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寡人之于国也》

时间:2024.3.31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个经典篇章,是必修三第三单元第一篇古代议论性散文,也是先秦散文中的名篇。文中孟子以形象的比喻分析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并结合自己的"仁政""民本"思想提出解决"民不加多"问题的具体措施。这场对话,集中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也充分反映了孟子高超的语言艺术。

【教学设想】

孟子在文中高举“仁政”“民本”的大旗,阐述自己的“王道”思想。在对文本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抓牢文言教学的常规重点外,还应将文学常识的掌握放到重要的地位。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对有关孟子的思想精髓的理解远比掌握几个文言现象重要得多。在教学的过程中,宜将孟子的思想体系作一梳理,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对孟子的思想作一把握,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寻找相关的资料,以求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对孟子的思想作适当探讨,发展与建构学生人文思想。

【设计理念】实践学校教研课题“121”课堂导学模式,即预习检测10分钟,自主合作交流20分钟,课堂答疑10分钟。在导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是促进者,指导者,应该引导学生针对某些问题进行共同探讨,尽可能地去暴露学生思维过程,做到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结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使学生学习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发展能力的过程。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掌握“数、发、直、兵、胜”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2.遵循自主探究学习的原则,鼓励学生自己解决一些浅近的文言现象;引导学生对主要文言现象作一些归纳,对规律性的知识宜作适当小结;比较评价孟子的“仁政”思想体系。
    3.理解并评价孟子的“仁政”思想,更好地理解新时期党中央提出高度重视“三农问题”。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 难点:体会论辩艺术。

【教学方法】检查、点拨、引导相结合

【学习方法】预习自学、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孟子》等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疏通课文内容。

一、预习导学(学生课前完成,教师检查。)

(一)文学常识填空:

1、            、            、            、            合称为“四书”。     、    、     、     、     合称为五经。

2、            是记载            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3、出自《寡人之于国也》的两个成语是            、            。

(二)注音识字

(1)弃甲曳(  )兵                 (2)涂有饿莩(  )

(3)鸡豚(  )狗彘(  )之畜(  )  (4)养生丧(  )死

(5)数(  )罟(  )不入洿(  )池      (6)谨庠(  )序之教

(7)颁(  )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三)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完成下列小题 。

1、请找出文章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思。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请你说说下面词语的古今意义。

(1)【河】内【凶】。

(2)弃甲曳兵而【走】。

(3)【或】百步而后止。

(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

二、学习新课

1.导入新课

回忆初中学过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成为成语沿用至今。这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让我们再进一步理解他的仁政思想。知识积累

2.预习检测 

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学生正音。提问文学常识。检测通假字与古今异义词掌握情况。教师加以指正补充。(多媒体展示)

①孟子和《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人,思想家,教育家。地位仅次于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非常激烈的战国中期,他主张行“仁政”,统一天下。曾游说各国,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著书立说,有《孟子》一书(现存七章)传世。

宋代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科举考试,都以“四书”为命题依据之一。

《孟子》现存七章,全面反映了孟子思想。孟子一向被认为是儒学正统的继承者和捍卫者,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元文宗封他为“亚圣”。《孟子》七章分别是《梁惠王》《公孙丑》《腾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孟子》的篇名和《论语》一样,都是摘取每章开头几个字命名,没有特别意义。汉代赵歧注释《孟子》,把每篇都分为上下两部分,故有《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的篇名。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论语》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以雄辩著称,文势磅礴,感情激越。所以说《孟子》给人的感觉是侃侃而谈。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1)情感强烈,文笔犀利,论辩性强;(2)论证手法灵活善变,或开门见山,或迂回曲折,巧妙控制论辩方向,驱诱论敌就范;(3)巧用比喻,使枯燥理论具体、生动,富有可读性和说服力;(4)文辞方面富于铺陈扬厉,时露尖刻,句式喜用排偶,笔锋咄咄逼人,文章酣畅淋漓。
   3.基础积累
    ①字音:
    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而走谷不可胜(shēnɡ)食也
    数罟(cùɡǔ)不入洿(wū)池养生丧(sānɡ)死无憾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谨庠(xiánɡ)序之教然而不王(wànɡ)者涂有饿莩(piǎo)
    申之以孝悌(tì)之义
    ②通假字
    涂(tú,通“途”)有饿莩
    无(wú,通“毋”)失其时
    颁(bān,通“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信息筛选
    二、自主探究(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再次疏通文意,完成下面的基础积累。)

1、结合注释或工具书,请你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活用。  

【填然鼓之】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无罪岁】

【树之以桑】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谨庠序之教】

2、你认为课文中还有哪些很重要的实词虚词需要我们积累,请找出来。(学法指导: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来积累文言知识)

三、合作探究。

翻译下面句子(四人一组,一人执笔,翻译成句,划出疑难)教师巡查、点拨、答疑。

【判断句】

(1)是亦走也

(2)非我也,岁也

(3)非我也,兵也

(4)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倒装句】

(1)申之以孝悌之义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4)树之以桑

(5)未之有也

【固定句式】

(1)直不百步耳(“直……耳”相当于“只是……罢了”)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相当于“有的人……有的人……”)

(3)是亦走也("是......也"相当于“这也是......啊”)

(4)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是何异于……)

2、在文中找出“于”“之”“以”三个虚词并解释其意义。

四、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第一部分)。

2、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体会论辩艺术,了解并评价仁政思想。

【教学过程】

一、检查翻译

学生逐段轮流翻译课文,老师纠正。

二、自主探究(学法指导:学生阅读全文,筛选信息)

1、孟子怎样才能做到王道?
2、当采取王道的措施后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3、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三、合作探究(学法指导:小组讨论交流,并将探究结果整理在学案上。)

1、“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这个比喻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的相差无几,虽然在数量上有区别,但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逃跑”。梁惠王尽管给了百姓一点小恩小惠,但他发动战争,欺压黎民,在压榨人民这点上,跟别国的暴君没有本质的差别,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邻国。本体和喻体非常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看事情要看本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2、孟子的“仁政理想”包括几个方面? 
       明确:有两方面:
       ①王道之始,实行保民政策:不违农时,保护鱼类,按时砍伐,使民有其食。
       ②王道之成,实行教民政策:鼓励养蚕,繁兴六畜,生产粮食,兴办教育,使民养成高尚道德。

3、结合文本分析孟子的论辩艺术特色,对我们写作议论文有何借鉴。  明确:
      ①巧设譬喻,迂回曲折。

②逻辑谨严,层层深入。

       ③词丰笔活,理足气盛。   

4、教师小结:孟子的思想与主张 :首先,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其次,孟子认为应该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第三,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的主张。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背诵第二部分)。

2、写一篇短文,探讨我国政府是如何重视民生的。

板书设计

民不加多(梁惠王困惑)

五十步笑百步(孟子设喻)

具体措施——发展生产、重视教育

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陕西延安中学语文组   冯俊亮


第二篇: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丁梅荣)


9、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孔德学区高一语文 丁梅荣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学习此文,进一步了解孟子及其“仁政”思想;

2、积累文言知识,背诵课文;

3、理解本文思想内容,掌握本文的艺术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同学间相互合作、问老师等方式,归纳整理文言知识,疏通文意,读懂大意。

2、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汲取孟子思想精髓,学习本文论证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自学,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克服畏难情绪;

2、通过比较阅读,培养学生学会鉴别、学会审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文言文知识积累

2、孟子思想及散文艺术特色

三、课型 讲读课

四、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设想(方法):自学法、讨论法、朗读法、比较阅读法

六、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单元四篇课文属于古代议论性散文。《课程标准》对本单元的要求:①了解相关作家作品及重要的文学常识。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②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学会辩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③培养热爱民族优秀文化的情感;能从历史的角度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能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1

学情分析:《寡人之于国也》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是战国中期儒家大师孟子的论说文,文章说理形象、论辩有力,且比较能够体现孟子的仁政主张。在初中时,学生已经接触过他的《孟子两章》中的《得道才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文所表现的主要思想与本文基本一致。从文言文教学的角度考虑,本文语言障碍较小,想让学生通过自学——结合注释、借助辞书、同学合作、教师答疑等方式,自己归纳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以达到疏通文意、了解主要内容的目的。本课的重点放在对孟子思想精髓的理解和孟子散文艺术特色的赏析上。具体方法是通过与孔子的思想及《论语》的艺术特色进行比较阅读而获得。

第一课时

一、设臵情境,导入新课 2分钟

他,是第一个能够正视权贵的智者,“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他的卓识;他力劝国君“与民同乐”“仁民爱物”“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他不忍看百姓“妻离子散”;他希望明君能够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他深知“地利人和”的至理;他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他警示国君们要牢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今天,我们通过阅读《寡人之于国也》,再一次领会一下他的“仁政”主张,学习借鉴他高明的论辩艺术,品味他气势磅礴、酣畅淋漓的语言风格。

二、简介孟子及其政治主张——仁政(略) 3分钟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悟 3分钟

1、读音,停顿,语气语调

2、梁惠王主要与孟子探讨的问题是什么?孟子是否作了直接回答?

四、引导学生“读读--译译--论论”

㈠课前完成: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归纳整理文言知识(略) ㈡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梳理作者的思路,领会高明的论辨艺术。

2

1、梁惠王向孟子提出的问题是什么?你了解梁惠王提出这个问题的背景吗?

2、“何也?”以什么样的语气读?这一问中包含着梁惠王怎样的心理?

3、他之所以有这种心理的原因是什么?(或“他认为民应多”的理由是什么)

4、孟子对他的疑问作了直接的回答吗?

5、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寓指什么?

6、是啊,梁惠王不但谈不上尽心,还可以说有“虐政”现象,哪一段体现出来了?为什么不直接在惠王发问之后就指出来?

7、从“五十步笑百步”到最后提示仁政,你能认识到孟子论辨艺术有哪些高明之处吗?我们如何借鉴学习?

五、布臵作业:背诵课文;重点赏析5、6段,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品味语言。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通过比较阅读,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为孟子写颁奖词,领会孟子的“王道”思想;

2、通过比较阅读、诵读品味《孟子》的语言艺术;

一、忆旧导新 2分钟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寡人之于国也》,领会了孟子在论辨中善用比喻,寓言委婉劝谏,步步诱导的方法。本节课我们主要来领悟孟子的仁政思想,赏析他激情荡漾的语言——酣畅淋漓宣王道,激情荡漾品语言。

二、引导学生“悟王道,品语言”

㈠比较阅读

师引:大家知道,孟子师承孔子,是战国中期儒家学说的另一继大成者。我们也曾学习了会儒家经典《论语》中的许多名句,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如: (1)德不孤,必有邻。

(2)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3)巧言令色,鲜仁矣。

(4)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师:今天,我们再读两则 (3分钟)

3

1、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2、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或“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师引:这两则论语与本文的哪两段内容是相同的?体现的共同思想是什么? 仁政------王道

师引:从语言、句式上来讲,孔子的《论语》与孟子的风格有何不同?你们觉得哪种表达更好?(或你们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概括简约----具体详尽

㈡以声传情读出来(以读促悟)

师引:对于这种激情荡漾,气势磅礴的排偶句、顶真句,我们应该如何去读?语速是快是慢?语调是升是降?语势是强是弱?大家先自由诵读,读出荡漾激情,读出磅礴气势。

5分钟 1、学生自由读(有哪些句子不懂划出来)

2分钟 2、男女生比读

2分钟 3、个人读

1分钟 4、师范读

㈢拓展延伸,新旧融合

师引:刚才我们以声传情,以读促悟,进一步理解了孟子的王道思想,品味了他气势如泻,酣畅淋漓的语言风格。其实,初中时我们就学过他的不少文章,早已拜读过他的这种以大量的排偶句增强气势的文章,今天,我们再回头诵读,应该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吧。

师提示,学生齐声诵读,然后师生共同点评使用这种句式的艺术效果: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而不如人和也(师生相互点评)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不战,战必胜矣。(师生相互点评)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指拂乱其所为,然后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师生相互点评)

3、《鱼我所欲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分乏者德我而为之。(师生相互点评)

4、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师生相互点评) ㈣感动古人,颁奖授词

(3分钟)师引:上学期,我们曾为时传祥,屈原所感动,也为他们写过颁奖词。我还深刻地记得一位同学精彩的片段:

《在生命的尽头美丽》超越时空,拂去世俗的尘埃,看见汨罗江上空绝世的腾空一跃,我看见屈子氤氲于空气中的悲壮与愤怒。“举世浑浊我独清”,既然这个污浊的世界上只有邪恶与虚伪,那留着还有什么用。既然知音难觅,屈辱而虚伪地活着,那还留着有什么用;既然壮志难酬,报国无门,行尸走肉般地活着,那还留着有什么用?

现在,请大家拿起笔,也以一段激情荡漾,气势磅礴的排比段,为孟子也写一段颁奖词吧!

(5分钟)学生活动——撰写颁奖词

学生活动——学生交流

三、教师致“颁奖辞”并总结全文

他,有“闻过则喜”的谦逊;他,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胸襟;他,有“舍生取义”的凛然;他,不会“同流合污”;他便是在塑造中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性格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的“舍生取义”、善养“浩然正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儒家的又一“集大成者”——“亚圣”孟子。他心怀黎民、以民为本的思想精髓,他善用比喻、循偱善诱的高明论辩艺术,他善用排偶句式而形成的气势磅礴、情感充沛的语言,都是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值得我们吸收、学习和借鉴。

四、布臵作业

5

请你学习孟子的劝说艺术(善用比喻;使用排比句段),也写一篇劝说论文,劝劝那些捕杀藏羚羊等珍稀动物的人“放下屠刀”。

板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酣畅淋漓宣王道 气势充沛品语言

《孟子》 情感充沛 气势磅礴

明白晓畅 激情荡漾

不违农时

始不入污池王 道以时入林遵农时,保民生 宅树桑-衣帛

成畜鸡豚-食肉

以四时-无饥

谨庠序,申孝悌 兴教化,得人心

教学反思:

前设计: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两点:通过比较阅读,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为孟子写颁奖词,领会孟子的“王道”思想;通过比较阅读、诵读品味《孟子》的语言艺术。

本节课的四个教学模块(环节)及设计意图:

第一教学模块——比较阅读:通过学生以前掌握的《论语》的“仁政”而过渡到儒家另一代表的“王道”,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再通过语言艺术的比较,使学生对《孟子》子的“情感充沛”、“气势磅礴”、“明白晓畅”、“ 激情荡 6

漾”的语言风格在比较中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

第二教学模块——以声传情读出来(以读促悟):诵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既要教会学生朗读这种排偶句的方法,又通过诵读进一步品味语言艺术,领悟“王道”思想。语文能力训练——读。

第三教学模块——拓展延伸,新旧融合:在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背诵过去积累的文段中,进一步体会其语言艺术及王道思想。既是对旧有知识的复习,又会使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有一个“更上一层楼”的境界提升。

第四模块——感动古人,颁奖授词:从能力角度考虑,是“写”的能力的一个锻炼。这一环节应该说是本节课期望出“亮点”的一个环节,也是本节课的“亮点”,更能体现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是学生审美能力、应用能力的体现。

后反思:

1、教学目标的达成上,突出重点、难点,“小”而“实”的目标定位,使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的确能有所得:知识与能力目标上,训练到了学生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

2、教学设计的四个环节之间的联系紧密,环环紧扣,时间分配总体较合理;

3、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以“诵读”与“品味”两种方法为主;

4、教学效果上,学生积极性相对较高,整堂课学生思维均处于积极思考状态,知识得以积累、理解,能力得以运用,最后的颁奖词的撰写与交流既是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也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以体现的一个外现。

5、关注细节,关注学生的发展性、激励性评价:南青洋同学的屈原的颁奖词是我上学期搜集整理出来的“精品”,放在一学期后的这节课上再品读,目的有二,一来激活学生思维,点燃他们为孟子写颁奖词的灵感,二是给同学们一个惊喜,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创作出的优秀作品会让老师铭记在心,从而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与积极性。这种激励性评价的作用我个人认为胜过“太好了”“你真棒”等词语的作用。

6、不足之处: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如何很好地与分析理解文章结合起来方面没有做到“水乳交融”;活动形式相对比较单一,集体活动多,个人活动不足。

7

更多相关推荐: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文言文教学一直是我的一大困惑,从应试角度出发,似乎应注重文言字词,而这样的课会显得较枯燥.而对学生而言,文言是一个点滴积累的过程,字、词、句、段、篇无不有待积累,有积累而后有比较、有感悟…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自实施高中新课改以来我们高一语文集备组在校领导帮助和督促下进行学会学习习惯学习乐于学习教与学模式的实验实验的构想是以系统而长期的量化评价带动学生自主积累自我检测自我探究以小组合作探讨等方式促...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文言文教学一直是我的一大困惑从应试角度出发似乎应注重文言字词而这样的课会显得较枯燥而对学生而言文言是一个点滴积累的过程字词句段篇无不有待积累有积累而后有比较有感悟而把这一切统一起来的方法便是...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当前位置gtgt教学设计与反思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发布者王小霞发布时间8820xxPM73925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集中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作为儒家思想千年亚圣的孟子他的言辞中更多体现着经世济民的社会立场这篇文章闪烁着圣哲思想的光辉与仁爱的博大教学这类文章一定要...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寡人之于国也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集中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作为儒家思想千年亚圣的孟子他的言辞中更多体现着经世济民的社会立场这篇文章闪烁着圣哲思想的光辉与仁爱的博大教学这类文章一...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重点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判断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特殊句式的判断2通过比较梁惠王与孟子对民认识的不同基本把握孟子的仁政思想3体悟孟子文章的论辩艺术教学重点1通过比较...

浅谈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表现出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浅谈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所表现出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张鸿甘肃省通渭县第二中学邮编743300摘要可持续发展虽然是现代人提出的观点但在中国的古代传统文化中早已蕴含着丰富的环境保护理念和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孟子的寡人之于国...

天津市20xx年“社会山杯”环境教育优秀教案《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第二课时燕山中学梁凤梅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回顾上节课知识点小测巩固基础知识2学习巧用比喻说理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过程与方法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2理解本文寓理于事的...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2.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3.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附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附答案同步达纲练习一基础知识检测1下列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养生丧死无憾B弃甲曳兵而走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2选出下列各句加点词释义有误的一项1A王好战请以战喻喜欢B...

寡人之于国也

学校漳县第二中学年级高一级科目语文主备人侯雪瑞审核人李德华班级高班组名姓名第三单元课标要求1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11篇)