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时间:2024.4.30

唤醒· 激活 ·体验

----感悟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摘要:新课程改革倡导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语文教学具有极大的弹性,蕴含着许多美的因素和情感,教师要善于运用观察的方法,在课堂内外及时捕捉、激发,积极引导,不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倡导探究性学习,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因素,倡导学生自主感悟、体验。本文主要从解放心灵,激发兴趣;营造氛围,激活灵性;关注个性,培养创新这三个方面来论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体验性学习。

关键词:体验性学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Wake-up activation experience

---- Under the comprehension of new primary school curriculum

teaching the language to read

Li jiali

Abstract: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initiated by the personalization of the text read, respect for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diversity. Language teaching has a great deal of flexibi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contains a number of factors and emotional, teachers should be good at using the method of observation,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lassroom in time to capture, inspire, guide, not to replace their own analysis of their reading practice, advocacy Inquiry learning to enable students to combine their practical factors, initiated by students in self-perception and experience. In this paper, mainly from the liberation of the soul, stimulate interest; to create atmosphere, spiritual activation; concerned about the personality, to foster an innovation and to describe these three aspects of teaching reading in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learning experience.

Keywords: experiential learning; primary language of teaching reading “体验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有意识地情境创设及引导鼓励,激发学 1

生把新的教学内容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并加以内化,体验、内省并感悟教学内容,从而实现学生内心自主性生长的过程。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性学习”力求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浓厚的主动学习的氛围,创设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和自主参与的活动、操作、考察、调查、经历、体验、探究等主体活动。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参与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学习时不仅会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会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

在澳大利亚,学生围着教师上课,学生和教师组成了一个圆,大家都是圆上的点。而在中国,学生听教师讲课,教师在上面,学生在下面,教师居高临下。这是中外课堂组合方式的区别,更是教学民主的差异,作为未来的教师应怎样去认识和对待学生?

学生不仅仅是学习的接受者,而且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创造者,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和方法。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去做呢?针对这个问题,本文主要从解放心灵,激发兴趣;营造氛围,激活灵性;关注个性,培养创新这三个方面来论述来论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体验性学习。

一、解放心灵,激发兴趣

曾经在实习时,遇到这样两个孩子,他们对语文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一个说:“语文是世界上最乏味的事。读、背、写,没完没了,而且都要按老师说的去做,不能有半点差错。”另一个却说:“我由衷的喜欢学习语文,在课堂上老师和我们互相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总是在轻松的气氛中掌握,而且有些好课文反复读都让人觉得是一种享受。”毫无疑问,两种不同的认识必然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个成绩优异,一个却不近人意。由此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能够给学生的学习提供动力。

皮亚杰曾经说过:“一切有成效的工作都是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要求:要“关注学生日常识字的兴趣”,“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这种种表述说明,良好的兴趣是学好语文的重要先决条件,也是语文教学及评价的重要内容。

那么让我们再回到现实中看看我们的语文教学现状:一开始,学生刚认识“人、口、手”,是多么的激动,兴奋地要向父母展示;到了后来,还有几人遇到不认识的字能主动去查字典?一开始,学生捧着图画读物津津有味,真可谓爱不释手;到了后来,还有 2

几人能坚持阅读,能沉浸在优秀文学作品之中?一开始,写出一两行简单的语句,学生便喜不自胜;到了后来,又有几人听到作文不头疼?? 像第一个孩子这样觉得语文乏味的学生数不胜数。

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正在逐步丧失啊!让学生重拾语文学习的兴趣,无疑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眼前的紧迫任务。 于是我们得通过设置良好的情景来唤醒、激发学生内心强烈的兴趣。如阅读教学,可以先识字,运用多种方法:熟字换偏旁法、口诀识字法,猜字法、顺口溜法等多种识字方法满足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六”可编“一点一横长,底下两颗糖”,“回”可编“一大一小两个口,小口装在大口中”的顺口溜。记忆“咕”字,可编顺口溜:一口十口紧相连,咕咕叫起没个完。学生读时朗朗上口,既容易记住字形,又倍感乐趣。学生往往能够通过自己思考,分析字形,区别一些字,如“兔和晚”,后面一点难搞清楚,有位学生很会动脑筋,他说“儿子戴上一个扁口帽,太重了就哭了,流出一滴眼泪就是“兔”;太阳晒了都没出汗说明是傍晚的太阳不热了,就是“晚”。 时间久了,学生的兴趣会越来越浓,效果也会越来越好。

语文阅读教学中,“读”非常重要,应该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提供读的机会、空间。在课堂阅读时,可以及时利用“谁想读课文,就站起来大声读” “谁认为自己在班里读得最好,谁就站起来读” “你最喜欢哪段就读哪段给大家听”等话语让学生提高阅读的兴趣。学生纷纷读、说,教师稍加点拨,并鼓励学生“你读得很有感情”、“你读得声音很响亮,就是有点快”、“读得很好,听得出你是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特别是这一句,请再读一遍。”??慢慢的,学生从会读到爱读最后发展到常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会随之慢慢建立。

二、营造氛围 激活灵性

课堂是学生生命活跃的殿堂,是儿童获得人生体验的重要活动场所。根据小学语文学科性质和小语教学三维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必须体现人文情怀,必须还学生以自由,还学生以情感,更重要的是还给学生以灵性、活力。

从心理学角度去看,只有当学生获得充分的心理安全,能被老师和同学承认和信任,而且感到很大程度上的心理自由时才能展开积极的思维,迸发出创新的火花。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和无数的事实充分说明,在和谐、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往往是思维敏捷,乐于开动脑筋,思考、理解问题的理智反应能力显著提高;反之,在郁闷、呆板、专制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往往受到压抑,学生兴趣、学习动机都大大削弱,学习处于机械被动状态,大脑反映也相对迟钝,有些学生甚至出现思维混 3

乱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这些未来的语文教师以新的教育理念为学生创设新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倾情展示、尽情交流,师生双方共同发掘创新的潜能,舒展个体生命的灵性,让语文课堂溢满生命的激情,充满快乐,绽放出绚丽的个性之花,成为舒展个体生命灵性的舞台。

下面是一位特级教师上《小雨点》这篇童话故事的片段赏析,为了让孩子们懂得雨水和植物成长的关系,教师一边引导孩子们理解大雨点和小雨点的对话,一边用简笔画勾勒了两幅图,一幅有花有草,一幅只有黄土。寥寥数笔,课文的内容一下子就鲜活起来,孩子们的眼睛也亮了。雨后,有花有草的地方,花更红了,草更绿了。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长出了红的花,绿的草。教师让孩子们用画面来表现雨后景象,孩子们争着上台。接着,教师又问“孩子们,花、草喝了雨水,很高兴,他们会对雨点说什么呢?”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雨点,谢谢你!如果没有你,我可能就活不成了,也不可能变的那么美丽!”有的说,“雨点,你一来,我就更漂亮了,也长高了!”就这样,通过教师简单的几笔,学生的灵感也随即迸发出来,一次师生全身心投入、趣味盎然的教学活动开始了??我们仿佛看到了“教育即生活”的教育境界。在这里,教育不再是未来生活的预备,而是儿童现实生活的过程。教育在这一过程中不但增加学生们的知识,发展了他们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识和习惯,而且激发他们的情感。

创设情境、营造氛围的手法很多,教师只要恰如其分地运用,就能为学生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孩子置身情景交融的课堂,就可以看到心灵与心灵碰撞所绽放的亮丽色彩,就可以倾听到生命与生命交融所产生的和谐共鸣。

三、关注个性 培养创新

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思维最活跃,学生最能表现自我独特个性的场所,激励学生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智慧大胆质疑、大胆发现、大胆表达自己充满想象、充满灵气而带有幼稚的心声。但现在的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并未重视这一点。

有一位教师在上《狐狸和乌鸦》时,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狐狸第三次说的奉承话时,问学生:“乌鸦的羽毛和麻雀的比起来,谁的更漂亮?”好几位学生都说:“当然麻雀漂亮。”可这时却有一个男生站起来说:“我觉得乌鸦漂亮,因为我喜欢黑色。”老师先是一愣,随即就挂出事先准备的图让学生进行比较,经老师这样一强调,学生异口同声地答道“麻雀的羽毛漂亮。”而刚才那位觉得乌鸦漂亮的小男生也撅着嘴说了。

其实,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日常课堂教学中也经常见到,然而一些教师却常常为了 4

“节外生枝”,一句话就予以否定或三言两语就带过了。但试想我们不都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为什么我们会在课堂上忽视了这点,一定要由教师来“一统天下”呢?那个小男孩说乌鸦的羽毛好看,是因为喜欢黑色。这是他的心里话,是发自学生的肺腑之言啊!为什么要强迫学生来认同你的观点呢?这类被迫的声音不仅有碍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成长。

俗话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各人有各人的审美观。因此,当学生抒发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后,教师若能从容地让其他同学也充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此基础上再顺势诱导:“那在狐狸的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他是不是觉得乌鸦的羽毛比麻雀的好看吗?”将学生的思维引回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来,通过联系上下文来揣摩得出:狐狸这样说只是为了把肉骗到手。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又能让课文的重点迎刃而解。给整个课堂营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创造各种机会,诱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也才能大胆的提出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感受。只有这样自由宽松、无拘无束的氛围才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引发创造的才能。我们期待听到学生经过思维碰撞而产生的真实的“声音”。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在花中采蜜,是蜜蜂的快乐;但将蜜汁送给蜜蜂,也是花的快乐。在课堂上,教师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必须善于驾驭学生的主动性,放飞学生的个性,并使其从中得到更大的收获。机遇与挑战并存,别怕听到学生们说 “不”。课堂上,学生插嘴和唱反调的情况都不可避免的,在我的课上有时也会听到:“老师,我对某某同学的回答有意见。” (“老师,我认为你说得不对”)“那你说说看” 类似这样的对话。正是在这民主的课堂上一次次的超越和创新中得到了激活。语文可以说是姹紫嫣红、春意盎然的,并以其独特绵延的情感、深邃的哲理滋润着孩子的心田。“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教师要引领孩子步入“园林”,让孩子去解读、感悟、揣摩、体验、沉醉,与文本对话,与作者的情感进行交流,方能体味到“园林”之美。

当然在体验性学习实施过程之中,教师没有权利进行干预,不能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学生。应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自主性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所必需的,不论是研究的能力,还是科学的精神、积极探索的态度,都只有通过亲自实践才能逐渐形成。体验性学习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准备课题时,必须与他们生活环境相关的,必须考虑到信息获得渠道以及本地、本校可利用资源的问题。这样可以在上课时,能够更加了解上课的内容,对学生深入了解,让课堂气氛,变得更活跃。

5

总而言之,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本身,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每个孩子不光在感知,而且也在描绘、在制作、在创造。”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精神世界,有着不同成人的思维方式,那些看似幼稚可笑的问题常常蕴涵着创造的灵感和伟大的构想,往往会成为他们今后成功的起跑线。因而,我们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要善于捕捉着短暂的瞬间,不要轻易的折断他们想象的翅膀;要树立大语文观,重视探究,加强实践,努力使课堂“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从更深、更新的角度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从中有所领悟,有所发现,体验探索与创造的乐趣,实现思维质的飞跃,从而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纪育华著.母语教学与人格塑造[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人民教育》编辑部著.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M].海南出版社,2006

[3]吴立岗著.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

[4]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

[5]邢秀凤著.语文课堂对话艺术[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

[6]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著.教学月刊·中学版[J] .“体验性学习”对提高思想政治课实效性的价值思考,2005(11):56-57

6


第二篇:新课程下的阅读教学感悟


新课程下的阅读教学感悟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对话阅读教学”中,“文本”是一个重要的对话者。从教育传播理论来说,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信源”是课文。课文是我们师生在阅读教学中共同讨论的一个话题,是师生情感依托的一方家园,同时也是师生展示才华、提升生命感悟的一个舞台。在课改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参与实践了“对话”。但由于理解上的偏差,以至于“对话”变了味,竟成了一种缺少生成的“传话”、缺少感悟的“说话”、缺少激情的“对话”、缺少互动的“问话”、缺少引导的“训话”、游离课本的“空话”,既影响了学生的“学”,也影响的教师的“教”。那么阅读教学究竟如何才能获得一种更为活泼和深入的对话,成为一种高质量的对话呢?

在现实的课堂中,当我们拿着课前精心预设的教学方案静心与学生对话时,学生常常会有意无意地跳出我们课前预设的规范化的框架,给我们以毫无准备的意外。面对“意外”,教师不应固守预设,而应尊重学情,力求在对话中生成“对话”,这是新理念指导下的教师应有的情怀。对学情的尊重是主体性原则的最直接最重要的体现。 我认为,当教师面对“意外”时,不应避而不见,“让精彩悄悄溜走”,而应及时抓住并有效利用学生突发的疑惑,且适度“放大”,激发学生“潜心读文”的热情,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师生与文本之间轻松、顺畅的对话。只要教师能

把学生当作“知识源”,而非盛知识的容器,那么对话就是活泼的、深入的、有效的,恰似“一江春水”,充满生命力,学生在对话中更深刻地理解了文本,又创新了文本。

阅读教学中有效、生动的对话,是学生在教师搭建的平台上展现对文本的独特感悟、分享智慧的过程。深刻的感悟是积极、有效对话的前提。只有读得越多,想得越深,感悟才会越丰富。如此,对话就会成为“一口泉眼”,不断涌出鲜活的水来。当面对学生在《鸟的天堂》一课中提出的问题,我没有急于要求学生回答,而是给予学生充分“悟”的时间,鼓励、引导学生深入读书、思考、议论,不一会,学生就纷纷回答,那个提问的学生首先发言:“老师,我通过认真读书以及和同桌交流,搞清了这个问题。鸟的习性是晨出暮归,天亮就离巢觅食,但这是在树木较稀少的地方出现的情景,因为鸟儿晚上宿在树上,一早就会飞出去觅食。如果在较大的树林里,往往整天都会有很多鸟儿栖息在一块儿,那是由于树林里本身就有足够的食物。像这棵‘独木成林’的大榕树上虫子、果子、嫩叶等食物一定非常丰富,鸟儿当然不愿再远行了。”“你分析的很有道理,我欣赏你的探究精神。”我这样热情的夸奖他。(学生一个接一个的站起发言。)课堂上使学生获得了较为丰富的感悟,产生了与教师对话的内在需要,变“要我说”为“我要说”,师生对话成为彼此情感交融、智慧碰撞的过程。在对话过程中,实现了对单一视角的超越,对自我的提升。如果是让学生马上回答或只是粗粗地读了一两遍课文,学生对文本中的形象、情感、音韵还缺乏丰富的感悟,还没有将“自己的灵魂钻进文本与作

者的灵魂融为一体”,怎能道出“灵魂深处所包含的一切感受”呢? 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对文本意义的读解主观性、个性化较强,任何人、任何时候的读解都不能是完全正确的、唯一的一解。在不同学生对文本的不同读解中,还是有高低之分;同时承认在众多的读解中,有一个真理或意义是最合理、最佳的选择。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通过互相交流、认同,寻求共同的读解方式和公认的真理或意义,不应以教师的繁琐分析来代替。真正的对话应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在对话过程中,教师从尊重学生出发,能认真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声音,看到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表达的优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对话的合理成分,把肯定、赞赏及时地传递给学生。教师的富有激励性的评价,不知道要激活多少个生命细胞呢!所以学生的对话热情是一浪接一浪,对话水平也在逐步提高。

在对话过程中,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特视角”,并不意味教师要放弃引导的职责。因为小学生为特殊的生命群体,受自身的认识水平、生活阅历的局限,所以要使这种对话更为生动、有效,显然需要老师的指导。教师要能充分发挥“组织者、指导者和激励者”的作用,同时还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对话逐步引入正题,引导学生展开切实有效的讨论、探究、实践,让学生置身于一种“合作”氛围

中,“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既有的知识被他人的视点所唤醒和激活。”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能正确地对对话质量和价值进行定位,珍视学生间“智慧、灵性的碰撞”,从而促成了文本新的意义的生成,实现了“潜在文本”向“现实文本”的转化,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了育人目标。同时要注意的是,在整个对话过程中,教师要紧紧抓住文本,并辅以积极的引导,让学生“力求从书上找到答案”,从而使“静态”文本在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刻、越来越成熟的对话中创造性地延伸拓展,焕发出更加鲜活的生命力。如果是游离文本,即便对话再精彩、再华美,那也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终将成为一种“摆设”罢了。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要有新追求。有一句名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判定一种教学是不是有“法”,不是看它是否时髦,关键是看它有没有把学生真正当作活生生的人。只有真正把学生当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的教学,才是有“法”的教学。

杜 会 琴 2012 – 6 - 25

更多相关推荐:
学习小学语文课改心得体会

安新芦庄学校初中部彭慧敏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十余年了,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积极参与到课改的大潮中。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深刻地体会到,改革,首先就要革思想,有了全新的思想,才能有全新的作为。随着新课程实验的不断…

小学语文课改的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教学课改工作进行了多年,奋斗在这条战线上教师付出了努力和心血,取得了一个个丰硕的教学成果,为我国小学基础教育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回想这几年走过的教学路程,我既感到惭愧又感到欣慰,惭愧的是自己对教育事业的贡…

小学语文课改体会与感悟

小学语文课改体会与感悟内容提要在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要想使语文课程改革朝着既定目标健康而和谐发展要想使语文教学走出费时多而收效微的低谷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做好三个转变处理好四个关系主题词...

对小学语文课改的几点体会论文:我对小学语文课改的几点体会

对小学语文课改的几点体会论文我对小学语文课改的几点体会一课程改革不是换一套教科书本次课改的核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整个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

我对小学语文课改的体会

永济市蒲州中心校西厢小学曹敏婷(150xxxxxxxx)一、课程改革不是换一套教科书新课改的核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整个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

小学语文课改心得

课改的感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我们英语教师一起经受着课程改革浪潮的洗礼,享受着与新课程共同成长的快乐。走入课改最前沿以来,我认真、务实地上好每一课,走过每一天。今天在这里和大家交流我的点滴成绩和收获,当然…

小学语文课改感悟

反思促成长小学语文课改感悟上传刘姮锦更新时间20xx724130416摘要文章对小学语文课程在新课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个人对小学语文新课改的观点只有努力建设以学生为本的开放而有活力的小...

小学语文课改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课改心得体会彭海军20xx年4月18日课程标准走近我们已有多年的时间了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

小学语文课改的三个误区

小学语文课改的三个误区倾听意见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整合功效笔者还看到有些教师为了合作而合作把一个完整的句子拆开来让两个学生合作读如综观当今小学语文教坛课改无疑是广大教师关注焦点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为我们...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备好课[1]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备好课摘要无论何时教师都要备课但是新课程实施和新课改以来备课或多或少的在发生着变化教师即要备课标学内容学生和教学方法还要在备课中处理好预设和生成教师的导和讲跟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关系以及个...

小学语文课改论文XXX

小学语文教学资料大全三生石编辑小学语文课改论文围绕信息自主阅读安慧里中心小学何广云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适应时代的新目标新要求在信息社会在提倡创新张扬个性的今天如何快速有效地获取...

小学语文《葡萄沟》说课稿 - 丰台区课程改革平台

葡萄沟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葡萄沟是北京版第五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除此之外本单元还包括美丽的北海公园登上企鹅岛玻璃窗上的童话这一单元主要是要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教育本篇课文介绍了位于我国新疆吐鲁番的水果...

小学语文课改感悟(4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