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时间:2024.4.20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
2.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平实的语言饱含的深情。
重点和难点:
1.把握全文的结构特点。
2.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品味,了解马克思的卓越贡献并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精神。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共产党宣言》的首句和尾句,仅从这两句中就已能感受到这部著作撼人心魄的力量。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在英国伦敦问世。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撰写的纲领,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出生证。它篇幅不大,中文版只有二万五千字,但其威力却犹如精神原子弹,一经出版就震撼了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由此获得了翻身解放的思想武器。真理的阳光是挡不住的。150年来,《共产党宣言》已被翻译成200多种文字,印刷1000多次,传遍全世界,被公认为全球发行量最大的社会政治文献。
二、作家作品:

1、卡尔·马克思(1818-1883):饮誉世界的思想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以毕生精力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影响了20世纪的人类生活,并将继续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895):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国际无产阶级的领袖。

马克思和恩格斯自1844年在巴黎结识时起,两个人共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努力奋斗,在斗争中结下真诚而无私的友谊。40年间,他们精诚合作,亲密无间,在一切重大问题上,他们的看法保持了高度一致,共同撰写了许多经典著作。即使分居两地,也通信联系,交流思想感情,相互支持。两个人都为结识对方而自豪,“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列宁语),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佳话。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在英国伦敦逝世,3月17日葬于伦敦城北的海格特公墓。在葬礼上,恩格斯用英语发表了这篇讲话。

三、解题:

1、

2、悼词简介:

悼词往往都是从某人的逝世写起(述其哀),接着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贡献、功绩,作出应有的评价(赞其功),最后用切合死者身世、职务、贡献的悼念语(颂其德)结束全文,表达对死者深切的悼念、哀思及对生者的激励。

四、梳理结构:

1、熟悉课文,理清逻辑层次(详见板书)

2、小结:承递性语句:“这个人的逝世,对于……、“不仅如此。”、“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正因为这样……”过渡性段落:第2段,第6段;总括性段落:第5段,第8段

总之,这篇悼词结构严谨而逻辑严密,而本文的语言同样是准确而感情深沉。

第二课时

一、品味语言,研读课文,了解马克思的卓越贡献,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精神。

注: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品味课文中的感情色彩,并在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只作必要的点拨。(插入:马克思名言:“思考一切。”这是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和女儿的一次对话。这充分反映了作为思想家、科学家和革命家的马克思一贯的性格,那就是“独立思考”。这种独立思考精神,是马克思伟大创造精神的起点,也是我们今天每一位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可贵品质。)

(一)述其哀

1、诵读第一段,品味语言,把握作者的情感。

(1)“下午两点三刻”:写明具体时刻,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整个世界非同寻常的影响,是一个令人万分悲痛、永志不忘的时刻。

(2)“最”:程度副词,突出马克思在思想界的无与伦比的地位和作用。

(3)“还”:流露出未能在马克思临终时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感情。

(4)“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表达作者对马克思的无限依恋和对于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矛盾与深重悲痛;同时也表明马克思遗容的安详。

(5)不用“心脏停止跳动”,而用“停止思想”,这不单是一般的因感情上的需要而用的“讳饰”的手法,而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逝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一个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阶级的头脑。

2、了解2段的过度作用。 

(1)“不可估量”(无法估计和衡量),不用“巨大”?因为后者程度最高,强调了马克思逝世的损失之大,同时也赞扬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指导革命的伟大作用。

(2)用“空白”,而不用“严重情况”?因为前者语意含糊,而后者则说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这是对马克思最确切、最富有概括性的评价。

第2自然段两句话总领后文对马克思无与伦比的丰功伟绩和卓绝的斗争精神的赞颂,突出了全文论述的中心,连同第1自然段,表达对马克思逝世无比沉痛和悲哀的感情。

(3)指导朗读上述内容,要求体会文章用词的精确,深沉的哀悼情调。语速:低沉、缓慢。

(二)赞其功

1、整个第3段是一个结构复杂的长单句,如何划分结构?

(1)  去枝叶,找主干,把这个长句变成一个短句。

明确:马克思发现了发展规律。
(2)抓主干,理枝叶,说说“发展规律”“简单事实”与“冒号后面的文字”三者之间的关系。
  明确:三者构成复指关系,也就是说三者说的是同一个内容。1、2两者之间用一个“即”来标明关系,告诉我们后者是补充前者的;2、3两者之间用“冒号”来标明关系,告诉我们,后者是对前者的具体阐述。
2、能归纳出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具体包含哪两个意思?
明确:(1) 物质决定精神(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3、四段中作者在论述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的意义时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理解“豁然开朗”的含义。
明确:对比论证。豁然开朗——在黑暗中摸索。
4、马克思的科学理论与他的革命实践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明确:马克思之所以能创立科学的革命理论,正是由于他卓有成效地参加了亿万奴隶摧毁旧世界和创立新世界的伟大革命实践。革命实践是创立理论的基础。伟大的革命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和推动伟大的革命实践。所以,马克思首先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又是同样伟大的科学家。

(三)颂其德

1、品读第八段。

(1)“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其中“这样”指代什么?两个“最”体现在什么地方?马克思对此抱什么态度?说明了什么?

明确:“这样”是指马克思的划时代的理论创造和革命实践。两个“最”体现在两个“无论”上,无论性质怎样的政府,也无论什么色彩的资产者派别,都毫不例外地疯狂地嫉恨他,恶毒地诬蔑他。马克思对此“毫不在意”,当作蛛丝“轻轻抹去”,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极端蔑视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他高度的革命坚定性。

(2)马克思逝世,“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这与各国政府和资产者对他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这个“对照”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最忠实的代表和导师,同时也说明他的理论和实践给了各国资产者以致命的打击,是资产者不可调和的敌人。这个对照与开头呼应,深化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中无与伦比的作用和地位。

(3)“私敌”与“敌人”有何区别?

明确:“私敌”是指以我为中心,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这是剥削阶级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马克思没有这样的私敌,说明他不存私念。他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全力以赴地与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作斗争,因而他有“许多敌人”。这些敌人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这个评价含蓄深刻,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尚的革命品格。“可能”是以不肯定的语气表示肯定的含义。

2、“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思格思最后庄严宣告“他的英名和他的事业将永垂不朽”这句饱含深情和敬意的结语,虽是一般悼词结语,但绝不仅仅是形式的需要,它照应全文,总结全文,是由马克思的丰功伟绩中引申出来的必然结论,体现了作者的心声,也是亿万人民的心声。(一个“将”字是充满信心的预见和憧憬→当时,共产主义运动还刚刚兴起→恩格斯一个“将”字,便说明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必将蓬勃发展。)

归纳:恩格斯正是采用了这样的语言和写法,表达了自己对马克思的沉痛哀悼之情的,这样的语言和句子还有很多,我们课后自己去领会和揣摩。
板书:深沉含蓄的语言  类比、对比的方法
二、主旨归纳:

本文是一篇悼词,作为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恩格斯对马克思一生的丰功伟绩作了言简意赅的概括,但这个“讲话”的深刻意义,不仅仅在于寄托哀思,更重要的是极其准确地评述了马克思地思想与事业,有力地教育和鼓舞了正在战斗着的无产阶级战士与广大人民群众。

三、布置作业:(任选其一)

1、《在马克思墓前的思考》(随笔) 

     要求:假设自己来到马克思的墓前,以一位当代中国中学生的身份,站在今天的时代高度,联系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事业,对马克思人格、学说及其命运提出自己的思考。(不必面面俱到,侧重一点即可。)

2、利用网络、图书馆的资料,另外查找一些墓志铭,选择其中一则进行点评。


第二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2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选择典型事例作论据,饱含感情地进行议论的写法;

2.体会本文结构严谨,逻辑严密的特点及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了解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学习马克思为无产阶级事业崐奋斗终生的革命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的长句和层递式结构(二部分并列结构)。

2.难点: 议论中饱含着强烈的感情。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词语补释:

*纷繁芜杂:纷繁:多而杂乱;芜杂:杂乱,没有条理(多指文章)。芜:•乱草崐 丛生。

*豁然开朗:一下子出现开阔明亮的境界。也形容一下子领悟某种道理。豁:huò开通敞亮。

*卓有成效:有卓越的成绩、效果。卓: 卓越、突出

英名: 指英雄人物的名字或名声。

解题:

马克思: 1818.5.5生于德国的特利尔城,1841年大学毕业。从1842年担任《莱茵报》主编起,到1883.3.14在伦敦的书桌旁逝世,•他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了41年,成为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为人类作出了不朽的贡献。1844年,恩格斯在巴黎跟马克思首次相见,从此后,“这两位朋友的毕生工作,就成了他们的共同事业。”著名的《共 产 党宣言》就是他们两人合著的。1870年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同住在伦敦,“他们两人始终过着充满紧张工作的共同的精神生活”(列宁)。马克思逝世的第三天,在伦敦海格特公墓安葬马克思,恩格斯在墓前发表了这个讲话,讲话共一千一百多字,高度地概括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对马克思表达了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悼念。

本文是一篇悼词。

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概述马克思的逝世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重大损失。 第一自然段(引论)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

一开始,恩格斯怀着沉痛的心情,郑重的态度,叙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连“三刻”也写出来,是为了突出这一时刻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影响。 用“最伟大”总括下文马克思一系列的理论贡献;用“讳饰”的手法说马克思“停止思想了”、“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两个“思想”深刻点明下一节“不可估量的损失”,“还不到两分钟”,表现了恩格斯深感遗撼的惋惜心情,“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说明马克思临死之前,还在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辛勤地工作着。

第二自然段(过渡段)论述了马克思逝世造成的巨大损失。

从马克思逝世带来的巨大损失,过渡到具体叙述马克思的伟大功绩(两句) “不可估量的损失”表现在两个“对于”,第一个“对于”指马克思领导欧美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方面说的,第二个“对于”指马克思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的理论贡献方面说的。两个状语高度概括了马克思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的贡献。对于下文的论述,既是高度的概括,又是严格的限制,

它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不可估量”既说明损失之大,又表现了非常痛惜的心情。第二崐句从时间上说,“不久”从时间上使人们切身感受到这种损失的巨大,表现了恩格斯痛惜的感情;“空白”说明了马克思逝世对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是不可补偿的损失。

第二部分(3─7自然段)论述了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本论、事实论据 第一层(3─5自然段)论述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方面的杰出贡献──着重说明马克思的两个重要发现

3自然段,说明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层层深入地论述,说服力量强。

先类比: 和达尔文发现有机生物进化论这一科学成就类比,衬托了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划时代的意义。(在研究事物发展规律上,•达尔文同马克思有相似之点,但马克思的成就远远超过了达尔文,因为马克思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上,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这在人类认识史上是一次大飞跃,是整个世界史观的一大革命,开辟了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广阔的前景,这就是达尔文所不能相比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整个3自然段是一个单句,分析如下:

[正象„„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既(•历„„简单)事实: 人们首„„相反。三个宾语同位复指,三个复指成分之间,•后一个对前一个起注释作用。[正象„„一样],比况结构作状语,说明马克思发现的划时代意义。冒号后面,是具体说明马克思发现的划时代意义的,这个宾语是由一个复句充当的。分析复句:

①人们„„穿

1.条件关系 (只有„„才„„的省略形式)

②然后才能„„等等

③所以,直接„„基础 (“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一定的发展阶段”构成了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在这个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

2.因果关系

④人们的„„起来的 的,所以三、四分句之间是因果关系。 ⑤因而,也必„„解释

3.转折关系 (“而”是表转折的连词)

⑥而不是„„相反

1、2、3大组之间的关系,③分句句首用“所以”,是用来连接1、2•大组,说明2组是上组推论出来的,因此1、2组之间是因果关系,2组推出的结论,又是3组的前提,并且⑤分句前用“因而”来连接2、3组,•表明两个分句之间是因果关系。

③分句的分析:

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经济基础。(“从而”从这里而形成的。社会的基础指经济基础)

4自然段说明马克思发现资产阶级特殊的运动规律──剩余价值规律。 “不仅如此”,过渡句,既承接上文,又引出第二个发展,属承递性词语。第二句说马克思的第二个发现,所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指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剥削雇佣工人的用大机器进行生产的方式,“特殊”指资本家以剩余价值的形式来剥削工人,带有一定的隐蔽性,这是资本主义剥削形式区别于其它剥削形式的一个重要的特点。第三句赞扬他这个伟大发现,“豁然开朗”说明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规律的划时代意义及人们对于这一发现的无限喜悦,因为它拨开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散布的种种谬论的迷雾。

“在黑暗中摸索”说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由于历史条件和他们的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并不能揭穿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当然也就提不出解决资本主义根本矛盾的办法和途径。“豁然开朗”与“黑暗中摸索”形成了鲜明地对照,衬托出了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规律对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指导意义和伟大功绩,表现了对马克思的热情赞颂、无限敬仰的感情。 5自然段,说明马克思在其他各个领域里都有深广研究和独到发现。 先以无限敬仰的感情歌颂了马克思的两个发现,承上启下,过渡自然。承递性词语“但是”一转,论述深入一层,从马克思的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热情赞扬了马克思多方面的辉煌成就。

第二课时

第二层(6─7自然段)论述马克思在革命实践方面的卓越成就。

首先,从马克思从事科学研究的目的,来论述马克思的伟大的革命实践精神。

开头两句,承上启下,“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承接上文,总括了马克思的伟大理论创造。用“但是”一转,点出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说明理论上的成就不是马克思身上主要的,是和他的革命实践活动相比,突出了实践在他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阐明了科学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说明了马克思热爱科学,从事理论研究,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人类社会。正因为这样,马克思高度重视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发现,对任何一个新发现都感到“衷心喜悦”。论述的这一点,与前文关系密切,它是从两大发现的基础上扩展开来的。 接着,概述马克思一生的革命实践活动。

开头一句“因为”承接上文,解释了马克思高度重视理论科学的实际运用的原因。“首先”与前“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相呼应,突出强调了马克思的理论来源于革命实践。揭示出马克思一生最伟大最本质的革命精神。两个 “参加”从不同的方面高度概括了马克思一生的革命实践活动。第一个“参加”突出了马克思从事革命斗争的伟大意义,第二个“参加”突出了马克思领导和组织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的巨大作用。

“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说明作为一个革命家的马克思,把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当作了他毕生的使命。“热烈”、“顽强”、“卓有成效”、“很少见”等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对马克思进行了热情的歌颂。 再具体说明马克思所进行的艰苦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1.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办报、小册子等)

2.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创立第一国际)

这一部分,从两种发现谈到各种发现,从科学理论谈到革命实践,从马克思是一位“思想家”谈到马克思是一位“革命家”。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有力地概括了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第三部分(8─9自然段)论述马克思的无比巨大的革命影响,表示深切悼念。

“正因为这样”,总结上述论述内容,指明了产生两种不同态度的原因,展开了下文论述,属承递性词语。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

敌人:嫉恨、诬蔑、驱逐、诽谤、诅咒(从反面论证马克思的伟大) 两种态度

革命者:尊敬、爱戴、悼念

对敌人的诬蔑和诽谤,马克思“毫不在意”,“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抹去”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敌人的极端蔑视和大无畏的气概。(•所以受到全世

界人民的爱戴和尊敬)

“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表现了对马克思由衷的赞扬和无限崇敬的感情,说明了马克思的学说和事业是无产阶级利益的集中体现,他的敌人,是整个无产阶级的大敌。

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与前段互相照应。

写作特点:

一、以议论为主,与叙述、抒情完美结合:

就全篇来看,介绍马克思逝世的情况和他的革命实践活动,采用叙述的方法;对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及其评论,采取议论的方法,而抒情贯穿在整篇文章之中。特别是一、三两部分,如8自然段,先叙述敌对阶级对马克思的仇恨、•诽谤的事实,再抒发革命者对他的爱戴和悼念的深厚感情,最后直接议论,三者结合很完美。

二、内容高度概括,逻辑严密:

马克思的革命理论内容极其丰富,革命实践活动的范围极其广泛,但恩格斯却用短小的篇幅(1100多字)表现出来,既全面,又有重点,概括性很强。如:讲马克思的两个发现,几句话就作了精辟论述;对于马克思的实践活动,只选取了马克思从事革命宣传和组织工作,而这两方面,又仅举他办的刊物和创建领导的第一国际,内容高度概括,语言十分精炼。

在论述上,逻辑非常严密。本文的论述中心是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而主要是通过“思想家”和“革命家”两个方面来论述的。前者表现在创建无产阶级理论,后者表现在参加伟大的革命实践,而这两个重点,又是紧扣第一部分第二自然段中的“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中的两个“对于”来阐发的。

逻辑严密还表现在各个部分、各个段落的紧密联系上,就全文来说,有的地方用了过渡段(2自然段),就段与段来说,都用了总括上文,•引起下文的承递性语句。段落过渡自然,结构严谨,内容重点突出,层次井然。

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

更多相关推荐: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反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反思李楷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结构严谨逻辑严密充满真挚深沉情感的优秀悼词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备课时所预定的教学目标基本达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积极表现良好但课后细细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发现存...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后反思

简约而不简单彰显语文之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后反思平原一中崔桂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悼词论述了马克思在革命理论和斗争实践两方面的伟大贡献及在世界上产生的巨大影响表达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敬和深切悼...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读后感

读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后感读完恩格斯在马克思目前的讲话很深刻地很体会到这篇悼词感情深沉以及其含蓄不仅能感受到恩格斯对于友人登极乐世界的不舍还有对世界失去一位历史伟人而感到惋惜因为恩格斯在无产阶级的地位决定着...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说课稿(背诵精华版)

4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上午的1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板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六个方面进...

读《在马克思墓前讲话》有感

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有感环艺一班彭昕20xx3704三月十四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静静的睡着了但已永远的睡着了这是我们很小时候...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读后感 贺博

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读后感看了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我的心情颇为复杂我喜欢思考的性格让我晚上又失眠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90后一点也不陌生可更多的停留在理论层面下面我就谈谈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个人见解记得第一次接触马克思主义是...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学习目的一体会本文围绕中心内容高度概括语言精确结构严谨的特点学习悼词的写法二了解马克思对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伟大功绩学习马克思坚定无私地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崇高精神教学设想一本文围绕中心层层推进言...

2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备课时间月日上课时间第周第节总课时数教学目标在初中学习过的议论文写作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弄清观点和材料的关系初步了解演讲辞的写法寻找并借助承递性的词句和过渡句段明了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逻辑...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内容附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课程单元教学设计1教学过程设计234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导学案教师版

1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导学案教师版高一级班语文学科导学案姓名小组第稿教学目标重难点感知课文的内容体会演讲词的特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结构认识马克思的伟大之处激发崇高的情感一预习案基本任务1背景介绍伟大的革...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案

高一语文NO8主备应加亮核对审核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学习目标1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及无产阶级革命所作的巨大贡献2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平实的语言中饱含的深情教学重难点1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2揣摩饱含深...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反思(3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