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怀哲

时间:2024.3.31

(全文)

史怀哲——一个敬畏生命的人

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被誉为“非洲之父”的法国思想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一生获得过哲学、神学、医学三个博士学位,对音乐也有极高的造诣。在他的事业和前途一片光明的时候,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到非洲去!史怀哲于1913年前往非洲,在蛮荒丛林中行医达50余年。他创建了丛林诊所,义务为当地居民治病,历尽艰辛,百折不挠。他创立并身体力行了“敬畏生命伦理学”,把自己终身奉献的人道主义事业从人与人之间,扩散到了整个生命世界,为环保、生态人士提供了捍卫动植物生命的理论基础。

在非洲的第一年,面对的人类苦难和内心的煎熬几乎令他退却。那么多的饥饿、疾病、瘟疫;那么多自然与人为的灾难,包括干旱、战争、奴役和死亡。在史怀哲的眼中,整个非洲大陆几乎看不见一丝光明,令他十分颓丧于人类苦难的无穷无尽,和个人力量的微不足道。

他在回忆起那段时光时说:“我们常常会因为自己所能做的是那么少而感到沮丧,然而我试着控制这种感觉,心中只想着当时医治的那个病人。我训练自己想着要医好他,然后我才能继续医治下一个,我觉得这样总比牵挂着非洲所有的病人有效。”

有一天下午,史怀哲心情非常沉闷,就到医院外面空旷的原野上散步。这是他化解胸中烦闷的有效途径。就在夕阳穿过树叶洒下一地金色光影的时候,他看到两个黑人小孩在一块玩。他们在阳光下跳舞、嬉戏,全然不知这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的悲苦与不幸,全然不知饥饿和痛苦就在他们身旁游荡,随时会吞噬他们。见孩子玩得那么开心,史怀哲的心被深深地震动了。原来人的心灵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是自由和幸福的,就像这两个黑人小孩,周遭围绕着那么多不幸,他们却能在夕阳下面尽情开怀!这情景仿佛是一个从天而降的昭示,使这位忧心忡忡的医生一下子平静下来。“从那次以后,我把那个黄昏的记忆藏在心中,所以每当我感到沮丧时,我便会想想那时刻的喜悦,这使我全身舒畅,能够继续向前走去。”不论外界的阻力有多大,史怀哲决心用行动去证明爱是可以在任何地方生根萌芽的。他说:“受苦时不要只是向命运低头,而应该在逆境中尽全力表现自己的人格。”

有一天黄昏,他看到几只河马在河里与他们所乘的船并排而行,突然感悟到了生命的可爱与神圣,“敬畏生命”的思想在他的心中蓦然而生。史怀哲从此把自己的一生都贡献到捍卫人道与生命尊严的事业之中。1953年,他以对人类心灵作出的伟大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他的著作《文明的哲学》、《原始森林的边缘》等书,也成为现代人道主义的经典之作。

史怀哲要求当地病人,对于他们所接受的帮助尽可能以实际行动来表示其谢意。他接受病人所赠送的钱、香蕉、家禽或蛋,作为医药之回报。这样的收入当然远不如实际为他们所花费的,但史怀哲认为,本地人依自己的能力为医院的维持贡献一份力量,应该比他们凭白领取一切更能尊重医院的价值。事实也证明,从教育意义上来要求礼物的做法是正确的。当然,对贫民与老人,史怀哲是不取任何报酬的。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专门写过一篇《质朴的伟大》的文章称赞史怀哲,他写道:“像阿尔贝特·史怀哲这样理想地集对善和美的渴望于一身的人,我几乎还没有发现过。而他又有幸具有极为健壮的体格,使他能用自己的双手去实现符合其天性的一切。健壮的体格要求直接行动,这使他抵制了悲观主义听天由命的倦怠。”

史怀哲有着一颗“无缘大慈”和“同体大悲”之心,这正是古今中外一切圣者的共同特征。他说:“我的生命对我来说充满了意义,我身旁的这些生命一定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如果我要别人尊重我的生命,那么我也必须尊重其他的生命。道德观在西方世界一直就仅限于人与人之间,这是非常狭隘的。我们应该有无界限的道德观,包括对动物也一样。”只有当我们拥有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无限生机,我们才会时时处处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美丽。地上搬家的蚂蚁,春天枝头鸣唱的鸟儿,雪山脚下奔跑的羚羊,小河中戏水的鱼儿,无不丰富了生命世界的底蕴。我们也由此在敬畏生命的体验中获得“鸢飞鱼跃,道无不在”的顿悟与喜悦。

史怀哲《敬畏生命》节选

我是一个生命,生命的意愿是生存,在生命的中途,她愿意活着。在我的生命意识中,带着对毁灭和痛苦的惧怕,渴望着更广阔的生存和快乐;我的周遭围绕着同样的生命意识,无论她在我面前表达自己还是保持沉默。生命意识到处展现,在我自身也是同样。如果我是一个有思维的生命,我必须以同等的敬畏来尊敬其他生命,而不仅仅限于自我小圈子,因为我明白:她深深地渴望圆满和发展的意愿,跟我是一模一样的。所以,我认为毁灭、妨碍、阻止生命是极其恶劣的。尽我所能,挽救和保护生命达到她的高度发展,是尽善尽美的。

如果我把一个昆虫从泥坑救出来,我的生命对另一个生命做出贡献,那么对立于生命自身的生命分隔现象就消失了。不论何时不论何种方式,我的生命对另一个生命贡献出他自身,我的生命意识就经历了一个从有限到无限的融合的愿望,在这个愿望中,所有的生命是一个整体。

绝对伦理要求在生命中创造完美。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毁灭和伤害生命都如同恶魔一样有罪。农民在牧场割草喂牛割下了一千棵花,可是他必须注意,在回家的路上,不要因为沉浸在消遣心情里而划掉路旁的花朵,因为这样做是不必要的,是对生命犯下罪行。

◆史怀哲认为:“所有生命都是神圣的,因此每一个活的存有者都有天生的价值。人必须借由尊重生命,才能与他人及万物之间建立一个更好的关系。“

◆“除非你能够拥抱并接纳所有的生物,而不只是将爱心局限于人类,不然你不算真正拥有怜悯之心。”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牺牲了无数生命的代价,因此人们应当尽已所能为所有生命造福,发挥最高的行为,此为人所必须负担之道德义务。”

为何要了解史怀哲是哪国人

台湾著名教育家 洪 兰

如果一个人的工作正好就是他的嗜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还有人付钱给他,这是最幸福的人生。但是一般人常常是不得不做他必须要做的事。在做完应做的事之后,如果有个嗜好来纾解压力、安抚心情的话,人生会快乐很多。这个嗜好可以是阅读、音乐、戏剧等任何可以寄托心灵的东西。生活有寄托的人在碰到挫折时,比别人更容易东山再起。在办公室所做的事决定我们的收入和地位,在家里专业之外所关心的事决定我们是何种人。

史怀哲出生在法、德和瑞士交界的亚尔萨斯(Alsace),现在它是法国的一省,但是在一八七五年史怀哲出生时是属于德国。战争残酷、难民颠沛流离的辛苦,使他有悲天悯人的胸襟,他看到列强对殖民地人民的待遇,发愿去非洲为黑人服务。一九五三年他获得诺贝尔奖时,德、法两国曾经为了他是哪一国人发生争议,最后法国赢了,因为史怀哲不认同德国对犹太人的迫害,不愿作德国人。

专业以外的涉猎与嗜好使我们的心灵有所寄托,谈吐风趣,言之有物。人除了专业之外,还有感情,一个人必须先安顿好自己的心灵才能去帮助别人。史怀哲有浓厚的音乐素养,是著名的巴哈乐曲演奏家。他去非洲时,巴黎的巴哈学会还捐了架钢琴到非洲,让他在工作之余可以弹琴自娱。音乐对于他非常重要,每天不论多忙都要弹一下钢琴,就像爱因斯坦每天都要拉一下小提琴一样。音乐纾解压力,安抚心灵,使他活到了九十岁。

当一个教授怎么教也教不完学生一生所需要的知识时,他能做的就是教会学生思考,指出未来的方向,引导学生走上正途。镜像神经元的发现让我们看到:模仿是最原始的学习。在青少年人生方向尚未定型之时,阅读伟人传记是一个非常好的指引。只有通过阅读他的传记才知道他为什么受到后人的景仰,才知该如何去效法他。我们需要有楷模,需要从伟人的传记中培养出“有为者亦若是”的志气!

(作者为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

(缩写)

史怀哲生平、事迹

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被誉为“非洲之父”的法国思想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一生获得过哲学、神学、医学三个博士学位,对音乐也有极高的造诣。在他的事业和前途一片光明的时候,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到非洲去!史怀哲于1913年前往非洲,在蛮荒丛林中行医达50余年。他创建了丛林诊所,义务为当地居民治病,历尽艰辛,百折不挠。他创立并身体力行了“敬畏生命伦理学”,把自己终身奉献的人道主义事业从人与人之间,扩散到了整个生命世界,为环保、生态人士提供了捍卫动植物生命的理论基础。1953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他的著作《文明的哲学》、《原始森林的边缘》等成为现代人道主义的经典之作。爱因斯坦曾在《质朴的伟大》的一文中称赞史怀哲:“像阿尔贝特·史怀哲这样理想地集对善和美的渴望于一身的人,我几乎还没有发现过。”

在非洲的第一年,面对的人类苦难和内心的煎熬几乎令他退却。有一天下午,史怀哲心情非常沉闷,就到医院外面的原野上散步。就在夕阳穿过树叶洒下一地金色光影的时候,他看到两个黑人小孩在阳光下跳舞、嬉戏,尽情开怀,全然不知饥饿和痛苦随时会吞噬他们。史怀哲的心被深深地震动了。原来人的心灵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是自由和幸福的!这情景仿佛是一个从天而降的昭示,使这位忧心忡忡的医生一下子平静下来。每当他感到沮丧时,就会想想那个黄昏的记忆,那个时刻的喜悦,这使他全身舒畅,能够继续向前走去,继续用行动去证明爱是可以在任何地方生根萌芽的。他说:“受苦时不要只是向命运低头,而应在逆境中尽全力表现自己的人格。”

有一天黄昏,他看到几只河马在河里与他们所乘的船并排而行,突然感悟到了生命的可爱与神圣,“敬畏生命”的思想在他的心中蓦然而生。史怀哲从此把自己的一生都贡献到捍卫人道与生命尊严的事业之中。

史怀哲要求当地病人,对于他们所接受的帮助尽可能以实际行动来表示其谢意。他接受病人所赠送的钱、香蕉、家禽或蛋,作为医药之回报。这样的收入当然远不如实际为他们所花费的,但史怀哲认为,本地人依自己的能力为医院的维持贡献一份力量,应该比他们凭白领取一切更能尊重医院的价值。事实也证明,从教育意义上来要求礼物的做法是正确的。当然,对贫民与老人,史怀哲是不取任何报酬的。

史怀哲有着一颗“无缘大慈”和“同体大悲”之心,这正是古今中外一切圣者的共同特征。他说:“我的生命对我来说充满了意义,我身旁的这些生命一定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如果我要别人尊重我的生命,那么我也必须尊重其他的生命。道德观在西方世界一直就仅限于人与人之间,这是非常狭隘的。我们要有无界限的道德观,包括对动物也一样。”

只有当我们拥有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无限生机,我们才会时时处处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美丽。地上搬家的蚂蚁,春天枝头鸣唱的鸟儿,雪山脚下奔跑的羚羊,小河中戏水的鱼儿,无不丰富了生命世界的底蕴。我们也由此在敬畏生命的体验中获得“鸢飞鱼跃,道无不在”的顿悟与喜悦。

史怀哲名言

1、我是一个生命,生命的意愿是生存,在生命的中途,她愿意活着。我必须以同等的敬畏来尊敬其他生命,而不仅仅限于自我小圈子,因为我明白:她深深地渴望圆满和发展的意愿,跟我是一模一样的。所以,我认为毁灭、妨碍、阻止生命是极其恶劣的。尽我所能,挽救和保护生命达到她的高度发展,是尽善尽美的。

2、如果我把一个昆虫从泥坑救出来,我的生命对另一个生命做出贡献,那么对立于生命自身的生命分隔现象就消失了。不论何时不论何种方式,我的生命对另一个生命贡献出他自身,我的生命意识就经历了一个从有限到无限的融合的愿望,在这个愿望中,所有的生命是一个整体。

3、绝对伦理要求在生命中创造完美。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毁灭和伤害生命都如同恶魔一样有罪。农民在牧场割草喂牛割下了一千棵花,可是他必须注意,在回家的路上,不要因为沉浸在消遣心情里而划掉路旁的花朵,因为这样做是不必要的,是对生命犯下罪行。

4、所有生命都是神圣的,因此每一个活的存有者都有天生的价值。人必须借由尊重生命,才能与他人及万物之间建立一个更好的关系。

5、除非你能够拥抱并接纳所有的生物,而不只是将爱心局限于人类,不然你不算真正拥有怜悯之心。

6、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牺牲了无数生命的代价,因此人们应当尽已所能为所有生命造福,此为人所必须负担之道德义务。

为何要了解史怀哲是哪国人

台湾著名教育家 洪 兰

如果一个人的工作正好就是他的嗜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还有人付钱给他,这是最幸福的人生。但是一般人常常是不得不做他必须要做的事。在做完应做的事之后,如果有个嗜好来纾解压力、安抚心情的话,人生会快乐很多。这个嗜好可以是阅读、音乐、戏剧等任何可以寄托心灵的东西。生活有寄托的人在碰到挫折时,比别人更容易东山再起。在办公室所做的事决定我们的收入和地位,在家里专业之外所关心的事决定我们是何种人。

史怀哲有浓厚的音乐素养,是著名的巴哈乐曲演奏家。他去非洲时,巴黎的巴哈学会还捐了架钢琴到非洲,让他在工作之余可以弹琴自娱。音乐对于他非常重要,每天不论多忙都要弹一下钢琴,就像爱因斯坦每天都要拉一下小提琴一样。音乐纾解压力,安抚心灵,使他活到了九十岁。

专业以外的涉猎与嗜好使我们的心灵有所寄托,谈吐风趣,言之有物。人除了专业之外还有感情,一个人必须先安顿好自己的心灵才能去帮助别人。人文的素养或许与他的专业无关,却与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有关。

当一个教授怎么教也教不完学生一生所需要的知识时,他能做的就是教会学生思考,指出未来的方向,引导学生走上正途。模仿是最原始的学习。青少年在人生方向尚未定型之时,阅读伟人传记是一个非常好的指引。只有通过阅读他的传记才知道他为什么受到后人的景仰,才知该如何去效法他。我们需要有楷模,需要从伟人的传记中培养出“有为者亦若是”的志气!


第二篇:人也要低下高贵的头——读史怀哲的《敬畏生命》语文组


人也要低下高贵的头——读史怀哲的《敬畏生命》

人原本是自然界里的一员,当有一天他能直立行走的时候,一跃成这自然界里的骄子,他挺着高贵的身躯,趾高气扬,目空一切地行走在大地之上。

他的知识是丰富了,他的视野也开阔了,可是他的视线却被名利蒙住了,他的欲望也与日剧增,他向大自然母亲贪得无厌地索取,恬不知耻地掠夺,为所欲为地践踏,他忘乎所以,在自然万物面前,他自认为是君王,他用自己发明的钢筋水泥来包裹自己,他将代表着身价的珍贵的动物毛皮来装扮自己,甚至他可以足不出户,在互联网上过着虚拟的生活,他疏远了大自然母亲,他与自然万物为敌。

是的,他越来越富有了,不再物质而发愁了,可是他的心灵麻木了,精神萎缩了,他越来越找不到自己了。高更有一幅画,题目叫“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其实就是现代人内心困惑的真实写照。

西方哲人指出人与外物之间的关系不外乎两类,“我与它”和“我与你”的关系。前者是利用关系,“我”把“它”当作一个物,当作一种工具,后者是相遇关系,“我”把“你”当人,“你”把“我”当人,相互构成对话关系,审美关系,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多是“我”对“它”的利用,很少出现“我”与“你”的对话,因此处在茫茫人海之中,人总是处在独孤之中,《高山流水》总是缺少知音,广陵之曲也终成绝唱,于是有人发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旷古之声,发出“人生得一知己足够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的真诚感慨。

如果我们换一种姿态对待人,对待万物,以“你”相称,与“你”对话,那会出现怎样一种情景呢?那么即使你独自一人也可以象李白一样“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那么,即使你什么也没有,也可以象苏轼一样与“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共适,如果“你站在桥上看风景”,那么“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如果你弯下身子“对一朵花微笑”,那么,这一朵花就会畅开她的奇妙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你可以“看到一生中那些还未到来的美好前景”。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菩提。其实每一个生命都有丰富内涵,都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人只不过是自然界里的一个物种,人永远是自然之子,从生命的角度上讲,自然万物是平等的,因此,彼此之间应该平等对待。

记得一位外国教师在中国某医院任职时讲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在暴风雨后的海边,一个小男孩不停地把沙滩上浅水洼里的小鱼扔回大海。有人劝他不要做傻事,因为水洼里的鱼有几百几千条,根本救不过来,没人在乎这些小鱼。小男孩指着手里的小鱼认真回答:“这条小鱼在乎。”然后又捡另外的小鱼说“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

法国作家法布尔在他的《昆虫记》里引用了中国的圣贤孔子和西方的寓言大师的话作为珍惜生命的依据:生命是很严肃的东西,我们应当不是把它当作一种享乐,一种磨难,而当作一种义务,一种只要最后期限未到我们就必须全力而尽的义务。

如果站在更为宏观的角度去观照地球上的生命,我们就会发现任何一种生命其实质都是一样的,生命的孕育都是大自然的杰作,都是令人感动的,但任何生命也都很脆弱,不堪一击的,因此需要我们去呵护。

我们以前认为宗教是对世界的虚幻反映,其实在对待生命的信念上令人肃然起敬,基督教里的“感恩”意识,佛教里的“悲天悯人”思想,却都是一种对生命的博爱精神,难怪史怀哲提出了他的哲学观点——敬畏生命。

敬 畏 生 命

我是一个生命,生命的意愿是生存,在生命的中途,她愿意活着。

在我的生命意识中,带着对毁灭和痛苦的惧怕,渴望着更广阔的生存和快乐;我的周遭围绕着同样的生命意识,无论她在我面前表达自己还是保持沉默。

生命意识到处展现,在我自身也是同样。如果我是一个有思维的生命,我必须以同等的敬畏来尊敬其他生命,而不仅仅限于自我小圈子,因为我明白:她深深地渴望圆满和发展的意愿,跟我是一模一样的。所以,我认为毁灭、妨碍、阻止生命是极其恶劣的。

尊敬生命,在实际上和精神上两个方面,我都保持真实。根据同样的理由,尽我所能,挽救和保护生命达到她的高度发展,是尽善尽美的。

在我内部,生命意识懂得了其他的生命意识。她渴望透过自身达到整合,成为一个整体。我只能坚持这样一个事实,生命意识透过我展示了她自己:成为与其他生命意识相互依存的一员。

  我经验过向一切生命意识表达同等敬畏的不可遏止的冲动,如同尊敬自身的一样。通过这种经验形成了我的伦理观。一个人遵从这种冲动,去帮助所有他能够帮助的生命,并且畏惧伤害任何活着的生灵,这个人才是符合伦理的。

    如果我把一个昆虫从泥坑救出来,我的生命对另一个生命做出贡献,那么对立于生命自身的生命分隔现象就消失了。

    不论何时不论何种方式,我的生命对另一个生命贡献出他自身,我的生命意识就经历了一个从有限到无限的融合的愿望,在这个愿望中,所有的生命是一个整体。

    绝对伦理要求在生命中创造完美。她不可能完全实现;这一点倒无所谓。对生命敬畏的感觉是绝对的伦理。它使生命序列的保持和提升顺利运作。

    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毁灭和伤害生命都如同恶魔一样有罪。在实践中,我们真的被迫选择。我们经常必须武断地决定何种形式的生命,甚至何种特殊的人,我们应该挽救,何种我们应该毁灭。尽管如此,敬畏生命的原则仍然是完整的和毋庸置疑的。

  这种伦理并不因为人们的伦理观抵触现象而失效,农民在牧场割草喂牛割下了一千棵花,可是他必须注意,在回家的路上,不要因为沉浸在消遣心情里而划掉路旁的花朵,因为这样做是不必要,是对生命犯下罪行。

更多相关推荐:
名言精华

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幸福在于自主自足之中亚里士多德毫无理想而又优柔寡断是一种可悲的心理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奇迹多是在厄运中出现的既然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就应当努力求得好的习惯知识...

名人名言看领导艺术

名人名言看领导艺术PMP专业辅导性格决定命运气度决定格局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思路决定出路高度决定深度格局决定结局领导就是一门艺术1没落的组织通常都是管理过度领导不足WarrenGBennisUniversi...

史怀哲 《我的呼唤》

我的呼吁阿尔贝特史怀哲19xx年接受诺贝尔和平奖时发言我要呼吁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这种伦理反对将所有的生物分为有价值的与没有价值的高等的与低等的这种伦理否定这些分别因为评断生物当中何者较有普遍妥当性所根据的...

关于社会工作的名言(二)

关于社会工作的名言1·真正的快乐来源于宽容和帮助2·君子贵人贱己,先人而后己。——《礼记·访记》3·病人之病,忧人之忧。——白居易《策林》4·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华罗庚5·护士必须要有同…

《史记》选读名言默写

史记选读名言荟萃17页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近代西方史学家名言录

近代西方史学家名言录兰克的如实直书原则历史指定给本书的任务是评判过去教导现在以利于未来可是本书不敢期望完成这样崇高的任务本书的目的只不过是说明事实的真实情况而已拉丁和条顿民族史序言历史哲学观念哲学家只是追踪世界...

历史名言

只有传记是真实的历史卡莱尔英新闻评论历史是胜利者的宣传汤因比英汤因比论汤因比人类的具体历史如果有的话那一定是所有人的历史也必然是人类的一切希望斗争和受难的历史波普英公开社会及其敌人正如哲学是研究他人误解的学问历...

成语、名言中的哲理练习题

成语名言中的哲理练习题一成语中的哲理1quot按图索骥quot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B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C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D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2quot按图...

青春语丝 哲思睿语 名人名言1

蓝或许在我的记忆盒子里呆了很久直到现在我的房间还略有几处淡蓝但大部分已被其他色彩取代然而我依旧清晰记得它曾经那么蓝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落日的景色耐人寻味要细细咀嚼你才会发现它并不是哀怨伤感的它的色彩是画...

哲学家名言

威廉弗利德里希黑格尔运伟大之思者必行伟大之迷途背起行囊独自旅行做一个孤独的散步者如果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那建筑物则是凝固的音乐悲观的头脑39乐观的意志无知者是不自由的因为和他对立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目标有价值生活才...

西方哲学家名言录

西方哲学家名言录一柏拉图希腊1究竟在哪一方面的意见分歧上我们无法取得彼此一致以致互相敌视仇恨呢是不是在是非贵贱善恶方面呢2虔诚和圣洁欧悌甫戎啊就是给神灵的待遇3造船术产生的结果是造船建筑术产生的结果就是盖房子4...

古希腊三大哲学家名言

古希腊三大哲学家名言20xx1116210847标签王启帆杂谈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knowyourself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能左右自己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无知即罪恶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要...

史怀哲名言(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