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感悟珍珠港》导学案

时间:2024.5.8

15 感悟珍珠港

冀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感悟珍珠港导学案

冀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感悟珍珠港导学案

冀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感悟珍珠港导学案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导学案

1新闻两则 (第一课时)

授课总时数:1 授课日期:2011 年 8 月 24日 主备人:张金秀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课出现的生字新词。

2、了解关于新闻的知识,掌握阅读新闻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3、 把握新闻的要素,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遗词造句上体会精炼准确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把握新闻的要素,了解新闻特点。

2、难点:体会作者语言的准确精炼。

三、知识梳理

新闻知识

(1)新闻的定义: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 (3)、新闻的基本要求: 让事实说话

(4)新闻的三个特点

A、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

B、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

C、、语言简明扼要。(准确性)

(5)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A、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

B、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第1段或第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

C、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D、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E、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6)新闻的结构:?倒金字塔?式。

(7)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

四、学法指导

1、自读课文1至2遍,划出生字、生词,然后查、写、记生字词在预习笔记本上。

2、了解写作背景,大声诵读课文,要求读得投入,读出感情,可一人读,也可合作;可以坐着,也可以站着。

3、反复阅读、讨论,把握新闻特点。

五、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标流程(1分钟)

1、掌握本课出现的生字新词。

2、了解关于新闻的知识,掌握阅读新闻的方法。

3、把握新闻的要素,新闻的特点,体会精炼准确的语言。

流程:课前随堂设计

(二)自学讨论释疑(8分钟)

1.自学指导

(1)默读课文,迅速筛选出与时间、地点、事件、人物有关的信息。

(2)根据学习资料(新闻有关知识),找出本则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体会文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教师设问

(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2)这三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起的?有哪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个整体?

(3)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4)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简要的议论,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两个方面的原因(此种情况......都很泄气),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

3.小组讨论

(学生针对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三)练习实践互帮(8分钟)

通过揣摩语言,把握新闻语言准确、精练的特点。

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3.a.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b.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a、b两句,哪一句表达效果好?)

可以另找一些语例,品味新闻语言准确、精练,鲜明生动的特点。

(四)展示汇报梳理(15分钟)

1.学生展示汇报

小组交流自学讨论的内容,围绕主要学习目标,共性问题的进行解答,做到生生互动,答疑、评价。教师点拨。

2、学生把本节课涉及到的新闻知识整理在笔记本上,梳理本则新闻的六要素。

(五)达标检测评价(8分钟)

1、给下列加划线字注音。

锐不可当( ) 歼灭( ) 阻遏( ) 溃退( ) 高屋建瓴( ) 气势磅礴( )( ) 回肠荡气

2、从括号内选出的词语填在文段中的横线上。

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 (消灭 歼灭)及 (击溃击败 击退)一切抵抗菌素之敌, (占领 占据 拿下)扬中、镇压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 (把握攻下 控制)。我军前锋,业已 (控制 锋锁 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3、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新闻的主要内容。

新华社北京10月7日电 今日凌晨4时33分,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完成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后,?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安全返回。

(组内互查互评, 教师抽查。)

1新闻两则 (第二课时)

授课总时数:1 授课日期:2011 年 8 月 25日 主备人:张金秀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课出现的生字新词。

2、了解关于新闻的知识,掌握阅读新闻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3、把握新闻的要素,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遗词造句上体会精炼准确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训练概括新闻标题的能力。

2、难点:引导学生对战争有自己的认识和评价。

三、学法指导

1、自读课文1至2遍,划出生字、生词,然后查、写、记生字词在预习笔记本上。

2、了解写作背景,大声诵读课文,要求读得投入,读出感情,可一人读,也可合作;可以坐着,也可以站着。

3、自学讨论,了解本则新闻的内容,找出新闻各要素。

四、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标流程(1分钟)

1、掌握本课出现的生字新词。

2、进一步了解关于新闻的知识,掌握阅读新闻的方法。

3、进一步把握新闻的要素,新闻的特点。

流程:课前随堂设计

(二)自学讨论释疑(8分钟)

1.自学指导

(1)学生快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鄂()豫()绥()靖()阻遏()锐不可当()荻()港 溃()退要塞()二十八宿()管辖()

(2)在文中圈出新闻的六要素

(3)仿照学习上则新闻的方法,找出本则新闻的导语和主体。

2.教师设问;

(1)文章可分为哪几个部分?试概括出个层大意。

(2).本文题目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文章而是们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还概述

了一年多来南线解放军的战绩?

3.小组讨论

(学生针对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三)练习实践互帮(8分钟)

阅读下列对话,用一句话概括对话的主要意思。

20xx年5月24日,美国总统布什在莫斯科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会谈。在两国总统的答记者问中,布什总统说:?武器已不再互相瞄准。?

普京总统说:?任何手拿武器,哪怕是拿猎枪的都知道,让它退出弹药,远离人群,是最安全的。?

(四)展示汇报梳理(15分钟)

1.学生展示汇报:重点展示自学讨论环节中的本则新闻的六要素和教师设问部分的问题。

2.学生归纳小结,整理本课生字词,新闻六要素和重点讨论题。

(五)达标检测评价(8分钟)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节选)

从此,河南全境,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阌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已全部为我解放(编者注:河南全省共有一百一十一座城市,我已占一0一座,敌仅余十座)。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实行英勇的进军以来,一年多时间内,除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以外,最大的成绩,就是在大别山..

区(鄂豫区)、皖西区、豫西区、陕南区、桐柏区、江汉区、江淮区(即皖东一带)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并极大地扩大了豫皖苏军区老根据地。除江淮军区属.

于苏北军区管辖外,其余各军区,统属于中原军区管辖。豫皖苏区、豫西区、陕南区、桐柏区现已联成一片,没有敌人的阻隔。这四个军区并已和华北联成一片。我武装力量,除补上野战军和地方军一年多激烈战争的消耗以外,还增加了大约二十万左右,今后当有更大的发展。白崇禧经常说:?不怕共 产 党凶,只怕共 产 党生根。?他是怕对了。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在我强大的野战报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各个孤立据点内的敌人,如像开土封、南阳等处,不得不被迫弃城逃窜。

1)、用最简练的文字概括这段话的内容。

2)、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加点的?歼灭?一词能否换为?打挎??

(2)文中加点的?恢复?和?建立?两词顺序能否颠倒?

3)、文中引用白崇禧的话有什么作用?

4)、体会文中画线部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仿写一组句子。

(组内互查互评, 教师抽查。)

2 芦花荡 (第一课时)

授课总时数:1 授课日期:2011 年 8 月 26日 主备人:张金秀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课出现的生字新词。

过程与方法:

2、复述课文,把握小说情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感悟到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英雄人民。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通过复述课文,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难点:感悟到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英雄人民。

三、知识梳理

文学常识

1、 作者介绍。孙犁,原名孙树勋,19xx年4月6日出生。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其作品笔调明丽流畅,风格秀雅隽永,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被文艺界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起》,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这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其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白洋淀纪事》之一是《荷花淀》,之二是《芦花荡》)。作品收在《孙犁文集》里。

. 2、 写作背景:白洋淀位于冀中平原,共有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达四十多万亩,淀中水道纵横,共的三千余道。孙犁长期在白洋淀生活,收集了一批抗日故事,这位老英雄的故事即是其中之一。孙犁以白洋淀为背景,创作了一系列的优美故事,如《荷花淀》等。

四、学法指导

1. 反复诵读课文,复述课文,划出生字、生词,标出自然段序号,然后查、写、记生字词、小说三要素等有关常识在预习笔记本上。

2、了解写作背景,大声诵读课文,要求读得投入,读出感情,可一人读,也可合作;可以坐着,也可以站着。

1. 3、把学习文章的感受和体会写在预习笔记上,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五、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标流程(1分钟)

1、掌握本课出现的生字新词。

2、通过复述课文,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3、感悟到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英雄人民。

流程:课前随堂设计

(二)自学讨论释疑(8分钟)

1.自学指导

(1)快速默读课文,理清记叙要素,复述故事情节,把握课文内容。

(2)复述故事情节。(注意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的把握。)互相点评,注意复述中的问题。

2.教师设问

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3.小组讨论

(学生针对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三)练习实践互帮(8分钟)

1、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

2、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四)展示汇报梳理(15分钟)

1.学生展示汇报

小组交流展示讨论自学的内容,重点展示复述故事情节和学生对小说主人公的理解。

2.学生归纳小结,整理本课文学常识要点,练习实践帮中涉及的重点问题,要把答案写在本上。

(五)达标检测评价(8分钟)

1 . 给加粗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疟( )子 寒jìn( ) 蹿了一蹿( ) 吆喝( ) zè( )歪 飒( )飒 阴惨( ) 提防( )

2、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你还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组内互查互评, 教师抽查。)

2 芦花荡 (第二课时)

授课总时数:1 授课日期:2011 年 8 月 29日 主备人:张金秀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过程与方法

2、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感悟到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英雄人民。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

(1)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2、难点:感悟到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英雄人民。

三、学法指导反复诵读,复述内容,

小组合作,赏析人物,感受作品的美;把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其他同学交流,进一步理解、分析,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表达对文本的理解,全班交流,展示自我风采。

四、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标流程(1分钟)

学生读一读课前板书的上述学习目标。

流程:课前随堂设计

(二)自学讨论释疑(8分钟)

1.自学指导

(1)自由读文,用?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表现在 ?的句式说话。

(2)说一说,景物描写通常有哪些作用?

2.教师设问

划出自己喜欢的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其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提示:景物描写从两

方面着手,一是体会优美语句,二是指出其作用。)

3.小组讨论

(学生针对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三)练习实践互帮(8分钟)

1、如果你是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行为,你会怎么想?

2、任选一句景物描写句谈审美感受。

(四)展示汇报梳理(15分钟)

1.学生展示汇报:小组交流自学的内容,围绕主要学习目标共性问题的进行解答,做到

生生互动,答疑、评价。指导学生重点展示汇报对小说人物性格的分析和本文写景的作用。

2.学生归纳小结,整理自学讨论中的重点问题及联系互练帮中的问题。

(五)达标检测评价(8分钟)

1.《芦花荡》的体裁是小说,小说的三要素是环境、情节、人物。其中前两者是为塑造

人物服务的。本文描写的芦花荡环境的主要特点是 。文中许多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是与表现人物的 等性格相一致的。

2.本文概括介绍老头子的文字是第 段至第 段,分别介绍了老头子

的 、 、 及 ,具有传奇色彩。

3.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是 和 ,其中 者更具有传奇色彩。

4.本文表现老头子的性格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组内互查互评, 教师抽查。)

3 蜡烛

授课总时数:1 授课日期:2011 年 8 月 30日 主备人:张金秀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生字新词,把握记叙的六要素,理解蜡烛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2、品味语言,感悟文章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激发学生爱的情感。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了解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难点:理解蜡烛的特殊意义。

三、知识点梳理

背景资料介绍:本文写于第二次大战后期,苏联红军从北往南对德国法西斯进行反攻,

帮助被德国占领的欧洲各国人民进行民族解放。本文写的就是苏联红军帮助南斯拉夫人民解放首都贝尔格莱德是发生的一个故事。

作者介绍: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xx年开始写作。19xx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xx年加入共 产 党。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作品有剧本《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集《友与敌》。这些作品均获斯大林奖金。19xx年10月访问中国。19xx年出版《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1959至19xx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描写从战争初期苏联红军在西部边境的溃败,19xx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到19xx年夏天解放白俄罗斯战役的胜

利,具有广阔的历史画面和生动的战时生活的细节描写,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和性格变化比较少。三部曲获19xx年度列宁奖金。

题材介绍:通讯是记叙文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样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通讯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善于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通讯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情、议论,以使人物更加鲜明,事件更加生动。

四、学法指导

1、自读课文1至2遍,划出生字、生词,然后查、写、记生字词在预习笔记本上。

2、了解写作背景,大声诵读课文,要求读得投入,读出感情,可一人读,也可合作;可以坐着,也可以站着。

3、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感情,讨论交流,解决疑难,展示汇报。

五、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标流程(1分钟)

教师板书三维目标,学生齐读。

流程:课前随堂设计

(二)自学讨论释疑(8分钟)

1.自学指导

(1)默读课文、复述课文(记叙六要素完整)

(2)这篇文章非常感人,找出文中最感动你的地方,分析使你感动的原因。

2.教师设问

老妇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3.小组讨论

(学生针对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三)练习实践互帮(8分钟)

1、烛光的特殊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2、说说文章表现了什么主题?

(四)展示汇报梳理(15分钟)

1.学生展示汇报:重点展示学生对老妇人的形象理解以及对蜡烛意义的认识。

2.学生归纳小结本文中心,整理课堂重难点问题,记录答案要点。

(五)达标检测评价(8分钟)

文中老妇人始终没有说话,她的内心世界是通过动作来表现的,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精读文章倒数第四、五两段,展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的心理,回答问题:

1、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么想的?

2、老妇人为什么对他们深深一鞠躬,她心里是怎么想的?

(组内互查互评, 教师抽查。)

4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授课总时数:1 授课日期:20xx年 8 月 31 日 主备人:张金秀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体味雨果胸怀的博大和品格的高尚。

2、体会这封信精彩的反语特色。

过程与方法:

3、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 体味雨果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品格。

2.难点:学习文章讽刺的语言风格(反语),体会其作用

三、知识梳理

1.反语:用正面话来表达反面意思,或用反面话来表达正面意思的手法叫反语或正话反说。

2.反语一般有两类:

①表示讽刺的反语。它在敌对性论战中用得较为普遍,多对敌人或不良风气、现象时运用,特别用在批判揭露方面,具有辛辣讽刺、幽默有趣的效果,使文章富有战斗性和嘲讽性。

②表亲昵、幽默的反语。它一般用于日常生活中,对待同盟者和自己亲近的人运用。还有用反语表示亲昵色彩,一般是用消极性词语来表现美好的感情。如,用?死丫头?、?淘气包?来称呼自己的子女,都是一种反语的昵称。写作中运用这种手法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四、学法指导

1. 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划出生字、生词并积累下来。

2. 朗读体味,借声传情,揣摩讨论,理解文意。

3、研读讨论,体会文章感情,组内交流,全班展示。

五、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标流程(1分钟)

1、情感诵读,体味雨果胸怀的博大和品格的高尚。

2、语言品读,体会这封信精彩的反语特色。

3、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流程:课前随堂设计

(二)自学讨论释疑(8分钟)

1.自学指导

速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教师设问

(1)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

(2)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一个外国人这样说,表现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3.小组讨论

(学生针对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三)练习实践互帮(8分钟)

1、雨果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找出文中评价圆明园的语句。盛赞的词语。

2、文中的?两个强盗?指谁?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

3、文中的两个强盗都作了哪些事情?请你概括举出。

(四)展示汇报梳理(15分钟)

1.学生展示汇报:重点汇报小组对本文语言特色的分析理解以及对文章情感态度的把握。做到生生互动,答疑、评价。教师点拨。

2.学生谈收获,整理课堂讨论练习的重点问题,写出答案在笔记本上。

(五)达标检测评价(8分钟)

1、作者说?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这句话对表达文章中心有何作用?

2、请你说说结尾两句话有什么含义?

(组内互查互评, 教师抽查。)

5亲爱的爸爸妈妈

授课总时数:1 授课日期:20xx年 9 月 1 日 主备人:张金秀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课出现的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2、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写的中心事件。体悟本文饱含深情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3、领会文章主题,体会议论和描写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珍视今天的幸福生活,提高警惕,防止悲剧重演。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领会文章主题,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2、难点: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三、学法指导

1、自读课文1至2遍,划出生字、生词,然后查、写、记生字词在预习笔记本上。

2、了解写作背景,反复朗读,体悟内涵,自主探究,理解文意。

四、知识梳理:

本文作者是聂华苓,19xx年初冬时节作者受邀参加在南斯拉夫举行的一次世界范围内的文学讨论大会。大会期间的10月21日,作家们在克拉库耶伐次参加了南斯拉夫人民为悼念被纳粹残害的300个孩子而举行的悼念活动,有感而作。

五、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标流程(1分钟)

教师请学生读读课前写在黑板一角的上述教学目标。

流程:课前随堂设计

(二)自学讨论释疑(8分钟)

1.自学指导

(1)借助工具书,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肃穆( ) 荒谬( ) 屹( )立 蜿蜒( )

恍惚( ) 憧憬( ) 悼( )念

(2)朗读课文,从课文各部分中分别摘录一句你最受感动的句子,抄写在下面,选择其中一句,说一说为什么。

2.教师设问

本文所写的中心事件是什么?用简洁的语言加心概括。各组间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完成的好。

3.小组讨论(学生针对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三)练习实践互帮(8分钟)

根据提示和要求,体会下列句子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这段话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联系下文,这段话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就那样年年不间断地表达他们的历史感:没有仇恨,没有愤怒;只有悲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两个?没有?与三个?只有?,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写有什么含义?)

3、老人眼神木然,仿佛眼前的景物已不存在,他们又回到半个世纪前的世界中去了。(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人物的方法??老人?的眼神为什么?木然??联系上下文,这句话表达了?老人?此时怎样的心情?)

(四)展示汇报梳理(15分钟)

1.学生展示汇报:重点展示学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认识,谈自己感动之处。

2.学生归纳学习要点,整理课堂中教师设问和练习互帮中的重点问题,写出答案。

(五)达标检测评价(8分钟)

1、课题?亲爱的爸爸妈妈?有什么深刻含义。

2、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这句话中,两组加点的词是否矛盾?为什么?

3、 读了本文之后,请你用一句话来谈一谈你对战争的感悟或思考。请你将同学们精彩的论句摘抄在下面。

(组内互查互评, 教师抽查。)

6.阿长与《<山海经>》(第一课时)

授课总时数:1课时 授课日期:20xx年9月 日 主备人:李英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读课文,掌握文章字词。

过程与方法

2、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3、学会从日常小事中体会熟悉的人的美好品质,发现平凡人身上的闪光点。

二、学习重难点

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写法。

三、知识梳理

(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骇 疮疤 掳 诘问 孀 惧惮 玑 霹雳 震悚 懿 僧恶 颈 灸 矩

(二)词语积累

悚 掳 疮疤 诘问 惧惮 郑重 渴慕 霹雳 惶急 磨难 烦琐 空前 面如土色 深不可测 疏懒 粗拙

(三)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第一次使用?鲁迅?笔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2.背景:19xx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受守旧势力的排挤在那种境况下,作者不愿意想到目前,只能借回忆少年生活写点文章聊以自慰于是写出了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共十篇文章),本文是其中第二篇:回忆自己童年时期与家里女工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写于北京寓所发表于19xx年3月25日《莽原》半月刊上。

(四)关于《山海经》

《山海经》共十八卷,战国至西汉初年的作品内容主要是我国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还保存了不少上古时代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鲁迅称之为?古之巫书?。

(五)文章主旨和结构

1、主旨:作者通过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刻画出了一个真实、生动、鲜活的普通劳动妇女——长妈妈的形象她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有许多繁文缛节,但为人诚恳、热情、乐于助人,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通过写阿长寻购、赠送给?我?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

2、结构:第一部分(第1~2段),介绍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的外形特点。第二部分(第3~17段),作者?讨厌?长妈妈的事例。第三部分(第18~29段),长妈妈为作者寻购《山海经》,作者非常感激她。第四部分(第30~31段),表现了鲁迅对长妈妈的怀念、内疚、祝愿之情。

四、学法指导

1、用查字典的方法解决字词问题。

2、用预习笔记的方法对课文结构和主旨及描写长妈妈的事件进行归纳。

五、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标流程(1分钟)

课前板书目标,学生齐读目标。

(二)自学讨论释疑(8分钟)

1.自学指导

1)自读课文,用红笔圈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准备与同学交流。

2)自读课文,独立思考?教师设问?中的问题,并在书上用铅笔勾划相关内容。

2.教师设问

按照总——分——总的思路给课文划分结构。

3.小组讨论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12

(三)练习实践互帮(8分钟)

1)本文围绕长妈妈重点写了哪些事情?为什么有的详写,有的略写呢?

2)童年鲁迅对长妈妈的感情是怎么样的呢?这种感情有怎么样的变化呢?

(四) 展示汇报梳理(15分钟)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五) 达标检测评价(8分钟)

1)给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

) ( ) ( ) 惧惮( ) 霹雳( ) 震悚( )孤孀( )惶急( )絮说( )渴慕( )脐( )骇( )玑( )掳( )懿( )

2)口头解释下列词语。

惊骇: 震悚: 诘问: 掳去: 惶急: 疮疤: 粗拙: 玑: 懿:

3)描述你身边的一个平凡人,至少使用两种人物描写方法。

6.阿长与《<山海经>》(第二课时)

授课总时数:1课时 授课日期:20xx年9月 日 主备人:李英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2、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3、学会从日常小事中体会熟悉的人的美好品质,发现平凡人身上的闪光点。

二、学习重难点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三、知识梳理

13

先抑后扬,真实写人

先抑后扬,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先抑后扬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如小思《蝉》先写蝉鸣烦人以及蝉的弱小,后写蝉的生命虽短暂非常有意义,使作者敬佩。

文章通过先抑后扬、前后呼应的写法,为读者充分展现出一个有点粗俗、迷信、守旧,但却善良、热心、忠厚、真诚的阿长形象

2.刻画人物的方法

1)写好肖像,以形传神 2)写好动作,形神兼备 3)描写语言,突出个性

4)写好心理,倾诉心声 5)扣住细节,入木三分 6)侧面描写,含蓄委婉

7)环境烘托,以景写人

四、学法指导

1、细读课文,边读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来理解先抑后扬的写法。

2、边读课文边勾划描写人物的语句,对应人物描写方法。

五、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标流程(1分钟)

课前板书目标,学生齐读目标。

(二)自学讨论释疑(8分钟)

1.自学指导:在书上用蓝笔勾划出描写长妈妈的语句,用红笔标写出人物描写方法。

2.教师设问:阿长是个怎样的人?

3.小组讨论: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你能结合课文分析一下吗?

(三)练习实践互帮(8分钟)

1)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表现了?我?什么心理?

2)阿长把《山海经》买回时,?我?有什么反应?体现了怎样的心情?

3)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四)展示汇报梳理(15分钟)

1.阿长是一个不幸而又渴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2.人物刻画方法:1)写好肖像,以形传神 2)写好动作,形神兼备 3)描写语言,突出个性4)写好心理,倾诉心声 5)扣住细节,入木三分 6)侧面描写,含蓄委婉7)环境烘托,以景写人

(五) 达标检测评价(8分钟)

你身边一定也有像阿长这样虽然普通但能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用200字左右写下来,注意适当运用人物描写方式,最好同时用到先抑后扬的写法。

7.背影(第一课时)

授课总时数:1课时 授课日期:20xx年9月 日 主备人:李英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阅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14

2、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3、抓住作者心理变化,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4、感受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 联系自身,净化灵魂。

二、学习重难点

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三、知识梳理

1、走近朱自清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散文家、诗人、学者。代表作品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诗集《雪潮》《踪迹》等,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2、写作背景:《背影》是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写的,它描写了在祖母亡故回家奔丧之后与父亲在车站上别离时的情景,反映了北洋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作者凭着自己敏锐的洞察力,看透了时代和社会的沉疴,将哀伤和愤懑凝聚于笔端,淋漓尽致地勾勒出父亲的背影,描绘出自家光景惨淡的图画。在这幅图画中展示了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在中外反动派的残酷压榨下朝不保夕的苦况,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处在社会下层的小私有者日趋破产的真实生活。作品通过这种描写父子之情的艺术闪光,照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照出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酷。

3、积累字词:交卸 奔丧 踌躇 妥贴 颓唐 晶莹 琐屑 举箸 差 簌簌 狼藉 惨淡 赋闲迂 蹒跚 拭

四、学法指导

1、初读课文,划出疑难字词,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解弄懂;

2、熟读课文,理清线索;分析结构,把握中心,体会父子情。

五、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标流程(1分钟)

课前板书目标,学生齐读目标。

(二)自学讨论释疑(8分钟)

1.自学指导

1)大声朗读课文两遍,充分预习

①边读边给生字、生词作记号,给段落标上序号。

②用符号标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

③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人物、结构、所写的事情等。

2)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讨论,答疑解惑。

2.教师设问

划出四次写背影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3.小组讨论

本文用什么把全文的故事情节连接起来并且贯串起来?(本文线索)

(三)练习实践互帮(8分钟)

3、作者几次流泪,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答。

⑴不禁籁籁地流下眼泪:

⑵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⑶在晶莹的泪光中:

(四)展示汇报梳理(15分钟)

15

1、见面背景:祖母死了 父亲失业(祸不单行,家境惨淡)

2、四次流泪:悲哀之泪(睹家境 想祖母 见父亲) 感动之泪(望父买橘) 惜别之泪(父子离别) 伤心之泪(再现背影 泪光莹莹)

3、四写背影:

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五)达标检测评价(8分钟)

1、根据所给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看到后,心里感到悲伤。 ( ) 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 )

感情聚积在心里得不到发泄。( ) 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

2、《背影》是一篇 (体裁)散文,全文以 为线索,主要叙述了 的一件事,通过这件事表达了 的深情。

3、?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感情也有所不同。请把感情写在横线上:

⑴开篇点题?背影?,是一种 _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⑵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出现?背影?是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 感情。 ⑶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望着父亲的?背影?是表达 的感情。

⑷在泪光中再次出现?背影?是表达 的感情。

4、用仿写的形式,写出品读课文后对亲情的感受。

示例:?父亲像一张弓,蓄一生之势要把孩子射出大山。?你也试着用几句形象化的语言来描写一下养育你的亲人。

7.背影(第二课时)

授课总时数:1课时 授课日期:20xx年9月 日 主备人:李英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本文有情有味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3、感受父爱的伟大,学会关爱父母。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难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特征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三、知识梳理

本文的写作特色

1.从平凡的生活中撷取意蕴丰富的素材。

2.抒情深沉而自然,把对父亲的感情渗透在叙述父亲形象的字里行间。

四、学法指导

16

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

五、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标流程(1分钟)

课前板书目标,学生齐读目标。

(二)自学讨论释疑(8分钟)

1.自学指导

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

2.教师设问

(1)本文不同于一般作品从正面着笔去描写人物肖像,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选取了对儿子来说再平常、再熟悉不过的?背影?为表现角度,为什么车站送行父亲的背影竟使儿子感动得流泪?

(2)作者善于在叙事和描写中抓住最能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语言或动作,用平易朴实的语言去表达人物的真情实感。文章中有很多处体现了这样的特色,请同学们以文中父亲所说的四句话为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3.小组讨论

学生先跳读课文,独立思考,后在组内交流、讨论、明确。

练习实践互帮(8分钟)

在横线上填出描写父亲穿戴和动作的词语,并深入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我看见他戴着__,穿着黑布__,__,__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__着上面,两脚再向上__;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__,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是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1)这里,作者为什么要仔细描写父亲的穿戴?

(2)文中表现父亲举动艰难的词语有哪些?

(3)?这是我看见它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留下来了。?这时,儿子的心中翻涌着那些思绪?说说你的理解,尽量用一个词概括。

(4)?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两句看似平淡的描写却蕴藏着父亲的深情,父亲为什么会感到轻松呢?

(5)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

(四)展示汇报梳理(15分钟)

(1)写父亲穿戴可展示父亲的境遇较为糟糕,呼应文章的开头;写穿戴可与父亲给我买紫皮大衣 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父爱子的感情,有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

(2)表现父亲举动艰难的词语有?蹒跚??慢慢探身??攀??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现出努力地样子?等。这些动作,体现了父亲的拳拳爱子之心。

(3)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儿子终于了解父亲爱心的过程。泪水中交织着感激、心疼、愧疚等思绪。

(4)为儿子做了一件事,感到欣慰和满足。

(五)达标检测评价(8分钟)

抓住特征描写自己的一位亲人 ,题目可写成《我的 》

8. 台阶

授课总时数:1课时 授课日期:20xx年9月 日 主备人:李英

17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识记生字生词;理解作者以台阶为线索材料的妙处。

2、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3、通过将意思相近的自然段合并的方法理清文章思路:通过揣摩父亲筑新台阶前后的细节描写,体会父亲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4、由文中的父亲,联想到自己的父亲,感悟天下父亲的可贵之处。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学习本文通过故事展示人物的写法,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

2.难点:学习围绕中心选材,有详有略的写法。

三、知识梳理

(一) 生字词

凹凼 硌 涎水 揩汗 嘎叽 筹划 黏性 撬开 尴尬 过瘾 唿嗒 熬住 憋住 门槛 烦躁 胯骨 烟瘾 晌午 头颅 庄稼茬

(二)、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小说集《台阶》,作者李森祥,衢州人。他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

2、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1)人物是小说第一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

(2)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有时前面还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这几部分组织在一起,形成完整的故事情节,用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中心思想。

(3)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重点是社会环境。

四、学法指导

1、通过用第三人称复述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2、读课文时圈点勾画出有关父亲的语句,揣摩父亲的心理,分析父亲的形象。

五、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标流程(1分钟)

课前板书目标,学生齐读目标。

(二)自学讨论释疑(8分钟)

1.自学指导

(1)初读课文,圈点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2)跳读课文,提炼关键语句(记叙文六要素),准备复述故事。

(3)思考?教师设问?中的问题,理解父亲的形象。

2.教师设问

根据以下问题复述课文。a.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b.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c.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3.小组讨论

请大家找出最让你感动的刻画父亲的语句,有感情的读一读,说说使你感动的原因? 为了让大家在表达时能够有章可循,老师为大家举一个例子。如:第五自然段中的?父亲洗脚?的片断,?他的脚板宽大……也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其中的?裂?, 18

?嵌?,?刷?及?一盆泥浆?,?一层沙?表现了父亲脚板的粗糙,进而体现父亲劳动的艰辛。脚如其人,从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个质朴敦厚的人。

请大家依据这种形式谈谈你对文中细节刻画的认识:

说片断位臵—— 读课文内容—— 扣字词分析—— 探内心世界——析人物形象

(三)练习实践互帮(8分钟)

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

(四)展示汇报梳理(15分钟)

1、我们可用三个词组来概括故事情节:叹台阶——造台阶——坐台阶

2、父亲的形象:

立下造屋目标,并为之付出长期艰辛的劳动——勤劳、顽强

建成新屋后的喜悦、局促、不自在——淳朴、善良、谦卑

建成新屋累垮身体,不服老——倔强

3、材料详写略写的依据: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五)达标检测评价(8分钟)

1、本文中统领全篇的句子是:

2、下列对本文主题理解中,对的打√,错的打×。

(1)通过父亲劳累半辈子终于造起高台阶的新屋的故事,赞美中国劳动人民吃苦耐劳、自立自强的精神。( )

(2)通过记叙父亲大半辈子的劳动、生活和追求,表达了对父亲愚公移山精神的赞美,也流露出对农村生产力低下、农民生活贫困的慨叹。( )

(3)通过父亲为实现毕生愿望而努力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农民思想闭塞落后,流露出对农村农村生产力低下、农民生活贫困的慨叹。( )

(4)通过记叙父亲大半生的劳动、生活和追求,表达了对父亲愚公移山精神的赞美,但也流露出对农民思想闭塞、狭隘的不满与批评。( )

3、父亲坐在绿阴里边吸烟边看人家高高的台阶,?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里对?雾?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4、父亲一生的追求是什么? 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9. 老王 (第一课时)

授课总时数:1 授课日期:2011 年9月 日 主备人:李英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过程与方法

2、整体把握课文,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体察人物思想感情。

3、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4、以善良体察善良,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

二、学习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关爱的思想感情,激发爱心;揣摩语言,深入领会语句的意味。

19

三、知识梳理

1、字音

肿胀 翳 干校 骷髅 滞笨) 攥着 缠 惶恐 荒僻 取缔 镶嵌 捉摸侮辱 愧怍

2、解词:伛 惶恐 荒僻 塌败 取缔 骷髅 滞笨 愧怍 凑合 攥住

3、文学常识

杨绛(jiàng)(1911——),现代女作家,文学翻译家。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19xx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xx年留学英法。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和《将饮茶》,译著有《堂〃吉诃德》。著名学者、作家,长篇小说《围城》的作者钱钟书先生的夫人。

四、学法指导

朗读法、引导法

五、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标流程(1分钟)

目标:学生齐读课前抄写在黑板左侧的目标:

流程:课上随堂设计

(二)自学讨论释疑(8分钟)

1.自学指导

(1)阅读全文,谈谈对老王这个人物的观感。

(2)[理线索]本文记叙的线索是什么?

(3)[知内容]用一句话回答以下的问题。

A.老王的生活过得如何?

B.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2.教师设问

(1)研读老王之?苦?。朗读1至4段,归纳出老王受了哪些苦?

(2)研读老王之?善?。默读5至22段,讨论老王的品质。老王所做的哪一件事最使你感动?为什么?

3.小组讨论

(学生针对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三)练习实践互帮(8分钟)

1、作者刻画人物时主要运用了两种描写手法(肖像、行动)?找出具体的语句加以体会。

2、?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 ?攥??滞笨??直着脚?说明了什么?

(四) 展示汇报梳理(15分钟) 靠蹬三轮车为生

苦生理上有残疾 生活上,条件艰苦

生活条件很差 精神上,内心凄苦

去世,被埋在沟里

夏天送冰,冰比前任的大,但价钱相等 善

送钱先生上医院,不肯收钱 良

善生意开始冷清,又生病,生活越来越艰难 朴

临死前给我们送鸡蛋和香油 实

(五) 达标检测评价(8分钟)

20

试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一部分。(用第一人称来写,以老王心理活动描写为主,充分展开想像。)

9. 老王 (第二课时)

授课总时数:1 授课日期:2011 年9月22日 主备人:李英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分析老王的?苦?与?善?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2、体会本文风趣、含蓄、朴素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3、体会作者的平等意识与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学生关心普通人。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体会本文风趣、含蓄、朴素的语言特点。

2.难点:体会作者的平等意识与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学生关心普通人。

三、知识梳理

本文语言特点:

1、 整体感觉通俗易懂,没有故作高深的感觉。

2、 朴素无华

3、 很多语言比较风趣。如?好像有了这半寸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

4、 风趣中透着辛酸和感慨:?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像从棺材里倒出来的?背后的酸楚很让人感慨。

四、学法指导

朗读法、引导法

五、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标流程(1分钟)

目标:学生齐读课前抄写在黑板左侧的目标

流程:课上随堂设计

(二)自学讨论释疑(8分钟)

1.自学指导:跳读课文,思考:

作者在文中既写老王的?善?,又写老王的?苦?,二者有什么关系呢?

2.教师设问

写老王的善良,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笔墨来写老王法外貌?

3.小组讨论

这篇文章在语言抚摸颇有特色,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本文的语言,你觉得这篇文章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

(三)练习实践互帮(8分钟)

文中最后一句话有何深刻的含义?

(四)展示汇报梳理(15分钟)

1、前半部分写?苦?,后半部分写?善?,以?善?为主,以?苦?为辅。交错安排,更真实地展现人物风貌。

21

2、本文语言特点:

A.整体感觉通俗易懂,没有故作高深的感觉。

B.朴素无华

C.很多语言比较风趣。

D.风趣中透着辛酸和感慨:

(五)达标检测评价(8分钟)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自由地朗读最感动你的情节、给你印象最深刻的片段并用下列句式发言:我认为文中最让我感动的事情是 ,因为 。

2、对课文结尾的最后一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10. 信客

授课总时数:1 授课日期:2011 年9月 日 主备人:李英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基础字词,把握文章的脉络,理清内容

2、了解信客的优秀品格,揣摩典雅精辟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3、通过细读,了解信客的所作所为,感悟作者为信客立碑树数传的真正原因和本文质朴典雅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

4、注意感悟像信客这样默默奉献的人,树立诚信的道德品质。

二、学习重难点

揣摩本文语言,抓住人物品格。

三、知识梳理

1、走进作者:余秋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主要著作有《文化苦旅》、《秋雨散文》、《山居笔记》、《行者无疆》、《千年一叹》等,其中散文集《文化苦旅》曾获得多个书评大奖,《山居笔记》更获得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第一名。

2、简介信客:?信?是由?人?和?言?组成,人言为信。信的原本意思是言语真实,后发展为讲信用,在后来发展为信物,送信的人。在我国古代,一直存在送信人,被称为信差,信使,信客。这一职业到20世纪初还没有消失。作者的故乡余姚离上海很近,很多人到上海谋生,因此,信客在这一地区还很活跃。

3、字词积累:嫉妒 噩耗 猝然 伎俩 昏厥 连声诺诺 文绉绉 颠沛 吊唁 焦灼 诘问时髦 唏嘘

四、学法指导

1、画佳句,品读感受文章质朴而典雅、精辟而畅达的语言。

2、引导讨论,了解信客的优秀品质。

五、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标流程(1分钟)

目标:学生齐读课前抄写在黑板左侧的目标

流程:课上随堂设计

(二)自学讨论释疑(8分钟)

22

1.自学指导

信客是我们的主人公,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今天我们一起为信客做一期特别的节目,题目暂定为?平凡人生”,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从中捕捉重要信息来填充档案内容。(时间表10分钟)

小黑板展示:

姓名: 职业: 身体状况: 收入情况:

工作内容: 最痛苦的是事: 最敬重的人: 最让我们感动的事迹: 最让我们感动的精神品质: 座右铭:

2.教师设问

(1)信客是怎样一种职业?

(2)信客,最注重的是什么?(从原文中找语句回答)

3.小组讨论

(1)在结构上作者是怎样安排信客与老信客的材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怎样理解作者对老信客的态度?老信客对表现主题起什么作用?

(三)练习实践互帮(8分钟)

(1)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你对哪些词语和句子最感兴趣?找出来,读一读,议一议,记一记。

(2)信客是个怎样的人?

(四)展示汇报梳理(15分钟)

(1)文章的明线主要叙写了信客的从业生涯,交代老信客的命运是条暗线。这样写既突出了重点,又表现了老信客对信客的深远影响。

(2)作者对老信客的态度是赞赏和同情的。本文的主题是通过信客职业道德和优秀品质表现出来的。老信客的行为同样从不同侧面起着表现主题的作用。

(3)语言特色:典雅而精辟

(4)信客品质:任劳任怨 诚信无私 待人宽厚 善良厚道

(五)达标检测评价(8分钟)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唏嘘( ) 噩耗( ) 焦灼( )伎俩( ) 吊唁( ) 文绉绉( )

2.用下列词语造句。

穷愁潦倒:

风尘苦旅:

鸡零狗碎:

生死祸福:

3.课文第四部分写信客做了教师,他?教地理绘声绘色,效果奇佳?,?教起国文来也从容不迫?。请据此加以想像,写一个300字左右的片段,具体描述信客在课堂上授课的情景。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11.中国石拱桥(第_1_课时)

授课总时数:2 日期:20xx年11月 1日(授课日期) 主备人:吴国禹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23

1、 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整体感知文章。

2、 把握全文的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

过程与方法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4、了解我国桥梁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

1)引导学生把握石拱桥的特征,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2)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2.难点

以赵州桥、卢沟桥为重点说明中国石拱桥,理解作者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

三、知识梳理

本文按逻辑顺序以准确生动的语言解说了中国石拱桥的几大特点。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我国几千年石拱建筑的民族自豪感。

四、学法指导

了解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学会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条分屡析地进行学习 。着重分析课文,把握客观事物的特点。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还需要多一份理性思考。

五、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标流程(1分钟)

1.理清本文的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等。

2.了解中国石拱桥的一般特点以及赵州桥面和卢沟桥的不同之处。

(二)自学讨论释疑(8分钟)

1.自学指导

揣着目标自读 带着疑问探究

2.教师设问

出示相关的思考题:

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在文章的哪个段落中介绍的?

文章为什么只重点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

24

3.小组讨论

(学生针对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六)练习实践互帮(8分钟)

自主探究下面的问题。

石拱桥是 的桥。

中国石拱桥是 的桥。

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 文中说石拱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这样先说外观,再说功能,是不是主次颠倒?另外,?不但……而且……?是不是应该删去?

2、 细读课文第4—6段,并参考课本前面的插图,了解赵州桥的有关信息,画出赵州桥的示意图,标上相应的数据。(要求:根据示意图,小组推选代表介绍赵州桥。)

3、 赵州桥有哪些特点?与卢沟桥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七)展示汇报梳理(15分钟)

1.展示在练习实践环节中所讨论的问题。

2.展示结束后要对本课涉及的知识点、重难点及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并要求学生形成笔记。

(八)达标检测评价(8分钟)

1.基础题

给加粗词语注音。

推崇( ) 匀称( ) 古朴( )

惟妙惟肖( ) 绝伦( ) 洨( )河

2.达标题

写一写,请仿照例句,选择你熟悉的一种事物,以下列句式,写一段话,语言要简洁、生动。

例句: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友情链接:

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1. 说明文的定义:是指客观地说明事物或阐明事理的文章,以说明事物的颜色、 25

形状、构造、性质、成因、功用等特征以及阐明事理、介绍知识为主要内容。

2.说明文的种类:(1)事物说明文 (2)事理说明文 (3)科学小品文

3.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以时间先后作为说明的顺序,用于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空间顺序:(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外到内、总体—部分……)

(一般用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

逻辑顺序: (由一般到特殊,由整体到局部,由概括到具体……)

(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4.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总分式、递进式。

5. 说明方法:举例子 列数字 打比方 作比较 分类别 下定义、作诠释、引用法、摹状貌、列图表等

6.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平实、生动

让我教你这样做------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常用的答题格式:

本句用了 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 (说明内容),使读者 。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11.中国石拱桥(第_2_课时)

授课总时数:2 日期:20xx年11月2日(授课日期) 主备人:吴国禹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懂得本文的说明对象、特征、说明顺序、说明结构、说明方法等。

2.了解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是什么。

过程与方法

3、合作学习,建构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4、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学习重难点

26

1.重点

会懂得本文的说明对象、特征、说明顺序、说明结构、说明方法等。

2.难点

体会分析举例的典型性和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知识梳理

常见说明方法(举例子 列数字 打比方 作比较 分类别 下定义、作诠释、引用法、摹状貌、列图表等)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四、学法指导

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

以赵州桥、卢沟桥为重点说明中国石拱桥,理解作者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

五、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标流程(1分钟)

课前学生写在黑板上,集体朗读。

流程:课堂随堂设计。

(二)自学讨论释疑(8分钟)

1.自学指导

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

辨析常见说明方法。

2.教师设问

A.品味语言。

1)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2)《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3)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4)大拱的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四人小组讨论,重点体会,分析加横线字的表达作用。

B.找出文中说明性的文字,并指出其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三)练习实践互帮(8分钟)

27

学生边做上面老师出示的题边进行对帮互帮,对查互查。

(四)展示汇报梳理(15分钟)

1.展示在练习实践环节中所做的基础训练题。

2.知识点、重难点归纳总结,并形成笔记。

(五)达标检测评价(8分钟)

1.基础题

听写词语。

2.达标题

说出下列各句运用的说明方法。

(1)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五十点八二米、两端宽九点六米,中间略窄,宽九米?;( )

(2)卢沟桥?桥长二百六十五米,由十一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一,( )

(3)自十六米到二十一点六米。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

(4) ?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

(5)万人大会堂,里面宽76米,深60米( )

3、议读课文最后两段,可以发现在短短的几十年里,我国的桥梁事业业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对此,你想说些什么呢?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万人大礼堂,里面宽76米,深60米,中部高33米,体积达86000立方米,像一座大厦。但是由于设计师们处理得巧妙,走进大礼堂的人放眼一望,从屋顶到地面,上下浑然一体,并不感到怎样空旷。屋顶是穹窿形的,天花板上纵横密排着近500个灯孔。灯光齐明的时候,就像满天星斗。顶部的中心挂着红宝石般的五星灯,灯的周围是70条瑰丽的光芒线和40瓣镏金的向日葵花瓣,象征着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紧密团结在中国共 产 党的周围。在它的外围,有三环层次分明的水波形暗灯槽,同周围装贴的淡青色塑料板相映,形成?水天一色?的奇观。

大礼堂呈椭圆形,有两层挑台像两弯新月,围拱着主席台,使大礼堂成为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整体。两层挑台连地面共3层坐席,有9600多个席位。礼堂的主席台像个 28

小会场,能容纳300多人。

1.这个文段说明的重点是______________,它按照______________的结构方式来写,大礼堂在建筑上最突出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从屋顶到地面?能否改成?从地面到屋顶?,为什么?

3.文中采用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一例说说它的作用: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12.桥之美(第_1_课时)

授课总时数:1 日期:20xx年11月3日(授课日期) 主备人:吴国禹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3、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4、体会作者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的写法,培养审美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

1)了解从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

2)找出文中说明性的文字,并指出其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难点

引导学生对本文的重点语句进行入情入理的分析。

三、知识梳理

说明对象:桥之美

特征: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 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四、学法指导

1、朗读课文的同时用铅笔标上段落序号。

2、标出不会读的字和不理解的地方。

五、学习过程

29

(一)出示目标流程(1分钟)

指名朗读课前写在黑板上的教学目标

(二)自学讨论释疑(8分钟)

1.自学指导

积累词语,学会整体感知课文。

2.教师设问

作者眼中桥美在何处?(抓关键语句)

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并用文中的词语来说明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文中为何又列举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成昆路上的直线桥呢?

(提示:作者是作为画家,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些大桥的。)

3.小组讨论

(学生针对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四)练习实践互帮(8分钟)

1、阅读第4段, 在其所描述的画面中,你最喜欢那一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2、作者主观感受是什么?请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刚柔相济、承接古今、安闲自在、神清气爽)

3、美句欣赏

(1)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2)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3)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五)展示汇报梳理(15分钟)

1、展示在练习实践环节中所做的训练题。

2.展示结束后要对本课涉及的知识点、重难点及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并要求学生形成笔记。

(九)达标检测评价(8分钟)

1.基础题

30

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口吻 着眼 纤细 倒影 煞风景 销魂 点缀 前瞻后顾

解释下列词语

煞风景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驻足

2.达标题

判断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① ?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有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 ) ② 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

③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有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遍史诗似的满足。( )

3、看看周围的事物,是否也有引起你审美感悟的东西。请模仿《桥之美》的写法,写出你的?____________之美?。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13. 苏州园林(第_1_课时)

授课总时数:2 日期:20xx年11月5日(授课日期) 主备人:吴国禹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轩榭、败笔、邱壑、嶙峋、镂空、蔷薇、明艳、因地制宜、重峦叠嶂?等词语,掌握其音、义,并用词造句。

2. 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过程与方法

3.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 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4.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 31

简洁生动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5、领略苏州园林之美,激发学生爱美、爱国之情。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

A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B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2.难点

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三、知识梳理

说明方法 特点 作用

举例子

先介绍一种现象或说明一种道理,然后用具体例子作例证。

增加文章可信度。

作比较

通过与同类及相关的事物作比较,显示彼此异同。

容易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打比方

凭借事物间的相似点,把此物比作彼物,从而突出此事物。

使要说明的对象形象可感。

列数字

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的特征。

通过数字获得对说明对象的准确了解,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引用

引用文献资料、名人言论、古今诗词、农谚俗语来说明事物的特征。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下定义

用准确、简明的语言揭示事物的特有属性。

便于使读者对说明对象获得清晰的概念。

作诠释

32

用概括的语言对事物的某一方面作解释。

不是精确的科学定义,有助于说明事物的特征。

分类别

把说明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小类,然后逐类加以介绍。 便于将复杂事物说得眉目清楚。

列图表

是文字说明的一种辅助方法。

使说明对象简明清晰。

摹状貌

如同描写一样的表示说明对象的外部特征。

使说明对象形象,明晰。

四、学法指导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

五、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标流程(1分钟)

齐读课前写在黑板上的目标。

流程:

自读——讨论——展示——达标

(二)自学讨论释疑(8分钟)

1.自学指导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

2.教师设问

1)大声读课文两遍,请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文章是从_______角度,抓住______________的特点条分缕析地介绍苏州园林的。

角度: A.建筑学 B.园林历史 C.导游 D.欣赏者 特点: A.苏州园林总的特点 B.有代表性的园

2)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

33

3)要求学生分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1)学生圈点勾画,独立分析。

(2)小组内交流看法,求同存异。

(3)全班交流,存同析异。

3.小组讨论

(学生针对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三)练习实践互帮(8分钟)

1、借助工具书,给画横线的字注音,根据读音写汉字.

xuān xiè( ) lín xún ( )jiàn shǎng ( ) zhēn zhuó

( ) 池沼( ) 丘 壑 ( ) 镂空 ( )

2、完成自学时老师的提问。

(四)展示汇报梳理(15分钟)

1.展示在练习实践环节中所讨论的问题。

2.归纳说明方法及作用,并要求学生形成笔记。

(五)达标检测评价(8分钟)

1.基础题

一)注音全对的是( )

A 池沼(zhāo) 嶙峋(xún) 砌砖(qì) 着眼(zhuó)

B 琢磨(zhuó) 丘壑(hè) 镂空(lóu) 蔷薇(qiáng)

C 轩榭(xuān) 庸俗(yōng)模样(mú) 松柏(bǎi)

D 斟酌(zhēn )一幅画(fù) 对称(chèn) 阑干(lán)

二)没有错别字的是( )

A 败笔 蔓延 玲珑 盘屈嶙峋 B 堆叠 闲适 映衬 自出心材

C 明艳 阅历 彩绘 因地治宜 D 鉴赏 工细 雷同 俯仰生姿

2.达标题

根据句意,依次填空最恰当的是( )

谁如果要( )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2 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 )。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 )不同。 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 )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34

A 欣赏 榜样 个各 插 B 赞赏 模范 个个 栽

C 观赏 代表 各个 种 D 鉴赏 标本 各各 补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里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1 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 设计者和匠师们修建成功的园林各各不同。B 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

C 设计者和匠师们的一致追求。D 苏州园林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 2 说明对象的特征是( )

A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B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C 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

D 苏州园林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3 这段文字可分为三层,请在原文中用?‖?标出层次,并写出层意。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这段文字的结构形式是( )A 总──分 B 总──分──总 C 分──总 5 这段文字使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

6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它们排列的顺序是( )

A 从概括到具体 B 从整体到部分C 从主要到次要 D 从原因到结果

7 文中加黑词?一切??都??决不?用得准确,简析它们的表达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13.苏州园林(第_2_课时)

授课总时数:2 日期:20xx年 11 月6日(授课日期) 主备人:吴国禹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35

2、学习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并了解其运用作用 ;

情感态度价值观

3、感受苏州园林的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

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2.难点

学习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并了解其运用作用。

三、知识梳理

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 简明 通俗 如:?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一句,其中?几乎?对?到处都有?做了限制,意思是接近于到处都有,因为事实上不可能到处都有,体现了用语的准确性。

四、学法指导

反复朗诵,品味重点语句,研究讨论。

五、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标流程(1分钟)

集体朗读课前写好的目标。

流程:

自读——讨论——展示——测评

(二)自学讨论释疑(8分钟)

1.自学指导

朗读重点段落,自主完成:

(1)读第3、4、5段,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2)以第5段为例,说说都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试举例说明

(方法指导:体会说明中揉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的特点)

2.教师设问

(1)读第3、4、5段,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2)以第5段为例,说说都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试举例说明

(方法指导:体会说明中揉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的特点)

3.小组讨论

36

(学生针对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三)练习实践互帮(8分钟)

1.归纳说明方法及作用。

2.举例说明本文语言的准确性。

(四)展示汇报梳理(15分钟)

1.展示在练习实践环节中所做的基础训练题或讨论的问题。

2.展示结束后要对本课涉及的知识点、重难点及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并形成笔记。

(五)达标检测评价(8分钟)

1.基础题

a.用关联词语?虽然……但是……?把下面三项内容排列组合成一段话。要求着重肯定晓雪在学习方面的优点,语言要简明。

(1)晓雪在学习上有一股子钻劲,各门功课都学得很扎实。(2)晓雪集体观念也比较淡薄。(3)晓雪性格孤僻,不爱接近同学。

b.下面都是概括性句子的一组是

①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②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③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④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⑤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②④⑤

c.分析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语,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2)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d.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说明方法。

(1)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

(2)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蔷薇木香。( )

(3)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

(4)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 )

2.达标题

37

学习本文写法,抓住某一园林的特点,向大家介绍。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14.故宫博物院(第_1_课时)

授课总时数:1 日期:20xx年11 月10 日(授课日期) 主备人:吴国禹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熟度课文,了解祖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了解故宫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伟大成就。

2、体会课文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群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3、学习本文突出重点、详略得当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4、通过对故宫博物院这一古代建筑群地概貌和特色地了解,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才能,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

以太和殿为例,体会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2.难点

揣摩语言,理解太和殿里作者描绘多姿多彩的龙的用意。

三、知识梳理

说明顺序:空间顺序

四、学法指导

自由品读――合作讨论――探究提升

五、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标流程(1分钟)

黑板出示,学生齐读

流程:设问——讨论——展示——测试

(二)自学讨论释疑(8分钟)

1.自学指导

A、给每个自然段加上序号,注意方位词语的运用。

B、学生画出参观故宫的路线图。

C、口述参观故宫的路线,其余同学补充。

2.教师设问

A、默读课文,标清段落,并写出课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顺序。

(方位词的准确运用是我们这一课的重点之一,请同学们用彩色笔划出来。)

B、课文抓住故宫博物院的哪些特征来写?请用文中词语来回答。(小组间讨论补充)

C、根据课文说明内容,填写课后的故宫示意图。(小组内交流,派代表板演展示)

3.小组讨论

学生对教师的设问进行小组讨论

38

(十) 练习实践互帮(8分钟)

1、 作者介绍里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2、 课文第四自然段抓住太和殿的什么特征进行说明,采用了哪种说明

方法,作用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为什么一再强调三大殿在紫禁城的中心线上?

4、找出文中还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这些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或作用)?

5、 揣摩文中写?龙?的句子,为什么这样写?

(四)展示汇报梳理(15分钟)

1. 闭上眼睛,再回忆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交流一下本节课你的学习收获。

提示:想一想本文是抓住故宫的什么特点来写的?文章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课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在介绍前朝和内廷时,中间有什么?前朝介绍了哪些建筑?内廷介绍了哪些建筑?

(同学自愿上台,做个小老师,引领同学回忆本节重点)

2.展示结束后要对本课涉及的知识点、重难点及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并要求学生形成笔记。

重点:方位词 空间顺序

(五)达标检测评价(8分钟)

1.基础题

A.给生字注音。

矗立( ) 鳌头( ) 湛蓝( )

琉璃( ) 蟠龙( ) 中轴线( )

金銮殿( ) 击磬( ) 檀木( )

攒( ) 乾清宫( ) 肃穆( )

额枋( ) 藻井( ) 矫健( )

迥然不同( )

B.写出几个含有?龙?字的成语。

C.判断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1)紫禁城的城墙十米多高,有四道城门。( )

(2)走进午门,是一个宽广的庭院,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 )

(3)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 )

(4)后三宫布局和前三殿基本一样,但庄严肃穆的气氛减少了。( )

2.达标题

我来当导游

假设现在是20xx年,你将作为?奥运友情导游?,带领千千万万慕名而来的游客游览故宫,你将怎样设计旅游路线呢?设计要求: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来介绍,有自己的创意。(字数:200左右,写在小作文本上)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15.说?屏?(第_1_课时)

授课总时数: 1 日期:20xx年11月11日(授课日期) 主备人:吴国禹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39

1、查字典,看注释,掌握重点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3、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弄明白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4、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含义,唤起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过程与方法

5、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6、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体会本文行文特点,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7、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8、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2.难点

理解作者对?屏?的感情。理解引用的古诗词的诗意。

三、知识梳理

(知识点、公式、定理、规律等,用精炼文字、列表、口诀等形式体现出来)

四、学法指导

说明方法 说明语言

五、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标流程(1分钟)

朗读学习小黑板出示的目标.

流程:设问——讨论——展示——评价

(二)自学讨论释疑(8分钟)

1.自学指导

A、要求学生朗读课文的同时用铅笔标上段落序号。

B、学生用自己的话给同学们介绍文章内容。

2.教师设问

A.整体感知课文,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弄明白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B. 四人小组讨论: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a.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b.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臵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臵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屏的设臵: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臵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臵全在一个?巧?字。)

3.小组讨论

40

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

(三)练习实践互帮(8分钟)

a.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b.?…必臵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臵?是布臵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学生还可以再举出一些。)

小结: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十一) 展示汇报梳理(15分钟)

1.展示在练习实践环节中所做的基础训练题或讨论的问题。

2.展示结束后要对本课涉及的知识点、重难点及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并要求学生形成笔记。

(十二) 达标检测评价(8分钟)

1.基础题

A.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书斋( ) 伧俗( ) 休憩( ) 闺房( ) 忒( )

xiāo魂( ) 分gé( ) wéi幕( ) 因地制yí( ) tú劳( )

B.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

(2)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

(3)其实屏的设臵,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臵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2.达标题

请写一个片段描述你所在地区的一个建筑物,要求抓住特征,说明顺序合理,用词简洁生动。

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陈从周(1918—2000)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古诗中提到的屏:

41

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宋代词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 《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南朝 《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16.大自然的语言(第_1_课时)

授课总时数:2 日期:20xx年11 月12日(授课日期)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物候及物候学。

2、 培养学生的阅读、整体感知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3、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4、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5、感受并学习科学家严谨、务实的精神。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

2.难点

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物候,物候学?。

三、知识梳理

1、物候,物候学

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3、概括要点

四、学法指导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五、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标流程(1分钟)

口述目标,学生复述

流程:设问——讨论——展示——测试

(二)自学讨论释疑(8分钟)

1.自学指导

A.默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语,查一查。

孕育 销声匿迹 风雪载途 萌生

42 主备人:吴国禹

B认真阅读课文,思考一下几个问题:①这篇文章说明的对象是什么?②理清思路。文中有一些提示性或总结性的语句,找出来。③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从文中找出语句。

2.教师设问

①大自然的语言在文中指什么?课文以此为题有什么作用?

②文章介绍的仅仅是?大自然的语言?吗?如果不是,那是什么?文章前面生动形象的介绍?大自然的语言?,又有什么作用?

③什么是物候?什么事物候学?

④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⑤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⑥研究物候学有何意义?

3.小组讨论

学生针对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三)练习实践互帮(8分钟)

完成前面的自学设计,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四)展示汇报梳理(15分钟)

1.展示在练习实践环节中所做的基础训练题或讨论的问题。

2.展示结束后要对本课涉及的知识点、重难点及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并要求学生形成笔记。

要求对物候和物候学要有一定的概念,并知道影响物候的因素。

(五)达标检测评价(8分钟)

1.基础题

指名学生读

衰草连天 ——鬓毛衰

连翘 ——翘尾巴

差异 ——差遣 ——差劲 ——参差

观测 ——道观

播种 ——耕种

落叶 ——丢三落四 ——落枕

2.达标题

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经度之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1)这段文字说明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______句,这段文字是按__________顺序解说事理的。

(3)用大连和北京、济南和烟台相比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说明方法。

(5)?凡是??都?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16.大自然的语言(第_2_课时)

授课总时数:2 日期:20xx年 11 月13日(授课日期) 主备人:吴国禹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本文条理分明的说明事物的特点。

2、学习准确、生动、简洁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3、揣摩语言,体会文章语言的准确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4、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5、感受并学习科学家严谨、务实的精神。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

学习准确、生动、简洁的语言。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2.难点

理解本文条理分明的说明事物的特点。

三、知识梳理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四、学法指导

学生反复朗读与品析,教师指导点拨。

五、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标流程(1分钟)

黑板出示 学生齐读

流程:设问——讨论——展示——练习

(二)自学讨论释疑(8分钟)

1.自学指导

注意说明顺序,认识主要说明方法及作用,品味学习说明的语言。

2.教师设问

A、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有什么好处?

B、课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C、在文中勾画语言准确生动简洁的语句,并指出好在哪里。

3.小组讨论

讨论以上问题。

(三)练习实践互帮(8分钟)

1. 本文的说明顺序。

整体:逻辑顺序。(阐释物候学)

局部:

首段——时间

次段——由植物到动物

纬度、经度、高下——空间、影响程度从大到小

古今——时间

44

2. 主要说明方法及作用。

(1) 第二自然段中三个例子的作用。

(2) 第五自然段这个例子是说明什么的?

(3) 第八自然段中怎么要举两个例子呢?

3. 朗读,品析说明的语言。

(1) 朗读第一自然段,指出该部分语言有什么特点?(典雅、简洁。)这些文学描写有什么好处?(生动形象地引出说明对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 第五自然段中?左右?能不能去掉??可能?能不能换成?可以??

(3) 读第八自然段的二、三两句,找出用得准确的词,分析一下。(凡是、若干)

(四)展示汇报梳理(15分钟)

1.展示在练习实践环节中所做的基础训练题或讨论的问题。

2.展示结束后要对本课涉及的知识点、重难点及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并要求学生形成笔记。

(五)达标检测评价(8分钟)

1.基础题

给下列句子的空白处填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⑴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 果实的时期。

⑵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 的物候知识。

⑶ 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 避免。 ⑷ 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 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 ⑸ 物候学 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

A、养育 丰盈 可以 要求 记录B、培育 丰厚 可能 适宜 记载 C、生长 许多 能够 影响 记载D、孕育 丰富 可能 适应 记录 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⑴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

⑵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

⑶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

2.达标题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_____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_____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_____

(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这#者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45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

翩然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参考答案:

1.B A C

2.销声匿迹: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3.A

4.时间顺序;举例子

5.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17. 奇妙的克隆(第_1_课时)

授课总时数:1 日期:20xx年11月15日(授课日期) 主备人:吴国禹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2、 了解关于克隆的科学知识。

3、了解文章使用的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

过程与方法

4、理清说明顺序,并理解这样安排的好处。

5、理清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

6、体会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全面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统一。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

1、了解关于克隆的科学知识。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2.难点

理清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三、知识梳理

说明方法

说明顺序

四、学法指导

自由诵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五、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标流程(1分钟)

黑板出示 学生齐读

流程:设问——讨论——展示——检测

46

(二)自学讨论释疑(8分钟)

1.自学指导

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最后设臵自由问答环节,给喜欢钻研的同学一个空间,由兴趣引领他们在科学的道路上前行。

2.教师设问

a、克隆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克隆是无性繁殖的新兴生物技术。)

b、?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分别为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克隆羊的诞生为什么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勾勒了克隆技术的发展脉络,为我们介绍了中外科学家所进行的克隆实验及实验进展情况,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 ?克隆绵羊‘多利’?较为详细地描述了?多利?的诞生过程,并揭示了克隆羊的成功的重大意义和巨大反响。

克隆羊的诞生在世界引起了轰动,主要原因是它标志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这一突破意味着它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能危害于人类。)

c、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

(课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d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分析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和科学性

e研读课文、揣摩语言,体会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

3.小组讨论

学生针对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三)练习实践互帮(8分钟)

(四)展示汇报梳理(15分钟)

1.展示在练习实践环节中所做的基础训练题或讨论的问题。

2.展示结束后要对本课涉及的知识点、重难点及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并要求学生形成笔记。

(五)达标检测评价(8分钟)

1.基础题

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繁衍( ) 囊胚期( ) 蟾蜍( ) 蝌蚪( ) 鄞县( ) 性腺( ) 胰蛋白酶( ) 分泌( ) 濒临( ) 孵化( )

2.达标题(可选做一题)

练笔:?假如我被克隆?

倘若将来真有那么一天,你被克隆了!请尽量发挥你的想象,描绘你被克隆的历程以及被克隆后的生活,并以此为话题,说说你的感受。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47

英国剑桥大学的查尔斯〃古达特说, 人类是在地球的最后两次冰河期之间开始褪毛的。在地球气温全面上升之后, 人类祖先就向北迁徙, 同时为了两性喜好的选择, 开始失去了覆盖在身上的毛。

而在冰河期再次到来之后, 人类只好再度南迁。然而借以阻挡太阳灼晒的毛的失去却使他们面监着新的生存难题。于是, 各地的人就逐渐演化出至少四种肤色的人种。因此, 查尔斯认为, 地球上所有人种的共同祖先, 必然是在可免受热带烈日灼晒之苦的高纬度地区进化而来的。在南迁之后, 因环境的不同, 才逐渐出现了不同的肤色。

然而另外两种较为普遍的起源说与他的理论却大相径庭。一种认为, 人类是分别在世界各地各自演化出来的; 另一种认为, 人类最早起源于非洲, 然后迁徙到世界各地。至于人类褪毛的原因, 他们则认为无非是为了能在热带的烈日下凉快一些。目前科学界所公认的一种说法是, 人类生活在热带时, 毛皮不利流汗散热, 这就需要大面积光滑无毛的皮肤。因此人类的毛大约是200万年前, 由森林往平原移居时逐渐褪尽的。

1、关于人类褪毛的原因, 有以下三种观点, 对他们的相关关系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查尔斯〃古达特的看法 ②?另外两种较普遍?的看法 ③目前科学界公认的说法

A.①②③的说法相同 B.②③说法基本相同, ①与②③的说法不同

C.①②③的说法各不相同 D.②③的说法完全相同, ①与②③的说法基本相同

2、对第二自然段的?他的理论?中的?理论?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起源的理论 B.人类褪毛的理论 C.人类起源理论中的人类褪毛的理论

D.人类褪毛理论中的人类起源理论

3、查尔斯〃古达特认为: 人类的祖先是?高纬度地区进化而来的?。不能作他这看法的依据的一项是

A.人类祖先在两次冰河期间北迁。 B.人类祖先北迁后褪毛。

C.两性喜好的选择也导致了人类祖先的褪毛。 D.人类再度南迁后肤色发生了变化。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_1_课时)

授课总时数:1 日期: 20xx年11月 20 日(授课日期) 主备人:吴国禹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字词,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

2、分析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体会作者的开放性思维。

3、揣摩语言。

过程与方法

4、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5、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

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2.难点

体会课文中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48

三、知识梳理

说明方法:打比方、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课文结构:总-分-总

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说明语言:准确简练,浅显易懂。

四、学法指导

涵咏品味,讨论交流。

五、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标流程(1分钟)

教师口述,学生复述。

流程:设问——讨论——展示汇报

(二)自学讨论释疑(8分钟)

1.自学指导

a.阅读讨论:

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

b.快速阅读一遍课文。

这篇短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按什么顺序说明?作者如何得出结论的? 课文的说明内容涉及那两个学科?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的和概念的能力强著称。你能找出语言表达平实而又生动的句子吗?

c.说说学了本文的启示。

2.教师设问

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

这篇短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按什么顺序说明?作者如何得出结论的? 课文的说明内容涉及那两个学科?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的和概念的能力强著称。你能找出语言表达平实而又生动的句子吗?

说说学了本文的启示。

3.小组讨论

?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

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三)练习实践互帮(8分钟)

学生边做题边进行对帮互帮,对查互查。

(四)展示汇报梳理(15分钟)

1.展示在练习实践环节中所讨论的问题。

2.展示结束后要对本课涉及的知识点、重难点及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并要求学生形成笔记。

(五)达标检测评价(8分钟)

1.基础题

49

恐龙,这个名字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你能否举出你知道的一些恐龙的名称?

① ②

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 骨骼( )( )鸟臀目( )蟾蜍( )( ) 两栖( ) 岛屿( )链( ) 潮汐( ) 陨( )石 二氧化硅( ) 衍( )射

解释下列词语

①追溯:

②天衣无缝:

2.达标题

a.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b.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3)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4)即非常纯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教后记:

19、生物入侵者(第1课时)

授课总时数:1 日期:20xx年 11 月 21 日(授课日期) 主备人:吴国禹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掌握?劫掠、栖息、藩篱、归咎?等词的读音及词义,理解?在劫难逃、五彩斑斓、束手无策、物竞天择、无动于衷?等词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

2、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

过程与方法

3、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忧患意识,增强防范意识。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

阅读课文,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学习本文说明的顺序和说明方法

2.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如何看待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

三、知识梳理

(知识点、公式、定理、规律等,用精炼文字、列表、口诀等形式体现出来)

50

四、学法指导

以学生自读为主,设计思考题,学生合作探究完成。

五、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标流程(1分钟)

学生齐读黑板上的目标流程

流程:设问——讨论——展示

(二)自学讨论释疑(8分钟)

1.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10分钟后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多媒体展示自学任务:

a、给重点字词注音。

b、什么叫?生物入侵者??本文给我们讲了哪些内容?

c、作者按什么思路来告诉我们这些内容的?

d、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这样安排说明顺序有何好处?

e、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相关语句,并说出他的好处(它们的表达效果)。 f、如何理解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 "人为干预" ?

2.教师设问

a、给重点字词注音。

b、什么叫?生物入侵者??本文给我们讲了哪些内容?

c、作者按什么思路来告诉我们这些内容的?

d、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这样安排说明顺序有何好处?

e、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相关语句,并说出他的好处(它们的表达效果)。 f、如何理解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 "人为干预" ?

3.小组讨论

学生针对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十三) 练习实践互帮(8分钟)

学生边做题边进行对帮互帮,对查互查。

(四)展示汇报梳理(15分钟)

1.展示在练习实践环节中所做的基础训练题或讨论的问题。

2.展示结束后要对本课涉及的知识点、重难点及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并要求学生形成笔记。

(十四) 达标检测评价(8分钟)

1.基础题

a、给加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不看书) 栖( )息 归咎( ) 劫 ( )掠 酝 ( )酿 ( )

五彩ban lan ( ) fan li ( ) 无动于zhong ( )繁yan ( )

b、解释词语并造句

(1)归咎

(2)啸聚山林

(3)藩篱

(4)物竞天择

(5)无动于衷 c、这篇课文的说明对象是 ,采用的说明顺序 。 51

2.达标题

奇妙的人体

①人体——大自然的杰作——每时每刻都在创造着工程学、化学、物理学方面的奇迹。人体,其构造之精妙,其效率之高超,其消耗之低微,最精巧的机器人也不能与之相比。

②人脑是一部最奇妙的机器,它和手结合,使人成为万物之灵。人脑平均重1.2公斤,体积仅为1.5立方分米,神经元的数量与银河系中的恒星的数目相差无几,为150亿,耗能的功率仅在10瓦左右。如果用与脑神经元数目相同的相应半导体器件制造一台计算机,其体积将有1万立方米,是人大脑体积的600多万倍,需要电能100万千瓦,相当于一座大型水电站的发电量。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可以储存107—1010比特的信息,而人脑的信息容量可达1015 比特。

③人的心脏像一部有双重功能的水泵,通过压力将血液注入循环系统。血液是生命的河流,沿着9000多公里长的血管永不停息地流动着。血液的主要功能是通过人体细胞来发挥的。血液把氧气、水分和营养物输送给细胞,然后再提取细胞排出的废物。血液从心脏流出再返回,一次完整的循环连一分钟也用不了。血液流动的血管粗细不一,粗的直径约2.5厘米,有自来水管那么粗;细的如毛细血管,细到血球必须排成一行才能依次通过。血液中有红血球和白血球。圆饼形的红血球数量约有25兆,它的主要功能是输送氧气。白血球约有250亿,它是卫士,一旦发现外敌入侵,就会迎上去攻击;同时它也是清洁工,帮助消除血液中的垃圾。

④心脏由粗壮而A(jiān rèn)的肌肉构成,大小仅相当于一个拳头,但它的机械性十分惊人。心脏每分钟跳动70次左右,每昼夜约跳动10万次。它每天排出血液9000多升,在人的一生中排出的血液总量大约2亿公斤。心脏的B(bàn mó)类似阀门,使血液顺着单一方向流动,避免倒流。现在,心脏已不再被认为是灵魂的住所、智慧的源泉,但是它那优美的造型和非凡的技能仍然使人赞叹不已。

⑤随着科学向自然奥秘的进军,人们不断发现一些令人难以捉摸的现象。譬如,从心脏上取下的一个细胞,在脱离心脏后仍能继续跳动。科学家还发现,在培养皿中的两个心脏细胞,各自按照自己的节奏跳动,但是当它们接触到一起时,便同步按照相同节奏一起跳动。

⑥呼吸几乎是不知不觉地进行的。在身体放松的情况下,我们每分钟呼吸18次,每次吸进0.5升空气。我们体内的呼吸系统很像一个风箱,隔膜向下压,胸膛壁随之向外扩张,使空气流进,填补因体积变大后出现的真空。气管向下分成两个支气管,各与左肺右肺相通。两个支气管又分出许多小的支气管与肺连成许多小通道。从结构上看,肺的外形很像一棵树。因此有人把肺的结构称为支气管树。支气管树上最小的枝叉分别与肺泡相连。一个肺泡只有一粒米的1/10,人肺共有3亿个肺泡。肺泡之间是纵横交错的毛细血管网,肺泡与血管中间有透明的薄膜相隔,通过这种薄膜,红血球可以提取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人体的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有很强的适应性,可以随着人体运动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全身放松的情况下,肺和心脏可提供的空气和血液是实际需要的10倍。

⑦人体还是一座复杂的工厂,能够把原材料加工成能量和身体所需的各种建筑材料。消化系统是这座奇特工厂的主要车间,不知疲倦地工作着。人体所需要的物质,除氧是从呼吸获得以外,其他都必须从食品中提取。我们吃东西之前,口内就准备好了唾液。唾液中主要是水以及各种消化酶,唾液的功能是帮助咀嚼和吞咽食物。食道一直通到胃,是一根长20多厘米、直径不到2.5厘米的管子,食道壁布满肌肉,通过收缩和放松,使食物慢慢往下移动。胃壁可以蠕动食物,并可分泌酶和胃酸,使之与食物混合。 52

胃在正常消化时所产生的胃酸能把地毯烧穿,胃壁上有一层光滑的粘膜,保护着胃壁不受胃酸的腐蚀。整个消化过程大部分是在小肠内进行的,胃主要起原料堆积站的作用。小肠的内壁上有数以百万计的绒毛,绒毛的作用是促使营养变得更能使人体吸收。食物从进入口腔到排出体外需要一天时间,全程9米多。

⑧人的骨骼既结实又轻便,仅占体重的18%。健康的骨关节表面都有一层光滑的软骨组织和起润滑作用的粘状液体。据说,这种液体的润滑作用是迄今为止任何人造的润滑剂都无法与之C(pì)美的。人体共有206块骨头,由650条肌肉和100多个关节控制。固定肌肉与骨骼的腱极为坚韧,能承受每平方英寸8吨的压力。全身的骨头有一半以上分布在手和脚上。在跑步时,人的腿和脚每平方厘米平均要承受350公斤的压力,跳高时所承受的压力是跑步时的4倍。手是人体构造的精华,是大脑的得力侍从,是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创造者。手还是世界上最多能的工具,每只手共有25个关节,可以做出58种截然不同的动作。

⑨人的所有这些奇妙而又复杂的自然结构,都包在一层类似外衣、有弹性又不透水的皮肤里。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单一器官。一个人普通的皮肤将近2平方米,重量约2.9公斤,厚度不到1.5毫米。皮肤上有汗孔,人体共有200万个汗孔,这是体温调节系统的一部分。人在剧烈活动时,体内温度可以比平时高出7度;这些余热就是靠出汗来散发掉的。我们的肌肉伸缩时产生的能量,1/4是有用的,剩余的3/4则转化成热量。表面看来,人只有在剧烈活动时及在高温条件下才出汗,其实不然,人始终处于出汗状态,每天要出0.5升以上的汗。

⑩今天人类在精神和物质方面所创造的奇迹是他的祖先做梦也想不到的。英国文豪莎士比亚说过:人是多么好的艺术品,他的外形美妙奇特,它的动作又像天使。人是万物之精华,自然界美的化身。

1. 请根据拼音写出文中应填入的词语

A. jiān rèn( ) B. bàn mó ( ) C. pì( )美

2. 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 、 、 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人脑 的特点。

3. 本文先后从人体的哪些方面来说明人体?奇妙?的特点的?

4. 阅读第⑥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人吸入空气,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程。

5. 人的骨骼有何特点?作者是怎样进行说明的?

6. 结合学过的生理知识,谈谈青少年时期我们应该怎样健体?

20、落日的幻觉(第_1_课时)

授课总时数:1 日期:20xx年11月25日(授课日期) 主备人:吴国禹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速读课文,把握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

2、研读课文主体,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3、欣赏重点语段,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4、了解掌握说明文学习方法

5、体会课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53

6、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

学会阅读说明文提取信息的方法,品味说明文的语言。

2.难点

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知识梳理

科普说明文的语言可以是平实的,也可以是生动的。为了增加文章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说明的内容更加通俗易懂,作者通常采用生动说明,其方法有:多用描写性语言;善用各种修辞;巧用富有感染力的词。

四、学法指导

学生自读自学为主,教师适当点拨。

五、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标流程(1分钟)

学生齐读提前板书的目标。

流程:自读——展示——测试

(二)自学讨论释疑(8分钟)

1.自学指导

熟读课文,识记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自读课文,用不同符号圈点勾划提炼有关幻觉及成因的重点信息语句。(老师巡视指导。)

2.教师设问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学生针对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三)练习实践互帮(8分钟)

1、课文在解释落日的各种幻觉现象时主要遵循什么顺序的?

2、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你能从文中找出典型例子来加以说明

3、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进行朗读,然后讲述自己朗读时的具体

(四)展示汇报梳理(15分钟)

1.展示在练习实践环节中所做的基础训练题或讨论的问题。

2.展示结束后要对本课涉及的知识点、重难点及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并要求学生形成笔记。

(十五) 达标检测评价(8分钟)

1.基础题

54

a给下列句中加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⑴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样壮观、绮(qǐ yǐ)丽。 ⑵日薄(báo bó)西山,气息奄奄。

⑶ 随着太阳的坠(zhuì duò)落,紫光下移。 ⑷色彩绚(xuàn xùn)丽,变化多端。

b.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1)颜色是那样深黄、阴红。 (2)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出现神密的蓝灰色暗弧。

c.判断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波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 )

(2)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当落日的高度和宽度之比为26.5:32。( )

2.达标题

a、联系实际举例说说课文所讲的一些科学道理在实际生活中和科学发明有哪些应用?

b、日落的幻觉如此,日生的幻觉如何?请你描述看到的日出现象,并说说其中的道理。

21 桃花源记 (第一课时)

授课总时数:1 授课日期:2011 年9月28日 主备人:李英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朗读、背诵课文,培养朗读和背诵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3、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翻译课文,掌握故事情节。

情感态度价值观

4、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及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难点:复述课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

三、知识梳理

《桃花源记》历来是升学考试的传统课文,考查重点主要集中在第一段、第二段和

第三段,考查角度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字音:豁然 俨然 垂髫 阡陌 间隔 遂

2、解释词语:⑴缘溪行 ⑵渔人甚异之 ⑶欲穷其林 ⑷才通人 ⑸俨然 ⑹桑竹之属 ⑺交通 ⑻悉如外人 ⑼便要还家 ⑽咸来问讯 ⑾妻子 ⑿绝境 ⒀无论 ⒁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⒂辞去 ⒃此中人语云

3、重点翻译句子: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⑵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⑶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⑷不足为外人道也。

55

4、文句理解填空。

⑴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句子。⑵描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的句子。

⑶描写桃花源中人安居乐业的句子。

四、学法指导

1、运用资料文献了解作品背景及作者。

2、通过反复诵读,了解故事情节。

3、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理解文意,复述情节。

五、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标流程(1分钟)

目标:学生齐读课前抄写在黑板左侧的目标

流程:课上随堂设计

(二)自学讨论释疑(8分钟)

1.自学指导

翻译课文,积累以下文言字词。

A.重点词语:甚异之 欲穷其林 具答之 既出 桑竹之属 不复出焉 便扶向路 诣太守

B.七个成语:世外桃源、落英缤纷、鸡犬相闻、怡然自乐、黄发垂髫、豁然开朗、无人问津

2.教师设问

(1)这篇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自己的话概述。

(2)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根据?发现桃源—桃源见闻—重寻桃源?的情节复述课文。

3.小组讨论

(三)练习实践互帮(8分钟)

A.一词多义:复乃舍寻志为

B.多词一义:悉-具-咸-皆(全、都)缘-扶(顺着)要-延(邀请)语-道(告诉)乃-遂(于是)

C.古今异义:鲜美、交通、妻子、绝境、无论、不足、如此、间隔、俨然

D.四个然:豁然、俨然、怡然、欣然

(四)展示汇报梳理(15分钟)

重点词语:甚异之 欲穷其林 具答之 既出 桑竹之属 不复出焉 便扶向路 诣太守

一词多义:复 乃 舍 寻 志 为

多词一义:悉-具-咸-皆(全、都)缘-扶(顺着)要-延(邀请)语-道(告诉)乃-遂(于是)

古今异义:鲜美、交通、妻子、绝境、无论、不足、如此、间隔、俨然

四个然:豁然、俨然、怡然、欣然

七个成语:世外桃源、落英缤纷、鸡犬相闻、怡然自乐、黄发垂髫、豁然开朗、无人问津

文章线索: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

(五)达标检测评价(8分钟)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豁然 ( ) 俨然( ) 垂髫( ) 阡陌( )

56

2、解释词语:⑴缘溪行 ⑵渔人甚异之 ⑶欲穷其林 ⑷才通人 ⑸俨然 ⑹桑竹之属 ⑺交通 ⑻悉如外人 ⑼便要还家 ⑽咸来问讯 ⑾妻子 ⑿绝境 ⒀无论 ⒁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⒂辞去 ⒃此中人语云

3、重点翻译句子: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⑵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⑶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⑷不足为外人道也。

21 桃花源记 (第二课时)

授课总时数:1 授课日期:2011 年9月29日 主备人:李英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朗读、背诵课文,培养朗读和背诵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过程与方法

4、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翻译课文,掌握故事情节。

情感态度价值观

5、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及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难点:了解创作方法。

三、知识梳理

1、从文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源人为什么叹惋?(桃源人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3、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不存在的?世外桃源?。(作者虚构一个与黑暗的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世界,寄托着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

四、学法指导

1、讨论法。2、速读法。

五、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标流程(1分钟)

目标:学生齐读课前抄写在黑板左侧的目标

流程:课上随堂设计

(二)自学讨论释疑(8分钟)

1.自学指导:默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揣摩文章语言。

A?忽逢桃花林?,?忽?字表现了怎样的心情?

B?渔人甚异之?中?之?在文中代指什么?

C?欲穷其林?,?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

D前文与?豁然开朗?相对应的语词是什么?

E为什么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

2.教师设问

(1)本文描写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状况?从哪些内容上可以看得出来?这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有什么不同?结合作者的生平,谈谈本文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57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乃?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推想一下,渔人对桃源人说了些什么,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3.小组讨论

(1)文章最后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目的是什么?

(2)我们应当怎样评价文章所表现的社会理想境界?

(三)练习实践互帮(8分钟)

在创作方法和思想内容上,本文与《天上的街市》有什么异同?

(四)展示汇报梳理(15分钟)

行文思路:

1、发现桃花源: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优美)

2、进入桃花源:

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怡然自乐 (生活安定)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之久)

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民风淳朴)

3、离开桃花源 :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无问津者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似有而无 )

理想社会

(五)达标检测评价(8分钟)

填空: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

2. 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空格处填入短语。

发现桃花源——( )——( )

3. 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词。

⑴悉如外人 ( ) ⑵便要还家( )

4第二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 , , ;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

5. 表现村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

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 (选择两个,解释它的含义。)

22.短文两篇 (第一课时《陋室铭》)

授课总时数:1 授课日期:2011 年10月6日 主备人:李英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朗读、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2、通过多种朗读,提高朗读能力,并翻译课文。

3、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58

4、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朗读、背诵课文。

难点: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和?何陋之有?的含义。

三、知识梳理

1、作者及文体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屡遭贬谪,本文即作于此间。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是作者在和州刺史任上写的。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通常用韵文写成。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起首四句,以正衬发端,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自然引出正题:颂扬陋室。点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惟吾德馨?。再通过对陋室环境的描写,交友及室主人所做之事的叙述,表现了作者的情怀,后又以诸荀、扬雄自比,充分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重点词:名 灵 斯 惟 馨 上 入 鸿儒 白丁 调 金经 丝竹 案牍 形

4、重点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④孔子云:?何陋之有??

四、学法指导

1、自学讨论2、朗读法3、讨论交流法

五、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标流程(1分钟)

目标:学生齐读课前抄写在黑板左侧的目标:

流程:课上随堂设计

(二)自学讨论释疑(8分钟)

1.自学指导

(1)结合注释,参照工具书翻译课文。

(2)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意思,找出中心句。

2.教师设问

(1)本文从哪些方面表现作者?惟吾德馨?的?

(2)开头第一句和最后一句作用是什么?

(3)本文在结构、语言、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

3.小组讨论

A.这段文字从哪几个方面表现陋室不陋?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

B.作批注是学习古诗文的一种好方法。请仿照①句的批法,任选一个角度为②句作批注。

①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以名人高雅居天之骄子衬托自己居室的高雅。)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反问句式,突出主旨。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何看法?

(三)练习实践互帮(8分钟)

用课文原名回答下列问题。

59

本文的主旨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描写陋室环境幽雅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写室中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写室中事的情趣之雅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四)展示汇报梳理(15分钟)

1、本文主要描绘了作者居室的情景,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中心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从?环境清幽宁静、与人交往高雅受脱俗、室内活动欢畅无虞?这三方面来表现?惟吾德馨?。

3、开头一句采用比喻和类比的方法引出文章中心,表明即使是陋室也有名有灵。最后一句总结全文说明陋室不陋,以古代名贤自喻,表现了高雅的志趣。

5、结构特点:第一部分采用类比法引出中心;第二部分具体描写陋室的情景,提示中心;第三部分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6、语言特点:语言简练,多用整句,又多对偶,押韵。

7、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五)达标检测评价(8分钟)

填空:

1、写陋室不陋的主要原因是? ?

2、写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 , ?。

3、写不受世俗、官场干扰的句子是? , 。?

4、《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采用了 的写法。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 ?,自然的引出文章的主旨——颂扬? ?。

? , 。?

5、问答题: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这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

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

3)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

4)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诗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22 短文两篇 (第二课时:《爱莲说》)

授课总时数:1 授课日期:2011 年10月7日 主备人:李英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朗读、翻译并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2、通过多种形式朗读,提高朗读能力。

3、学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4、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朗读、背诵课文。

60

2.难点:学习托物言志和衬托写法。

三、知识梳理

1、重点字词

蕃 独 濯 清涟 妖 亭亭 植 亵 谓 鲜 宜 蔓 枝 益

2、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爱莲说》的结构,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从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水陆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4、全文的中心句(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5、有关?说?

四、学法指导

朗读法、讨论法

五、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标流程(1分钟)

目标:学生齐读课前抄写在黑板左侧的目标

流程:课上随堂设计

(二)自学讨论释疑(8分钟)

1.自学指导

(1)结合注释,参照工具书翻译课文。

(2)划出体现莲高贵品质的句子。

2.教师设问

本文从哪几处角度描写莲花的形象,莲花的形象有何象征意义?

(三)讨论练习实践互帮(8分钟)

作者为何要写莲,用了哪些表达方式,作用是什么?

(四)展示汇报梳理(15分钟)

1、从用衬托的手法(菊花正衬,牡丹反衬)、直接描述莲花的形象(生长环境、生活习性、体态、气味、气质)、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直接赞美莲花这三个角度描写莲花。作者对莲花进行了人格化的描写,是把它作为一种高贵品格的象征。

2、作者托物言志,以莲花自况,把莲花比作君子,借以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和情感。文章开篇记叙引题,写世态炎凉,继而描写,突出莲花的形象,最后议论,赞赏莲花,抒情则贯穿全篇,意在明志。

古诗词中,也用到了这种手法,如李白在《闻玉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写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深情;李商隐在《无题》中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表达了坚贞的爱情;龚自珍在《己交杂诗》中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展示诗人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

(五)达标检测评价(8分钟)

1、理解填空

①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语句是 ,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

是 , 。

②短文以莲花为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 。

61

③?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的生活态度是? ?。?予独爱莲?表明作者的生活态度是? ?。

④《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 ;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

2、翻译文言语句。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说说作者心中的君子具有怎样的品质?

23 核舟记

授课总时数:1 授课日期:2011 年10月8日 主备人:李英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过程与方法

3、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空间说明顺序。

情感态度价值观

4、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成就,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技艺。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词汇,解读课文内容。了解结构形式和说明顺序。

难点: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窨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三、知识梳理

1、字的读音:贻、奇、黍、箬、髯、褶、矫、诎、倚、楫、趾、壬、戌、虞、篆

2、句子:(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苏、黄共阅一手卷。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有关?记?,明确本文文体:说明文

四、学法指导

1、复述课文法。2、讨论交流法。

五、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标流程(1分钟)

目标:学生齐读课前抄写在黑板左侧的目标

流程:课上随堂设计

(二)自学讨论释疑(8分钟)

1.自学指导

整体感知文意: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2.教师设问(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1)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同桌互相复述课文。

62

(2)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

3.小组讨论(品析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

(三)练习实践互帮(8分钟)

哪些内容可以引发人们的联想和想像?

(四)展示汇报梳理(15分钟)

作者的构思极为巧妙,如借助?山高月小?等十六个字,很容易使读者想像散文《赤壁赋》《后赤壁赋》里的意境。再如?如有所语??若听茶声然?等神态毕现,使人回味无穷。

(五)达标检测评价(8分钟)

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诎右臂支船( ) 左手倚一衡木

( )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2.比较下列字在句中的含义

①木:能以径寸之木( ) ②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以至鸟兽、木石( ) 文曰?初平山人?( ) ③奇:明有奇巧人( ) ④有:明有奇巧人( ) 长约八分有奇( ) 长约八分有奇( ) ⑤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 ⑥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启窗而观( )

为人五;为窗八( )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 ⑦可:高可二黍许( ) ⑧云:盖大苏泛赤壁云( ) 珠可历历数也( ) 此中人语云( )

3.按要求填空

1.《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的《 》。作者是 ,字 , 嘉善人。

2.《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__________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 》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 》中的句子。

3.黄庭坚是 朝的文学家,字 。

4.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 。

5.?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一句点明了窗子具有 的特点,说明雕刻的精巧。

6.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 ?一个动作和

? ?的神态看出来。

7.从对佛印的神情描写中,可以看出佛印 的性格特点。

8.第三段中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

? , ?(从第一段文字中找)的精湛技艺。

9.从第四段对右边舟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 的神态,而左边舟子的神态则显得 。

10.文中最后一段运用了 、 的说明方法,这样说明的作用是 。

63

11.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

12.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 。

13、写出两句其他诗词中与船有关的语句 。

24 大道之行也

授课总时数:1 授课日期:2011 年10月10日 主备人:李英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

2、背诵并默写全文。

过程与方法

3、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4、学习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大写的人。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

难点:引导学生思考本文与《桃花源记》中生活的相似之处。

三、知识梳理

1. 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中的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2. 掌握文言词语:

选贤与能 矜、寡、孤、独、废疾者 男有分 货恶其弃于地也

3、写作背景

4、?四书??五经?

四、学法指导

1、诵读法。2、讨论交流法。

五、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标流程(1分钟)

目标:学生齐读课前抄写在黑板左侧的目标

流程:课上随堂设计

(二)自学讨论释疑(8分钟)

1.自学指导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并注意解释以下词:行、与、修、故、独亲、矜、养、分、恶、藏、兴、乱贼、作、闭。

2.教师设问

诵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3.小组讨论

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三)练习实践互帮(8分钟)

64

本文与《桃花源记》中描写的社会生活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四)展示汇报梳理(15分钟)

1、整体思路: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1)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不独亲…皆有所养);人人都安居乐业(男有分,女有归)--物质生活

(2)货尽其力,人尽其才(货恶其…不必为己)--思想观念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的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愿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自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3、与《桃花源记》中人们社会生活相似处:社会都没有剥削、压迫,人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人人都受到了社会关爱。

(五)达标检测评价(8分钟)

1、《大道之行也》选自《__》,是___家经典之一,西汉__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题目中的?大道?__________________。

2. 请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①选贤与能( ) ②讲信修睦( )( ) ③故人不独亲其亲( ) ④不独子其子( )⑤矜、寡、孤、独( )( )( )( ) ⑥废疾( ) ⑦男有分( ) ⑧女有归( )

3. 翻译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②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④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4. 填空:

(1)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 。

(2) 《大道之行也》中,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 ;与?夜不闭户?意思相同的句子是: 。

(3)研读课文填写:大道的内涵是 、 、 。

(4)《大道之行也》是一篇名文,有两个成语出自其中,它们分别

是 、 。

(5)所谓?大同?,用现代汉语回答即是 。

25 杜甫诗三首 (《望岳》《春望》)

授课总时数:1 授课日期:2011 年10月13日 主备人:李英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65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掌握重点实虚词意义。

过程与方法

2、反复诵读课文,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品味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

3、感受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慨。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背诵《望岳》《春望》,准确掌握实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难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三、知识梳理

1、内容解析:杜甫是唐代的大诗人,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学习时要用心把握诗作风格的变化。

2、文学常识

(1)杜甫:杜甫,唐代大诗人,字子美,诗中常以少陵野老自称。年轻时举进士不第,遂各地漫游。天宝时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居长安近十年,安史之乱,逃至凤翔,见唐肃宗,任左拾遗。长安收复后回京,不久辞官,移居成都。晚年携家眷离开成都,漂泊于湘鄂一带,死于途中。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2)?三吏? ?三别?

3、字音:岱 眦 搔 簪

4、词义:钟 阴 阳 会当 浑

5、本文体裁:律诗

四、学法指导

1、诵读法。2、讨论交流法。

五、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标流程(1分钟)

目标:学生齐读课前抄写在黑板左侧的目标

流程:课上随堂设计

(二)自学讨论释疑(8分钟)

1.自学指导

结合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注意解释下列重点词:岱宗、造化、决眦、国破、感时、恨别、烽火、搔、浑欲

2.教师设问

说一说诗歌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小组讨论

《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之意,品析指出?望?的不同视角。

(三)练习实践互帮(8分钟)

1、说一说?会当凌绝情顶,一览众山小?一句话哲理。

2、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四)展示汇报梳理(15分钟)

1、首联是远望,颔联是近望,颈联是细望,尾联是望中所感(愿望)。

66

2、这句话蕴含着?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的哲理。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五)达标检测评价(8分钟)

1、填空

A.?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B.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两句,这两句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____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________。

2、背诵诗歌

3、填空:《春望》中反映诗人忧国思家的愁苦之心的诗句是: ;《石壕吏》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 ;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 ;暗示老妇已被抓走的诗句是 。

4、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望岳》一诗虽没有一个?望?字,但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

(2)?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

5、文学常识填空

A.杜甫(712~770),字________,别号________,朝伟大的________诗人。

B.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________朝由________而________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C.《 》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 》和《 》则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诗人已到中年。

25 杜甫诗三首 (《石壕吏》)

授课总时数:1 授课日期:2011 年10月14日 主备人:李英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掌握重点实虚词意义。

过程与方法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诗歌意境,品味语言。

3、表演课本剧。

情感态度价值观

4、学习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背诵《石壕吏》,准确掌握实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难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三、知识梳理

1、字音:逾 邺 戍 咽 妪

2、词义:一何 逾 走 应 别

3、对联中的杜甫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67

4、本文体裁:古体诗、叙事诗

四、学法指导

1、诵读法。2、讨论交流法。

五、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标流程(1分钟)

目标:学生齐读课前抄写在黑板左侧的目标

流程:课上随堂设计

(二)自学讨论释疑(8分钟)

1.自学指导

结合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注意解释下列重点词:吏、逾、前致词、戍、偷生、老妪、幽咽

2.教师设问

(1)说一说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从内容上看,这是叙事诗还是抒怀诗?类似的诗歌我们还学过哪首?

3.小组讨论

(1)谈谈这首诗的情节结构。

(2)说出?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的对比作用。

(3)哪些诗句表现了战争的残酷?

(4)学了这三首诗,你对杜甫的思想发展有怎样的了解?

(三)练习实践互帮(8分钟)

这三首诗在内容和体裁上有什么不同?

(四)展示汇报梳理(15分钟)

1、第一部分(第1段)写诗人日暮投宿,夜遇捕吏捉人,烘托紧张气氛。第二部分(第2、3段)写老妇自述,展示一个饱受战祸的家庭的悲剧。第三部分(第4段)写诗人独与老翁告别,暗示老妇被捉。

2、这三首诗是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题材不同,背景不同,风格也不同。《望岳》写诗人游历山川名胜,表达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自己的远大抱负,其感情基调热情奔放。《春望》写诗人历经战乱,目睹国家破败之象,身感离乡背井之苦,表达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石壕吏》也写于战乱时期,但这时,诗人面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现出深切的同情。后两首诗感情沉郁忧愤。从这三首诗歌来看,诗人的思想逐渐从理想走向现实,从于家于己的眷顾转向于国于民的关注,或多或少地体现了诗人思想发展的轨迹。

(五)达标检测评价(8分钟)

1.解释下列词语。

附书至( ) 新战死( ) 未去( ) 犹得( )

2.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1)戍( )________ 戌( )________ 戎( )________

(2)衰( )________ 哀( )________ 衷( )________

3.为选段划分为三层,并概括出层意。

4.用原文回答问题。

(1)说明兵役之苛酷:________________

(2)说明战争之惨烈:________________

(3)说明战争破坏严重:________________

(4)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________________

68

(5)能概括全诗内容的:________________

5.本段文字正面描写老妇人?致词?,层层诉说、凄苦至极,侧面写?________?,揭示主题

6.对这首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第3、4段,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7.这首诗是体现杜甫现实主义的重要诗篇之一,此诗反映的社会状况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26.三峡(第1课时)

授课总时数:2课时 主备人:蒙小燕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节奏分明的朗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

2、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过程与方法:通过熟读课文了解大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操。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

(1) 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2)反复朗读,当堂成诵。

2.难点

展开想象,品味语言。

三、知识梳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叠嶂( ) 曦月( ) 襄陵( ) 沿溯( ) 素湍( ) 飞漱( ) 长啸( ) 属引( )

2、查找资料或图片,了解三峡、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和郦道元。

郦道元__________时期____________家。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

《___________》。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足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____最____________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3、你认为在预习中还应解决什么问题?

四、学法指导

充分诵读,积累文言词句,培养感受美的能力。

五、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标流程(1分钟)

1、节奏分明的朗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

2、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3、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操。

(二)自学讨论释疑(8分钟)

69

1.自学指导

1、根据大屏幕展示的重点字词,学生读课文。

2、根据课下注解,疏通文意,并将不理解的句子画出来

2.教师设问

(1)作者抓住哪些景物来描绘三峡的美?(用?你看,三峡美在 ?的句式说一说三峡美在哪里。)

(2)从描写三峡山的语句中,找出关键词来说明三峡山的特点。

(3)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的水?每个季节的水有什么特征?把文中的关键词找出来。

(4)作者为什么要写猿鸣?

3.小组讨论

学生针对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三) 练习实践互帮(8分钟) ①略无阙处②重岩叠嶂③不见曦月④沿溯阻绝 ⑤虽乘奔御风⑥素湍绿潭⑦绝巘多生怪柏⑧:飞漱其间 ⑨清荣峻貌 ⑩属引凄异

2、指明学生疏通文意。

(四) 展示汇报梳理(15分钟)

1、引导其他学生进行更正、补充。 ①略无阙处(阙通?缺?) ②重岩叠嶂: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③不见曦月:日光,这里至太阳。 ④沿溯阻绝:逆流而上。 ⑤虽乘奔御风:这里指飞奔的马。 ⑥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⑦绝巘多生怪柏: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⑧:飞漱其间:冲刷。 ⑨清荣峻貌:高而陡峭。 ⑩属引凄异:连续。

70

2、指明学生疏通文意。

(五)达标检测评价(8分钟)

1、解释加点字词:

襄陵( ) 良多( ) 乘奔御风( ) 自非亭午夜分( )

哀转( ) 阙处( ) 自三峡七百里中( ) 2、阅读第2、3自然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1)第一段描写三峡_____________的景色,侧面描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所写景物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描写泉、树、山、草的四个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课下注释,翻译下列句子。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4)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26、三峡(第2课时)

授课总时数:2课时 主备人:蒙小燕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与能力:品味文章语言,展开想象,体味作者意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品味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操。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

(1)背诵课文,提高文言文的语感。

(2)展开想象,品味语言。

71

2.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借景抒情。

三、知识梳理

1、反复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要求读得自然流畅,注意停顿。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2.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句。解释下列加点字。

重岩叠嶂 .

素湍绿潭 .

3、翻译全文。

四、学法指导

充分诵读,积累文言词句,培养感受美的能力。

五、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标流程(1分钟)

1、品味文章语言,展开想象,体味作者意境。

2、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操。

(二)自学讨论释疑(8分钟)

1.自学指导

出示相关的思考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2.教师设问

(1)作者写了三峡的哪些自然景物?

(2)作者分别抓住了这些自然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3)课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小组讨论

(十六) 练习实践互帮(8分钟)

(1)作者写了三峡的哪些自然景物?

(2)作者分别抓住了这些自然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3)课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十七) 展示汇报梳理(15分钟)

1、(先写山,后写水。)

72 夏水襄陵 .飞漱 . 乘奔御风 .清荣峻茂 ....

2、 写山,突出连绵不断、、奇、险、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了

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急猛;春冬---清幽;秋---凄凉

3、表现了作者的无限赞美和欣赏之情。

(十八) 达标检测评价(8分钟)

1、文中用? ?描绘了山形挺拔险峻。? ?写尽了深秋的凄婉优美。

2、本文第三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 ?

的静景,也描写了? ?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3、请你以导游的身份,借助课文内容,为亲朋好友写一篇介绍三峡风光的导游词。

提示:要注意这篇文章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写作特点,注意写景顺序,扣住课文句子进行编写。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27、答谢中书书(第1课时)

授课总时数: 1课时 主备人:蒙小燕

一、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2、背诵并默写课文。

3、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

3、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熟读课文了解大意。

2、通过小组讨论品味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操。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

品味语言,理解课文意境。

三、知识梳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73

颓( ) 能与其奇者( ) 遂( ) 藻( ) 荇 ( ) .....

2、作者及文体简介:

(1)《答谢中书书》选自《_______________ _》,作者____________ ___,字______ ,号_________________。?书?的意思是_ 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朗读课文,初步整体感知内容。

3.反复朗读课文。

4.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主学习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5 检查掌握情况:

晓雾将歇: 四时俱备: 五色交辉: ....

夕日欲颓: . 沉鳞竞跃: .

四、学法指导

充分诵读,培养文言语感,积累语言材料,体会文章的情味。

五、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标流程(1分钟)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

3、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自学讨论释疑(8分钟)

1.自学指导

(1)学生听读课文。

(2)自由朗读课文。

2、学生朗读。

2.教师设问

(1)为两篇课文分层,写出各层大意,批注在书上。

(2)欣赏作者是怎样写景的。(批注在书上)

(3)课文《答谢中书书》的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最能体现

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4)试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

3.小组讨论

(十九) 练习实践互帮(8分钟)

1、文章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2、作者是怎样描写大自然的?

74

3、本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学生背诵课文。

(二十) 展示汇报梳理(15分钟)

1、山峰、水流、石壁、竹林、禽兽、游鱼。。。。。。

2、由仰而俯;由显而微;由静而动。

3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

感。

4指名学生背诵片断。

(二十一) 达标检测评价(8分钟)

阅读《答谢中书书》,完成下列各题。

(1)题目中第二个?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3)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5、结合书下注释,翻译下列句子。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3)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27、记承天寺夜游(第1课时)

授课总时数: 1课时 主备人:蒙小燕

一、学习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学,设疑解惑。

情感态度价值观:作者被贬黄州,苦中求乐的积极态度。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

75

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难点

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三、知识梳理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 _》,作者____________ ___,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北宋______ 家,_______ 家。和父亲_____ 、弟弟_______ 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__________ _?。

(2)解释加点字

解衣欲睡: 欣然起行: 步于中庭: .....

(3)课文《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该如何理解?

(4)作者在《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抒发的感慨是:

四、学法指导

充分诵读,培养文言语感,积累语言材料,体会文章的情味。

五、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标流程(1分钟)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自学讨论释疑(8分钟)

1.自学指导

(1)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2)疏通文意,解释重点词语。

2.教师设问

(1)课文《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该如何理解?

(2)作者在《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抒发的感慨是:

3.小组讨论

(学生针对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二十二) 练习实践互帮(8分钟)

(1)作者笔下的月景有何特点特点?

(2)你是如何理解?闲人?的含义的?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十三) 展示汇报梳理(15分钟)

1、空明澄澈、似真似幻。

76

2、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

得志的悲凉心境。

3、本文表达的感情是微妙的,而复杂的,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也

有对自已身处被贬的牢骚不平。

(二十四) 达标检测评价(8分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遂至承天寺 . 欣然起行 ..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 ..

(2)?庭下如积水空明?是一个比喻句,从前后文来看,这个比喻句的本体

是___________。

(3)文中写?竹柏影?,实际上是从侧面描写______________。

(4)说说?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写出了作者

此时怎样的心态?谈谈你的理解?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27、答谢中书书(第1课时)

授课总时数: 1课时 主备人:蒙小燕

二、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4、 背诵并默写课文。

5、 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

3、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2、通过熟读课文了解大意。

2、通过小组讨论品味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操。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

品味语言,理解课文意境。

三、知识梳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颓( ) 能与其奇者( ) 遂( ) 藻( ) 荇 ( )

2、作者及文体简介:

(1)《答谢中书书》选自《_______________ _》,作者____________ ___,字______ ,号_________________。?书?的意思是_ 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朗读课文,初步整体感知内容。

3.反复朗读课文。

4.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主学习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77

5 检查掌握情况:

晓雾将歇: 四时俱备: 五色交辉: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四、学法指导

充分诵读,培养文言语感,积累语言材料,体会文章的情味。

五、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标流程(1分钟)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

3、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自学讨论释疑(8分钟)

1.自学指导

(1)学生听读课文。

(2)自由朗读课文。

2、学生朗读。

2.教师设问

(1)为两篇课文分层,写出各层大意,批注在书上。

(2)欣赏作者是怎样写景的。(批注在书上)

(3)课文《答谢中书书》的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4)试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

3.小组讨论

(二十五) 练习实践互帮(8分钟)

1、文章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2、作者是怎样描写大自然的?

3、本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学生背诵课文。

(二十六) 展示汇报梳理(15分钟)

1、山峰、水流、石壁、竹林、禽兽、游鱼。。。。。。

2、由仰而俯;由显而微;由静而动。

3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

4指名学生背诵片断。

(二十七) 达标检测评价(8分钟)

阅读《答谢中书书》,完成下列各题。

(1)题目中第二个?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3)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5、结合书下注释,翻译下列句子。

78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3)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26、三峡(第2课时)

授课总时数:2课时 主备人:蒙小燕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与能力:品味文章语言,展开想象,体味作者意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品味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操。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

(1)背诵课文,提高文言文的语感。

(2)展开想象,品味语言。

2.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借景抒情。

三、知识梳理

1、反复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要求读得自然流畅,注意停顿。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2.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句。解释下列加点字。

重岩叠嶂 .

素湍绿潭 .

夏水襄陵 .飞漱 . 79 乘奔御风 .清荣峻茂 ....

3、翻译全文。

四、学法指导

充分诵读,积累文言词句,培养感受美的能力。

五、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标流程(1分钟)

1、品味文章语言,展开想象,体味作者意境。

2、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操。

(二)自学讨论释疑(8分钟)

1.自学指导

出示相关的思考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2.教师设问

(1)作者写了三峡的哪些自然景物?

(2)作者分别抓住了这些自然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3)课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小组讨论

(二十八) 练习实践互帮(8分钟)

(1)作者写了三峡的哪些自然景物?

(2)作者分别抓住了这些自然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3)课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十九) 展示汇报梳理(15分钟)

1、(先写山,后写水。)

2、 写山,突出连绵不断、、奇、险、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了

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急猛;春冬---清幽;秋---凄凉

3、表现了作者的无限赞美和欣赏之情。

(三十) 达标检测评价(8分钟)

2、文中用? ?描绘了山形挺拔险峻。? ?写尽了深秋的凄婉优美。

2、本文第三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 ?

的静景,也描写了? ?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3、请你以导游的身份,借助课文内容,为亲朋好友写一篇介绍三峡风光的导游词。

提示:要注意这篇文章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写作特点,注意写景顺序,扣住课文句子进行编写。

80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30、诗四首(第_1_课时)

课时:2 授课日期: 2011 年8 月 27 日 主备:蒙小燕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歌的背景。

2、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

3、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

过程与方法

4、加强诵读的指导。在反复的诵读中理解诗句的意思。

5、揣摩品味诗句的含义和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

6、激发灵性,陶冶情操。增加文化积累。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

(1)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

2.难点

品味诗歌的人情美、风物美。

三、知识梳理

1、读一读:

要求: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 2、译一译:

对照注释,解词析句,扫清障碍,理解诗歌。

3、背一背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尝试背诵古诗。

4、议一议

(1)在充分理解诗歌含义的基础上,把握作者写景抒情的写作特点。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学法指导

81

充分诵读,领略中国古代诗歌的意境美、音乐美,感受古代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

五、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标流程(1分钟)

在黑白上板书学习目标,学生齐读明确学习任务。

(二)自学讨论释疑(8分钟)

1.自学指导

(1)借助工具书熟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2)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3)思考问题

2.教师设问

《归园田居》《使至塞上》

(1)这两首诗中哪些诗句写得好?你能说一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吗?

(2)《归田园居》一文描写了什么场景?你能说说陶诗中的?愿?指的是什么吗?

(3)《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试赏析它的意境。

(4)背诵这两首诗。

3.小组讨论

(学生针对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三十一) 练习实践互帮(8分钟)

《归园田居》

A这首诗可分几层?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C这首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D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说说理由。

《使至塞上》

A说说?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依据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情感?

B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三十二) 展示汇报梳理(15分钟)

学习《归园田居》

A.全诗共三层:种豆的地点及劳动成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已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已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享受田园生活的惬意、闲适的心情有。

D.学生说出诗句,说出理由即可。

《使至塞上》

A.自已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了朝庭的惆怅,暗写自已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82

B.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一句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将自已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五)达标检测评价(8分钟)

1、阅读《使至塞上》,完成下列各题。

(1)写出这首诗押韵的字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押之韵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体裁来看,这首诗是_____________。从表达方式看,首联、尾联为__________,

颔联颈联为_____________,作者是寓情于景。

(3)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

征蓬出汉塞。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说说?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依据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情感?

3、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 日圆?一句。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30诗四首(第_2_课时)

课时:2 授课日期: 2011 年8 月 27日 主备:蒙小燕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品味诗歌的人情美、风物美。

2了解诗歌的背景。

3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

过程与方法

4、加强诵读的指导。在反复的诵读中理解诗句的意思。

5、揣摩品味诗句的含义和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

6、激发灵性,陶冶情操。增加文化积累。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

(1)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

2.难点

(3)在反复的诵读中理解诗句的意思及作者感情。

三、知识梳理

1、读一读:

要求: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 83

出节拍,读出韵味;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 2、译一译:

对照注释,解词析句,扫清障碍,理解诗歌。

3、背一背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尝试背诵古诗。

4、议一议

(1)在充分理解诗歌含义的基础上,把握作者写景抒情的写作特点。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学法指导

充分诵读,领略中国古代诗歌的意境美、音乐美,感受古代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

五、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标流程(1分钟)

在黑白上板书学习目标,学生齐读明确学习任务。

(二)自学讨论释疑(8分钟)

1.自学指导

(1)借助工具书熟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2)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3)思考问题

2.教师设问

《渡荆门送别》《 登岳阳楼》(其一)

(1)?山随平野心,江入大荒流?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2)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 登岳阳楼》(其一)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吗?诗歌抒发了

诗人怎样的情感?

(3)背诵这两首诗。

3.小组讨论

(学生针对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三十三) 练习实践互帮(8分钟)

1、借助工具书熟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2、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3、齐背课文,思考:

《渡进门送别》

A说说该诗的主要内容。

B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

C写景的是那几句?按什么顺序写的?

D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登岳阳楼》(其一)

A说说该诗的大意.

84

B《登岳阳楼》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C《登岳阳楼》写作者避难颠沛流离生活的诗句是?

(三十四) 展示汇报梳理(15分钟)

1、指名学生诵读两首诗。师生正音,指导。

2、指名学生疏通诗意。

《渡进门送别》

A写出了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流露作者开朗的心情以及初次远行对故乡

的思念。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作者浓浓的相思。

C?山随平野近,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深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D抽背诵。 《登岳阳楼》

A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旌旗静止

我登临的地方,让吴国和蜀国在这里分开。

我徘徊的时刻,使洞庭湖与君山笼罩在暮霭里

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 行程万里 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

登楼凭吊古人 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 看着远山的古树 青苍中 隐含无限的伤悲

B《登岳阳楼》写诗人凭栏?吊古?,勾起了满腹的家国之恨,身世之愁。

C.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三十五) 达标检测评价(8分钟)

阅读《渡荆门送别》,完成下列各题。

(1)请依次写出这首诗押韵的字: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渡远荆门外 山随平野尽 仍怜故乡水 ...

(3)对诗的内容、写法理解不符合诗意的一项是( )

A、诗的一开头,就以明快的手法点明了此行的特点、途中已经到达的地方以及将

要前往的目的地,以至乘坐的交通工具。

B、诗的颔联景象雄阔,颈联景象瑰丽。?荆门外?的山川胜景,兼收笔底。尾联反

映诗人作别故土,惜别亲友的诚挚。

C、全诗以远游起笔,中间写途中所见景色,最后以惜别作结,过渡自然,结构严

谨。写景用语着字,也独具匠心。

D、诗中所写景物,既有远景 又有近景 ,远景广阔而雄伟,近景明朗而秀丽,可

见诗人很善于摄取自然景物到诗境中来。

(4)?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5)尾联中的?风霜?有什么深意?

85

86

更多相关推荐:
感悟珍珠港教案

感悟珍珠港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内容明确作者在珍珠港的所见所想找出文中描写语段把握作者对事件的所感明确散文的欣赏方法2分析作者对珍珠港事件的所悟明确写作主旨3结合实际探讨自己对珍珠港事件的看法培养观察思考问题的...

感悟珍珠港教案

感悟珍珠港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内容明确作者在珍珠港的所见所想感悟主旨2找出文中描写语段把握作者对事件的感悟3结合实际探讨自己对战争的看法培养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对珍珠港的感悟2体会作者将写景记事抒...

《感悟珍珠港》教案

《感悟珍珠港》教案,内容附图。

感悟珍珠港教案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课堂教学安排课堂教学安排课堂教学安排

感悟珍珠港教案1

课堂教学安排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感悟珍珠港教案【修改】

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内容明确作者在珍珠港的所见所想找出文中描写语段把握作者对事件的所感明确散文的欣赏方法2分析作者对珍珠港事件的所悟明确写作主旨3结合实际探讨自己对珍珠港事件的看法培养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1...

《感悟珍珠港》教学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案精雕细刻笔墨间凝聚师长智慧无限感悟珍珠港学习目标张抗抗1了解相关历史知识2体会写景记事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3借鉴多种修辞的运用和对比手法的妙用4感悟战争感受和平重点了解相关历史知识体会写景记...

感悟珍珠港 教案(宝应职教中心 彭宅芳)

感悟珍珠港授课教师彭宅芳学校宝应职业教育中心校教学目标认知目标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理解作者的感悟和珍珠港留给后人的启示认识战争给人类带来流血和灾难的沉重代价能力目标学会欣赏散文的一般方法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战争带给...

感悟珍珠港

课堂教学安排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感悟珍珠港导学案

感悟珍珠港导学案,内容附图。

感悟珍珠港 说课

感悟珍珠港说课稿一说教材1地位感悟珍珠港是职高第三册第五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是文学作品欣赏中的散文欣赏单元重点是欣赏散文的形与神本单元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领悟文中的哲理本课的教学是散文...

感悟珍珠港 教学

淮阴区职教中心理论课程课堂教学设计学科语文授课教师钱澔日期

感悟珍珠港教案(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