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传世名句赏析

时间:2024.4.5

《孟子》传世名句赏析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敬爱自己的长辈,进而也敬爱别人的长辈;爱抚自己的孩子,进而也爱抚别人的孩子。

【赏析】敬爱自己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这是人之常情。如果能从这一点出发,对待别人的老人或孩子,像对待自己的老人和孩子一样,那么,我们就将自己的爱施与了社会,也迈出了成为道德高尚的人的第一步。

2、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译文】君主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君主把百姓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乐,同天下人一起乐,忧,同天下人一起忧,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的,是从来不会有的。

【赏析】老百姓是最懂得感恩的,执政者的每一个善举,都会得到老百姓的衷心拥护。正如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主题歌所言:“天地之间有杆秤,秤砣是那老百姓。”推而言之,我们只有设身处地的为别人考虑,别人才会我们考虑。“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这也使我们想到范仲淹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过,从“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与民同乐同忧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确注入了更为强烈的使命感和自我牺牲精神,而且,也更具有一种浓厚的悲剧意识。所以,它能更为激动人心地为人们所传诵。

3、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我能识别各种言论,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赏析】浩然之气,至大至刚,是布满正义、布满仁义道德的正气、骨气。它是由积累正义而产生的,不是偶然的正义行为就能得到,是一种内心下的正义所支配的勇气。这浩然之气,养在司马迁的《史记》里,养在岳飞的《满江红》里,养在文天祥的《正气歌》里,养在于谦的《石灰吟》里,养出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译文】有利的天时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的团结。

【赏析】中国最讲求“天时地利人和”,得到众人的拥护成了每个人的要求。几千年传承下来。这“和”却慢慢变了味,学习中有同学吵闹影响了学习,为了求“和”,不阻止;工作中有同事影响了工作进度,为了求“和”,不吱声;??“和”成了“讲面子”“拉关系”。错矣!这样的“和”只能是利益的暂时一致,永远做不到人心的团结。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

【译文】拥有道义的人有很多人相助,失去道义的人又很少人帮助。有很少人帮助到了极点,连父母妻子兄弟都背叛他;有很多人帮助到了极点,整个天下的人都归顺他。

【赏析】孟子所说的“道”,是推行仁义、施行仁政之道。为了强调仁政指导的重大作用,孟子接连运用对比,直接点出了“得到”与“失道”在结果上的区别——“天下顺之”和“亲戚畔之”,具有强大的说服力。这句话也成了后世儒生用来游说君王的重要法宝。

6、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译文】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赏析】面对贫穷的折磨、暴力的威胁和富贵的引诱,孟子的这句名言,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直到今天,当我们读这段书的时候,似乎仍然可以听到他那金声玉振的声音。

7、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译文】穷困时,独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时还要使天下的人保持善性。

【赏析】当你穷困不得志时,它以“独善其身”的清高抚慰着你那一颗失落的心;当你飞黄腾达有时机时,它又以“兼善天下”的豪情为你心安理得地做官提供着

坚实的心理基础。因此,无论你穷与达,它都是一剂绝对见效的心理良药,是知识分子战无不胜的思想武器与法宝。

8、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员(圆)。(《孟子?离娄上》)

【译文】不依靠规和距,不能画成(标准的)正方形和圆形,

【赏析】规和距原是画圆形和方形的仪器,随着这句话,“规矩”这个词就成了“规则”的意思。孟子在这一句话中,强调了规则的重要性。这个规则,既是指相应的刑罚,也是治做人应有的原则。达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集体,都要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社会道德,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违背了它,则国将不国,家将不家了。一个人也是这样,没有了坚定的原则,只能是“墙头草,随风倒”。

9、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下》)

【译文】道德高尚的人,是没有丢失他们的先天本真之心的人。

【赏析】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所以寻求人的道德,要寻求从先天带来的本真。在后天将这种本真加以引导,不使思想、行为变坏,就成为了君子。

10、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上》)

【译文】爱护别人的人,别人总是爱护他;尊敬别人的人,人们总是尊敬他。

【赏析】这句话阐述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首先就要去尊重别人,这种尊重,应该是发自本心的,非功利主义的。如果一个人将这种尊重着眼于具体的某人某事中,时常惦念:我给某人帮了忙,某人为什么没有给我帮忙?这样的结果,多数是“爱人者人难爱之,敬人者人难敬之”。

1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译文】鱼是我所希望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所希望得到的;假如两样不可能同时得到,就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希望拥有的,道义也是我所希望拥有的;但假如两样不能同时兼顾,就牺牲生命而坚持道义。

【赏析】在“鱼”和“熊掌”的价值选取对比中,人们倾向于价值高的熊掌。以此譬喻,在“生”和“义”的对比中,孟子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义”。因为人的

一生中,“义”比活着更为重要。“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孟子“舍生取义”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言,成为中华民族志士仁人高尚的价值取向。

1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译文】所以上天要把重大的担子加给这个人,必定要先使他的心志受困苦,使他的筋骨受劳累,使他的肌体受饥饿,使他的身子受困乏,使他每做一事都受干扰、被打乱,以此来使他心理受振动、性格变坚韧,增加他所缺少的才能。

【赏析】“天将降大任”的使命感,“动心忍性”的苦难观,“增益其所不能”的成功感,这一句话,激励了多少身处穷困中人以坚强的意志走出困境,走向成功。对人的一生来说,逆境和忧患不一定是坏事。生命说到底是一种体验。因此,对逆境和忧患的体验倒往往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可以自豪而欣慰地说:“一切都经历过了,一切都过来了!”这样的人生,是不是比那些一帆风顺,没有经过什么磨难,没有什么特殊体验的人生要丰富得多,因而也有价值得多呢?

13、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译文】人民大众最重要,国家政权次之,国君为轻。

【赏析】孟子的这句话是其民本主义的集中体现。民众是天下国家的根本,民众决定国家的安危之乱,天子、国君和大夫要按照民众的意愿本事。这句话承认了人民大众在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

14、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

【译文】君子有三种乐处,但是以德服天下并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康,兄弟没灾患,是第一种乐趣;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是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育,是第三种乐趣。

【赏析】第一乐,是家庭之乐,人情之乐;第二乐,是自身之乐,道德之乐,第三乐,则是奉献之乐。人有自我需要的满足,有社会尊重的满足,尽现于此矣!

15、一日暴(pù,同“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译文】(即使有天下最轻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凉它十天,没有能够长大的。

【赏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努力少,荒废多,做事不会成功。因此,做事贵在坚持,贵在有恒心。“一暴十寒”就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是不会成功的。

16、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孟子?梁惠王下》)

【译文】你做出的事,后果会反加到你身上。

【赏析】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就是“一报还一报”,近于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的意思。但后世演变为成语“出尔反尔”,则成了言行前后矛盾,此一时,彼一时,反复无常的意思了。


第二篇:《大学》传世名句赏析


《大学》传世名句赏析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

选自《大学》第一章。道:宗旨,纲领。明:第一个明动词,彰明,显发。德:德行。亲:更新。止:有达成和维持之意。至善:最完善圆满的境界。定,心志的定向。本:原指树根,末:原指树梢。

【译文】

大学的宗旨,就在于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更新民风,在于达到德才完美的最高境界。知道所要达到的境界,然后志向就能有所确定。志向确定以后就能静下心来,心静以后就能安闲舒适,安闲舒适以后就能认真考虑,认真考虑以后就能有所收获。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枝节,任何事情都有终了和开始,知道什么在先,什么在后,就接近于合理了。

【赏析】

在《大学》的开头,便阐明它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对大学的纲领有所体会,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理想方向。确定了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所干扰,就会至死不渝的去追求。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认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关系。“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对大学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自然距离大学之道的实现不远。

2.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注释】

选自《大学》第二章。齐:管理。修:修养。正:端正。致:推极,获取。格物:研究事物的原理。

【译文】

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赏析】

治国、齐家、平天下都是怎样做人的问题,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就是修身的问题。有道德的理想人格具体表现在行为、节操之中,可行为节操由意念志向所决定,如果意念志向夹杂着私情物欲。表现在行为节操不符合道德规范。所以只要思想志向真诚,心灵自然能够体现在各种行为事物之中,心志不为物欲所诱惑,道德人格就由此建立。其实道德的修养前提是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掌握做人道理。由此在推到这段话的前部分,要平治天下,开创一个道德的世界,就必须有一个道德的国家,国家由家组成,家由个体的人组成;最终归结到人的德行和道德人格。

.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注释】

选自《大学》第二章。

【译文】

对事物深入研究以后,知识就能丰富,知识丰富以后,诚意就能证实,诚意证实以后,心志就能端正,心志端正以后,身心就能修养,身心修养以后,家庭就能管理好,家庭管好以后,国家就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以后,天下就能太平。

【赏析】

这段话是对上一段话相对的复述。上一段话说明要明明德平天下,最终推到人要学习掌握知识,明白事理,修身养性,培养道德情操。而这段话强调通过学习,修养学问道德,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有仁德修养的人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也是关键。两段话在说理逻辑上只是修辞手法上的先后而已 都阐述的是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4.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注释】

选自《大学》第三章。止:达到。敬:恭敬。慈:慈爱。信:信义,诚信。

【译文】

作为君主,就要达到仁爱;作为臣下,就要达到恭敬;作为儿子,就要达到孝顺;作为父亲,就要达到慈爱;与国民交往,就要达到诚信。

【赏析】

《大学》在首章就阐述了明明德、亲民与止于至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强调通过学习,丰富自己知识,知书明理,通晓人生之道,修养品德,建立自己理想的道德人格。以“止于至善”为方向或目标,使自己无时无刻不在为仁行善之途上前进。所以至善之地表现在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事事物物中,像君主的仁,臣子的恭,儿子的孝、父亲的慈,国民之交的信等都可以往更好的方向去努力,永远不止息。要想“止于至善”,就需要发挥知、情、意,全力以赴,不可懈怠,然后会有较好的成效。

5.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注释】

选自《大学》第三章。毋:不要。恶:前一个厌恶,后一个污浊。好:前一个喜欢,后一个美丽。

【译文】

所说的证实自己的诚意,就是要不要自我欺骗,如同厌恶奇异的臭味,如同喜欢美好的色彩,这叫做自我满足。

【赏析】

这段话主要是对诚意的含义论述。《朱子语类》卷第十五中说:“格物者知之始也;诚意者行之始也。”即对事物能明白其理,以达到致知的境地,然后对于道理无所不明,可是,有丰富的知识并不一定能守仁,明白事理并不一定能切实依理而行,唯意念诚实不欺的人,才能真正地为善去恶。这也是修身、正心的前提。所以说,让意念真实而无妄地依理而发,如同厌恶污秽的臭味,如同喜爱美好的色彩,不虚伪,不自欺,每个人应当以此自勉。

6.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注释】

选自《大学》第三章。润:润泽,润饰。广:宽平。胖:安舒。

【译文】

有钱的人能够光彩他的房屋,有仁德的人,会修养他的身心,心里宽畅,身体自然也安舒了。所以君子一定要证实自己的诚意。

【赏析】

作为君子,一定要有诚意,在意念将发未发的瞬间要告诫自己,使意念真实无妄。由于意念是非,必然表现在各种言行上,而意念真诚又是美好道德品质的表现。所以有仁德的君子,做事光明正大,内心毫无愧疚,自然心胸坦然开朗,身体舒适健壮全归于诚意的结果。

7.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注释】

选自《大学》第三章。贤:前一个贤是尊敬,后一个,所尊敬的贤人。亲:前一个亲近,后一个所亲近的亲族。乐:前一个以此为乐,享受之义,后一个喜乐,快乐。利:前一个以此为利益,得到之义,后一个利益。

【译文】

后代君子尊敬所应尊敬的贤人,亲近所应亲近的亲族,普通一般人享受所得到快乐,利用所得到的利益,所以才终生不忘记前代圣王。

【赏析】

这句话是对此之前半部分总结,前部分论述前代圣君止于至善的德行,人民敬仰,不能忘怀。形容更新民风的效果,以证明明德的作用,所以后世有德之贤士,有感先王德行的宏大,自然敬而仰之。后代君子继承前王的宏德基业,自然怀念感激,百姓享受安居乐业的快乐,所以才终生不忘前代圣王。说理充分,证明了“止于至善”的巨大作用。

8.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注释】

选自《大学》第十一章。不恕:不能推己及人。喻:使人明了,使人接受。

【译文】

君子对于优点,要自己身上拥有以后再去要求别人;对于缺点,要自己身上没有以后再去批评别人。自己身上所拥有的不是恕道,却能够去教导别人的,是从来没有的。

【赏析】

要治国,先齐家;不修身,不可以齐家。从修身到齐家,再到治理国家,是最自然的事,所以《大学》里说:“一家仁、一国兴仁 ,一家讓,一国兴讓”。一家之长修身与否,是家人的榜样,国君的修身,同样对人民起着表率作用,治国者的举止最能引起人民的注意,容易上行下效。治国者必须谨言慎行,务求言行一致,凡是推行的礼乐政令,自己能身体力行,并能慈爱人民,体贴民心,考虑养民教民之道,使人民在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得到满足。人民才会心悦诚服接接受其礼义教化、信守政令法制,才能要求别人。所以对君子而言,自己具备道德修养否则会适得其反。

9.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注释】

选自《大学》第十二章。上:国君。老老:第一个老指敬重,后一个老指老人。长长:第一个长指尊重,第二个长指长辈。弟:悌,孝悌。恤:怜惜,救助。孤:没有父亲。倍:即背,违背,背弃。

【译文】

所说的平定天下在于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是国君敬重老人,人民就会崇尚孝道;国君尊敬长者,人民就会崇尚恭顺;国君怜抚孤儿,人民就不会背弃。

【赏析】

言传不如身教。齐家的关键是修身,身修才能教育家人。治国之道除了教化之外,还需政令,但毕竟以教化为本。这段话就是强调国君在治国中的表率作用。只要在上者有敬老尊长、怜恤孤苦的行为,则人民自会兴起孝、慈、不背之志。这只不过是能推己及人,人心比,都一理而已。为人君者若能洁身自好,修养仁德,实行仁政,自然会得到人民的拥护而保有天下。这就是国君有道,不令自行,治国之道便是此理。

10.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注释】

选自《大学》第十四章。道:言说之意,指治国的道理。

【译文】

就是说得到人民的心,就能得到整个国家;丧失民众的心,就会丧失整个国家。

【赏析】

儒家治国思想是为政以德,以礼治国,以民为本。这句话所阐述的道理和孟子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同出一辙。在上位者,要重视民众的力量,把人民做为立国之本,因为民众的向背,决定着国家的存亡。有仁德的君主,应顺应民心,以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宽以待民,善待民众,关心民众疾苦,让民众安居乐业。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自然保有天下。这种治国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11.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注释】

先自《大学》第十四章。

【译文】

财富积聚了,民众就会离散,财富分散了,民众就会集聚。

【赏析】

治理国家,财用之源来自人民的辛勤劳动。国君若能从爱民出发,节约用度,使人民能生活充裕,以达到爱民、善民、富民的目的,人民自然而然会人心归向,辛勤耕作,贡献国家。如果国君只求自己聚敛财物,满足奢侈荒淫的享乐,那么,所属臣下就会争财逐利,中饱私囊,造成内乱四起。既然不能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人民当然不会努力耕作,导致人心涣散,人人见利轻义,上下都会陷于祸乱,最后招致国家败亡。所以,《大学》强调为上者要修养道德,公正无私,廉洁自律,与民同乐,拥有了人民,才是正真的拥有财富。

12.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注释】

选自《大学》第十六章。拂:违反的意思。菑:古“灾”字。逮:及至。

【译文】

喜好人们所厌恶的,厌恶人们所喜好的,这就叫做违背人的本性,灾害必定会落到他的身上。

【赏析】

荀子在《哀公》中说:“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以舟水比喻君王与百姓的关系,把君比做舟,把民比做水,水可载舟达到彼岸,亦可将舟掀翻沉没。可谓精辟至极。所以说:若为君者为一己的私欲,他的好恶有悖人民的好恶,以至失去民心,得不到人民的拥护,必将是引祸至身,自取灭亡。由此可见,为君者要亲贤臣,远小人,以人民的好恶为好恶,符合人民利益的事便做,以民为本,此可谓为治国之道。使人人各得其所,以此获得民心。

13.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注释】

选自《大学》第十六章。君子:指为君上者。道:修已治人之术。忠信:尽已之心而不违地物。骄恭:骄横放纵。

【译文】

君子有个大原则,就是必须采用忠诚信义来争得民心,骄横奢侈就会失去民心。

【赏析】

在儒家的德政思想中,立信于民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孔子在《论语 子路》里说: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即为君上者讲信用,人民就会以实情相告。为上者做到言出即行,表里如一,以实际行动取信于人民,得到人民的信服,就会得到民心,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国家政权也因此而得到巩固。所以说,治国的大原则就是必须忠诚守信来争取人民的拥戴, 骄横放纵,奢侈荒淫就会失去民心,危害国家。

14.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注释】

选自《大学》第十七章。道:规律。生:生产。食之者:坐食俸禄不干活的人。为:创造。疾:迅速。舒;舒缓。财:物资货财。恒:时常,长久。

【译文】

增殖财富有个大原则,就是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创造得迅速,使用得舒缓,这就会使财富长久充足了。

【赏析】

这段看似论述蓄积财富的道理。实则以蓄积财富的普遍规律说明治国之理和修养个人仁德。在上者有仁德修养,能谨慎持守,不受私欲诱惑,推己及人,自然会得到人民的拥戴而保有土地,拥有土地,人民又乐于耕作,不言而喻,财物必然富足。加之为君上者能知人善任,摒弃只会坐食俸禄、不会办事的鄙薄小人。这样,有贤德的人大公无私,能造福人民,创造财富迅速,用度节约,财富就会蓄

积国库。当然,为了财富于道德廉耻而不顾,那便是不义之财,不义之财来得容易,失得快。

更多相关推荐:
精彩哲理名言名句赏析

精彩哲理名言名句赏析名句一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出处出自陈继儒小窗幽记洪应明菜根谭释义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评价一幅对联寥寥数语却深刻道...

古诗名句、佳句赏析

古诗名句佳句赏析1回乡偶书贺知章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从侧面表现了诗人离乡之久变化之大2夜雨寄北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表达了诗人把思念深情化为重聚希冀3淮上与友人别郑谷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名...

诗词名句赏析

古代诗词名句赏析李白行吟图1赏析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年轻时离开家乡年老才回来一口乡音未改两鬓已是疏落苍白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

名句赏析

一名句赏析中考复习资料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赏析描绘了一幅优美宁静的农村田园风光绿色的树木在村边环绕青翠的远山在城外斜斜地伸展绿树村边合是近景青山郭外斜是远景由近渐远景色越来越开阔一派清幽恬静的气...

初中语文名句赏析

初中语文名句赏析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这两句流传很广写出了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这是诗人丰富...

名言名句赏析大全

名言名句赏析大全一哲理诗句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4沉舟侧畔千帆过并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5问渠...

经典佳句摘抄赏析

经典佳句摘抄赏析1倘若千年之后依然守在相思的渡口心依然被你带走一次次不见你的回头一次次缠绵悱恻痛彻了心扉你能感觉到吗2天幕撕扯开一道道不情愿的裂缝好似被自愿地洒落那月余未曾与人相见的余晖夕阳落处残虹宁静地徜徉在...

名句赏析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句对戍边将士的战斗生活与胸怀襟抱作了集中概括的表现和抒写意思是说在荒凉的沙漠里战斗繁多将士身经百战连身上的铁盔铁甲都磨破了但是只要边患还没有肃清就决不解...

初中古诗名句赏析集

初中古诗名句赏析集七年级上册1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哪一天在西窗之下同你一道深夜秉烛长谈诉说我在巴山这天晚上看雨时想念你的心情以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今夜的苦又增添重聚时的乐虚实相生情景相融余味无穷...

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名句赏析观沧海主题表现了诗人建功立业的气概和开阔的胸襟伟大的抱负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赏析这四句是虚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呈现在读者面前表现了诗人阔大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次北固山下主题表达了远离...

初中古诗词名句鉴赏

初中古诗词名句鉴赏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渐欲才能两个字眼富于动态表现出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这是动中即景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含着生活的哲理...

初中古诗词名句赏析

初中古诗词名句赏析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赏析描绘了一幅优美宁静的农村田园风光绿色的树木在村边环绕青翠的远山在城外斜斜地伸展绿树村边合是近景青山郭外斜是远景由近渐远景色越来越开阔一派清幽恬静的气氛抒...

名句赏析(4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