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孩子的请注意一一郑渊洁告诉家长

时间:2024.4.20

有孩子的请注意一一郑渊洁告诉家长:孩子安全最重要。

1、警惕汽车。汽车成为戕害未成年人的第一杀手。家长要告诉孩子不在停放的汽车前后玩耍。告知孩子从右侧门用左手开车门下车。

2、常年备哨。在孩子的枕头旁边常年放一个哨,遇到紧急状况吹哨,能逢凶化吉。如地震时被压下瓦砾下呼救;如孩子一人在家时有坏人撬门,孩子在门内突然吹哨,坏人没准从此就精神失常了 。

3、不踩井盖。请告诉孩子不踩井盖,遇到井盖绕过去。有的井盖不牢固,可能颠覆你。靠别人不靠谱,靠自己最靠谱。要对孩子进行全方位安全自我保护教育。

4、三人行相对安全。告诉孩子不要单独去同学家,三人行相对安全。不要在房间里和他人单独相处半小时以上。孩子要主动将朋友信息(姓名性别、电话、住址)告诉家长。

5、回旋余地。请告诉孩子不要将身体的一部分放进狭小空间,如将手指往瓶子口里插,将头伸进院墙铁栏杆的缝隙,以免被卡住。身体和思想一样需要自由。

6、孩子的安全最重要。 生命无价。家长要对孩子进行这样的教育:遇到危险时,保全生命是最重要的,任何物品都不能和生命相提并论。曾有学校发生火灾,学生为了拿书包丧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7、别把笔变成匕首。孩子在学校手里拿得最多的物件是笔。家长和老师要告诫孩子,笔能变成匕首,误伤同学或者自己。学校时有学生被笔扎伤的事件。笔能写出千古文章,也能伤人。

8、尿能帮你在火中逃生。教孩子遇到火灾如何逃生。例如火灾时很多遇难的人是被烟熏死的。孩子遇到火灾,如果身边没有水源,可往脱下的衣物上撒尿,再将被尿液淋湿的衣物捂住口鼻逃生。

9、别把指甲和趾甲剪太短。你给孩子剪过指甲和趾甲吗?别把孩子的趾甲和指甲剪得太短,指甲和趾甲剪得太短会成为刺向孩子的尖刀,导致甲沟炎。

10、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让别人碰。作为家长要反复告诫孩子,校长和教师性侵学生并非个案。作为家长,孩子一旦

被老师性侵,请不要找学校领导,而是直接打110报警抓老师。

11、冷落它。请告诉孩子少吃或不吃冷饮。热衷吃冷饮,会将孩子的健康打入冷宫。冷饮在制作过程中会添加糖或甜味剂、香精、防腐剂等。

12、 根深叶茂。请告诉孩子,肾是人体内重要器官。把人体比作大树,肾就是树根。憋尿会增加肾脏负担,还能导致肾盂肾炎膀胱炎。告诉孩子不要憋尿。老师拖堂伤害学生肾脏。

13、 养精蓄锐。童年保证充足的睡眠是为人生养精蓄锐。作为家长,作为孩子,如何在应试教育繁重的家庭作业压力下保证每天睡足10小时?孩子睡眠多,梦想多。

14、拒绝暴光。在阳光下长时间暴晒,特别是中午,会灼伤皮肤甚至诱发皮肤癌。请告诉孩子要规避长时间暴晒,保证皮肤安全。

让孩子记住父母的名字、手机无论发生任何事,在别人的帮助下是可以找到你的。热心的好人还是存在的!


第二篇: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郑渊洁


郑渊洁: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09-09-11 文化 《皮皮鲁总动员》

近年在教育领域对家长误导最严重的一句话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家长由于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通过各种培训班给孩子超前大满灌与其年龄不同步的知识,揠苗助长。

倘若将人生形容为一场竞赛,“起跑线”的比喻是恰当的。但是,“输在起跑线”上只适合短程竞赛,例如百米赛。如果是马拉松那样的长跑,就不存在输在起跑线上的担忧。相反,马拉松比赛赢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往往由于没有保存体力,致使起个大早,赶了晚集。

由此可见,父母是否应该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看家长对孩子寿命的预估。如果孩子的人生属于短跑,只有区区十几年,您一定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都知道百米赛的关键往往是起跑,起跑领先了,就成功了一大半。但是假如家长对孩子的寿命预估较长,就相当于孩子的人生是参加一场马拉松长跑竞赛,起跑线是否领先就不重要了。马拉松竞赛的特点是谁笑在最后谁笑得最好。

长跑的要诀是保存实力,这和孩子学习知识的道理一样。当孩子没有一定的阅历时,给其灌输与孩子的年龄不相符的知识,孩子没有生活经验,对知识的感悟不会深刻,不但没有共鸣感,甚至会厌恶。

衡量教育是否成功,不是看分数,而是看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如果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说明教育成功了,反之则相反。受教育者对于所学知识感兴趣的程度,除了老师的教授方法,还取决于孩子对知识的感悟程度。

举个例子,一个5岁的孩子对于《静夜思》只是机械背诵,而一位远离家乡的20岁青年如果第一次看到《静夜思》,可能泪如泉涌,百感交集。

20多年前,某大学的少年班家喻户晓。如今,这些昔日的神童几乎全军覆没,没有一个成为栋梁之才。这些孩子没有输在起跑线上,但是他们或父母将人生的马拉松赛跑误判为短跑,拼尽全力赢在起跑线上后,后劲不足,最终败北,贻笑大方。

买过新汽车的人都知道,新车有磨合期。在新车的磨合期,车速不能太快。只有这样,这辆汽车未来才能风驰电掣。如果在新车的磨合期高速行驶,汽车就会早衰,该急速行进时,就会力不从心。假设将人比喻成汽车,人的磨合期就是童年。在童年,不能满负荷运转,要适度磨合。如此,孩子到了成年,才能快马加鞭,后劲十足。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有想象力的人才能进行创造性劳动。

想象力和知识是天敌。人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想象力会消失。因为知识符合逻辑,而想象力无章可循。换句话说,知识的本质是科学,想象力的特征是荒诞。人的大脑一山不容二虎:在学龄前,想象力独占鳌头,脑子被想象力占据。上学后,大多数人的想象力将被知识驱逐出境,成为知识渊博但丧失想象力终身只能重复前人发现的知识的 1

人。很少有人能让知识和想象力在自己的大脑里共存,一旦共存,此人就是能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成功人士了。在孩子童年时,让其晚接触知识,有利于想象力在孩子的大脑瑞安营扎寨,倘若孩子成为想象力和知识并存的人,您就能给大师当爹当娘了。

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输在起跑线上,能赢得人生。赢在起跑线上,能输掉人生。欲将取之必先与之是大智慧。

衡量教育是否成功,不是看分数,而是看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如果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说明教育成功了,反之则相反。受教育者对于所学知识感兴趣的程度,除了老师的教授方法,还取决于孩子对知识的感悟程度。

点评:这话说的太好了,兴趣决定是我要学还是要我学,是有创造力还是没创造力。 中国的教育啊,就是塞东西放学生肚子里,塞满了正好当个流水线的工人,没创造力。

“完美”母亲的不完美之处 11-12-09 育儿 曾奇峰

有一部培训心理治疗师的英文录影带,内容是关于母婴之间互动关系的,看完后印象非常深刻。

看录影带之前,老师简单地介绍了一下母亲的背景:29岁,出身名门,各方面都几近完美。有金融方面的硕士学位,在一家著名公司担任高层管理人员,年薪是一般工人的十多倍。其夫大她四岁,某大学博士、副教授。两人两年前结婚。录像是在他们的儿子八个月时拍摄的。

开始放录像。豪华的房间,豪华的家具,虽然儿子还小,但一个二十余平方米的房间里已经放满了各种各样的玩具。孩子的母亲一如大家在听老师介绍时的想象:年轻、漂亮、气质不凡。孩子在睡觉,母亲在厨房准备孩子的食物。孩子的哭声从卧室里传出来,母亲放下手头的事,去抱孩子。孩子在母亲怀里仍哭,母亲想尽办法,抱着孩子来回走动、轻声细语地跟他说话、给他喂奶、在他手里放一个玩具、抚摸他等等,全都不管用,孩子还是哭。从画面上看到,母亲的面部表情没有什么变化,但动作明显地变得有些生硬、粗暴。最后一个片断是,母亲把孩子轻轻地、但却很坚决地丢到床上,说:你要哭就哭去吧。

看完录像,老师给学生作讲解。他说,在摄像机发明之后,心理学家用它来研究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的母婴关系。大家都知道,一个人的人格的形成,与他早年跟父母的关系直接相关;或者换句话说,是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和态度造就了孩子的人格。通过摄像机这样的科技产品,我们能够准确地记录在母婴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并可以通过观察推断发生的这些事件对孩子的成长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老师接着说,这部片子是二十多年前心理学家拍摄的很多片子中的一部。它之所以很有价值,是因为二十多年以后,片中的婴儿长大了,却因严重的人格障碍去看心理医 2

生。从这位母亲的资料中我们知道,她是一位来自很好的家庭、受过很好的教育、又生活得很美满的女性。她的一切都近乎完美,而且,她也确实是一位对一切都要求完美的人。在做母亲之后,她同样会要求自己是一个完美的母亲,不容许自己有一点点不好。但是,孩子是“不完美”的,他们会弄脏衣裤或床单,会无缘无故地哭,会做这样那样的“错事”,等等。一个过分追求完美的母亲,会把孩子的“不完美”看成是自己的不完美,这会使她产生前所未有的挫败感,这种挫败感可以直接导致她改变对孩子的态度,加强她对孩子的控制,以便使孩子更加接近她所要求的完美的标准。

从录像中我们可以看到,母亲想了一切办法使孩子不哭,但没有用,母亲就开始变得焦躁起来。我们可以推测一下,母亲的心理活动可能是这样的:我做了这么多努力,你还是哭,这说明我不是一个好母亲。然后内心里开始堆积愤怒,这一愤怒也许开始的时候是针对孩子的,因为孩子的糟糕的状态打击了母亲的自我完美感。但是,她不会允许自己将愤怒直接发泄到孩子身上,她唯一能够允许自己做的,就是以高标准作为“幌子”来要求孩子。这样的心理活动被掩盖在她内心深处,连她自己都不会意识得到。在可以意识得到的层面,她会这样安慰自己:我这样做是为孩子好,是为了使他将来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人。

除了这样的录像研究之外,还有其它形式的研究都证明,在一个有完美主义倾向的母亲的养育下,孩子会受到过多的控制,他的先天的、本真的生命力会受到压制,他也许会成为一个非常符合社会和他人的要求的人,但他很难成为一个自我得到了充分发展的人。孔夫子在两千五百年前就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翻译成白话就是:一个人,如果他先天的特质超过了文化对他的影响,那他就会显得过于野性;如果文化的影响胜过他的先天特质,那他就会显得过于酸腐,不知变通。按照鲁迅的说法,文化就是限定,就是让人在一系列的规则下待人接物。对人类的每一个个体来说,文化的限定作用是通过父母来传承的。

在我的临床工作中,就遇到过很多青少年案例,这些青少年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他们“不幸地”都有一个近乎“完美”的母亲。作为心理治疗师跟这样的母亲打交道,很多时候会觉得很难受。比如她会同样以“完美”的标准来要求治疗师,似乎治疗师只有一切都听她的才能够解决她孩子的问题。治疗师当然不会听她的,如果听她的就只会让他的孩子再遭受一次伤害。治疗师要做的是温和地排除“完美”母亲的干扰,与她的孩子建立一种全新的、没有过度控制的关系,让孩子的自我慢慢地成长。

也许,对这样的“完美”的母亲来说,真正的完美应该是再学一点心理学的知识,为了孩子,同时也为了自己。实际上有很多的母亲已经在这样做了,用其中几位母亲的话说,这样的学习,使她们能够跟孩子一起健康地成长。

3

乐观——孩子的心灵免疫力 11-12-09 育儿 教育

笑容差异

不知大家有没有看过这样一个报道:美国一位心理学专家琳达·卡姆拉斯在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发表报告《中美儿童发展》,其中,通过对40多例中美儿童笑容的记录、比较和分析,以及对两国儿童心理及性格差异的深入研究,发现三周岁美国孩子的微笑要比同龄的中国孩子多55.6%。她还总结,中国父母在易发怒程度上要比美国父母高出26%,在严厉程度上则要超出52.2%。

另有美国河郡学院心理学与教育学教授卡萝尔·亨青格的研究表明,与美国儿童相比,中国儿童发生内向孤僻、焦虑和社交问题的比例分别高出92%、1.3%和138%。

前面那个报告,感觉研究对象的数目比较小,不知是否够科学有说服力。但不管怎样,我想这里确实能反应出一些问题。不知有没有专家拿婴儿来比较,看是不是中国的婴儿也哭闹较多。

其实不用心理学家去研究,在快乐程度这方面,中美儿童的差异我们一看便知。我猜,很多家长为了孩子而移民,不只是要出国读书,也是想让孩子有更快乐的性格。

这里很值得我们去琢磨的是,研究对象是三岁的幼儿,因此我们不能把这个现象归因为应试教育。

仔细去想,我觉得其中的原因比较复杂。首先,我不知道不同的民族,快乐的基因究竟有多大差别,但是我猜测,妈妈们快乐程度的差异应该是能够影响婴儿乃至胎儿的。中国的妈妈们是否很快乐,这大概直接影响了中国孩子的快乐程度。

其次,婴儿的身体状况、生活条件也都很有关系。我见过一些生长得比较瘦弱的婴幼儿,好像相对更爱哭闹一些。在婴儿的生长过程中,环境的舒适度和允许的自由度也都是影响因素。国外很多家庭里地上是地毯,屋里温度适宜,卫生较好,孩子满地爬,受到拘束较少,自由探索更多。

另外其它大环境,空气、食物、噪音,等等的影响,也要考虑在内。外国地广人稀,因此对环境里的细菌病毒顾虑较少,我在澳洲时曾见过有人买来的苹果不洗在裤子上蹭蹭就吃,很乡土!我们现在出门要查看污染指数戴防毒口罩,很科幻!

此外,中国文化情感含蓄内敛,大的人文环境跟美国有太多不同。由此自然又想到日本。同为含蓄的东方文化、同样有激烈的升学竞争,日本孩子为什么也显得更快乐?我想起最近看到的一些关于日本学前教育的介绍,其中印象比较深的一条就是,日本人认为学前阶段要学的最重要的一项不是知识,而是——笑眯眯!

而随着孩子长大,养育方式的影响就越来越大。在养育观念上,尽管现在有了很大变化,但传统观念仍然根深蒂固,特别是很多家庭里实际上的养育者是老一代人??

而这些,还是在应试教育尚未染指的阶段。如果再考虑到后面应试教育的影响,那么中国孩子仍然还能有笑容残留,这倒是值得专家去研究的奇迹了。

4

然而,这还不是笑容少的全部原因??

对快乐的误解

现代人逐渐发现,我们对于什么能带来快乐,是有很大误解的,或者说是对怎样能让孩子感知快乐有误解。而这种误解在中国的特殊环境里被严重强化了。

比如说,大人们每天工作生活辛苦,所以就认为不干活是快乐;大人为物质追求而奔波,所以认为物质极大丰富是快乐;大人每天受到很多限制拘束,所以认为彻底自由是快乐;害怕失败,所以认为永远胜利是快乐;缺乏认可,所以认为被人夸奖是快乐;缺乏关爱,所以认为能经常收到礼物是快乐;惧怕困难,所以认为一帆风顺没有阻力是快乐;生活环境粗糙,所以认为舒适安逸是快乐??

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这些真的能带来快乐吗?

究竟什么能给孩子带来快乐呢?也不必问专家,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孩子过来的,所以只要仔细回想,就不难总结出来:独立自主、创造、成就感、被尊重、自由、规则、能力、克服困难、对周围有影响、期盼、进步、自己的空间、劳动、表达自己、被理解和被倾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是不是这样的呢?

所以,家长努力使孩子物质极大丰富,这并不能提升孩子的快乐度,相反,这会使孩子更不快乐,因为他没有体验过珍惜和期盼,只是变得对物质更不敏感了。而当日后长大了,他的物质标准有一点下降,他就会觉得痛苦不堪。天天吃美味不是快乐,偶尔吃才快乐。总得到礼物不是快乐,对礼物的期盼才是快乐。

同理,让孩子为所欲为不是给他快乐,让他学会在规则中自律,在规则中享受自由,才是快乐。一切都替孩子做了,这更是在剥夺他快乐的权利。让孩子劳动、看到自己的影响和价值,这才是给孩子快乐。

不真实的夸奖更不是给他快乐,而是在培养孩子习得性无助。随时都夸奖等于没有夸奖。当孩子看到自己不论做什么都得到同样的夸奖时,他就会发现自己做不做都一样,努力不努力都没有区别,他就学到了无助。当发现自己不能通过努力而造成影响时,他就会放弃努力。

总之,快乐不是一步到位,而是有落差的过程。对于孩子尤其如此。我们通过让孩子感知落差,才能培养他对快乐的感知力。

这些对快乐的误解并不只是中国家长的问题,但是,或许由于我们的生活更艰辛、环境更粗糙、心里压抑了更多东西,而且我们对孩子的劲头也更足,所以就表现得更明显。

真正了解快乐,我们才能给孩子快乐。

学习乐观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用狗做了一项经典实验,发现了“习得性无助”这一现象。就是说,人或动物会因为不可控事件而不断遭受挫败,于是感到自己 5

对一切都无能为力,进而丧失信心,放弃努力,陷入无助和绝望。心理学家发现,这种悲观无助的心态不仅是通过经验学到的,而且还可以传染,影响他人,使得其它本没有挫败经验的人也产生无助感。所以塞利格曼说“悲观正在流行”。

这个发现让心理学家们相信,乐观也是可以通过学习得到的。于是就有了后来的积极心理学。塞利格曼还专门写了一本给家长和教育者看的书:《教出乐观的孩子》。书里有一些具体操作指导,感兴趣的家长可以找来看看。

怎样教给孩子乐观的心态?我想家长有很多可做的。这里说说我总结的想法: 使用正面语言

首先,我们应该很注意自己的语言,要多使用正面的词语和句式。

比如,我们不说“别吵了!”而说“安静一些”;不说“看你把地上弄得这么脏!”,而说“一会你自己把地擦干净。”让孩子刷牙,我们最好说“来,给小牙都洗洗澡,让它们都白白净净地可漂亮了,一刷完它们都可高兴了,都在那谢谢你呢”,而不是说“快刷牙!要不牙都坏了长虫子了就得上医院去钻牙!”。

我女儿最早会说的话里就包括“真好!”、“太好了!”这样一些口头语,我当时听了都惊讶,没想到你说什么她就能捡起什么。

使用正面语言,其实很多育儿书或是励志灵修书里都提到过,但是似乎很多人会觉得做不到。其实我想,这一方面是习惯问题,平时多留意练习;另一方面也的确是心态问题——我们真的要多从正面去看事情,多关注好的一面,这样语言才不会觉得别扭、做作。

时刻记着,孩子在学习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

对事情多做正面评价

我们留意到自己平时都是怎样评价事情的吗?我们跟家人聊天时、打电话时,都说了些什么样的评价的话呢?小孩是随时都在观察模仿大人的,我们的任何抱怨、恶评,都会被他吸纳进去的。他学到的不仅仅是语言,更是我们的情绪和态度。

我们尽力从正面给孩子描绘这个世界吧。世界就是半杯水。

对孩子的批评要得当

其实很多时候大人对小孩的批评未必是对的。比如,有时孩子胆小是说明他知道安全和远近亲疏;有时孩子胡闹是在寻求关注和陪伴。我们应该多从正面去理解孩子的表现,同时多去找行为背后的原因。对于幼儿,基本谈不上什么道德问题,家长如果找到背后的真正原因,调整了,孩子的行为问题往往就消失了。所以我常说对小孩要“隐恶扬善”。多关注肯定正面的,他自然就多向好的方面发展了。

当我们不得已必须批评孩子的时候,也要注意批评的方法。批评不当,我们就是在教给孩子自责的思维习惯。批评要准确,要具体,不要夸大,不要以偏概全,不要涉及属性。要指出具体错误,指出错误是暂时的、可以改进的,是有努力余地的。 6

如果是孩子自己已经很难过、知道错的事情,那就应该先共情、表示理解当时的情况,再指出如果能怎样做,那就更好了。最后再给点以后改进的小窍门。这就足够了。我们的目的是要建设,又不是非要打到他。

教给孩子对现实给出乐观的解释

我们的感觉来自哪里?不来自现实,而来自我们对现实的解释,这一点很重要。孩子考得不好是事实,他的感觉来自他对此的解释。如果他认为是自己前一段努力不够,或者自己考时不认真,那么他不会感觉很绝望,而是会去改进。如果他认为这是因为自己很笨、不聪明、脑子不够用,他就会变得无助绝望,放弃努力。

其实乐观和悲观的人差别就在于此。乐观的人往往会把错误和失败归因于一些特定的具体的原因,并认为这些原因是一时的,是可以改变的。而悲观的人会把错误和失败追究到自身属性方面,认为这些原因是持久的、难以改变的。

对于发生的好事,两者的归因解释风格也正好相反。数学考好了,乐观的人想因为我很聪明呀,悲观的人想因为碰巧考题简单或恰好我复习过而已。

因此,如果我们家长经常以乐观的方式去解释事情,孩子就会学到乐观的思维方式。这方面更多的例子大家可以参看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的《教出乐观的孩子》一书。

教给孩子反驳悲观情绪的方法

很多时候,我们心里必然会有悲观的声音冒出来,那么怎样反驳悲观思路呢?我觉得首先要让孩子知道他应该积极去反驳这个悲观的声音。同时要教给孩子辨证地看问题的能力。当孩子能找到负面事情的积极意义、或能从不同角度去看问题时,他就有了反驳的依据。

让孩子相信自己是幸运的

这并不是说让孩子事事存有侥幸心理而不去努力,而是让孩子对未来总抱有美好的、积极的预期。

我们都见过这样的家长,孩子手碰到一点脏东西,家长马上厉声喝止:“赶快洗手,要不传染上细菌病毒感冒发烧拉肚子打针住院??”恨不得直说到病入膏肓为止。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这种悲观情绪对孩子影响很不好。

生活中总是有这样一种人,相信凡事的后果都是悲观的,一切事情都可能有最糟糕的结局,而且他相信真实的结局将会比他所能想到的更糟糕。他会觉得自己通常都是不走运的、随时要踩上命运的地雷。

心理学家发现,认为自己是幸运的人,在实际生活中的确能发现更多的机会,结果实际上也就真的更走运。这里面的道理并不复杂。认为自己是幸运儿的人,他心理上本来就会更放松,也会表现得更自信,所以他的状态更好发挥也更好。而他给别人的暗示同样也会影响对方的反应,再反过来得到好的互动。

在好莱坞电影中,常常会看到一个这样的悲观人物。每当面临危机、英雄即将拯救 7

世界时,就会出现这样一个人在那里哀叹:“我们快完了!世界没救了!一切都要完了!” 这个悲观角色,在好莱坞编剧的模式里叫“doomsayer”。能作为故事的永恒模式里的一个角色,就说明这是自远古以来就存在于人内心中的一个角色。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这么一个doomsayer,有的人放大了它,有的人反驳了它。

让孩子相信他是幸运的吧,让他相信即将发生的都是好事吧。他的乐观态度会帮助他变得更轻快、更坚韧,而这也就会真的改变现实。

写到这,想起来那天我们跟姥姥一起在小区里走,姥姥碰上个面熟的人打个招呼,我女儿在一旁大惊小怪地评论:“真巧!碰上姥姥的朋友了!”最近她很爱说“真巧!”。

让孩子学会乐观,就是增强他的心灵免疫力!

做开心的父母

写了这么多,最后还要回到父母自己身上来。或许逆境同样能逼出乐观的孩子来,就如同泼妇能逼出哲学家,但那比较残酷。我们还是情愿走这样的路子:开心的父母影响出开心的孩子。

说实话,在国外时看到小孩都很快乐,我总结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的大人也很开心。中国的一些大人们还是过于严肃,缺乏玩乐有趣的气质。我们的成年人的确生活得更艰苦一些,自然难以轻松起来。另外大概这也跟观念有关,我们平时仅有的一点轻松活泼,在孩子面前又收了回去,又严肃端正起来。

当家长,如果自己的生活能多一些开心、好玩、有趣,那么我们跟孩子就更近一些,交流起来就更容易。如果我们能多在游戏和故事中教育,我们的教育就会更有效果。如果我们看到闪电打雷说是老天在给我们照相呢,孩子就不会太害怕了。

很多家长会觉得我也想开心快乐,但是压力太大乐不起来啊。现在市面上关于积极心理学、积极情绪正向能量、自助、励志等方面的书很多,我们可以适当看看,让自己先变得积极乐观起来。

不过话又说回来,自助励志书也并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就像我们在外国电影里常看到的,有的人强压着胸中无名的怒火,在努力做出淡定的样子。外国人自助励志好多年了,现在常常是,自助励志变成了人们自嘲的对象。的确,自助书里讲的各种做法、形式、语言、仪式都可以协助你,但不能保证给你根本的快乐。

我想,根本的持久的快乐,来自你内心中最核心的对世界和他人的看法,来自你心中存有的种种美好品质:感激、宽容、谦逊、同情、平等、尊重、信任、正直、诚实??,来自你的仁爱和慈悲之心。

仁者无忧。有了这个爱的心,我们就能有真实持久的开心和快乐!

8

更多相关推荐:
一位高一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的体会和感悟

一位高一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的体会和感悟1前一阶段有几位高一以下孩子家长向我询问您在博客中说举的实例都是都是基本高三孩子家庭的是不是您只跟踪高三的孩子家庭呢我的回复这是个误读因为我跟踪的家庭以高三的为最多加之高三...

家长教育孩子的感悟

教育孩子的点滴感悟我是邓子昂的家长我的孩子邓子昂今年三年级了他从入学以来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帮助下很快地适应了学校生活渐渐地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成了一名合格的小学生在此我对各位老师的辛勤教育和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

孩子的成长感悟

孩子的成长感悟琚荟娜妈妈李希荣今天孩子把日记拿回家我认真阅读看前面几个家长写的教育日记深深的为家长们的辛勤努力和执着追求所感动并对各位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深情感悟所共鸣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更是每个家庭的...

家长学校感想——上家长学校听和孩子一起成长的感想

上家长学校听和孩子一起成长的感想感谢嘉兴市房管烟雨幼儿园为我们家长提供了这样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让我从家长学校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受益匪浅通过学习使我对家庭教育有了更深更新的认识使我在各方面也有了一些不同程度地改变和...

孩子家长家庭教育的心得和感受

家庭教育的心得和感受王子涵家长:鲁小丽说起孩子,大概每个父母都有说不完的话题,孩子的成长倾注了我们太多的心血和爱,当然孩子也带给我们数不清的欢乐。孩子们一天天在成长,从丫丫学语、蹒跚学步,到如今的小少年,他们的…

我与孩子同成长 家长会发言稿

我与孩子同成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家长朋友们大家下午好尽管屋外是细雨绵绵寒意袭人但礼堂内确是暖意融融激情高昂因为我们都是为着共同的目的相聚在一起那就是为了我们的孩子能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承蒙领导和老师的厚...

家长感言:孩子的老师也是家长的老师

孩子的老师也是家长的老师家长感言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和各种竞争压力的增大基础教育的重要作用更加突出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作为一名小学生家长我对基础教育自然关注更多我认为基础教育是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责任...

马悦凌 读“家长的十个坏习惯会毁掉孩子”感言

读家长的十个坏习惯会毁掉孩子感言1马悦凌20xx年02月08日马悦凌粉丝乐园新开设了育儿版块网友康乐轩转载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家长的十个坏习惯会毁掉孩子以下是我针对家长的这十个坏习惯写下我对教育孩子的感言仅供家长们...

在孩子家长会上的发言

在孩子家长会上的发言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家长你们好我是的爸爸感谢学校老师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能和各位家长一起探讨交流孩子的成长教育问题我感到万分荣幸学校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在这里孩子拥有了能充分施展才能的广阔空间孩子的...

和孩子共同成长——《父母规》学习感悟

和孩子共同成长父母规学习感悟在这个炎炎夏日漫漫暑假我和孩子相依相伴我看到了孩子的进步孩子也和妈妈有了更多的交流我们得到了平时难以看到的宁静和谐父母规也成了我的人生之书与女儿一起成长做她的知心朋友一切问题不再是问...

孩子成长感悟

天底下但凡做父母的都是希望自己的儿女成龙成凤我们家奉行的是快乐放羊不想让女儿小小年级承受太大的压力目前为止小朋友每天开朗活泼学习省心我们也觉安慰偷闲理一下思路记录一下孩子成长的点滴有不同意见请妈妈们轻拍吾家有女...

孩子成长感悟

孩子成长感悟作为一位爸爸既有自己做得好的方面也有因种种原因没有做到而后悔的方面现就家庭教育谈一点自己的感悟一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俗话说多高的山多深的基否则根基不牢地动山摇搞建筑如此做人更是如此儿时养...

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感言(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