在行为上已经做到求名,而在做人这一道德理念上,人们对此还不能完全地接受。

结论:为人的圣学

佛、道强调的是解脱自己,是“为己之学”;儒学强调的是外王,服务政治,是“为政之学”。孔子的“圣学”是“为人之学”,是如何使人内心和谐、事业有成的学问。

孔子的圣学包括四种学问:文(成名学)、行(礼仪学)、忠(修心学)、信(知人学)。

关于孔子圣学的具体内容,在这篇万言的文章中是无法阐释清楚的。这篇文章只是对《论语说》中孔子学说的补充和简介。 人活着就必然要与人打交道,人必需知己知人,才能交对人、用对人。每个人都要学习、研究、运用的一门学问“人”学,这就是信道。

忠道,使我们学会用“心”做事,开发心灵的潜能,做出更大的成就;忠道,使我们心灵和谐,内心活得坦然,成己达人。 行道使我们知道该做的事如何做,言行适宜,举止得当,能很好地适应社会。 能力有了,学识有了,这还不够,还要展示自己的才华,才能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做出最大贡献。文道就是这样一门学问。 文道使我们知道应该展示自己的才华,知道如何展示自己的才华,使自己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不致埋没自己的才华。

孔子的圣学一门关于如何做人做事的学问。

任何一个成就伟大事业的人,必然有意无意地遵循了这一学说。 任何要成就自己、成就事业的人,也必需遵循这一学说。 孔子的圣学不但使人事业有成,也使人心灵和谐、健康长寿。

更多相关推荐:
407-1、《论语十则》中孔子论述学与思关系的语句是(

1论语十则中孔子论述学与思关系的语句是2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借助想象描写雨后景色的语句3雨是古代诗人笔下常见的景色如渭诚朝雨挹轻尘请再写出两句含雨的诗句4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诗句1描写友情的诗句A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

孔子名言的意思

孔子名言的意思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qq释义君子和小人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君子的胸怀坦坦荡荡光明磊落无怨无悔如春风吹拂象秋月挥洒看山河大地阳光明媚而小人却愁肠百结怨天尤人心胸狭窄猜疑嫉妒视人生如坟场地狱1温故而...

孔子的75句名言及注释

孔子的75句名言及注释正心修身篇1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释义孔子说一个人的质朴要是超过他的文采就未免有些粗野文采要是超过他的质朴又未免有些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结合的匀称均衡那才称得上大雅君子...

孔子的名言

孔子的名言悬赏分10解决时间20xx11111719急孔子的名言提问者比比挖一级最佳答案不学礼无以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

孔子的经典名言

孔子的经典名言修养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选自于论语学而解读我每天多次检查自己替人谋划事情有不尽心尽力的地方吗同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地方吗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还有不温习的吗引申为一个人上...

作文素材——圣人孔子的名言名句

作文素材圣人孔子的名言名句正心修身篇1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释义孔子说一个人的质朴要是超过他的文采就未免有些粗野文采要是超过他的质朴又未免有些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结合的匀称均衡那才称得上大雅...

孔子治学名言

第一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注释1学而时习之时时时经常习演习复习2说同悦译文孔子说学了又经常复习它不也是高兴的吗点评这里孔子掌握了一条很重要的学习规律对有的需要牢记加深理解的文化以及又有些复杂的文化看一遍两遍是不行...

孔子的名言 中英文介绍

Confucius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LearningwithoutthoughtislabourlostthoughtwithoutlearningisperilousTostudyandnotthink...

孔子关于孝顺的名言

孔子关于孝顺的名言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

关于好好学习的名言

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的怪癖培根聪明的人有长的耳朵和短的舌头弗莱格重复是学习之母狄慈根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么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利希顿堡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

关于学习的名人名言(中外汇总)

关于学习的名人名言中外汇总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6兴于诗立...

关于学习的名人名言(1)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孔丘春秋时代思想家教育家引自礼记学记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刘向西汉经学家文学家引自说苑多见者博多闻者智拒谏者塞专己者孤桓宽...

孔子学与思的名言(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