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

时间:2024.5.15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襟。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译文:

我敬重孟先生的庄重潇洒,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

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

明月夜常常饮酒醉得非凡高雅,

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胸怀豁达。

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

他?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华!

孟浩然名作:

故人庄》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宿建德江》《过 《春晓》

锦:有色彩花纹的丝织品。

依依:形容留恋,不忍分别。

凌:升高;在空中。

尽:完了,没有。

临:靠近,对着。

绝:断绝。 脍:切得很细的肉。 春意盎然、春光明媚、春色满园、 春暖花开、春回大地、春深似海

瞄、瞧、望、瞅、盯、窥、瞟、瞪、览、瞥

春深似海、骄阳似火、

光阴似箭、流年似水


第二篇:古代送别诗集锦


古代送别诗集锦

赠汪伦------李白 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李白登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送别 李淑同

送友人------李白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抚柳笛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落,一壶浊酒尽余欢,夕阳山外山。 去,萧萧班马鸣。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去,萋萋满别情。 故人西辞黄鹤楼,[1]烟花三月下扬州.[2]

别董大------高 适 孤帆远影碧空尽,[3]唯见长江天际流.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雨霖铃》——柳永

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2] 都门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饮无绪,[3]留恋处,[4]兰舟催发.[5]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洲。与君别离意,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6] 念—去去千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里烟波,[7]暮霭沈沈楚天阔.[8]

路,儿女共沾巾。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

渭城曲------王维 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此去经年,[9]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10《踏莎行》——欧阳修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芜犹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

古代送别诗集锦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山中送别------王维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明年春草绿, 王孙归不归? 送别------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洲。 与君别离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 儿女共沾巾。渭城曲------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别 ------王之涣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古诗中有许多送别诗,在这些诗中经常用到一些意象表达离愁别绪、送别怀人的情感。所谓意象,就是带有作者强烈情感的景或物。对这些意象总结如下:

1

一、杨柳、杨花或柳絮

古人用杨柳、杨花或柳絮表达离愁别绪,好友送别。《诗经 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是所出现的最早的以杨柳表惜别之情的诗句。

由于“柳”、“留”谐音,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汉代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人就把“灞陵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雨霖铃》中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他以“杨柳”表达与恋人分别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郑谷《柳》:“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若春风。”以柳絮表达离别之情。

古诗中有许多以杨柳表达送别的诗句,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二、春草

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如《楚辞` 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乐府《相和歌辞 `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诗前半写草,暗寓送别;后半写别,不离春草。使“春草”和“别情”相联系。开头实写,结尾转为虚拟。本诗以古原上离离的春草形象,寄托了送别友人的深情厚意。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以碧草连天,表现离别羁旅之情。

三、水

古诗中以水为意象表达送别之情的也不少。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抒写别情,但仍“不及”汪伦送我时的情谊。再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那送别之情就如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向东流去,连绵不断。

四、春色

王维在《送沈子福归江东》中对朋友相思的比喻更有意思。“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在这首诗中作者把对朋友的惜别之情,比作遮挡不住的江南江北的春色,想象非常新鲜,化抽象的感情为具体的意象。

春草、水、春色都是具体的意象,作者以此来表达具体的情感,化无形为有形,化无情为有情,更形象地表达离别之情,仿佛看得见,摸得着。宋丹丹说:“你要问我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就是此道理。

五、送别之地

中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地方表示送别,此后也就成为专有的送别之地。

如“长亭”,它是陆上的送别之地。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可见,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地。

既然有陆上的送别之地,就有水边的送别之所,如“南浦”。屈原《九歌` 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有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除此,还有谢亭、西楼、劳劳亭等,都是著名的送别之地。

以上几种意象是送别诗中经常出现的,见到这些意象,就有可能表达一种送别之情。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为一刻,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解析】“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太白此诗所写景物,无论实景,抑或虚景,都是为了抒发惜别 2

之情。可以说,借景抒情是本篇最大特色。首联以工整的对句,着意描绘送别之地的实景,巧于用字而饶有韵味,写郭外青山用一“横”字,于视觉上形成画境,于心理上引发情意,一“绕”字也隐含惜别之意。颔联是一幅自然而工巧的流水对,“孤蓬”是游子的象征。颈联以又是工整的正对,“浮云”、“落日”妙在虚实相间,浮云无定,故以比游子,落日衔山,故以比故人之情。末联全用赋体,伤叙写别时场景。这场景平铺直叙,然而却委曲尽情,无言的手势,无形的马声,无不充分表现出惜别之情。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解析】唐代京城习俗,友人远行,向西的在渭城饯行,向东的在灞陵送别。还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元二使安西是建功立业,不同于一般送别,诗人捕捉一个“朝雨”物象,描绘出清爽新鲜的春景象,一面交代了地点、地间和环境,一面融情于景,渲染了送别的气氛,三、四句直接写人抒情,“无故人”一句含有挚情,突出了远行吉利、一路珍重的诚挚祝愿,不能理解为有感伤情绪。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解析】王昌龄素有“诗家天子”之称,尤工七绝,被称为“七绝圣手”。首句追写昨夜寒雨(时值秋令)弥漫江天,肃杀凄冷,由此渲染饯时的心绪,“连江”形容雨之滂沱。次句,“平明”,天亮时分。举目远眺,楚山孤影绰绰,更增入惆怅,这里没有正面描写离情别意,而是通过“楚山孤”,表达友人旅途的寂寞和自己羁宦的孤苦。三句仍没有写离情,却突然提起洛阳亲友,既点明辛渐将往之处,又藉此代人设问,以引出结。结句为诗眼所在,“冰心”;“玉壶”,皆冷而洁,有冷于名利而洁身自好之意,自甘寂寞中透露出高傲。画面的冷色和孤寂心情和谐相融,从而形成清澈空灵的意境。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解析】此诗首二句写与董大分手时的环境和气候;千里荒野,但见黄云蔽空,白日昏黑,在凛冽的寒风里,被吹落的孤雁正在凄凉的哀叫着,而漫天的大雪,正纷纷扬扬的飘落着,恶劣的气候条件,实际上也暗示着两人当时失意燎倒,凄苦灰暗的心理;“雁”也有比意,“雁”的分离,正喻着作者与董大的分离。然而,作者用“莫愁”轻轻一转,顿时生出明朗豁达的勉励,在前途迷茫之中露出一线希望。 虽写送别,却并无凄凉之感,特别是后两句,已成了人们用来勉励朋友自强不息的话语了。

古代送别诗集锦

3

4

古代送别诗集锦

诗歌赏析

1.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9. 李白:《送友人》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2.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10.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3.王维:《山中送别》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4. 送元二使安西》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1.李叔同:《送别》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

6. 高适:《别董大》 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王维的《山中送别》:

7.李白:《赠汪伦》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送别诗

8.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崔琼《东虚记》说这首诗作于隋炀帝大业(605-617)末年。一、二、四句“垂”、“飞”、“归”押平声韵,平仄完全符合近体七绝的要求,是一首很成熟的七言绝句。明人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说:“庾子山《代人伤往》三首,近绝体而调殊不谐,语亦未畅。惟隋末无名氏‘杨柳青青??’,至此,七言绝句音律,始字字谐合,其语亦甚有唐味。右丞‘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祖也。” 题目是《送别》,全诗借柳条、杨花的物象寄寓惜别、盼归的深情,凄婉动人。柳丝飘飘摇摇,饶有缠绵依恋的情态,故早在《诗经》中,已将杨柳与惜别联系起来:《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历代传诵,脍炙人口。“柳”,又与“留”谐音,故折柳赠别以寓挽留之意,从汉代以来便成为一种风俗。形于歌咏,北朝乐府民歌中的《折 5

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已饶有情韵。在南朝、梁简文帝、梁元帝、刘邈等人的《折杨柳诗》,也各有特色。然而在唐代以前的咏柳惜别之作,还要数隋末无名氏的这一篇最完美。

首联上句写柳条、下句写杨花(柳絮),读起来流畅自然,有如天造地设,略无人工雕琢痕迹。然而稍作分析,便发现词性、音调、意象、情思,又无一不对,实在是异常工丽的对偶句。看来作者已懂得调整平仄,上句开头之所以不用“柳条”、“柳枝”、“柳丝”,是因为第二字应是仄声。改用“杨柳”,“柳”是仄声,却未能表现“柳条”。而继之以“青青着地垂”,则万丝千条,便展现于读者眼前。“着地”,状柳条之长,把读者的视线由树梢引向地面。“垂”,表静态,以见风和日暖。“青青”,既写柳色,亦点时间。柳色由鹅黄而嫩绿而“青青”,则时间不断流逝,而今已是暮春了。

上句用“青青着地”状柳条之垂,下句用“漫漫搅天”状杨花之“飞”。杨花十分轻盈,如果风力较猛,便向一个方向急飞;如果风力甚微,便无依无傍,忽高忽低,飘来飘去。这里所写的正是日暖风和之时的景象。“漫漫”,写杨花飘荡,无边无际;“搅天”,写仰望所见。天空都被搅乱,则杨花之多,不言可知。由此联系上句,便知“青青”杨柳,并非三株五株,而是夹路沿河,傍亭拂桥,处处可见。于是,合一、二句看:由上而下,所见者无非柳条青青着地;由下而上,所见者无非杨花漫漫搅天。而离愁别绪,也随之弥漫于整个空间。

第三句,紧承前两句,双绾“柳条”与“杨花”,却来了个出人意外、惊心动魄的转折:“柳条折尽花飞尽!”杨花再多,终归要“飞尽”的,这是自然规律。而万树柳丝,即使天天折,又怎能“折尽”?这两者合起来,无非是通过时间的推移,表现离别之苦、怀人之切。联系第四句,则无限情景,都可于想象中闪现于读者眼前。

“借问行人归不归?”这一问,并不是面对“行人”提出的。怎见得?首先,第一、二两句与第三句之间,分明有一段时间距离。送行之时,即使俄延很久,也不可能把“青青着地”的“柳条”一股脑儿“折尽”,更不可能一直等到“漫漫搅天”的“杨花”全部“飞尽”。其次,临别之时,只能问行人“几时归”,怎好问他“归不归”?那么,又该如何理解呢?不妨先看王维的《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前两句写送行之后回到家中,后两句写回家之后的心理活动或自言自语:明年草绿,他能不能回来呢?

胡应麟说隋末无名氏的这首诗,王维的“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祖之”,确有见地。当然,“祖之”不等于照搬。按照王维的思路读无名氏的诗,可以理解为:前两句写送行时情景,后两句写送行后的心理活动或自言自语:等到“柳条折尽花飞尽”之时,行人能不能回来呢?这也算讲通了、然而时间太短,才送走不久(顶多不过二十来天),就盘算他“归不归”,在现实中完全有可能,而形诸诗歌,就缺乏艺术魅力。优美的诗章,一般能够使人从已经写到的东西联想到没有写到的东西,即所谓“言外之意”、“象外之象”,五、七言绝句之类的小诗,更有这样的特点。细玩无名氏的这首诗,送别应在去年(或者更早),送别之时,柳色初青,于是折柳相赠,约定明年此时归来。好容易盼来归期,天天到送别之处去等,眼看柳条由初青而“青青着地”,杨花由初绽而“漫漫搅天”,又眼看“柳条”被那些送行者今天折、明天折,以至于折尽,“杨花”又逐渐落地入池,以至无踪无影,而“行人”还不见归来。至此,不禁从内心深处发出疑问:行人啊!你究竟回来呢还是不回来。

如果这样理解符合诗意的话,那么这便是一首“怀人”诗。《送别诗》这个题目是别人加上去的,无名氏的诗,往往有这种情况。

6

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唐代·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朱大入秦(唐代·孟浩然)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芙蓉楼送辛渐(唐代·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

饯别王十一南游(唐 刘长卿) 里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送友人(唐 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送灵澈上人(唐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远归。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唐 刘长卿)

7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 )(唐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山中相送 (唐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送李端 (唐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唐 贾至)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 世情已随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送柴侍御 (唐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五冈,送君不没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笙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古诗词常见意象寓意举隅 ,柳树,灞桥,歧路,疏钟,绿草,芳草,杯酒,踏歌,阳关,阳关三叠,叠唱,马鞭,秋风,帆篷,残月,夕阳,古道,落花,飘蓬等等

摘要:古诗词中很多意象都具有相对固定的寓意,本文将古诗词的意象分为动物、植物、自然现象、时令节日、特定地点等五类加以举例解释,以期对对高考备考有所帮助。

关键词:古诗词 意象 寓意 举隅

“意象” 是诗歌的基本单位,而古诗的意象,很多有相对固定的寓意。把握了这些寓意对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解答诗歌鉴赏题目很有益处。

在中国古典别离诗中流动着两种液体,一是眼泪,一是酒水。泪的味道既咸且苦,酒的味道又辛又辣,可以说是五味俱全。这种纯感性的特色几乎构成了别离作品的全部。而酒与泪的飞洒,于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意义,它们也因此成了常写常新的题材。

一、折柳赠别

杨巨源的《折杨柳》云: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折柳送别,自是特别动情,折柳之行为,也是人异殊途。送别多了,柳条也要折尽了,所以干脆不折。且看 李白的《劳劳亭》: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李白另翻新意,超越了离别之事写离别之地、离别之境。折柳的含义是很难超越的,因此,折柳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别离伤怀。

二、长亭饯别

古人长途远行,由于道路崎岖,水陆交通都不发达,山河阻碍,跋涉艰难,且风餐露宿,路上有各种危险,亲故分别,再见难期,因此各地都有自己的送别之地。饯行送别是古人怅惋兴悲、触动心灵之事:

《齐州宋祖三》王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以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一个宦海寄意,一个真情款款。

三、歧路歌别

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情谊深厚的意思。尽管我们很难统计当时的别歌曲子,但是从“渭城”“折柳”在唐诗中出现的频度,可以窥见歌别的流行程度。

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刘禹锡)

长爱夫怜第二句,请君重唱夕阳关(白居易)

聚宴送行的人,怀着离愁别恨,依着乐曲节拍和声调,边唱歌辞,边传柳条,此情此景则又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了。

许浑历来为选家钟爱的《谢亭送别》也是一个例子: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8

谢亭又叫谢公亭,为谢眺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著名的送别之地,加之后来诗人在此不断的歌咏,使优美的谢亭风景也染上一层离愁了。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综上所说,我个人觉得离别诗是有些固定的象征事物,但最重要的仍是真情实感含蓄而真挚的表达。

举例赏析:

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 灞岸晴来送客频,相偎相依不胜春。 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一、从手法上来讲

第2首诗属于典型的送别诗,将主人公的主体感情投射到无感情的柳树中去,认为柳树也在“绊路人”,这类似于“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实际上蜡烛也好,柳丝也好,作为无感情的外物,是不可能惜别的,这是主体感情的外射。

第1首诗中,主体感情也有外射,但程度远不如第2首强烈,而是诗人对柳树做出一个判断(就是认为柳树无情,不解迎人只送人)。

二、从意境上来讲

第2首诗属于典型的送别诗,将惜别之情与柳树这一外物融合在一起。情与景交融,很圆融的表达了惜别之情。

第1首诗则翻用其意。通过对柳树的“无情”的判断,更曲折、因而也更强烈的表达了惜别之情。有点类似于毛阿敏的一首歌《思念》:“又把聚会当成一次分手”。

多说几句。

古诗有“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并不是因为黄莺不好,相反,通常都会认为黄莺是一种可爱的鸟。可是这首诗说,要打起黄莺儿,不要让它叫,因为它一叫,就扰了主人公的闺梦。

这不是反用其意,而是通过这种方式,曲折的表达对辽西梦的渴望。辽西梦,是指主人公思念的人在辽西。这里把美丽的黄莺说成不好的,就是表现了思念的强烈。

同样,第1首诗中,对柳的无情的判断从何而来呢?

第一是因为折柳赠别是古人的风气,看到柳,就联想到别。

第二是因为本身就是在送别的时候,这时候看到柳,只能徒增送别的伤感。

第三是因为,从来都是折柳赠别,但从来都没有一次是能够将人留下来的,因此说柳是无情的。 因此这是一种更强烈的表达。这种表达,在特定的情境中,意味要比第2首的正话正说更浓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充分使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9

【教学重点】感受、体味这首词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教学难点】对词中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鉴赏。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别有情,别有景,别有声,别有泪,别有长度,别有重量,别能消魂,别能减肌,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别时难舍难分,又是企盼早日相聚的急切。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真是“别”有滋味 在心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又是怎样写“别”的呢?--板书[雨霖铃]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柳永

柳永(约980~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柳永福建崇安人,也就是现在的武夷山人)人。仁宗景祐元年(1034)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很不得意,生活穷愁潦倒,处世方面抱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他在城市生活的时间很长,经常出入倡馆酒楼间,与教坊乐工和歌妓们交往,因而熟悉市民、歌妓的生活,并通晓乐律。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由于他的生活环境及其他各个方面的条件,使他成为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的代表词人。

2、写作背景

柳永大部分生活在城市,经常出入倡馆酒楼间,因而他深深了解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柳永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歌妓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介绍词牌

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雨霖铃”这一词调,本来是唐代教坊大曲,一作“雨淋铃”,来源于唐明皇李隆基与其爱妃杨玉环的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唐明皇在南下逃亡的途中,迫于当时的形势,不得已在马嵬坡缢死杨玉环。后唐玄宗入蜀,到了斜口的时候,霖雨连日,他经过秦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后来,人们使用这支曲子来表达离愁别恨,“雨霖铃”也就成了离愁别恨的象征。

四.整体感知

1、师:下面给同学们一分钟的时间,大家朗读一下这首词。(学生自由朗读)

教师提问:读完后,你能说说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

明确:哀婉、悲伤、凄清。(板书)

2、叫一生学生读,教师点拨。

3、多媒体播放《雨霖铃》配乐诵读。

4、学生齐读。

10

五、分析课文

1、设置问题,整体把握文章

(1)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2)本文抒发了什么情感?(情感)

(3)本文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技巧)

2、分别找出上下阙中的有关意象和情感的词语。

3、分析上阙词句。

4、分析下阕中的著名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六、课堂小结

词的上阙在凄凉环境的衬托之下,写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状。下阙设想远别后的思念和久别后的凄清。全词既写了眼前的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处处以景物衬托离情,情景分合,景为情设,而“一切景语皆情语”,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济。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柳永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体会虚实相济、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二.教学重点: 体会本词的意境和情景交融的手法

三.教学难点: 1.本词所运用的虚实相济的表现手法2.把握婉约词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问答法、点拨法

五.课时安排:

(一).导入新课:

离别时的情景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经常描写的场面,李白面对离别这样写到:“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孟郊笔下的离别则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透过这些饱含深情的诗句,我们可以感受到游子朋友离别时“禾黍听马斯”中的呆望,可以想象母亲送别儿子时的泪眼愁眉,可以感受到“默然销魂者,唯别而已”中包含的至理,那么今天我们同样来学习一首描写离别的名篇,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柳永,解读他的不朽名作《雨霖铃》。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柳永一生仕途很不得意,屡试不第,生活穷愁潦倒。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由于生活环境及其他各方面条件的影响,使他成为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同时,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他创作了大量的慢词长调,使词由小令为主到慢词占优势;同时他还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柳永的词在宋元时期流传非常广泛,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足见其词流传之广。

那么下面老师为大家介绍一下本词的写作背景。柳永大部分生活在城市,经常出入倡馆酒楼间,因而他深深了解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柳永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歌妓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整体感知

下面老师为大家朗诵全文,请同学们尽量体会作者所描绘出的情与景。

请同学们齐读整首词。

通过老师的朗读和同学们自己的朗读,相信大家已经感受到了词中的景、作者笔下的情。老师为大家串讲一下字词,以便同学们更好的理解。

11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寒蝉,蝉的一种,又名寒蜩。似蝉而小,入秋始鸣,深冬方歇。蝉,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秋生冬死。这里用生命短暂的蝉开启全篇,奠定了整首词的凄凉的情感基调。骤雨,指阵雨。)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都门帐饮,指在京都城外设帐饯行。无绪,指没有好的情绪。兰舟,指木兰舟,木兰木质坚固,适宜做舟楫。先传鲁班曾刻木兰为舟,古典诗词便借用“兰舟”作为舟楫的美称。)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凝噎,气结生阻,指因悲伤而说不出话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暮霭沉沉,指黄昏时云气浓重。楚天,指楚地天空。古时楚国占有江南,后来泛指江南的天空为楚天。)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经年,一年又一年,指离别时间之长。)便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风情,指美好的情意,也指风流韵意。)

请同学们再次齐读整首词。

(四).鉴赏上片和下片:

下面请一位同学读一下上片,其他同学思考上片都描写了那些景物?

明确:有寒蝉、长亭、暮霭和楚天。

作者在这里用典型意象来写自己的情。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介绍过意象,下面我们复习一下,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一下意象。

师明确:意象就是客观事物和主观情感的融合。也就是用具体的事物表达抽象的情感。那么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柳永描绘了怎样的场面呢?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生概括上片作者所描绘的场面(略)

那老师说一下所感受到的景象:一个秋天的傍晚,骤雨刚刚停歇,寒蝉凄切的哀吟,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词人和情人双手紧握,喉咙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来,流泪眼观流泪眼,断肠人送断肠人。天色越来越暗,茫茫水域里,濛濛雾气一片。

下面请一位同学读一下下片,其他同学思考下片都词写了哪些景物?

生读后回答。

明确:下片写了杨柳、晓风和残月。

请同学们在头脑中想象一下下片的场面。

生分别根据自己的想象描述。

老师谈一下对下片的感受:下片是词人想象离别后的情景。一夜漂流后,词人来到异乡,东方即将吐色时,头顶依然有一弯残月,河流两岸朦朦胧胧的杨柳树在瑟瑟秋风中摇曳着,词人望着残月,感受着秋风,这是多么凄凉的情景啊。

“杨柳岸晓风残月”一直为人所传诵。杨柳和别情有关。“年年柳色,霸陵伤别。”自从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后,杨柳和离别就似乎有了必然性的联系了。“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时的景象,古人出远门都在此时动身,所以也在此时送别。“杨柳岸晓风残月”写出了离别时的悲情。

(五).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济

词人在短短几句词中写出了寒蝉、长亭、杨柳、晓风、残月这些景物,那么大家请思考这些景物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12

生回答后明确:上片这些景物寒蝉,长亭等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眼前之景,所以为实写;下片的杨柳、晓风、残月是作者想象中的景物,所以为虚写。

那么大家继续思考:柳永为什么要写这些景物?有何作用?又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呢? 生回答后明确:可以说词人柳永非常善用白描,寥寥几笔便勾勒出画一般的景象,柳永把眼前之景心内之情写得五一不真切动人。写景是为了抒情,而情又要通过景来体现。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柳永通过虚实相济,达到了情中见景,景中见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表达了离别时的哀愁。

(六).通过具体的词句深入领会“情景交融”

通过以上的讲解,相信同学们对本词已经有了整体的把握,那么下面我们通过具体的词来看一下作者柳永怎样将这情与景写得如此和谐。

我们一起看一下:“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此句中“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种景物和词人的愁绪有何关系呢?

词人与情人四目对视,欲语还休,热泪先流。作者柳永将这离别的悲情非常恰当的寄托于眼前之景。而且这三种景物与作者的愁情又有着相似之处。浩渺无际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傍晚时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词人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作者选取这三种有代表性的景来表现离别的愁,大家体会一下是不是非常恰当?那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绵长,如沉沉暮霭般浓重,如楚地天空般无边无际。柳永将这绵长的愁绪表达得淋漓尽致,寄情于景。相同的写法还有贺铸的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七).体会婉约派词的特点:

那么学习了这首婉约派的代表词《雨霖铃》之后,请大家体会一下本词有何鲜明的特点? 生回答后明确:缠绵、含蓄。同时这也是婉约派词的特点。

这节课就上到这,老师希望大家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疑问。古人说“善待问者”,老师也一样,希望同学们提出问题,学生敲老师的钟,敲的越响,收获越多。

(八).教学反思

对于这节课来说,我认为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也能够通过意象去品读、鉴赏诗词、能体会到文中写景句子体现出的虚实相济,以及作者笔下的情景交融。

上课结束之后,我仔细思考课堂的不足,总结起来有一下几点:

第一, 问题设计不够,没有体现出循序渐进和难度上的梯度性。

第二,意象的分析鉴赏不够。第三课堂上生成的学生回答没有抓住并深刻挖掘。

真希望能抓住课堂上出现的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见注释(5)

老师补充:柳永虽然才情卓著,但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坎坷,生活穷困。经常出入娼馆酒楼,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他同歌伎的交往并不像浪荡公子,纨绔子弟之流的风花雪月,虽然身份不同,但在歌楼酒馆,他找到了感情的寄托,找到了发挥才华的地方。正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在他的很多佳作,很多取材于同歌伎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13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与影响:1.他制作了大量慢词长调,使词从小令为主过渡到慢词占优势地位,从而为词的容纳更多的内容提供了相应的表现方式。2.他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善于铺叙,善于运用白描,写景抒情密切结合,语言通俗易懂,音律和谐优美。柳永词对秦观等人都有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作家在曲辞创作上也有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处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有词集《乐章集》

这首词就是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漂泊时和他心爱的歌伎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

三.美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配乐范读

朗读提示:首先要注意词的低沉基调,还要保持乐句的完整性。

因为课文中的标点的按意思的连贯点的,有些地方跟乐句并不一致。例如

“寒蝉凄切”是一个乐句,“切”字气韵,应有稍长的停顿;以下“都门帐饮无绪”“ 今宵酒醒何处”都是独立乐句,也应该这样处理。

2.学生齐读,整体把握文章。

四.品读课文,深层探究

1.看图片,用自己的话生动形象地描述出词的内容,然后概括上、下片的内容。

上片:写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片是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

长亭别离:寒蝉、长亭、都门烟波、暮霭、楚天(实写)

羁旅之愁:杨柳、晓风、残月(虚写)

2.揣摩重点文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1)提问:“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句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开首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用“寒蝉”“长亭”“骤雨”三个独立的画面构成了一幅秋雨黄昏送别图。然而细心留意,这句词中的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爱,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见这里着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14

两句是实写不忍别离又不能不别的情况。“都门”是指汴京门外。“帐饮”是说搭起帐篷请行人吃酒,古人离别饯行离不开酒。“无绪”是当时心绪非常不安,不知所措的表现。这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高度压缩的精练的写法。“留恋处,兰舟催发”,是说正在留恋不舍的当儿,舟子已经催促他出发了。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从这种依依不舍的情况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无绪”是已经达到了“黯然魂销”的程度。这里要读得泪眼朦胧,难以割舍,不忍放手。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这句要读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

(4)提问:“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的“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种景物与词人的愁绪有何联系?

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浩渺无际的江面上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选取三种代表性的景物充分地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沉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相同写法的还有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见贺铸《青玉案》)。词人对景物的描写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所以这句要读出苍茫、孤独味来。

(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这句词人承接得巧妙:先宕开一笔,说离别使人伤心,自古而然,是由于多情的缘故,似乎有些自慰的意思;忽然又转到现实中来,说在这冷落清秋节中离别更使人难以忍受,更深地开拓了诗的境界,下面再说别后生活的设想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6)讨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这两句词中的典型景物在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有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杨柳”和别情有关,“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自灞陵折柳的故事产生后,杨柳和离别似乎已具有必然性的联系了。“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时的景象,这时一切景象都特别凄凉,难以忍受。古时要赶远程的人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动身,因而也经常在这个时候送别。如温庭筠《菩萨蛮》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就是把别情与这时候的景象联系在一起来说的。

15

词人这也是融情入景的写法,它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样一幅凄清的画面会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单,并渴望再次团聚,言外之意无穷。

其次,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里——“酒醒”之后。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更何况是在“酒醒”之后!试想,柳永此时不过是他离开心爱的人的第二天早晨,“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地留在心上,面对着眼前的凄清景象(岸上的杨柳,晓风吹拂,残月微明),而前路是“千里烟波”,他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心爱的人更远,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啊!

可见,这两句中词人集中了许多最能触动离愁的东西入词,构成凄凉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收发了伤离别的悲凉情怀。

★扩展:回忆所学的知识,有哪些关于写“愁”的诗句?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例如:李煜《虞美人》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贺铸《青玉案》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7)“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良辰好景”“千种风情”: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寂的心情,连“良辰好景”都不能排遣痛苦,可见痛苦之深。联系上片,可加深理解情人分手时“帐饮无绪” “无语凝噎”的内涵了。这是虚实相济的写法。

雨霖铃

长亭别离:寒蝉、长亭、都门

烟波、暮霭、楚天(实写) 虚实相济

雨霖铃 羁旅之愁:杨柳、晓风、残月(虚写) 情景交融

离别之前——→勾勒环境

雨霖铃 离别之时——→描写情态 伤离别

离别之后——→刻画心理

16

更多相关推荐:
唐诗送别名句集锦

唐诗送别名句集锦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只要彼此心心相印那么即使一个在天涯一个在海角远隔千山万水也犹如近在身边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陈子昂送魏大从军不要在燕然山上只留下汉将的功绩也要有我们大唐将士...

古诗名句分类一

古诗名句分类一善于写作1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唐杜甫偶题11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16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李白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18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题诗后19吟安一个字...

古诗词名句积累

初中毕业生必背古诗词名句积累1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5一水护田将绿绕两...

古诗名句

古诗名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借问酒家何处有...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名句默写(完全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名句默写完全版范登清甘肃省民勤县重兴中学甘肃民勤733308作者Emilnhm123456789sohucomQQ541862943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

古诗名句2

第一册1论语十则中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是学则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

初三古诗文名句分类积累

古诗文名句积累分类1表达雄心壮志的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的望岳2描写战争的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3写春雨的...

古诗名句

古诗名句1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这句话看似平淡但对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蕴含了不要在那浑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的意思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庄写山村风光由近渐远景色越来越开阔写出了一派清幽恬静的气氛3乱花...

古代诗词和名句名篇专题

古代诗词和名句名篇专题20xx年广东省中考考纲解读增强语文积累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古诗词的积累则是语文积累中的一项主要内容而名句名篇的积累又是积累中的重中之重因此各地中考都非常重视对学生古诗词积累的考...

送别诗句

送别诗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注释杜少府王勃的友人生平不详少府县尉的别称quot蜀州quot一作quot蜀川quot城阙指京城长安三...

关于送别的诗句

关于送别的诗句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流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李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

关于送别的诗句

关于送别的诗句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唯见长江天际流2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流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3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

送别诗名句(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