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语言:构建身份的特殊话语方式

时间:2024.5.8

反语言:构建身份的特殊话语方式

傅钊

2013-2-4 17:45:4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xx年02月04日

19xx年,著名语言学家Halliday在《美国人类学家》杂志(American Anthropologist)第3期发表文章,首次提出了“反语言”(anti-language)概念。反语言是一种相对于主流语言来说具有不同词汇的语言形式(丁建新,2010)。波兰监狱囚犯话语、印度加尔各答港口黑帮行话、街头俚语、卡车司机车载电台语言、大学校园俚语、说唱音乐等,都属于反语言。

作为与传统语言形式相异的社会边缘话语,反语言不仅是一种娱乐消遣方式,而且在构建其话语者身份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身份构建是指一系列自我定义和对自我构建不断修正的过程,所构建的身份类型主要包括个体身份、集体身份和跨民族身份等(项蕴华,2009)。

反语言构建个体身份

个体身份指一个人或是一个特定的主体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出身、地位、阶级等(West, 2005)。Halliday(1976)认为,个体的主观现实是通过与他者的交往得以创造和维持。语言是实现社会交往的基础,反语言作为社会边缘人群使用的一种特殊的社会语言,通过与“有意义的他者”的交流,实现了社会成员个体身份的构建。例如,行话(jargon)属于反语言形式,是某个行业、某个领域或某类人群中使用的俗语或非正式语言,只有本行业的人或熟悉该行业的人才能明白,因而行话可以构建主体的个体身份。据《现代快报》报道,几位乘客决定乘坐一司机的大巴并支付车费,但随后发现所谓的大巴却是轿车,便不愿搭乘并要求退还车费,遭到司机拒绝。在警方调查过程中,那名司机明确表示自己没

有开黑车,但他却在用手机通话时不自觉地说出了“??都是老客,好说,好说哎”。正是这句行话暴露了他的身份。在这个事件中,司机通过“老客”这一行话,构建了自己黑车车主的个体身份。

反语言构建性别身份

社会性别在所有社会中都是一个重要的划分,语言的性别差异一直是语言学家深感兴趣的问题。反语言作为社会语言变体的极端形式,也能构建话语者的性别身份。湖南“江永女书”就是反语言构建性别身份的典型事例。女书是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种妇女文字,用于姐妹妯娌间的秘密通信。通过女书这种相对于传统“男书”的独特的反语言形式,古代女性之间可以通过相互倾诉,建立不同于男性的、独立的性别身份。

反语言构建集体身份

反语言是社会边缘人群内部使用的语言形式,掌握某一社群的反语言,是进入该集团、构建“合法”身份的重要标志,也可以寻求群体的认同意识和归属感,以建立身份认同和情感认同,巩固固有的社会结构。由此可见,反语言具有构建话语者集体身份的功能。赌博业一般不为政府所允许,因此,出于保密需要,赌博行业形成了一套反语言性质的秘密赌场用语。例如“细方”指麻将牌,“闪闪亮”指赌博中运气极差的人等。通晓此种密语的人往往被认为是“自己人”,而不通晓此种密语的人往往遭到排斥或引起赌博者的警觉。由此可见,秘密赌场用语已成为一种集体身份的标志,是其集体内部制造并使用的一种不为外人理解的语言形式,具有明显的排外性。

特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体、群体都在利用语言进行社会活动、编织社会关系、确立社会身份。从个体角度而言,独特的反语言的使用构建了独特的个体身份;而从群体角度而言,反语言是构建“合法”身份的标志,也是抵制和排除异己、构建社会边缘群体身份的重要策略。

(作者单位: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第二篇:语言与身份构建_相关文献回顾


语言与身份构建相关文献回顾

20xx年第6期

总第139期        外语学刊

FOREIGNLANGUAGERESEARCH          2007,No.6

SerialNo.139

○话语分析

后现代主义等许多人文科学关注的焦点。编者按:话语分析不仅是语言学关注的对象,而且是语言哲学、

目前,话语分析可以区分为批评话语分析和积极话语分析。其实,话语分析应该以话语为对象,或者以语言本身为目的,或者以人及人的世界为目的。前者属于语言学,后者属于语言哲学,两者相互联系,相互支撑。人以身份出场,其身份的建构离不开语言,《语言与身份构建:相关文献回顾》尽管是一篇综述性文章,但它可以给我们许多启示。《语篇对话性与英语书面新闻语篇分析》在书面语篇中探讨对话性。对话性是语言存在的基本方式,因此在完整话语中考察它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语言与身份构建:相关文献回顾

谷小娟 李(南开大学,)3

提 要:本文回顾20世纪6040。早期,认为身份是人在不同语境中展;交际社会语言学认为在具体交际活动中,;实践社区模式展示人在言语实践中不断学习,调整言语行为,协商和构建社会身份的过程;发展心理学放眼人生,阐述人生各阶段及各种关系中的生命身份构建、维持和变化;批评话语分析进一步揭示语言与身份的辩证关系,认为人可以遵守或违反话语规范,有意识地选择语体来建构主体身份。

关键词:语言;身份;身份构建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07)06-0101-8

LanguageandIdentityConstruction:LiteratureReview

GuXiao2juan LiYi

(NankaiUniversity,Tianjin300071,China)

Thispapersurveysthehistoryofresearchonrelationshipbetweenlanguageandsocialidentity.Earlyvariationistsattemptedtospotthecorrelationandcovariationbetweenthetwo.Pragmaticsarguesforthecontextualityandperformativityofsocialidentityinthatidentitycomesasaconsequenceoftheagent’simplementationonpragmaticnorms.Socio2psychologistsstatetheformationofstylisticvariationonaccountofthepsychologicalprocessofidentificationanddistancing.Interactionalsociolinguistsviewin2stantaneousinteractionsasthearenaonwhichlanguageconstructssocialidentity.’Communityofpractice’demonstratesthatpracticeisconstantlyatplaywhenonelearnsandadjustshislinguisticbehaviour,andwhenhenegotiatesandconstructshisso2cialidentities.Developmentalpsychologybroadensourvisiontothelifelongprocess,duringwhichalltypesofidentitiesarecon2structed,sustainedandchanged.CriticalDiscourseAnalystsfurtherelucidatethedialecticalrelationshipbetweenlanguageandsocialidentity,declaringthattheagentmakesconsciouslinguisticchoices,onoragainstsocialnorms,dependingonhisaimofconstructinghissocialidentity.

Keywords:language;identity;identityconstruction

(05BYY042)的阶段性3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语言权势与社会和谐:转型期中国机构语言的社会效果研究”

成果。

101

语言与身份构建相关文献回顾

20xx年        谷小娟 李 艺 语言与身份构建:相关文献回顾       第6期

  1 引言

语言是人际交流的基本工具,也是人际交流的主要行为。身份是社会关系网络中人是谁及其所处位置的标志。本文目的在于回顾20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初相关学科领域对语言与社会身份关系的认识和研究历程,厘清不同研究视角的分歧以及他们分别为理解语言与社会身份的关系提供的独特洞察力。通过这样的回顾与总结,我们希望为学界立足我国社会现实,深入研究语言与身份的互构关系,揭示话语对我国社会变革的隐性影响,提供参考。

3 相关流派反思

3.1变异研究

社会语言学中的变异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Labov等人对纽约市言语社区的考察,它旨在补充结构语言学对言语忽略的不足。结构语言学自Saussure之后确立了其在语言学研究中的本体地位,成为西方语言研究主流。结构语言学认为在语言(langue)和言语(parole)二元对立中,语言具有恒定的结构特征,是主要研究对象;而言语受个体和社会因素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因此被排斥在可研究范围之外。因此,语言长期被看作是理想的人所使用的、不因时空而异的同质(homo2

geneous)体系。Labov开创的变异语言研究范式

2 语言与身份关系研究概览

上个世纪以来,语言学研究获得了有史以来最深刻的发展,同时社会科学、历史科学、心理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也拓宽了语言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人们对语言与身份关系的理解经历了从认为“无”到认为“有”,响,从群体行为到个体行为,建的、逐渐深入、全面的过程究、语用行为研究、、学、,综述各相。

这些学科涉及语言与身份的研究时,都有自己的出发点和侧重点。有的立足于语言,有的立足于个体,有的立足于社会。各学科之间相互交叉,互为补充。Labov开创的变异研究立足于语言,探讨折射在语言社区的语言的社会因素。语用学着眼于个体,侧重社会对个体语言使用的规约作用。Ochs和Butler等人通过解析个体对社会规约的展演行为,展示出社会规约的作用过程。同样着眼于个体,Giles,Bell和LePage等人却侧重于语言选择的心理因素,揭示认同与否是语言选择的关键所在。Hymes和Gumperz跳出罗列语言变体、社会变量和总结语用规则的樊笼,走入“田野”观察,记录言语交际活动,发现交际过程中语言与社会的互动,从中揭示语言对社会身份的构筑作用。Eckert等人发展言语社区理论,提出“实践社区”理念,认为人的成长是伴随着身份协商和构建的历程。实践社区理论和生命过程身份研究立足社会,着眼于语言动态,结论得自主体作用的发挥,将语言、社会与个体三者有机联系在一起。批评话语分析从语言分析出发,对语言与社会的辨证关系进行更明晰地阐释,突出人通过语言建构社会身份、推动社会变革的主体作用。

反其道而行之,,(hetero2

),、历

,旨在揭示、性别、年龄等社会,身份的关系问题。

除了社会阶层,变异研究在性别尤其是女性语言方面也作了大量研究。如Lakoff(1973,

1975)的早期经典之作《语言与妇女地位》描述

了词汇、句式、语调等女性语言特征;同期和后期有很多两性语言和语言使用差异的描述,如嗓音

(Sachs1975),语调模式(Brend1975),语言态度(GilesandMarsh1979),称呼方式(Fasold1990)

以及男女对话中插话、沉默的使用倾向(Westand

Zimmerman1977,1983),男性更易控制谈话倾向(P.

Fishman1983)、女性较多提问倾向(Lakoff(Krama21975),以及女性语言表现为“弱势语言”rae1982),寻求“合作”、“亲密”、“和谐”,而男性

话语却充满“竞争”、“地位意识”和“报告性”

(Ca2meron1998)等。这些研究以个人体验或经

验数据为基础,描述反映在语言变量中的性别特征,反映性别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旨在通过

(Cameron1990)。“语言反映社会”

变异社会语言学揭示语言的社会属性,相对传统语言学来说有其重要进步意义,但变异研究无论在理论基础上还是在实践操作中都存在严重的问题。变异研究的理论建立在语言与社会身份的相关关系基础之上,认为语言变异模式与社会阶层、性别、民族等社会范畴之间存在本质对应关系,这是本质主义思想(essentialism)的体现。受本质主义思想主导,语言变异研究认为,社会阶层、性别和民族等社会身份是区分语言使用的本质变量,社会

102

语言与身份构建相关文献回顾

20xx年        谷小娟 李 艺 语言与身份构建:相关文献回顾       第6期

身份决定人所使用的语言形式,这有悖于语言使用的真实情况。实践操作层面上变异研究强调言语社区内部成员的语言评价和语言使用的一致性,而忽视了个体差异,忽视了个体能动作用,语言变量的选取不能反映个体语言的多样性。

3.2语用行为研究

Labov等人的研究之后,很多语言学家(如Hymes,Ochs,Butler等人)注意到,语言与社会身

对于个体语体变异,Labov解释为:人的语言是一个连续体,随着个体对自己语言注意程度由高到低的变化,其语言表现为由标准语到地方语的逐渐过渡。这一论断的问题在于,注意程度的标准因人而异,难以确定;更重要的是导致个人语体变化的不仅是注意程度,许多其他社会心理因素都会对语体选择产生影响;此外,Labov也没有考虑双语或多语环境中更加复杂的语言表现。于是Giles,Bell,LePage等学者试图从社会心理、语言态度等角度解释个体语言多样性的现象。

Giles,Taylor和Bourhis(1973)提出顺应模

份之间的关系远比Labov的本质主义归纳复杂,更多的语言实践现象无法用“声望度”或“缺乏社会地位安全感”等理论加以解释,比如,某些社区女性表现出渴求声望度高的语言行为,在其他社区却没有类似表现;同一个人面对不同谈话对象、谈论不同话题或带有不同交流目的时会采用不同的语言变量,等等。于是语言学家关注的对象从普遍规律开始转向个体,期望从个体语用行为中寻找答案。

语用学家Verschueren指出,去研究理想人群的社会变量,民族、教育程度等92)。与此相似,Ochs(,即并非某种身份,比如女性身份的人,一定会采用某种话语方式,语言依具体语境而定。例如,Brown(1993)观察到,墨西哥南部Tenejapa农村社区一次法庭语言事件中,印第安妇女使用了大量愤怒的言辞,与日常生活中的“礼貌”风格截然不同。又如,幽默的使用技巧往往取决于具体情景中双方性别、彼此关系密切程度等因素(Boxer&Cortes2Conde1997)。与Austin(1962)言语行为(SpeechAct)相似,But2

ler(1990)认为身份是行为性(Performativity)的结

式(AccommodationModel),认为人为获得听者的正面评价,往往宁愿改变个人身份,不惜付出努力,,(。对方则要综合衡,。,可以用来,但顺应模式的作用有其局限性,它对于个体对收益与代价的权衡考虑不足,不能预测何时个体愿意付出社会身份的代价,何时不愿付出。现实交际中,交际顺应心理与社会身份感(Giles&Johnson1987)共同对个体语言选择施加影响,个体既可能有顺应对方语言、语音、用词的合作行为,又可能有凸显自己身份的趋异语言行为,很多时候两者兼而有之。研究表明(Ferrer&Sankoff2003),身份感往往优先于其他影响语言选择的因素。比如,Hilde2

brandt&Giles(1983)观察到一个案例,几名在英

语国家的日本人拒绝说英语,是因为他们认为英语象征霸权文化;又如,后殖民地时期的某些非洲、马来西亚、南美国家,克里奥尔语的使用一般表现为由高(标准英语)到低(当地语)的连续体,与其对应的是说话者社会地位的由高到低(Rick2

ford1986)。但研究发现,克里奥尔语不仅与收

果,所谓“阴柔”与“阳刚”并非女人和男人天生具有的特质,而是按照历史、社会约定俗成的语用规约,反复实施言语行为,不断让自己和别人确认并加以强化,最终认可这种行为,从而成为具有“阴柔”或“阳刚”特质的女人和男人。

语用行为研究改变了人们对语言与身份对应关系的认识,注意到语境在塑造语言和社会意义中的作用,并强调人的主体地位。但是,尽管But2

ler(1990)把人看作有意识的主体,认为主体积极

入、职业等有关,还取决于说话者对英语的社会态度,比如,有人只讲当地语,以此表示拒绝统治者强加给他们的英语,并认为是否讲英语与个人成就没有必然联系。再如,有关学者对香港回归大陆前后香港居民与来自大陆的人交谈时广东话与普通话切换现象进行调查,发现回归前(1995-1996)香港居民广东话-普通话的切换行为较

地使用语言而不是被动重复符合规约的话语,但是语用行为学说过于强调社会范畴对人语言行为的构筑作用,忽视了人对社会身份的构筑作用,人的主体地位仍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

3.3社会心理研究

少,而且当地居民对其评价不高(Tongetal.

1999);回归几年后,虽然在第一批后殖民新生代

心目中汉语的地位仍然低于广东话和英语,但他们与大陆人交际时切换到普通话的行为有所增长

103

语言与身份构建相关文献回顾

20xx年        谷小娟 李 艺 语言与身份构建:相关文献回顾       第6期

(Lai2005),显示出香港居民与大陆的身份认同

俗学避免研究个体和个体心理,而以交际活动

(interaction)为中心,研究交际双方的语言特征(Goffman1967:2)。将交际民俗学的研究方法应

感在增加。这些研究都表明,在影响语言选择的诸多因素中,身份感居于首要地位。

与顺应模式初衷相似,AllanBell提出听众设计(audiencedesign)(Bell1984)和参照设计(re2

fereedesign)(Bell1997)模式,认为说话者为赢得

用于社会语言学的最杰出代表当数Gumperz及其“交际社会语言学”。

早期社会语言学的变异研究建立了语言与社会身份的联系,但只是将两者静态对应;语用行为学揭示了社会范畴对语言的构筑作用,建立了语言与身份的动态联系。Gumperz(1982)的交际社会语言学则重点阐释了语言对社会身份的构筑作用,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两者辩证的互构关系。

Gumperz认为,人的性别、民族和阶级都不是固定

听众或参照方的赞许,会转换语体与听众或参照对象趋同。Bell(1997:248)解释说,这种语体转换行为实际上是与听众或参照对象表示身份认同的行为,是对自己与听众或参照方关系的重新定义。参照设计丰富了听众设计的交际空间,除了听众,谈话中提及的人以及说话者头脑中想到的人等等,都可以成为说话者选择语体时的参照对象。听众设计和参照设计常被用来解释一些语体转换行为。比如,Bell(1999)发现新西兰一则电视广告里安排了几个来自弱势民族的人如毛利人、爱尔兰人和非裔美国人演唱Pakeha民族歌曲,认同行为来定位自己的民族身份。此外,为,,的现代身份,用英语,际性大都市的双重身份等等。

LePage和Tabouret2Keller(1985)阐述了与Bell的身份认同说法相似的观点,他们认为说话

不变的,而是从语言交际中产生的。交际语言学,捕捉和分析交际中的“境化提示(contextualization

),、话轮接续方式

,皱眉等表情以及耸肩、。语境化提示成分指示着交、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双方通过这些提示成分建构自己和对方的社会身份。Gumperz指出,这一建构过程的成立是以群体内部成员共享文化语码为前提的,即只有在群体内部成员共同认为某种语言或副语言

(paralinguistic)形式能够指示某种社会文化意义

时,说话者的指示行为才有意义,对方才可能对其语言和副语言中指示的意义进行推断和评价。不同民族人之间的交际中,由于文化语码结构不同,有可能会造成误解,于是需要进一步交流、协商,直至所指示社会文化意义被对方理解。Gumperz借鉴Bourdieu(1977)的“文化资本”的比喻,认为语言行为可以看作人的象征资本和社会资本,交际活动是其付出与收益的市场,语言资本在社会生活中起着比物质资本还要重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社会身份和民族身份是通过语言行为来建立和维护的。

交际社会语言学聚焦交际活动,认为交际活动中不仅体现着社会范畴,也在构筑着社会范畴,体现了语言与身份的辩证关系,具有理论上的进步意义;它所倡导的研究方法被应用到话语分析中,为研究语码切换、语码混用和身份构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分析模式(如Cashman2004)。其理论的局限性在于对于人作为交际活动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强调不足。

3.5民族语言学

者创造多样的语言行为———与群体语言特征接近或与之相异,动机在于与群体认同或划清界限。

Tabouret2Keller(1997)对语言行为说进行补充,

认为人的身份任何时刻都是多重的,有些是外界强加给他的,有些是他愿意接受的。人的多重身份构成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网络,人不断地通过语言行为编织、修改这个网络,可以说,人的任何语言行为都是表明身份的行为。

社会心理模式虽然不能反映语言与社会身份关系的全貌,但至少阐明了个体和群体选择语体时的心理过程,揭示语体的选择是个体或群体参照对方社会身份和自己与其社会关系作出的决定,为进一步揭示语言与身份的互构关系奠定了心理分析基础。

3.4言语交际民俗学

始于Hymes(1962)的言语交际民俗学(eth2

nographyofspeech/ethnographyofcommunication)

是社会语言研究的重要分支,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以来逐步发展完善,尤其对于语言与身份关系的研究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言语交际民

民族语言学(Ethnolinguistics)始于Hum2

boldt,20世纪的主要发展在于言语社区理论的逐

104

语言与身份构建相关文献回顾

20xx年        谷小娟 李 艺 语言与身份构建:相关文献回顾       第6期

步成熟。最初人们按地域和语言来划分社区,后来发展到以语言变异或语言使用规则来划分

(Hymes1972,Gumperz1972),Labov(1972)认为,

取决于他们说话的方式(Cameron1998:272),人的身份是随时构建和改变的。

3.6发展心理学

语言社区是对某种语言形式及其使用具有共同的看法的人群。90年代后,Eckert&McConnell2Gi2

net(1992)借鉴社会学家JeanLaveandEtienne(CommunityofPractice)的概Wenger“实践社区”

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Psychology)一般指对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研究,但是近年来,一批发展心理学家将其含义拓展,开始研究人终生的身份发展问题。传统认为,不同生命阶段的人具有不同的身份特征,即生命身份(lifespanidenti2

ty),每个年龄段的人有共同或类似的语言、行为

念,认为语言变异不是先验存在的语言实体,而是一种社会实践,人在言语实践中逐渐形成共同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并通过实践结成相对固定的群体(Eckert2000)。Eckert&McCo2

nnell2Ginet(1998)认为传统语言研究试图从个别

和思维方式。这种观点受到后现代思想的质疑。后现代社会学理论认为,各个生命阶段的更替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而是人的经历,并通过人的活动来展现(Coupland&Nussbaum1993:xiii)。,但它把人,,抓住了认为,人对自、,即通过“反思”定位自我。现,大大增加了生活的流动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Giddens1991:84),使人们更频繁地反思,并有更多的模式可依来建构自我身份。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生命身份逐渐成为语

现象抽象出普遍规律,太多的抽象工作掩盖甚至歪曲了权势关系、社会矛盾,掩盖了价值观和计划的产生或再现过程中语言与社会身份的关系。实践社区理论的精华在于,它揭示了社会身份的范畴不是本质或先验的存在,而是在言语实践中随时构建的。

Eckert份。她认为,“男人”与“有的恒定变量,,为模式,,男人和女人的语言特征是在学习和交流过程中动态完善的。

Eckert(1989)曾研究美国某郊区高中“优秀生”(Jocks)和“(Burnouts)身份协商和构建的差生”

言研究的重要课题。语言研究拓宽了Giddens社会学研究的视角,Giddens(ibid)认为,人的反思与自我身份构建往往发生在成功、失败、危险等重大时刻,而语言研究(Coupland&Nussbaum1993)发现,生命身份弥散在话语中,身份构建随着话语的产生随时随刻进行着。生命身份研究范畴也从年龄身份,如青年(Androutsopoulos&Georgakopou2

lou2003)老年(Coupland&Coupland&Giles1989),扩展到性别身份(R.Cameron2005)、职业

过程,Bucholtz(1999)运用实践社区理论进一步

(nerdgirls)通过语言行为协描述“书呆子女生”

商和确立自己女性和其他方面身份的过程,有力地驳斥了“天赋”性别身份论,揭示了交际实践在身份构建中的作用,表明要了解语言与性别身份和性征之间的关系,关键在于了解主体间协商的语言行为和思想(Bucholtz2004)。

借鉴自社会学的建构观日益被民族语言研究所接受,并广泛应用于语言与性别、民族、阶级等社会身份之间关系的研究中。例如,Gee等人

(Gee,Allen&Clinton2001)通过多年观察美国

身份(Zhang2005)、艾滋病患者身份(Jones1997)等,也包括各种关系,如医患关系(Hamilton

1996)、母子/女关系(Schiffrin1996)、师生关系(Staton1993)、工作关系(Fasulo&Zucchermaglio2002)等,以及教学法(Berstein1996,Kress,Je2witt,Tsatsarelis2000,Miller2000)、旅游(McCabe&Stokoe2004)等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生命身

青少年的语言活动,发现上层中产阶级(upper

middle2class)家庭的青少年试图疏远日常交际,使

用抽象、理性的语言来隐藏个人兴趣和情感,并倾向于表述个人成就;而工人阶级家庭出身的青少年更乐于接近社会交际和对话,使用表述个人观点、情感的语言。在不断的交流活动中强化着彼此语言特点,逐渐分化为两种不同的文化群体。传统语言研究认为人们的说话方式取决于他是谁,而民族语言学的实践社区理论认为人的身份

份”研究基于社会建构观,研究不断发展中的自我及身份的形成、维持和变化规律。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各种关系的形成与变化,个体与种种经历进行着不断地对话,不断协商自己恰切的身份,并通过恰切的语言表现自我,最终建构各种身份。尽管来自新闻媒体、社会机构以及我们自己讲话的套路等的话语导向共同致力于维护既定规

105

语言与身份构建相关文献回顾

20xx年        谷小娟 李 艺 语言与身份构建:相关文献回顾       第6期

约,使我们安于合乎规约的身份,但是人作为有意识的主体,始终进行着与周围环境和他人评价之间的对话、协商,构筑着自我身份,生命不息,构筑不止。

3.7批评话语分析

语言表达认同与排斥。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势必带来身份的危机,使原有平衡遭到破坏,自上而下的思想控制会改变话语空间旧有格局,冲击主体思想堡垒,促使主体重新定位,并通过话语行为重新寻求认同,重新建构主体身份。虽然语言形式和社会身份之间没有本质必然的联系,但是身份的抽象社会含义却包含在语言的使用中,主体通过对语用规则的评价、协商和运用不断构建自己的社会身份,认同某一群体并排斥其他群体,在永恒的分化和排斥中达到暂时的认同和平衡。参考文献

Androutsopoulos,J.

K.

&Georgakopoulou,A.

(eds.).

DiscourseConstructionsofIdentities[C].Amster2

批评话语分析(CDA)以其彻底的批判性和旗帜鲜明的社会性见长,对于语言与社会身份的关系有着清晰全面的认识。它综合了语用学所阐述的社会对语言的构建关系以及其后各学科充分阐明的语言对身份的构筑关系,并揭示了语言中的思想性,同时突出人在构建社会过程中的主体作用。CDA借鉴Bakhtin的语言异质论(heteroge2

neity),Volosinov的意识形态(ideology)研究和Foucault的话语权理论,认为社会机构和掌握话

语权势的精英人士通过制定话语规范和弥散在生活中的话语本身控制了人们的意识形态,潜移默化地使人接受并遵守话语规范。但是人作为社会,,和彰显自己的某种社会身份,。

Bergvall(dam:Benjam.

J.HowDords[M].Oxford:

1962.

StyleasAudienceDesign[J].Language

Society,1984(2).

Bell,A.LanguageStyleasAudienceDesign[A].InN.

CouplandandA.Jaworski(eds.).Sociolinguistics:AReaderandCoursebook[C].London:MacmillanPress,

1997.

Bell,A.StylingTheothertoDefinetheSelf:AStudyinNew

ZealandIdentityMaking[J].JournalofSociolinguis2tics,1999(3,4).

与性别,我们不妨引申来指导语言与各种社会身份关系的理解。他借用莎士比亚笔下的三种铸就伟人的方式来解释性别身份形成的三种理论:有些人天生就是伟人,有些人通过奋斗成就了伟绩,也有的人被推进伟人行列。首先,有人试图从生理特征、基因、神经学等角度解释性别特征和性别身份,但其科学性受到质疑(Bing&Bergvall

1996);成就说即实践社区理论,指人通过语言行

Bergvall,V.TowardAComprehensiveTheoryofLanguage

andGender[J].LanguageinSociety,1999(28).Bernstein,B.ElaboratedandRestrictedCodes:TheirSocial

OriginsandSomeConsequences[J].AmericanAnthro2pologist,1964(66).

为学习和构建性别身份;第三种理论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角度,研究思想意识自上而下的形成过程,尤其通过媒体等机构话语,潜移默化地控制人的思想。因此,要了解身份的形成和意义,既要从微观观察具体话语行为,考察个体如何评价和建构身份,又要宏观把握社会行为的趋同与分化,更要明察弥散在话语和社会方方面面的思想意识,弄清这些思想意识如何从精英人士中产生以及如何推广。

Bernstein,B.Pedagogy,SymbolicControlandIdentity:The2

ory,Research,Critique[M].London:TaylorandFran2

cis,1996.

Bernstein,B.Class,Codes,andControl[M].London:

Routledge&KeganPaul,1971.

Bing,J.M.&V.L.Bergvall.TheQuestionofQuestions:

BeyondBinaryThinking[A].(eds.).

InV.Bergvall.

etal

RethinkingLanguageandGenderResearch:

TheoryandPractice[C].London:Longman,1996.

Bourdieu,P.TheEconomicsofLinguisticExchange[J].So2

4 结束语

现代社会商品经济导致分化、异化,全球化经济带来多元文化,社会身份处在分化、多元化进程中;然而身份认同却呼唤同一,认同与分化是一对永远的矛盾,并折射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主体通过

cialScienceInformation,1977(16).

Boxer,D.&Cortes2Conde,F.FromBondingtoBiting:

ConversationalJokingandIdentityDisplay[J].JournalofPragmatics,1997(3).

Brend,R.Male2FemaleIntonationPatternsIAmericanEng2

106

语言与身份构建相关文献回顾

20xx年        谷小娟 李 艺 语言与身份构建:相关文献回顾       第6期

lish[A].

InB.ThorneandN.Henley(eds.).Lan2

legePress,1989.

Eckert,P.LinguisticVariationasSocialPractice:theLin2

guisticConstructionofIdentityinBeltenHigh[M].

guageandSex:DifferenceandDominance[C].Row2

ley,MA:NewburyHouse,1975.

Brown,P.Gender,Politeness,andConfrontationinTeneja2

pa[A].

InD.Tannen(ed.).GenderandConversa2

tionalInteraction[C].NewYork/Oxford:OxfordUni2

Massachusetts:BlackwellPublishers,2000.

Eckert,P.andS.McConnell2Ginet.CommunitiesofPrac2

tice:WhereLanguage,Gender,andPowerAllLive[A].InJ.Coates.

(ed.).LanguageandGender:A

Reader[C].Oxford:Blackwell,1998.

versityPress,1993.

Bucholtz,M.Whybenormal?:LanguageandIdentityPrac2

ticesinaCommunityofNerdGirls[J].LanguageinSo2ciety,1999(2).

Fasold,R.W.SociolinguisticsofLanguage[M].Oxford:

BasilBlackwell,1990.

Fasulo,A.andZucchermaglio,C.MySelvesandI:Identity

MarkersinWorkMeetingTalk[J].JournalofPragma2tics,2002(34).

Bucholtz,M.TheorizingIdentityinLanguageandSexuality

Research[J].LanguageinSociety,2004(4).

Butler,J.GenderTrouble:FeminismandSubversionofIden2

tity[M].London:Routledge,1990.

Ferrer,R.C.&Sankoff,D.IasthePrimaryDeter2

mofLanguage[J].JournalofCameron,D.(ed.).Introduction.WhyisLanguageA

Feministissue?[A]TheFeministCritiqueofLanguage[C].London:Routledge,1990.Cameron,D.

[A].

PerformingGenderIdentity:YoungMen(ed.).L:TalkandtheConstructionofHeterInJ,Coats.

Reader[C]..

FishP.IWorkWomenDo[A].InB.

.Kramarae,andN.Henley.buryHouse,1983.

Gee,J.P.,Allen,Anna2Ruth.&Clinton,K.Language,

Class,andIdentity:TeenagersFashioningThemselvesThroughLanguage[J].2001(2).

Giddens,A.ModernityandSelf2identity:SelfandSocietyin

thelateModernAge[M].Cambridge:PolityPress(in

LinguisticsandEducation,

(eds.).Lan2

GenderandSociety[C].Rowley,MA:New2

Cameron,R.[JLanguageinSocie2

ty,2005(1).

Cashman,H.R.IdentitiesatPlay:LanguagePreferenceand

GroupMembershipinBilingualTalkinInteraction[J].JournalofPragmatics,2004(37).

Cheshire,J.LinguisticVariationandSocialFunction[A].

InS.1982.Coupland,N.

&Nussbaum,J.

F.DiscourseandLifespan

Identity[M].NewburryPark/London/NewDelhi:In2

associationwithBasilBlackwell),1991.

Giles,H.&Johnson,P.EthnolinguisticIdentityTheory:a

SocialPsychologicalApproachtoLanguageMaintenance[J].

InternationalJournalofTheSociologyofLan2guage,1987(68).

Romaine(ed.).

SociolinguisticVariationin

SpeechCommunities[C].London:EdwardArnold,

Giles,H.andP.Marsh.PerceivedMasculinityandAccen2

tedSpeech[J].LanguageSciences,1979(1).Giles,H.,Taylor,D.M.andBourhis,R.Y.Towardsa

TheoryofInterpersonalAccommodationThroughLan2guage:SomeCanadianData[J].LanguageinSociety,1973(2).

Goffman,E.InteractionRitual:EssaysonFace2to2faceBe2

havior[M].GardenCity,NY:Doubleday,1967.

ternationalEducationalandProfessionalPublisher,1993.

Coupland,N.,Coupland,J.&Giles,H.TellingAgein

LaterLife:IdentityandFaceImplications[J].Text,1989(2).

Dabbs,J.M.Jr.SimilarityofGesturesandInterpersonalIn2

fluence[A].Proceedingofthe77theAnnualConventionofthe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C].1969.

Gumperz,J.Introduction[A].InJ.GumperzandD.

Eckert,P.&McConnell2Ginet,S.ThinkPracticallyandHymes(eds.).DirectionsinSociolinguistics[C].NewYork:Holt,Rinehart&Winston,1972.

Gumperz,J.J.(ed.).LanguageandSocialIdentity[M].

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2.Hamilton,H.

E.

Intratextuality,

Intertextuality,andthe

ConstructionofIdentityasPatientinAlzheimer’s

LookLocally:LanguageandGenderasCommunity2basedPractice[J].AnnualReviewofAnthropology,1992(21).

Eckert,P.JocksandBurnouts:SocialCategoriesandIdenti2

tyintheHighSchool[M].NewYork:TeachersCol2

107

语言与身份构建相关文献回顾

20xx年        谷小娟 李 艺 语言与身份构建:相关文献回顾       第6期

Disease[J].Text,1996(1).

Hildebrandt,N.andGiles,H.TheJapaneseasSubordinate

Group:EthnolinguisticIdentityTheoryinaForeignLan2guageContext[J].AnthropologicalLinguistics,1983(4).

Hymes,D.TheEthnographyofSpeakingj.

andW.

Sturtevant[A].

InT.Gladwin,

(eds.).Anthropologyand

(3).

Miller,J.M.LanguageUse,Identity,andSocialInterac2

tion:MigrantStudentsinAustralia[J].ResearchonLanguageandSocialInteraction,2000(1).

Ochs,E.Indexinggender[A].InA.Duranti&C.Good2

win(eds.).RethinkingContext:LanguageasanInter2activePhenomenon[C].Cambridge/NewYork:Cam2

HumanBehavior[C].Washington,D.C.:Anthropo2bridgeUniversityPress,1992.

Rickford,JTheNeedforNewApproachestoSocialClassA2

nalysisinSociolinguistics[J].LanguageandCommu2nication,1986(3).

logicalSocietyofWashington,1962.

Hymes,D.ModelsoftheInteractionofLanguageandSocial

Life[A].InJ.GumperzandD.Hymes(eds.).Di2rectionsinSociolinguistics:TheEthnographyofCommu2nication[C].NewYork:Holt,Rinehart&Winston,

Sachs,J.CuestotheIdentificationofStoriesbyChildren

[A].InB.ThorneandN.Henley(eds.).LanguageandSex:DifferenceandDom[C].Rowley,MA:

1972.

Jones,R.H.MarketingtheDamagedSself:theConstruction

ofIdentityinAdvertisementsDirectedTowardsPeoplewithHIV/AIDS[J].JournalofSociolinguistics,1997(3).

Kramarae,C.Gender:HowSheSpeaks[A].

InE.Ryan&H.Giles(eds.).ALVariation:SocialC].London:

NewburyHouse,1975.

2SociolinguisticCon2

ofI].LanguageinSociety,1996.

A.Q.TransitionsThroughtheStudentCareer[A].

InN.Coupland&J.F.Nussbaum(eds.).DiscourseandLifespanIdentity[C].NewburryPark/London/

EdwardAKress,G.,Jewitt,C.C.Knowledge,Identi2

ty,Pedagogy:PedagogicDiscourseandtheRepresenta2tionalEnvironmentsofEducationinLateModernity[J].LinguisticsandEducation,2000(1).

Labov,W.TheSocialStratificationofEnglishinNewYork

City[M].Washington,DC:CenterforAppliedLin2

NewDelhi:InternationalEducationalandProfessionalPublisher,1993.

Tabouret2Keller,A.LanguageandIdentity[A].

Coulmas.

(ed.).

[C].Oxford:BlackwellPublishers,1997.

Tong,Y.2Y.,Hong,Y.2Y.,Lee,S.2L.&Chiu,C.2

Y.Languageuseasacarrierofsocialidentity[J].In2ternationalJournalofInterculturalRelationship,1999

InF,

TheHandbookofSociolinguistics

guistics,1966.

Labov,W.SociolinguisticPatterns[M].Oxford:Blackwell,

1972.

Lai,M.2L.LanguageAttitudesoftheFirstPostColonial

GenerationinHongKongSecondarySchools[J].Lan2guageinSociety,2005(3).

(2).

Trudgill,P.J.TheSocialDifferentiationofEnglishinNor2

wich[M].

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1974.

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Pragmatics[M].London/

NewYork:ArnoldPublishers,1999.

West,C.andD.Zimmerman.Smallinsults:AStudyofIn2

terruptionsinCross2sexConversationsbetweenUnac2quaintedpersons[A].

InB.

Thorne,C.

Kramarae,

andN.Henley.(eds.).Language,GenderandSociety[C].Rowley,MA:NewburyHouse,1983.

Zhang,Q.AChineseyuppieinBeijing:PhonologicalVaria2

tionandConstructionofaNewProfessionalIdentity[J].LanguageinSociety,2005(3).

Lakoff,R.LanguageandWomen’sPlace[J].Language

andSociety,1973(2).

Lakoff,R.Languageandwomen’splace[M].NewYork:

HarperandRow,1975.

LePage,RB.andTabouret2Keller,A.ActsofIdentity:Cre2

ole2basedApproachestoEthnicityandLanguage[M].

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5.

McCabe,S.&Stokoe,E.H.PlaceandIdentityinTour2

ists’Accounts[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4

收稿日期:2006-06-19【责任编辑 李洪儒】

108

更多相关推荐:
大众传媒的性别意识话语建构

大众传媒的性别意识话语建构作者刘坚彭程光明日报20xx年01月10日06版性别意识话语具有重要的建构功能一方面它建构以性别意识为对象的内容话语另一方面它建构以性别意识为主体的话语内容因此性别意识话语建构既是传播...

话语建构与意义争夺——香港双非婴儿事件话语分析

话语建构与意义争夺香港双非婴儿事件话语分析一选题的来源香港回归以来内地与香港开始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全方位交流内地对香港的扶持与带动作用愈加明显与香港社会各阶层的交流融合也愈发深入但是两地的摩擦矛盾却日渐频繁双...

试论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话语建构的语用原则

试论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话语建构的语用原则一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语用原则之合作原则2一数量准则2二质量准则4二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原则5一作为倾听者的谈话类主持人5二作为话语把控者的综艺类主持人81一合作原...

党的执政话语建构及其变迁

党的执政话语建构及其变迁作者唐爱军来源学习时报字数2853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执政话语实现了从革命话语到建设话语的历史性转型提升了自身的解释力和吸引力并且以建设为核心的执政话语内部也存在着变迁不断实现从基于发展实...

党的执政话语建构及其变迁

首页gt文库gt专家专栏gt政治gt正文党的执政话语建构及其变迁20xx01191257学习时报唐爱军字号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执政话语实现了从革命话语到建设话语的历史性转型提升了自身的解释力和吸引力并且以建设为核...

文化身份与中国文学批评话语的建构

文化身份与中国文学批评话语的建构在当今这个全球化的语境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受到日益强有力的挑战结果导致其领域的愈益狭窄甚至萎缩这无疑已经在我们的一些从事人文科学研究的学者中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其实这不仅仅是中国学界的...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的国家形象话语建构研究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的国家形象话语建构研究刘立华谢静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北京10029摘要本文以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从话语分析视角探讨近10年来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的国家形象建构过程通过对国内外主流媒体相关报...

第五讲 话语的性别建构

第五章话语的性别建构引子案例分析白蛇传叙述的历史演变1明代被冯梦龙编入警世通言名为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为了警世2清朝陈遇乾义妖传四卷五十三回续集二卷十六回这时的青白二蛇开始成为义妖3赵清阁改编白蛇传主题由拥护或屈...

以建构性学习理论指导幼儿语言学习的认知与实践

五大领域以建构性学习理论指导幼儿语言学习的认识与实践幼儿期是人一生中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彭菲尔德Penfield博士从大脑生理学的角度对语言学习的关键期作出了解释在大脑神经组织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关键期在关键期之前大脑...

在话语交际活动中实现言语意义的建构

在话语交际活动中实现言语意义的建构丹凤小学王璐课堂话语是任何学科的课堂上所发生的谈话师生通过话语交流信息达到某种交流目的语言是信息交流的一种手段就像在数学课上语言担负的任务就是保证学生学会数学知识在英语课堂中师...

文化话语权博弈视域中的国家文化形象建构

文化话语权博弈视域中的国家文化形象建构作者陈永斌光明日报20xx年01月02日06版文化话语权是国家文化主权的重要体现在日益严峻的意识形态渗透与产业竞争过程中国家文化形象建构对于我国的文化发展政治交流和其他领域...

夏静:对待立义与中国文论话语形态的建构

夏静对待立义与中国文论话语形态的建构夏静20xx0322193200来源文学评论京20xx年6期英文标题BinaryOppositionandtheDiscourseofChineseLiteraryTheor...

话语建构(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