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咏物诗鉴赏教案

时间:2024.4.20

标题《诗歌鉴赏专题》(教师版 )


第二篇:原创精品教案 咏物诗教案


咏物诗

教学目标:

1、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3、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感悟,并学习如何将自己的情感通过“一枝一叶”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

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教学难点 :

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教学时数

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回顾。

1、引入

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2、回顾

(1)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前半是一首很好的咏物诗)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3)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1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5)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6)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7)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8)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二、如何鉴赏咏物诗

1、步骤:

(1)意象分析。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

(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

(2)情感分析。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要挖掘物象内在品格和精神,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3)手法分析。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常用的手法:

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比喻、象征、对比、衬托、拟人、用典等等

2、考题举例

画眉鸟

王安石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2

本诗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从诗中能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借物咏怀。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手法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三、学习《柳》

1、简介李商隐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男,汉族,字义山,故又称李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于唐文宗开成三年(公元838年)进士及第。曾任弘农尉、佐幕 府、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早期,李商隐因文才而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后因李党的王茂元爱其才而将女儿嫁给他,他因此而遭到牛党的排斥。此后,李商隐便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僚当幕僚,郁郁而不得志,后潦倒终身。晚唐诗歌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有着大不如前的趋势,而李商隐却又将唐诗推向了又一个高峰,是晚唐最著名的诗人,杜牧与他齐名,两人并称“小李杜”。李商隐又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有《李义山诗集》。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与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最后抑郁寡欢而死,[2]死后葬于郑州荥阳(今荥阳苜蓿洼村)。

2、对比朗读

咏柳

贺之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3、试从意象、情感、手法三方面分析两首诗的特点

(1)意象分析

贺诗写的是生气盎然、婀娜多姿的春柳;

3

李诗写的是零落憔悴、凄清萧条的秋柳。

(2)情感分析。

贺诗纯咏物,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春色的赞美之情;

李诗托物抒怀,作者以柳自喻,借春柳之荣,写秋柳之衰,构成强烈的反差。叹己之少年得志,老来沉沦失意,隐含诗人身世之感。

(背景: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3)手法分析。

贺诗写景采用新鲜灵动的比喻,又兼用设问、拟人,融情于景,描绘了一幅美丽动人的春柳图。

李诗托物咏怀,采用了暗示象征的手法,表面写柳实际是写人,是借景抒情;另一点,它还采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先写乐景后衬哀情。。此诗全篇无一“柳”字,却又是句句写柳;句句写景,可又是句句含情;句句咏物,可又是句句写人,其中隐含诗人身世之感。也有人认为诗中表达的是对先荣后悴人事的感喟,或对官场上只知上进而不知后退者的讥刺。

四、拓展阅读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写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并用“天地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

第二课时

一、学习《子规》

子规

顾况

4

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

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

1、朗读。

2、简介作者

顾况(约727—约815)字逋翁,号华阳真逸(一说华阳真隐),晚年自号悲翁,苏州海盐恒山人(今在浙江海宁境内),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他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因作诗嘲讽得罪权贵,贬饶州司户参军。晚年隐居茅山。

3、意象分析

诗人笔下的子规有何特点?

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

——冤亡、积怨、啼血

4、情感分析

诗人对子规寄寓了什么感情?

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

—— 蒙冤屈死之人多,诗人对他们的同情、对社会黑暗的抨击。

总结主旨:

此诗借咏子规,抒发诗人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的人的深深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5、手法分析

①用典。采用杜宇化鸟的典故,来说明杜宇冤亡、积怨之深。

② 反问。后两句以反诘语气发问,由鸟及人,暗示之意深刻。

二、赏析《葡萄》

葡萄

韩愈

新茎未遍半犹枯,

高架支离倒复扶。

若欲满盘堆马乳,

莫辞添竹引龙须。

1、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汉族,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一生经历大致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4岁以前。3岁丧父。受兄韩会抚育。后随韩会贬官到广东。兄死后,随嫂郑氏北归河阳。后迁居宣城。7岁读书,13岁能文,从独孤及、梁肃之徒学习,究心古训,并关心政治,自称"前古之兴亡,未尝不经于心 5

也,当世之得失,未尝不留于意也"(《与凤翔邢尚书书》),确定了一生努力的方向。20岁赴长安应进士试,三试不第。

第二阶段,25至35岁。先登进士第。然后三试博学鸿词不入选,便先后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至京师,官四门博士。

第三阶段,36至49岁。先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徭役赋税,指斥朝政,被贬为山阳令。顺宗即位,用王叔文集团进行政治改革,他持反对立场。宪宗即位,获赦北还,为国子博士。改河南令,迁职方员外郎,历官至太子右庶子。因先后与宦官、权要相对抗,仕宦一直不得志。

第四阶段,50至57岁病故。先从裴度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任行军司马,贯彻了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的主张。淮西平定后,升任刑部侍郎。他一生排斥佛教。元和十四年(819年)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奋不顾身,上表力谏,为此被贬为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官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显职。为兵部侍郎时,镇州王庭凑叛乱,他前往宣抚,成功而还。最后这一阶段,政治上较有作为。

葡萄:原产西域,汉时有大宛国传入长安。蔓生木质,茎有卷须,能攀络他物, 冬天落叶,初夏开花,秋天果熟,呈紫红色,味微酸,较甜。

2、意象分析

诗人描绘了葡萄怎样的特点?

前二句“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写旅舍中的葡萄树经过人们的照顾后正待逢时生长之状。春夏之交,葡萄树上新的枝叶开始生长,但仍未完全复苏,尚有一半的茎条是干枯的。有人为其搭起了高高的架子,又将垂下的枝条扶上去。“支离”,指葡萄枝条杂乱的攀络状。

3、情感分析

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于元和元年(806)五月在江陵(今属湖北)写给他的好朋友张署的,原诗题为《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此诗为其中之一。诗人于贞元十九年(803)十二月被贬阳山县,当时张署亦被贬至临武(今属湖南)。元和元年二人遇赦同赴江陵待命。诗人在旅舍中写下此诗与张署共勉。

言志:

通过描绘葡萄生长状态和需要人多加呵护培育,表达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

(此诗还从侧面说明了一个道理:丰收的果实是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4、手法分析

此诗托物言志。咏物与言志融为一体。表面写葡萄,实际是表达自己谪后的希冀。

三、技法探究

6

1、物: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2、 “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3、鉴赏时注意: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把握事物的特点。

第三课时

一、学习《赏牡丹》

赏牡丹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1、引入、简介。

引入:出示三幅鲜花图,让学生挑选自己喜爱的。(见课件)

A、芍药 B、荷花 C、牡丹

牡丹:是我国特产,素有花王、百两金之贵称。唐人认为牡丹是“万万花中第一流”。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正面写牡丹。如此高度的评价,顺势引出末句,即写了世人对牡丹痴狂般的观赏习俗,又反映了牡丹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唐中书舍人李正封咏牡丹名句“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国色天香”就成了人们对牡丹的定评。

诗人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授太子校书,左迁监察御史 。曾与柳宗元等参加王文叔集团革新活动,失败后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后历任连州、夔州和州刺史。入朝为礼部郎中,复出苏州、汝州、同州刺史。又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世称刘宾客。官终校检礼部尚书。与白居易齐名,白称之为“诗豪”,世称“刘白”。其诗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格律精切。

2、意象分析。

芍药:艳丽、妩媚,但是格调不高。

芙蕖:纯洁,但是寡情,孤芳自赏。

牡丹:国色天香,高贵富丽。

3、情感分析

7

诗人突出了牡丹的高贵富丽,表达了对牡丹的喜爱之情。

4、手法分析

①反衬手法的运用。

写芍药的“无格”,芙蕖的“少情”,来反衬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 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得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这些都是对两种名花的赞美之词;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两种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花的不如牡丹之处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

②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

“唯有牡丹真国色”这句话用比喻的手法,从正面描写牡丹。“国色”,诗人把牡丹比喻为国中最美丽的女子,写出了牡丹的姿色远在其他诸花之上。突出牡丹的高贵富丽。

写三种花都用拟人手法,使物性的花具有了人情味,全诗也就有了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5、拓展阅读:

牡 丹

唐 王睿

牡丹妖艳乱人心,一国如狂不惜金。

曷若东园桃与李,果成无语自成阴?

此诗立意恰与刘禹锡〈〈赏牡丹〉〉相反,请就此发表看法,并有条理的陈述你的理由。

二、学习《小 松》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诗人简介

杜荀鹤(846-904),晚唐诗人。出身微贱,早年连败文场。因适逢黄巢起义,时局危乱,未得官职便隐居庐山十年。后以诗取悦朱温,使朱温为其通关节于礼部,大顺二年(891)登进士第,后又经朱温荐其为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遇疾,旬日而卒。他的诗歌继承了新乐府运动的传统,多以诗歌来反映民生疾苦。

2、意象分析

8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1) 本诗描写了小松哪些特点?

环境特点:生长于深草、蓬蒿中

自身特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由小而大,有凌云之志

(2)“刺”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一个炼字“刺”, 一字千钧,不仅准确勾勒出外形特点,而且把其坚强不

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勾画了出来,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不

是么?── “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谁“渐觉”的呢?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成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故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3、情感分析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小松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志,说明什么道理?

背景:

杜荀鹤虽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出身寒微,“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穷困潦倒。而世俗之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后因设法得到朱温赏识才居要职。小松幼时人们对其忽视和长大后人们对其称赞的不同态度的遭遇正是诗人自身的写照。

时人对小松忽略了,等到它高耸人云后才来称赞。这种称赞又有多大意义呢?只有世上有识材之人,对小松这样将来能“凌云”之木多加爱护、培育,这样才有意义。故诗人感叹:“时人”目光短浅,不会将小松看作栋梁之材,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的“不识”,被忽视掉啊!

主旨:

这首诗写小松幼时人们对其忽视和长大后人们对其称赞的不同态度,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低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目光短浅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暗含了诗人的身世之慨。

9

4、手法分析

此诗托物讽喻,借松写人,说理精当, 寓意深长。

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描写和议论,诗情和哲理,幽默和严肃,在这首诗中得到有机的统一,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

第四课时

(练习)

1、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白 云 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流。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1) 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2) 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答案:(1)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2)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2、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梅花(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陈焕)

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 试从意外看风味,方信留侯似妇人。

【注】留侯:汉代名将张良,功高位重,但却摒弃人间富贵。传说他有大丈夫的胸怀,又有美如少女的外貌。

王安石和陈焕两首咏梅诗,都抓住了梅花的同一特征进行歌咏,这一特征是什么?两位诗人是怎样借此抒发他们的情感的?

答:傲然独立的风姿。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描写了严冬群芳纷谢,独有梅花凌寒开放的景象,歌咏了不怕困难、倔强不屈的傲然风骨。陈焕的“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写出在深山僻野、人迹罕至的地方,诗人 10

突然发现了傲然特立、寂寞开放的一树梅花,感到意外、惊喜。抒写了诗人高蹈自守的襟怀。

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北陂杏花①王安石

一陂春水浇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注】①此诗系王安石晚年所作。此前诗人亲手创立的新法被一一废止。陂:池塘,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

(1) 你认为“一陂春水浇花身”中的“绕”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答:好,一个“绕”字,使春水富有动感,充满生机,表现了春水爱花惜花的情致。

(2)前人评价这首诗时说“安石移情世外,其悲壮即寓闲淡之中”。这种悲壮之情在诗中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 在诗中诗人用“作雪”和“成尘”作喻 ,形成对比,再以“纵被”和“绝胜”强调了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悲壮感情。

(或以水边的杏花自况,纵然被春风吹落水上,仍保持着纯洁,远胜于路边的杏花,在车水马龙中被碾碎,化为污浊的尘土。流露出悲壮的情感,表现出坚持自己的理想情操,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泾 溪(唐 罗隐)

泾溪石险人惊惧,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注:径溪是指今甘肃天水市东南的泾谷水,今名永川河。

这首诗寓含着—种什么哲理?谈谈你的看法。

答:许多事故往往出于人人自以为安全而失去警惕的时候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 梅(齐 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1)诗人笔下的“早梅”具有怎样的特点?

11

(2)简要说明第一联和第三联运用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作用。

【参考答案】

(1)不畏严寒,傲然独立,幽香四溢,素艳芳洁。

(2)第一联用对比手法,以万木来反衬早梅不畏严寒的品格。第三联从嗅觉和视觉感受的角度写出早梅内蕴幽香、外显素艳的姿色和风韵。

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雪(罗隐)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1)两诗题中都有“雪”,但构思有别。柳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罗诗则由“雪”及理,重在议理,“长安贫者”的形象,是诗人议事论理的根据。

(2)两诗都以“雪”为表现对象,但表现的思想感情不相同。柳诗通过塑造“蓑笠翁”的形象,寄托了清高孤傲的人生态度,抒发了自己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和坚持理想绝不趋势媚俗的坚定意志。罗诗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柳诗由雪及人。重在写人。“蓑笠翁”的形象,是诗人思想情感的寄托。

(2)罗诗则通过议论“丰年瑞”的话题,揭露了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饱暖无忧的达官贵人的厌憎和对饥寒交迫的贫苦百姓的同情。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瀑布(李忱 )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

答: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

12

更多相关推荐:
高中物理教案模板

一上课时间年月日星期二课题课时课型三教辅资料四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老师希望你能在下方面有所收获1知识与技能目标2过程与方法目标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五教学重点六教学难点七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识二检查学生的预习情...

高中物理教案编写说明

教案编写说明一教案编写应明确的几个概念1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根据培养计划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提纲挈领地叙述有关教学内容的纲领性文件2授课计划授课计划是集体研究的结果由所有任课教师有关人员集体研讨确定主要通过对...

高中物理电子教案模板

授课时间年9月3日物理学科教案2物理学科教案3

20xx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

我的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电子教案模板

光的全反射教案授课时间20xx年10月26日物理学科教案1光的全反射教案物理学科教案2光的全反射教案物理学科教案3

高中物理教案

高中物理教案一力知识与技能理解力的物理概念了解力的图示教学重点能够正确画出力的图示知道力的基本概念教学难点力的图示教学步骤导入在我们学习今天的内容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两个概念我们都踢过足球吗没有踢过的想必也看过足球...

中学物理教案模板

教学教案课时1节授课时间年月日星期

高一物理受力分析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物体的受力分析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认识物体受力分析的一般顺序理解物体受力图2初步掌握物体受力分析的一般方法加深对力的概念常见三种力的认识2思想方法目标1分析和综合的思维方法指导下认识物体不是孤立的...

高中物理选修3-5全套教案--动量守恒定律(二)

163动量守恒定律二新课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掌握运用动量守恒定律的一般步骤二过程与方法知道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应注意的问题并知道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有关问题的优点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用动量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碰...

高中物理 物理圆周运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65圆周运动新课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线速度的概念知道它就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瞬时速度理解角速度和周期的概念会用它们的公式进行计算2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之间的关系vr2rT3理解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二过程...

5.3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教案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教案年月日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第一章运动的描述教案

北京英才苑新课程高一必修物理1人教版0405学年度上学期第一章运动的描述复习新课标要求1通过本章学习认识如何建立运动中的相关概念并体会用概念去描述相关质点运动的方法了解质点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的意义2通过史实初步了...

高中物理教案(3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