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

时间:2024.4.18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通过对《氓》的学习,相信大家对于《诗经》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如果说“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那么,“史家之绝唱”的《离骚》同样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的源头。如果将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比作一条绵长的河流,那么《诗经》与《楚辞》就是并开于河流两岸的名花。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经典绝伦的作品,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都有了丰沛的源头。而东汉末年,有这样一群文人,他们的文化素养较高,既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又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创造出大量的风格独特、艺术成就较高的五言诗,刘勰在 《文心雕龙》 里称赞它“五言之冠冕”,也就是那个时代最好的五言诗,钟嵘在 《诗品》中又评价它说“天衣无缝,一字千金”,说十九首的意境是那样的浑融一体,用字又那样的贵重精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来共同体会一下其中的妙处。

(三) 通读诗歌,整体感知

1首先请同学们齐读这首诗,涉江采芙蓉起——同学们读得很整齐,也比较有气势,但是不够有情感,下面呢,老师给同学们一分钟时间,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诗歌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情感,应该怎样来读,并尽量将这种情感朗读出来。一会老师请同学起来朗读。(生读,齐读)

2,好,通过刚才反复的朗读啊,相信同学们对于《涉江采芙蓉》的整体情感有了一定程度的感知,那么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忧伤(师启生答);抒情主人公是——思妇;表达的情感是——怀人。那我们总结起来就是:一位女子思念自己的爱人,从而表达了这位女子的忧伤之情。那么诗歌中的这位女子是在怎样的情境中思念自己的爱人的呢?她又是以怎样的方式思念自己的爱人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共同体会这位女子浓浓思念背后的深情与叹息。请同学们看第1、2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老师请一位同学起来翻译这一句(生译师评,这位同学翻译地很到位也很准确,正如这位同学所说,“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意思是说,我渡过那江水去采荷花呀,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诗歌中的芙蓉,其实就是大家比较了解的荷花。提到荷花呀,想必同学们几经积累了不少关于写荷的名句了,比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用哪一句来形容荷花的高洁品质的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还有郑愁予在《错误》中“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一句来形容莲花亭亭玉立,形貌优雅的特点;出自南北朝的《西洲曲》里“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更是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长思念。可以说啊,荷花本身就已经代表了纯洁与高雅,而以荷花象征的爱情更是美好而高洁了。而提到第2句“兰泽多芳草”你想到了哪位诗人,哪部作品呢?(屈原《离骚》,我们在读《离骚》这部作品的时候会发现,这部作品中屈原引用了大量的“香草”,如 ,那么屈原以这些香草比什么?(高尚的美德),由此我们说,诗歌的第1、2句引用了多么美好的意象啊,通过这些景物,你能联想到什么呢?假设我们正在拍一部描写美好爱情的电影,大家都刚好是编剧,导演,那么当你读到“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这一句时,你的镜头中想要给观众呈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教师先请学生起来回答,然后再为学生描述并勾勒画面)。——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

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倘若倾耳细听,读者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

真希望这美好欢乐的情景能够一直一直存在下去啊,可正所谓:“好景不长在,好花不常开“啊,这样的人间胜境似乎在刹那间被一声悠长又寂寥的叹息声所取代了,这时候镜头迅速摇近,人们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船头的女子。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这面容就是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所由来:当姑娘们竞采摘着荷花,声言要拣最好的一朵送给“心上人”时,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却正远在天涯!她徒然采摘了象征美好的芙蓉,却难以遗送给心上人。

在这里,作者用简单的语言给出了一个亮点——“以乐景写哀,以倍增其哀”。这一点呢,也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即不必一味地将人物置于凄凉的清秋来表现其寂寞,孤寂之心情,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更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这一句中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怎样理解“赠花”的行为?

芙蓉,即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起首句,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花草娇嫩美丽,又给人以欣欣向荣的感觉,以花草赠亲朋,既有关怀,思念,也表达了美好祝愿。

赏析完了前四句,请同学们读第5、6句,并前后桌讨论一下“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这一句描写的是谁?写的是男子所想呢还是女子所思 ?(给2分钟时间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根据学生所说做出分析)

第一种解释:女子所思:学生给出理由,教师在此基础上拓展。

这位同学给出的理由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充分而合理的,我们暂且认定这是女子所思,那么根据这一句,你的镜头中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随着镜头的摇动,诗里的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是女主人公在想丈夫在干什么,这是古体诗长用手法。而且仿佛是心灵感应似的,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他当然不能望见故乡的山水、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妻子。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无非是漫漫长路,和那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实际上,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在这里,诗人巧用“虚写”,运用“悬想”方式,或者也叫“对写法”,抒情主人公撇开自己,从想象对方入手,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给人“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感觉,以出乎常情之状,使情感表达更加深沉而余味无穷。

这种“从对面曲揣彼意”的表现方式,与《诗经》“卷耳”、“陟岵”的主人公,在悬想中显现丈夫骑马登山望乡,父母在云际呼唤儿子的幻境,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诗中的境界应该不是空间的转换和女主人公的隐去,而是画面的分隔和同时显现: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的密密荷叶、

红丽荷花,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样孤独而凄清;一边则是云烟缥缈的远空,隐隐约约摇晃着返身回望的丈夫的身影,那一闪而隐的面容,竟那般愁苦!两者之间,则是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双方都茫然相望,当然谁也看不见对方。正是在这样的静寂中,天地间幽幽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浩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浩叹无疑发自女主人公心胸,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这就是诗之结句所传达的意韵。当你读到这结句时,或许能感觉到:此诗抒写的思夫之情虽然那样“单纯”,但由于采取了如此婉曲的表现方式,便如山泉之曲折奔流,最后终于汇成了飞凌山岩的急瀑,震荡起撼人心魄的巨声。

像这样“忧伤以终老”的叹息仅仅是那个采莲的女子的悲伤吗?不,这是那个动乱年代里许多恋人都遭遇过的悲伤,那么,这只

是汉代的悲伤么,不,这是我们人类从懂得了爱情开始,都在经

历着的悲伤。相爱而不能相守,千年之下,究竟有几人的爱情是

圆满的呢?所谓“有情人终成眷属”,有时更像是一个奢侈的美

梦。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把 《古诗十九首》 奉作经典,因为它和所有不朽的诗歌一样,都唱出了我们平凡人的感情,我们的欢喜与惆怅,我们的遗憾与悲伤。有一天,当我们和心爱的人因为命运的重重阻隔而无法在一起的时候,也许我们会蓦然想起多年前读过的这一首诗,会落下和这个汉代女子同样的眼泪和叹息。然而老师要告诉大家的是,即使“同心而离居”,我们也应该顽强地生活下去。因为,每个人的生命都会有遗憾,但在爱情之外,

我们还应该寻找到另一种方式,让唯一而珍贵的生命得到补偿和

慰藉,既然已经错过了月亮,又怎么忍心再失去星星呢?并且,

生命中曾有一个人与我们“同心”,我们就该充满真诚地感激命运,毕竟,他曾经来过我们的世界,带我们去了那个离幸福最

近的地方。

可是在刚才的讨论中,我们为什么还要考虑到这是“男子所想”这一层呢,这就要联系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了,这首诗出自《古诗十九首》,当时是东汉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政治混乱。家园的残破,时代的扰攘,正当职业的无法获得,使得人们无法过上和平安定、室家团聚的生活。尽管此诗的主人公应该是位女子,全诗所抒写的,也是故乡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忧伤。但倘若把此诗的作者,也认定是这位女子,那就错了。马茂元先生说得好:“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其中思妇词也出于游子的虚拟。”因此,《涉江采芙蓉》最终仍是游子思乡之作,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思妇词”的“虚拟”方式:“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把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

赏析完了这首诗,那么这首诗有什么样的艺术特点呢?

一是意境高远、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第二篇:涉江采芙蓉 上课用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 “古诗十九首”产生的背景

?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思想、内容

? “古诗十九首”的文学价值

2. 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理解“悬想”——“诗歌从对面飞来”的造境艺术。

? 能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加入适当的想象,将本诗扩展为一小段散文。

? 理解本诗采用的“示现格”修辞——“从对方曲揣彼意”,将抒情主人公的“心灵视野”逼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3. 感悟诗歌的思想内涵,品味采芳草赠所思这种朴素的情感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

重点:

? 了解“古诗十九首”的相关文学常识

? 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理解“悬想”——“诗歌从对面飞来”的造境艺术。

难点:

? 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理解“悬想”——“诗歌从对面飞来”的造境艺术。

教学设想

本课的教学着力点将放在分析和学习“悬想”——“诗歌从对面飞来”这种艺术手法。教学中将引入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谈到的“造境说”。在教学方法上以讲授法为主,辅以朗读法、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每一个学生开口读、动笔写、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诗歌的朗诵又是本课另外一个着力点,通过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个人尝试朗诵,整体朗诵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的感受,争取大部分学生当堂成诵。教学过程中安排将五言诗句拆分成两句四言,以此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同时锻炼学生的文字应用能力。

教学步骤

导入(观看东巴25字小动漫)

导入语:

《毛诗序》里讲到“诗者,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是说在心里的情志,付诸语言文字就成为了诗歌。可见写诗就是为情遣词的过程。而遣词用字贵在自然,就像我们刚刚观看的小动画,每个字都为情而动,字流动而成画,流水鸟鸣,虎奔箭窜。说到作诗用字,不得不提到“古诗十九首”,钟嵘在《诗品》中评价“古诗十九首”说“文温而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一字千金”。“古诗十九首”何以得如此高的评价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古诗十九首”。(板书:古诗十

九首)

1. 古诗十九首简介

? 产生的背景: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贵族垄断仕途,下层

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 (板书:背景,东汉末年)

? 作者和内容:汉代无名氏文人所作,最早收录在梁代萧统的《文选》

中,因有十九首,故题为“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习惯上以首句为题。如:《涉江采芙蓉》、《西北有高楼》《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具体而言,既有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也有写士人的彷徨失意和人生的无常之感,感伤和愁闷是《古诗十九首》的基本感情基调。有些作品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

(板书:作者,汉代无名文人。

萧统《昭明文选》。

感情基调:感伤、愁闷。)

? 文学地位: 古诗十九首用平浅质朴的文字表现深厚的感情,形成一种

“浑成”的风格,是乐府诗文人化的标志,也是五言诗成熟时期的代表 作,刘勰《文心雕龙》称其为“五言之冠冕”

(板书 语言:平浅质朴、浑然天成 地位:五言之冠冕)

清代沈德潜:“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

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2. 导入课文:我们讲到古诗十九首产生在社会动荡,政治混乱的东

汉末年。贵族垄断仕途,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许多士子远游求仕,背井离乡,不称意者必然多,登高不免思乡,逢春当作怨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涉江采芙蓉》,以此走近他们的寂寞、真情。

(板书:涉江采芙蓉)

3. 自由读

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扫除字词障碍,了解诗词大意。

4. 教师范读,整体把握。

教师有感情地朗诵全诗,适当指导朗诵的方法。

(板书:节奏212、语调缓慢、感情深沉含蓄)

5. 小试牛刀:请将诗歌的五言句改写成四言句。示例:“涉

江采芙蓉”:渡过江水,采摘芙蓉。

问题导学1:

? 本诗中直接抒发感情的句子是那一句?你认为这首

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涉江采芙蓉”者是谁?“还顾望旧乡”者又是谁? 明确:“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表达了相爱之人两地相

隔的极度相思、感伤之情。语言虽节制,实则撕心裂

肺,呼天抢地。

明确:涉江采芙蓉者是游子所思念的妻子。理由有二:

? 就环境来说,芳草萋萋,芙蓉遍野是南方景致。一般而言,追求仕途的游子都会到当时政治中心——北方,不大可能涉江采芙蓉。

? 所采之花“芙蓉”,谐音“夫容”,在先秦时期就已被 用于思妇诗。

明确:“还顾”的主体是游子。理由:

? “还顾望旧乡”整句来看,必是游子。在秦汉时代女子基本是不会出门游历的,也就谈不上“还顾望旧乡”了。

分析探究1:一二两句写女子“涉江采芙蓉”,三四句却写游子“还顾望旧乡”,之间似乎产生了一个断层,该如何理解? 明确:

前四句并非抒情主人公所见之景,而是抒情主人公想见之景。类似的诗句还是有“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杜甫《春日忆李白》) “伤心明月凭阑处,想君思我锦衾寒”(韦庄《浣溪沙》)。从整体看,这几句诗的内容游离于叙事的轨道之外,特点是想要表达自己对对方的思念却从对方思念自己着笔,从而营造出一种“诗从对面飞来”的感受。古代诗文家常使用这一修辞格充分展现抒情主人公心里视野,将许多对过去、未来的悬想逼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词人填词有造境、写境之分,“悬想”无疑就是一种造境的方式。

问题导学2:

? “还顾”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探究2:

? 品读一、二句,你认为诗歌描写“兰泽多芳草”有什么作用?

? 品读三、四句,这里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 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环境描写,以“兰泽多芳草”起兴,自然引出“涉江采芙

蓉”之事,渲染了乐的气氛。同时也是象征,意在从侧

面烘托女子形象的纯洁高雅。可以说这是“古诗十九首”中最具“风骚”传统的诗句了。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内容上承“涉江

采芙蓉”而来,将采芙蓉思远游人之事挑明——采花乃欲赠于所思,然所思之人在远方,不可得相见,起句积蓄的哀情初露。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后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画面上空留寂寥 。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主

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漫浩浩”一词写主人公与还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含蓄地传达了抒情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6. 赏析与拓展

? 《涉江采芙蓉》赏析

起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实为“兰泽多芳草,涉江采芙蓉”的倒装句,以“兰泽多芳草”起兴,自然引出采芙蓉之事。虽是为情而造的虚境,然画面唯美,情调高雅。萋萋芳草,亭亭芙蓉,有人盛装,涉江而来。以“芙蓉”言思妇游子事也。兰泽、芳草、清江、芙蓉,乐景也,却隐藏着悲伤。(十九首长于抒情却不直言,委婉曲折,从写景叙事发端,极其自然地转入抒情,水到渠成,而又抑扬有致。陆时庸云“(十九首)谓之风余,谓之诗母”,确也。)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承“涉江采芙蓉”一句而来,将采芙蓉思远游人之事挑明,采花乃欲赠于所思,然所思之人在远方,不可得相见,起句积蓄的哀情初露——“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王夫之《姜斋诗话》),画面上空留寂寥。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一语打破前二句之画面,原来前二句不过诗人想见之境的“示现”,抒情主人公由想 见的甜蜜堕入现实的凄凉。“长路漫漫,相思渺渺”,最终积聚成千年不衰的浩叹“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黯然销魂,牵人魂魄。

7. 总结:

全诗初读只觉异常单纯,细细赏析,原来是微妙寓于婉曲中,清代陈祚明在《采菽堂古诗选》中说“十九首言常情,惟是不使情为径直之物,而必采其婉曲者以写之,

故言不尽则情无不尽,后人不知,但谓十九首以自然为贵,乃其惨淡经营,莫得寻之矣。”《涉江采芙蓉》可以说是极具代表性的了,以采芙蓉之事起兴,化所想为实景,构思精巧,起转自然,以情驭事,水到渠成,毫不做作。断肠相思只系于数语,细品之,含蓄不尽。如此好诗,百读不厌。让我们一起再一次细细品味。

8. 课外拓展

体悟采芳草花朵赠人的朴素美好民俗。

选择以下几首诗中的一首,从语言用字、情感内容、艺术手法等多个角度进行赏析,或采用意象意境分析法赏析,将赏析所得写成一篇小短文。 (诗有可解,不可解,贵在有自己的理解。)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生年不满百》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笑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赠范晔

西晋·陆凯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相思》

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六、板书设计

古诗十九首

背景:东汉末年

作者,汉代无名文人。

萧统《昭明文选》。

感情基调:感伤、愁闷。 语言:平浅质朴、浑然天成 地位:五言之冠冕)

朗读:

节奏212、

语调缓慢、

感情深沉含蓄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上课用

涉江采芙蓉上课用

涉江采芙蓉上课用

无尽忧伤

涉江采芙蓉上课用

真挚笃厚

以乐写哀 悬想

更多相关推荐: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

一导入背诵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王维相思采花折柳赠亲朋唐人送别折柳相赠意欲挽留以柳与留谐音象征友情绵长永志不忘采花折柳赠亲朋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

《涉江采芙蓉》 公开课

涉江采芙蓉教学过程一导入从士之耽兮犹可脱的诗经一路走来我们读过屈原的离骚汨罗江边的纵身一跳并没有真正停止了屈原的生命借着离骚中芬芳馥郁的诗句仿佛还能触摸到他的那颗滚烫的跳动的心于是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都有...

《涉江采芙蓉》

诗三首教案程红辉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二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学...

高一语文《 诗三首 之涉江采芙蓉、短歌行》

涉江采芙蓉教学目标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教学重难点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教学过程预习解决疑难补充注释涉渡水泽沼泽地...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能正确默写名句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3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教学过程一激情导...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赏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赏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赏析据元和郡县志gt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

芙蓉楼送辛渐

芙蓉楼送辛渐

小学古诗25首芙蓉楼送辛渐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hnylinjinyrw寒雨连江夜入吴pnmnsnkchshn平明送客楚山孤luynqnyurxinwn洛阳亲友如相问ypinbnxnziyh一片冰心在玉壶疑难注解芙蓉楼旧址在今江苏镇江市辛...

名言名句识记13

语文考试名言名句识记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5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

国学经典名句500句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5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6青青子衿悠悠...

中国古诗文经典名句500句

中国古诗文经典名句500句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5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古诗文经典名句500句

中国古诗文经典名句500句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5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涉江采芙蓉名句(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