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届高考语文基础知识总复习 教师文档:专题十二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含断句(32页) Word版含解析]

时间:2024.4.20

专题十二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含断句)

 

谭 嗣 同

谭嗣同(1865—1898),汉族,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还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

    1898年变法失败后慈禧连发谕旨,捉拿维新派。他听到政变消息后并不惊慌,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多方活动,筹谋营救光绪帝, 但计划均告落空。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心以死来殉变法事业,用自己的牺牲去向封建顽固势力作最后一次反抗:“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9月24日,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在狱中他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他与其他5位志士英勇就义于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临终时还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充分表现了一位爱国志士舍身报国的英雄气概。1899年,他的遗骸运回原籍,葬在湖南浏阳城外石山下。墓前华表上挽联写道:“亘古不磨,片石苍茫立天地;一峦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涛。”

一、(2009·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小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毫,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奇之,曰:“公辅才也。”      奇:奇妙

B.以章献起于寒微                                         起:出身

C.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诛:惩罚

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                             驰:延缓

解析:A.奇:意动用法,认为……惊奇;C.诛:诛杀;D.弛:松弛。

答案: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

②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

B.①发兵捕之,久不得

②周怀政之诛,帝怒甚

C.①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

②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

D.①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②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

解析:A.代词,代李迪/表祈使,当,可。B.代词,代亡卒/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以何”的倒装,用/用来。D.都是“竟然”的意思。

答案:D

3.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一组是(  )

①迪深厚有器局 ②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③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 ④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 ⑤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 ⑥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②③⑥  D.③⑤⑥

解析:①说的是李迪有才情。④、⑤与“胆量非凡”无关。

答案:C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

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

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

解析:A.不是李迪“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而是他的曾祖。B.不是“立即”,是“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之后。C.“不畏众怒”错,“怒”的只有皇帝。

答案:D

5.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2)①(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注意“向”“殆”“过”的翻译)

②(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然而觉得他的胸襟很豪壮。(注意“许”“然”“壮”的翻译)

参考译文

李迪字复古,他的祖先是赵郡人。曾祖父躲避五代战乱,把家迁徙到濮。李迪深厚有器量学识,曾经携带自己写的文章去见柳开,柳开很赏识,说:“先生有辅才。”后来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第一,被升做知制诰。真宗驾临毫州,李迪是留守判官,于是就任亳州知州。一群逃兵洗劫城邑,政府发兵搜捕,很久没有抓到。李迪到了之后,让所发的士兵全部休息,暗中查访流寇的去处,部署晓谕精锐士卒,一举擒获流贼,斩首后徇游示众。

(李迪)曾经回家沐浴,(仁宗)忽然传诏他去内东门,拿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报年度出入材用数给李迪看。当时正值连年蝗灾旱灾,(仁宗)问李迪如何渡过难关,李迪请求打开内府库藏来帮助国家,这样赋敛宽裕,老百姓就不会过于劳苦了。皇帝说:“朕想让李士衡代马元方,等他到,会拿出金帛数百万借给三司。”李迪说:“天子在财物上没有内外之分,希望下诏赐给三司,来表示陛下的恩德,何必说借。”皇帝很高兴。

起初,皇上将立章献为皇后,李迪屡次上疏劝谏,因章献出身寒微,不可母仪天下,章献深深地痛恨他。天禧年间,李迪任给事中。周怀政(图谋杀死丁谓,拥立太子)的事情,皇帝非常生气,想责怪到太子,群臣没有人敢说话。李迪从容上奏说:“陛下有几个皇子,竟然要出这个策略。”皇上恍然大悟,因此只诛杀了周怀政。

仁宗即位后,章献太后干预政事,贬寇准到雷州,因为李迪朋党傅会,贬到衡州。丁谓派人胁迫他,没有成功,李迪任河南府知州。来朝京师,当时太后垂帘,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现在我保养天子到这里,你以为怎么样?”李迪回答说:“我受先帝深厚恩德,现在见到天子明圣,我不知皇太后盛德,竟然到这种地步。”太后也高兴。

李迪任徐州知州,想要巡行徐州有名的祠堂名山来为皇上祈祷(来年)五谷丰登。仁宗对辅臣说:“祈祷不是李迪所应当做的,还是让他不要去做。”元昊攻打延州,军事长久松弛,守将有的人凭着其他名义躲避战争,李迪愿意戍守边疆,(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然而觉得他的胸襟很豪壮。

李迪是贤相。当时仁宗刚即位,章献临朝称制,很挟仗自己的才能,将有专制之隐患,李迪义正词严,能使宦官亲近而不敢有非分之想,等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树起,章献也保全了好的名声,古人所说的社稷臣在这里就看到了。

二、(2013·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金履祥字吉父,婺之兰溪人。幼而敏睿,父兄稍授之书,即能记诵。比长,益自策励。及壮,知向濂洛之学,事同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基则学于黄榦,而榦亲承朱熹之传者也。自是讲贯益密,造诣益遂。

时宋之国事已不可为,履祥遂绝意进取。然负其经济之略,亦未忍遽忘斯世也。会襄樊之师日急,宋人坐视而不敢救,履祥因进牵制捣虚之策,请以重兵由海道直越燕、蓟,则襄樊之师,将不攻而自解。且备叙海舶所经,凡州郡县邑,下至巨洋别岛,难易远近,历历可据以行。宋终莫能用。及后朱瑄、张清献海运之利,而所由海道,视履祥先所上书,咫尺无异者,然后人服其精确。

德祐初,以迪功郎、史馆编校起之,辞弗就。宋将改物,所在盗起,履祥屏居金华山中。平居独处,终日俨然;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怿。训迪后学,谆切无倦,而尤笃于分义。有故人子坐事,母子分配为隶,不相知者十年,履祥倾赀营购,卒赎以完;其子后贵,履祥终不自言,相见劳问辛苦而已。

履祥尝谓司马文正公光作《资治通鉴》,秘书丞刘恕为《外纪》,以记前事,不本于经,而信百家之说,是非谬于圣人,不足以传信。乃以《尚书》为主,下及《诗》《礼》《春秋》,旁采旧史诸子,表年系事,断自唐尧以下,接于《通鉴》之前,勒为一书,名曰《通鉴前编》。凡所引书,辄加训释,以裁正其义,多儒先所未发。

初,履祥既见王柏,首问为学之方,柏告以必先立志,且举先儒之言:居敬以持其志,立志以定其本,志立乎事物之表,敬行乎事物之内,此为学之大方也。及见何基,基谓之曰:“会之屡言贤者之贤,理欲之分,便当自今始。”会之,盖柏字也。当时议者以为基之清介纯实似尹和静,柏之高明刚正似谢上蔡,履祥则亲得之二氏,而并充于己者也。

履祥居仁山之下,学者因称为仁山先生。大德中卒。元统初,里人吴师道为国子博士,移书学官,祠履祥于乡学。至正中,赐谥文安。

(节选自《元史·金履祥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向濂洛之学        向:崇尚

B.造诣益遂                                  遂:精深

C.履祥倾赀营购                          赀:钱财

D.勒为一书                                 勒:镌刻

解析:D.“勒”的含义为编订、整理。

答案:D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然负其经济之略              余嘉其能行古道

B.历历可据以行                             使工以药淬之

C.且举先儒之言                             且贰于楚也

D.履祥则亲得之二氏                         徒慕君之高义也

解析:A项第一个“其”,他的,指履祥本人的;第二个“其”,他,指李氏子蟠。B项第一个“以”,连词,相当于“来”;第二个“以”,介词,拿、用。C项两个“且”,都表示并且,并列连词。D项第一个“自”,介词,从;第二个“自”,结构助词“的”。

答案:C

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平居独处,终日俨然;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凡所引书,辄加训释,以裁正其义,多儒先所未发。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履祥)平时单独居处,整天严肃庄重;至于接人待物,就(热情)洋溢和气愉悦。(俨然:端庄的样子;盎然:情绪盎然貌;和怿:和气愉悦的样子。)

(2)凡是引用的书籍,总是加上注解,使引用文字的意思得到正确的解释,有许多先儒所没有阐发的(内容)。(训释:为经作注解;截正:编辑订正;多: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多有。)

4.文言文中,传主金履祥是怎样为学与为人的?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敏而好学,诲人不倦;严谨治学,敢于创新;忧国而献良策;助人而不居功;立志为本,知行合一。

5.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9处)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论语·尧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句读的能力,要靠平时的文言语感来答题。

答案: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秦而不骄乎

参考译文

金履祥,字吉父,婺州兰溪人。年幼时就很聪明,父兄稍微教给他一些书,就能背诵。等到年长一些,更加鞭策勉励自己。等到壮年时,知道崇尚濂洛学说,侍奉同郡的王柏(以王柏为师),跟随他一起到何基家拜访。何基则向黄榦学习(理学),而黄榦得朱熹亲传。从此履祥听老师的讲习次数更加频繁,理学的造诣更加深厚。

当时南宋的国事已经不可挽回,履祥就断绝了科举进取之心。然而他身怀经世济民的谋略,也不忍心马上就忘记这个国家。正逢在襄樊交战的宋军形势一天比一天紧张,南宋朝廷坐视形势不利却不敢出兵相救,金履祥就呈上牵制金兵攻击敌方空虚之处的策略,请朝廷以重兵由海路直接越过燕、蓟,那么襄樊处于困境的宋军将不用作战,困境自解。而且详细地叙述了海船所经过的所有州县的城邑,下至大洋中的不相连的岛屿,或难或易,或远或近,清清楚楚地可以依据履祥的方案施行。南宋朝廷终究没有采用。等到后来朱瑄、张清献上的海运之利的奏章,而所经过的海路,比照金履祥先前所上的奏章,没有咫尺的差别,这以后人们才佩服金履祥制作海图的精确。

德祐初年,朝廷以迪功郎、史馆编校起用金履祥,他推辞不去赴任。大宋即将改朝换代,(履祥)所居之地盗贼四起,履祥退隐金华的山中。平时一人独处,终日性情严肃;到和人交往时,就满脸都是和悦的神情。教诲开导后学者,谆谆教导不感到疲倦,尤其看重分辨道义。有老朋友的儿子犯了事,母子被分派(到不同家庭)做奴仆,金履祥与那老朋友不来往已有十年,他(却)拿出很多钱来想方设法赎买,最终把母子二人赎出团聚;此人的儿子后来做了官,履祥始终没有提起这件事,与他相见也只是慰问辛苦而已。

履祥曾经说文正公司马光编《资治通鉴》、秘书丞刘恕写《外纪》用来记录前朝的事件,不是以经书为依据,却相信各种学派的说法,是非标准不同于圣人,不足以流传、相信。于是以《尚书》为主,向下涉及《诗经》《礼记》《春秋》,别的就采用旧史诸子百家的著作,列表记载大事,上起唐尧以后,下接《资治通鉴》之前,集结(编纂)成一部书,书名是《通鉴前编》。凡是所引用的书,总是加上注释,使引用文字的意思得到正确的诠释,有很多先前的儒者没有阐发的(意思)。

当初,履祥见到王柏后,首先问治学的方法,王柏告诉他一定要先立志,而且举出了先儒说的话:保持严肃认真来坚持自己的志向,确立志向来存养自己的本性,在表面上立下志向,在实践中严格地执行,这就是治学的根本方法。等到见到何基,何基对履祥说:“会之多次阐述贤者之贤,理与欲的分别,你就应当从今日开始实行。”会之,是王柏的字。当时人们议论认为何基的清正耿直、纯良诚实就像尹和静,王柏的高明刚正就像谢上蔡,履祥则得二人的亲传,将他二人的德行一起充实自己。

履祥住在仁山之下,学者因此称他为仁山先生。大德年间去世。元统初年,同乡人吴师道任国子博士,送信给学官,在乡学校中建立履祥的祠堂。至正年间,赐谥号文安。

三、(2013·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1~5题。

史 弼 传

①史弼,字公谦,陈留考城人也。为平原相,时诏书下,令举钩党,郡国所奏,相连及者多至数百,唯弼独无所上,从事责曰:“诏书疾恶党人,青州六郡,其五有党,平原何理而得独无?” 弼曰:“先王疆理天下,画界分境,水土异齐,风俗不同。它郡自有,平原自无,胡可相比?若承望上司,诬陷良善,淫刑滥罚,以逞非理,则平原之人,户可为党。相有死而已,所不能也。”济活者千余人。

②迁河东太守,受诏当举孝廉,弼知多权贵请托,乃豫敕断绝书属。中常侍侯览果遣诸生赍书请之,积日不得通。生乃以它事谒弼,而因达览书。弼大怒曰:“太守忝荷重任,当选士报国,尔何人而伪诈无状!”命左右引出,楚捶数百,府丞、掾史十余人皆谏于廷,弼不对。遂付安邑狱,即日考杀之。侯览大怨,遂诬弼诽谤,槛车征。吏人莫敢近者,唯前孝廉裴瑜送到崤渑之间,大言于道旁曰:“明府摧折虐臣,选德报国,如其获罪,足以垂名竹帛,愿不忧不惧。”弼曰:“‘谁谓荼苦,其甘如荠。’昔人刎颈,九死不恨。”下廷尉诏狱,减死罪一等。

③刑竟归田里,称病闭门不出。数为公卿所荐出为彭城相会病卒。

(节选自《后汉书》)

注:①从事:官名。

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诏书疾恶党人                              ________

(2)乃豫敕断绝书属                     ________

(3)明府摧折虐臣                              ________

(4)九死不恨                                      ________

答案:(1)憎恨 (2)预先 (3)打击 (4)遗憾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郡国所奏,相连及者多至数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乃以它事谒弼,而因达览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数为公卿所荐出为彭城相会病卒

4.第①段中史弼反驳从事的理由可概括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史弼的主要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1)各郡国上报的人,互相牵连到的多达几百人。(注意“所”字结构、“者”字结构的翻译)

(2)诸生就用其他的事为借口拜见史弼,于是趁机送上了侯览的书信。(注意“谒”“因”“达”的翻译)

3.数为公卿所荐/出为彭城相/会病卒。

4.(1)各地情况不同,不能强求一致;

(2)不能为迎合上司而违背事实。

5.(示例)刚正不阿/刚烈正直。

参考译文

史弼,字公谦,陈留考城人。任平原郡的相,当时诏书下达,命令相互检举同党,其他郡上奏的,相互牵连的人多至数百人,唯独史弼一个人没有检举,从事责问他:“皇上痛恨党人,青州六个郡,其中五个有同党,平原郡有什么理由会唯独没有?”史弼说:“先王划分疆域治理天下,划分了各个郡的边界,水土各异,风俗不同。别的郡有同党,平原郡没有,怎么可以相比?如果要迎合上司,诬陷好人,滥用刑罚,以实现不讲道理的命令,那么平原郡的百姓,每户人家都可以成为同党。我这个做相的只有一死,但是我不能这样做。”平原郡靠史弼救活的有一千多人。

升职任河东太守,接受诏书推荐孝廉,史弼知道会有很多权贵请求托情,于是预先下令断绝书信来往。中常侍侯览果然派诸生送信请求,过了好几天无法通报。诸生就借口别的事情拜见史弼,趁机送上侯览的信。史弼大怒,说:“太守荣幸地肩负重任,应当选拔士人报效国家,你是什么人,敢这样欺诈无体统!”叫身边的人(把诸生)拉出去,用棍子打了数百下,府丞、掾史等十多人都在官署衙门上劝说史弼,史弼不理睬他们。于是把诸生交给安邑监狱,当天就拷打至死。侯览大怒,于是诬陷史弼诽谤,用囚车押送史弼。官员没人敢接近史弼,只有前孝廉裴瑜送他到崤山渑池之间,大声地在路旁说:“太守打击行为不知检点的官员,选举有德之人报效国家,如果您被判罪,足以名垂史册,希望您不要担忧不要害怕。”史弼说:“‘谁说荼是苦的,它的甜味就像荠菜。’从前有人被割了脖子,死了九次也不后悔。”史弼被关在廷尉直接经办的诏狱之中,最后判决减免死罪。

服刑结束后回到家乡,借口有病,闭门不出。多次被公卿等大官推荐,出任彭城相,正逢他生病,去世了。

四、(2013·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廉希宪事略

廉希宪,字善甫,畏兀(今作“维吾尔”)氏。公以辛卯五月二十五日生于燕,适其父孝懿公廉访使命下,孝懿喜曰:“是儿必大吾门,吾闻古者以官受氏,天将以廉氏吾宗乎!吾其从之。”举族承命。

公身材魁伟,举止异常。年十九,侍孝懿北觐,入侍世祖,上亦因其多智,有威容,论议宏深,恩顾殊绝。

诸贵臣校射上前,一贵臣顾公,取三矢,似欲授公,公曰:“尔岂亿我为不能耶?顾吾弓差软。”诸贵假以劲弓,三发连中,诸贵惊服,曰:“真文武全材,有用书生。”

国初,拜为平章政事。秉政日,中书右丞刘整以初附为都元帅,骑从甚都,诣门求见。公之兄弟凡十人,后皆至一品。公之弟蓟国公希贡犹布衣,为通报。公方读书,略不答。蓟公出,整复浼入言之。因令彻去坐椅,自据中坐,令整入。整展拜起,侧立,不予之一言。整求退,谓曰:“此是我私宅,汝欲有所言,明日当诣政事堂。”及出,愧赧无人色。

顷之,宋士之在羁旅者,寒饿狼狈,冠衣褴褛,袖诗求见,公之兄弟皆揶揄之。蓟公复为入言,急令铺设坐椅,且戒内人备酒馔。出至大门外,肃入,对坐,出酒馔,执礼甚恭,且录其居止。诸儒但言困苦,乞归。公明日遂言于世皇,皆遂其请。

是夜,诸兄弟问曰:“今日刘元帅者,主上之所倚任,反菲薄之;江南穷秀才,却礼遇如此其至。我等不能无疑。”公曰:“我是国家大臣,言动颦笑,系天下重轻。整虽贵,卖国叛臣也,故折辱之,令其知君臣义重。若寒士数十,皆诵法孔子者也,在宋,朝不坐,燕不与,何故而拘执于此?况今国家起朔漠,斯文不绝如线。我更不尊礼,则儒术且将扫地矣。”公之作兴斯文若此,是大有功于名教者也。

(选自《元朝名臣事略》、《南村辍耕录》,有删改)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将以廉氏吾宗乎           氏:作为姓氏

B.诸贵假以劲弓                       假:借给

C.整复浼入言之                       浼:派遣

D.明日当诣政事堂                     诣:前往

解析:D.浼:恳托,请求。

答案:D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廉希宪举止不同寻常的一组是(  )

①三发连中,诸贵惊服 ②公之兄弟凡十人,后皆至一品

③公方读书,略不答 ④因令彻去坐椅 ⑤及出,愧赧无人色       ⑥且戒内人备酒馔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解析:②讲廉希宪兄弟,⑤写的是刘整。其余都是廉希宪本人的举止。

答案: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廉希宪出生之时,其父孝懿公刚好被任命为廉访使。孝懿公非常高兴,认为廉希宪将来一定会很有出息。

B.廉希宪十九岁时,随父亲北上侍奉元世祖。元世祖见廉希宪才貌出众,见识不凡,给予了他格外的恩宠。

C.廉希宪任平章政事之时,对登门拜访的中书右丞刘整极为冷淡,因为他认为刘整是不知君臣之义的叛臣。

D.滞留在北方的秀才们饥寒交迫,廉希宪不仅解除他们的困苦,还把他们举荐给元世祖,让他们得到重用。

解析:原文“诸儒但言困苦,乞归。公明日遂言于世皇,皆遂其请”,是请示世皇允许他们回去,并不是举荐重用他们。

答案:D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岂亿我为不能耶?顾吾弓差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整展拜起,侧立,不予之一言。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肃入,对坐,出酒馔,执礼甚恭,且录其居止。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你难道猜想我不会射箭吗?只是我的箭弓稍微软了点。(注意“亿”“顾”的翻译)

(2)刘整行拜礼后起身,在旁边站立,廉希宪不跟他讲一句话。(注意“展拜起”的翻译,补出主语)

(3)(廉希宪)恭敬地(把秀才们)迎入家里,与他们面对面坐下,摆出酒食,对待他们的礼节非常恭敬,并且记录了他们的起居情况。(注意“肃”“对坐”“出”“录”“居止”的翻译)

5.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丁太夫人忧,希宪公率族亲行古丧礼,,相与诣庐,闻公号痛,竟不忍言。

(选自《元朝名臣事略》,有删改)

答案:勺饮不入口者三日/恸辄呕血/扶乃能起/既葬/结庐墓所/诸相以居忧无例/欲极力起公。

参考译文

廉希宪,字善甫,维吾尔人。大人在辛卯年五月二十五日生于燕,恰好他父亲孝懿公被任为廉访使的任命下达,孝懿开心地说:“这孩子必定光大我家门第,我听说古人以官名作为姓氏,老天将以‘廉’来作为我们这个家族的姓吗!我还是顺从老天的旨意吧。”全族人都听从了孝懿公的话。

大人身材魁梧高大,举止与常人不一样。十九岁时,陪伴父亲孝懿公北往觐见皇上,进入宫内侍奉元世祖,皇上也因为他多智谋,相貌威严,议论宏大深刻,对他的恩宠眷顾也很特殊。

许多显贵的大臣在皇上面前考察射箭,一个大官回头看着大人,拿出三支箭,好像要把箭递给他,大人说:“你难道以为我不能射箭吗?只是我的弓稍微软了点。”大官们把一把硬弓借给他,三发连中,大官们惊叹心服,说:“真是文武全才,有用的书生。”

建国之初,大人被任命为平章政事。上任当天,中书右丞刘整因为刚投降,任都元帅,带的人马很多,登门求见大人。大人的兄弟一共十人,后来都官至一品。大人的弟弟蓟国公希贡那时还是平民百姓,就为刘整通报。大人正在读书,丝毫不作回答。希贡出去,刘整恳求希贡再进去说一声。大人就下令撤走座椅,自己坐在大厅中间,叫刘整进来。刘整跪拜后起身,站在一旁,大人不对他说一句话。刘整告退,大人说:“这里是我的私宅,你想说什么,应当明天到政事堂去。”刘整等到出去后,羞愧得没有了正常的脸色。

不多一会儿,滞留在京城的宋朝儒生,饥寒交迫,十分狼狈,衣衫褴褛,他们带着自己写的诗求见大人,大人的兄弟们都嘲弄他们。希贡又为他们进去禀报,大人急忙下令铺设座椅,而且告诫妻子备好酒菜。自己亲自走出大门外,恭恭敬敬地请他们进来,与他们面对面坐下,端出酒菜,对他们的礼节十分恭敬,又记录了他们的起居情况。这些儒生只说生活困苦,请求回家。大人第二天就对元世祖说明了情况,世祖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这天夜里,各位兄弟问大人:“今天刘元帅,是皇上所倚靠重用的,反而瞧不起他;江南的穷秀才,却如此以礼相待到了极点。我们不能没有疑惑。”大人说:“我是国家大臣,说话行动,皱一下眉头,笑一下,都关系着天下,对天下有重大影响。刘整虽然地位很高,但他是背叛国家和君主的人,所以我指责羞辱他,叫他知道君臣之义的分量。像那些几十个贫寒之士,都是熟读、效法孔子的人,在宋朝时,朝堂上没有他们的位子,也不参加宴会,是什么原因滞留在这里?况且我朝从北方沙漠起兵,读书人后继者稀少。我再不敬重厚待他们,那么儒家学说(的名誉地位)就将完全消失了。”大人这样器重读书人,这对于名教的发展是大有功劳的。

一、(2014·广东珠海一中等六校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邵雍字尧夫。少时,自雄其才,慷慨欲树功名。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坚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已而叹曰:“昔人尚友于古,而吾独未及四方。”于是逾河、汾,涉淮、汉,周流齐、鲁、宋、郑之墟,久之,幡然来归,曰:“道在是矣。”遂不复出。

北海李之才摄共城令,闻雍好学,尝造其庐,谓曰:“子亦闻物理性命之学乎?”雍对曰:“幸受教。”乃事之才,受《河图》、《洛书》、《宓义》八卦六十四卦图像。

初至洛,蓬荜环堵,不芘风雨,躬樵爨以事父母,虽平居屡空,而怡然有所甚乐,人莫能窥也。及执亲丧,哀毁尽礼。富弼、司马光、吕公著诸贤退居洛中,雅敬雍,恒相从游,为市园宅。雍岁时耕稼,仅给衣食。名其居曰“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旦则焚香燕坐,晡时酌酒三四瓯,微醺即止,常不及醉也,兴至辄哦诗自咏。春秋时出游城中,风雨常不出,出则乘小车,一人挽之,惟意所适。士大夫家识其车音,争相迎候,童孺厮隶皆欢相谓曰:“吾家先生至也。”不复称其姓字。或留信宿乃去。好事者别作屋如雍所居,以候其至,名曰“行窝”。

司马光兄事雍,而二人纯德尤乡里所慕向,父子昆弟每相饬曰:“毋为不善,恐司马端明、邵先生知。”士之道洛者,有不之公府,必之雍。雍德气粹然,望之知其贤,然不事表襮,不设防畛,群居燕笑终日,不为甚异。与人言,乐道其善而隐其恶。有就问学则答之,未尝强以语人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

熙宁行新法,吏牵迫不可为,或投劾去。雍门生故友居州县者,皆贻书访雍,雍曰:“此贤者所当尽力之时,新法固严,能宽一分,则民受一分赐矣。投劾何益耶?”

嘉祐诏求遗逸,留守王拱辰以雍应诏,授将作监主簿,复举逸士,补颍州团练推官,皆固辞乃受命,竟称疾不之官。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赠秘书省著作郎。元祐中赐谥康节。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六·道学一》,有删节)

注:①芘:通“庇”,荫庇。②信宿:连宿两夜。③表襮:自我炫耀。④防畛:喻防人之心。畛,界限。⑤投劾:递上引咎辞职的呈文,古代弃官的一种方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尝造其庐        造:造访,拜访

B.雅敬雍,恒相从游        雅:文雅,有礼仪

C.士之道洛者                    道:取道

D.父子昆弟每相饬曰           饬:告诫

解析:B.雅:非常

答案: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昔人尚友于古,而吾独未及四方

②虽平居屡空,而怡然有所甚乐

B.①乃事之才

②皆固辞乃受命

C.①躬樵爨以事父母

②留守王拱辰以雍应诏

D.①有不之公府,必之雍

②此贤者所当尽力之时

解析:A.而:转折连词,但。B.乃:连词,于是,便/副词,才。C.乃:连词,表目的,用来/介词,用,拿。D.之:动词,到/助词,的。

答案:A

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

B.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

C.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

D.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

解析:注意古文表达的习惯,通过寻找对应词语等技巧来断句。

答案:B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邵雍少时志向远大,广泛阅读,刻苦磨砺,周游四方。后来拜北海的李之才为师,学习《河图》、《洛书》、《宓义》八卦六十四卦图像。

B.邵雍安贫乐道,司马光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他。邵雍常到田间耕作,把自己的居所命名为“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

C.门生故友因新法过于苛严准备弃官,征询邵雍意见,邵雍认为新法固然苛严,但能够尽己之力宽厚一分,老百姓就会受一分恩赐。弃官没有什么好处。

D.邵雍不求仕达,先后两次被举荐为官,都是在坚决推辞之后接受任命的,但最后还是称病不赴任。去世时,追赠秘书省著作郎同时赐谥号康节。

解析:D.“同时赐谥号康节”错误。

答案:D

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旦则焚香燕坐,晡时酌酒三四瓯,微醺即止,常不及醉也,兴至辄哦诗自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与人言,乐道其善而隐其恶。有就问学则答之,未尝强以语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邵雍“道德贤良”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邵雍时常早上就焚香安适地坐着(思考问题),到吃晚饭时总要喝三四瓯酒,微醉就不再喝了,常常不至于大醉,兴起的时候就自己吟咏作诗。(注意“燕”“晡时”“辄”的翻译)

 ②邵雍与人交谈,乐意说人家的长处而隐讳人家的缺陷。有来向他请教问学的,他总尽力地解答,从不以强势的态度来告诉别人。(注意“言”“就”“强”的翻译)

(2)(示例一)“躬樵爨以事父母”、“及执亲表,哀毁尽礼”。

(示例二)“司马光兄事雍,而二人纯德尤乡里所慕向,父子昆弟每相饰曰:‘毋为不善,恐司马端明、邵先生知’”。(只要符合题意要求,其他答案也可,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译文

邵雍,字尧夫。邵雍年少的时期,认为自己的才志很雄大,慷慨激扬地想要求取功名。凡是书籍没有他不读的。开始为学时就艰苦勤奋。冬天不生炉子,夏天不打扇子,夜里不睡觉地刻苦学习了好几年。在苦读中他叹息道:“过去的人们,为求学尚好访友拜师的,唯有我自己没有去各地走走。”在这种情况之下,他就越过了黄河、汾河,走过江淮、江汉平原。四处去考察(西周的那些分封国的)齐、鲁、宋、郑的遗址,游历了很长时间,然后迅速地回到他的家乡,说道:“道就在这里啊!”于是不再出游。

当时北海李之才担任共城县令,听说邵雍好学,曾经造访邵雍,问他说:“你知道万物的道理和性灵的命理的学说吗?”邵雍回答道:“如果我有那个幸运的话,愿意接受先生的传授教育。”于是侍奉于李之才左右,系统地学习了《河图》、《洛书》、《宓义》伏羲氏八卦六十四图像。

邵雍初到洛阳的时候,所居住的房屋四面是用蓬草做成的,不能挡风避雨。邵雍亲自打柴、烧火做饭来侍奉自己的父母。虽然总是很穷苦,什么也没有,但他还是自得其乐的样子,周围的人不能理解。到了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他非常哀痛,全部按照礼节去做。富弼(前宰相)、司马光(高官)、吕公著(学问家)等从朝廷退下来住在洛阳,非常敬重邵雍,经常一起交结往来,为邵雍置办了接近都市的宅院。从此,邵雍依据时节耕种收获,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为自己的宅院起名叫“安乐窝”,于是自己起个“安乐先生”的字号。邵雍时常早上就焚香安适地坐着(思考问题),到吃晚饭时总要喝三四瓯酒,微醉就不再喝了,常常不至于大醉,兴起的时候就自己吟咏作诗。春秋农闲时节,常出入城乡游历、风雨天常不出门,出门就乘坐小车,一个人推着,随意所行。当官的人家听到他车子那独特熟悉的声音,争相迎接等候(他),小孩子和老夫人和那些仆人、衙役们都会欢愉地相互说:“我家先生来到了。”不再直呼他姓名的。有时候留下连宿两夜才离开。有好事者另外建有别致的如同邵雍的居所小屋,以等候他的到来,并取名为“行窝”。

司马光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邵雍。他们二人的纯正品行成为四周乡里所仰慕学习的楷模。父亲训斥儿子,哥哥教育弟弟都会说:“不要做不好的事,恐怕司马端明先生、邵先生知道。”有读书的士子经过洛阳,有不去官府,但必到邵雍处拜访的。邵雍德行气质纯粹,看上去就知道他的贤良,但邵雍自己从来不炫耀自己,不设防人之心,和大家在一起谈笑风生的,没有什么区别于他人的。与人交谈,乐意说人家的长处而隐讳人家的缺陷。有来向他请教问学的,他总尽力地解答,从不以强势的态度来告诉别人。待人不分贵贱,不论年纪大小,一样诚恳地接待。所以,贤良的人喜欢他的德行,不贤良的人也佩服他的感化力。一时间洛阳人才鼎盛,忠厚之风传遍天下。

熙宁时颁行新法,官吏受胁迫难以推行,有的就递上引咎辞职的呈文后离开了。邵雍居住在州县的门生旧友都给邵雍来信,邵雍说:“这是有才德的人应当尽力的时候,新法固然严厉,能尽己之力宽厚一分,老百姓就会受一分恩赐。弃官有什么用呢?”

嘉祐时,皇帝下诏求散失的贤才,留守王拱辰推荐邵雍应诏,皇帝任命他为将作监主簿,下诏再推举有杰出才能的人,命邵雍补任颍州团练推官,邵雍都坚决推辞之后才接受任命,最后还是称病不赴任。熙宁十年,去世,终年六十七岁,追赠他为秘书省著作郎。元祐时又赐予他谥号“康节”。

二、(2013·深圳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小题。

元载,凤翔岐山人也,家本寒微。自幼嗜学,好属文,性敏惠,博览子史。肃宗即位,急于军务,诸道廉使随才擢用。入为度支郎中。载智性敏悟,善奏对,肃宗嘉之,委以国计,俾充使江、淮,都领漕挽之任,寻加御史中丞。载与幸臣李辅国善,辅国乃以载兼京兆尹。载意属国柄,诣辅国恳辞京尹,辅国识其意,然之。代宗即位,辅国势愈重,称载于上前。载能伺上意,颇承恩遇,迁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集贤殿大学士,修国史。辅国死,载复结内侍董秀,多与之金帛,潜通密旨。以是上有所属,载必先知之,承意探微,言必玄合,上益信任之。

内侍鱼朝恩负恃权宠,不与载协,载常惮之。大历四年冬,乘间密奏朝恩专权不轨,请除之。朝恩骄横,天下咸怒,上亦知之,及闻载奏,适会于心。五年三月,朝恩伏法,载谓己有除恶之功,是非前贤,以为文武才略,莫己之若。城中开南北二甲第,室宇宏丽,冠绝当时。婢仆曳罗绮一百余人,恣为不法,侈僭无度。代宗尽察其迹,以载任寄多年,欲全君臣之分。载尝独见,上诫之,不悛。上封人李少良密以载丑迹闻,载知之,奏于上前,少良等数人悉毙于公府。由是道路以目,不敢议载之短。代宗审其所由,凡累年,载长恶不悛,众怒上闻。辩罪问端,伏罪。载长子伯和、次子仲武、次子季能并载妻王氏赐死。

载在相位多年,权倾四海,外方珍异,皆集其门,资货不可胜计,故伯和、仲武等得肆其志轻浮之士,奔其门者,如恐不及。名姝异乐,禁中无者有之。兄弟各贮妓妾于室,倡优偎亵之戏,略无愧耻。及得罪,行路无嗟惜者。

(选自《旧唐书》一一八卷,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寻加御史中丞                 寻:不久

B.诣辅国恳辞京尹                 诣:拜访

C.不与载协                       协:合作

D.载尝独见,上诫之,不悛         悛:高兴

解析:D.悛:悔改

答案:D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载与幸臣李辅国善            多与之金帛

B.辅国识其意,然之            上益信任之

C.称载于上前                  少良等数人悉毙于公府

D.上封人李少良密以载丑迹闻    由是道路以目

解析:C.均为介词,“在”;A.介词,“和”/动词,“给”;B.指示代词,指元载属意宰相这事/人称代词,指元载;D.介词,“把”/介词,“用”。

答案:C

3.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是使元载“败身而亡”直接原因的一组是(  )

①载能伺上意,颇承恩遇 ②承意探微,言必玄合 ③恣为不法,侈僭无度 ④凡累年,载长恶不悛,众怒上闻 ⑤权倾四海,外方珍异,皆集其门 ⑥轻浮之士,奔其门者,如恐不及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

解析:①写元载获得皇帝重用的原因。②写元载深得皇上心意的原因。

答案:B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载出身寒微,自幼好学,为人聪慧敏捷,走向仕途后攀附权贵,贪污腐化,结果身败而亡,并累及妻儿。

B.元载勾结董秀,探察皇上意图,奏对之时深合皇帝心意,获得唐代宗的信任。

C.在铲除鱼朝恩的过程中,元载起了重要作用,这使他骄横狂妄,目空一切。唐代宗对他极为不满,立即除掉了他。

D.元载权倾一时,恣意放纵,生活奢靡。他的三个儿子贪于财货,寡廉鲜耻,获罪之后无人同情。

解析:C.“唐代宗对他极为不满,立即除掉了他”不符合文意,原文为“代宗尽察其迹,以载任寄多年,欲全君臣之分。载尝独见,上诫之,不悛”,可见代宗当时并没想治元载的罪,而是想让他悔改。元载不思悔改,变本加厉,作恶多端,触犯众怒,才让代宗下决心治元载的罪。

答案:C

5.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善奏对,肃宗嘉之,委以国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是非前贤,以为文武才略,莫己之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故伯和、仲武等得肆其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元载)善于奏事对答,肃宗嘉许(嘉奖)他,把有关国家大事都交给他来办理。(注意“嘉”“委”、介词宾语后置的翻译)

②(元载)就贬低前贤,认为(天下人)的文才武略,没有谁比得上他。(注意“是非”“以为”、宾语前置的翻译)

③因此元伯和、元仲武等人得以放纵自己,为所欲为。(注意“得”“肆”的翻译)

参考译文

元载是凤翔岐山人,家境本来寒微。元载自幼嗜好学习,喜欢写文章,性情敏捷聪慧,博览子部、史部书籍。肃宗即位后,急于处置军务,命诸道廉使量才提拔属官。元载入朝任度支郎中。元载智慧聪明有悟性,善于奏事对答。肃宗嘉许他,把有关国计民生的事务委任他办理,让他充任使节赴江淮,总领漕运职务,不久加官御史中丞。元载与幸臣李辅国亲善。于是李辅国让元载兼京兆尹。元载意在宰相,面见李辅国恳切要辞去京兆尹。李辅国看出他的意愿,同意了。代宗即位,李辅国权势更重,在皇上面前称赞元载。元载能够探察皇上意图,因此很受恩宠,升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集贤殿大学士,修国史。李辅国死,元载又交结内侍董秀,多给他金帛,让暗自传达密旨。因此皇上有所关注,元载必先知道。顺承意愿、探究微义,言谈中必定暗合,代宗因此更信任他。

内侍鱼朝恩依仗权势、自负恩宠,不与元载合作。元载常常惧怕他。大历四年冬,元载趁机密奏鱼朝恩专权,行为不轨,请将他除掉。鱼朝恩骄纵蛮横,天下人都恼怒他,皇上也知道这件事,等看到元载的奏章,刚好应合了自己的心意。五年三月,鱼朝恩伏法。元载以为自己有清除恶人的功绩;贬损前贤,认为文才武略没有比得上他的。在城中建成南北二所豪华宅第,室宇恢宏壮丽,为当时第一。穿罗绮的婢女奴仆有一百余人,元载恣意放纵,犯法妄为;奢侈僭越,没有限度。代宗详尽地察觉到他的行迹,但因为元载被任用多年,想(不杀他)使君臣的名分得以保全,于是在元载单独晋见时,代宗劝诫他,但他并不悔改。上封人李少良秘密将元载的丑恶行迹奏上朝廷,元载知道后,面奏代宗,将李少良等数人全都在朝廷打死。于是道路行人以目示意,无人敢议论元载的劣迹。代宗明察元载的所作所为,已经数年,元载恶行长远又不加悔改,致使众人的愤怒日有所闻。辨明罪行追问事端,元载伏罪。元载的长子伯和,次子仲武,小儿子季能和元载的妻子王氏被赐死。

元载处在宰相职位多年,权倾四海。域外珍宝异物,都汇集在他的门内,资财不可胜数,因此元伯和、元仲武等人得以任意妄为。奔向他门下的轻浮士人,唯恐奔走不及。名妓美女奇异音乐,宫中没有的他有。兄弟各自在家中蓄养妓妾;(观看)倡优表演的猥亵游戏,一点也不觉羞愧可耻。到元载获罪,路人没有嗟叹惋惜的。

三、(2013·广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名 实 说

(清)朱琦

    孰难辨?曰:名难辨。名者,士之所趋而易惑。天下有乡曲之行,有大人之行。乡曲、大人,其名也;考之以其行,而察其有用与否,其实也。

    世之称者,曰谨厚、曰廉静、曰退让。三者名之至美者也,而不知此乡曲之行,非所谓大人者也。大人之职,在于经国家,安社稷,有刚毅大节,为人主畏惮;有深谋远识,为天下长计;合则留,不合以义去。身之便安,不暇计也;世之指摘,不敢逃也

今也不然,曰:吾为天下长计,则天下之衅必集于我;吾为人主畏惮,则不能久于其位。不如谨厚、廉静、退让,此三者,可以安坐无患,而其名又至美。夫无其患而可久于其位,又有天下美名,士何惮而不争趋于此?

故近世所号为公卿之贤者,此三者为多。当其峨冠襜裙,从容步趋于庙廊之间,上之人不疑,而非议不加,其深沉不可测也。一旦遇大利害,抢攘无措,而所谓谨厚、廉静、退让,至此举无可用。于是始思向之为人主畏惮而谋远识者,不可得矣。

且谨厚、廉静、退让,三者非果无用也,亦各以时耳。古有负盖世之功,挟震主之威,而唯恐不终,未尝不斤斤于此。有非常之功与名而斤斤于此故可以蒙荣誉镇薄俗保晚节后世无其才而冒其位安其乐而避其患假于名之至美闲然自以为足是藏身之固莫便于此三者孔子之所谓鄙夫也。其究乡原也。甚矣,其耻也。

吾闻大木有尺寸之朽而不弃,骏马有奔驰之患而可驭。世之贪者、矫者、肆者,往往其才可用。今人貌为不贪、不矫、不肆而讫无用,其名是,其实非也,故曰难辨也。

    乡曲无讥矣,然岂无草茅坐诵而忧天下其人者乎?而士之在高位者,曾乡曲之不若,何也?是故君子慎其名,乡曲而有大人之行者荣,大人而为乡曲之行者辱。

(选文有删改)

注:①乡曲之行:见闻少、目光短浅的行为。乡曲,乡里。②乡原(yuàn):明哲保身、迎合众人的人。原,通“愿”。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人之职,在于经国家        经:治理      

B.士何惮而不争趋于此                         惮:害怕

   C.古有负盖世之功                       负:凭仗      

D.骏马有奔驰之患而可驭                       患:疾病

解析:D.患:担心,忧虑。

答案:D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考之以其行

乡曲而有大人之行者荣 

    B.有刚毅大节,为人主畏惮

有深谋远识,为天下长计

    C.合则留,不合以义去

吾为人主畏惮,则不能久于其位

    D.当其峨冠襜裙

然岂无草茅坐诵而忧天下其人者乎

解析:C.就,连词;A.他,代词/的,助词;B.被,介词/替,介词;D.他们,指“号为公卿之贤者”,代词/那种,代词。

答案:C

3.下列各句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名者,士之所趋而易惑             

B.乡曲、大人,其名也

C.其究乡原也                       

D.甚矣,其耻也

解析:D.主谓倒装句。A、B、C均为判断句。

答案:D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谨厚、廉静、退让虽然都是非常美好的名声,但它们都是作者所说的“乡曲之行”,而不是“大人之行”,所以没什么人去追求。

B.有“大人之行”的人,能够安定天下,有刚毅的气节;他们深谋远虑,不计较个人得失,不会受到国君的怀疑和众人的非议。

C.作者批评那些以“谨厚、廉静、退让”自居的公卿,平时一副道貌岸然、城府很深的模样,但遇到祸害就假装着急,无计可施。

D.那些看起来“不贪、不矫、不肆”的人终究没有什么用处,反倒是贪者、矫者、肆者往往有可用之处,这是“名”难辨的原因。

解析:A.“士何惮而不争趋于此”及“近世所号为公卿之贤者,此三者为多”表明追求的人很多,并不是“没什么人追求”。B.有“大人之行”的人是无暇考虑个人得失,不敢逃避世人的指摘,不是“不会受到国君的怀疑和众人的非议”。C.那些公卿遇到灾祸时,是“抢攘无措”,即慌乱、手足无措,不是“假装着急”。

答案:D

5.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有非常之功与名而斤斤于此故可以蒙荣誉镇薄俗保晚节后世无其才而冒其位安其乐而避其患假于名之至美闲然自以为足是藏身之固莫便于此三者孔子之所谓鄙夫也

(2)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身之便安,不暇计也;世之指摘,不敢逃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而士之在高位者,曾乡曲之不若,何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有非常之功与名/而斤斤于此/故可以蒙荣誉/镇薄俗/保晚节/后世无其才而冒其位/安其乐而避其患/假于名之至美/闲然自以为足/是藏身之固/莫便于此三者/孔子之所谓鄙夫也

(2)①自己的安适,无暇考虑;世人的批评,不敢逃避。(注意“身”“计”“指摘”的翻译)

②那些身居高位的读书人,竟然不如乡里人,这是什么原因呢?(注意“之”定语后置、“曾”、“乡曲之不若”宾语前置的翻译)

参考译文

什么难于辨别?回答说:名声难于辨别。名声是读书人追求而又容易被它迷惑的东西。天下有目光短浅的行为,有道德高尚的行为。目光短浅、道德高尚,那是名声;以人们的行为来考察他们的名声,看这些名声是否有用,这就是实际情况。

世人称颂的名声,有谨慎笃厚、端正平和、谦逊礼让三种。这三者都是最美的名声,却不知道这些都是目光短浅的行为,不是人们所说的高尚的行为。行为高尚者的职分,在于治理国家,安定天下,有刚毅的节操,被国君敬畏;有深远的谋略,替天下长远考虑;君臣相处融洽就留下共事,不融洽就遵循道义离开。自己的安适,无暇考虑;世人的批评,不敢逃避。

现在许多人却不是这样,他们说:我替天下人考虑,那么天下的过错一定集中在我身上;我被国君敬畏,就不能长久保住自己的官位。不如谨慎笃厚、端正平和、谦逊礼让,这三点,可以让我安坐自己的官位没有什么担忧,这种名声又最美。没有什么担心又能长久保住自己的官位,而且有天下最美的名声,读书人还害怕什么而不争着追逐这样呢?

所以近世以来那些号称贤明的公卿们,这三种人最多。当他们戴着高冠,穿着朝服,从容地在朝廷上行走的时候,国君不会怀疑他们,批评的声音也加不到他们身上,他们的内心深沉,不可揣测。一旦遇到大的祸害,就慌乱无措,而所谓的谨慎笃厚、端正平和、谦逊礼让,到这时全都没有什么用处。这时才想到先前那种被国君敬畏并且为天下深谋远虑的人,却不能得到了。

再说谨慎笃厚、端正平和、谦逊礼让,这三点并不是果真没有用处,也要各自根据不同的时势来看。古代有些人凭借盖世的功劳,怀有使君主畏忌的威势,又唯恐自己不能善终,因而未尝不明察自己是否谨慎笃厚、端正平和、谦逊礼让。有不同于常人的功劳和名声,又能对自己的行为明察,因而可以得到光荣的名誉,镇住轻薄的习俗,保全晚年的节操。后世有些人没有他们的才能却贪求他们的地位,安享他们的欢乐却逃避他们的祸患,假冒最美的名声,安闲舒适,自己认为很满足,这些人坚固的藏身之所,没有比这三者更便利的了,(只不过)他们都是孔子所说的“鄙夫”。他们终究是些明哲保身、迎合众人的人。他们的耻辱真是太大了。

我听说大树有一点点的腐朽但是人们不会丢弃,骏马有奔驰带来的忧虑但是人们可以驾驭。世上那些贪婪的人、矫情的人、放纵的人,他们的才能往往可用。现在有些人看起来不贪婪、不矫情、不放纵却最终没有什么用处,他们的名声是这样,他们的实际并不是如此,所以说名声难于辨别。

乡里的人不用过多指责了,然而难道没有不做官却念叨着忧心天下的那种人吗?那些身居高位的读书人,竟然不如乡里人,这是什么原因呢?因此,君子对自己的名声很小心,身居乡里如果有高尚行为的人是受人敬重的,做官的人如果做出目光短浅的行为是令人羞耻的。

四、(2014·珠海一中等六校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何实,字诚卿,其先北京人。曾祖抟霄雄于赀,好施与,乡里以善人称。实少孤,依叔父居。及长,通诸国译语,骁勇善骑射,倜傥不羁。远近之民,慕其雄略,咸归心焉。

岁乙亥,中原盗起。锦州张鲸自立为临海郡王,遣使纳款于太祖。寻以叛伏诛。鲸弟致初以叛谋于实,实厉声叱曰:“天之历数在朔方,汝等恣为不轨,徒自毙耳!”乃籍户口一万,募兵三千,丙子春,归。

大将木华黎与论兵事,奇变百出。拊髀欣跃,大加称赏,遂引见太祖,献军民之数。帝大悦,赐鞘剑一,命从木华黎选充前锋。时张致复据锦州,实与贼遇于神水县,挺身陷阵,殊死战,杀三百余人,获战马兵械甚众。木华黎奏赐鞍马弓矢以励之。以功为帐前军马都弹压。

癸未,木华黎卒,子孛鲁嗣。武仙叛,据邢。实帅师五千围之立云梯先士卒登堞横槊突之城破武仙走逐北四十里大破之。是夜,仙党遁去。实下令,敢有擅剽掠者斩,军中肃然,士民按堵孛鲁命戍于邢,多著善政,邢民敬之如神明

丁酉,太宗数召入见,实贡金币纹绮三篚。次陵州,遇寇,实与左右射之,毙二十余人,生获十余人。朝于幄殿,帝欢甚,问遇盗之故,命所获寇勿杀,仍以赐实。

是日,赐坐,与论军中故事,良久,曰:“思卿效力有年,朕欲授以征行元帅,后当重任。”实叩头谢曰:“小臣从事锋镝二十余年,身被十余枪,右臂不能举,已为废人矣。愿辞监军之职,幸得元佩金符,督治工匠,岁献织币,优游以终其身,于臣足矣。”帝默然不悦,令射以观其强弱,实不能射。命入宿卫,密使人觇之,实臂果不能举。固辞十余,始可其奏。遂锡宴,取金符亲赐之,授以汉字宣命,充御用局人匠达鲁花赤,子孙世其爵。

丁巳,卒于博。

(《元史·列传第三十七》,有删节)

注:①拊髀:拍打着大腿。②按堵:安居,安定。③宣命:皇帝的诏命。④达鲁花赤:蒙元时期具有蒙古民族特点和设置最为普遍的官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雄于赀           雄:雄厚

 B.初以叛谋于实                        谋:计谋

 C.乃籍户口一万                           籍:登记

 D.子孙世其爵                                  世:世袭

解析:B.“谋”应为动词,“谋划,商量”。

答案: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其先北京人         优游以终其身

B.大将木华黎与论兵事            实与左右射之

C.遣使纳款于太祖                    于臣足矣

 D.木华黎奏赐鞍马弓矢以励之   令射以观其强弱

解析:D.都为表目的的连词,“来”。A.代词,“他的”/代词,“我的”。B.介词,“和”/连词,“和”;C.介词,“句”/介词,“对于”。

答案:D

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实帅师五千围之/立云梯先/士卒登堞横槊/突之城破/武仙走/逐北四十里/大破之

 B.实帅师五千围之/立云梯/先士卒登堞/横槊突之/城破/武仙走/逐北四十里/大破之

 C.实帅师五千/围之立云梯/先士卒登堞横槊/突之/城破/武仙走/逐北四十里/大破之

 D.实帅师五千/围之立云梯先/士卒登堞横槊/突之城破/武仙走/逐北四十里/大破之

解析:应在浏览全句,大致了解意思的基础上根据特殊标志词和词法结构断开句子。

答案:B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何实少小时成为孤儿,依靠叔父长大成人,通晓多国语言,又英勇善战,周围的人都很仰慕他的才略。

B.何实忠诚于自己的国家,对叛军张致进行严厉斥责,并带领三千士兵归顺朝廷,获得了木华黎的赏识。

C.何实跟随木华黎在神水县、邢地与敌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何实每次都亲临战场,表现非常英勇。

D.何实以身体为由婉拒太宗的重用,太宗于是派人秘密观察,确认其身体真的不佳后,马上同意了他的奏请。

解析:B.“忠诚于自己的国家”不对,那时还是群雄纷争,他是对形势有清醒的认识,而且他获得木华黎的赏识不是因为带兵归顺。C.在邢地作战时,何实跟随的是木华黎的儿子孛鲁。D.太宗并不是在知道他身体不佳后就马上同意了他的奏请,而是在他又坚决地拒绝了十几次后才批准的。

答案:A

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大加称赏,遂引见太祖,献军民之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孛鲁命戍于邢,多著善政,邢民敬之如神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木华黎)对何实十分称赞欣赏,于是把他引见给太祖,(何实)献上了治理军队和百姓的方法(或:策略)(注意“释”及省略成分的翻译)。

②孛鲁命令(何实)镇守邢地,何实多实施(或:施行、推行)良好的政令,邢地的百姓像敬重神明一样敬重他。(注意“著”及状语后置的翻译)

(2)从文章中找出能直接体现何实军事才能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大将军木华黎和他讨论军事时,他的用兵方法奇特多变。(大将木华黎与论兵事,奇变百出。)

②何实在神水县与叛军作战,取得了胜利。(实与贼遇于神水县,杀三百余人,获战马兵械甚众。)

③何实在邢地攻打武仙叛军,大获全胜。(实帅师五千围之,城破,武仙走,逐北四十里,大破之。)

④在陵州,与手下击退了遇到的敌寇。(次陵州,遇寇,实与左右射之,毙二十余人,生获十余人。)(答出两点即可)

参考译文

何实,字诚卿,他的祖先是北京人。曾祖何抟霄资财雄厚,喜欢施舍赐予,乡里人用“善人”来称呼他。何实年少时就失去父亲,依靠叔父生活。长大后,通晓各国语言,骁勇善于骑射,倜傥不羁。远近的人,仰慕他的雄才大略,都真心归附他。

乙亥年,中原乱军四起。锦州张鲸自立为临海郡王,派遣使者向太祖表示降服,不久因为叛逆被处死。张鲸的弟弟张致当初把起兵的想法和何实商议,何实厉声呵叱他说:“上天显示的(继承帝位的)次序在北方,你们这些人恣意地做不合法度的事,只是自寻死路罢了!”于是登记好一万户人口,招募三千士兵,在丙子年的春天归顺太祖。

大将军木华黎和他讨论军事,(他的用兵方法)奇特多变。木华黎用手拍打着大腿,十分高兴激动,对何实十分欣赏,于是把他引见给了太祖,(何实)献上了治理军队和百姓的方法。太祖很高兴,赐给他一把宝剑,命令他跟从木华黎,担任前锋。当时张致再次占据了锦州,何实在神水县与敌军相遇,他奋身而起,冲入敌人的阵地,拼死作战,杀了三百多名敌人,缴获了众多的战马兵器。木华黎上奏请求赐给何实鞍马弓箭鼓励他。因为有功劳,何实担任了帐前军马都弹压一职。

癸未年,木华黎死了,他的儿子孛鲁继承了他的职位。武仙叛乱,占据了邢地。何实率领五千士兵包围邢地,搭建云梯。何实身先士卒,登上城墙,手持长矛猛击敌军。城池被攻破,武仙逃跑。何实追逐逃跑的敌军追了四十里,打垮了敌人。当晚,武仙的同伙都逃跑了。何实下令,胆敢擅自抢夺百姓财物的人将被问斩。军中秩序良好,百姓生活安定。勃鲁命令他戍守邢地,何实多实施良好的政令,邢地的百姓像敬重神明一样敬重他。

丁酉年,太宗多次召他入京,何实进贡了三筐金币绸缎。何实在陵州停留的时候,遇上盗贼,何实与手下射击他们,击毙了二十多人,俘虏了十几个人。在幄殿朝见皇上,皇上很高兴,问他遇到盗贼的原因,又命令所俘虏的盗贼不要杀掉,仍然把他们赏给何实。

当天,皇上赐坐,和他谈论军中的旧事,很久之后,皇上说:“考虑到你效力很多年了,我想把征行元帅的职务交给你,以后还要担当重任。”何实叩头辞谢说:“小臣我参军打仗二十多年了,身体遭受了十多处的枪伤,右臂不能上举,已经成为废人了。希望辞去监军的职务,有幸得到元佩金符,督率治理工匠,每年向朝廷进献布匹钱币,悠闲地过完自己这一生,这对于我说就足够了。”皇上沉默不高兴,命令他射箭,察看他身体的强弱,何实不能射箭。皇上命令他在宫中担任警卫,暗中派人偷偷观察他,何实的手臂确实不能上举。何实坚决地推辞了十几次,皇上才同意了他的奏请。于是赐宴,取金符亲自赏赐给他,把用汉字写成的皇帝的诏命交付给他,让他担任御用局人匠达鲁花赤,子孙世袭这个爵位。

丁巳年,何实在博地去世。

五、断句练习。

1.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

孟 子 曰 言 近 而 旨 远 者 善 言 也 守 约 而 施 博 者 善 道也 君 子 之 言 也 不 下 带 而 道 存 焉 君 子 之 守 修 其 身 而 天 下 平 人 病 舍 其 田 而 芸 人 之 田 所 求 于 人 者 重而 所 以 自 任 者 轻

注:①不下带:带,腰带。古人不视下带,即只视带之上。此处比喻注意眼前常见之事。

2.在下面短文中用“/”断句。

鲁 有 恶 者 其 父 出 而 见 商 咄 反 而 告 其 邻曰 商 咄 不 若 吾 子 矣 且 其 子 至 恶 也 商 咄 至 美 也 彼 以 至 美 不 如 至 恶 尤 乎 爱 也 故 知 美 之 恶 知 恶 之 美 然 后 能 知美 恶 矣

(取材于《吕氏春秋·有始览·去尤》)

3.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

诗人多用野老字不过谓田野老人耳按《汉书·艺文志》有《野老》十七篇注云六国时人在齐楚间应邵曰年老居田野相民耕种故号野老则二字所出最古矣

(《陔余丛考·野老》)

4.用斜线(/)给下面两段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1)弹棋,二人对局黑白各六枚先列棋相当,下呼上击之。

(取材于晋·徐广《弹棋经》)

(2)弹棋,始自魏宫内装器戏也文帝于此技亦特好用手巾拂之无不中有客自云能帝使为之客著葛巾拂棋妙逾于帝

(取材于魏·邯郸淳《艺经·弹棋》)

5.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答案:1.孟子曰/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2.鲁有恶者/其父出而见商咄/反而告其邻曰/商咄不若吾子矣/且其子至恶也/商咄至美也/彼以至美不如至恶/尤乎爱也/故知美之恶/知恶之美/然后能知美恶矣

3.诗人多用野老字/不过谓田野老人耳/按《汉书·艺文志》有《野老》十七篇/注云/六国时人/在齐楚间/应邵曰/年老居田野/相民耕种/故号野老/则二字所出最古矣

4.(1)二人对局/黑白各六枚/先列棋相当

(2)始自魏宫/内装器戏也/文帝于此技亦特好/用手巾拂之/无不中/有客自云能/帝使为之/客著葛巾拂棋/妙逾于帝

5.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

六、翻译练习。

1.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吴王浮于江,登乎狙之山。众狙见之,恂然弃而走,逃于深蓁。有一狙焉,委蛇攫搔,见巧乎王。王射之,敏给搏捷矢。王命相者趋射之,狙执死。王顾谓其友颜不疑曰:“之狙也,伐其巧、恃其便以敖予,以至此殛也。戒之哉!嗟乎,无以汝色骄人哉!颜不疑归而师董梧,以助其色,去乐辞显,三年而国人称之。

(《庄子·徐无鬼》)

注:①狙(jū):猕猴。②委蛇(wēi yí)攫搔(jué zào):“搔”字以“爪”代“虫”,音zào;从容转身,手舞足蹈的样子。③搏捷:接住。④趋:通“促”,急。⑤执:同“即”。⑥敖:通“傲”。⑦助:通“锄”。

(1)之狙也,伐其巧、恃其便以敖予,以至此殛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颜不疑归而师董梧,以助其色,去乐辞显。

译文: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这只猴子夸耀它的灵巧,仗着它身子敏捷轻视我(或:不把我放在眼里),以至于遭到射杀。

(2)颜不疑回来后以董梧为师,铲除自己的骄色,取消音乐歌舞,辞别显贵高名。

2.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过绮乌封人而乞食。绮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封人因窃谓仲曰:“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

①管仲束缚,自鲁之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遽谢舟师,椎鼓径进,亟犯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舵。

①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遽谢舟师,椎鼓径进,亟犯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舵。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曰:“夫富而能富人者,欲贫而不可得也。贵而能贵人者,欲贱而不可得也。达而能达人者,欲穷而不可得也。

 达而能达人者,欲穷而不可得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之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墙,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之猫也?

①盍去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是非若所知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不病于无鸡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之猫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己若。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

①乌在其为明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是好苦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泰然谓美莫己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管仲被捆绑着,从鲁国被押送到齐国。

②如果侥幸到了齐国不被处死反被重用,你将用什么报答我?

③果真像你所说的那样,我将任用有道德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评价功劳(按劳行赏),我用什么来报答你呢?

(2)①楚国有个学划船的人,刚开始,调头、转弯、快划、慢划,一切都听船师的。

②就辞去了船师,擂鼓径直往前划行。多次碰上急流险滩,便慌张四顾,失魂落魄,坠落了船桨,丢掉了船舵。

(3)自己通达而能使别人通达的人,想处境艰难也是不可能的。

(4)①为什么不扔掉(赶走)这只猫呢?(注意“盍”“诸”两个兼词)

②这不是你所了解的。(注意判断句式和“是非”“若”)

③我不担心没有鸡吗?(注意“病”是活用)

④没有鸡,不吃鸡也就罢了,距离饥寒还很远,像这样,为什么要扔掉(赶走)这只猫呢?(注意“则已耳”的语气,“去”“犹”和“若之何”)

(5)①它的明察(表现)在哪里呢? (注意“乌”“明”)

②这(镜子)使我好痛苦(难受)。(注意“若”是活用)

③还安然自得地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漂亮(还安然自得地认为没有像自己漂亮的了)。(注意“泰然”“莫己若”)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王克敬,字叔能,大宁人。既仕,累迁江浙行省照磨,寻升检校。调奉议大夫、知顺州,以内外艰不上。除江浙行省左右司都事。延祐四年,往四明监倭人互市。先是,往监者惧外夷情叵测,必严兵自卫,如待大敌。克敬至,悉去之,抚以恩意,皆帖然无敢哗。有吴人从军征日本陷于倭者,至是从至中国,诉于克敬,愿还本乡。或恐为祸阶,克敬曰:“岂有军士怀恩德来归而不之纳邪!脱有衅,吾当坐。”事闻,朝廷嘉之。鄱阳大饥,总管王都中出廪粟赈之,行省欲罪其擅发,克敬曰:“鄱阳距此千里,比待命,民且死,彼为仁,而吾属顾为不仁乎!”都中因得免。拜监察御史,寻迁左司都事。

泰定初,出为绍兴路总管,郡中计口征盐,民困于诛求,乃上言乞减盐五千引。行省檄克敬抽分舶货,拗蕃者例籍其货,商人以风水为解,有司不听。克敬曰:“某货出某国,地有远近,货有轻重,冒重险,出万死,舍近而趋远,弃重而取轻,岂人情邪!”具以上闻,众不能夺,商人德之。擢江西道廉访司副使,转两浙盐运司使,首减绍兴民食盐五千引。明年,擢湖南道廉访使,调海道都漕运万户。是岁,当天历之变,海漕舟有后至直沽者,不果输,复漕而南还,行省欲坐罪督运者,勒其还趋直沽。克敬以谓:“脱其常年而往返若是,信可罪。今蹈万死,完所漕而还,岂得已哉!”乃请令其计石数,附次年所漕舟达京师,省臣从之。入为吏部尚书,乘传至淮安,坠马,居吴中养疾。

元统初,起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请罢富民承佃江淮田,从之。松江大姓,有岁漕米万石献京师者,其人既死,子孙贫且行乞,有司仍岁征弗足则杂置松江田赋中令民包纳克敬曰匹夫妄献米徼名爵以荣一身今身死家破又已夺其爵不可使一郡之人均受其害国用宁乏此耶具论免之

(选自《元史·王克敬传》,有删改)

注:①内外艰:父母丧事。②诛求:强制征收。③抽分舶货:向从海外运货来贸易的人抽税。④拗蕃:违背货运规定。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有司仍岁征弗足则杂置松江田赋中令民包纳克敬曰匹夫妄献米徼名爵以荣一身今身死家破又已夺其爵不可使一郡之人均受其害国用宁乏此耶具论免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具以上闻,众不能夺,商人德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脱其常年而往返若是,信可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有司仍岁征/弗足则杂置松江田赋中/令民包纳/克敬曰/匹夫妄献米/徼名爵以荣一身/今身死家破/又已夺其爵/不可使一郡之人均受其害/国用宁乏此耶/具论免之(“弗足”后可断可不断)

2.①(王克敬)将这些情况向上详细呈报,众人不能驳倒他,商人们感激他。(注意“具”“夺”“德”的翻译)

②如果他们常年这样往返,确实应该治罪。(注意“脱”“信”“罪”的翻译)

参考译文

王克敬,字叔能,大宁人。出仕以后,多次升迁做到江浙行省照磨,不久升任检校。调任奉议大夫、顺州知州,因遇父母丧事未去上任。被授予江浙行省左右司都事。延祐四年,前往四明监督百姓与日本人互相贸易。在此之前,前往监督的官员担心外国心理不可揣测,必然要严密部署军队自卫,如同防备强大的敌人一样。王克敬到任,全部撤走军队,用恩惠安抚他们,日本人都俯首收敛,不敢喧哗闹事。有一个从军征讨而身陷日本的吴人,此时跟从日本商人来到中国,向王克敬申诉,希望回到家乡。有人担心这样会成为祸端,王克敬说:“哪有士兵怀念国家恩德回归,祖国却不接纳他的呢!如果有什么祸患,我承担罪责。”此事上报朝廷,朝廷赞许他。鄱阳出现严重饥荒,总管王都中取出官仓的粮食救济饥民,行省官员想治他擅自打开官仓的罪,王克敬说:“鄱阳离此地有千里之遥,等到行省发布命令,饥民将会饿死,他做了仁爱之事,而我们却反而要做不仁之事吗?”王都中因此得以免罪。被授予监察御史,不久调任左司都事。

泰定初年,外任绍兴路总管,郡中按人口征盐,百姓被强制征收弄得贫困不堪,王克敬于是进言请求减少盐额五千引。行省檄召王克敬向从海外运货来贸易的人抽税,违背货运协定的人照例没收他们的货物,商人以风水无常为由进行辩解,有关部门不听从。王克敬说:“某货出某国,所在地有远有近,货物有轻有重,他们冒着重重险阻,出入于万死之中,放弃近路走远路,放弃重货运轻货,难道符合人情吗?”将这些情况向上详细呈报,众人不能驳倒他,商人们感激他。被提拔为江西道廉访司副使,改任两浙盐运司使,首先减少绍兴百姓食盐税五千引。第二年,被提拔为湖南道廉访使,调任海道都漕运万户。这一年,正当天历之变,从海路运粮的船只有后到直沽的,没有完成运输任务,又将粮食运回南方,行省想治督运官员的罪,命令他们又运回直沽。王克敬说:“如果他们常年这样往返,确实应该治罪。现在他们历经万死,完好地将漕运的粮食运回南方,难道不是没办法才这样做吗!”于是他让他们统计运送的石数,附带装在次年漕运的船上送到京城,省臣听从了他的建议。入朝担任吏部尚书,奉命出使到淮安,从马上摔下来,在吴中养伤。

元统初年,起复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请求取消富民承佃江淮田的规定,朝廷听从他的建议。松江大姓人家中有人每年漕运万石大米献给京城,那人死后,他的子孙穷得将要行乞,有关部门仍然每年征收,不够就混杂在松江田赋之中,让百姓负责交纳。王克敬说:“匹夫乱献大米,求取名爵来求得一人的荣耀,如今自己身死家破,朝廷又已经取消他的名爵,不可以让全郡的人都受他的损害,国家的用度难道就少这一万石粮食吗?”详论此事,免除其所献粮额。

更多相关推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一一词多义之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邻之厚君之薄也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一一词多义之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

人教版新课改高中语文必修1——必修5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一一词多义之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一一词多义之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邻之厚君之薄也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必修5文言知识梳理 通假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必修5文言知识梳理通假字通假字必修15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通供供给3夫晋何厌之有通餍满足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通缺侵损削减5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6失其所与...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文言句式总结(必修一至必修五)

语文文言句式总结必修必修一lt判断句gt是寡人之过也句中是不表判断作指示代词用意为这而也是判断句的标志翻译时要加是烛之武退秦师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烛之武退秦师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荆轲刺秦...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fn南佚y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

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梳理

完整版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梳理一劝学一实词1学不可以已2金就砺则利草创未就诸侯各就国侯嬴乃谢客就车就极刑而无愠色3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4而致千里则两将之头可致于麾下致意致食客三千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5非...

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梳理[1]

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梳理辞于是辞相印不受推辞抗辞慷慨言语间得间奔真州机会间以诗记所遭有时候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暗中中间崩倒之声夹杂扁鹊立有间一会如如扬州去到劳苦功高如此像固不如也比得上杀人如不能举恐...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高中语文版必修一至必修五要求背诵的古文篇目(完美整理版)

高中语文版必修一至必修五要求背诵的古文篇目基础知识09231447高中必背生古诗文40篇氓离骚迢迢牵牛星短歌行归国田居山居秋暝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兵车行蜀相客至登高登岳阳楼石头城琵琶行并序李凭箜篌引过华清...

人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文学常识总结(必修顺序编排)

文学常识必修一1戴望舒称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代表作雨巷2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市人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著有志摩的诗猛虎集云游集等代表作再别康桥3艾青我国现代诗人浙江金华人原名蒋海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

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烛之武退秦师词类活用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2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