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传播与BBS

时间:2024.5.15

第二节 群体传播与BBS

第二节 群体传播与BBS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网络上点对点的人际传播,这节课我们要来探讨的是网络上由个人组成的固定群体,其成员之间的交往及其特点,即群体传播。使用过QQ的同学都知道,QQ聊天界面有一个“我的好友”聊天按钮和“群/讨论组”聊天按钮,前者体现的是人际传播(点对点),带有私密性,后者则主要是群体传播,带有一定程度的公开性。

一、群体传播及网络群体传播

1、所谓群体传播,即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集。

群体具有以下特征:明确的成员关系,持续的相互交往,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一定的分工协作,一致的行动能力(如华南师范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成员是华师大学生,属于群众性团体,有协会章程——从事社会公益与社会保障事业,提供社会公益服务,会徽和会员章,使用本协会的会旗。由共青团华南师范大学委员会的领导)。其中群体意识和群体规范是群体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所谓群体意识就是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包括群体感情、群体归属感等,群体感情,这里不仅指由各成员的亲密接触和协作而产生的成员间的感情,更指群体成员主观境界的融合(精神上的一体化)所产生的“我们”感情;群体规范指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

群体传播过程能够形成群体意识和群体规范,而这种意识一旦形成,又反过来成为群体活动的框架,对个人成员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制约,即群体压力。

2、网络群体传播即借助网络这一中介所形成的人群集。

网络上BBS/博客/网络游戏等平台,很容易孕育出群体,因为在这里很容易出现意见领袖(博客上就是博主),形成一定的凝聚力。而网络聊天室虽然也是人群的聚集场所,但聊天室很少有意见领袖出现,进入聊天室以后很多人采取的是分散的私聊方法,凝聚力较论坛少,因此聊天室不具备群体的基本特征。所以网络上的群体传播形态最明显地体现在BBS/讨论组/QQ群等上。下面我们主要来讨论BBS。

BBS是英文Bulletin Board System的缩写,翻译成中文为“电子布告栏系统”或“电子公告牌系统”。 它向用户提供了一块公共电子白板,每个用户都可以在上面发布信息或提出看法,通过这种方式,网民可以结交更多的朋友,表达更多的想法。与聊天室、E-MAIL等个人化的网络传播方式相比,BBS更具有公共区域的特征,容易形成舆论。因此有人称其为虚拟的广场、虚拟社区。

最早的BBS系统于19xx年诞生于美国,创造者的初衷只是为一些电脑爱好者提供便捷互动的工具。未曾想到30年后这个系统却风靡世界,成为虚拟社区最成熟的形态,自由意见的市场。19xx年BBS在国内迅速发展起来,出现三大网络社区:西陆论坛(19xx年)、西祠胡同(南京)、天涯社区(海南)。现在三大社区与三大门户网站的论坛形成分庭抗礼之势。此外,著名的人气论坛还有:强国论坛、中青在线、水木清华等。

二、网络群体传播的特点

网络群体传播与传统群体传播在本质规律上是一致的,即具有一般群体传播的特征如明确的成员关系,持续的相互交往,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一定的分工协作,一致的行动能力等,以“逆水寒”粉丝群为例。关于逆水寒的帖子,自20xx年8月8日延续到20xx年12月10日,其中05年是高潮,出现了一个“顾迷”群体。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顾迷”具备的群体特征:

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在网络中,成员的身份对应为一个个的ID(帐号)。“顾迷”拥有一定数量的稳定ID,而且有不少专门为《逆水寒》相关讨论而注册的ID,这些ID往往含有与《逆水寒》相关的典故与含义,富于群体特色。

1

第二节 群体传播与BBS

有一定的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目标。“顾迷”是因喜欢《逆水寒》,喜欢顾惜朝而走到一起,其群体目标正是基于这种共同的兴趣。

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并形成归属感。群体成员之间互相依赖,在心理和行为上互相影响,围绕群体目标开展活动,具有相对独特的互动方式。在对“顾迷”的调查访问中,有90%以上的人认为可以感觉到“顾迷”作为一个群体的存在,归属感强烈。“顾迷”中熟悉的ID经常会相互顶帖,在“顾迷”的帖子里,有一套约定俗成的网络语言代号(如将《逆水寒》中的人物以食品代称),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群体风格和行为方式。

有一定的行为准则。在“顾迷”中,有一个被称为“教规”的著名帖子,题为《伪[告天涯顾迷书]――顾迷之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其中规定了“顾迷”需遵守的群体规范。“顾迷”中对这个帖子所叙述的行为准则认同度非常高。“顾迷”在社区互动中也显现出较为一致的发言态度。

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一年半以来,《逆水寒》、顾惜朝的帖子如接力般不断,保证了时间上的持续性。

但由于传播渠道和情境等因素的变化,网络群体传播也有某些方面的特殊性。

跨地域性:超越地域的限制。例如天涯社区首页的口号便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传播者身份的匿名性与公开性:网络上的成员一般以匿名状态出现(ID),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稳定的交流状态会赋予每个ID一个固定的角色,群体中的成员也会很珍惜自己在论坛中的这种角色,例如天涯论坛-关天茶舍的首席斑竹“大国小民”就说过“每个id后面都是一个生命”,要有“ID荣誉感”。在他第二次担任斑竹的宣言里有一句“我爱惜我的荣誉,作为关天版主,我面对网友”。而且时间一长,网络中的群体也会在现实空间中进行交流,大家就能知道不同代号代表的是谁。这就是网络群体传播中传播者身份的匿名性与公开性的交织。匿名性使得成员能够平等自由发言,而一定的公开性又对成员具有某种制约性,例如可以避免恶意攻击或者谣言散布。但是对于一些带有特殊目的的人来说,他可以通过更换ID来达到其目的。/publicforum/content/no01/1/381115.shtml

虚拟情境中的结构关系:与网络中其他传播方式一样,网络中的群体传播也是在虚拟环境下展开的。但在这样一种虚拟情境下,网络群体成员间的关系却是实在存在的,与现实世界的群体结构关系一样,有权力中心,即有领导者,有追随者,有结盟关系,也有对抗关系,这就需要领导者进行协调与引导。当然这种权力中心与现实世界不同的是,它更注重领导成员的品质(公正无私、不计名利、认真负责)、思想、表达、幽默的风格,而与其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等关系不大。(见/20050420/n225266593.shtml,可以看到网络群体的权力结构关系与现实中的区别)

三、以BBS为例来分析网络群体传播(天涯论坛):

1、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是由美国著名传播学先驱拉扎斯菲尔德在他的著作《人民的选择》中最先提出的。

20世纪40年代初,在传播学关于媒介传播效果的研究中,“魔弹论”还非常盛行。为了调查大众媒介对政治活动的影响,拉扎斯菲尔德在19xx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进行了著名的“伊利县研究”。调查结果让人意外:大多数人早在竞选运动之初就已经做出了怎样投票的决定,只有约8%的人由于竞选运动改变了投票的意向,而这批人之所以中途改变主意,也并不是听从了大众传媒的宣传或劝服。

拉扎斯菲尔德发现,大多数选民获取信息并接受影响的主要来源并不是大众传媒,而是一部分其他选民——拉扎斯菲尔德称其为“意见领袖”,他们频繁接触报刊、广播等媒体,对有关事态了如指掌。来自媒介的消息首先抵达“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再将其传递给同 2

第二节 群体传播与BBS

事或其追随者。这一过程即为著名的“两级流动传播”, 其模式为:大众传媒→“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所谓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或群体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意见、评论,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每一个群体都有自己的意见领袖,他往往是某个群体关系的轴心,也被称为舆论领袖。一般来说在交流信息上最活跃的成员也就是群体的领袖,在网络上这一点特别明显。

案例讨论:天涯论坛-影视评论-“逆水寒”群体

(1)、观察有关“逆水寒”群“白二少”的帖子,说说网络群体中的意见领袖的特点。 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取决于他的文字表现力及文字对其他成员的影响力、高超的电脑技术。一般来说,高频率地发表意见,能够提出鲜明的观点,文字生动幽默的成员,他们发表的观点更容易引起广泛注意和讨论,从而成为意见领袖。此即论坛写手。在对“顾迷”群体的访谈中,在被问到“在加入这个群体时有没有人对你的影响特别大”时,96%以上的“顾迷”回答“太多了,那些写文、制图、做MV的强人”。

此外,论坛斑竹也很容易成为意见领袖。他们是网络虚拟社区中的“活跃者”,具备一定的网络“资历”(“网龄”相对长,上网时间多,对虚拟社区的规则熟悉),他们能够提出话题并得到他人回应,或者组织一些活跃分子发表话题,与群体内一般成员的接触频繁、关系紧密,他们是群体规则的制定者和维护者。

一个论坛旺不旺,主要看该论坛斑竹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好不好,论坛写手多不多。有些版主与活跃分子为了使论坛活跃常常制造作为“靶子”的话题。

《BBS议题的形成与衰变》一文,我们可以看到“王明忠事件”在热烈讨论期,一个叫“数学”的发言者故意唱反调以保持讨论的激烈,保持大家对此事的关注,

人民网的“强国论坛”、新华网的“发展论坛”经常有很多影响深远的话题就由斑竹或者论坛写手发起。如20xx年11月16下午,名为“我为伊狂”的网友在人民网和新华网论坛上分别发出一篇近两万字的长文《深圳,你被谁抛弃》,帖子一经发出就得到众多版友的追捧。随后,南方日报、深圳商报、深圳特区报等数家报纸做了相关的系列报道。后来国务院专门派出调研组到深圳就深圳问题召开了座谈会,“我为伊狂”被邀请参加。强国论坛的“云淡水暖”在该论坛具有极高的声望,被誉为“人民的秀才”。20xx年3月2日发帖<不吼白不吼——也谈在强国论坛>吸引了网友持续两个多月的关注,回复达75篇。最有代表性的是对苏秀文宝马案的评论,此帖不但有62篇回复,且被推荐到人民网主页,并被多家网站和媒体转载,在一定程度上设定了公众讨论宝马案的框架。

这种意见领袖可能在现实世界外表不出众,也不擅长语言表达,但是到了网络上却如鱼得水,很好地发挥他们驾驭书面文字的能力与娴熟的电脑技术。

2、议程设置:

所谓议程设置即大众媒介对外部世界的事实进行有目的的选择取舍,通过报道与否、报道的显著与否以及报道的优先顺序,在认知层面上影响受众对公共“议题”的认知。

一般来说网络上的议程设置是一种自由议程即网络上的个人可以对其感兴趣的话题与信息进行传播因为BBS上的日常议题多样化观点多元因此很多议题常常被淹没了无法引起大家的注意。因此一般认为BBS很难设置大众议程。但是如果某些日常议题有持续的影响力或当重大事件出现时则有可能形成与大众传媒分庭抗礼的舆论声势。“中美撞机事件”中强国论坛都出现了声势浩大的讨论。

3、沉默的螺旋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内尔-诺依曼教授认为):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因为害怕孤立,他便不太愿意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所谓沉默的螺旋即占支配地位的或日益得到支持的意见就会 3

第二节 群体传播与BBS

愈加得势,另一方则越来越失去支持的声音。这样,一方表述而另一方沉默的倾向便开始了一个螺旋过程,这个过程不断把一种意见确立为主要意见。在群体传播中,由于群体压力的存在,螺旋往往形成得很明显。(祈福论坛)

四、以BBS为例的群体传播的意义:

1、社会安全阀

由BBS传播的舆论与传统大众传播媒介上的舆论不同,BBS上的舆论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报纸、电话上的发言者在明处,其背景容易为人所知,读者可以知道是什么人在写报道在发表评论,而BBS上却很难知道发言者所处的位置、职业、身份等,因此他们的发言更为大胆无忌,更能反映一些传统媒体上难以表达的观点和情绪,科塞认为敌对情绪的发泄具有安全阀的功能,可以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因此BBS具有社会安全阀的作用。当然,就社会的议题设置讲,传统大众媒介是舆论传播的主体,BBS则是边缘的,是对传统媒体议题设置的一种补充。

《BBS议题的形成与衰变》一文中“王明忠事件”、“赵薇服装风波”在王被撤职、赵薇道歉《时装》杂志总策划辞职后,议题开始衰变直至消失,都说明了网络论坛的安全阀作用。

2、通过研究网络群体认识网络社会的构成及其现实影响

网络的普及使得网络所构造的社会将与现实社会一样重要。网络群体是网络社会的基础性单位,也会逐渐成为整个社会的重要基础单元。因此对网络群体及群内传播的研究,对于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研究非常重要。

4


第二篇:社区传播


社區傳播、媒介素養與賦權—

以台灣中部社區報《員?鄉親報》為? 壹、 研究動機

台灣媒介素養教育起步算晚,直到2002?教育部才公布?「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正式將之納入教育體制下,在中小學有階段性課程設計及教材,大學則普設於通?課程中,媒介素養教育從此在?輕世代身上扎根。但是,21世紀的台灣,一般民眾的媒體素養養成應該如何進??是否也有階段性規劃?相關討?或陳述似?多?。

雖然目前社會學習體系?媒介素養教育闕如,民眾卻早就以自己的方法去?解、詮釋媒體、甚至還有所?動,形成?一個由下而上的自發性學習的型態。台灣在解嚴前,社會?動者大多以基進的社會運動去衝撞媒體體制及意?型態,如地下電台(翁秀琪,1993)、政黨雜誌,這?型運動爆發?強、但?持久(馮建三,1995);約從90?代中期起,民間?動能?從街頭抗爭逐漸回到地方基層、持續性的嘗試從社區發聲?與社會互動,與主?媒體互補,形同西方70?代崛起的「新社會運動」,這樣的演變?但擴大、豐富?台灣的傳播媒介光譜,也為社區傳播開創新貌。此一重大轉折源自一場跨世紀的天災及重建。

1999?9月21日,台灣中部地區發生?百??最大的一場地震,傷亡空前慘重。政府投入龐大資源進?長達??的重建工程。

在重建過程中,許多民眾透過他助、自助、市民自覺,使原本被邊緣化的社區轉而成為政府資源配置的要角,進而塑造?一個新的社區文化。作為社區重要機制之一,社區媒介在這過程當中有其一定的作用及意義。

地震發生後一個月,各地社區報刊有如小草般快速冒出,??多、規模小、出刊頻?快慢有之(?定期、週刊、雙週刊、月刊均有)、型態也多樣多變(有影印紙、大小開報紙、新聞信、電子報等)、議題聚焦在救災及重建、批判火?強,顯得生猛有勁!根據「全盟」1統計,到2001?7月止,重建區前後約有80餘種社區報刊進出(謝興國編,2001)。這些報刊大部分雖有起有?,卻機動、有韌性,有的停刊?久後又?刊,有的則改以別種形式繼續發聲。到2006?底為止,本研究追蹤發現,還有6家報刊在定期發?,停刊中亦?乏發?在四1 此一組織為整合九二一震災後的民間資源,以投入救難、安置與災後重建工作,由眾多民間團體?合組成。重建前??,全盟是社區報出版補助的最大?源。

?以上者2。

這些社區媒介建??一種另?(alternative)的媒體與社區互動模式,也展開?一場社區傳播新形式運作的實驗。

新形式社區媒介的特色之一是「由在地人做在地報」、「從在地發聲」。社區報工作者都是在地的長期志工,絕大多?沒有任何媒體經驗,他們從「做中學」的過程中,習得媒介產製的能?、摸?出與主?媒體互動互補的策?及做法,再以這些媒介素養,激發、強化其社區?與的權?及能?,進而改變?這些?與者個人、人際與社區關係,也改變?他們原?的社會(孫曼蘋,2001)。

本研究是以彰化縣員?鎮的《員?鄉親報》個案為?,?探究市民社區媒介近用的實踐經驗。《員》報是一份以一群員?中小學教師為主?志工,長期苦心經營的非營?社區刊物,內容表現有專業水準,是草根民眾由下而上、?與社區改造的一個典範,該刊雖在05?底停刊,所有工作者卻以?多樣形式繼續?與社區事務。

本研究探討的核心問題是:一、《員?鄉親報》?與者如何經營運作一份社區報?二、該報?與者如何以其媒介素養、經由賦權促進其個人和社區改變?

三、這種社區媒介?與對成人媒介素養養成有何作用及意義?

貳、 文獻探討

本章節先討?社區媒介相關概?,接下?再探討媒介素養、與社區傳播賦權(empowerment)的相關文獻?述。

一、 社區媒介的概?

(一) 社區媒介—刻意與主?媒介?同

社區媒介指的是範圍廣泛的中介的傳播形式(Jankowski, 2002:6),此一詞彙除?有地域的概?外,還有是指與主?媒體明顯?同的媒介(Forde, 1997,

2小眾媒介生存??,像英國另?或社區媒體很發達,但絕大多?生存都沒超過四?,美國絕大多?聚焦社群傳播的非營?組織,生存也都?超過五?。

社區傳播與媒介素養_CCS_08

1

1998)。

全世界對社區媒介有?同的稱呼(Forde et al., 2003b),如獨?媒介(independent)、地方媒介(local), 公民近用媒介(access)、基進媒介(radical)、另?媒介(alternative)、鄉村媒介(rural)、或非營?媒介(non-profit),各稱呼含意未必完全一樣,我們或可泛指為那些被主?媒介拒絕接近使用的社區或群體服務的媒介(Thomas, 1993:63-65),尤其是社區廣播、社區電視,?被視為「是對全球化、商業化世界潮?一個有?的回擊」(Herman & McChesney, 1997:200)。簡言之,包括社區報在內的社區媒介,是刻意與主?媒體?同、甚至對?、具有「另?」特性的媒介。

(二) 社區媒介的另?特性

綜合相關文獻,社區媒介具有?干「另?」特性。首先是先確?以含意?廣的社區傳播一詞,代替前文述及的各種概?相似、形式多樣的社區媒介(如Halloran, 1975, 轉引自Hollander et al., 2002),並且主張「社區傳播也是公共傳播的一種形式」(Hollander & Strappers, 1992; Hollander et al., 2002)。其次,透過中介媒介進?的社區傳播,包括?各種傳播媒介形式、風格、技術,如各種平面、電子、?位等,還有?小眾的旗幟、貼紙、海報、摺頁,英國學者甚至把反文化、反政治、基進另?的小?及具想像性的文化形式也包括在內,如壁畫、??歌曲、音?、塗鴉、舞蹈、表演藝術、諷?文學、諷?性模仿詩文、漫畫、街頭劇場等(Downing, 2001)。這些媒介共同特色是,??規模、風格、內容均?同於大眾媒介的大?、正式和?政化(institutionalized)。

社區傳播的另一另?特性,就是閱聽人也?與資訊產製過程,因此,媒介議題都是和傳送者、接收者相關的,在共同(分享)?益的再製與再現中,社區媒介遂產生?社會、文化與政治上的意義(Hollander et al., 2002)。

一般營?性社區媒介,如美國各地的社區報發?,唯經營績效是問,但是由民眾?與製作的社區媒介在意的是其製作「過程」而非收視?、閱報?這?結果。Rodrigues(2001:164)將另?社區媒介稱為公民媒介(citizens’ media)3,認為是人們在企圖使媒介民主化和社區情境民主化間一個複雜的互動結果。此外,社區媒介還有教育功能、?激弱勢團體的集體察覺(group awareness)(Nigg & Wade,

3二十一世紀初、部?格興起時,?少資訊工作者紛紛設?個人部?格,延續公共新聞學(public journalism)精神,探討與社區居民公共生活相關的議題,版主開放網民?與討?或?與資訊產製,這種由公共新聞概?「基因突變」而形成的部?格,學者也稱之為公民媒介。?者含意?完全相同,但媒介平民化、民主化的哲學??相似。可?考Witt(2004 Fall)。

社區傳播與媒介素養_CCS_08

2

1980)、也是促進文化公民權的文化資源、在一系?文化實踐中居主導角色(Forde etc., 2003a)。

社區媒介雖有這些正面價值,但也有永遠無解的組織管?問題:社區媒介多半無固定財源、主持人亦?善於經營管?。包括社區媒介在內的另?媒介,因而常被稱為「另?貧民窟」(Atton, 2002, p. 34),所以也都?長命,?過卻也總是前仆後繼,好似一場很有默?的接?賽。

英國學者Williams(1980)指出這?民住化傳播特徵有三:一是去專業化(deprofessionalization)、其次是去?政化(deinstituionalization)、第三是去資本化(decapitalization),正好是上述社區媒介另?特性的總結。

(五) 社區傳播與媒介近用

民住化/?與式傳播的核心概?是?與及互動(McQuail, 1994:132),是通過媒介近用?達成。媒介近用權?述的根源有從基本人權(陳世敏,1992)及公民權(Murdock & Golding, 1989)?個面向陳述,雖然途徑?同,但均是捨大眾傳播觀點,著眼於小規模、?益團體、次文化團體的權益,而提出?個人有權?與媒體的積極主張。換言之,媒介近用強調的是眾生平等,任何非傳播專業的公民、組織或社區,均可主動接近及使用媒介設備、?與內容製作及經營管?。

媒介近用的實踐,雖可溯及60?代末、70?代初的英美?國,隨著反越戰、反政治、反文化的社會運動而出現的大?的地下/獨?媒介(有報紙、雜誌、紀?攝影/影像等),後?這些媒介與社運漸漸轉向社區議題,與社區組織、社區居民結合改造社區,但相關研究較少觸及近用這個概?,這可能是因為英美政府均無出版管制之故。

媒介近用與社區關係之討?大部分是?自電子媒介近用的相關研究。1970、80?代,美加、歐洲、澳洲等各工業國先後興起電子媒體近用運動。彼時,這些媒體先進國的政府為回應草根、弱勢族群的要求,相繼透過?法、允許開放電子頻道給社區或社群民眾近用(Lewis, 2002;Barlow, 2002)。這些倡議者所提出社區廣電媒體開放於民的基本精神,可以澳洲廣播社會運動的主張為代表,即「近用與?與,獨?、非營?與非商業,多元與多重,以及另?」(Barlow, 2002)。90?代中以後,學術關懷逐漸有?新思維,研究者開始討?社區媒介近用、媒介素養和社區改造間的關係。

Higgins(1999)和King & Mele(2004)深?訪問美國社區居民?與社區公共頻道電視節目製作之經驗時均發現,受訪者經由基本技術訓?、邊做邊學邊反思中習得?媒介素養,再經由賦權、?動而改變?社區。King & Mele甚至建議,社區傳播與媒介素養_CCS_08

3

社區公共?域除?傳統概?述及的社區媒介外,市民因為近用、媒介素養、自覺所採取的社區?動也應包括在內。

這些研究及討?均顯示,?與式社區傳播與媒介素養有?對話,再者,媒介素養的學術討?也從學校體系延伸到社區?,這樣的?變與媒介素養教育?述發展也有關係。

二、 媒介素養

雖然有學者指出,西方媒介素養發展?程猶如媒介本身一樣長久(Anderson & Ploghoft, 1993),媒介教育也從60?代從英國開始,相繼正式納入歐美澳洲各國中小學課程裏(Schwarz, 2005),成為西方國民教育傳統之一,但是媒介素養的內涵為何,各方?地始終?一,也一直是學者在對相關政策獻言時辯??斷的議題 (Livingstone, 2004)。1992?,在美國「全國媒介素養菁英會議」上終於得到一個各方可以接受的定義,一般而言,媒介素養是指「以?同媒介形式去近用、分析、評估、製作訊息的能?。」(Aufderheide, 1993; Chris & Potter, 1998)。這四要素相互支援,形成一個非線性、動態的學習過程。

此一媒介素養基本內涵雖已成為學術界的主??述,?如期刊、與媒介研究相關的學校或組織的網站、維基百科都是原文引用,但是,仍有一些學者提出質疑。有人認為這個定義對學生應具的四種能?沒有重點強調,像英國媒體教育佼佼者Masterman(1985, 1992)就認為,訓?學生批判自主和製作內容能?才是媒介素養最重要目的。

科技演變也成為?點。從90?中期起、網?、?位科技快速蓬勃後,新媒介需要?多新的媒介及科技素養,上述定義似乎無法應付新科技帶?的挑戰。英國學者Livingstone(2004)建議應有?廣義的媒介素養內涵,她以為,現在的媒介素養應超越前述只以個人技能為本位的層次,需?具有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史層次上,?悉文本、能?(competence)、權?三者相互關係的思辯及?動能?。Hartley(2002)則辯稱,媒介素養可以是社會控制或規範的工具,?是爭取解放的一個進步武器。這些文化研究者的主張似乎?積極、前進,他們均在強調,今天的閱聽人?但要有?解、詮釋、思辯能?,?要有主動?與社會的?動能?,也就是從消費者成為有?動?的公民。

採取?動的最佳場域就是社區。陳世敏指出(2005),以往媒介素養教育過分專注於批判媒介的負面內容,以致忽??社區?動的重要性,「如何喚起民眾採取?動,跳過專業干預,由民眾積極介入媒介的內容製作並取得發聲管道,才是賦權式的媒介素養教育的重點。」(p. 19)陳世敏這?提出?媒介近用、媒介社區傳播與媒介素養_CCS_08

4

素養、賦權、?動、與社區的整合概?,為台灣社區傳播、成人的媒介素養教育提出?多的期待。

三、 社區傳播與賦權

(二) 賦權概?的發展

雖然有賦權意涵的社會工作??超過一個世紀(Solomon, 1976),但社會工作實務中真正進入所謂的賦權時代是在1980?代左右(Adams, 1990)。早期賦權常和基進的社會運動?想在一起,現在賦權概?廣泛運用在人文社會學科各?域(王?雲、潘慧?,2000;黏容慈,2004),可?賦權意涵也一直隨著社會變遷而?斷改變。

(三) 賦權是個過程

賦權定義繁多(Rogers & Singhal,2003)。一個較精簡的?法,賦權是指增強個人、人際、或集體的政治??,使個人、團體或社區有權?和能?採取?動、以改進現況的過程(Gutierrez, 1994; Ramon, 1999;轉引Boehm & Boehm, 2003,薛曼娜、?明?,2006)。

這段陳述?但指出賦權就是讓弱勢者獲得及強化權?、能?,也清楚強調從個人到團體均是主動、集體採取?動,另一個意義?在改變公共生活現況,因此,賦權可?是在完成一個政治過程。

(四) 賦權的多層次結構

賦權是多層次結構,每一層次又相互影響(Zimmerman, 1995)。在個人層次上,指的是對個人所能控制的生活方式、社會政治環境的瞭解等有一整合性意?(如產生自尊及自重感,權?、控制和自主感);組織層次上,讓個人或集體?有效益的爭取到資源,以及與其他組織建?網絡、擴大影響?等;在社區層次上,組織一群人一起工作,以改進集體生活,並與協助維持其生活品質的社區組織或代?者保持?繫。

賦權須經反思、即意?化才能形成。通常團體成員由外部引導,藉由要求改變的共?(altered consciousness),以及察覺到社會次序?公平、也?中?,才能形成賦權過程。這種意?化作為(conscientization)是一種教育的形式,透過社區傳播與媒介素養_CCS_08

5

教育、啟發其思辯意?,及創造出新的社會團結形式(form of social solidarity),使人從想要自主、又害怕自主的矛盾情節中解放出?(Chattophadhya, 1983:98; Freire, 1968; Jayawardana, 1988; Liddle & Joshi, 1986; 轉引蔡鶯鶯等,2003)。

(五) 賦權就是傳播

傳播文獻出現賦權這個名詞,約是1980?代晚期,大多用於討?組織傳播,以及第三世界國家貧窮、受壓迫者(如受家庭??婦?)如何經由各種?同賦權形式(如教育)改變現況(如Rogers & Singhal, 2003)。90?中期起,許多學者將之引用?討?社區、社群傳播議題(如Atton, 2002; Forde, 2003b; Higgins, 1999; Nossek, 2003; Novek, 1995; Pinkett & O’Bryant, 2003; 蔡鶯鶯等,2003)。

這些研究很多討?都是如何經由外部權??為弱勢者賦權,Hamelink(1995)則提出自我賦權(self-empowerment)的概?,強調讓無權者擁有、控制媒體,「讓無聲者發聲」(giving a voice to the voiceless),進而為自己?話(people speak for themselves)。以色?學者Nossek(2003)則明確指出,公民雖有自由及表達之權,但一定要自己先採取?動,才能獲得賦權。這?自我賦權強調的主動?動,應該就是前述社區媒介強調的積極近用。

綜上所述,媒介近用、媒介素養到傳播賦權的?述初期討?各有其?點,但到90?中期以後,都到「社區」這??交會?,在社區傳播的概??,民眾有權積極主動近用媒介,以個人或社區集體方式?與製作內容、甚至經營媒體,經由媒體素養養成,增加個人及社區能?,並且透過反思、自覺,促進社區改變。

依據前述研究目的及文獻探討,本研究針對彰化縣員?鎮的《員?鄉親報》個案、探討的問題如下:

一、《員?鄉親報》產生的背景,即其?史脈絡、社會情境、在地文化情境

如何?

二、市民如何近用社區媒介?亦即員?在地市民如何經營鄉親報?分別從

組織結構、內容呈現探討其出刊定位及實際運作之?況

三、該報供稿者透過近用養成?哪些媒介素養?其反思過程如何?

四、從個人賦權、社區賦權?層次上,社區報工作者如何藉由媒介素養、賦

權促進社會改變?

五、對一份獨?自主的社區報而言,「做中學」習得的媒體素養及?動,有

何尚待強化之處?

社區傳播與媒介素養_CCS_08

6

?、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方誌學方法收集資?。自2000?起至今,本研究之工作小組即?用寒暑假及春假時間??造訪中部各家社區報,與社區報工作者保持密?接觸,每次造訪除與這些志工進?深?訪問外,也與社區其他社團、機構、社造工作者、地方政府、一般?者互動,或是以?與式觀察方式,?訪在地的社區或社造活動,同時也藉由這些社區報?與者帶著我們進入社造場域,?訪在地的社區或社造活動,藉此觀察他們與在地社區人士、社團、?益團體的互動。

每次造訪我們也收集大?的社區出版,從最初各方出版?源?一的社區報,到後??人目?暇給的各種形式的出版,包括在地田野調查報告、鄉鎮觀光導覽手冊、專書、村史、官方文宣出版、鄉土教育教材、地方新聞剪報、有線電視地方台的新聞報導等等,充分感受到在地人書寫及出版的活?。

此外,這些社區報工作者?時以電子郵件寄?他們的活動訊息、新聞公關稿、關於他們的新聞報導、得獎消息或是村史書寫計畫書等。科技縮短?我們的空間距?,透過這樣的長期觀察,我們漸漸體會到為何?社區是個有機體,也深深被這些供稿者的社區?與熱誠所感。

下一章節即是個案分析。我們先從台灣社區報發展、新一波社區報形成、員?鎮的文史社會政治及社區傳播概況開始。

肆、 《員?鄉親報》個案分析

一、台灣社區傳播之脈絡

(一) 社區媒介之發展—?階段崛起

台灣社區傳播發展可以分為?個階段。第一階段始自1970?代中末期(仍處報禁期),一批剛自傳播、新聞科系畢業的?輕人,得到政府鼓?及經費補助,毅然投身地方一展「回鄉辦報」的?想。這些社區媒介以小開?、黑白印刷、週刊(也有旬刊、雙週或月刊)、模仿美式地方報商業模式(以廣告、發?維生)經營,這一波前後約有150餘家社區報起?。後因政治環境仍舊封閉,人、錢資源後繼無?,尤其是1988?報禁解除,主?報競爭紛紛轉進地方新聞,小報幾無招架之?,倖存至今的只有10多家。

社區傳播與媒介素養_CCS_08

7

社區媒介發展的第二個轉折點,源自公部門「工具性」鼓?。文建會自1994?起,在全台灣積極推?「社區總體營造政策」4,大?鼓?全?各大小社區自己發?報刊,但成效有限。

社區傳播發展真正的第二個高峰,應是發生921地震後、在中部災區快速出現的?與式社區報刊,地震後第一??,光是接受全盟贊助的新興報刊即有63份(方雅慧,2001)。如今這種市民近用、為社區發聲之風已遍及全台,各地推動社區改造有成的社區幾乎都有社區出版,其中?乏已在社區紮根者,如有都會型社區雜誌出刊已達10?的(如?投社區雜誌),也有鄉村型社區發?彩色新聞信超過五?的,有的社區平面、網?同步發?,Web2.0新科技興起後,有些社區很快就設起部?格、影音多媒體網站等,充分施展?新科技對小眾傳播帶?的魅?。。

(二) 社區傳播體系與社區互動

台灣媒體的結構面發展和歐美情況相似,即依商業?輯、業績掛帥模式經營,且所有權集中。民眾社區資訊取得相當單一,都是由主?報紙的地方新聞版和區域報(如中部有台灣日報、南部有中華日報及高雄台灣時報)在主導(社區廣播、電視及網?各有侷限),地方記者人手有限、能照顧到的地?範圍也有限,上的?版面的?是地方級府會消息或政治勢?消長、就是負面的社會新聞或重大災難,新聞聚焦的都是「台?觀點」,鄉鎮級的社區性議題僅佔極微的點綴性版面。這種「隔?」情況直到地震後才有改變,一些地方社造新聞篇幅漸多,甚至可以佔據週末版面要位。

921地震帶?巨大的破壞與震撼,各大媒體莫?傾全?報導相關新聞,但是仍被批為「台?觀點」,資訊的接近性嚴重?足,加上次?三月就要舉?總統大選,媒體焦點紛紛轉向;地震後第二、三個月相繼冒出?的社區報,正為填補災區資訊真空而生。

這些社區報?僅傳播資訊,也反應社區需求、讓災民充分發聲、?是為社區爭取重建資源的重要窗口,社區報很快就被定位是「家園重建的一環」。新聞局則自2000?7月至04?2月,以「一社區一報刊」為原則,由當時的地方新聞處(前身是精?前的台灣?新聞處,現再?名為中部新聞處)出面,選擇20家

4 文建會自1994?起正式提出「社區總體營造政策」,希望藉由文化藝術的角??入,凝聚社區意?,改善社區生活環境,建?社區文化特色,由點而線至面,循序完成打造新故鄉,形塑新文化的?想。具體的?,就是社區居民對社區發展難題有組織、有?動持續地提出具體?動方案,並且?實執?。

社區傳播與媒介素養_CCS_08

8

社區報給予補助,平均每?補助經費約2000萬元,?時三?半。5彰化縣員?鎮的《員?鄉親報》即是其中表現最佳者。

二、 《員?鄉親報》簡介

彰化縣員?鎮位於台灣西海岸中央?微偏?的地帶,距?台??程三小時,人口12萬6千多,是全縣第二大城,僅次於彰化市,日據時期即有「水果王國」之稱,從70?代台灣經濟從農業轉為工業後,員?各方面發展即遲滯?前,各種傳統農工沒??久。目前,居民以從事工商、農業居多,消費主?在公教人員;在地人的人際關係綿密,人情壓?相對也重,?過,很特殊的是,教師在地方的社會地位很高,很得一般人的尊重;員?人自認為該鎮文風鼎盛、學校多、文教活動盛,文教社團、有興趣文史的人都?少,地震前多半各自為政。地震後,各方公教人士及知?青壯?(即早時稱的地方鄉紳)集結??,合?搶救、爭取、發動?少文史及生態保育運動,形成?一個新式的動感十足的社區景觀。

九二一地震員?鎮災情?重,但土地液化嚴重,員?雖也被?為「重建區」,卻認為政府救災重心都在所謂的「明星災區」,員?被嚴重忽?。

雖然在《員?鄉親報》(以下簡稱為《員》報或《鄉親報》)現身前後,員?鎮也有地方政府或民間相繼發?社區雜誌或報紙,但均存活短暫。《員》報定期出刊,適時的搭起重建資訊內外溝通之橋,逐漸成為整合地方資源的一個重要??,也成為營造社區、有強韌?動?的社區組織,形塑出一個「有報導、也有?動」的社區媒介新樣貌。

《員》報自2001?4月出刊到2005?11月停刊,總共出刊?50期;該報四開、彩色印刷,每期四到八頁、發??6000到10000份,有網?版同步發?。《鄉親報》每月準時出刊,圖文均佳、視覺設計講究(唯一能自?操作版面及美術設計者),在新聞局輔導的20家社區報中,整體表現最佳,這是編採群最感驕傲的!

5 新聞局前地方新聞處處長?榮生指出,地新處輔導20 家社區報,平均每家每?獲得補助約100萬元,包括印刷、人事等費。這筆經費分別?自重建會、?委會等部門,新聞局只是負責「執?」。(?榮生訪問,2005 4 16)新聞局補助的交換條件是,每期需刊登政府重建資訊,但篇幅、內容均由編輯部自?決定。

社區傳播與媒介素養_CCS_08

9

(一) 結構面

1、 近用社區報的定位及??

《鄉親報》由彰化教師分會發?,會長江錦田6任發?人。江錦田是個道地員?人,?茲在茲的就是要提升員?人的社區意?;他認為《員》報並?是一份報紙,編採群只是一群有社區熱誠的文史工作者,「我只是用這個當作是一種回饋、做社區服務的一個活動。」(江錦田訪問,2005 1 24)。該報?者定位雖是員?社區民眾,然觀其內容,仍偏重在與教育有關的社區?者,如員?中小學?師、學生及家長。

《鄉親報》?只是傳遞資訊,它其實是報導與?動相互作用的產物。該報志工群除??與社區報製作,也透過該報?與、發起許多心?重建、支援災民需求的活動,尤其在搶救地方文史及生態、紀?社區重建、舉辦社區營造活動上?是用心。「《員?鄉親報》?只是社區報紙,它其實深具?與、操作、紀?、促進、示範等社區營造的特色和價值。」(邱美都訪問,2005 1 25)這是與傳統社區報只重報導、紀?,少有社區?與或?動的最大?同處,可?是新型態社區報的創新實驗。

這樣的媒體定位及運作,也顯示?台灣市民??正在崛起、?與式社區傳播正在形成,而這一社區傳播的新發展,正好與美國上世紀九0?代前後興起的公共新聞、乃至後經「基因突變」而盛?的公民新聞(Witt, 2004 Fall)的基本精神?謀而合。

2、 組織—編採群多元、多層

在江錦田?導的救災、重建工作中,發?社區報只是其中「很小的部分」,初衷只是「找一個窗口能讓外面的資源進?」(江錦田訪問,2005 4 8),也未想過要永續經營,但在他找?的?位得?伙伴的全心投入、一群熱心社區人士相互激?下,《員》報產生的作用及影響,早已超過最初的預期。

《員》報運作核心是個缺一?可的鐵三角陣容。江錦田組織?、活動?強,社會資本(人際關係)雄厚,主在向外尋找人、財資源,掌握編輯方針,對內則充分授權給他的左右手—總編輯黃明權(員?崇實高工化工?師)和編輯陳煙船

6 明?國中教師江錦田本是全國教師會彰化分會會長。地震搶救期間,全教會動員全台教師出錢、出?救災。江錦田得全教會支援、號召彰化教師組成「彰化故鄉重建隊」,?與救災及心?重建工作,?時五?,直到04?7月底退休為止,?下教師?導社區發展的一個典範。 社區傳播與媒介素養_CCS_08

10

(明?國中?學?師)。這?個出版生手全程?與每個出刊環節,到後?都成?出版全才,以後又帶著全套刊物出版產製的才能,?與八卦山環境保護運動,成為推廣生態保育觀?的大將。

《員》報最珍貴之處在有一群社區意?強?的供稿群。該報沒有稿費(供稿者還自貼交通及幻燈片沖洗費用),卻少有缺稿問題。圖文提供者初期以當地中小學教師為主,半?之後,各?各業人士都加進??,該刊黃?時期(約第9至第31期)約有三、四十個供稿者穿梭在編輯室與田野間7。這些人都沒有採寫、電腦排版、攝影、田野調查的經驗,但本身即有一定的表達能?,且學習?強、自我要求高,很快就能上手,有少?供稿者也是某個?域的專才,如生態攝影、民俗藝術等。

綿密的社區人際關係是《員》報重要的人?補給網。?、七個固定供稿者背後都各自有好幾?人脈,因此,編輯團隊??是向專家學者邀稿、找人撰稿、做田野、或動員各方人?支援其所主辦的全縣活動等都無往??。另外,新的人際網絡還在?斷擴張,如受訪者會轉介他的人脈、或是自己也成為供稿者(其中?乏國際級的專家或全台的名人)、贊助者,一群死忠?者或社區基層?導人會主動提供線?、提供放報點、贊助經費等,這些人應可都算是《員》報大家族的成員。

3、 經營管?

社區報採非營?方式經營,營運可?相當單純。鄉親報財源幾乎全部?自官方,只有印製費開銷,發?則靠社區居民的人際網絡,也幾乎免費。

發?-特有的校園系統

社區報發?涵蓋的地?範圍小,多半可以靠人際傳送,或定點取閱,但常有堆積在角?、或被當成垃圾處?掉的情形。《員》報相反,只需擔心它印的份??夠分配,該報發?一是放置在五、?十個定點讓社區民眾自?取閱,一是只有該報才有的特有管道-透過教師會系統發送給員?各級學校教師、再由教師發送給學生帶回家給家長,或是到全彰化各種教師研習營會場發送。該報每期出刊後約10天左右就發完,一些熱情?者甚至出刊前就?電提醒:出刊時要告訴我啊!

7 在《員》報發?將屆三週?前,江錦田為文指出,該報發??33期,靠的全是鄉親?百人次之義務投入,及?千個工作天的免費付出。(江錦田,2003 12 15)

社區傳播與媒介素養_CCS_08

11

財務-以閒功夫把錢放大

鄉親報編採製作是?支出,「用我們的閒功夫把錢放大,」黃明權?似輕鬆的描述。該報最大開銷在「印製」,每期平均?萬元(6000份、對開、一張),發??高峰時每月四萬元(一萬份、?張)。換言之,以保守估算,一份社區報 一?50萬元開銷,就可以讓幾十個人快?、忙?一整?,還有20萬字上下圖文兼有的社區發展紀?。

非營?報刊如《員》報者,最大財源?自新聞局。接受輔導的三?期間,該報每?以專案方式提出申請,新聞局地新處則依出版頻?、印製張?、黑白或彩色等要件審核補助印刷?額。91?4月起、約有一?多時間,新聞局還另補助各報的人事(由?委會支款)、?政開銷,每月約2.8萬元。新聞局輔導的交換條件,就是每期必須刊出重建資訊,但篇幅、內容、刊登位置均未予限制、全由該刊自己決定。

大致上,這樣的互動模式雙方都很愉快,新聞局沒有干涉內容,撥款等?政程序也頗明快,社區報則專心耕耘內容及社區關係,?必為錢分心發愁。可惜,93?以後,新聞局輔導停止,各報刊只能自求多福。

除?新聞局較長期、穩定補助外,《員》報也提專案得到全國教師會、文建會、地方政府(如彰化縣政府)的補助,將重建活動、政府文宣與鄉親報資源交互運用。?如,92?10月下旬在921地震四周?時,彰化縣政府主辦為期16天的「住的博覽會」,提供災戶及一般民眾租屋、購屋、換屋資訊及相關服務,鄉親報負責協辦文宣(撥出五個版面報導相關資訊、也增加發??),並用各自人脈、動員?幾十個在地藝文團體,安排每晚三到四場的表演活動。博覽會熱鬧結束,鄉親報實?也再進一步。

《員》報也偶做選舉廣告,以?似所謂整合?銷方式,為候選人特製「專題報導」。第三個資??源就是鄉親捐款,?額有多有寡、但都是一份份認同、肯定、支持的心意,其中還有一位退休?師獨?捐助一?經費,?過,要?擅折腰求的發?人向鄉親募款,總覺得是人情壓?,募款情況平平。

隨著新聞局專案補助結束後,員報努?開源,但財源一直?穩,讓負責人很沒有安全感,小忙編務、大忙財務,結果?邊都沒顧好。財源?穩始終是所有非營?、小眾媒體的夢魘,也是導致鄉親報在政府補助停止後士氣渙散、品質下?、終至停刊的主因。

社區傳播與媒介素養_CCS_08

12

二 內容面

《員》報持續四?多與市民每月準時相?,無意間成?員?鎮的文史寶庫。該報是全鎮九所國小鄉土課程的必用教材,外地人蒐集?遊資訊或是要研究員?的必訪之地,網站則是員?各校師生製作鄉土網頁必備?考,有許多熱心?者逐月蒐集、將50期做成合訂本,?是要?給後輩子孫以認?家鄉。

《員》報內容結合社區與教育,文筆?暢、圖片精美,題材豐富、多樣,從員?鎮內的?史人文、自然生態、常民生活、大小人物特寫、促進農產等方面?入報導,此外,該報用字遣詞溫和、正面,多在強調社區的美好,可?是一份有故事又充滿?員?社區營造意?的社區報。

鄉親報組織精簡,文稿?程明快。鐵三角各有分工,總攬企畫到後製的黃明權與供稿志工溝通?好,文稿經他過目、編輯後即上機排版、送印。這份在地市民?與製作的社區報,的確具有去資本、去?政的特性。但是鄉親報卻?是去專業,它有好些表現甚至比主?媒體還要專業,以後章節將會細陳。

三 、媒介素養

《員》報編採人員初期曾?加過新聞局8、或自?開辦的編採攝影等技能訓?,?過,「作中學」才是彼等媒體素養養成的主要途徑。除?核心編輯能掌握一般報紙的編採製作技能外,他們甚至比主??有競爭策?及執??,高峰時期的表現遠在傳統媒體之上。整個團隊也熟知地方媒體與權?間的和諧互動、與主?維持?好關係的媒體公關要?。

(一) 近用及製作能?

從一團慌?到氣定神閒的準時出報,《員》報的成長過程就是從生手到熟手的學習縮影。如果?社區報是在地人的發聲管道,《員》報最初?期只能?是一支小團隊的發聲?習,聲音有些心虛、甚至有些地方走音,?如整分四開篇幅報紙,走文沒有分?,圖片小而多,彩色運用雜?,社團活動及資?性訊息多、新聞少。大約半?後,文筆?暢、有感情、有故事、在地性的報導漸多,報導議題也走出學校、跨入社區,尤其是後製編輯經過實作後,再去編採研習營上課,回

8 新聞局常?定期的舉辦編採講習會,邀請學術界、業界資深報人為接受補助的20家社區報工作者講授採寫、版面設計、新聞攝影及社區報功能等基本概?課程。本文作者曾受邀上課。 社區傳播與媒介素養_CCS_08

13

?再自我琢磨、相互討?、觀摩一般媒體作法,??就議題開發、版面概?及實作均有顯著進步。

全程?與50期鄉親報文稿後製的編輯陳傳煙,之前毫無編輯經驗、電腦排版是邊做邊學會的,版面設計概?及操作的學習是?經發現問題、?加講習、自我學習、解決問題等階段、是一個想與做交錯互動的過程:

開始是第一期的時候很奇怪啦,……,版面就是擠擠的,沒有分?,我看?覺得怎麼這麼擠(笑),……,剛開始我對編輯?內?,後?聽你的課,……從那時候開始就慢慢對編輯有點感覺。……

(以後)?舒服的時候我就會再琢磨要怎麼改,跟黃?師(註:黃明權)一起討?,大多時候(他)?是採納我的意?。就是?,感覺?舒服的時候,就會想?要怎麼改才會比較舒服,有些是我自己去體會的。大部分?是?考一些我看過的報紙,雜誌也有看。

(陳煙傳訪問,2005 1 24)

(二) 掌握在地性、顯現特定風格

鄉親報編輯對採寫、電腦排版、版面編排及?程掌握等基本技能約在?期後逐漸上手,一?後,這份刊物已顯現其濃厚的在地味,如在地性題材日多,用語親?、文史報導多以正面溫馨手法呈現、故事性強,在地自然生態的資訊則圖文並茂、強調彩色視覺訴求等,一份特定的社區報風格日益清晰。

難能可貴的是,打從一開始出刊,鄉親報從議題選擇到出版形式,都時時照顧到鄉親?者的特別需求,?如在地社區人口以?少居多,因此刊印的文字?能太小、還要多用圖片。

以一般報紙角??講,因為我們是月刊,等本報出刊(新聞)可能變成舊聞?,所以我們去找一些一般人比較親?的東西,而且我們可以?詳細的報導,這樣他們才會想看。員?鄉親報……紙張採比一般報紙好的材質及容?保存之大小,……字體比一般報章大,以方?閱?並盡?放入美?圖片。

(江錦田訪問,2005 1 25)

鄉親報議題儘?貼近常民生活,把一般報紙眼中的小事當成大事?報導。由於《員》報編採群每天生活在社區?,由在地人把一些似曾相?的人事物清晰呈現出?,?者自然會產生親?感。該報曾闢有小人物專?,有一期逢到母親節,漸有時間感的編輯就在?月號那一期、報導?每天照顧學童上下學時交通安全的社區傳播與媒介素養_CCS_08

14

「愛心媽媽」,當期?但有圖、有文,還請?當地有百??史傳承的興賢詩社的詩人,創作一首古詩讚頌愛心媽媽,順?也簡介這位詩人;另外,編輯也看到?清潔隊員的辛?,也請詩人寫詩並刊出,以表謝意。在編輯眼?,讓小人物得到讚美、讓詩人才華在現代生活中也有發揮,這就是貼近地方、也是社區網絡?結(networking)的一種。

盡?要講社區大家關心的事,我們去注意(報導)它,才會引起共鳴。比方在母親節的時候講出?,把它扣起?,就會引起大家注意。我先觀察志工媽媽,再跟詩人溝通。……社區報的一個功能就是社區好事要加以宣揚,大報範圍太大,根本?會注意到這些小事,大報的小事對社區?講是大事,反而是台?的大事對我們?講是小事。……社區媽媽很重要,她們保護我們的孩子上下學,我平常就有注意到,我是員?人,會注意是很自然的事情。……

我們?學很遠的東西,很近的東西反而忽??,本土化就是要從身邊開始啊!員?的事情??認?,你去台?看櫻花?你也應該撥空看看身邊的東西。……?懷民很辛苦你知道,但在彰化有人跟?懷民一樣辛苦你知?知道?他?需要你的掌聲……你給他掌聲他??定就可以把他的事情發揚光大,傳給他的子孫、傳給他的鄰居、傳給社區,我們馬上受惠。

(黃明權訪問,2005 4 9)

(三) 報導與?動並?

員?鄉親報自認為報導很誠懇,它非常在意「講?之後要做才是真的」。《員》報常與社造活動相搭配,形成一個報導、?動、再報導、繼續?動的循環,之後還有資訊附加值的再?用。這套自創的運作模式,似乎是一群非專業市民向他們原本一直模仿學習的主?媒體提出挑戰。

為?促銷休閒及農產,《員》報曾?續五期刊出休閒導覽之作,這是?傳統媒體都做?到的「豪舉」,似乎在召告?者:小媒體也可以作大報導。該刊以田野調查方式蒐集資?,分由好幾隊人馬、各花一?個月時間,地毯式的踏遍員?附近的高山、鎮上的街道及附近村?,以跨版的豔?水彩圖畫為主、彩色照片為輔,配上文字簡述,很氣派的呈現出志工群所發現的深山?樹、新整?出的山?自??道、員?的傳統美食及鎮上各種宗教信仰的廟宇教堂、各式傳統民居建築特色等專題。這些調查資?都成?日後編輯書籍、手冊、專刊、村史、鎮誌的重要素材,江錦田在2006?為鎮公所主編員?文化導覽手冊時,就是以鄉親報?次的美食及文史調查發現作?本。

社區傳播與媒介素養_CCS_08

15

如該報第19期的「八卦山9大樹生態導覽」,就是由幾位志工?同該報編輯、美術繪圖及攝影者等團隊,?續?個多月在週末假日去登山探詢、查訪耆?,結果找出30多顆樹圍在三、四公尺以上的大樹,他們逐一測?樹圍、紀?位置、拍照、?影、查閱資?,然後畫出一幅水彩導覽圖,橫跨該期第四、五?版。這一期一出刊,?即?陽紙貴,?閱者甚至有?自高雄的,這些大樹也相繼成?熱門休閒景點,有從外縣市開?遊覽??探訪的,有?師指定作業要小朋友假日去造訪大樹的,由於問?的電話實在太多?,教師會彰化分會及鄉親報乾脆合辦導覽解?活動。以後,又有民眾提供?樹新線?,一?半後又有續集刊登。

(四) 與社區和諧為上

做中學的過程,編採者也多少揣摩出與權?折衝的要?,這樣的人際處?就如採訪記者擅長的社會智能運用一樣。台灣地方之政治派系複雜,也是地方關係及權?的?源,《員》報認為社區報在促進和諧,而非成為紛爭?源,報導時多避免引起爭議,在?動、實踐過程中,?動者則要神經敏感、兼顧平衡。《員》報供稿者剛開始在自己社區推動社區營造時,總編輯黃明權都會叮囑?動者要注意派系、地方和諧問題,?要引起?邊衝突。他自己辦活動時,地方人際則處?的很細膩。

一個社區報?牽涉政治是?成熟的,但剛開始?要去牽涉政治,?然你要訪問、要邀文章就很難?。……

比方?,這個?長和?事長是?同派系就慘?,社區報也要去調查這種事,跟?邊的人多聊,這是一種談話技巧,當一個人很討厭另一個人時,心防鬆懈就會?出?,然後再找一個問題去試探他們之間有多嚴重,你辦活動就要小心?,要?邊?請。

我在鄉親報就知道有這種地方派系的問題,但鄉親報寫這個比較?直接,所以沒關係,但當你社造辦活動時,請人家發言就要?個?請。

(黃明權訪問,2005 4 9)

9八卦山脈縱跨彰化與南投?縣之間,是中央山脈的餘脈,其西邊即是彰化縣及彰化平原。。

社區傳播與媒介素養_CCS_08

16

(五) 與主?媒體互補、各取所需

與主?媒體互動時,《員》報撰稿群的媒體公關運作也是有策?、有方法。《員》報經常辦活動、本身也需要靠媒體曝光、才能引起社區廣泛注目,它深知,媒體版面有限,一方面它要與其他地方政治、社會等勢?爭奪版面,另一方面,它與主?媒體也有競爭,有時必須壓低姿態。《員》報在辦社區營造活動時,常以教師會、鄉親報?個單位名稱交互使用。

為促銷當地農產,《員》報經常一邊整合學校的機器設備及食品加工知??研發新式食譜,如楊桃排骨湯、員?冰棒、荷花套餐等,一邊也會絞盡腦汁、想噱頭,舉辦大型活動吸引人潮,再以教師分會名義發新聞稿、開記者會,《員?鄉親報》幾個字從?曾出現,媒體果然都很捧場。這樣的媒體公關操作,可是?比一般公關公司遜色。

本研究小組發現,這群編採志工在與媒體互動時,其所言所?,簡直就跟新聞教科書?所?的一樣。因為編鄉親報而和一群自然生態迷結?,結果自己也跑去作生態調查及推廣的黃明權,經常要透過媒體報導,向社區推廣他們舉辦的生態研習或體驗活動,他解釋?,要讓硬梆梆的生態新聞上報,一是要掌握動植物的稀有性,媒體都沒報導過的一定會上報,再?就是要找出新鮮、與一般報導?同的角?。黃明權地震前只專注教書、?太認?社區,如今卻因推動社造成?媒體上的名人,他解釋?,知名?是他用?向外募款辦活動、出刊物、推廣生態之用。媒體喜歡?麼?他靠看報分析新聞、再自?體會出?,「事前的功課我們都要做。」本研究以為,這些市民這麼快就莫透?媒體習性,這麼快就從「做中學」過程中養成?他們豐富的媒體知?,應該與他們的人生閱?有關,所以,透過近用媒體、經營及產製媒體,應是社會人士培養媒介素養的一個有效途徑。

四、 ?與、賦權

一場天災、一份社區報,找出??少願意?與社區事務的隱性市民,從校園、自家客廳走進社區,因為?與編務、派送、捐款、甚至一??社區營造活動,使他們從隱性現身成為社區事務的積極?與者,改變自己、也改變?社區。

(一) 個人賦權

鄉親報提供?一個自我發現、突破、反思、成長的機會,使個人得以從想自主、又害怕自主中解放出?。

社區傳播與媒介素養_CCS_08

17

如任教國小鄉土語言課程才幾?的黃月春,?輕、文靜、有點害羞內向。透過鄉親報的採寫磨?,她學會?電腦文書處?,第一次知道自己也可以向陌生人做訪問、也可以寫稿、也可以自己改稿後投稿,透過採訪瞭解?多人的生活經驗或想法,才讓她能幫學生寫出生活化、有感情的演講稿,讓學生表達的?自然、每次出賽都得到前三名,最重要的是因為自我效能提升、產生自我意?而建?起她的自信。

我?知道我自己可以寫文章,一開始我有點擔心?知道自己有沒有那個能?,寫?之後,我自己上課有發現對自己還算滿意,我會發現那些課程內容難?倒我,或是當其他?師有?會的也會?問我,我也可以幫助他們,有很多信心是從這邊建?出?的。

(黃月春訪問,2006 4)

鄉親報也是員?當下一些著名鄉土作家的啟蒙師,「走進社區」激發他們對古早家鄉的再認?、產生對自己生長社區的認同和珍惜、經過反思、進而?先官方或學術工作者取得在地文化的詮釋權,也為自己及社區未?重新定位。

如對文史工作者曹武賀而言,鄉親報是開啟他生命轉折的一把鑰匙,原是做淨水器販賣工作,地震當天還在家?打電動玩具;因為?與鄉親報撰稿、開始學Word及電腦影像處?,讓他有?為當代做紀?的能?和權?,進而意?到自己對員?有責任、對鄉親報有義務,就是這份使命感驅使他?停的寫稿、拍照,後?他還接地方政府或當地大學委託的專案寫書,成?一名多產的鄉土寫作者。

我的寫作也是「九二一」(地震)之後才開始的,之前只是閱?,看到發生那麼大的災難之後,會讓人擺脫傳統束縛,我以前覺得寫?寫?好,要怎麼?傳到以後?後?越寫越順,意?到我們如果?寫,可以?下的東西就會越?越少。……

當我認?鄉土越多、(就)越想認?它,外面新資訊?斷進?,從事田野調查的過程中,認?很多人,提供我新聞,就慢慢地寫,就出書。……

鄉親報是寫作者和這報直接?結,是唇齒相依的。……寫這東西雖然?是?麼高深學問,但真的可以為後代?下許多東西。好的文學作品可以?傳千百?,我希望一百?、?百?之後,當有人?研究員??史時,會看到鄉親報、看到?面的作者(群)如何用心耕作員?這塊地方。……

我拍員?的一些建築、街頭現況,我的著眼點在記?,?是計較一定要使用哪一種鏡頭,一片空地我也會去拍,因為它現在是空的,未必將?也會是空的。……

我現在能做的就是?下當代。我們做影像記?,拍一棟房子,也許過幾?後那棟房子拆?,但我們還是能從?照片發現許多軌跡。我未?計畫岀一系?以攝影搭配圖?方式呈現的書。……因為現在?去用文字、影像社區傳播與媒介素養_CCS_08

18

記?,將??會越?越少。

(曹武賀訪問,2005 4 8)

(二) 從個人到社區賦權

這種草根式的文化詮釋或公民文化權的爭取,並?只限於供稿者本身,《員》報其實是透過其志工成員持續、滲透、轉化、橫向?結等形式展現其?深廣的影響?。該報許多寫手、攝影者在熟悉傳播技能、媒體公關、及擴大在地人脈及社區關係之後,均紛紛強化社區?結與?與,展開各自?大的網絡,繼續改造社區。

在靜心國小任教鄉土語言課程的資深?師邱美都,在《員》報寫?一?多文史報導後,覺得每期一、?千字已?足以完整表達她採訪得?的豐富故事,於是她一邊去員?社區大學選修台灣文學的課程,深化文學創作根基,也得到作家?師?少啟發,一邊試從寫五、?千字的小書開始,接著覺得自己可以做?大、?多,就勇敢嘗試撰寫村史,第一本是書寫她自己從小生長的村庄,還??在電信局服務的先生當司機兼攝影,半?後,一座300?的村??史,以七萬多文字、一百多張照片集結成二百多頁彩色印刷的書本面市。她和村長?名寫信向一個在地基?會募得捐款,助印幾百本贈送給全村每一戶人家,這本書也讓她獲得「彰化潢溪文學獎」比賽中的報導文學獎。第二?她的另一本村史書寫蟬?同一獎項,到2008?底為止,她將完成第七本村史書寫。

邱美都的企圖心和實踐動?應該?是?自鄉親報。2005?她在談及她的第二本村史書寫計畫時,?時提到這份社區報給她思維及?動的改造:

我很有信心和把握,因為過去跟鄉親報在一起,從《員?鄉親報》的夥伴身上,學會怎樣自己去做公關,怎樣自己寫稿子發新聞稿,怎樣去告訴別人??,我要寫村史,也?是我自己去找社區人士?配合和受訪。……

今?的想法是,光寫村史?夠,我想一邊作鄉土教學,一邊提供社區營造,一邊紀?社區文化?史,還想?加文學競賽,透過多元角?,為社區直接做一點有影響?的文史工作。我主動找?長、發展協會?事長、社區?書會會長等等,提供他們?具體的鄉土故事,甚至,我服務的學校,我已訓?25位校園?故事服務隊,提供社區故事給義工到班級向小朋友講故事。你看我這樣做的,其實跟鄉親報對社區土地的愛是相同的。我的感覺是,之前我必須要透過《員?鄉親報》才能走入社區,現在感覺可以一個人去影響社區,那種感覺好棒喔,就是很有尊榮,呵呵。

(邱美都訪問,2005 1 25)

社區傳播與媒介素養_CCS_08

19

從個人賦權到社區賦權,從個人、團隊、一大群人到網絡式的?結及?與,鄉親報本身即是一種社區生命?的展現,這種自創的社區營造經驗尤顯珍貴,因此成?整個彰化縣各社區做社造、發?社區刊物時爭相模仿的?本,邱美都也?當鄉親報發言人,?厭其煩的受邀到各社區規劃師培訓營?去傳送鄉親報??及經驗,她繼而察覺:鄉親報一?走?,早已深深影響到員?各階層、甚至及於外縣市鄉鎮,而以在地文史做社區的根,以刊物作交?平台,正是目前社區營造的主?方向,鄉親報早在四?多前就埋頭苦做?。

伍、 結?與討?

2005?底,江錦田趁著地方選舉之?,將第50期鄉親報以選舉文宣方式印製?36000份,送到員?鎮每一戶人家,算是圓?他「家家都有一份鄉親報」的夢想。如今鄉親報雖已停刊,但它的團隊成員都已茁壯、獨當一面,繼續?與、甚至?導社區公共事務,該報的精神繼續在傳承著。

這樣一分由社區基層主動?與製作、獨?經營的媒介運作經驗,這對台灣媒介、社區傳播、社區發展、台灣社會發展都算是一個創新嘗試,這項創舉顯示:台灣的另?媒介有?動、有抗爭,但也可以是溫和、積極、有具體成效的。

這種?與式社區媒介經驗意味著,以社區為實驗場域,讓市民?與媒介製作及經營,可能是台灣目前一般大眾媒介素養養成的一個相當好的學習之道。我們看到一群在地市民從?與編輯實務中,習得近用、分析、評估、製作社區報刊之能?,也能細緻處?它與主?媒體、社區機制、社區權?間的和諧關係,他們再從賦權過程中改變自己、也改變社區。認真、無私的投入加上一份強?的社區認同,小媒體的表現甚至可以遠遠超越大媒體。

像編輯團隊??是重新定義社區新聞、自?設定?者關心及感興趣的議題,到資訊呈現與傳送,都比主?報紙?精準的抓住?新聞要素中的「鄰近性」、「方?性」,其與?者的貼近及尊重,亦顯示出編輯團隊時時「心存?者」,以及單純的為當代?紀?之心,這些都是目前商業媒體早已遺忘的資訊處?基本要?。

從「做中學」培養出的媒介素養,對社區報的?與者而言,這也可能意謂著他們將?有可能?解目前的主?媒體資訊處?的過程,這樣的訓?對於培養媒體監督的能?,以長遠?看,是?可小覷的??。何況,他們還具有隨時可還擊主?媒體的能?。

?過,「做中學」仍有待?精進之處。一是廣告與新聞間的拔河,一是對社社區傳播與媒介素養_CCS_08

20

區報公共性的認知及實踐。

《《員?鄉親報》在必須自籌財源時,對選舉廣告的處?手法頗值得討?。曾有一位?法委員候選人?續購買多期廣告,第一期(第37期)以專訪、特稿形式刊出,佔頭版三分之二版面,候選人政?則以「系?報導」形式相繼出現在四版頭條(第40、41、42、43期)及四版下半版(第38、39期);該報第50期也是以頭版整版刊登當時一位鎮長候選人的專訪,全文內容也是由鄉親報企畫、訪問、呈現。這??均是典型的將廣告處?成新聞的「置入性?銷」手法,但是編輯群的解釋是「?知道該怎麼處?這樣的廣告」,也未察覺這樣處?是否有損該報公信?、是否混淆??者對資訊的信賴程??(當時內部曾有少?供稿者提出質疑)顯然,編輯群對廣告、新聞、媒體(或公共財)公信?及可信?等認知還有待加強。

另一個值得討?的是社區媒體的公共性及其實踐問題。歐美自由民主派學者早就認為,近用資訊、多元辯?、多元呈現是民主的基本前提,Carey(1989)因此提出,??公、私傳播機構均是基本公共財,本就應有責任提供人民?使公民權時所需的必要資源。Hamelink(1995)也主張,傳播是促進賦權、改造社會的重要工具,「人們需要做決策的知?及資訊,也需要表達意?、對話、分享經驗」(p. 132)。

當市民在近用社區媒介時?應認?到,地方性媒體應提供社區居民足夠與公共生活有關的資訊,以助民眾做決策,而且社區媒體就是社區公共?域,任何人都可在此自由表達意?、?與辯?,但是這樣的?述在台灣地方媒介實踐上卻有障礙。

《員》報在公共事務上報導的相當有限,促進公共議題的討??少,遑?多元辯?、多元呈現的公共性展現。員報也偶有公共議題的討?,如刊登員?鎮社會大學校長對員?文化願景的想像、資深高中校長呼籲家長讓子弟就近就學、?要迷信明星高中,或是一介普通市民在選舉過後,提醒?委當選人要面對員?鎮陳?的建設懸案,寄望他們向中央爭取支援等文章,但是和密集、大篇幅的文史及自然生態報導相比,?差極大,而且並未延續話題、引起討?或對話,進而成為社區共同關注議題、甚或有所?動協?去解決,至於對掌握資源者的監督?是闕如。

公共事務議題報導及探討?足,可能是所有社區報共有的難題。可能原因,一是公共事務本身的專業性較高,??入門,其次,這種現象也可能與台灣特有的地方文化有關。

前文述及,台灣大都會以外的縣市鄉鎮或鄉村,民風保守,家族世居於此,人際關係綿密而複雜,處事以和為貴,或恐遭到有形無形的壓?,民眾遇有?公社區傳播與媒介素養_CCS_08

21

?義之事,只會私下談?,即街談巷議的?少,但有意願公開或具名?事者則缺,換言之,民主討?之風還未普及,一般市民對民主認知仍待加強。

其次,台灣地方政治派系複雜,尤其近十幾?選舉頻繁,??對?越發嚴重,一般民眾多?願意招惹政治是非,鄉親報志工群以學校教師居多,他們均已習慣性的保持形式上的中?,即使為社區報撰稿,多半都避談政治,或表明對政治議題沒興趣,只有一、?人可以掌握公共性議題的處?。再者,社區報工作者也?具「記者」的正當性,到公家機關?取資?,?少基層公務員??資?是否具公開性,一?拒絕民眾?取、查閱,有些鄉親報撰稿人向鎮所要資?碰?幾次壁後,也就意興闌珊?。

社區報?應是社會的公共財,抑或只是一些?益團體或同好者發?的社團機關刊物?社區報記者是否也可以是新聞記者?是否有採訪公共機構的正當性?民眾的知情權、對政府資訊公開法規的認知如何?甚至關於著作權、誹謗法、肖像權、隱私權等的相關等法規及??認知,似乎都應該是媒介素養研究者該思考的議題。

《員?鄉親報》在其特定的社會脈絡下,以?與、報導、媒介素養、?動等要素交相運作,形塑?一個非線性的、動態的社區媒介形貌,此一創新的社區傳播?但擴大?社區公共?域的範疇,從媒體報導延伸到社區?動,它也顯示,主動?與媒介製作,?與者因此陶養得的媒介素養,?但有能?與主?媒體競爭、抗衡,甚至有能?以賦權、?動促進社區改變,讓社區民眾?再只是資訊的消費者,?是有?動?的公民。這才應該是今天台灣進?媒介素養社會養成教育的重點。

社區傳播與媒介素養_CCS_08

22

?考文獻

中文文獻

方雅慧(民90?):〈社區傳播的再檢視—從災後社區報發展看媒體的公共性〉,「傳播社群與社會整合研討會」(台?,政大傳播學院,1月13日)。

王?雲、潘慧?(2000):〈教師張權益能的概?與實施策?〉,《教育研究集刊》,江錦田(2003 12 15):〈賀彰化教師會成? 給鄉親的一封信〉,《員?鄉親報》33期,p. 1。

孫曼蘋(2001),〈?與者?中?者?社區媒介與社區關係之初探—以南投縣埔?鎮社區報《希望?埔?》為?〉,「傳播社群與社會整合研討會」(台?,政大傳播學院,1月13日)。

翁秀琪(1993):〈台灣的地下媒體〉,取自鄭瑞城、王震寰、?子儀等合著,《解構廣電媒體:建?廣電新秩序》,441-517. 台?:澄社。

陳世敏(1992):新聞自由與接近使用媒介權。取自翁秀琪、蔡明誠主編,《大眾傳播法手冊》,頁219-247. 台?:政大新聞研究所。

陳世敏(2005):媒介素養的基本概?,取自毛榮富等,《媒介素養概?》,頁3-22。

粘容慈(2004):重新發現??:高齡志工?與志願服務的賦權經驗。國?政治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文,未出版。

彭博文,(2001):社區網?:嘯潛山莊個案研究。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文,未出版。

馮建三(1995):〈?議媒體的停滯與?變之初探:從政?雜誌到地下電台〉。《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蔡鶯鶯、徐永?、?永?(2003):?與?動研究:921地震後中嵙社區健康營造研究案?,《新聞學研究》,77期,頁23-65。

賴昭呈編(2003):《?仔街導覽手冊》,彰化:彰化縣文化局。

社區傳播與媒介素養_CCS_08

23

薛曼娜、?明?(2006),〈社區?人權能激發過程之概?分析〉,《護?雜誌》,(2):5-10.

謝興國編(2001):《協?與培? 全國民間災後重建?盟??工作紀要》,台?:全國民間災後重建?盟。

社區傳播與媒介素養_CCS_08

24

英文文獻

Adams, R.(1990). Self-help, social work, and empowerment. Hampshire : Macmillan.

Anderson, J. A. & Ploghoft, M. E. (1993). Children and media in media

education. In G. L. Berry & J. K. Asamen (eds.)(pp. 89-102). CA: Sage.

Atton, C. (2002)Aufderheide, P. (Ed.), (1993). Media literacy: A report of the national leadership conference on media literacy. Aspen, CO: Aspen Institute.

Barlow, D. (2002). Conceptions of access and participateon in Australian community radio stations. In N. Jankowski & O. Prehn (eds.)Boehm, A. & Boehm, E. (2003). Community theaters as a means of 3):283-300.

Carey, J. (1989)Chattophadhya, K. (1983)Christ, W. G., & Potter, W. J. (1998). Media literacy, media education, and the Downing, J. (2001)Forde, S. (1997). A descriptive look at the public role of Australian independent Forde, S., Foxwell, K., & Meadows, M. (2003a). Through the lens of the local: (3):314-335.

Forde, S., Meadows, M., & Foxwell, K. (2003b). Community radio and local (3):231-253.

社區傳播與媒介素養_CCS_08

25

Freire, P. (1968)Gutierrez, L. (1994). Beyond coping: An empowerment perspective on (3): 201-219.

Halloran, J. (1975)Europe.

Hamelink, J. (1995)

Hartley, J. Herman, E. and McChesney, R. (1997)Higgins, J. (1999). Community television and the vision of media literacy, (4):624-644.

Hollander, E. & Stappers, J. (1992). Community media and community Hollander, E., Stappers, J., & Jankowski, N. (2002). Community media and community communication. In N. Jankowski & O. Prehn (eds.)Jankowski, N. W. & Prehn , O.(eds.). (2002)Jankowski, N. W., Prehn., O. & Strappers, J. (eds.). (

Jankowski, N. W. (2002). The conceptual contours of community media. In N. W. Jankowski & O. Prehn(eds.)

Jayawardana, K. (1988)London: Zed Books.

社區傳播與媒介素養_CCS_08

26

King, D. & Mele C.(1999). Making public access television: Community (4): 603-623.

Lewis, P. (2002). Radio theory and community radio. In N. W. Jankowski & O. Prehn (eds.)

Liddle, J. & Joshi, R. (1986)Livingstone, S. (2004). Media literacy and the challenge of new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Communication Review. 7(1): 3-14.

Masterman, Group.

Masterman, L. (1992). A distinctive mode of enquiry: Towards critical autonomy. In M. Alvarado & O. Boyd-Barrett (

McQuail, D. (1994). (2nd Sage.

Murdock, G. & Golding, P. (1989). Information poverty and political (3):180-195.

Nigg, H. & Wade, G. (1980)Regenbogen-Verlag.

Nossek, H. (2003). Active research as a bridge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A suggested model for playing an active role in organizing community television as a (3): 305-322.

Pinkett, R. & O’Bryant, R. (2003). Building community, empowerment and 2): 187-210.

Rodriguez, C. (2001)社區傳播與媒介素養_CCS_08

27

Rogers, E. & Singhal, A. (2003). Empowerment and communication: 67-85.

Schwarz, G. (2005). Overview: What is media literacy, who cares, and why? In G. Schwarz. & P. Brown. (eds.)(pp. 5-17). MA: Blackwell.

Solomon, B. (1976)Thomas, P. N. (1993).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s: Problems and prospects. 2):63-65.

Witt, L. (2004 Fall). Is public journalism morphing into the public’s

Zammerman, M. A. (1995).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Issues and 5):581-599. 社區傳播與媒介素養_CCS_08

28

深?訪談名單

江錦田,員?鄉親報發?人,彰化員?明?國中退休教師。2005.01.24,

2005.01.25,2005.04.08,2006.01.19,2006.06.29。

邱美都,員?鄉親報撰稿者,彰化員?靜修國小輔導主任。2005.01.25,

2005.04.08,2006.01.16,2006.01.17。

曹武賀,員?鄉親報撰稿者,員?文史工作者。2005.04.08。 陳煙船,員?鄉親報編輯,彰化員?明?國中教師。2005.01.24。

黃月春,員?鄉親報撰稿者,彰化國小鄉土教師。2005.01.24,2006.01.18。黃明權,員?鄉親報總編輯,彰化員?崇實高工教師。2005.04.09。 ?榮生,新聞局前地方新聞處處長,電話訪問。2005.0614。

社區傳播與媒介素養_CCS_08

29

更多相关推荐:
传播计划书

附件二太湖论坛传播计划书太湖论坛20xx中国无锡世界城市服务业大会暨城市服务业国际论坛传播计划书媒体传播规划打造横宽纵深的立体传播效果横向设计一阶段性推进打造持续性传播效果第一阶段会前预热新闻预告阶段第二阶段舆...

媒体投放计划及预算V1(1)

动漫网游竞技大冲关媒体传播计划及预算一传播背景随着网络在中国社会的普及网络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网络游戏更成为许多人首选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动漫网游竞技大冲关以下简称大冲关正是在这样的社...

广告媒体计划书作业及案例

大作业以某品牌洗发水化妆品或手机产品为题拟写一份媒体计划书品牌参考飘柔海飞丝玉兰油MOTONOKIA海飞丝媒体计划书目录一20xx海飞丝媒体目标二20xx海飞丝媒体策略1媒体对象阶层设定2媒体投资地理性策略3媒...

媒体投放计划表

媒体广告计划广告实施节点表各种媒介优缺点分析报纸电视广播杂志户外售点网络等七大类的各自优劣势一报纸在传统四大媒体中报纸无疑是最多普及性最广和影响力最大的媒体报纸广告几乎是伴随着报纸的创刊而诞生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报...

广告媒体计划书

广告媒体计划书目录一20xx科芬汀媒体目标二20xx科芬汀媒体策略1媒体对象阶层设定2媒体投资地理性策略3媒体分析选择5媒体组合效果目标6媒体行程设定7制定策略优先顺序三20xx科芬汀媒体执行方案及预算四20x...

媒体投放计划预算

动漫网游竞技大冲关媒体传播计划及预算一传播背景随着网络在中国社会的普及网络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网络游戏更成为许多人首选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动漫网游竞技大冲关以下简称大冲关正是在这样的社...

媒体排期计划

北京飞云现代城媒体推广排期计划媒体推广考虑到公寓写字楼商铺在营销推广方式上的差异性飞云现代城的推广中一定要注意三业态推广的有效组合和媒体资源的充分利用主要通过对目标客户群体对媒体的选择喜好来整个本项目的媒体传播...

NIKE广告媒体传播计划和预算

NIKE广告媒体传播计划和预算一平面广告内容这张长方形的海报被分为左右两部分左边占海报23大部分是以绿色为主的植物从右向左一次有小草小花再来是较高的灌木接着是笔挺的大树左后为茂密的树林一派春夏时节蓬勃奋发生机盎...

传播媒体B计划

传播媒体发展过程1语言传播时代从动物到人类2文字传播时代原始到文明3印刷传播时代信息的批量生产4电子传播时代信息产业和社会5数字传播时代网络媒体新时代各种媒体特点优劣报纸优1纯平面视觉偏理性2非强制性收受顺时型...

电梯媒体开发计划书

电梯媒体开发计划书电梯广告媒体简介城市楼宇电梯广告媒体是新型广告媒体它是指在城市楼宇电梯内壁上制作的广告载体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地一经推出即已受到包括金融IT通信家电等众多广告客户的青睐和使用电梯媒体受众细...

新媒体商业计划书

商业计划书企业名称:陕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日期:20年6月23日通信地址:邮政编码:710000电话:传真:一、项目背景及企业概况2007年,马云的淘宝网站改变了人们的购物方式,这种全新的购物理念瞬间得到了人们的…

楼盘媒体计划书

目录一背景与项目分析二媒体目标三三媒体策略四四计划细节和说明五五项目评估一背景与项目分析1背景环境分析经过近段时间在对南宁市地产市场进行的深入调查我们了解到南宁市房地产市场前景广阔广告活动空间极大今年以来南宁及...

媒体传播计划(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