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亲子关系中的十句话

时间:2024.3.10

关于亲子关系中的“十句话”。

第一句:“我爱你”

父母给予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爱,任何时候说这句话,都是合适的。说得再多,也是可以的。

第二句:“你是可以的”

父母的肯定胜过其他任何人的肯定,孩子会从父母的肯定里,拿到最大的自信,享用一生!

第三句:“你是有资格成功的”

很多时候,因为父母不够成功,孩子为了“爱”父母,往往不敢成功,会做很多的事来证明我是失败的,以此表达对父母的忠诚。

第四句:“我欣赏你..."(某个具体的行为)

我们往往过多的去看孩子的不足,而忽略了孩子做的好的一面。而如果我们不断地去欣赏孩子,我们的孩子将会越来越向着好的一面去发展,原来的问题也就不再是问题了。 第五句:“如果我是你,我也会生气(害怕或。。。等等)

当孩子有相应的情绪的时候,我们往往会禁止我们的孩子表现出来,会把孩子的情绪隔断掉。我们已经是被这样对待了,难道还要孩子也一样?及时的表达情绪,并让孩子感觉到被支持,才是比较合适的方法。你的孩子可能从小就会学到身心一致了!

第六句:“在我心里,你就是最好的”

我们往往会拿孩子和其他孩子去对比,甚至更多的时候是在拿孩子不足的地方和别的孩子好的地方(我们认为好的)去比较。在不知不觉中不断地否定我们的孩子,使孩子的自我价值不断地下降。所以,停止比较吧!你的孩子,是上天给你的礼物,现在就是最好的。完全接受并且赞美你的孩子吧!

第七句:“我是你的父亲(母亲),你是我的孩子,你只是一个小孩,把属于我和你母亲(父亲)的还给我们,过好你自己的生活”

我们身边很多的人(包括我们自己),经常在承担父母的责任,而“牺牲”了自己,这在系统里面是不应该的。如果已经是这样子了,请告诉自己或者我们的孩子,把属于上一辈份的事情还回去,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角色,系统才是平衡的。卸下我们或我们孩子身上不应该有的负担,轻身上路。

第八句:“我不接受你的**行为,但永远接受你是我的孩子,我会永远爱你!”

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孩子某件我们无法接受的事情而责骂孩子,而且责骂的时候会恐吓孩子,如果你再**,我就不爱你(不理你了)。不断地伤害我们孩子的安全感!被抛弃的感觉是致命的!请停止去留给孩子一辈子的伤吧,当有情绪的时候,请用上面这句话去表达!事情有对错,而爱是无条件的!

第九句:“***”(什么的话都已经不重要,安静的抱着你的孩子,让她感觉你的体温,感觉你无条件的接纳和爱)

这时的语言已经不重要了,父亲(母亲)的拥抱,已经是一切最美的语言的汇总。请尽可能的去拥抱你的孩子,给你孩子无条件的接纳和爱!

第十句:

我相信你,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你都可以去学习!

当你需要我的时候,我在这里。不过要由你来决定,你是否需要我的“支持”!

我不会主动插手来“支持”你。

我深信你将会有你自己的成就!

我“也相信你会允许”你自己做些错,因为从错误中可以学习更多!

庞显弘爸庞国勇(228781971) 18:13:29

以上源于【萨提亚模式】,核心是接纳、肯定、爱!


第二篇:建立和谐亲子关系很有威力的几句话


青春不是指生命的一段时间,而是指一种精神状态;它并不是指红润的面颊、透红的嘴唇和灵便的腿脚,而是指坚强的意志、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感情,它是指生命的源头活水的清新之感。 青春意味着在气质上勇敢多于怯懦,冒险进取多于舒适苟安。这在60岁的老年人中往往比在20岁的青年人中更为常见。人之变老不仅由于年岁的增长,我们之变老常常是因为放弃了对理想的追求。 年岁也许会使皮肤增添皱纹,可是一旦丧失热忱,灵魂上的皱纹就会随即出现。忧虑、恐惧和缺乏信心会使人心灰意冷,意志消沉。 无论是60岁,还是16岁,新奇事物对每个人都有吸引力;只要童心未泯,就会对未来有好奇心和享受人生的乐趣。在你的心中和我的心中都有一座无线电台:只要它总在接收人类和上帝发出的美、希望、鼓励、勇气和力量的信息,你就会永远不老。 假如你将天线收起,使你的心灵蒙上玩世不恭的霜雪和悲观厌世的冰层,那么即使你年方20,你也老气横秋;然而只要你将天线竖起,去接收乐观主义的电波,那么你就有希望即使活到80岁死去,也仍然是年轻。 我们有缘,相识在新的团体中(团体心理辅导第一篇)

 人才的成长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取决于不断的养成训练,需要心理调试能力的强化和提升。潘菽在其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人对客观现实反映活动的扩大、改善和提高的过程。”也就是说,人的心理活动不论是内容、方向,还是速度、水平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个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会发生变化,而且能够朝着积极的方向变化。这一点已被无数事实所证明。

 心理咨询和辅导有两大类,一类是障碍性心理咨询,另一类是发展性心理咨询。前者把对象当作“病人”,咨询就是治疗,矫正障碍是一个具体目标。后者是针对健康人的需要,主要目标是帮助和促进其健康成长。现实生活中有心理障碍的人毕竟是少数,更多的表现为发展性问题。诸如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恋爱问题等导致的身心不适。这些发展性问题除了采用个别咨询方式外,还经常采用团体咨询辅导的方式。团体心理训练主要是为提高人的“心力”而设计的,采用团体辅导、集体训练的方式。

 心力也是一种基本力,是能力的基本组成部分。心力神奇巨大,但它的表现方式往往比较含蓄,需要与其他基本力的相互作用才能得以体现,因此也容易被人们忽视。两个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毕业,论智力,论知识掌握,两者都不分伯仲,然而从中学起,再到后来,差别越来越大,究其原因,决定性的东西便是心力发展出现了分野。事实上,心理学的许多研究都证实,许多人的失败绝大多数是心力发展方面出现阻滞或曲折。

 心力系统包括情动力、意志力、自评力、调控力等,它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都在不同层面、不同程度地影响一个人能力和水平的发挥。情动力包括情感、兴趣、需要和信念等要素,它们在能力的形成与实现中有突出的作用,唯有积极的心态才能最大限度地将自身的潜能化为现实;意志力在能力的形成与实现中更加举足轻重。失败与挫折极易伴生痛苦和困惑,能否忍受和战胜这种痛苦是坚韧性的主要表现。一个成功者的背后并非只有一条由果实铺满的金色大道,还有一条是由失败铺满的隐形大道,战胜失败,迎来成功的意志力、勇气和信心,其实就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一种可以通过自我激励诱导和修炼出来的积极心理状态;自评力主要表现为自我认知和自信心的水平。正确认识自我,才能接受自我,进而悦纳自我。自信心是个性发展最坚定的支撑者,是个人潜能有力的挖掘者,也是心理因素中最重要的品质;调控力包括自我调整、环境适应以及压弹等方面的能力。现代人要适应现代社会就要掌握优化心理素质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方法,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开发自身的潜能,成为社会竞争的强者。



 一、主题探讨:身、心、灵互动的心理能力训练



 一个完整的人由身、心、灵三者所构成。人的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相互影响。在身心灵互动健康模式中,“身”(Body),是指身体、躯体;“心”(Mind),即心理,主要指心情、情绪;“灵”(Spirit),主要是指精神、心灵,如人对生命意义、人生价值的思考以及生死观、苦乐观、幸福感等。“身心灵”作为一个整体,三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

 身、心、灵是须臾不可分离的。对每一个人来说,他的身体、心理和精神构成了内在的一个系统,而其个体与环境之间也构成了一个外在的系统。通过适当的技术或操作训练,可以调控人的心理活动从而引起某种生理状态的产生,也可以调控人的生理活动从而引起某种心理状态的产生。当一个人的思想与行为一致时,可以产生极大的力量。内在系统的健康互动与外在系统的协调,构成了健康人格的基本内容。

 人类的生活方式离不开团体。团体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因为人具有社会性,人必须作为团体的一分子,需要和期望才能满足。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团体。在帮助有共同成长课题和有类似问题的学生时,团体辅导与咨询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

 心理训练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过程,它是在心理学的科学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根据身心互动理论设计和组织一系列活动,通过团体内人际的交互作用,促进个体成员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完善自我,同时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积极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从而达到生理、心理、精神之间关系的平衡与良性发展。

 心理能力团体训练的特殊性体现在它不同于一般的以外在影响力为主导的教育方式,而是以投身于心理训练当中的个体的内在力量为主导,借团体的形式,助个人的成长。团体辅导和训练提供了适当的情境,成员在共同的活动中彼此进行交往、相互作用,并由此产生一系列诸如人际关系、暗示、模仿、气氛、感染、社会知觉等社会心理现象,使成员能通过心理互动的过程,探讨自我,尝试改变行为,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改善人际关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它的着重点在于帮助个体自己改变自己,自己做自己的分析者、治疗者,在自我教育、主动学习、愉快训练的过程中,获得认识的突破、情绪和情感的调适、心理和行为的积极改善,充分利用团体动力的有利因素促进自我成长。“团体是社会的缩影,是一种动力互动。团体成员之间的互动就像他们在其他社会关系中与人互动的模式。所以,如果能在良好的团体气氛引导下,成员便可以学习并尝试与人建立良好关系的技巧,并通过在团体内演练或角色扮演及成员的反馈来洞察与转移情绪的困扰,将学到的技巧与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Yalom,1995)

 心理能力的团体训练既有教育与发展的作用,也有预防和治疗的功能。运用团体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技术,我们把整个训练课程分为:团体形成篇、探索篇、认知篇、个性篇、潜能篇、激励篇、情绪篇、调节篇、抗挫篇、体验篇、交往篇、人缘篇、信任篇、情感篇、规划篇、团体结束篇,共16个单元。每一个训练单元由三方面的内容和形式构成:

 一是主题探讨。每次课都由一个心理专题的微型演讲开始,在提供针对某主题的专门知识时,关键之处可能就在于把握深入的焦点,简洁明了地阐释新颖、客观的信息,从而确定本次训练的目标和内容。同时,也为团体训练提供一些相关知识背景。这部分约占用30%左右的时间。

 二是心理辅导与训练。根据相关主题从身体、心理和精神三方面综合介入,进行辅导、调节与训练。如呼吸放松训练、肌肉放松训练、冥想松弛训练、行为方式训练、瑜伽练习,以及朗诵、倾诉、角色扮演、脑力激荡、自我测试等活动,约占用60%左右的时间。

 三是思考、澄清与分享。练习的真正意义在于练习活动中的体验、感受和心得,结束后的讨论与交流、反馈或分享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思考、澄清与分享是团体辅导与训练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而每次都要花10%左右的时间进行统整或自我小结。团体心理

辅导与训练,有助于青年学生深化对自己的认识,开发潜能,学习交往技巧,优化心理素质,更有效地在现实环境中寻求最佳发展,实现自我价值。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的特点是相对于个别咨询而言的。道宁(L.N.Downing)曾将学校团体辅导的优点概括为以下12条:  (1)了解和体验支持与被支持

 团体可以让学生了解并且体验到自己是被其他学生支持的。由于团体的参加者能够认识到别人也有跟自己相同的问题,自己支持别人,也得到别人的支持,从而获得道义心,可以增进信心。

 (2)从互相帮助中获益

 让每一个学生能够从别人的互相关系中找出自己的利益,学生可以得到单独与咨询员接触所不能得到的利益。

 (3)鉴别需要特别予以帮助的学生

 在团体中凡是具有敏感观察力的咨询员,必然可以鉴别需要特别帮助的个人。  (4)增进个别的咨询

 团体的经验往往可以提高咨询的需求,促进成员更快地走向成熟。

 (5)有益于发展社会性

 在团体里可以得到社会上的相互关系,交换意见、共拟计划等现实的经验,社会化的实际经验则可以促进学习、改进行为。

 (6)获得治疗的效果

 可以提高治疗效果,使成员洞察自己以及更好地适应。团体咨询虽然并不等于团体心理治疗,但却可以获得好的治疗效果。

 (7)咨询员可以与更多的学生接触

 学生与咨询员的接触,可以克服胆怯,减轻压迫感,改进自己的态度。同时,咨询员可以了解更多学生的问题所在,提供更好的服务。

 (8)使学生获得安全感,增强信心

 学生因体验到自己在友伴中也有所作为,可以跟友人交往,自己也有朋友,这些均能增进其安全感。并且,当学生能提高与人相处的能力,了解自己的价值并以此为荣的时候,可以加强其自信心。

 (9)提高接近咨询员的机会

 在团体的场合认识咨询员,或者体验到与咨询员和友伴一起的愉快经验,可以消除过去的疑惑戒心,不再避开咨询。

 (10)综合各种经验以获得最大的利益

 经过团体讨论,使方法明确化,这将使学生对需要参与的各项活动感到更有意义,能够认识更和谐的关系。

 (11)松弛学生的紧不安

 采取行为驱除烦恼,在友好而接纳的环境里坦诚交谈,并决定其行为的方向,可以减少烦恼。

 (12)咨询员的工作将更加有效



 在组织的团体里,与更多的学生相处将可以为更多的学生服务,并能提高其素质。 

 团体心理训练是一种要求个人充分发挥自主性的自我改变历程,通过身体活动、情绪疏导、观念引导、行为训练等不同层面介入,团体成员共同交流讨论、彼此启发、相互支持鼓励,了解自己的心理,洞察他人的心理,调整心态情绪,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适应性,促进人格成长。一个人通过团体心理训练,应该朝着一个终极的目标靠近。这个目标可以用

马斯洛对“自我实现”所作的14项特质描述来界定:



 (1)对现实有较强的洞悉力并与现实有良好的关系。能辨明真伪,不会产生错觉;能容忍新奇的事务;能坦然面对生活中的疑虑。

 (2)接纳自己、他人和自然界。不因自己或他人的缺点、短处而否定自己、批评别人。  (3)有自发性。不盲从,不保守,行为不是由外界刺激而产生,而是自发于内在 的成长需要。

 (4)以问题为中心的处事态度。不以自我为中心,有责任感、义务感和使命感。

 (5)有超然脱俗的本质、静居独处的需要。有安全感和自足感,能够享受孤独和退隐的时刻,能够处变不惊。

 (6)有自主性,不受文化背景和周围环境的左右。

 (7)不断有新鲜的鉴赏力。在一生当中可以反复地体验敬畏、快乐、满足、惊讶等情感。  (8)有神秘玄妙的经验、浩瀚澎湃的感受。会体验到强烈的自我的丧失或自我的超越的感觉。

 (9)关心别人的福祉和感受。能五条件地接纳人性、热爱人类,对他人有深切的认同感、共鸣、怜悯或仁慈。

 (10)能与他人建立深厚的人际关系。

 (11)具有民主的品格,对人有极大的尊重。

 (12)将手段与目的作明确的区分,具有明确的道德标准。

 (13)具有富于哲理的、善意的幽默感。

 (14)富有创造力。不屈服外在的约束,保持用新鲜、纯真、率直的眼光看待世界。 



二、心理辅导与训练





 (1) 热身活动(我想有个家、爱的奉献、解结)

 目的:放松,减轻焦虑,活跃气氛,体验团体的合作与温暖。

 操作程序:

 [1]成员站立,手拉手围成圆圈。然后注意听辅导者的口令,按照口令分别重新组成5人组、3人组或8人组的小圆圈。每次变换过程中被排除的人站到一边,谈谈被排除的原因及此时的感受。

 [2]每队十余人,要求全体成员在不借助任何其他物品的情况下都坐在别人的大腿上。坚持时间长者为胜。

 讨论:获胜或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能否在静坐的基础上整体动起来?

 总结:在任何一个团队中,每个人都要充分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不能心存偷

 懒、依赖、滥竽充数的思想。如果有人产生懈怠心理,大家就可能会一起摔在地上。  [3]小组成员手拉手围成一圈,每人记住自己的左右邻居,不能搞错。然后松开手,在圈内走动。当听到辅导者喊“停”时,立刻停下不动。找到原来身边人的手后,重新拉住。于是形成交叉拉手的网结。接着,大家在不松手的情况下想办法把这个“结”理顺,恢复到一开始不交叉的手拉手状态。两组合并成一组,重新再做一次。



 总结:初入一个陌生的团体,人们一般都多少会有些紧张。采用一些轻松的活动活跃气氛,有助于成员放松自己,减轻焦虑,团体成员通过齐心合作,“心结”打开了,问题圆满

解决,大家都很开心。我们将这些热身活动称为“打破坚冰”。





 (2) 相识活动(人际互动滚雪球)



 目的:初步相识,扩大交往圈子,促使成员关注他人,也体会到被关注的感觉。  操作程序:

 [1]两人一组自我介绍。

 [2]4人一组他人介绍。经过自我介绍的两个组合成4人小组,每位成员将自己刚才认识的朋友介绍给另外两位新朋友。

 [3]8人组连带介绍。两个4人小组合并成8人组后,从其中一个人开始,每人用一句话介绍自己。一句话中必须包含三个内容:姓名、所属、最主要的特点。当一个人说完后,后面的人必须从第一个人开始讲起(如:我是XXX旁边的XXX,XX宿舍,特别……)。全组成员可以相互协助他人完整、正确地表达,从而在多次重复过程中,彼此了解和记住他人信息。  总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团体形成初期,成员需要相互接触、相互了解,以逐渐建立相互信任、相互接纳的关系,减少防卫心理,在以后的活动中互相配合、支持、协作,形成团体凝聚力。



 三、思考、澄清与分享:拿出你的真心



 [思考]请大家谈谈为什么参加心理训练团体?

 大家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动机和缘由,这些都很正常。但是你倘若真的想通过本课程提高自己的心理能力,获得切实的益处,在此你应该接受一个要求和三条建议。

 团体心理训练的唯一要求是:拿出你的真心。用真心换取真情,温暖自己,感染别人。因为团体训练是以参加者的积极互动为基础的,你若消极观望、被动应付,甚而弄虚作假,不仅会让你一无所获,白白浪费你宝贵的时间,更重要的是会破坏整个团体训练活动的氛围。  对应这种团体心理训练模式,给你三条建议:

 第一条:告诉自己,你是团队活动的主角。“心理训练”比“心理教育”更强调“参与性”。在参与式教学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教学活动始终围绕的中心。团体辅导训练中最有价值的一个方面是多种资源的相互作用。不论是交流信息、解决问题、探索个人价值,还是练习新的行为、感受被接受的体验,团体成员们会有多种多样的观点和想法,团体提供的反馈比个人的反馈更有力量,尤其是在行为演练的过程中,他人的建议、反应和感知都很有价值。

 训练活动能否顺利进行,气氛是否热烈,效果到底怎样,都依赖于团体成员的表现。辅导训练活动过程中,不论你是“参与者”还是“观察者”,都要积极自我流露或寻求对策,真情感受或支持鼓励。要杜绝抱怨、嘲讽或到团体外透露团体成员的隐私。

 第二条:大家都要关注自己的心情,课前请报告自己的情绪指数。每堂课前心情特别好的和不太好的学员喊出一个代表自己感受的数字,1分意味着情绪极其低落,10分则是最高分,表示心情不错,兴致勃勃。(如张三广9分,很激动,还有点紧张。”李四:“10分,平静,快乐。”王五:“3分,昨天的英语测试不太妙”……)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可以说就是心情,教师和学生都要关注生活中的情绪变化。

 第三条:为自己做作业。大家多年来的学习生活已经形成了一种心理定势:作业是老师布置的任务,是上交给老师看的。一件事是做给别人看还是做给自己看,做法不同,效果更不同。心理能力辅导与训练的课堂作业,首先是自己要做的,是给自己看的。通过一些心

理测量、心理探索,了解自我参加心理训练的感受、体会,以及活动过程中的思考心得等等,本身就是心理辅导与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提高自己的心理能力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 心理辅导与训练过程中,有时会要求你通过与同伴共同讨论来完成某些作业,有时还会要求大家将某个作业相互交换阅读。小组讨论完成作业的过程也是心理训练的过程,交换作业或与大家分享,可以相互启发、借鉴,扩展思路,丰富我们的心智。

敞开心扉,探寻心灵的奥秘(团体心理辅导第二篇)

 在人类告别20世纪进入21世纪的时候,人的心灵的完善更加引起普遍关注。过去的一百年里,我们关心物质占有、物质享受,超过了对内心安宁、人格完善的追求。这样一种价值观已经产生许多危及人类生存基本环境的严重后果。人类发展的目的应该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人类要自救,就需要重新拷问心灵。

 我们的内心世界比我们生活的这个外部世界还要丰富与复杂。世界之大,我们每个人穷尽一生,能看到、听到、感觉到、体验到的事物极其有限。且不说浩瀚无垠的洪荒宇宙,即使我们立足的这个渺小的星球,已经使我们认识到生命的有限和短暂。可即使是烦琐的小事,投射到我们的心灵世界里时,也可能变得极其复杂和丰富。禅语说“一叶一世界,一花一菩提”就是这个意思。

 “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在美国的得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龙卷风。”当我们再次读到《混沌学》中的这句话时,不禁想起了人的命运。究竟是什么因素左右了我们的未来?是不是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类似的“蝴蝶效应”呢?一个微不足道的动作,或许会改变人的一生,这决不是夸大其词。有时人的收获看似偶然,实则必然,他下意识的动作往往出自一贯的养成,来源于他长期的积极实践和积累。

 在生活中,我们感觉周围的事物,形成我们的观念,作出我们的评价,以及相应的判断、决策等等,无一不是通过我们的心理世界来进行。心理学家说,要获得成功,就要先获得自由。这种自由是一种心灵与行动的自由。认为正确的事,又想去做的事,就毅然去做,而不被一些无形的心理锁链控制。敞开心扉,心灵的自由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我们的潜能,使我们的心智获得成长。



 1.主题探讨:心灵的完善



 你也许有过这样的经验:对一件事,例如上台发言或参加一个聚会,原本预期会失败或受窘,结果真的如预期的一般,反之原本预期会成功或玩得很愉快,后来结果也如此。这样的现象,以心理学的眼光来看,事出必有因,而且有一部分原因还跟你有关。

 例如在医学上早就发现,若病人自己预期或经医师告知病情轻微的,在治疗后复原得比较快,反之若预期自己病情严重的,对治疗的反应会比较不好,甚至很多慢性病人,例如癌症病人的病情还会因为预期不良而恶化;另外在教学成效的研究上也发现,如果学生相信自己是优秀的,那么从学习中获得的乐趣与成绩通常也会比那些自认驽钝的来得高;而像焦虑症、强迫症等心身障碍,其症状也经常是预期性焦虑的结果。例如一个社交恐惧者之所以无法面对陌生人,有很大部分的原因是出于他预期别人会对他有不好的评价。

 究竟这样的关系是怎样造成的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预期会影响到动机。例如,你如果预期这次的数学考试很难,你再怎么用功也不可能及格,那么你将会宁愿读英文也不碰数学,结果可想而知;反之如果你某一次在数学上获得不错的成绩,你可能就会觉得自己在这方面是有天分的,下次在面对考试的时候就会更认真准备,成绩当然会越来越好。正因

为如此,才会有心理学家提出“没有失败者的学校”这样的概念,因为积极心态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相对的其自尊、自信等也都会比处在消极心理状态中的学生来得高。

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预期会影响到注意的焦点。例如有一个已经被说烂了的例子:同样面对半杯水,悲观的人说“只剩半杯”(因为他注意到没水的部分),乐观的人说“还有半杯”(因为他注意到有水的部分),而我们经常会注意些什么就受到你我对事件预期的影响,只要你稍加注意,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例如:对上台演讲有焦虑的人经常会预期自己的演讲是失败的,而正因为他会去注意听众中有多少人在打哈欠甚至打瞌睡,或是自己哪一段说得不顺,所以他的演讲没有一次成功过;如果你对某个人的印象不好,你就会开始注意他有哪些{L你讨厌的行为,从而越发肯定这个人是令人讨厌的;一个担心自己生病的人会去注意自己身上任何的不适,即便一点问题也没有他也会觉得怪怪的而去看医生;一个忧郁症的病人因为预期未来是没有希望的,所以在他的眼中只会看到灰暗、负面的事情;你会因为预期不受欢迎而在聚会中注意到别人经常以厌烦的态度对你,但实际上可能只是对方疲倦了而已。

 心理对人究竟能起多大作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熟悉心理变化牵动身体内部生理活动的变化:“兴奋得心都要跳出来了”,“紧张得喘不过气来”,“吓得出了一身冷汗”,“伤心得不思饮食”等等,人人对此都有切身的感受。有一个大学生勤工助学,在外照顾一位独居的老人。这位老人经常失眠,往往要吞下一粒安眠药才能人睡。有一天晚上。这位老人说安眠药又吃光了,要大学生帮忙去买。大学生说,我有安眠药,就在我的包里。大学生知道老人视力不佳,就拿了一粒青豆来说:“这是一颗特大号的安眠药,很管用。服下它很快就会入睡了。”这位老人当真服下这颗青豆“药丸”,而且睡了她这一生中最好的一觉。从那天开始,老人每晚都要求大学生给她那种特殊的“药丸”。

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手段研究证实,与心理有关的生理变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 (1)循环系统的变化。包括心率、血压、血糖和血液含氧量的变化。例如:愉快时,心跳平稳;感到好奇、被吸引时,心跳会减慢;发怒或恐惧时,心跳加速,血压也会升高。  (2)呼吸系统的变化。包括呼吸的频率、深浅、节奏等的变化。例如:紧张、愤怒和恐惧的时候,呼吸会加快;感到悲伤的时候,呼吸则变得很缓慢;平静的时候,吸气的时间短,呼气的时间长,而当突然受到惊吓时,吸气的时间变得远远长于呼气的时间;处于极度的愤怒、悲痛或恐惧的情绪之中,有时会发生呼吸暂停现象。

 (3)腺体的变化。包括身体的内、外分泌腺的分泌活动的变化。例如:人在紧张、恐惧时,会出汗;在悲痛或极度喜悦时会流泪;感到压抑、焦虑、生气的时候,唾液、胃液和胆汁的分泌量减少,造成食欲减退、消化不良;当人轻松、愉快的时候,唾液、胃液和胆汁分泌旺盛,令人胃口大开。这些都是外分泌腺的变化。内分泌腺的变化,如当人情绪高度紧张、准备对付环境的挑战时,肾上腺的分泌量增加,提高了全身的代谢水平;又如,愤怒的情绪会引起血液中甲肾上腺素增加等等。

 (4)肌肉的变化。包括骨骼肌和内脏肌肉的运动。例如:当人极度恐惧时,骨骼肌会瘫软,肢体无法自主运动;当人紧张时’,骨骼肌会绷紧,甚至颤抖,但与此同时,肠胃肌肉的活动却减弱;当紧张解除之后,骨骼肌变得松弛,肠胃的蠕动却加强了,做好了消化食物的准备。

 此外,情绪还会引起脑电波和皮肤电阻的变化。例如:人平时在清醒、安静的状态下,脑电波呈现出。波8—14次/秒,而在紧张、焦虑的时候,出现频率较高的β波14—30次/秒。又如,在紧张时,由于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增加,使人的皮肤电阻显著下降。  心理与生理变化之间并非是单向的关系,它们之间存在双向的作用。不仅心态的变化可以引起生理的变化,而且生理活动的变化也可以影响情绪的变化。生理的疾病只是损伤人的肌体,而心理状态不仅影响人的生理状态,甚至可以说影响到人一生的成功与幸福。

 从健康状态到心理疾病状态,一般可分为4个等级:健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 (1)健康状态,又称常态,是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在一般情况下的正常心理状态。心理健康状态可以从三方面分析:一是本人评价。自己不觉得痛苦,即在一个时间段中(如一周、一月、一季或一年)快乐的感觉大于痛苦的感觉。二是他人评价。他人不感到异常,即心理活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出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现象。三是社会功能良好。即能胜任家庭和社会角色,能在一般社会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能力,能用现有条件或创造条件实现自我价值。

 (2)不良状态,又称第三状态或偏态。这是界于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的状态,是正常人群组中常见的一种亚健康状态。它的特点是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在一周以内能得到缓解。由于主客观条件变化而产生的暂时性心理偏颇状态,如激怒时失去理智,受到挫折打击时万念俱灰,听到意外喜讯时欣喜若狂的状态等等。二是损害较微。偏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比较小,处于此状态的人一般都能完成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但对人的内心和外在行为仍有一定影。向。如感觉情绪低落,“没劲”、“真累”、“烦着呢”是他们常挂在嘴边的词。有的则处于一种“痴”、“迷”的状态。三是能自我调整,此状态者大部分能够通过休息、聊天、运动、旅游、娱乐等放松方式使自己的心理状态得到改善。

 (3)心理障碍,又称变态。由于持续的内外因素刺激使心理活动产生变异,并形成一种固定的动力定型,造成心理状态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发展的超前、停滞、延迟、退缩或偏离。变态心理的特点:一是不协调性。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与其生理年龄不相称,或反应方式与常人不同。二是对障碍物件(如敏感的事、物及环境等)有强烈的心理反应,而对非障碍物件可能表现很正常。三是损害较大。此状态可能使人不能按照常人的标准完成某项社会功能,其超乎常人的反应往往使人感到难以理解和接受。如社交恐惧者不能完成社交活动。有一位某重点中学的高才生高考时由于临场发挥不好,没有进入重点大学。本想下次再考,但父母认为先念大学,以后再考研究生也一样,他本人虽然进了这所普通大学,心理上却并未接受这一观点,对此耿耿于怀,以消极怠学的方式来反应,整日看录像、读小说、喝酒下棋玩牌,以致连续几次多门课程考试不及格,最后以退学告终。四是大多不能通过自我调整或非专业人员的帮助而解决根本问题。这种心态持续的时间较长,不像偏态一旦刺激消失就恢复常态,其行为近乎自动化的反应,需求助于心理医生。

 需注意的是,有些心理障碍表面上看像是道德质量问题,其实是人格障碍,如性变态出现的窥视症、恋物症等等。曾有这样一则报道:某大学校园内女生宿舍楼晾在楼道的内裤常不翼而飞。后来反映到学校保卫部门,最终抓到了作案者,本校一位男同学。他被开除了。几年后,其家人求助于心理医生。分析了该同学的案例后医生认定他是一位心理疾病患者,而不是一般道德意义上的道德败坏。从医学的观点看,治好他的病并不是什么很难的事情。遗憾的是,科学的辩护毕竟太迟了。在心理障碍面前,一个很有前途的青年就此断送前程。  (4)心理疾病,又称病态。心理疾病是由于内外因素引起个体强烈的心理反应.在思维、情感、意志或动作行为等方面明显失常,并伴有明显的身体不适感,是大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其特点:一是强烈的心理反应。可出现思维紊乱,记忆力下降,强烈自卑及痛苦感等等。二是明显的躯体不适感。由于中枢控制系统功能失调,引起人体各个系统功能失调。三是损害大。心理疾病患者不能或勉强完成其社会功能,情绪不稳,兴奋躁乱,胡言乱语,行为异常。四是对自己的病态缺乏认识,需要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

 近些年来,经济的发展让千百万人物质富足起来,但随之而来的是在物质富足的掩饰下精神的浮躁和不安愈演愈烈。物质充实了,心灵却在匮乏,原来苦苦追逐到手的物质财富并不能带来快乐。梁实秋先生曾说:“幸福与快乐,是在心里,不假外求。求即往往不得。”实际上,人的烦恼几乎毫无例外是属于心灵上的问题。

 年轻的你也许曾祈祷:如果有上帝,请给我美丽、财富和快乐。如果上帝说太贪心,只允许选择一样,相信大家选择的一定是——让人生快乐。然而,人的快乐与否决定于自己的心态,幸福在自己的心中。不同的人对于幸福的感受会有天壤之别,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幸福的感受也会产生很大变化。叔本华说:“一个悲观的人,把所有的快乐都看成不快乐,好比美酒到充满胆汁的口中也会变苦一样。生命的幸福与困厄,不在于降临的事情本身是苦是乐,而要看我们如何面对这些事。”自身以外的刺激(生活事件)仅仅是引起你的情绪的外因,你如何反应这个外界刺激,取决于你的内因,取决于你的幸福感,取决于你具有什么样的心理行为模式。

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以为自己处于某种状态并相应地为之,这种状态就会愈发明显。有些小孩本来不很难过,但一哭起来,却越哭越伤心,就是这个道理。当你认为自己很不幸,你的生活就会真的很痛苦;而如果你相信自己很快乐,并且快乐地去生活,那么你的生活也就真的充满阳光。快乐的源泉就在你心中。

 有位青年时常因自己贫穷而牢骚满腹。一位老人问:“你具有如此丰厚的财富为什么还要发牢骚?”

 “财富在哪里?”青年人急切地问。

 “你有一双眼睛。只要能给我一只眼睛,我就可以把你想要的东西给你。”

 “不,我不能失去眼睛!”青年回答。

 “好,那么让我要你的一只手吧!为此,我用一袋黄金做补偿。”

 “不,手也不能失去!”

 既“然有一双眼睛,你就可以学习;既然有一双手,你就可以劳动。现在,你自己看到了吧,你有多么丰厚的财富啊!”老人微笑着说。

 每个人都有自身存在的意义,大自然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它给予每个人最大的财富就是你自己。

 健康的心理模式来自于:个体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认知评价、不断寻找有利的社会支持以及掌握与运用心理调节技术等方面的综合修炼,并内化到自己的潜意识中,成为自动化或习惯化了的思维及行为模式。实际生活中每个人的心理及行为都是被自身潜意识中的这种心理模式所控制的。想象自己是一个成功的人,当这些念头成为习惯并进入你的潜意识时,你就接受了全新的、积极的自我意向。自我意向就是“我属于那种人”的自我观念,它建立在我们对自身的认识和评价基础上,由人的基本信条所组成。如我的外貌如何,我的能力如何,我的性格怎样等等。无数的信条组成了一个内在系统,这个系统就成为一个人行为的“自动导航系统”。如果你的自我意向是一个失败的人,你就会不断地在自己内心那“荧光屏”上看到一个垂头丧气、难当大任的自我,听到“我不行,没出息”之类负面的讯息,从而感受到沮丧、自卑、无奈与无能,在现实生活中便会“注定”失败;反之,如果你的自我意向是一个成功的人,你会不断地在内心的“荧光屏”上见到一个富有朝气、积极进取、敢于承受强大压力的自我,听到“我做得很好,我以后还会做得更好”之类的鼓舞讯息,从而感受到喜悦、自尊、快慰与卓越,从而把人引向成功。

 罗杰.罗尔斯是纽约第53任州长,也是纽约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他出生在纽约声名狼藉的大沙头贫民窟。在这儿出生的孩子,长大后很少有人能够获得较体面的职业。然而,罗杰·罗尔斯是个例外,他不仅考入了大学,而且成了州长。在就职汜者招待会上,罗尔斯对自己的奋斗史只字未提,仅说了一个令人非常陌生的名字——皮尔·保罗。

 19xx年,10岁的罗尔斯在一个黑人贫民区小学读书,当时正值美国嬉皮士流行的时代,学校里很乱,这儿的穷孩子比“迷惘的一代”还要无所事事,他们旷课、斗殴,甚至砸烂教室的黑板。

 一天,新上任的董事兼校长皮尔·保罗走进教室,看到罗尔斯正坐在窗台上。保罗说要

给大家看手相。罗尔斯从窗台上跳下来,伸着小手走向讲台,保罗说,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会是纽约州的州长。罗尔斯顿时大吃一惊,因为长这么大,只有他奶奶让他振奋过一次,说他可以成为5吨重的小船的船长。这一次,校长竟说他可以成为纽约州的州长,着实出乎他的意料。他记住了这句话,并且相信了它。从那天起,纽约州州长就像一面旗帜。他的衣服不再沾满泥土,他说话时也不再夹杂污言秽语,他开始挺直腰杆走路,他成了班主席。在以后的四十多年间,他时时按照州长的身份来要求自己。20xx年,他51岁那年真的成了纽约州的州长。

 在他的就职演说中,有这么一段话。他说,信念是不值钱的,它有时甚至是一个善意的欺骗,然而你一旦坚持下去,它就会迅速升值。在这个世界上,信念这种东西如何人都可以免费获得,所有成功者最初都是从一个小小的内心期望开始的。如果你相信你能,那么你可能可以;如果你相信你不能,那么你一定不行,所以,信念是所有奇迹的萌发点。

 长期以来,人们把成功和智力因素的关系神圣化了,整个教育都是针对智力的教育。可是,成功心理学家们却发现,智商的高低与个人的成就没有必然的关系。生活中有的人拥有130以上的高智商,但是他们却无法摆脱精神上的困惑不安、抑郁和焦虑。许多人智商平平,却取得了不凡的成就,成功者所具有的一些共同特点是:良好的自我意识和情绪管理能力,积极的自我激励和挫折承受能力,较强的人际沟通和协调能力等等,这些都是非智力因素。智力的根本是脑的能力,非智力因素的根本是心的能力;智力水平取决于大脑的素质,非智力因素水平则取决于心理素质。所以,非智力因素相对于脑力它就是心力,相对于头脑的状态它就是心态。

 自我意向犹如我们人生走向成功或失败的运行程序,它的主要特点是:其一,人的所有行为、情感、才能,始终与自我意向一致。你把自己想象成什么人,就会按照那种人的方式行事。自我意向是一个“前提”,一个根据。人的全部个性和行为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人的自信和成功是一个互动的良性循环,如果一开始就有积极的自我意识,便会有勇气尝试成功,而一旦取得成功,又再一次获得自我认同,提升自我价值感,巩固了良好的自我意识,为下一次成功打下了基础。其二,自我意向是可以改变的。自我意向不是与生俱来的,是由潜移默化的环境熏陶和不断的自我暗示、对话而设定的。一个人难于改变某种习惯、性格或者生活方式,往往有这样一个原因:几乎所有试图改变的努力都集中在自我行为模式上而不是意识结构上。要完善自己的意识,就必须有一个适当的、现实的自我意向伴随着自己,就必须能够认识自己,接受自己,进而悦纳自己。

 了解改变和迈向卓越的关键就在于了解内心状态,我们的行为缘于我们的心境。人心很微妙,很宏大,潜能无穷。心理健康、心理能力的提高其根本目的就是将这无穷的潜力尽可能多地发掘、发挥出来,在这过程中,让自己快乐,为人类造福。

2.心理辅导与训练

 (1)整容

 目的:认识心境的改善和提升才是最重要的。

 你对你的容貌满意吗?可能多少有些不太满意。大自然就是如此公平,赐给我们一个娇好的身材后,总要给我们一个并不出众的脸庞,很少有完美。想过做个整容手术让自己美观一些吗?如果有这样的机会,你愿意去做整容手术吗?现在你将有机会获得国内一家整容机构的志愿者免费入场券一张。

 操作程序:

 11]请从以下列出的10种部位中挑选一个你最需要整容的部位。(额头、脸庞、眉毛、眼睛、鼻子、嘴巴、牙齿、下巴、耳朵、头部)

 [2]选好后,写在簿子上。

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讨论你的整容答案。

 ①选择整修额头的你,将是一个较典型的生活强者。你心中有远大梦想,不喜欢人云亦云,有坚持自己理念的执著,进取心亦然。你极具行动力,生活上不喜欢浮华不实,不浪费金钱,但有意外积累财富的潜质,不求近利,有长远目光。

 然而,现在的你多少有些保守,有时还过于消极而错失良机,有时流于任性与莽撞,以致让他人觉得为难。

 从现在起在保持你个性的前提下,大事多听取过来人的建议,多结识一些比你优秀的人,再放得开一点,成功就会指日可待。

 ②选择整修脸庞的你,将是一个较典型的乐天派。你温良有协调性,苦在心中也不忘笑在脸上,注重家庭生活,喜欢与知心好友聚餐交谈。你人缘不错,积极乐观,笑容可掬,落落大方,颇有爱心。

 现在的你多少与那些有些差距,有时显得冷漠、威严、少亲和力,有时还因做好好先生而吃点亏。你应该从现在起阳光灿烂一点,主动承担一点生活的责任。

 ③选择整修眉毛的你,将是一个较典型的职业经理人。你对人爱憎分明,处事沉稳,果断干练,热情有劲,好刺激与变化,遇事都会全力以赴。

 现在的你多少显得有些犹豫,爱把自己关在自己的壳子里异想天开,往往凭借第一印象决定对人的好恶,给人有冷漠难以相处的感觉。

 ④选择整修眼睛的你,将是一个较典型的“万人迷”。你风采照人、优雅有度,对时尚有独到的见解。你目光长远,关心健康和美容,不以平凡为满足。你求知欲强,具行动力,关注的事多,不拘小节,有享受人生的热情和浪漫。

 现在的你多少有些鼠目寸光,想的总比做的多,不善于自我推销,常常因为羞怯无法把心事传达出来。你对金钱过于追随或过于否认,显得小心谨慎。你应该在语言的表达和行动力上多下工夫,让自己再活跃一点。

 ⑤选择整修鼻子的你,将是一个典型的高效能者。你做事有条不紊,有始有终,礼貌周到但绝不过分。你是识时务的俊杰,对新信息感觉极其灵敏,学习和创造力较强,你会获得长辈和领导的信赖。

 现在的你做事会没有条理,对新环境适应性较弱,有时会因循守旧。你应该多去学习新的行业知识,培养自己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

 ⑥选择整修嘴巴的你,将是一个典型的脚踏实地的组织中的中流砥柱。你务实而重实效,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善于推销自己,勇于承担责任。

 现在的你有时会因为闲聊浪费不必要的时间,有时夸夸其谈,好说大话。你现在应改信守承诺,不要过多指责批评别人,别动辄抱怨,说关键的话做重要的事。

 ⑦选择整修牙齿的你,将是一个典型的绅士淑女。你有自己的个性,爱求新变化,追求刺激,不喜欢被束缚在框框里。你会赞美人,很宽容,容易赢得别人的喜欢,永远都是快乐的天使、

 现在的你有时会不尊重别人,且妒忌心较强,三分钟热度是你的缺点。你应该学着容忍和感恩,多为别人着想,尝试把一件事做得漂亮和完美,直到成为习惯。

 ⑧选择整修下巴的你,将是一个典型的开拓型人才。你肯定和认可自己,颇有自信,对生活有责任感,积极向上。你懂得珍惜自己的工作和朋友,容易赢得别人的肯定和信任。  现在的你多少有些缺少主见,因为无意的讨好而容易被人利用。你应该对自己的事业和家庭做一些规划,多让自己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少一些对别人的依赖。

 ⑨选择整修耳朵的你,将会是一个典型的时尚权威领导者。你目光长远有崇高的理想,对目标的达成有独到的见解。你有强烈的求知欲,整合资源的能力特强,有快速的判断力和行动力,是不容易被困难征服的人。

 现在的你多少有些固执己见,容易猜疑别人。你应该修炼包容和影响别人的智慧和能

力,多与别人沟通,让周围人理解从而支持你,达成共同的意愿。

 ⑩选择整修整个头部的你,将是一个典型的行业领袖。你自信和接纳自己,有用不完的激情和干劲。你豁达开朗,永远青春阳光却不浮躁冲动。你懂得珍惜拥有,并能审时度势规划美好未来。

 现在的你尽管有着改头换面、脱胎换骨的决心和勇气,但看得出来你的内心时常自卑和消极,你有时会逃避、抱怨,你的贪婪和虚荣是最明显的。其实你很优秀,只要相信自己,懂得去主动争取,让自己快乐和忙碌起来,你的梦想终会如愿以偿。

 总结:

 你对以上的测试和整容结果满意吗?我想和你分享的是,不要为自己的外形担忧,最美貌的人也会因为庸俗而令人生厌;整容不是目的,关键是让你知道自己的烦恼,痛苦和需要改善的地方在哪里。

 如果不通过镜子,人们是看不见自己的容貌的,而镜子代表着别人的眼光,因此,其实每个人所关心的是别人对自己的观感,心灵才是容貌的底片。心里想的是什么,都会在容貌上表现出来,过度地关心名利和容貌都是现代人心灵贫穷的表现。天生的丽质容颜会随岁月的流逝而枯老,人造美女的容貌也会随着爱你的人的平和认知而暗淡,只有心灵的容颜永远不会因为岁月的增加而减少。

 (2)价值竞拍

 目的:促进对人生价值观的探索,了解人生目标。

 操作程序:

 [1]今天各位都很幸运,每人都中了彩,拥有10000元的现金,下面我们一起进入价值商场。先请作出个人购买预算,每种价值基本底价1000元:

 ①学到一技之长(专业地位、成就)

 ②当一个名人(名声)

 ③拥有一家企业的老板(经商有成)

 ④与自己喜欢的人朝夕相处(情感)

 ⑤环游世界(休闲)

 ⑥在政府机关主管一定的实权(领导)

 ⑦帮助孤寡残幼的人(社会服务)

 ⑧身心无疾无病(健康)

 ⑨拥有早出晚归的安定工作(生活形态)

 ⑩拥有相处和谐的工作生活伴侣(家庭、人际)

 [2]所有成员一起参加竞拍,每次加价1000元,举手以示出价,不接受加价把手放下。  讨论:

 ①哪一样你最想买,有没有买到?若没买到,为什么?与你的个性是否有关?

 ②有没有买到你不想要的?为什么?

 ③为什么你什么都没买到?

 ④为什么你要花那么多钱买那一样?

 (3)拥有与失去

 目的:协助反省和澄清个人价值观,懂得珍惜自己生活中最有价值的东西。  操作程序:

 [1]请大家写出个人生命中最珍贵的五项事物。这些事物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事件;可以是已过去的,也可以是未来的;可以很具体,也可以很抽象。书写时不必排列次序。  [2]由于现在面临一个特殊环境,个人不能再全部拥有这五项珍贵的东西,一定要放弃其中之一,待作出决定后,划掉放弃的那一项。

 [3]请你再放弃一次,思考后作出选择。

 [4]请你再划掉一项,只剩下两项。

 [5]迫不得已,你还得作最后的选择,只能剩下最后一项。

 交流与讨论:你为什么留下那一项?请你把自己放弃过程中的心理感受以及作出最后决定的想法作一小结和记录。

 总结:

 在这一活动进行的过程中,你会感到难以割舍甚至痛苦流泪不愿再做下去。其实活动的主题就是协助我们对自己的生命作一反省,生活中什么是最值得珍惜的?你的这种选择虽然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逐渐改变,也可能在你生活中的某一刻这

 种优先选择会突然改变。但是在任何一个时候,通过这个活动得出的你的优先选择都反映着你的价值观念和心灵深处的目标。

 3.思考、澄清与分享:心灵是容貌的底片

 [思考]你对自己的外表哪一点不满意?如果你经常上网聊天,你希望自己在网上展现的自我形象是怎样的?与你在现实生活中的自我形象有没有不同?

 一位心理学家说,尽管我们经常说,我们希望情况会变得更好,但当我们真正面对这些变化的现实时,我们也会烦恼。中国人的生活条件、居住环境这些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工资从几百元增加到几千元,比过去更满足了么?在收入100元的时候,人的需求也很少;当收入升至几千元甚至上万元时,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们的欲望迅速膨胀。而在这个过程中,收入增加能够带给人们的物质满足是非常有限的。现实生活中,都说穷日子难过;好日子也不好过,这恐怕是以前没有想到的。温饱不愁了,还有山珍海味呢?别人能够吃到,我不能吃到,就不觉得自己的日子好了。你有房子住,那边却竖起了别墅;公共汽车方便了,路上却满是私家豪华轿车;你开始有鱼有肉吃了,时尚标榜的却是吃野菜;你穿得整整齐齐了,流行的却是穿得越少越好;你的年薪增加了,有人赚钱却是成百上千万。这日子不好过,因为人们总是拿自己与那些条件更好的人相比。有学者做过一个调查,问你是愿意自己挣11万美元,其他人挣20万美元;还是自己挣10万美元,而别人只挣8.5万美元呢?结果大部分人选择了后者。

 人们可以通过拯救自己的心灵来拯救自己,物质和容貌的改变不如心灵的修整来得根本。自然缺陷是先天生就的,譬如外貌等;社会缺陷则是后天“赐予’’的,譬如生长环境等。这些都是无法“定义”与“篡改”的生命烙印。重要的是怀着怎样一颗心去面对,在逃避与积极的态度选择之间,生活也将会同样凸显给你相应苍白抑或绚丽的色彩。

 每个人身上都藏着无数的金子,只待你去发掘,让它闪光。在家境不如他人的情况下,凭借自己的实力和他们进入了同一所大学,这足以说明你不比别人差,甚至更强。也许你经济上处于劣势,也许你容颜存有缺憾……但是你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成功来获取成就感,从而使自己不再自卑。另外,外在的物质的困境也不是不可改变的,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处境,就会更加自豪;通过心灵的美丽让自己变得可爱,才能更加恒久。走过自卑,你往往会发现天空远比你想象的灿烂。

 心灵才是容貌的底片,给心灵整整容吧!让原本大自然的杰作真实一点,让原本浮躁的心灵宁静一点,让原本无聊的生活充实一点,让原本冷酷的世界温暖一点。请相信每一天都是一个改变自己和让自己创造奇迹的日子。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要求

1、正确表述辅导理念

由于当前担任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教师大部分是半路出家,而且从长远的发展趋势来

看,班主任很可能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会成为发展性团体辅导的主力军,所以,对大多数教师而言,在设计辅导活动时首先碰到的难关就是如何把握辅导理念的问题。

辅导理念是辅导教师设计班级辅导活动的指导思想和设计指南,它反映了辅导教师对组织某一次辅导活动的理性思考,它侧重于表述辅导教师对辅导主题的理解和把握。辅导理念主要包含了三个层面:

 ? 教师对辅导主题在理论上的辨析。

 ? 确定这一辅导主题的针对性是什么?也就是学生在这一问题上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倾向是什么?这个问题要从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中去找依据。

 ? 实施这一辅导主题要达到的目的或产生的意义是什么?

2、恰当设定辅导目标

 ?任何一种团体辅导都要有一个清晰而明确的目标。

 ?目标必须集中。

 ?目标必须可操作。

 ?注意有重点地坚持一些团体辅导的共性目标——如:发展团体信任;学会自我接纳;容忍别人;学习作出决定并接受其结果;减少孤独感;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增强关怀别人的能力;学会善解人意;尝试改变自己的行为。



3、精心设计辅导活动

?为什么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设计常常用角色扮演或小品?

人的心理问题离不开特定的生活场景,采用角色扮演或小品可以比较生动地重现生活场景,以利于心理分析和进行干预。在国外和港台地区,还有一种更为复杂的“心理剧”,其实也是一种活动的方式。学术界认为,心理剧的诞生(莫里诺,1920)在心理辅导与心理治疗的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团体辅导的重要开端,现在已成为各种团体辅导和治疗中最常用的技术。心理剧的首创者,维也纳精神科医生莫里诺认为,心理剧是一种以现实生活为模式的心理集体治疗法,它通过特殊的戏剧化的形式,是参加表演的成员的人格结构、人际关系、心理冲突和情绪问题在戏剧活动过程中逐渐呈现出来,已达到精神 宣泄、减轻压力和自卑感,并能激发成员的创造性,增强他们适应环境和克服危机的能力。 ?班级心理辅导课中的心理剧的形式是在团体情境下的即兴表演,它从最初开始时就不是结构式的,因此它往往没有明确的结局,而是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留给了台下的观众。只有通过全班学生的讨论,才能使认识深化,找到症结所在,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  ?其它可供选择的其它活动形式也是很多的,例如:

☆ 团体讨论 ☆ 脑力激荡术 ☆ 涂色

☆ 故事接龙 ☆ 辩论赛 ☆ 家庭关系树

☆ 抢答赛 ☆ 角色扮演(即兴表演、情境表演、多角色表演,换位表演等) ☆ 填字找字 ☆ 密码翻译 ☆

☆ 哑剧 ☆ AB剧 ☆ 句子完成

☆ 游戏 ☆ 优点轰炸 ☆ 意义连线

☆ 赠送礼物 ☆ 行为训练(培养团队精神的“踩报纸”训练) ☆ 韵律活动 ☆ 镜中人 ☆ 想象画

☆ 自由联想 ☆ 放松体操 ☆ 走跳棋

☆ 信件会串 ☆ 自画像 ☆ 时空隧道

☆ 走迷宫 ☆ 制作卡片 ☆ 制订计划

4、认真理清辅导思路

 ?对一堂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其关键在于理清思路,而不仅仅是在纸面上形式地

写一个方案就解决问题的。文化课教学其实同样如此,只不过文化课教学的方案设计得不很好的时候,我们教师可以凭经验临场作些调整,也就支撑下来了。但在心理辅导课上,如果设计思路没有理清,情况就会比较被动。

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学生主体参与率很高、课堂活动流程动感很强的学校教育形式。辅导活动的现场是瞬息万变、很难预测的,很多原先在纸面上形成的方案设计拿到课堂上就实施不通,因此教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理清辅导思路上,把辅导理念和基本步骤仔细想清楚,并且多考虑几种可能出现的学生反馈的角度以及自己应对的办法,而不应拘泥于一些具体细节,不要光把气力下在如何准备课件或自己的台词上。

 ?如果一堂班级辅导活动课在实施过程中感觉不够流畅、效果不佳,除了教师个体因素外,问题往往出在辅导思路的迷失上。

建立和谐亲子关系很有威力的几句话

第一句:“我爱你”父母给予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爱,任何时候说这句话,都是合适的。说得再多,也是可以的。

第二句:“你是可以的”“你是有能力的”父母的肯定胜过其他任何人的肯定,孩子会从父母的肯定里,拿到最大的自信,享用一生!

第三句:“你是有资格成功的”很多时候,因为父母不够成功,孩子为了“爱”父母,往往不敢成功,会做很多的事来证明我是失败的,以此表达对父母的忠诚。 第四句:“我欣赏你..."(某个具体的行为)我们往往过多的去看孩子的不足,而忽略了孩子做的好的一面。而如果我们不断地去欣赏孩子,我们的孩子将会越来越向着好的一面去发展,原来的问题也就不再是问题了。

第五句:“如果我是你,我也会生气(害怕或。。。等等)当孩子有相应的情绪的时候,我们往往会禁止我们的孩子表现出来,会把孩子的情绪隔断掉。我们已经是被这样对待了,难道还要孩子也一样?及时的表达情绪,并让孩子感觉到被支持,才是比较合适的方法。你的孩子可能从小就会学到身心一致了!【动机和情绪总不会错,只是行为没有效果而已】

第六句:“在我心里,你就是最好的”我们往往会拿孩子和其他孩子去对比,甚至更多的时候是在拿孩子不足的地方和别的孩子好的地方(我们认为好的)去比较。在不知不觉中不断地否定我们的孩子,使孩子的自我价值不断地下降。所以,停止比较吧!你的孩子,是上天给你的礼物,现在就是最好的。完全接受并且赞美你的孩子吧!

第七句:“我是你的父亲(母亲),你是我的孩子,你只是一个小孩,把属于我和你母亲(父亲)的还给我们,过好你自己的生活”我们身边很多的人(包括我们自己),经常在承担父母的责任,而“牺牲”了自己,这在系统里面是不应该的。如果已经是这样子了,请告诉自己或者我们的孩子,把属于上一辈份的事情还回去,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角色,系统才是平衡的。卸下我们或我们孩子身上不应该有的负担,轻身上路。

第八句:“我不接受你的**行为,但永远接受你是我的孩子,我会永远爱你!”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孩子某件我们无法接受的事情而责骂孩子,而且责骂的时候会恐吓孩子,如果你再**,我就不爱你(不理你了)。不断地伤害我们孩子的安全感!被抛弃的感觉是致命的!请停止去留给孩子一辈子的伤吧,当有情绪的时候,请用上面这句话去表达!事情有对错,而爱是无条件的!

第九句:“***”(什么的话都已经不重要,安静的抱着你的孩子,让她感觉你的体温,感觉你无条件的接纳和爱)这时的语言已经不重要了,父亲(母亲)的拥抱,已经是一切最美的语言的汇总。请尽可能的去拥抱你的孩子,给你孩子无条件的接纳和爱!

第十句:我相信你,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你都可以去学习!当你需要我的时候,我在这里。不过要由你来决定,你是否需要我的“支持”!我不会主动插手来“支持”你。我深信你将会有你自己的成就!我“也相信你会允许”你自己犯些错,因为从错误中可以学习更多!

妈妈的伪爱剖析:爱自己而非爱孩子

妈妈给孩子的爱是不是真正的爱?是爱孩子,还是爱自己?这个让妈妈们不愿意也不得不面对的话题原来在生活中竟是这般的常见!辨伪才能存真,让我们一起撩开伪爱的面纱,直击伪爱背后的真实心理。

伪爱之一:给予是为了满足自己伤害孩子如果不在乎孩子的感受,不尊重孩子的意愿,父母为孩子付出的一切,那些给予和满足只会夺走孩子的快乐,给孩子带来伤害。

1.给予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题解: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忽视孩子的真实需求时,父母要反思,他们竭力要在孩子身上获得的,是否是自己未能得到的赞赏?

场景回放1:

隔壁的迎迎去学芭蕾舞了,妈妈也为美美报了芭蕾舞的学习班。美美很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学跳舞,但每次家里来了客人,妈妈总会让美美出来表演一番。听到大家的赞美,妈妈非常得意。然而,美美却说不再想学习舞蹈了,因为妈妈为了让美美舞蹈能跳得更好,就取消了一切其他的活动,让美美专心学舞。原本活泼自信,爱说爱笑的她也失去了内心的欢乐。

场景回放2:

燕燕妈妈是一位“尽职尽责”的妈妈,她说:“我竭尽全力去照顾燕燕,处理她的问题,除了睡觉之外,我每时每刻都在关心她。”她为了满足孩子的需求,全力以赴地日夜劳作。尽管她觉得燕燕应该变得自立,她还是给燕燕准备好一切。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她将自己在家的几乎全部的自由时间,用于照顾孩子。但只要有人夸她是个好妈妈,她就觉得很满足,一切都值得了。

点评: 别让孩子为自己的虚荣“买单”

如果让孩子活在妈妈的虚荣心下,有的孩子可能学会了迎合妈妈,而不在意自己内心的感受,例如孩子可能会变得压抑,不明白自己的真正需求,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也许他慢慢地学会了压抑自己去迎合妈妈的虚荣心,很可能这个孩子长大后也变成了一个虚荣的人;有的孩子可能会在妈妈的虚荣心下学会反抗,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心情没被理解。

给予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很多时候,父母亲的给予,并不是孩子成长的需要,而是他们自身的心理需要。场景1中的美美妈妈愿意给予和满足孩子,但事实上她一味地要求、强迫孩子,不尊重孩子的感受。这并不是为了孩子的成长,而是为了获得朋友们的赞美,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美美妈妈并没有考虑美美活泼、好动、希望能尽情玩耍的需求,而只是为了炫耀。没有认识到孩子不是父母的工具,孩子的生命是为了本身的目的而存在。

场景2中的燕燕妈妈没有意识到,正是自己的行为,让燕燕丧失了独自探索的勇气。她不能理解,爱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给予活动,爱要求另一个人的完全参与——使用他们的头脑和心智。她不明白,很多时候,不给予其实比给予,需要更多的勇气。而且培养独立性要比照顾那些原本可以照顾自己的人,更加是一种真爱行为。此外,他还需要学会表达自己的需要、愤怒、不满与期望,这对于燕燕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这样的母亲竭力要获得的是自己未能得到的赞赏。她们不明白作为一个人的价值,只能用孩子的成就给自己一些慰藉。也就是说,孩子不可能从父母那里得到我们希望的认可表达,而是反过来,养育他们对自己的认可。

给予是要把孩子当成炫耀的工具 满足自己的成就感

很多妈妈内心怀有很多恐惧,感到自身的价值没有得到体现,觉得自己为孩子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害怕别人看不起自己、害怕与社会脱节??妈妈拼命在孩子身上补偿这些恐惧带给她的不安:一方面,她们过度包办孩子的生活,让孩子不能离开妈妈独立;另外一方面,她们热衷于早期智力开发,严格要求孩子达到超常标准,这样她可以炫耀自己的“成就”,在他人那里挣足面子。

像丁丁妈妈送丁丁去各种兴趣班,强迫丁丁考几段几级,然后在众人面前自豪地吹嘘丁丁的“本事”,却没发现丁丁的笑容越来越少了。此外,丁丁妈妈非常爱面子,丁丁的表现一旦没达到她的标准,比别人的孩子差了,她会觉得抬不起头来,变得焦虑而粗暴。妈妈情绪的变化给丁丁产生更加恶劣的后果,那些高不可攀的期望和要求、经常得不到接纳和肯定没有让他形成客观的、良好的自我认同感,建立起必要的自信心。无数次“失败”和“无能”的体验也让丁丁失去了内心的快乐。

其实,孩子应该是完全独立于父母的有个性的生命体,他们最终并不属于父母,更不是可以让父母随意摆布、炫耀的工具。孩子需要的是父母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在需要鼓励的时候,父母就给他们信心;在需要督促的时候,父母就给他们以提醒;在需要引导的时候,父母就给他们指明道路。

满足自己的虚荣是为缓解内心的焦虑

孩子的需求会根据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此时,如果妈妈在知识上或是心态上不做出相应的更新,就会像故事中的美美妈妈一样,陷入一种因虚荣而生焦虑的状态,看似为了孩子好,却阻碍孩子的发展。

这种状况每一位为人父母者都会或多或少地有所体验,但是,有些妈妈能够马上调整自己,而有些则容易纠结于此,甚至形成很深的困惑。那么,这样的妈妈一般会有以下一些特点:有些妈妈生活支撑点比较单一,比如缺少丰富的业余生活,朋友较少,体现自我价值感的方面也比较少。这样的情况下,便会把过多的精力和期待放在孩子的身上,于是,形成了对自己照顾孩子的高标准,严要求,以及对孩子的有过高期待。

实际上,2-3岁的孩子随着他们活动能力的增强,知识的不断丰富,心理也随之发生急剧的变化,此时他们自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他们希望学着其他小朋友的样子自己系鞋带,希望自己选择学习的方向,希望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情。父母全权代劳,表面上他们对孩子的付出是百分之百,不折不扣的,但是,他们却没有心力去仔细想一想,孩子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2.给予是为了补偿自己未竟的心愿

题解:很多父母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由于条件限制,有没有满足和达到的愿望和目标,这种未完成的愿望一直潜藏在父母的心里。当自己有了孩子后,会潜意识地投射都孩子身上,便用给予来补偿自己未竟的心愿。这其实是在“设计”孩子,补偿自己。

场景回放:

童童每天都要去练两个小时的钢琴。妈妈说自己从小喜欢音乐却没有条件,现在自己再辛苦也一定要让童童经历一下,不让童童长大后有任何遗憾。

无奈之下,童童只有顺从妈妈的意愿去参加了钢琴班。但没有任何音乐天赋的童童坐在钢琴旁,心却飞到外面那群正在尽情玩耍的小伙伴那里,什么都没有学会。童童妈妈无奈极了。她觉得童童是个贪玩的,没有毅力的孩子。

点评:

妈妈的给予是为了在孩子身上弥补和实现未竟的心愿

真爱的前提是要尊重孩子,要懂得在孩子不同成长阶段满足他的成长需要。真爱的父母懂得放手,接受并乐于看到孩子的自我独立和自我成长。这是一个挑战,这首先要父母承认一个事实: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不是‘我’的附属品。” 补偿心理无视孩子需要,将自己“内在的小孩”投射孩子身上

妈妈认为自己的给予是因为自己爱孩子,肯为孩子牺牲,但实际上,这种给予源自父母的“补偿心理”,父母无视孩子真实的成长需要,而是将孩子当成自己的另一个“我”,给予过度满足。

每个人内心中都藏着两个“我”。一个是“内在的父母”,其内容是我们对自己的现实父母和自己理想父母的内化,当我们做父母时,这个‘内在的父母’就是我们自己。另一个是“内在的小孩”,其内容是我们对自己童年体验的记忆和自己理想童年的内化。有很多种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父母‘内在的小孩’向外的投射。父母将自己“内在的小孩”投射到现实中的孩子身上,他们给予孩子,其实是在满足自己。

妈妈的这种“补偿心理”会剥夺孩子自我探索的机会,他们太重视塑造,刻意按照他们的意图来塑造孩子,而不懂得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那么,无论他们的安排多么完美,他们的孩子都会有一种感觉,他们是为妈妈而在生活。 妈妈的过度呵护也缘自补偿心理

处于补偿心理的父母让孩子去学习自己以前没机会学习的东西,是妈妈们未完成心愿的满足,这是妈妈把自己的愿望投射到孩子身上的行为,但是这种心愿并不一定是符合孩子的个性。以爱的名义强迫孩子来完成自己的愿望是不公平的。 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呵护有时就是出于补偿心理,例如小时候没有被好好照顾,就会对自己的孩子产生强烈呵护的心情。有一位150多斤的胖女孩晓雅,她希望“解决与母亲的关系问题,同时希望自己减肥成功,变得更加自信和外向,完善自己的人格,让自己更加快乐”。晓雅说:“妈妈特别爱我,总是把最好的给我,但是很多时候,她给我的很多不是我最想要的。”

妈妈小的时候物质匮乏,没有得到很好的照顾。所以她希望自己能给女儿最好的一切。妈妈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给予晓雅大量的美食和漂亮的衣服。她说以前小时候自己过的很苦,现在还不让女儿吃好点。可结果却让晓雅变成了一个胖女孩,这让晓雅非常苦恼。

晓雅妈妈一直期待着晓雅是个活泼开朗、外向积极的女孩。可是真实的晓雅却是:略微有些内向,遇到问题总想逃避。从上面可以看出,晓雅的真实自我不符合妈妈的期望。她的妈妈对她的期望如:活泼开朗、善于交际等,都是她现实生活所缺乏的,使晓雅的内心有了冲突。

其实,晓雅妈妈对孩子的给予并不是无条件的爱,一方面她因为自己童年时物质匮乏,没有得到很好照顾,而总是在物质方面不断地满足晓雅。同时她希望在自

己过度的给予和满足后,晓雅能想着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可这种做法并没有尊重晓雅自身的个性,晓雅真实的自我和妈妈心中理想发生了斗争,造成了晓雅内心的困扰。

妈妈希望在孩子身上塑造一个 “完美”的自我

童童妈妈的行为,其实并没有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他们不懂得孩子真正需要什么,也并不真正关注孩子的成长需要,甚至都没有兴趣去了解孩子自己的真实感觉、真实想法,他们只想把孩子塑造成他们心目中的小孩的形象,而这会让真实的孩子丧失自我。对于这样的孩子而言,爱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枷锁。

其实,童童妈妈只是希望在童童身上塑造一个“改良”的、“完美”的自我。因为改变自己太痛苦了,童童妈妈本能地回避这一条路,而更希望在孩子身上塑造一个“改良”的、“完美”的自我,往往还打着“为了孩子好”的旗号。童童是无辜的,也是无助的,他无法反抗父母,只有折磨自己,以图取悦父母。 妈妈的补偿心理会让孩子形成“我不行??”的自我认知

如果妈妈坚信自己的看法是对的,将自己的梦想强加给孩子。这就在无形中传递给孩子这样一个信息:“你不行,我来??”,孩子幼小的心灵并不具备很强的甄别是非的客观标准,他们时常会对父母的评价照单全收,这样的信息将给孩子形成一个极为消极的自我暗示:“我不行,要靠妈妈(爸爸)??”。这种沟通模式下培养出无能且拒绝承担责任的孩子。

作为父母就要首先体察一下自己的心态与情绪。检查一下自己的强加给孩子的是否是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当父母做了认真的自我审视之后,便要自己的生活和亲子沟通方式上做出一些调整。丰富充实自己的生活,增加自己的支持体系和心理安全感,处理生活中没有处理好的矛盾。

在此基础上,给孩子更大的权限,让他们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承担自己愿意承担的责任。当然,放权并不意味着放任。在让孩子做事情的同时,父母也可以适当参与引导。比如,童童是有可能因为不喜欢练琴而苦恼,此时,妈妈不是强迫童童学习,而是引导和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让孩子自主地去选择。 换一个角度想,孩子的这种自主意识恰恰是父母帮助孩子提升能力的最好机会,可以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爱好的权利,但一旦选择就要努力坚持。如此一来,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将会有丰富的体验和成就感。同时也避免了造成伤害。父母何乐而不为呢。

3.心理咨询师方案: 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

曾经有家长向我哭诉:“教育孩子真的是一件特别艰巨的任务,我尽可能把我认为最好地给予孩子,可是结果却往往不那么如人意,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失败,似乎做得很多事情在孩子身上都不见效。”每一位父母都热切地希望自己的努力

能够对孩子的成长有所帮助,不愿意失去任何可能地机会。不过有的时候我们发现,也许父母的无意识的行为,会对孩子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不要让父母的虚荣影响孩子的成长

自然界大多数生命的茁壮成长,都离不开阳光。对于孩子而言,快乐便是沐浴在他们身上的一束阳光。心理学家曾用事实证明,一个孩子倘若长时间被某一件或一些讨厌的事情缠绕着,失去了快乐的童年生活,便会影响他们的健康的成长在成长阶段,无忧无虑地快乐生活始终应该是孩子生活的主旋律。因为对孩子而言,快乐是一种健康心理的滋养。

父母为孩子付出一切时,就应该首先考虑是否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就应该在乎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的意愿,对孩子厌烦的事情,不要强迫他们去做,即使父母认为很有必要,也要耐心引导。

像辰辰的妈妈从来不为孩子做任何他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她认为帮助孩子或者说替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是对孩子积极性最大的打击。就好像在对孩子说:“我不相信你的能力和勇气”。她认为对孩子不断地鼓励,并且从内心中相信孩子、赋予孩子自我发展自己的权利是对孩子真爱的最大体现。

辰辰坐在钢琴前面弹钢琴,弹了一会,他很不高兴地停了下来,这时,妈妈来到他的身边,问辰辰:“怎么啦?”“这个音我总是弹不好!”“哦,你再弹一遍给我听听”辰辰又弹了一遍,妈妈说:“儿子,前面你都谈得很顺畅!这个音确实有点难弹,不过没关系,这需要你慢慢地练习,我们可以一起来看看老师的视频示范。”妈妈陪了儿子一会就离开了。

过了一会辰辰走向妈妈,“妈妈,我还是弹不好这个音,真让人烦。”“儿子,你已经学习了正确的弹奏方法,只是你还没有完全掌握而已。我相信你在不断地练习中可以谈得很好,因为你是个很有悟性的孩子。”辰辰回到了钢琴的前面开始弹奏,这会他慢慢地找到了弹奏的感觉,弹得越来越顺畅。妈妈走到辰辰的面前,对辰辰说:“儿子,你弹得真棒,妈妈为你骄傲。”不过辰辰的妈妈从来不会把辰辰会弹钢琴变成炫耀的资本,因为她觉得这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儿子喜欢钢琴,父母也愿意好好地培养他教育他。

面对孩子的成长,父母的虚荣心是万万要不得的。如果美美妈妈敢于正视女儿的成长需要,懂得美美渴望的只是自由的玩耍,。同时,如果妈妈能够正视自己内心的焦虑感,做出相应的改变,以便满足自己心理成长的需求。

不要设计孩子 补偿自己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多情况下投射了他们的心理需求,但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而是期望孩子能去实现,便替孩子规划他们要做的事,将自己的焦虑转嫁给孩子。他们自身的成长停滞下来,将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孩子身上,结果让孩子承受了双倍的压力。如文中的童童妈妈应该把孩子当作受尊重的个体,尊重孩子

需求和想法,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在这个基础上,童童妈妈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认为对的东西(比如对音乐的热爱)传达给孩子。

如果不考虑孩子的心理需求,而是从自己的心理需求出发,为孩子设计人生。妈妈们出于爱心教育孩子,最后却会发展出束缚孩子成长的非爱行为。而且,当孩子不断做选择时,那么不管这些选择是对是错,他的生命都会因为自主选择而丰富多彩,而他的心理能量都会不断增加。假若都是妈妈在替孩子做选择,那么,不管妈妈给了他多少东西,不管那些选择从理性上看多么“正确”,孩子都会因此而虚弱无力。

小靓妈妈在幼儿园报兴趣班时,因为自己喜欢唱歌,就自作主张就给小靓报了音乐班,没有征求小靓的意见。可是小靓上了几天音乐班后一直都很不开心。一直到小靓妈妈和小靓进行了一次沟通之后,小靓才告诉妈妈自己想上的是绘画班。妈妈先对自己的自作主张行为向小靓道了歉,然后和小靓约好,可以让她改报绘画班,但小靓自己的选择就一定要坚持下去。

小靓答应了,果然就一直坚持着,绘画的水平也越来越好了,因为那是小靓打从心底里喜欢的。通过这件事,小靓妈妈开始意识到自己平时总会不自觉地打着爱的旗号来处理一些事,却没有认真去考虑孩子的感受。这以后,不管是大事小事,妈妈都会把小靓当成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而不是一个在强势和权威之下生活的弱小的人,平等地与小靓交换意见,给小靓更多的关爱、信任与尊重,学会思考孩子要的到底是什么。

伪爱之二:照顾是为了爱自己而伤害孩子

照顾就等于爱吗?妈妈时刻要记得找找孩子这面镜子,时刻记得自己对孩子的爱。不要让镜子蒙尘,不要让爱蒙尘。真正的爱会让我们的心坦露在阳光下,让我们的爱没有死角和灰尘。

1.照顾是想控制 控制孩子的生活

题解:照顾者其实是想得到被照顾者的重视,照顾者可以借由照顾向被照顾者证明自己是有能力照顾他的,并且,这种照顾理应获得被照顾者的重视和肯定。 场景回放:

朱朱从4个月开始就一直跟外婆过,现在,已经2岁多了,朱朱妈妈发现孩子跟自己一点儿也不亲,希望能重新获得孩子的亲近。本来朱朱已经学会自己吃饭了,朱朱妈妈硬是从朱朱手里拿过饭勺一口口的喂朱朱;朱朱不小心跌倒了,一点事儿也没有的准备爬起来,朱朱妈妈去赶紧跑过去抱起朱朱,把脸贴在朱朱的小脸上,不住的拍着朱朱的后背说:“宝贝儿,没事没事!”,可是朱朱却挣扎着往姥姥怀里拱??朱朱妈妈埋怨道:“这个小东西,我就不相信不能让你跟我亲,我可是你的亲妈啊!”

点评:

照顾不是爱,而是一种控制

首先我们要区分的是照顾不是爱。照顾别人和关怀别人是不同的。照顾别人通常会忽略对方的感受,并没有试图帮助或梳理他们。一般说来,人更愿意去照顾别人,因为照顾别人可以纾解自己的痛苦或焦虑。照顾者其实是想得到被照顾者的重视,照顾者可以借由照顾向被照顾者证明自己是有能力照顾他的,并且,这种照顾理应获得被照顾者的重视和肯定。

朱朱妈妈觉得自己是朱朱的妈妈,理应得到朱朱的肯定和重视,孰知朱朱已经和外婆建立了依恋关系,对妈妈反而不予承认,孩子的表现是很直接的,这让朱朱妈妈有被忽视的焦虑和痛苦。因此,朱朱妈妈在照顾朱朱时,会低估对方的经验,感受的重要,试图将之摆脱;她其实不是照顾别人,而是抗拒自己的存在焦虑。 因此,实质上说,朱朱妈妈爱的是自己而不是孩子,她关注的是自己的感受,纾解的是自己的焦虑,所以,她会忽略朱朱的感受,不顾朱朱已经会吃饭、会走路的事实,重新将这些婴儿期的事情在朱朱身上履行一遍。而真诚地关怀,即使妈妈会因此感到痛苦,也不会忽视孩子的感受或经验。关怀包含分享对方的感受,不会企图排除感受。关怀别人是接纳自己和别人,照顾别人则是企图控制别人和别人的经验。

控制会让妈妈看不见孩子的内心感受

朱朱妈妈用自己的经验去替代了孩子的经验,其实就是在操控孩子。她觉得给予就是爱,但是这种给予对孩子的真实感受视而不见。他们习惯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孩子的身上,却以为那就是孩子自己的真实感受。朱朱妈妈对朱朱愧疚式的爱,她以为是在补偿几年来对朱朱的爱的缺乏,实质上,她的潜意识中是想掌控局面,她觉得自己对朱朱的爱是应该有回报的,理应受到朱朱的肯定和重视。因此,她的爱忽略了朱朱的感受和发展需求。

这种给予的实质是控制,是用爱的名义去掠夺孩子的世界,控制孩子的世界。 控制投射的是妈妈的焦虑

妈妈总是固执的认为,在自己的掌控和调节下,孩子的世界会好一些。但是孩子的世界永远是属于孩子的,是需要他自己去体验的。妈妈的控制背后反应的是妈妈的焦虑,妈妈的所有照顾都是在控制局面,而控制的唯一目的就是纾解和释放自己的焦虑和恐惧。很多的担心和焦虑都是妈妈想象出来了(比方说,朱朱妈妈觉得朱朱现在不爱自己,和自己不亲,那以后就越和自己越来越不亲近),而对于局面失控的恐惧和想象不断强化了妈妈想要控制的愿望(想让朱朱短时间内马上与自己亲近)。妈妈的内心就在这样的状况下挣扎、纠结,妈妈在这样的状态下,孩子是得不到爱的滋养的。

控制孩子的感受

题解:不是自己的真正感受却要被别人说成是自己的感受,这不是很荒唐吗?有谁能比我们自己更清楚自己的感受呢?如果我害怕,我自然会感到恐惧,难道会觉得愉悦吗?

场景回放1:子然和妈妈一起买冰淇淋。“你要哪种冰淇淋?”妈妈问子然。“我想要香草的。”子然说。“有草莓的。”妈妈说。“不,我要香草的。”“我觉得草莓的更好一些。”“我就要香草的。”“不对的,我知道你喜欢吃草莓的。”“我现在就想吃香草的。”“你怎么今天这么倔啊,真是奇怪的孩子。”妈妈说。

场景回放2:

小宝3岁时,爸爸妈妈去买衣服。走走停停了一个小时,时间有点晚了,于是他们急急忙忙地从商店里出来吃饭。小宝有点累,结果一不小心摔倒了,膝盖很痛,他开始大哭了起来。爸爸妈妈急忙拉起他,几乎同时说道:“你又没有受伤,哭什么。(哭是没有用的,别浪费时间了,也不怕别人笑话。”

妈妈的坚持己见是另外一种控制 会扭曲孩子对自我的定义

小宝爸爸妈妈的话和子然妈妈的话扭曲了事实,会深深影响了孩子的感受。小宝的经历对他自己产生了负面作用,他的内心体验,被父母从外在的表象所曲解。小宝可以从这次的摔伤中痊愈。但如果小宝不断面对这样的遭遇,慢慢的就无法体验自我、认识自我了。

如果我们“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定义,就会相信他们的评价更真实。用别人的观点来认识自我,这种从外向内认识自我的逆向方式,只能使对自我的认识更加模糊。

在那次购物事件中,小宝听了他父母的话后,开始相信他膝盖疼痛是不真实的,或是不存在的,“我没有受伤“,这样他将渐渐失去知觉认知。他会觉得流泪一钱不值,“我没什么可哭的”,这样他将会失去情感认识。

妈妈的控制实质上否定了孩子的个性 侵害了孩子的精神边界

子然妈妈的话让妈妈和孩子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对立。妈妈只知道自己的喜好,并不知道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可妈妈的所作所为,就好像她知道孩子喜欢什么似的。孩子的个性遭到否定,她被迫忽视自我需求。她被明确地告知,她内心的想法——她自己的选择——是错的,而别人说的——妈妈的臆断——才是正确的。她还明白,真实的自我想法(想吃香草冰淇淋)并不为自己的妈妈所接受。

妈妈的动机是好的,她想给孩子买好吃的冰淇淋,但她实际上侵害了她女儿的精神边界。一个孩子的边界是对一切教育开放的。对孩子来说,父母是神圣的。但是,这些神圣的父母,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会把孩子搞得无所适从。随着一些看似不经心、平常的话灌入孩子的耳朵,比如“你没有受伤”,孩子被教导成不再信任自我。他逐渐学会与感觉、知觉、甚至直觉分裂开来。如果他完全丧失

了自信,他就会放弃思考,不假思索地根据别人的想法,或听从别人行事。甚至他可能拒绝思考,完全地感情用事,而根本不理会自己的思想。

强势的妈妈喜欢控制的感觉,她们好像比孩子自己更了解孩子,好像他们进入了孩子的精神边界,并且知道他的个性——而事实上并没有。他们没有觉得这么做有什么不妥,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注意到,自己的所作所为产生的负面效应。

2.照顾是图省事

题解:她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待孩子像对待一件事物,一个小宠物,照顾宝宝好像是要完成任务。所以,她们才会认为帮孩子做的多,就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在她们眼里,孩子就是个大麻烦,孩子就是所有问题的根源,孩子的出现意味着问题的出现。

场景回放:

贝贝1岁半了,开饭了,妈妈拿起勺子喂贝贝吃饭,贝贝摇摇头,嘴里哼哼着,手指指着妈妈手上的饭勺说:“要!要!”妈妈知道贝贝想自己吃饭,可是马上就要出门了,妈妈赶时间,就把贝贝举着的手放下去,说:“妈妈赶时间,妈妈喂,宝宝乖啊!”贝贝还憋着劲,小脸鼓鼓的,一个劲儿的别过脸,不让妈妈喂,盯着妈妈的手上的勺哼唧。妈妈一看表,赶紧啦,掰过贝贝的小脸,结结实实喂了几大口。一小碗总算都喂下去。妈妈舒了口气,赶紧给贝贝抹抹嘴,进厨房洗碗去了。

点评:

照顾为了省事 隐藏的是妈妈的“私心”

贝贝妈妈没有意识到,其实,很多时候,她在照顾贝贝的过程中,是在减轻自己的负担,减轻自己的焦虑。妈妈有时间了,可能会多给宝宝一点耐心,妈妈没有时间,那宝宝只好生活在“无微不至”的照顾中。像贝贝这样的妈妈很多,只不过她们的出发点可能不一样,表现的方式可能不一样罢了。圆圆妈妈经常会为了赶时间,帮圆圆穿鞋,圆圆都4岁了,是幼儿园唯一不会穿鞋的小朋友;晶晶妈妈会为了怕晶晶弄脏衣服,不让晶晶和别的小朋友在花园里玩儿,说是怕晶晶摔跤??

这些妈妈在照顾的光环下,掩盖着这样的一层意思,也许她们自己都没有彻底明白过来:我要赶时间,我得让他赶紧吃完;我要出门了,得帮他穿好鞋,不然耽误了我的事情;我得让他待在家里,不然我又有一大堆的衣服要洗;万一摔了,家里的开支又会无端增长?凡此种种,妈妈考虑问题的出发点都是自己。从实质上来说,其实她们爱的是自己而不是孩子,多帮孩子做一些,多照顾孩子一点,意味着她们可以减少很多的麻烦。

照顾是懒惰的爱 实质是没有把孩子看做独立的个体

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根本上都是在考虑自己的问题,并没有从宝宝是否适合宝宝发展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所以,她们虽然给予了宝宝无微不至的照顾,但这个照顾是她们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宝宝的需求,所以,她们并不是真的爱宝宝,而是在爱着宝宝,照顾宝宝的名义下爱自己。这是一种颠倒的爱,是一种最为懒惰的爱,也是最不利于孩子成长的爱。

这样的妈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待孩子像对待一件事物,一个小宠物,照顾宝宝好像是要完成任务。所以,她们才会认为帮孩子做的多,就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在她们眼里,孩子就是个大麻烦,孩子就是所有问题的根源,孩子的出现意味着问题的出现。而照顾好孩子,让孩子吃好穿暖就是她们唯一的目标,她们生活在这种自己营造的母爱氛围中,自我陶醉,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感受和发展需要。

懒惰的爱无法给孩子足够的能量 会剥夺孩子的成长的机会

在这样的“无微不至的照顾”中,宝宝根本找不到一点点的爱的感觉,找不到爱的连接。在妈妈的照顾中,宝宝没有学会爱,他看到的妈妈是一个只爱自己的人。宝宝成长的能量在妈妈的照顾中会一点点消褪。而且,妈妈的照顾只是在剥夺宝宝自由探索的权利。贝贝这个阶段开始有自我意识了,想试着学习自己吃饭,而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却总是在干涉和打断孩子的探索,影响孩子发展自我。圆圆想自己穿鞋,也是渐渐有了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之后的一种表现。晶晶跟小伙伴一起玩儿,虽然会有弄脏衣服的风险,但是她可以去学习和小伙伴相处,学习分享、学习如何处理伙伴冲突、甚至在地上爬着玩儿也是她身体发展感统平衡的需要,可是这一切的需要都被妈妈在有意和无意中忽略了。

有心才有真正的爱

星星是母乳宝宝,他经常吃着吃着奶,就松了口,侧望着我,嘿儿嘿儿地笑,眼睛弯成美丽的小月牙儿。星星能独立站立了,能扶着东西走几步了,就不满足于躺在妈妈怀里吃奶了。每每站着,把脑袋探进妈妈怀抱,撅着小屁股吃。星星一岁了,周围的人都说,喂奶多麻烦啊,让孩子断掉奶吧!可是星星妈妈觉得星星能从在妈妈怀里吃奶获得如此多的乐趣和满足,为什么我要去断掉呢?星星妈妈觉得喂奶是母亲理解和满足宝宝需求的最自然最有效的途径。

星星妈妈的做法让我们反思,原来给孩子照顾周全,整天在孩子前前后后的忙碌,不如给孩子一个发自内心微笑,一小段时间的全心全意的陪伴。孩子需要的是妈妈温暖的关怀而不是冷冰冰的照顾,关怀意味着分享,意味着接纳,意味着妈妈和孩子关系的平等。一个真正爱孩子的妈妈不会用照顾去物化爱,不会用自己的想法去限制孩子的发展,代替孩子的感受,她会从孩子的需求出发,从孩子的心灵和成长出发,给他应有的尊重,允许他,等待他,陪伴他,与他同在??有心才有爱。

3.心理咨询师方案:克服控制与自私,让孩子健康成长

对孩子的精心照顾背后,实际上是妈妈的控制与自私心理在做怪。表面上是关心孩子、爱孩子,实际上却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那么,妈妈如何才能克服控制与自私,给孩子真正的爱。

父母要避免给孩子下定论,否则会使孩子失去自我

正如我们在平滑的镜子中,才能看清自己一样,当我们的个性,不加扭曲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才能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那些在养育者的培养、支持下,自由地表达自我的孩子,都可以清楚地“看见”自己。

只要一个人给别人下定论时,扭曲现象就出现了。例如,如果我说:“我饿了。”有人却反过来对我说:“怎么可能呢,你刚吃了没多久。”他们扭曲了我的感受,我就好像站在一面哈哈镜前。

在童年,我们依靠别人的反映来了解我们内在体验。当别人确切表达的时候,我们学会了描述和接受它们。例如,有人很同情地对我们说:“看起来你好像受伤了,让我瞧瞧。”实际他是在对我们的体验下结论。这样我们就能清醒地了解内心感受。否则我们就不知道如何理解自己的感受,我们甚至会把虐待当作正常的事。

“小傻瓜,不要跟我顶嘴!”“你怎么总是这么自私!”“你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搞不明白。”“除了我们,不会有人喜欢你。”这样的话,我们随处可以听到,但是这样的话中传达出来的意味是:你什么都不知道,我最了解你的需要和感受。很多家庭都有这样悖论:好像除了孩子自己,别人都知道你是谁,而你自己却不知道你是谁。妈妈们一味压制孩子的个性,并一味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却认为,这么做完全是因为爱孩子的缘故。这真是天下最大的谬误。

宝宝是最好的礼物 妈妈要有感恩之心

孩子是天使,会让妈妈伴随宝宝一起成长,妈妈们实在应该对孩子持一颗感谢的心。妈妈要感谢孩子带给自己的快乐和喜悦,感谢有一个小生命从一开始就对你如此的信任、如此的看重、他如此的重视你们之间的关系,对你对此的热爱与挚诚,与你如此的心心相连。那么,一切的生活都是新的,都是你和他的重新开始,你的人生也都焕然一新,是孩子给了你重生的机会。妈妈怎么能不感激呢,一个新的生命与你相依相托,全身心的交付于你,你的一言一行都将对他意义深远。还有什么可以抱怨的呢?

抱怨是一种非常可怕的心态,抱怨会影响孩子的心理的发展,会让孩子认为自己是不可爱的,是不值得爱的,是不受欢迎的,甚至会让孩子形成自卑的心态。高明的妈妈会不怕孩子制造的“麻烦”甚至欣赏孩子制造的“麻烦”来让引导孩子成长。比如说,还不会走路的孩子要去5米之外拿一个玩具,孩子哼哧哼哧地奋力爬着。妈妈不必为衣服蹭脏了而懊恼,为何不蹲下来仔细观察一下宝贝儿那专注认真的小模样。一旦妈妈开始停下脚步去倾听宝宝,妈妈会发现,自己的心变得柔软而蓬松,原来宝贝也是在滋养妈妈的,这就是享受,这就是礼物。

浅入深出的顿悟

孩子怎么教?

请问法师,我的小孩不听话、不爱学习怎么办?

师:您影印过文件吗?

众:影印过。

师:如果影印件上面有错字,您是改影印件还是改原稿? (场内立刻响起雷鸣掌声。后有人答道:改原稿。 )

师:应该原稿和影印件同时改,才是最好。 ◎ 父母是原稿,家庭是影印机,孩子是影印件。 ◎ 孩子是父母的未来,父母更是孩子的未来。 五百元买汽车

一位佛友电话抱怨道:为什么我努力了还是得不到?念经行善了但命运却不变? 师:我给你寄五百块钱来好不好?

众:师父,你的钱我不敢要呢!

师:我是要你帮我办一件事。

众:师父,你说办什么,我绝对帮你办好!

师:帮我买一辆汽车。

众: (惊呀地) 师父,五百块怎么能买到汽车呢?!

师:你知道五百块买不到汽车!可是世上有太多的人都在绞尽脑汁,想付出一点,就得到很多。

心灵篮球

一位研究生来拜访我,不理解地问:为什么好多人见到你都要磕头?这是不是有点迷信?我没有拜过任何人,我只拜我自己!

师:你一定打过篮球,或者羽毛球,或者乒乓球吧?

青年:是的,打过!

师:打篮球干什么?不打篮球,篮球会难受吗?而且那么多人打一个球,是为了快点把篮打烂吗?

青年:不是,是为了锻炼身体和娱乐。

我说:不用篮球也可以像打篮球一样运动嘛!

青年:那样多没意思。而且旁人看到还以为是神经病呢!

师:说得好!篮球只是一个道具,一个锻炼和娱乐的道具。那么,身体需要锻炼,心灵就不需要锻炼吗?

青年:按理应该。可心灵怎么锻炼呢?

师:人在崇拜的时候,五体投地,表现出谦卑、服从、忏悔、求助、感恩和接受,同时也是将自己的心灵融化,与被崇拜者在心灵上合一与连接。这就是心灵的锻炼。别人礼拜我,我也是一个道具,就像一个篮球,让人打来打去。只不过我不是真的篮球,是一个心灵篮球。同样,拜祖宗是为了培养自己的孝心,用心灵承接祖宗累积的能量;拜土地是为了感恩珍惜土地,我们生长在大地,大地给我们很多的食物和物品,而我们回馈的都是垃圾;拜龙王是珍惜感恩水,因为人体有

70-80%是由水组成;?? 中国人拜的学问深了,里面有大智慧妙作用。虔诚礼拜的时候,拜和被拜是一个整体,哪有什么你我高低呢?有些人搞不懂就大加诽谤,是没有实践过和用心体验过。妄加诽谤就是痴狂!

青年:太高深,太智慧了!请受我三拜!

师问:感觉到心灵锻炼的美妙了吗?

青年:嗯!很伟大! ??

粪便臭不臭?

一位女士经人介绍来见我。可是她不停地述说自己的苦难,没完没了。我打断她的话说:你的苦还真多呀!

女士:别人诉苦最多需要三天三夜,我诉苦需要三年!

师:那是什么时候的苦?

女士:前几年。

师:那不是过去了吗?为什么还紧抓不放呢?

师:(停了一下),又问:你拉出的粪便臭不臭?

女士:当然很臭啦!

师:现在粪便在哪里呢?

女士:拉完就冲掉了。

师:为什么不把它包起来放在身上?见到人就拿出来告诉别人:我被这东西臭过?

女士:那多恶心!

师:对呀!苦难也是一样,它已经过去了。回忆和诉苦就如同把粪便拿出来向人展示,既臭自己又臭别人!听懂了吗?

女士:听懂了!

师:那以后你还要不要诉苦?

女士:不要了!

师:记住:越诉苦越苦,越抱怨越怨。

女士:嗯! ??

如果世人都出家?

一个对佛教有兴趣的女教师对寂静法师说,如果世人都像你一样都出家,人类还能延续吗?寂静好像没有听到这个问题,平和而关怀地问到:你的小孩多大了?男孩女孩?

教师:17岁了,女孩。

寂静法师:要准备高考了。

教师:是的。正在加紧复习。

寂静法师:你一定希望她考个好大学吧?

教师:是的,要考就考北京的大学,其它的大学没什么意思。

寂静法师:如果每一个人都像你一那样想,那还有人种田吗?其它省的大学不是只有都关门了?

教师: ??

寂静法师:你注意到没有,你已经回答了你自己的问题?

教师(愕然): ??!

和尚吃肉吗?

一个来访者问:法师,我想问一个不太恭敬的问题?

师:请讲!

来访:您在公众场合是素食,您一个人在房间会不会吃肉呢?

(师并没有回答他的问题)反倒问他:您是开车来的吗?

来访:是的。

师说:开车要系安全带。请问您是为自己系还是为警察系?如果是为自己系,有没有警察都要系。

来访:喔,我明白了!

更多相关推荐:
关于亲情的名言

内睦者家道昌林逋母亲的心灵是子女的课堂比彻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家有万贯不如出个硬汉钱大昕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长幼有序孟子母亲在家事事顺阿尔科特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武则天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凡为父母的莫不...

关于亲情的名言20xx年版

关于亲情的名言一亲情人类永恒的话题二亲情人间最美的情感三亲情是一根古老的藤承载着对岁月的眷恋四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五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六妈妈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英国七慈...

古诗文中关于亲情名言

关于亲情的名言警句为大家提供关于亲情的名人名句希望大家会喜欢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印度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儿女抱在身方知父母恩老挝谚语母亲的心灵是子女的...

关于亲情和友情的名言警句

关于亲情和友情的名言警句亲情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用不存成见的心情和人交往,才可以交到朋友。---罗兰友谊,那是心灵的神秘的结合者,生活的美化者,社会的…

描写亲情的名言警句

描写亲情的名言警句1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萨克雷2一间茅屋何所值父母之乡去不得唐代诗人王建3我们有谁看到从别人处所受的恩惠有比子女从父母处所受的恩惠更多呢色诺芬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5谁拒绝父母对自...

有关亲情的名言

有关亲情的名言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妈妈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英国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法国雨果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

关于亲情的名人名句

为大家提供关于亲情的名人名句希望大家会喜欢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印度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儿女抱在身方知父母恩老挝谚语母亲的心灵是子女的课堂比彻没有无私的...

有关亲情·有情的诗句

有关亲情有情的诗句人生结交在终始莫为升沉中路分唐贺兰进明行路难论旧举杯先下泪伤离临水更登楼唐杨巨源送人过卫州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北宋秦观江城子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北宋黄庭坚寄黄几复

6、名诗名句分类汇总——亲情的

亲情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2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诗3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木兰辞4国破山河...

关于宽容的名言

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薛日宣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黎巴嫩纪伯伦宽容意味着尊重别人的任何信念爱因斯坦如果两个人争吵起来错在那个比较聪明的人德国歌德尊敬别人才能让人尊敬法国笛卡尔以责人之心责己以...

20xx国家公务员面试名言警句应用案例分析系列之亲情篇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20xx国家公务员面试名言警句应用案例分析系列之亲情篇诗经中提到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可见我国的传统文化非常注重亲情二字作为公务员应该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更应该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者20xx河北省的...

有关团结的名言警句

有关团结的名言警句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先秦孟子2团结就是力量谚语3一个人像一块砖砌在大礼堂的墙里是谁也动不得的但是丢在路上挡人走路是要被人一脚踢开的艾思奇4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俗语5二人同心其力断金易经6...

关于亲情的名句(2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